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杂剧《窦娥冤》(读书笔记)
元杂剧剧作赏析之二——《窦娥冤》:悲愤千古
的 不 能得 逞 ,也 阻 止 了 婆 婆 软 弱 态 度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 事 态
被 暂 且 阻 隔 ,由 此 激 怒 了 张 驴 儿 ,张 驴 儿 变 本 加 利 要 毒 死 蔡 婆 以期 霸 占孤零 无 依 的 窦 娥 。 当张 驴 儿 之 父 误 喝 毒 汤 身
亡 ,张 驴 儿 嫁 祸 窦 娥 时 ,窦 娥 心 明 口利 ,一 针 见 血 地 指 出 ,
保 护 蔡 婆 的 善 良而 崇 高 行 为 之 中 。 窦 娥 首 先 遇 到 邪 恶 势 力 迫 害 的 就 是 张 驴 儿 父 子 。 张 驴 儿 父 子 以 救 命 有 功 自居 ,强 行 胁 迫 蔡 婆 与 窦 娥 为 婚 。 窦 娥
则 表 现 出坚 决 的 抵 抗 。她 一 方 面 劝 阻 软 弱 的 婆 婆 不 能 答 应
每个 人 物都 刻 画得 真 实 深 刻 。语 言 文词 , 畅 晓本 色 ,“ 情 悲 吊” 全剧 风 格 ,既 朴 实 细腻 又 悲壮 感 人 。 神 。
关 键 词 :窦娥冤;感 天动地 ;悲愤
作 者 简 介 :于学剑, 山东省艺术研 究所研 究员 ( 邮政编码 2 0 0 ) 5 10 中 图分类 号 -I 7 3 文 献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3 9 ( 1 )0 — 0 0 0 2 .7 0 62 65 2 2 4 07 — 5 0
7 0
痞 流 氓 以官 府 作 后 台 ,官 府 以地 痞 流 氓 做 爪 牙 。 剧 中 反 映 的正 是 如 此 。面 对 窦 娥 的 强 硬 不 从 ,张 驴 儿 抬 出 官 府 ,高 嚣 :“ 娥 ,你 药 杀 了俺 老 子 ,你 要 官休 ?要 私 休 ? ‘ 要 窦 … 你
在 黑 暗的 社 会 里 ,邪 恶 势 力 总 是 与 官 府 串 通 一 气 ,地
《窦娥冤》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
《窦娥冤》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窦娥冤》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窦娥冤》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窦娥冤》优秀读后感1虽然长久以来,我们都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然而,事实上人们对元曲的认知要远远少于其他两者,不知是因为我们的中文课本鲜少提及的缘故还是,人们对此本就缺乏兴趣,总之我们仅有的一点信息也只是来源于历史教科书里的惊鸿一瞥。
突然觉得有些可惜,这些曾在历史上散发过耀眼光芒的作品也只是被历史协商赞誉的一笔,便消失无踪。
好在,现代的那些戏曲大师们还没有摒弃他们,在被很多人以往的同时,也还总有那么一些人记得它们。
也许在人文的历史上这些东西会渐渐淡去光泽,但在戏曲的舞台上却愈加光芒万丈。
提到元杂剧,就不得不提及两个元曲的祖师爷:汤显祖、关汉卿。
我想大多数人对这两个人都有一种认知:对二人的名字如雷贯耳,却怎的也想不起来,其相关的作品。
也许我们知道,但时间的磨合早已让我们将这些作品与作者对不上号,只是偶尔别人娓娓道来时,才会如梦初醒:原来如此。
就如同我这次读的关汉卿的《窦娥冤》一样。
撇开《窦娥冤》来看关汉卿,印象中这人的名字并不陌生,但这些被烙在记忆中奉献给了应试教育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只是一个名字罢了。
反之,撇开关汉卿来看《窦娥冤》,又是一派熟悉的景象,却终究不能从脑海里找到它的出处。
直到今天,才将两者真正的结合在了一起。
其实早年在书中学到这个剧目的时候,就已经对其充满了好奇,却直到今天才寻得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其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窦娥冤》除了是一部相当出色地戏曲,更是一部人物性格饱满丰富的小说。
我想这样的小说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是没有几个人可以企及的。
故事流畅宛如一气呵成,情结细腻生动又不是厚重感,人物角色个性鲜明,构思巧妙大胆,在现实的基础上又加之神话色彩,真正做到了把理想融进现实,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前提下又做到了戏曲本身的观赏性。
元杂剧鉴赏:郑光祖的《窦娥冤》与忧国忧民的抒发
元杂剧鉴赏:郑光祖的《窦娥冤》与忧国忧民的抒发引言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珍宝之一,其中郑光祖的《窦娥冤》是一部被誉为经典之作。
本文将介绍《窦娥冤》在元杂剧中的地位,并探讨其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感。
什么是元杂剧?元杂剧是中国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的一种戏曲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元杂剧通常包括戏剧、说唱、舞蹈和音乐等元素,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它以多样化的题材和展现形式吸引观众,并深受大众喜爱。
《窦娥冤》的背景《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郑光祖创作的一部杂剧,被誉为元杂剧的代表之作。
该剧创作于元成宗至治年间,共分为十八折,共叙述了窦娥受冤而死的故事。
这个故事背景发生在唐朝时期,窦娥是一位美丽而聪明的女子,却因信奉佛教被陷害入狱,最终不幸受死。
剧情梗概《窦娥冤》的剧情主要围绕窦氏一家展开。
窦氏的家族背景非常显赫,是唐玄宗的亲族,然而他们却因信仰佛教而被朝廷视为异类。
被人诬告的窦娥进入监狱后,遭受了各种折磨和屈辱,包括受到了残酷的酷刑和非人的队伍等。
最终,窦娥为了维护家族的名誉,选择了牺牲自己,但窦家的冤案并未得到平反。
忧国忧民的抒发《窦娥冤》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通过对窦娥冤案的描述,抒发了郑光祖对社会冤屈和政治黑暗的忧虑与愤怒。
同时,该剧也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之间的关系,并探寻了个人选择和价值观的力量。
社会冤屈与政治黑暗《窦娥冤》中所揭示的社会冤屈和政治黑暗是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
窦娥作为一个无辜的个体,却因为信仰佛教而受到了冤屈。
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异议人士的打压和迫害,以及政府对异类思想的压制。
通过窦娥的遭遇,观众可以看到社会中的不公正和无力感,引发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而真实,他们的命运和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
窦家一族的命运受到了朝廷的压迫和诬陷,他们的选择往往受到了外在环境的限制。
这让观众思考,个体在面对社会命运时,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信念。
