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的理论流派

合集下载

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游戏

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游戏

一、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游戏(理论流派)1,早期游戏理论(18、19世纪)(1)、“剩余精力”说(2)、“前练习”说(3)、“复演”说(4)、“松弛”说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弗洛伊德)人格构成学说(“伊特”、“自我”、“超我”)游戏与儿童人格发展“自我”的调节在游戏中实现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

认为人的欲望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脱和消除它。

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从而得到正常发展。

另外还有埃里克森“掌握”理论,蒙尼格“宣泄”理论,伯勒角色选择理论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不能够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顺应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的动作,即模仿;别一种是同化大于顺应,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变现实,这就是游戏。

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二、儿童视野下的儿童游戏1,按照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进行的游戏分类: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2,按照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的游戏分类:无所事事或偶然的行为、旁观的行为、独自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3,按照儿童体验形式进行的游戏分类:机能游戏、想象游戏、欣赏游戏、创作游戏四种。

4,按照游戏的教育作用进行的游戏分类:(1)创造性游戏 a、角色游戏b、结构游戏 c、表演游戏(2)规则性游戏 a体育游戏b、智力游戏c、音乐游戏5,以游戏活动功能分类:模仿游戏、探索游戏、检验游戏、造型游戏6,以游戏活动对象:以身体运动为材料的游戏、以物体为材料的游戏、以语言为材料的游戏、以社会生活为材料的游戏、以规则为材料的游戏三、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1,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1)物理环境因素:游戏机会、游戏时间、游戏场地、游戏材料(2)社会环境的因素:同伴、家庭、媒体2,幼儿自身因素的影响年龄、个别差异、性别差异、健康和情绪四,角色游戏1,定义: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个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派认为游戏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发展个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03
学前儿童游戏的实践与案例
学前儿童游戏的主要实践方法
室内游戏
户外游戏
通过在室内进行的游戏活动,促进学前儿童 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例如拼图、积木 、音乐和手工艺游戏等。
通过在户外进行的游戏活动,让学前儿童接 触大自然,促进其体能发展和社交技能的培 养,例如跳绳、追逐、躲猫猫等。
等知识。
案例二
在某幼儿园中,教师带领学前 儿童到户外进行游戏,通过让 孩子们参与跳绳、接力赛等户 外活动,培养他们的体能和团
队合作精神。
案例三
在某幼儿园中,教师组织学前 儿童进行过家家游戏,通过扮 演医生和护士,让孩子们学习
社交技能和培养同理心。
04
学前儿童游戏的评价与反思
学前儿童游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游戏是一种自由选择的活动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可以自由选择游戏的形式和内容。
游戏是一种情境化的活动
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创造不同的场景来模拟现实生活。
儿童游戏的类型与意义
结构游戏
角色游戏
规则游戏
运动性游戏
智力游戏
儿童通过操作各种玩具 、道具等材料来构建具 有一定规则和结构的游 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想象力和空间认知能 力。
集体游戏
自由游戏
通过组织学前儿童参与集体游戏,培养他们 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例如过家家、 扮演医生和护士等。
让学前儿童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方式,发挥 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沙箱游戏、绘画和 手工制作等。
经典学前儿童游戏案例分析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调能力。 • 表演游戏则是指儿童通过扮演角色、表演故事情节等途径,培养表演技能、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02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
强调游戏对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01
通过游戏,学前儿童可以解决自我和本能的冲突,并获得成长
和发展的机会。
游戏与潜意识的关系
02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与潜意识有关,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揭
在研究方法上,还需 要更加严谨和科学的 设计和分析方法,以 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 有效性。
在研究对象上,还需 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 、不同性别、不同社 会文化背景的儿童的 差异,以便更好地推 广和应用研究成果。
在研究领域上,还需 要关注游戏与儿童发 展的关系,以及如何 通过游戏来促进儿童 的全面发展等问题, 以便更好地为实践提 供指导。
和兴趣爱好。 • 根据游戏的内容,学前儿童游戏可分为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 角色游戏是一种模拟现实生活的游戏,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角色和规则,培养良好的
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 • 建构游戏是一种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筑、构造、创造的游戏,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空间认知和手眼协
示学前儿童的潜意识动机和愿望。
游戏治疗的作用
03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强调对学前儿童人格的重建,帮助学
前儿童解决情感冲突,促进其自性化进程。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
游戏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学前儿童可以 建构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2023

