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题材的多样性

合集下载

李商隐十首最经典诗

李商隐十首最经典诗

李商隐十首最经典诗引言李商隐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个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被誉为”诗鬼”。

李商隐的诗歌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爱情、自然、人生哲理等,但他的十首诗被誉为他最经典的诗作。

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 诗意和主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分别的痛苦和难舍之情。

诗中的东风、百花残等意象都揭示了岁月无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很难长久维持。

2. 表现手法和意象作者通过描绘春季草木枯萎、人事沧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失落和痛苦。

诗中的蓬山和青鸟等意象象征了离别的距离和希望。

3. 表达情感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分别的伤感情绪,并反思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作者借助自然景象和动物意象,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于爱情的思考和感慨。

二、《无题·少年听雨歌楼上》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黄叶堆1. 诗意和主题这首诗探讨了人生的离别和岁月的无情。

诗人通过描述不同年龄段人们听雨的场景,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转变。

2. 表现手法和意象诗人通过不同场景中的雨景和环境描写,展现了年轻、壮年和晚年时人们对于雨的感受和思考。

3. 表达情感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雨的意象,诗人将离别和岁月变化与人生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对于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三、《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1. 诗意和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昨夜的星辰和风景,以及诗人心中的美好愿望。

2. 表现手法和意象诗人通过描绘星辰和风景的多样性,来表达诗人对于爱情和心灵交流的渴望。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1.【问题】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答案】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多抒写时代动荡离乱的感慨和个人失意悲愁的心情。

其中既有关注现实的政治诗,也有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既有表现个人遭际的抒怀诗,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诗。

由于时代的混乱和个人遭遇的坎坷,他的诗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感伤、迷惘和消极的情绪。

他的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缜密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哀婉的情调、瑰丽多姿的形象和含蓄优美的辞采,来表现他所特有的细腻而又敏感的心境与感受,从而构成朦胧瑰丽的诗歌境界,表现为一种凄艳浑融的风格。

对李商隐诗歌多义性的探析

对李商隐诗歌多义性的探析

上的沙子才行,作者借此展现了未被人发觉的孤 独失落的哀怨形象。
最后一句是在表达作者对过去无尽的思忆 尽管付出了一片赤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追求 人生,可“五十弦”的时间和如珠的年华,值 得珍惜的时光转瞬即逝,如过眼云烟一般飘然而 逝;现实的残酷,恋人可惜年 华已逝。
社会视野
MING RI FENG SHANG
对李商隐诗歌多义性的探析
文|刘 森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璀璨文化的世界文 明古国,传承了各种悠久的文学形态。而唐朝对 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强盛的代名词,虽然在后期 时代宦官当权、朝政腐败、藩镇割据,但并不影 响他作为文学载体的作用。所以李商隐诗歌的大 放异彩让我们对了解晚唐文化有了一个更好的途 径。本文将通过探讨这位诗人的诗作来进一步揭 示出现多义性的原因以及诗人本身的特点。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多义性
李商隐的《锦瑟》,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此诗辗转反侧,意象朦胧,人们对此诗的创作旨 意历来都有众多说法,有咏瑟说,有悼亡说,有 寄托政治怀抱说等等。其实朦朦胧胧不知所以然 才正是李商隐诗的独特之处,沉吟时,万念俱出, 而又万念俱灭,唯留下那不可言说的幻美真实地 存在。
二、“多义性”在爱情诗中的表现 在李商隐的作品中,大部分的作品的侧重 点都在爱情上,既不明郎也不直白就连最基本的 含义都不明确。如《无题》诗二首中的: 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 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 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首句以“昨夜”点明对过去的思念。转而 阐明宴会的时间与地点,后两句以其他物语相喻, “身无彩凤”写转瞬即逝的感情,“心有灵犀” 指犀角中的颜色与两头相通,所以一点通的由来 就是如此。心心相印,指的是两人之间即使不在 一起两颗心也是相应的,感情也是相对的双方之 间的沟通也无需言语。五六句从两人的默契转到 对整个宴会的描绘,“送钩”、“射覆”是行 酒时的一种游戏和酒令。这二句描写隔座行藏钩 之戏,猜测谜底,极尽之能写出了宴会之间的热 闹,为恋人之间的愉悦之情增加了更加婉转愉悦 明媚动人的色彩。七八句从恋情的欢悦转入“听 鼓应官”,愉悦之情转眼便败落了,诗人感叹自 己像蓬草那样孤苦伶仃漂泊无依,因而两人再难