《窦娥冤》读书笔记
《窦娥冤》读书笔记《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
全剧中有两个官员形象给与我了十分深刻的形象,他们分别是楚州太守桃杌和窦娥的父亲窦天章。
在我看来,这两个人都是窦娥冤案的造成者。
桃杌一上场,四句引子:“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这是桃杌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做官的宗旨。
当张驴儿和窦娥、蔡婆前来告状时,他不问青红皂白,抬腿便跪,还振振有词:“但来告状的,都是我的衣食父母。
”当窦娥和张驴儿争辩究竟是谁毒死张父时,桃杌立即断定:“亲儿子是不会毒死亲老子的,只有你外姓人才会毒死老头子。
”甚至把窦娥的据实陈述也断定:“伶牙俐齿,定是刁妇!”这就是桃杌的逻辑,这就是桃杌的推理,这就是桃杌根深蒂固、千古不变的定向思维。
张驴儿诬告窦娥有奸夫有奸情,桃杌不但信以为真,而且有充分理由:“你貌若夭桃色如艳李乃行奸之本,你孀居独处冷月凄风乃作案之因,似这般女流不偷情啊,就象馋嘴的猫儿不沾腥。
”在如今我们看来多么可笑的话,在桃杌口中却成为了审理命案的证据。
作为封建文人的代表窦天章,饱有学问但生活穷窘,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借助于高利贷,无力偿还债务的他为了进京赶考,痛下决心决定用女儿换取自己的前程。
对于出身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来说,金榜题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衡量砝码,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途径。
面对功名的利诱窦天章割舍了亲情。
窦天章舍弃女儿的做法,客观上拉开了窦娥悲剧的序幕。
然而窦天章不仅是窦娥悲剧的开启者,同时又是悲剧的终结者。
作为官授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他,最终使窦娥冤案得以昭雪。
但是我们来看一下窦天章是如何发现自己女儿的冤情的。
作为“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的肃政廉访使,当他拿起窦娥冤案的文卷,看到“一起犯人窦娥,将药致死公公。
……”还没细看,见“与老夫同姓;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俺同姓之人也有不畏法度的。
《窦娥冤》读书笔记
《窦娥冤》读书笔记《窦娥冤》读书笔记(通用8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窦娥冤》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窦娥冤》读书笔记篇1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继承于古罗马,在古罗马灭亡后,主要戏剧形式为宗教戏剧,至文艺复兴时期文人戏剧始又复兴,莎士比亚及洛佩·德维·加是其优秀代表。
关汉卿生活于十三世纪,对应于欧洲是中世纪,宗教剧时期,可以说是莎士比亚的前辈了。
一、戏剧结构《窦娥冤》是单线结构,以蔡婆婆及窦娥命运为主线,这比起莎士比亚经常采用的多线结构似显单调,但与古希腊大部分戏剧是一致的。
不过在古罗马时期,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就创造性的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
从戏剧语言形式上来说,《窦娥冤》的人物对白采用的是唱词与念白混合的形式,二者转换自如,尤其在迅速多次转换时可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蔡婆婆说亲一段,刑讯窦娥一段,以及斩窦娥一段。
古希腊戏剧最初完全是歌队合唱的形式,后来逐渐增加演员,于是歌队合唱的部分分为进唱歌,场间歌,退唱歌,与表演的部分基本是割裂的,但个别戏剧中,如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安排了一段歌队与剧中人物的对唱。
而起源于十七世纪佛罗伦萨的歌剧则几乎所有的对白,独白均采用歌唱的方式。
二、戏剧语言与《西厢记》相比而言,《窦娥冤》明显具有俗语化,大众化的特点,百姓听来毫不费力。
而《西厢记》则明显是文人戏,措辞遣句典故颇多,显然是面向文人阶层的作品。
在人物出场时,《窦娥冤》体现出了高度面向观众的特点,如蔡婆婆说“老身蔡婆婆是也”,窦天章说“小生姓窦名天章,祖贯长安京兆人也”,这实际上表明了戏剧的结构不是封闭的,在开头部分戏中人是明确了自己在演戏,故而向观众表明自己的身份。
而古希腊戏剧,古罗马戏剧基本都是封闭的,自成一个体系,剧中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不会与观众的世界发生交集,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现代的电影都是这样的结构。
戏曲《窦娥冤》观后感
戏曲《窦娥冤》观后感《窦娥冤》是中国著名悲剧之一,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
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窦娥冤》观后感一:我在观看《窦娥冤》时,对一些地方产生了疑问。
如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判成杀人死罪的,剧作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观后才明白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
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
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
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以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
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朝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
在剧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浊清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
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痛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
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看到了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剧作家思想的光辉。
《窦娥冤》是悲剧,我在观看时对窦娥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尤其是她在押赴刑场时发下三桩誓愿,直至誓愿一一应验的情节。
我也敬佩其为人,并对封建社会极力批判。