不同时期的儿童游戏理论一览表

不同时期的儿童游戏理论一览表
游戏的生态学理论
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游戏设施如何影响儿童的行为上,他们认为游戏材料、活动类型都会影响儿童注意的广度、相互交往及谈话的数量和形式。各种影响因素对游戏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力量。
他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角色游戏则是由于儿童与成人间的关系的改变而导致的。由于运用实物的动作技能的发展、儿童独立性的提高,婴儿期特有的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发生了瓦解,他还特别强调游戏对于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游戏的觉醒理论
1.柏莱恩的理论模式
游戏是一种多方式探索,增加刺激来降低激发,当激发到达最适宜水平时,游戏即停止。
阶段二:1.5~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 解决生物社会性危机,必须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肉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形成羞怯与怀疑的态度。游戏开始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岛。
阶段三:3~6岁,阴茎期
恋母斥父、恋父斥母情节。逐渐认识到现实中不可能满足这种愿望。这一阶段 也称为游戏期。 阶段四:6~11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人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意识与感知相联系,这是典型的泛性论,它将人生物化,解决了儿童游戏的生物性动机。
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意义,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把游戏的研究与心理发展的理论联系起来,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对研究
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有极大启发,游戏治疗的手段—“娃娃游戏”的方法,缺乏普遍代表性。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使其游戏理论本身就带有局限性。
二、列昂节夫
(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他认为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的,二是人类的及物活动,这种活动作为儿童认识人类的实物世界的基础,规定着儿童游戏的内容。学前期成了儿童活动的主导形式。 (二)游戏的特点在于注重行为过程本身

学前儿童游戏:游戏理论流派【讲义】

学前儿童游戏:游戏理论流派【讲义】

游戏理论流派人为什么要游戏?幼儿的游戏行为意味着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可以从各种理论、各种观点的对立和联系中,得到不少启示。

一、经典游戏理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始阶段。

该阶段的游戏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包括精力过剩说、松弛消遣说、预演说和复演说。

1.精力过剩说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

其主要观点是: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

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2.松弛消遣说与精力过剩说相反,松弛消遣说认为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工作所消遣的能量,代表人物有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

3.预演说德国的格罗斯从“本能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无意义准备,是为成熟做预备性练习的“生活预备说”或“练习说”。

预演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

4.复演说复演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他认为游戏就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就是重复人类发展的历史,幼儿游戏是种族行为的复演。

如孩子玩打猎游戏,就是重复原始人的生活;捉迷藏的游戏就是反映当时原始人多长野兽保护自己……二、现代游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开始,对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同学派的学者对游戏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个时期产生的理论被称为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依德、埃里克森等。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消除“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从而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埃里克森从积极的方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身体的过程与社会性的过程同步的企图,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2023-11-09•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儿童游戏的教育学理论•儿童游戏的交叉学科理论目录01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游戏初期通常以简单的动作或声音模仿来再现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情境。

简单再现重复性行为平行游戏儿童在游戏中倾向于重复相同的行为,可能是为了熟悉或掌握某种技能。

儿童在游戏中更倾向于观察和模仿其他儿童的行为,而不是与他们互动。

030201儿童在游戏中期会展现出更复杂的再现能力,能够更准确地模仿和表达所看到或听到的情境。

复杂再现儿童开始在游戏中展现出更多的创新和想象力,能够创造出新的游戏情节和角色。

创新和想象儿童开始与其他儿童合作进行游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合作游戏儿童在游戏后期能够高度再现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情境,甚至能够超越原场景的限制。

高度再现儿童在游戏中开始运用策略,以达成他们的游戏目标。

策略性游戏儿童在游戏中更注重与其他儿童的社交互动,通过游戏来建立和维护友谊。

社交互动02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总结词认知发展理论是一个解释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理论,强调儿童通过游戏来获取新的认知能力和知识。

详细描述认知发展理论主张儿童通过游戏来解决问题、探索和发现新的概念。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游戏也提供了儿童实践社会技能和自我调节的机会。

认知发展理论总结词社会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儿童如何通过游戏与他人互动,以及如何发展社交技能。

详细描述社会发展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社交发展的重要工具。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轮流和协商。

此外,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如何处理社会冲突和情绪管理。

社会发展理论游戏学习理论将游戏视为一种学习方式,认为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总结词游戏学习理论认为游戏是一种高度有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习新的概念、技能和问题解决策略。

