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情况简介
全国各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中标价格一览表
61.5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
5
绥化市
(黑龙江 省)
绥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
35211
1.双评价 2.市域、市辖区空间规划编制成果
543.3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6
武汉市
(湖北省)
武汉市国土空间规划
8494.41
1.开展规划实施评估 2.制定“多要素合一”底图 3.研究规划技术思路 4.开展重点专题研究 5.制定规划成果
(辽宁-大连 市)
年)编制项目
1.总报告
458
2.支撑性分报告
3.项目现状及规划信息数据库
79.8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 限公司
1200
1.实施评估
榆中县
2.确定总体发展目标、构建国土空间格局、完
9
(甘肃-兰州
榆中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项目
3301
善生态空间格局、提升城镇空间质量、加强国 46.9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
1108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
研究中心 (联合体)
1799 1572 1230
7
鹤壁市
(河南省)
鹤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项目
2299
1.分析梳理各类空间性规划各类技术难题 2.开展相关研究 3.编制空间规划图件、文本和附件
165.8 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
798
8
甘井子区 大连市甘井子区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
11346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州地理研究所 (联合体)
1892
2
东湖绿道规划介绍
信步东湖畔,众览书香城武汉东湖绿道系统暨环东湖路绿道实施规划宋洁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东湖绿道大事记2014年12月16日“让城市安静下来”的新城建理念转型。
2014年12月17日环东湖绿道规划编制正式启动。
2015年1月8日全国首例众规平台正式上线。
2015年12月23日环东湖绿道建设拉开帷幕。
2016年7月,东湖绿道项目入选国内首个的联合国人居署"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2016年12月28日东湖绿道一期建成开放2017年3月21日,武汉市东湖绿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2017年12月26日,东湖绿道二期建成开放,与一期线路扣环成网,约101.98公里。
2018年10月3日东湖绿道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规划卓越奖。
PART1前期思考【概念界定】——绿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目前主要表现形式为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驿站(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等游憩配套设施以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
l 串联城市散落的公共空间l营造地域独特的体验场所思考: 绿道的内涵并能实现与城市功能的良性互动以人行、非机动车为主慢行通道具备良好景观环境的生活性通道•环湖自行车赛事标准,自行车道的建设标准为宽度不低于6米;•马拉松赛道标准,对基本长度有不少于42.195公里的要求,起点和终点的理论直线距离不得超过全程距离的二分之一,主要是借助城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平时不属于赛事的专用的赛道,不能破坏原有的设施和城市环境。
因此,赛道上的所有设施都是临时搭建,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以及赛后的快速恢复。
•研究世界级绿道标准,一般自行车道不少于4米,人行道不少于2米;•国内城市绿道实践经验,对于绿道的宽度并未做硬性要求,自行车道宽度控制在3-6米,人行道宽度控制在2-4米;•宽度1-2米的自行车道市民体验性很差,安全性不好。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题目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姓名蒋乐学号2008306202472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指导教师单玉红职称中国·武汉二○一一年九月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摘要: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
它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价值很高的资产。
对人类来说它已不再是宁静纯粹的自然,而是超过了自然的范畴,涵盖了自然、经济、技术等其它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
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和基本依据。
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
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土地利用均衡数量结构效益对策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武汉市现有十三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为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为郊区。
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k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面积的17.6%。
武汉市人口为,833万人,其中7个中心区的人口为481万人。
渐进式更新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更新模式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地区为例
渐进式更新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更新模式研究 ——以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地区为例发布时间:2021-09-06T10:41:51.81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 4月 11期作者:陆雅君李鹏[导读]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城市发展因而进入内城挖潜与外城增量提陆雅君李鹏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城市发展因而进入内城挖潜与外城增量提质新阶段,对传统的大拆大建式城市旧城更新模式的革新成为规划师需要思考的重点命题。
文章从产业视角出发,结合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产业规划与城市设计实践。
关键词:渐进式更新;旧城更新;产业规划;城市设计;0引言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居住、商业、文化等公共活动中心,是生产性服务功能最集中,人口最集聚,建筑最密集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路径和城市空间的拓展形式,必然在城市产业、空间结构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当前的城市中心区更新多以大拆大建为手段,存在高强度开发、过度商业化和功能单一等问题,造成了人性化空间的缺失和产业结构的雷同,对城市中心区更新模式的调整已刻不容缓[[[] 王骏, 陈卉, 徐杰. 老城中心区活力塑造策略——以嘉兴子城为例[J]. 规划师, 2017, v.33;No.264(12):70-74.]]。
本文以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规划实践为例,探索产业渐进式更新视角下的城市旧中心区再中心化的方式和方法。
1 城市中心区更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1 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驱动力的更新行为限制了产业发展城市中心区高投入低回报的土地开发效益使得政府在城市更新中往往妥协退让于开发商,通过房地产开发收益来平衡公共利益投入,从而使居住项目、商业项目开发占据更新的主导地位。
而开发商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对区域未来发展的整体谋划,忽视产业结构的关联选择,使得商业开发项目定位雷同,造成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单一、过度集聚,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0939.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设计要素库平台构建探索——《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技术要素库》解析