剧中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为我展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
而当今像窦娥一样冤的例子比比皆是,因而很值得我们深刻地思考。
《窦娥冤》观后感二:记不得是第几次观看河南豫剧《窦娥冤》了,每次看后都会心情沉重,随着剧情发展心境键入。
为古人担忧、悲泣。
一曲千古流唱的窦娥冤,感天动地,让人断肠。
窦家之女名叫端云,自幼丧母,父亲将她抚养成人,并许配蔡门为妻,完婚之后,父亲便依依不舍的前去京城赶考。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摘要:《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终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本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和作品以及背景,继而就作品的悲剧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冤;悲剧特点一、关于作者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
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
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
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
“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
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
《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
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关于作品《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
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
《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窦娥冤》读书笔记
《窦娥冤》读书笔记一、作品背景《窦娥冤》是元代戏曲作品,由关汉卿创作。
该剧以明代官员窦娥遭遇冤案为历史背景,通过对窦娥的遭遇和追求公正的艰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官府腐败的强烈抗议。
二、情节梗概《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明代,主要围绕着窦娥与富商潘金莲的纠葛展开。
窦娥为人正直善良,嫁给了窦氏家族的易派人窦侍郎。
然而,潘金莲对窦侍郎动情,不停地诱惑和挑逗他。
窦侍郎始终坚守道义,拒绝了潘金莲的诱惑。
潘金莲恼羞成怒,决定用阴谋来陷害窦娥。
她伪造了一封书信,冒充窦侍郎写给自己的情书,并故意让窦娥发现。
窦娥无法相信自己的丈夫会出轨,于是她向官府告状,要求还她清白。
然而,官府却不相信窦娥的话。
窦娥被官府打入狱中,受尽折磨和侮辱。
官员们对潘金莲的美色着迷,为了得到她,不顾窦娥的冤屈和无辜,纷纷与她勾结。
在狱中,窦娥遭受了上百杖的鞭刑,身体饱受折磨。
窦娥的父亲窦爷前来看望女儿,并向官员们讲述了事实的真相。
窦娥的丈夫窦侍郎也为她申冤,力图洗刷窦娥的污名。
然而,官方还是对窦娥的申冤置之不理。
窦娥一气之下起诉了潘金莲,潘金莲被判死刑。
然而,在快要执行死刑的前一刻,潘金莲的儿子戏剧性地揭露了母亲的阴谋,潘金莲真正的罪恶被揭露。
窦娥无法原谅丈夫窦侍郎的背叛,最终选择自杀。
三、作品主题《窦娥冤》以窦娥的命运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陋和黑暗。
作品通过揭示潘金莲的阴谋,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权力和贪婪对社会造成的伤害。
主要主题包括: 1. 社会不公:作品通过窦娥与潘金莲之间的斗争,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官府的腐败。
窦娥被冤枉入狱,无法获得公正对待,而潘金莲却得到了官方的庇护。
2. 家庭和道德:窦娥的丈夫窦侍郎原本忠诚正直,但在潘金莲的引诱下,背离了道义。
作品呼唤人们要守护家庭和道德,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蛊惑。
3. 个人的力量:窦娥是一个个体,在面对不公正时,她选择了勇敢地站出来申冤。
作品通过窦娥的经历,表达了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窦娥冤笔记整理 窦娥冤内容概括
窦娥冤笔记整理窦娥冤内容概括《窦娥冤》是高中的文言文内容,我们需要了解其大概内容,掌握重点笔记,小编将其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主要内容:《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
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
课文节选的是第三折。
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惨遭杀害,是全剧之高潮。
全剧主要情节是:窦娥因其父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被典押给蔡婆做童养媳,不幸婚后不久做了寡妇。
恶棍张驴儿为霸占窦娥,企图用药毒死蔡婆,不料弄巧成拙,误毒了自己的父亲。
州官接受了张驴儿的贿赂,竟诬窦娥以杀人之罪,判处斩决。
窦娥临刑发三桩誓愿,后皆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高官,复审此案,得以昭雪。
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市)人,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约生于13世纪初,卒于十三世纪末。
在元朝贵族暴力统治下,他不乐仕进,有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他在《南吕一枝花》(散套)中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燕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关汉卿长期接触社会底层,对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和同情,故其杂剧多能揭露政治思想,反映人民苦难。
他所作杂剧多达60余种,为诸家之冠。
现存其杂剧14种中,以《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为最著名。
他的剧作曲词质朴,精炼,情节生动而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
知识点:1、字音辨认刽子手(gu ) 提防(dī fang) 盗跖(zh ) 错勘(kān)前合后偃(yǎn) 罪愆(qāin) 尸骸(h i) 一陌儿(bǎi)古陌荒阡(m ) 湛湛(zh n) 苌弘(ch ng) 亢旱(k ng)2、通假字(1)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糊突,通糊涂,混淆。