此外,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能力。

详细描述游戏学习理论03儿童游戏的教育学理论主要观点幼稚园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最适宜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育。

游戏的理论流派3

游戏的理论流派3
Page 25
三、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吸取了维果茨基、列昂节夫的理论基础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
Page 26
艾里康宁关于“角色游戏”的主要观点
(1)角色游戏是由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
会生产劳动中的地位的变化所产生的结果;
(2)儿童的角色游戏不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而是由于社 会的需要才出现的; (3)角色游戏产生于成人与儿童间的关系
Page 17
象征性游戏在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发 展的两个阶段
(1)前概念思维阶段(2-4岁)
象征性的对应或等同发生在模仿动作之前,且用语言标志 出来,直接导致游戏的发生
模仿性动作与儿童原先的活动发生分离,完全是模拟由象 征所引起的客体的活动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向规则性游戏过渡,一直持续到成人社会
Page 24
二、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
(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的,而是人类的及物活动
游戏这种活动与儿童的心理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紧紧相连
(二)游戏的特点在于注重行为过程本身
儿童要求对成人广阔的世界有所行动 儿童在游戏的操作与行动里掌握人类的现实 游戏行为是一种概括性的行为 游戏操作虽然决定于现有的实物条件,但永远服从于行动
Page 27
游戏对于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一、个性的两种关系系统
(1)儿童——社会现象
儿童掌握社会规则,成为一位社会人
(2)儿童——社会成人
成人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规则的参照物
二、游戏统一了形成个性的两种关系系统
Page 28
四、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一、单选1(精神分析学派)对于儿童游戏的研究,使游戏理论逐渐摆脱了美学的影响,成为发展心理学理论支配的新的游戏理论。

P42(德国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P93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P104在我国幼教史上,以托幼机构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学前教育的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30年代)P165在1925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陈鹤琴)不仅介绍了当时国外的儿童游戏理论,还详细描述了一个孩子从出生后第82天到2岁多(808天)游戏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提出了自己对于游戏的看法。

P166(陈鹤琴)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游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7、在1928年颁发的教育部制定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把游戏规定为幼稚园课程的重要内容。

8、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P189、经典的游戏理论的各个流派,主要是试图解释游戏产生的原因,即(儿童为什么游戏)。

P239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P2410席勒是在研究美学时,发现愉悦是美学活动和游戏共有的特征而对游戏有所研究。

P2411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

P25 12格鲁斯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门对象来研究的人,著有《动物的游戏》和《人类游戏》。

P25 13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

P2514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P4715 7~12岁是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