李商隐爱情诗诗歌研究报告

李商隐爱情诗诗歌研究报告

李商隐爱情诗诗歌研究报告1. 引言李商隐是唐代末年著名的爱情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在后世的文学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李商隐的爱情诗的特点、题材和意境,并对其诗歌创作进行分析和解读。

2. 李商隐的爱情诗特点李商隐的爱情诗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深度而著称。

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痴迷与失落。

以下是李商隐的爱情诗的主要特点:2.1 精妙的意象和描写李商隐的诗中经常运用丰富的意象来描绘爱情的美好与痛苦。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爱情的情感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2.2 婉约而豪放的表达方式李商隐的爱情诗既有婉约的温柔之情,又展现出豪放的激情和挣扎。

他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将痛苦和欢愉交织在诗中,使读者更能够深刻感受到爱情的复杂性。

2.3 对于爱情的追求与失落的描绘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痴迷,同时也描绘了爱情带来的失落和伤痛。

他以深情的笔触,将他内心深处的爱恋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3. 李商隐的爱情诗的题材分析3.1 唐代爱情观念的体现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体现了唐代独特的爱情观念。

他将个体的情感融入到了时代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在封建社会中对于爱情的不同感受和体验。

3.2 对女性的赞美和渴望李商隐的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得娇美动人、聪明伶俐。

他对女性的赞美和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流露出对女性的爱慕和无尽追求。

3.3 爱情与社会的冲突李商隐的诗歌中,爱情与社会所产生的冲突也是一个重要的题材。

他将个人的爱情痛苦与封建礼教的禁锢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思。

4. 李商隐爱情诗诗歌的意境4.1 感伤与忧郁李商隐的爱情诗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忧伤和郁郁寡欢的意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将自己对于爱情的痛苦和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

4.2 温柔与浪漫尽管李商隐的爱情诗流露出忧郁的情感,但他也通过温柔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温暖和浪漫。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诗歌,会有怎样的艺术特色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供各位参阅,希望为大家带来帮助。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1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

李商隐一生失意、落魄,少时曾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但于青年时期卷入牛、李党争之中,落魄潦倒,报国无门。

在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已是晚唐帝国衰败的时候,各种的社会茅盾相互交织,政治异常激烈,加上他出身低微,虽有“欲回天地”的壮志雄心,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交织使他壮志难酬,梦想幻灭。

正是因为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李商隐写下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感怀、咏物、咏史的诗作,抒发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地反映晚唐破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生活,极具现实主义意义。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

然而,李商隐的诗歌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

诗歌表现特色如下:一、情致深蕴,构思细密,表达感情细腻深刻、细腻的感情表达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明显风格,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

如历来传诵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廖廖14个字,把那种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可贵和愈有默契愈觉得阻隔难堪的矛盾心理,揭示得极其深刻动人。

再如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以暮春衰残的景象映衬出两个倾心相爱的人此时的难舍难分,诗人用逆向思维的角度,欲说分别,却从相见之艰难写起。

论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的诗歌以其丰富的情感、富有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在千古中留
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

他的诗歌具有如下几项艺术特色:
一是奔放洒脱的叙事风格。

李商隐大部分诗歌采用叙述性叙事方式,
笔触挥洒,情感自由奔放。

他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对家国的深情厚爱,对婉约的渴望和绝望,对落魄的无奈和悲凉,对凄凉萧瑟冬天的
热情和期盼。