窦娥冤读书笔记5篇
窦娥冤读书笔记5篇窦娥冤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读后感1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
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
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
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
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
“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
第三桩,亢旱三年。
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
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
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
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
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
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窦娥冤读后感2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
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
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摘要:《窦娥冤》着力于书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血肉丰满的下层妇女形象,为我国文学人物长廊塑造了一个不朽的悲剧人物形象。
就窦娥的悲剧,笔者认为:第一,《窦娥冤》是一出心灵悲剧,是窦娥的心灵家园在那个特定时代幻灭的心灵悲剧;第二,《窦娥冤》是一出亲情悲剧,她的死是由自己的亲生父亲所导演的人生悲剧;第三:《窦娥冤》更是一出社会悲剧,它深刻揭露元代社会民不聊生的现实,真实地反映出元代社会的黑暗混乱。
窦娥善良而又倔强的性格注定了她在那个时代悲剧的命运,使我们感动,使我们反思。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事实心灵悲剧亲情悲剧社会悲剧前言元代是我国杂剧的黄金时代。
在群星灿烂的元杂剧作家中,关汉卿成就最高。
他晚年的作品《窦娥冤》,则是他出色的代表作, 秦克祥曾称赞其“堪称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1]”。
主人公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元朝社会的黑暗。
七百多年来,这部著名悲剧仍以其“感天动地”摄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感染、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欣赏者。
那么,为什么说它是悲剧的典范呢?窦娥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血肉丰满的下层妇女形象又是如何来感染我们,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的呢?作为“80后”的我们,又是如何来看待窦娥之冤之悲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窦娥身上的悲剧事实。
一、悲剧事实窦娥一生命运多舛,厄运连生:她三岁丧母,七岁被负高利债又缺盘缠赶考的父亲作为价值四十两银子的财物抵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其命运如何可想而知。
更为悲惨的是,窦娥十七岁结婚,她的婚姻生活只持续了两年,丈夫便死了。
无论她的丈夫如何,其去世对窦娥都是一种打击。
至此,“窦娥作为一个青春、健康的正常女性,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将面对丧夫后的空寂与凄惶”[3]。
按当时正常的生活轨迹和生活准则,她从此便是空房独守,在漫漫长夜里终其一生咀嚼她的痛苦与无奈了。
这便是她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的悲惨境地:既要面对社会的伦理舆论,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渴望与道德戒律的矛盾与冲突。
《窦娥冤》赏析解析
《窦娥冤》赏析解析在元代文学中,杂剧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
元杂剧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形式中,堪称能够最生动、最直接也最大胆地反映广大社会下层人民的喜怒哀乐、表达出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无情批判。
元杂剧被人们与唐诗、宋词并举而作为一代文学最具特色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有:“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笔者通过对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创作时代背景及其主要艺术特点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元代杂剧的理解,亦希望通过拙文为喜爱《窦娥冤》的朋友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工作。
一、《窦娥冤》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窦娥冤》杂剧剧本,元代剧作家关汉卿著。
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
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
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
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
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窦娥执意不从。
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
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
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
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
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