P6116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

第八章 幼儿的游戏

第八章 幼儿的游戏

3、联合游戏阶段 4岁以后,幼儿会留心别人的游戏,会
互借玩具,有时会加入对方的游戏中,并 且相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大家一致的共同 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儿童在联合游戏中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 交行为,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仍以自己的 兴趣为中心。
4、合作游戏阶段 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该学派的理论风行于20 世纪40 年代至 60 年代,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的“发泄、 补偿说”,埃里克森的“掌握论”等。
游戏满足了孩子想做大人 的愿望。
游戏帮助儿童掌握创伤事件,
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 创始人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 提出“游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 认为人的欲望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 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 的情感,从而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 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 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从而得到正常发展。
4、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20 世纪60 年代至90 年代,是儿童游戏研究的突 破阶段。代表人物是:苏联的维果斯基的“最近 发展区”,列昂节夫的“游戏过程说”,艾利康宁 的“角色游戏”。
游戏的主要观点:
1.活动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游戏是学前期的主导活动
3. 强调游戏的社会本质 4.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
非探索者
探索者
不认真审视或 积极探究新
探究
玩具
创造性的探索者
探索并用充满想象 力的方法利用这个 玩具
结论:几年以后的创造性测试中 创造性探索组儿童得分最高,差异显著
3、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创造性水平。
喜欢和不喜欢游戏的4岁儿童随机分为三组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力。
03
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游戏是儿童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的重要场所。在游戏中,儿童需要学习合
作、分享、轮流等社会交往规则和技能,这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
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游戏的类型
创造性游戏
包括角色扮演、建构游 戏等,旨在发挥儿童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
规则游戏
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 戏等,旨在培养儿童的 思维能力和身体素质。
人类学派的游戏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可以传承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详细描述
人类学派代表人物约翰·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儿童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在游戏中,儿童不仅传承了 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习俗,同时也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规则遵守等方式,形成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文 化的归属感。
04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01
02
03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 和好奇心,促进其身体、 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 面发展。
培养儿童自主性
游戏能够提供儿童自主探 索和学习的机会,培养其 自主性和独立性。
增强课堂互动性
游戏能够增强师生互动、 同伴互动,使课堂氛围更 加活跃、积极。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避免幼儿 沉迷于游戏、如何保证游戏内容 的安全性等成为新的挑战。
机遇
新型科技为学前儿童游戏提供了 更多的可能性,为学前教育带来 了新的机遇。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未来展望
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
培养创新精神
未来的学前儿童游戏将更加注重个性 化和差异化,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学前儿童游戏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产生初期
(二)游戏的虚构性 儿童由“本我”发展到“自我”时,其所玩的游戏也凸显出了虚构性, 即“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是其按照自己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世界 里的一切”。 (三)游戏时期的短暂性 弗洛伊德主张人格发展是在幼儿期,因此随着幼儿逐渐生长成熟,一 方面“本我”在社会规范的理性思维中逐渐产生了“超我”,而此时游戏 的发展被束缚和限制;另一方面在“自我”不断协调发展中,“本我”表 达愿望的象征方式越来越少。因此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一节 经典游戏理论
七、天赋本能说
代表人物:19世纪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 内涵:在福禄贝尔看来,游戏是一种天赐的“神的本领”,不仅是儿童 内部本能的表现,更号召社会和教育者强调要适应儿童的本能,要允许 儿童自由的游戏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及自主性。 主要观点: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品和必备品。在游戏中需要媒介 和工具,也就是玩具,被他称之为“恩物”。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发展期
(二)0-6岁游戏与人格发展时期的联系 阶段一:0~1.5岁,亲子游戏时期。这一时期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获得至关重要。 阶段二:1.5~3岁,练习性游戏时期。幼儿在此阶段必须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 肉控制并产生自信和自主感。 阶段三:3~6岁,角色扮演游戏时期,也称游戏期。这一时期必须解决主动与 内疚的冲突,帮助孩子形成主动性。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产生初期
起源: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源于弗洛伊德基于其人格结构理论。 特点: (一)游戏的唯乐性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运用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运用

幼儿游戏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 教育实践启示 • 重视游戏在教育中的地位: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关注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 提高游戏教育质量: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提高游戏教育 的质量和效果 • 加强游戏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将游戏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 推动游戏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谢谢观看
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游戏特点
• 幼儿游戏具有自主性: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方式 • 幼儿游戏具有创造性:游戏中儿童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新的玩法 • 幼儿游戏具有社会性:游戏是儿童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途径
游戏发展阶段
• 婴儿期(0-2岁):简单的感官游戏,如抓握、触摸等 • 幼儿期(2-6岁):复杂的象征性游戏,如角色扮演、规则游戏等 • 学龄前期(6-12岁):以技能为主导的游戏,如竞技游戏、策略游戏等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03 幼儿游戏的教育价值
幼儿游戏在五大领域的教育作用
• 语言领域 • 游戏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 游戏中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通过游戏情境、规则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 科学领域 • 游戏中激发科学探索兴趣: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 游戏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游戏情境、问题解决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运用
念与分类
游戏概念
• 游戏是一种基于快乐原则的自愿活动 •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选择,具有娱 乐性和趣味性 • 游戏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认知和社 会性发展
游戏分类
• 按游戏性质分:创造性游戏、规则性 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 • 按游戏对象分:个人游戏、集体游戏、 亲子游戏等 • 按游戏材料分:玩具游戏、非玩具游 戏、传统游戏等