(5)本要素库的研究构建了城市设计要素的基本构成平台,具体控制内容应结合城市 建设需要在使用中不断的深化与完善。
带格式的: 两端对齐, 缩进: 首 行缩进: 2 字符
表 1-2 武汉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基本要素
7
5.3 要素库平台在规划管理体系中的有效介入
(1)要素库介入通则技术体系平台 城市设计涵盖宏观、中观、等不同层面,不同层面的重点控制要素不尽相同。但是在实 际控制中,宏观层面控制要素的落实必须以微观要素为载体来实现。因此,要素库以微观要 素为基本出发点,结合武汉市城市空间特色及其他城市的可取经验进行编制,作为后期各种 城市设计技术规定的前期专题研究,共同构建武汉市城市设计技术通则体系。
通过对《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技术要素库》(以下简称《要素库》)的解析,旨在 总结要素库提炼及要素库平台构建的方法和经验,也为其它城市进一步引导城市设计工作开 展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提供借鉴和参考。
2 要素库平台构建的总体思路
一是借鉴深圳、北京、香港等城市设计技术通则在编制与管理上的先进经验,研究城市 设计理论控制要素及其他城市要素构成,梳理武汉市城市设计技术标准管理体系,明确《要
5.4 实施运用
(1)要素库与《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规程》、《武汉市局部城市设计导则成果编制 规定》共同指导武汉市局部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在局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中,要素库中提 出的各类型城市设计的重点控制要素为城市设计导则中必需明确提出的控制要素,其他要素 可由设计者根据具体的设计目标和项目特点提出或增加。设计要素应分出规定性与引导性要
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安永强【摘要】为了分析武汉市目前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并为武汉市各级政府下一步制定土地管理和调控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我们开展了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评价研究工作。
介绍了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思路,并重点阐述了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以及评价指标标准化方法等,最后给出了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use intensity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Wuhan,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ture governmental decision-making on the land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polic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valuation of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Wuhan and focuses on the evaluation model,the method of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the quantifying of the weigh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At last,the evaluation result of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Wuhan and its analysis are presented.【期刊名称】《城市勘测》【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70-72,76)【关键词】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土地利用强度;评价指标【作者】安永强【作者单位】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1土地资源是保证各项生产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城市发展以土地资源为依托。
藏地传统寺庙型城镇特征及保护更新模式探讨——以山南市原泽当镇为例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1期藏地传统寺庙型城镇特征及保护更新模式探讨——以山南市原泽当镇为例邓 星,何 浩(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14)摘要:藏地传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因受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政教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不同于汉族地区的传统城镇空间格局。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原泽当镇作为藏源文化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在老城空间格局、建筑形制等方面均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内涵。
本文结合泽当老城保护及利用规划,通过挖掘其历史内涵、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剖析了其独具特色的藏地传统城镇的空间布局模式,并基于“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理念,从传统格局保护、传统建筑保护、整治指引、文化资源活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藏地传统城镇的保护更新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藏地传统城镇;空间格局;保护更新;泽当老城[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4.31Discuss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Temple-Type Towns in Tibet—— A Case of Original Zedang Town , Shannan CityDeng Xing, He Hao(Wuhan Land Use and Urban Spatial Planning Research Center, Wuhan Hubei 430014, China)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Tibetan cities and towns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ligious cultur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systems and other factors, forming a spatial pattern with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urban spatial pattern in Han areas. As the birthplace of Tibetan culture, Original Zedang Town in Naidong District, Shannan, Tibe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It contains profound historical value connotations in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architectural form of the old city.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of Zedang Old Town in Shannan,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unique spatial layout mode of traditional Tibetan towns by digging out its historical connotations, ethnic and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n based on the renewal concept of “small-scale and progressive”, the path and method of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Tibetan town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pattern protection, traditional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guidelines, and cultural resource activ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Tibetan town; spatial pattern; protection and renewal; Zedang Old Town1引言原泽当镇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
湖北梁子湖.