二是象征性的诗体形式。

李商隐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表达方式,更是他心灵所有的内容,是他心中不断沸腾的激情和挣扎。

他常用含
蓄的语言,丰富而抒情的形式,表达了复杂而深刻的内容,使人窒息
于感悟,流连于抒情。

三是抒发真情实感的情思表述。

李商隐诗歌的情思表达不仅深刻,而
且实感激动,不仅是他对美好春光的向往,也是他对命运 mayday 的
痛苦挣扎,为家乡的求救与思念,以及对抗苍生摆脱枷锁的坚定信念。

四是高雅优美的语言表达。

李商隐的诗歌以其华美的语言和语句,让
读者仿佛置身于神奇的王国,充分享受那种内心深处躁动的滋味,充
满了清新的品味和文采。

五是集实力与创造性于一身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的诗歌并不只是用单
一的风格,他把超越时代的实力和创造力融为一体,既直击心灵,又
拨动情感,吸引人们心动,激发人们的精神,令读者感受强烈而持久
的感动。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他的诗歌类型有咏史诗、咏物诗、无题诗、应酬唱和诗、骈体文,诗歌风格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深刻、细腻的感情表达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明显风格,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

二、诗境朦胧多义,虚实相生善于使用对比手法。

主要集中在李商隐的咏史诗和托物寓怀诗中,如在咏史诗中的昔盛今衰之比、咏物诗中的昔荣今悴之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两种事物、现象和感情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进行比较对照,形成相铺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以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如《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三、锤炼字句,工于造语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如《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

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等等。

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

总之,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拽而不失厚重。

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形成绮丽精工、深情绵渺的独特风格,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以及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1️⃣ 引言:李商隐诗歌的独特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成为了晚唐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星辰。

他的诗歌,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既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天空,也穿越时空,影响着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

李商隐的诗歌,以其丰富的意象、含蓄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2️⃣ 艺术特色之一: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李商隐的诗歌中,意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以锦瑟这一乐器为引子,引发对往昔岁月的无限追忆与感慨。

又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之景,象征爱情的艰难与离别之苦,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哀婉的意境。

这些意象不仅生动鲜明,而且富含哲理,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3️⃣ 艺术特色之二:情感含蓄,意蕴丰富李商隐的诗歌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往往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将内心的情感世界巧妙地融入到诗歌的字里行间。

他的无题诗尤为著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以春蚕吐丝、蜡炬流泪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牺牲精神,情感真挚而动人。

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李商隐的诗歌意蕴丰富,引人深思,让读者在反复咀嚼中,逐渐领悟其深层的情感内涵。

4️⃣ 艺术特色之三:哲理深刻,引人深思李商隐的诗歌不仅情感丰富,而且哲理深刻。

他善于在诗歌中融入对人生、爱情、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通过对青鸟探看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道路漫长、相聚不易的哲理思考。

这些哲理的融入,使得李商隐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富有思想深度,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哲理思考,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诗歌特点

李商隐诗歌特点

李商隐诗歌特点
李商隐诗歌特点:
1、时代感强:写作时代出现了唐朝安史之乱,李商隐的诗歌有较强的时代感,他
的诗歌抒发的是时代的痛苦、绝望和挣扎,也表达了一种不屈的坚持、善良的抗争和久违的民国理想。

2、表达丰富:李商隐的诗歌表达的内容多,写的题材也涉及广泛,从怀远游
记到哀歌,从故乡情怀到山水描写,从宿闻史述到郡国悲叹。

表情抒情,情思沉淀,使其诗歌在古代诗体中独树一帜,格调自然得体,内容丰富多彩。

3、反映人情:李商隐的诗歌通过地方风物,勾画出朴素空灵的田园乡村景色,真实而深情地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对家乡、生活、自然的感情,深入浅出
地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生活特征。