游戏理论流派

游戏理论流派
4.提出游戏治疗旳措施,对研究人格发展旳心理学家有很 大旳启发。
5.精神分析学派注重个别小朋友个别阶段旳游戏研究,忽 视小朋友游戏旳普遍性。
6.过分强调“性”旳作用,使其具有不足,强调个体旳生 物性,忽视个体旳社会性。
认知发展学派旳游戏理论
一、皮亚杰 小朋友早期因为认知构造旳发展不成熟,
经常不能够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旳协调或平衡。 游戏就是同化和顺应之间旳布平衡,在游戏时, 小朋友并不发展心旳认知构造,而是努力使自 己旳经验适合于目前存在旳构造,游戏旳实质 就是同化超出了顺应。
游戏给小朋友提供了巩固他们所取得旳新 旳认知构造及发展他们情感旳机会。
• 练习型游戏旳发生发展
皮亚杰提出游戏发生、发展旳过程: 1.反射练习期(0-1个月) 2.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3.有目旳旳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4.手段与目旳旳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
月) 5.为了看到成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 6.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 娱乐论(松弛消遣说)
代表人物:
德国旳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Lazarus)。
主要观点:
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旳一种方式。 叫苦旳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需要一定旳休息和 睡眠才干消除,然而只有当人接触紧张状态时,才可能 得到充分旳休息和睡眠。游戏和娱乐互动可使机体解除 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旳技能,所以 人需要游戏。
当代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eud), 埃里克森(Erikson)
Freud旳主要观点:
1.游戏旳“发泄”、“补偿”说 2.游戏旳动机是“唯乐”原则 3.游戏旳时期是短暂旳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游戏与社会化的关系
埃里克森认为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习社会规则、培养 社会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类型与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将游戏划分为自我中心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四种类型,不同 类型的游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作用不同。
03
社会学派游戏理论
Chapter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观
THANKS
感谢观看
当代游戏理论主要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
认为游戏是儿童释放情感和内心冲突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可以了解 儿童的内心世界。
认知发展学派
强调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感 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社会文化学派
关注游戏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 活动,可以反映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游戏作为文化工具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一种文 化工具,通过游戏,儿童可 以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中的
规则、价值观和习俗。
游戏与认知发展
他认为游戏促进了儿童的认 知发展,通过游戏中的角色 扮演和想象,儿童能够理解 和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情
境。
游戏的社会性
维果茨基强调游戏的社会性 ,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 ,儿童在游戏中与他人互动 、合作和协商,从而发展社 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汇报人:XX
目录
• 游戏理论概述 • 心理学派游戏理论 • 社会学派游戏理论 • 认知学派游戏理论 • 教育学派游戏理论 • 当代新兴游戏理论流派
01
游戏理论概述
Chapter
游戏定义与特点
游戏是一种自愿参与、具有明确规则、以娱乐为主要目 的的活动。 游戏具有虚拟性、互动性、挑战性、趣味性等特点。