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宝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窦娥死前发出三桩誓愿:若是屈死,死后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果然一一灵验。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写杂剧、演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窦娥冤》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历史传说,通过描写善良的窦娥所遭受的种种迫害、侮辱、冤屈,最终被昏官和恶棍诬为杀人犯而冤斩的千古奇冤,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者借抨击贪官污吏危害人民的罪行,异常强烈地表现出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一、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
通常人们评价一部戏的好坏所说的“有‘戏’、没‘戏”’,或所谓“戏剧性”,指的就是剧中的戏剧冲突。
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悬念环生。
我国民众对于戏剧情节的兴趣十分浓厚,很多传统戏之所以常演不衰,是与它们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分不开的。
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
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
就是一很好的例证。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轻女性。
幼时丧母,七岁即被父亲用以抵债,成婚不久即丧夫。
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她心灰意冷,几乎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只希望“今世早将来世修”,侍奉好婆母,了此一生。
可是,残酷的现实让她的这个最低层次的希望竞成为奢望。
窦娥冤读书笔记
窦娥冤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
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
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
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高潮,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
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
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平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
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
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迫害,窦娥永远蒙受冤屈。
平反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窦娥冤》读书笔记学生感悟5篇
《窦娥冤》读书笔记学生感悟5篇《窦娥冤》是一部典型布满悲剧颜色的元杂剧,剧中故事情节贴近中国古代老百姓生活,对白清楚易懂,情节条理清晰,有很高的史学、文学和法学讨论价值。
下面给大家带来《窦娥冤》读书笔记学生感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窦娥冤》读书笔记学生感悟1或许命运的戏弄使一柔弱女子遭受诬陷;或许命运的戏弄使她早年丧命,我们无不为她——窦娥喊冤。
与窦娥相比,我们很幸运,像“温室里的花朵”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壮成长,窦娥的一生是短暂而不幸的,三岁丧母,七岁做童养媳,二十岁丈夫便死了,本以为还可以过安淡安静的日子,确遭人诬陷。
我们特别怜悯她的遭受,或许放在大多数人身上,有可能屈服,有可能抵抗,但我信任更多的是与黑暗势力抗争。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时间不行再重来,窦娥因不像黑暗势力屈服而丧命,人们佩服她的士气;人们赞美她的品行;人们喜爱她的精神,而所谓的“屈服”者却遭人鄙视,遭人唾弃。
窦娥不像黑暗势力低头,我们要不像生活挫折低头,学习不像失败低头,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挫折和失败,面对挫折与失败要鼓起士气去面对,而不是一畏的退缩。
失败不仅一次,一次次的放弃了失败会一事无成。
小时候的窦娥喜爱读一些诗歌,也特别喜爱文学,但她并没有像我们一样,在学堂里上课,衣食无忧,每月还有足够的零花钱。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好好学习。
《窦娥冤》读书笔记学生感悟2窦娥、这个薄命的女子,7岁的时候就被父亲买到了蔡家做童养媳,17岁的时候成婚,但是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与婆婆相依为命。
但是流氓张驴儿父子要霸占婆媳为俩妻,窦娥坚决不从。
张驴儿想用毒药害死蔡婆,不料由张父误食而死。
于是张驴儿嫁祸于窦娥,告到官府,将窦娥判成死罪。
临刑时窦娥指天发出三桩誓愿都一一应验……书上只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于是我又上网把整篇文章都看完了。
就来发表一下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造成想窦娥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其中有许多因素,一个因素就是窦娥本身的性格,窦娥的心地和善,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恳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观察难过难受,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和善细心。
窦娥冤读后感笔记摘抄大全
窦娥冤读后感笔记摘抄大全《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元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今天小编整理了窦娥冤读后感笔记摘抄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窦娥冤读后感笔记摘抄篇1真正善良、淳朴之人,必然是对别人索求甚少,必然是宁愿自己承受所有的苦难和非人的折磨也不愿别人因为自己而受一点点累、吃一点点亏。
没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