4、形式新颖:李商隐在灵活运用传统诗歌形式的同时,还以新的技巧、新的
语言,创造出一种以哀伤抒情为主调的新型古典诗歌。

此外,他还用典型的散文形式抒发自己疾苦的心情,与中古传统诗歌形式相对比,他的技巧着实令人仰望。

5、评议反映多样:李商隐的诗歌不仅充满武侠情趣,也不乏宗教感叹的内容,而且还给予了安史之乱当时豪杰的述评,表现了一种梁实秋式的英雄楷模,巧妙
地反映了春秋之变的社会现实。

浅论李商隐的诗歌

浅论李商隐的诗歌

浅论李商隐的诗歌内容摘要:李商隐是晚唐诗人杰出的代表,晚唐社会动乱,促使政局逐渐走向崩溃。

这时期出现了以李商隐为代表的于感叹身世,忧时悯乱的一批诗人。

本文将结合其具体诗歌作品,从以下两种类型来简要分析李商隐的诗歌类型:㈠、政治讽刺诗。

诗中流露出以忧国忧民的浓厚的感伤色,诗篇精工典丽、富于联想和暗示。

㈡、“无题”诗。

此诗朦胧与其奇特的意象均是李商隐所创作的。

本文还将强调李商隐的“无题”诗,为我国诗歌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类型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郑州市)。

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商隐三岁时,父亲受聘为浙东(后转浙西)观察使幕僚。

他随父由获嘉至江浙度过童年时代。

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父系中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

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

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①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

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赢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着的追求精神。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谒令狐楚,受到赏识。

楚子令狐綯又在开成二年(837)帮助他中进士。

李商隐于次年春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

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

当时朋党斗争激烈,加以李商隐个性孤介,他一直沉沦下僚,在朝廷仅任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和闲冷的六品太学博士。

为时都很短。

从大和三年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去世,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

东到兖州,北到泾州,南到桂林,西到梓州,远离家室,飘泊异地。

他最后一次赴梓州做了长达五年的幕职之前,妻子王氏又不幸病故,子女寄居长安,更加重了精神痛苦。

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

李商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自称“我本系王孙”,但唐宗室族谱中没有他家族的名字。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具有秾丽、繁复、象征、哀怨等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承载了他对生活、情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他的诗歌情感丰富多样,既有婉约温柔的女子之情,又有豪放奔放的男子之志。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稂丽,爱情诗尤其擅长,写得缠绵悱恻,广为传诵。

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人物情感和社会现象。

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既有对宫廷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揭示,也有对生活琐事和人情冷暖的感悟。

大量使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常常通过暗示、寓言和比喻等方式来表达深层含义,让读者在理解诗歌时需要细心揣摩。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
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然景物意象。

李商隐作品中,多以景物意象去表达自己的情思,如青草和古树、白云和清风、苍蝇和蝉鸣等景物。

这些景物的结合,使诗
歌充满了动感的自然气息,给读者以一种凝思的情趣,并将心境的复杂思
想融入到自然界中去。

二是抒情意象。

李商隐多数作品都充满了深沉的抒情色彩,不仅往往
用抒情意象表达心灵,而且经常用时光、距离和沉默等意象穿行其中,而
营造出壮美的气氛。

三是伤感意象。

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充满了伤感的暗示,如落花、黯
淡的月光,和曾经的滋味、无常的梦境等。

对忧伤着怀疑的情绪,李商隐
用这种诗歌体裁表现的淋漓尽致,充满了极大的伤感情绪。

2.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2.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一、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

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首,内容丰富,艺术精湛。

题材内容包括政治抒情、咏史怀古、咏物抒怀、无题爱情类等。

最能体现李商隐高超的诗歌艺术、代表他诗歌风格的是无题诗。

他的无题诗,或直接以“无题”标目,或截取诗的首句的前两个字为题,等同于无题。

李商隐大约有60首无题诗。

这类诗大多题旨隐晦,颇费索解,却又缠绵精致,具有高妙的艺术美感。

李商隐不像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揭示出来。

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

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麽,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略去其中的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

《锦瑟》一诗最具代表性: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实无,虽然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