规划构思
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范围
2006年12月13日在前期研究成 果基础上召开《梁子湖地区保护与协 调发展规划省市座谈会》。
会议由武汉市规划局(院)组织, 湖北省建设厅规划处、鄂州市规划局 和规划院、黄石市规划局、咸宁市规 划局的领导参加了会议。明确了 1129平方公里的核心研究范围。
1、规划范围
50
10
100
60
100
60
150~300 50~100
100
30
20
50
100~350 50~100
7、梁子湖地区生态环境协调保护规划
规划基于梁子湖地区生 态格局及城镇发展状况,以水 系为基本生态基质,以山、林、 渠为基本要素,构建“一网、 三带、四核、六廊”的区域生 态框架。
确定了湿地保护区、森林 公园、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 等四类重点生态资源保护区。
旅游适宜性评价图
建设适宜性评价图
5 、梁子湖地区空间发展整体框架
依托湖泊特色,突出湖 岛功能和景观;结合土地资 源差异,实现功能集聚和资 源集约开发;强化环湖交通 和分区交通网络。
整个地区向外加强生态 联系和交通衔接,向内实施 分区集聚发展和区域分工, 形成“一圈、两区、三带、 六廊”的整体空间结构。
规划构思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承担梁 子湖地区旅游发展研究专题 。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
担梁子湖地区交通研究专题
规划构思
2、采取综合规划研究,横向协调的方法,完善专业衔接和跨市 对接。与湖北省水利、环保、交通、旅游、建设部门进行技术 对接,与武汉江夏区、鄂州市、咸宁市、黄石市进行协调。
3、以综合规划研究为协调基础,以空间管制为落实,协调梁子 湖水系范围内武汉、鄂州、黄石、咸宁等城市对梁子湖水体保 护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使梁子湖真正达到生态效益、社会 效益及经济效益最大统一和优化。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1 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现辖13个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总人口831万人(湖北省总人口为6016万人),其中,7个中心城区人口为481万人。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铁路、公路主枢纽之一,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同时,武汉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商品可辐射周边五省近4亿人口。
2 武汉市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6%。
土地垦殖率39.58%土地利用率98.16%土地农业利用率65.12%土地建设利用率17.32%3 武汉市历年土地利用情况(1996-2008年)年份建设用地总量农用地总量未利用地总量耕地面积1996 113464.17 591462.32 149982.34 403051.221997 114140.05 590952.21 149816.57 402536.011998 114955.21 590124.96 149828.66 401667.831999 117063.84 588126.99 149718.00 398755.372000 118539.08 586676.56 149693.19 396514.902001 120816.14 585279.87 148812.82 394956.382002 124842.45 581638.88 148427.50 389157.752003 127254.17 580168.74 147485.91 377558.752004 131449.97 577276.93 146181.93 373569.072005 139699.40 564608.53 150600.89 345119.352006 144541.08 560248.73 150119.01 340654.172007 148273.71 556733.21 149901.91 338344.27(表一)(图一) (图二)(图三) (图四)从图一中看出,在建设用地方面,从1996~2001年期间,建设用地的增加比较平缓稳定;在2002~2005年之间有个较大幅度的变化;2005年之后建设用地的变化基本趋于平缓。
武汉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情况
武汉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情况摘要武汉市作为中部经济重镇,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
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城市发展矛盾,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新城市的出路。
关键字武汉地下空间合理开发1.背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把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医治“城市综合症”、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武汉市作为中部经济重镇,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
如果通过向城市周边地区扩展来解决,会受到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制约;向高空发展,又会加重城市空间密度,使城市空间发展走向恶性循环。
而将思路转向开发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保护生态平衡,科学配置资源,使地上地下协调发展,才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新城市的出路。
2.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2.1 武汉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市地铁、过江隧道、人防工程的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点状、浅层开发阶段。
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以备战为目的人防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国内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较大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在数量方面,地下空间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开发强度较小。
截止2008年底,全市竣工人防工程总面积为328.6万平方米,加上其他地下空间,总量不到500万平方米。
在类型与功能方面,相对单一,以仓储为主要类型,商业、服务业、交通停车等仅有一定比例,为城市平时服务功能缺乏;城市基础设施的地下空间开发尚有不足,地下市政管线廊道基本上没有形成。
在形态与布局方面,空间布局独立分散,互相之间缺乏连通,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缺少有机联系。