幼儿游戏的理论流派

幼儿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
• 考点与解析 •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考点二 幼儿游戏的特点 • 考点三 幼儿游戏的功能 • 考点四 幼儿游戏的理论流派
考点与解析
•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长期以来都未达成定论, 不同的研究根据不同 的理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游戏进行了分类, 因而, 出现了各种各 样的游戏分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二、 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
•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帕登 ( Pa rten) 根据儿童
• (2 ~ 6 岁) 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 划分为 6 类行为: • ( 一) 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 儿童无所事事, 独自发呆, 或玩弄衣服, 东游西荡, 偶尔会注
• ( 一) 自发游戏 • 自发游戏是儿童自己发起的、 自愿参加的、 自主支配的游戏。 它一
方面反映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儿童的兴趣爱好。 儿童的自发游戏对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是极有价值的。 游戏的主题、 材料、 规则都是儿童自己规定、 自己 确立的, 这些都源于儿童创造性的萌芽和发展。 儿童的自发游戏是 儿童的权利, 应得到尊重。 当然儿童的自发游戏有时也需要成人加 以适当的引导, 使游戏的题材和内容更加健康、 有趣、积极。
• 1 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分类 • 2 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 • 3 依据儿童行为表现分类 • 4 依据教育目的性分类 • 5 以游戏的教育作用为依据的分类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与解析
• 考点二 幼儿游戏的特点
• 1 游戏是幼儿自愿、 自主的活动 • 2 幼儿游戏具有趣味性 • 3 幼儿游戏具有虚构性 • 4 幼儿游戏具有社会性 • 5 幼儿游戏具有具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
• 考点与解析 •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考点二 幼儿游戏的特点 • 考点三 幼儿游戏的功能 • 考点四 幼儿游戏的理论流派
考点与解析
•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长期以来都未达成定论, 不同的研究根据不同 的理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游戏进行了分类, 因而, 出现了各种各 样的游戏分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以某个动作代表真实的动作 ( 张开双臂跑代表飞机在飞、 双脚并拢 往前跳代表小兔子在跳) ; 以儿童自己或其他儿童代表现实或虚构的 角色 ( 扮演妈妈、 医生、 司机、 营业员、 小白兔、 卡通人物等) 。
• 想象游戏以儿童的想象为转移。 随着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力的丰富, 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都可能成为儿童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 爸爸、 妈妈、 医生、 司机、 营业员、 动画或卡通形象都是儿童在游戏中 乐于扮演的角色。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 三) 结构性游戏 • 结构性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或造型游戏, 是指儿童运用积木、 积塑、
金属材料、 泥、 沙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或构造, 从而创造性地反映 现实生活的游戏。 这类游戏有 3 个基本特点: • ①以造型为基本活动, 往往以搭建某一建筑物或物品为动因, 如搭 一座公园的大门、 建一个汽车的模型等。 • ②活动成果是具体的造型物品, 如门楼、 飞机、 坦克、 卡通形象等。 • ③它与角色游戏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 一般认为结构游戏的发展呈现了如下的顺序: 1 5 岁左右, 儿童开 始简单堆叠物体;2~3岁时, 儿童往往先动手后构思, 主题不明, 成果简单、 粗略、 轮廓化;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与解析
• 考点四 幼儿游戏的理论流派
• 1 经典游戏理论 • 2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 3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4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一、 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分类
• 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倾向于将认知发展作为儿童游戏分类的 依据。 认为游戏的发展是沿着认知发展的线索而展开的, 在不同 的认知发展水平上, 便会出现不同水平的游戏形式。 依据儿童游戏 的认知特点, 可将游戏分为以下 4 种:
• ( 四) 交往游戏 • 交往游戏指两个以上的儿童以遵守某些共同规则为前提而开展的社会
性游戏。 这类游戏以参与者之间的行为互动为其特点。 在使用游 戏材料方面采用协商分配或轮换的形式。 交往游戏按交往的性质可 分为合作游戏和竞争游戏, 对于指导儿童与他人交往方面有很重要 的价值。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二、 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
•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帕登 ( Pa rten) 根据儿童
• (2 ~ 6 岁) 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 划分为 6 类行为: • ( 一) 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 儿童无所事事, 独自发呆, 或玩弄衣服, 东游西荡, 偶尔会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3 ~ 4 岁儿童逐渐能预设主题, 成果的结构相对复杂, 细节相对 精细; 5 岁以后儿童结构游戏中的计划性有所增强, 并可以多人 分工、 合作完成大型的建构; 5 ~ 8 岁时, 结构性游戏的比例达 到了顶峰。
• ( 四) 规则性游戏 • 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 按一定规则从事的游戏。 规则可以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这种游戏从表面上看, 儿童之间产生了相互联系,而实际上在涉及 游戏本身的内容时, 他们之间却没有共同的意愿, 儿童不会使自 己个人的兴趣服从小组的兴趣, 每个人仍然是以自己的兴趣来游戏 的。