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

诗的境界超越时空限制,真与幻,古与今,心灵与外物之间也不再有界限存在。

诗人究竟写的什么?读者只能从首尾两联隐约暗示出,是追忆华年所感,而传达所感的内容则是五个在逻辑上并无必然联系的象喻和用来贯串这五个象喻的迷惘感伤情绪。

喻体本身不同程度地带有朦胧性质,而本体又未出现,诗就自然构成多层次的朦胧境界,难以确解。

这种无题类诗歌,境界和情思朦胧,在内涵上也就往往具有多义性。

一篇《锦瑟》,聚讼纷纭。

总结前人对《锦瑟》之解,总的说来主要有如下几类:爱情诗(胡应鳞、施润章等持此说)、咏瑟诗(胡仔等持此说)、悼亡诗(朱鹤龄等持此说)、客中思家之作(叶葱奇等持此说)、对自身诗歌写作的回顾与总结(钱钟书等持此说)、自序自伤之辞(宋翔凤等持此说)。

李商隐诗歌分类

李商隐诗歌分类

李商隐诗歌分类
李商隐的诗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政治诗: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的诗人,国家的危难、政局的变荡、生民的疾苦,都容易引发他的沉痛感慨。

他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反映了当时的心态。

2. 咏史诗:李商隐的咏史诗以尖锐冷峻的讽刺见长,多针对封建统治者的淫奢昏庸进行慨讽。

3. 抒怀诗:李商隐诗集中的其他篇章,往往表现了诗人政治上的远大抱负以及怀才不遇的忧愤。

4. 咏物诗:李商隐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

5. 爱情诗: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分类和举例,可以查阅李商隐诗歌的相关资料或文献。

李商隐诗歌题材取向与艺术表现

李商隐诗歌题材取向与艺术表现

李商隐诗歌题材取向与艺术表现[摘要] 对诗歌题材意蕴的延伸与深化,既体现诗人的创作个性,又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传统的、习见的题材中寄寓深刻的思想,在旧有的题材中翻出更高层次的意蕴来,这是李商隐对诗歌题材发展的最具个性特点的贡献。

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为其重要的诗歌题材。

其表现题材的艺术方式也趋于深微化。

[关键词] 题材深微化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作者简介] 沈文凡,1960年生,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现师从著名学者、陕西师大教授霍松林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中国古代诗歌以其题材的丰富性与广泛性著称。

不同的诗歌题材有不同的发展轮廓与轨迹。

对传统诗歌题材扬弃的过程,也正是诗歌题材意蕴趋向深刻与精微的过程。

诗歌题材意蕴延伸与深化,既可见诗人的创作个性,更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最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

其诗深刻地反映了没落衰颓的晚唐王朝政治生活及社会面貌,尖锐地揭露了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问题的精辟见解,同时也表现了被压抑的知识分子悲剧性命运及心理,在传统的、习见的题材中表达深刻的思想,在旧有题材中翻出更高层次的意蕴来,这似乎是李商隐对诗歌题材发展的最具个性特点的贡献。

下面结合其所处时代环境、氛围及其艺术表现方式分而论之。

一、李商隐的政治诗李商隐现存诗有六百多首,其中直接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一定的比重。

他的政治诗,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后期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文、宣、武三朝一系列政治、军事事件,揭示了唐王朝深重的统治危机。

观点鲜明,见解精辟,表现出卓异的胆识。

藩镇割据局面从安史之乱以来一直延续到晚唐,成为当时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李商隐对此密切关注,他把跋扈嚣张、拥兵作乱、凭险割据的藩镇看成国家的“疮疽”之患,写了一系列反对分裂国家的诗篇。

深著严切之辞,表现了特有的深刻思索。

《隋师东》在讥刺讨叛诸将跋扈难制、冒功邀赏的同时,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庙算之失”,即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政策,宰辅不得其人。

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

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

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李商隐作为唐代文人之一,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情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广泛涉及人生哲理、爱情抒发和社会风俗等多个主题,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他独具匠心的意象描写。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了山水、花卉、动物、建筑和人物等各个方面的表达。