对任何一种统治都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官吏公差和无赖流氓其实是有共同之处的,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什么时候合流、什么时候同污是需要一些先决条件的。
大凡一个朝代越是到统治的中晚期,这些势力联合起来对底层民众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杀戮的趋势就越明显。
窦娥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受到现实的黑暗与不公,21世纪的读者却不能没有一点哲学的、历史的常识窦娥冤读后感窦娥冤读后感。
兼济天下对绝大多数小知识分子而言当然是非分之想,明哲保身却是他们必须领悟、掌握的生存策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古今东西,概莫能外。
不要奢望公平,公平需要自己去争取;不要相信仁义,仁义取决于人,但现实中不仁不义、难仁难义的人那么多,“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百姓是愚顽鲁钝的,强权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所以自求多福不但是美妙的愿景,更有赖于高明的智慧才能实现。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担荷人类苦难”?别傻了,省省吧,孔夫子、耶稣基督、佛陀都没能做到的事情,你还是先掂掂自己的斤两吧!社会当然在发展,也会进步。
但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是正如煤的形成,牺牲必巨,成果必微,成不了仁却死得不仁不义、不明不白的糊涂蛋真不知道有多少呢。
你可以围观,你可以装大尾巴狼,但一定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死的伟大,布鲁诺、谭嗣同、遇罗克不是一般人想做就能做的。
生活就是修行,至于能修成什么果,全在于自家的修持和缘法。
善哉!窦娥冤读后感笔记摘抄篇2窦娥死了,她临死立下三桩誓愿:热血长二白练悬;六月飞雪;楚州三年大旱。
《窦娥冤》读后感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之一,以宋代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为基础,由汤恩伯先生改编而成。
这个故事以窦娥为主角,通过她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凉。
作品中的窦娥是一个贞烈的女性形象,她因被错判为杀夫的罪行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她的冤情和痛苦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荒谬和不公,尤其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对于女性自主权的压迫。
《窦娥冤》通过深入揭示封建社会阶级剥削和人性的阴暗面,让人们对社会的不公产生思考。
窦娥遭受不白之冤,凡人对她的贞节忠诚都不被认可。
故事中的其他角色也充满了道德沦丧和丑陋嘲讽,这让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深感忧愤。
此外,这部作品还探讨了法律制度的弊端和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尽管窦娥冤屈得到了平反,成为了一个勇敢的女性形象,但她所经历的不公正对待仍然令人心酸。
这种司法不公和对于正义的追求,让人不禁反思当下社会的法治状况和对于公正的关注。
总而言之,《窦娥冤》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戏曲作品。
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引发人们对于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在戏曲层面上给予观众视听上的享受,更在于对社会问题的直接指向和人性的深度探究,让人们思索社会进步的方向和公正的价值。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形成
[3] 戚志枫 .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 教育方法探究 [J]. 教师 ,2014(35):5-6.
[4] 王晓蕾 . 当代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培 育研究 [J]. 人才资源开发 ,2014(20):184-186.
[5] 陈杭烽 .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 养成教育研究 [J]. 环球市场 ,2015(1):107-107.
(上接第 283 页)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 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实施性研究” (编号:MKS1528) 参考文献 [1] 齐爱花 .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 养成教育研究 [J]. 继续教育研究 ,2015(2):92-93. [2] 李艳秋 , 王晓蕾 . 论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 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提升 [J].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理论 ,2014(29):280281.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形成
文 _ 马嫦秀 李肖
学术探讨
读 天 下
INSIGHT
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 中悲剧的典范。窦娥并非天生的勇士,她原是听天 由命的弱者,而后却敢于向黑暗势力作斗争,从而 表达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 的讽刺 , 使得窦娥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 值和意义。社会大背景下的黑暗、窦娥自身的性格 都对悲剧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 让我们能够 对窦娥冤的悲剧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是 个人悲剧、社会悲剧和时代悲剧的深刻反映。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人物性格
[6] 胡榕 , 陈翔 .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教育理念 及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研究——生态型人才培养 的思考 [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33(3):1011.