由于武汉市区面积中有25.6%是流经市区的长江、汉江及众多的湖泊的水域面积,城市的道路交通、房屋建筑、给排水管道、电力电讯等城市基本市政设施必需避让或环绕市区水域建设,更进一步地减少了武汉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摘要: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通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模型、区位熵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和区位指数,总结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地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规律,以帮助认清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导土地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研究结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并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以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优势较大,开发利用潜力大。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区位熵;现状2007年岁末,武汉“1+8”(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城市圈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与单个城市(镇)相比,城市圈土地利用系统更加巨大、复杂,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是多个城市经济联系和产业互动的结果。
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只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才能保持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进而促进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1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都各有其相应的部位,但彼此之间在分布上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会组合成一定的格局或图式,而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某一区域内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其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
也可以说,士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类用地的搭配关系(黄以柱,1996)。
具体来讲,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特定的用地类型按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集合,是经济结构在土地上的表现方式(王万茂和潘文珠,1989),是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与利用状况及各类用地比例关系的反映。
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_企业报告(业主版)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附有⾼清⼤图)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2-12-12 来源:市局前⾔⼟地是⼈类⽣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我国⼈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分珍惜、合理利⽤⼟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地制度,统筹⼟地资源的开发、利⽤和保护,提⾼⼟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
根据《湖北省⼟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于武汉市⼟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06~2020年⼟地利⽤主要⽬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地,优化⼟地利⽤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保护、建设⽤地节约集约利⽤、⼟地利⽤⽣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城区⼟地利⽤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地整治⼯程和重点建设项⽬,提出统筹区域⼟地利⽤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标年,2020年为远期⽬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地利⽤和管理的纲领性⽂件,是落实⼟地宏观调控和⼟地⽤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地利⽤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章总则⼀、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地的根本指导⽅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地保障。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 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 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髙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 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 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 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关系研究
2 .两个规划 的内涵 、作用和任 务分析 两个规划之所 以出现矛盾和 问题 ,除了思想认识及 具体 工作 上的 原因外 , 从深层 次分 析 ,主要 有 以下几
点 : 21 . 内涵不 同
城 市规划是为 了实现一定时期 内城 市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 目标 ,确定 城市 性质 、规模 和 发展方 向 ,合理 利 用城 市土地 、协调城 市空间布局 和各项 建设而进行 的综 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而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 为 了改变 并控制 土地 利 用方 向,优 化 土地利 用结构 和布 局 ,提
维普资讯
新视角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关系研究
尤志彬 林素容 陈飞峰 。
( . 田市房地 产管理 中心荔城 分中心 ;2 莆 田市 国土资源局城厢 分局, 福建 莆 田 3 1O ; 1莆 . 5 10
3 广 西 大 学 ,广 西 南宁 S 0 0 ) .  ̄ 0 4
在 我 国,主要 是通 过 “ 一书 两证 ( 建设 项 目选 址意 见