下面,我们将就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李商隐诗歌中常见的山水意象。

李商隐善于以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诗境。

他喜欢描绘秋天的山水,如《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里的“沙场”、“征战”都是象征战争的意象,通过山水的描绘将战争的残酷与凄凉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李商隐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花卉意象。

他善于用花卉来诉说离别之苦,表达爱情之绪。

例如《赠花卿》中的“寄语桃花岭上春,春无家,人倚少东风。

离人背望几时息,天与桃花我与病。

”这里的“桃花”不仅仅是描绘春天的花卉,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这种以花卉为意象的描写,使得诗情更为深邃、动人。

此外,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常常运用动物意象。

动物象征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和社会风俗的变迁。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诸如燕子、鹤、鸳鸯等动物。

例如《长恨歌》中的“双凤去,翼如泮”这里的“双凤”就是指杨贵妃和王昭君,艳丽的双凤暗喻她们美丽的面容。

通过描写动物的形象,李商隐把人类的情感和命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概括和表达。

李商隐的诗作中也常常出现建筑意象。

这些建筑意象可以是庙宇、楼阁、亭台等,这些建筑物代表着一种生活的寄托和情感的寄予。

比如《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里的“盘中餐”象征着农民勤劳劳作的成果,而建筑物则成了农民苦劳的见证和寄托。

最后,李商隐的诗歌中也难以忽视的是人物意象。

他常常以具体的人物形象来描写社会风俗和人情冷暖。

比如《对雪》中的“莫怪夜深无梦好,留人乍起犹须休。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在唐代诗坛上,李商隐的诗虽不能和衣被后世的李、杜等人相比,但它仍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

其诗歌艺术皎洁、高远、幽邃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绝不仅仅是一些人所认为的那种“唯美主义”、“反现实主义”。

而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一下几点:一、构思缜密,情致深蕴。

这一点首先表现在李商隐镂物精细之上。

从题材上看,他的作品特别是咏物诗,所用之物多属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细小纤柔的事物,如动物中的蝉、蜂、蝶鸳鸯,植物则是柳、杏花和李花等易质凋零之花,自然现象中的细雨,日常生活中的泪、灯等。

很少有吟咏巨大壮美崇高感的事物。

其次其诗歌深刻、细腻的感情表达也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显著风格,无论是他的政治诗、咏物诗还是感情诗无一不透露出诗人细腻的情感体验。

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的句子,把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揭示得淋漓尽致。

如其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歌正是选取春蚕、蜡烛等细小事物寄托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情深意切跃然纸上。

二、虚实相生,尽显朦胧之美在诗歌的意境上,李商隐诗由传统的简单物象,如彩凤、灵犀、瑶台、青鸟等充满着梦幻、虚渺、哀美的意象群经过诗人独创性的心灵升华和创新,充满了虚幻和奇异,使得诗人的感伤、怅惘得以传达。

这种虚实变幻尤其体现在其咏物和无题诗中。

如其咏物诗大多是隐或显的象征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寄托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慨。

如《重过圣女祠》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全诗意境飘渺朦胧,极富象外之致。

“梦雨”一联尤为出色,诗人借梦幻般的细雨,给人以虚无飘渺、若有若无,更是突出了诗人渺茫的期待和追求的失落。

三、回环用典,曲折尽意李商隐在艺术手法特色上尤其突出其善于用典。

李商隐诗歌特色和艺术成就

李商隐诗歌特色和艺术成就

李商隐诗歌特色和艺术成就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是我国晚唐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为最佳,因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而广为传颂。

李商隐也以其寄托遥深、构思细密、意境含蓄、情韵优美、工于比兴、巧于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构成了自己特有的深细婉曲、典丽精工的艺术风格,将唐诗自中唐和盛唐的繁荣之后又一次推上了艺术的高峰。