[7] 易香君 .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 效果提升对策研究 [D]. 西南大学 ,20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元杂剧《窦娥冤》在元代文学中,杂剧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
元杂剧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形式中,堪称能够最生动、最直接也最大胆地反映广大社会下层人民的喜怒哀乐、表达出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无情批判。
元杂剧被人们与唐诗、宋词并举而作为一代文学最具特色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有:“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笔者通过对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创作时代背景及其主要艺术特点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元代杂剧的理解,亦希望通过拙文为喜爱《窦娥冤》的朋友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工作。
一、《窦娥冤》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窦娥冤》杂剧剧本,元代剧作家关汉卿著。
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
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
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
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
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窦娥执意不从。
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
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
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
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
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
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宝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窦娥死前发出三桩誓愿:若是屈死,死后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果然一一灵验。
窦天章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
窦娥鬼魂托梦父亲,诉说冤情。
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了张驴儿。
窦娥冤情得以伸雪。
《窦娥冤》是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的一个著名的悲剧。
十三世纪中叶,由于农业生产受到掠夺战争的破坏和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高利贷盛行。
剧中窦天章借蔡婆婆二十两银子,一年后本利四十两,无力偿还,被迫拿女儿去抵债,就反映出当时高利贷剥削的残酷性。
元王朝又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
窦娥进入了公堂,便受到官吏的严刑逼供。
糊涂的官吏,听信流氓的诬告,只凭口供定案,而且一审定案,不再复勘,说明当时的法律是十分野蛮、不合理的。
窦娥的无辜受戮,更是当时吏治黑暗、冤狱遍地的艺术概括。
但悲剧《窦娥冤》不止于揭示元代社会的黑暗,还赋予主人公窦娥以决不妥协的性格。
它着重描画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默默无闻的童养媳妇,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黑夜,给人们带来一线光明,给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洒上一层瑰丽的浪漫色彩。
作者还以高超的艺术手腕,细致地刻划了窦娥内心矛盾冲突,和性格的不同侧面,使她成为一个令人同情和崇敬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窦娥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窦娥冤》揭露了官吏贪脏枉法,冤狱层出不穷的黑暗现实。
窦娥以年轻的生命作代价,使人们认识一个可怜的,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是对千百年封建吏治的深刻总结,充分揭露了元代司法制度的黑暗和残忍。
其次,通过窦娥的遭遇反映了元代社会强梁横行,道德败坏的黑暗时代。
张驴儿父子的逼婚、霸产、谋杀、诬告正是元代社会流氓残害百姓邪恶势力恣意横行的真实写照。
黑暗腐败的政治必然包庇社会的黑暗势力。
《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窦娥冤》充分地暴露了元代反动统治的社会基础。
第三,揭示窦娥的遭遇是高利贷剥削的产物。
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在元代达到了高峰。
《窦娥冤》对于高利贷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做了深刻的反映。
高利贷的罪恶活动,及其带来的可怕后果,一直在支配着剧中每个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总之,在《窦娥冤》里,作者以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惊人的艺术捕捉力,为我们揭示了元代社会黑暗的各个侧面,告诉人们窦娥的冤狱是个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还在于,作品塑造了窦娥这个典型,她的屈死,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屈死的冤狱;她的悲惨遭遇是人民群众苦难的集中反映,她的抗争是人民群众的斗争意识和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