书 、建 设 用 地规 划 许 可 证 、 建 设 工 程规 划 许 可 证 ) ” 的制 度来 得到 保 证 222 . . 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土地 利用 规划 的作用 主要表 现在 对土地 利用 的控 制 、协 调、组织和 监督 四个 方面 。通 过土地利用 规划 , 控制 部 门、行 业的用地结构 和规模 ,实现区域 内人 口、 资源 、环境 的和谐统 一 ,通过 对 区域 内国 民经 济 各部 门 、各行 业 用地 的合理 分 配 ,解 决 国 民经 济各 部 门 、 各行业土地 需求 的矛盾 ,保证各产 业之 间的协调发展 。 通过土地利 用规划 的细部配置 ,为专项 土地利 用提供 依 据 ,并对各 部 门的土地 保护 、利 用 、开发 等情况 进行 监 督和检 查 ,保 证土地 的城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评审会召开顶级专家会聚江城为武汉产业空间顶层设计把脉产业战略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研究是修编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环节,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2 日,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大专题———《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全国专家评审会在汉召开,多位国内政策、规划、经济领域的顶尖专家为我市未来产业空间布局把脉。
在《武汉2049》中,我市明确提出到2030 年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到2049 年建成创新、贸易、金融、高端制造业“四个中心”的世界城市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哪些产业能担当国之重任?如何保持持续增长的动力?如何从城市空间上引领未来产业布局、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开展了《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5-2030)》编修。
评审专家来自多个领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及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
为“把最好的规划变成最好的城市建设”,《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以“多规融合”为创新理念,让规划目标得以在空间上“落地”。
在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的引领作用,不把发展和生态对立来看,而是充分考虑和保护武汉极富特色的山水资源。
在产业发展方面,对接“国家中心城市成长阶段”、“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段”和“世界城市培育阶段”,提出了分阶段的产业发展目标和创新发展的迭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顺应产业空间演变规律,遵从“市场导向”进行产业区位选择,构建激发城市活力的产业网络,促成“产城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
与会专家一致评价该规划是一项国内少有的优质规划成果,可以成为今后武汉发展的指导性参考蓝本。
武汉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抓长远规划,让人印象深刻。
武汉市住区规划布局评估与规划指引
武汉市住区规划布局评估与规划指引□ 亢德芝,李梦晨,田心怡[摘 要]住房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的民生之本,引导城市住区有序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城市住区的布局形式、空间尺度和配套设施等不断演进,住区规划建设在城市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不尽相同。
为此,文章以武汉市为例,在分析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住区规划布局特征的基础上,从住区规模及住区区域规模、住区规划布局现状、住区配套及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住区规划布局评估,通过大数据分析住区规划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规划管控方式、住房供应模式和宜居街区营造3个方面提出武汉市住区规划指引建议。
[关键词]住区规划;规律特征;现状评估;规划指引;武汉市[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3-0044-07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亢德芝,李梦晨,田心怡.武汉市住区规划布局评估与规划指引[J].规划师,2019(3):44-50.Wuhan Community Layout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Guidance/Kang Dezhi, Li Mengchen, Tian Xinyi[Abstract]Housing is essential to people's livelihood. Guided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i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urban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layout, spatial scale and supporting facilities of communities are constantlyevolving, and th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of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vary in different urban development stages. Thispaper takes Wuhan as an example to propose the guidelines for residential planning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development pattern, researching the main problems of residential planning on big data, and summariz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trend.[Key words] Community planning, Regular characteristics, Status evaluation, Planning guidelines, Wuhan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住区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发展规划探索与实践--“规土融合”思路下存量规划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发展规划探索与实践--“规土融合”
思路下存量规划
洪旗;郑金;陈华飞
【期刊名称】《现代城市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土地集约利用是国家重要的土地制度,同时也是规划革新的重要推手。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发展规划是武汉市在“规土融合”平台引领下的、针对快速城市化下土地资源稀缺地区的城市管理需求,提出的一种面向实施和策划的存量规划。
本文系统介绍了武汉市开展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发展规划背景、特征、与法定规划的关系以及“评价—规划一体化”模式等,并以武汉市江岸区试点为例,探讨了“规土融合”评价下的核心技术体系。