(1)李商隐的诗歌特色主要体现为:①诗歌题材的多元化李商隐的诗歌包罗甚广,既有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政治诗,也有托物寄情的咏物诗,还有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a.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在其现存的约六百首诗中,占了六分之一,比重相当高。

政治诗中最著名的是《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以此讽喻皇帝不识贤能。

著名的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一开头就展示了京西郊区“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的荒凉残破景象。

接着,借村民口诉,展示社会症结。

长诗体势磅礴,既有唐王朝衰落历史过程的纵向追溯,亦有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构成长达百馀年的社会历史画面。

藩镇的割据叛乱,宦官的专*权残暴,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赋税的苛重,人民生活的穷困,治安的混乱,财政的危机,边防力量的削弱,等等,都在长诗中不同程度地得到揭示,b.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

《流莺》一诗中,“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流莺飘荡流转,在长安无所依托,象征诗人飘零无依的身世。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这类诗对于周围环境和自身命运的描写,可以说传达了中晚唐士人的普遍感受。

c.无题诗是咏怀身世、托物寄兴,抒发内心伤感迷离的情感,是晚唐衰颓的象征,且风格朦胧而多义。

朦胧感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常常统一在一起,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歌题材的多样性引言: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为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所以我们对李商隐的发掘程度逐渐提高,甚至把李商隐提到与大李杜相同的地位,其诗歌和生平经历都被学者研究开掘,可以这样说,对于李商隐诗歌的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令人眼前一亮,“对唐诗的大家、名家的艺术研究,除了李商隐研究收获最大,白居易、刘禹锡研究也有新成果之外,对于李白、杜甫、王维、韩愈、韦应物、刘长卿、孟郊、柳宗元、李贺、杜牧、温庭筠、韦庄等人的研究论着不多,也很少能在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开掘。

[1]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

他的遭遇令人不禁唏嘘感叹,经历的丰富性造就了其诗歌题材内容的多样性;他的诗歌令人爱不释手,尤其是朦胧诗或者爱情诗感情绵邈,含蓄婉曲,构思缜密,语言多姿,落笔非凡。

这样一位敏感孤寂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为我们构造了一幅幅瑰丽的超脱现实的人间仙境,而且李商隐诗歌在题材方面有很大的造诣。

李商隐的诗歌题材与他一生的人生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咏怀诗等等,都与他凄凉苦闷的一生联系颇深,也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他从儿时经历的苦难才造就了他敏感脆弱的心灵,而这样的心灵为李商隐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天然的温床。

一、拥护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诗李商隐的政治诗在其诗歌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包括对宦官擅权乱政的猛烈批判;抨击割据势力的乱象,拥护国家统一。

如《有感二首》其一的首联即颂扬唐王朝的统治力,歌颂君主的雄才大略,“元化”暗指帝王的德化,天下都归顺于帝王的德化,三灵即日、月、星都在帝王的聪明才智之下协调运行,而后又大量地引经据典来渲染宦官的阴险残忍和干预朝政。

下二句“如何本初辈,自取屈氂诛”则详细地叙述了宦官的残暴与嚣张,将宦官的丑恶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由于袁绍和何进合谋要诛杀宦官,“宦官张让、段珪等既杀何进,绍遂闭北宫门”[2]足可见,诗人对宦官干预朝政的愤激,他严厉谴责了宦官的无耻行径,接下来的典故简洁凝练,表意明确,承接着三四句的意蕴进行引申,直到最后一句,诗人以“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结束,讽刺意味显而易见,以后谁还敢发表意见,只能埋怨天地而已,带有浓厚的悲观性。

玉溪诗歌的政治题材在其诗歌中多有涉及,诗人本身就是封建官僚阶层的一员,其思想中不免包含了畏缩保守的一面。

二、借古喻今的咏史诗李商隐的咏史诗其实就是他本人对当时唐朝政治环境的讽喻之作,即政治讽喻诗,讽刺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荒淫无道,如《隋宫》、《南朝》、《齐宫词》、《吴宫》等。