• ( 六) 合作游戏 • 合作游戏是幼儿后期出现的较高级的游戏形式, 是一种有着共同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 四) 平行游戏 • 平行游戏是一种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 以基本相同的玩具
玩着大致相同内容的个人独自游戏。 在平行游戏中, 儿童玩的玩具 与周围儿童的玩具相同或相仿, 儿童之间相互靠近, 能意识到别人 的存在, 相互之间有眼光接触, 也会看别人怎么操作, 甚至模仿 别人,但彼此都无意影响或参与到对方的活动之中。 既没有合作的 行为, 也没有共同的目的。 这类游戏正反映了 2 ~ 3 岁儿童游戏 的社会性交往状况。 • ( 五) 联合游戏 • 联合游戏又称为分享游戏。 它是由多个儿童一起进行同样的或类似 的游戏, 没有分工,也没有按照任何具体目标或结果组织活动。 儿童行为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 而不是游戏合作关系。 儿 童相互之间可能交换材料, 或进行语言沟通, 提供和接受彼此的玩 具, 对他人的活动表示赞赏或否定, 甚至攻击。
• ( 一) 自发游戏 • 自发游戏是儿童自己发起的、 Hale Waihona Puke 愿参加的、 自主支配的游戏。 它一
方面反映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儿童的兴趣爱好。 儿童的自发游戏对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是极有价值的。 游戏的主题、 材料、 规则都是儿童自己规定、 自己 确立的, 这些都源于儿童创造性的萌芽和发展。 儿童的自发游戏是 儿童的权利, 应得到尊重。 当然儿童的自发游戏有时也需要成人加 以适当的引导, 使游戏的题材和内容更加健康、 有趣、积极。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三、 依据儿童行为表现分类
• 从儿童游戏所倚重的行为表现可分为: 语言游戏、 动作技能游戏、 想象游戏、 交往游戏、 表演游戏。
• ( 一) 语言游戏 • 语言游戏指儿童时期运用语音、 语调、 词语、 字形而开展的游戏,
如合着语音、 节奏的变化而展开的拍手游戏、 绕口令、 接龙等。 随着儿童对语言规则以及语义的理解, 儿童会运用同音、 谐音、 多义、 相关等语言技巧娱乐。 这些游戏是以一定的语言元认知为前 提的, 既是一种游戏, 也是一种元语言活动。
由成人事先制定的,也可以是按照故事情节要求的, 还可以是儿童 按他们假设的情节自己规定的。 这类游戏一般是 4 ~ 5 岁以后发 展起来的。 研究表明: 幼儿中期的儿童能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 但是也常常会出现因为自己的兴趣或好恶而忘记或破坏规则的现象。 幼儿晚期的儿童, 不仅能较好地开展这类游戏, 还能较好地理解 并坚持游戏的规则, 并运用规则约束参加游戏的所有成员。 幼儿中 晚期经常开展的体育游戏、 运动竞赛、 智力竞赛等都属于规则性游 戏, 这类游戏可以一直延续到成年。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在游戏中儿童常遇到自己与他人的需要或情感相冲突的局面, 因而, 可以发展他们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技能, 还可培养负责任、 耐心、 愿意分享、 合作等品质。
• ( 五) 表演游戏 • 表演游戏又称为戏剧游戏, 它是以故事或童话情节为表演内容的一
种游戏形式。 在表演游戏中, 儿童扮演故事或童话中的人物, 并 以故事中人物的语言、 动作和表情进行活动。 这种游戏也是以想象 为基础的。 但与想象游戏不同的是, 在表演游戏中, 儿童的想象必 须受故事情节的约束, 不能过于主观随意。 表演游戏是以儿童的语 言、 动作和情感发展为基础的。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往往成为学前 儿童常玩不衰的表演游戏, 如 «拔萝卜»«小兔子乖乖» • «三只小猪»«彼得与狼»等。
• 1 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分类 • 2 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 • 3 依据儿童行为表现分类 • 4 依据教育目的性分类 • 5 以游戏的教育作用为依据的分类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与解析
• 考点二 幼儿游戏的特点
• 1 游戏是幼儿自愿、 自主的活动 • 2 幼儿游戏具有趣味性 • 3 幼儿游戏具有虚构性 • 4 幼儿游戏具有社会性 • 5 幼儿游戏具有具体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 二) 动作技能游戏 • 动作技能游戏指通过手脚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而获得快乐的游戏活
动。 既可以是一种户外进行的身体大幅度的运动, 如相互追逐、 荡秋千、 滑滑梯、 骑三轮车、 攀登等, 也可以是在室内桌面上进 行的串珠、 夹弹子、 弹弹子、 挑游戏棒、 拍纸牌等相对精细的活动。 这类游戏可以有简单的规则, 也有纯机能性的, 纯粹满足动作机能 的快感。 • ( 三) 想象游戏 • 想象游戏又被称为象征游戏、 戏剧游戏、 角色游戏、 假装游戏、 假 想游戏。 这些名称的含义虽然有细微的差异, 但它们常常被互换使 用。 这类游戏的主要特征就是: 儿童将事物的某些方面做象征性的 转换, 如以玩具或玩物代表实物 ( 用一块积木代表电话、 将小板凳 当火车等)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与解析
• 考点三 幼儿游戏的功能
•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 游戏对幼儿 的身体、 智力、 创造力、 情感、 社会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 作用。
• 1 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 2 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 3 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 • 4 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 5 游戏能够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 6 游戏能够提高幼儿意志力 • 7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 ( 一) 感觉机能性游戏 • 感觉机能性游戏又称为练习性游戏或机械性游戏。 它是儿童发展中
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 其动因来自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快感, 由 简单的重复运动所组成, 比如, 奔跑、 跳跃、攀登、 拨浪鼓、 骑 木马、 敲打和摆弄物体等。 这类游戏往往以独自游戏或各自游戏的 形式发生,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这类游戏的比例逐渐下降。
意看看他人, 或碰到什么东西会随手玩弄两下。 • ( 二) 袖手旁观的行为 • 儿童在近处观看同伴的活动, 但不主动参与游戏。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