【总页数】8页(P15-22)
【作者】洪旗;郑金;陈华飞
【作者单位】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J], 马新成;李世平
2.存量规划背景下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类型研究--以上海市轨道交通南京西路
站地区为例 [J], 王荻
3.“规土融合”的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基于城市规划目标导向的方法创新与实践 [J], 陈华飞;洪旗;冯健
4.土地集约利用背景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十二五"静安区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规划的初步研究 [J], 方世忠;李震;李寅
5.土地集约利用背景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十二五”静安区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规划的初步研究 [J], 方世忠;李震;李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市工业项目审批过程中经营服务收费目录及减免标准一览表(工业项目)
市为每户2000-8000元/年,县(市)为每户1000-5000元/
年。
27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机构(96 家)
28 招标代理服务机构(139家)
供 地 建 29 武汉市建筑市场管理站 设
30 武汉市城建安全生产管理站
市建委 市建委
市建委 市建委
以6000万-1亿(含)为例,工程项目设计概算编制,为概
▲编制能评报告
国家发改委 2010年6号令
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咨询项目,0.3-2亿估算投资额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影响咨询 服务收费
计价格 [2002]125号
(含大纲)6-15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2-4万,评估环 境影响报告书(含大纲)1.5-3万,评估环境影响报告表 0.8-1.5万,按建设项目行业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
市国土资源和规划 局
计价格 △地价评估收费 [1994]2017
号
100万以下,按4%;101-200万部分,按2%;201-1000万部 分,按2%;1001-2000万部分,按1.5%;2001-5000万部 分,按0.8%;5001-10000万部分,按0.4%;10000万部分,
0.1%。以上标准为最高限标准。
0.1%;4000001元以上部分,收取0.05%等
验资,计件收费标准:差额定率累进计费,资本总额
2000-30万(含),费率5‰,30万-100万(含),费率3
‰,100万-300万(含),费率0.7‰,300万-500万
△会计师事务所 鄂价规
(含),费率0.3‰,500万-1000万(含),费率0.2
▲压覆重要矿产 资源论证报告
查局地质调 查项目设计 预算暂行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情况简介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地空中心”)成立于2001年4月,原名武汉市城市规划咨询服务中心,于2009年12月正式更名。
近十年来,中心勇于开拓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服务国土规划管理,通过不断强化技术质量建设,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了一套服务管理、服务市场的工作机制,建立了一支专业素质和思想作风过硬的规划工作队伍,实现了中心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武汉市国土规划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成为沟通行政管理的项目实施的桥梁和纽带,在国内土地规划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中心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土规划管理为主导职能,坚持规划咨询论证以维护城市公共利益为基本原则,坚持以高效优质的技术服务占领市场,坚持以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教育职工,坚持以勤政廉政的纪律要求规范经营活动。
通过健全内设机构,整合人力资源,完善激励制度,深化技术建设,强化质量要求,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努力为国土规划管理和建设单位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撑,中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双丰收。
十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心发展到现在年均完成项目300余项,产值逐年递增,为中心新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一点一滴摸索规划咨询技术标准,发展到现在拥有规划设计、土地规划、工程咨询、规划报建咨询执业等资质。
中心承担了3000余项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研究工作,先后有100余项规划咨询、规划设计和基础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奖项,其中荣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二等奖1项。
省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二等奖90余项,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中心现有职工88人,高级职称10人(正高4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30人,注册规划师15人,注册建筑师3人,注册咨询师1人,注册二级建造师1人,土地登记代理人1人,房地产经纪人协理1人。
1人荣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荣获市政府专家津贴、3人荣获“十百千”人才专家称号。
中心内部已经形成了团结、勤奋、创新、务实的良好风气,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中心获得了“全国城市雕塑展优秀组织奖”、“湖北省杰出青年文明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武汉市青年文明号”、“武汉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武汉市双创示范岗”、“武汉市援藏工作优秀单位”、“武汉市扶贫工作优秀单位”、“武汉市农村小康建设先进工作组”、“江岸区文明单位”、“武汉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等各类光荣称号,有一名同志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一名同志获“武汉市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多人获得“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绩效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及“武汉市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国土规划局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