《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约1224—1300),号己斋叟,大都人,他一生从事杂剧创作和演出,写过杂剧六十余种,是当时一个杂剧创作团体“玉京书会”的首领,后人称颂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贾仲明《录鬼簿续篇》)。
由于社会地位低贱,生活道路坎坷不平,使他有可能观察和体验下层人民群众的疾苦,摔打出一副铮铮铁骨。
在题名为《不伏老》的散曲里,有一段最能表现他性格特点的自白:“我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作家在长期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和形成的这种坚毅不屈的性格,都熔铸到他晚年最成熟的这一部悲剧作品的主人公身上。
窦娥对黑暗势力的强烈反抗,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实际上都反映了关汉卿和他所代表的社会力量的思想和愿望。
如果说,《窦娥冤》是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悲剧,窦娥是封建社会里开始觉醒的被压迫阶级一个成功的悲剧典型,那是并不过分的。
关于这一点现代著名剧作家田汉先生在他所写的话剧《关汉卿》里有形象而生动的描绘,它真实地再现了关汉卿酝酿创作《窦娥冤》的经过,是我们研究这个悲剧的一份很有用处的资料。
二、《窦娥冤》的艺术特点(一)《窦娥冤》的语言特点《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窦娥冤》语言艺术特点表现在其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
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通俗生动的戏剧语言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
近代著名戏曲理论家王国维称赞他“一无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
”(《宋元戏曲史》)所谓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行,这就是关汉卿戏剧语言的自然,准确精炼,“不工而工”,如《滚绣球》《叨叨令》都汲取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口语质朴明快,富有音乐节奏之美。
说白部分,对话多而独白少,曲白部分偏重于叙事说理。
这一折的曲词“激烈而少蕴籍“(明•何良俊《曲论》),作者不是间接含蓄委曲婉转地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思想性格得到淋漓痛快的表现。
如《窦娥冤》全戏的高峰第三折,是一场唱工戏。
开始的[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几支曲子,把窦娥的满腔怨恨如火山爆发般倾泻了出来。
窦娥胸中的激愤之情汹涌澎湃,犹如山呼海啸,震撼人心!“【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2、具有个性化的特征。
《鲍老儿》一曲唱词,把窦娥和唯一亲人婆婆生死离别的痛苦心情,表达得准确入微,既反映出几年来两代寡妇相依为命的苦难生活,也写出窦娥对亡夫的深切怀念。
只有这种生活和这种心情,窦娥的宁死不肯嫁给张驴儿和甘心替婆婆承担全部苦难的行为才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关汉卿的戏剧语言“本色当行,作品真实感人,”快者掀鬓,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臧懋循《元曲选序》),很好地表达了作品的思想内容。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等曲情绪陡然转化,从另一侧面表现了窦娥深沉细腻、忠厚善良的性格。
剧中通过正旦的唱词【快活三】、【鲍老儿】对窦娥与婆婆生离死别的描写,情绪低回深沉,场面凄楚哀怨,深深地叩动着人们的心扉。
而“[正旦唱]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则反映了窦娥对含冤的不甘心而由无可奈何的愤恨心情,亦为最后发出三桩誓愿作出铺垫。
古典戏曲发展到元代,可以说是迈上了一个高峰,唐诗宋词元曲,世人皆言,说明元曲与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代表一个朝代的珍品,这与其语言艺术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元杂剧分为本色派、文采派两派。
本色派以朴素无华,自然流畅为语言特色;文采派则以词句华丽、文采璀灿为特点,并十分注意修饰词语,有很好的修辞技巧。
(二)《窦娥冤》的剧场效果1、自然分明的艺术结构。
《窦娥冤》在节奏安排上,紧凑集中,巧妙自然,虽然只是短短的四折戏,但由于作者匠心独用巧妙构思,因而,把剧情组织的繁简得体,疏密相间,使人读来既感到严守绳墨,两峰夹一谷无隙可击,又觉得节奏鲜明,摇曳多姿,在剪裁上,该简略处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如窦娥七岁到蔡家,一直到悲剧发生,中间十三年,许多情节只在第一折作了极简单的交代,从楔子到第一折,一跨十三年,用笔极为简练,需要突出描写时,作者又毫不吝啬笔墨,着力铺陈,如对第三折的安排,作者没有按照审案紧接判决的一般规律处理,不是把公堂审问放在第三折,而是把张驴儿告状,窦蛾受刑等所有的事件都放在前两折,交代清楚,然后腾出笔来,用第三折整一折戏来写窦娥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形成“两峰夹一谷的形势,从而把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2、现实主义烘托出的浪漫主义。
关汉卿“不是爬行的现实主义者,而是有思想、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他为了抒发被压迫妇女感天动地的冤屈,表现被压迫人民宁死不屈的性格和有冤必伸的理想,按照自己对元代的深刻认识和窦娥性格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临死前发出气壮山河的三桩誓愿,即六月飞雪、血飞白练、三年大旱,这虽然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幻想产物,但却反映了人民群众伸冤复仇的愿望,和真理不可战胜的力量。
三桩誓愿的实现,不是上天对窦娥的怜悯,而是人民力量的取大胜利。
通过这三桩震撼人心的誓愿,人们心中怒火为之燃烧,精神为之振奋,斗志为之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