咏史诗《隋宫》正是借鉴历史来为当今统治者服务的,它所讲述的内容无非就是对隋朝覆灭的感慨,诗人从长安宫殿说起,隋朝宫苑深深,暗锁烟霞,憧憬着以“芜城”即扬州为栖身之所,而聚拢天下人心的李渊却打破了隋文帝和隋炀帝巡游天下的迷梦,到了现在却成了野草漫布、垂杨点缀、暮鸦嚎叫之地,隋炀帝追逐萤火之事也已烟消云散,其间对历史的感慨独辟精到,饱含着哀叹的语气,语气婉转,声调悠长,仿佛一则寓言故事在娓娓道来,如泣如诉,在篇末升华之前起警醒作用,对于伤心欲绝的亡国之君来说,不应该旧事重提,这样只会使他们的心情更加沉痛,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意思,实际上却蕴含了诗人对隋炀帝的辛辣讽刺,隋炀帝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醉生梦死,最终导致隋朝倾覆。

当然,我们不能把最后两句诗仅仅理解为是隋炀帝个人的行为,而且更应该将之与诗人所处的环境相类比世人所处的唐朝末年。

《北齐》二首则是一组讽刺昏君淫妃的组诗。

《北齐》其一即点明主题,前两句是便鲜明地突出了“笑”和“亡”的迥异和前后反差,已收取先声夺人之效。

“一笑相倾”四个字采用了李延年赞颂汉武帝皇后李氏美貌的故事,表面上是正面烘托,但是“国便亡”三字却显示了本诗的主题:国家兴亡。

第二句的“荆棘”引自《吴越春秋》“城郭丘墟,殿生荆棘”的故事[2],引典暗示亡国,诗人委婉地批判了昏君到了国破的地步才枉自叹息,已然太迟。

这一切都是亡国的预兆。

第三句准确传神,神貌俱佳,仿佛妩媚的冯淑妃近在眼前,描绘了冯淑妃“横自陈兮,君之傍”的娇媚淫荡之态[2],与“一笑相倾”四字相互映衬,互为表里,是一幅艳丽的春宫图;三、四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冯淑妃鲜美的胴体与周朝的气势如虹,威风凛凛的军队反差极大,持续震撼着观者的视觉效果。

北周武皇帝宇文邕率兵进攻北齐,欲统一北方,攻破齐都邺城的屏障晋阳城,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齐都邺城已岌岌可危,而与此同时,冯小怜和高纬二人却还在享乐,直至北齐末代皇帝高纬仓皇出逃被俘,北齐自此灭亡。

此句又与“荆棘”相互照应。

二人的无耻行径使北齐整个国家乃至百姓都遭受了困苦,令人哀恨痛惜之余又带着对昏君奸妃的痛恨。

自此,玉溪已经勾勒出高纬和冯小怜二人的亡国态势。

如果说第一首是议论和形象的水乳交融,那么第二首就是纯粹地塑造冯淑妃荒淫误国的形象了,《北齐》其二则依托上一首的凌厉攻讦继续开拓,“巧笑”二字将前后两首诗巧妙而紧密地联系起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3],这里的“巧笑”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的,本是“通过对人物神态特征的瞬间捕捉,为想象留下了余地,使读者有可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和理想倾注于其中,在联想中形成对他而言的更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感”[4]。

“巧笑”与“万机”相比,本是无足轻重的,但是诗人却将“巧笑”与“万机”相提并论,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意欲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与无知。

“巧笑”与“万机”并列之后“戎衣”二字最为显眼,“戎衣”并不是妃子通常的衣着服饰,但是冯淑妃却身着“戎衣”来讨好高纬,可见二人把与敌人进行斗争、扞卫国家存亡的战争当做一场游戏,所以说“倾城最在着戎衣”。

高纬迷恋的不是飒爽英姿、意气风发而是惺惺作态、妩媚勾人,而对强悍的外敌置若罔闻,诗人以委婉的语气告诉我们“晋阳已陷休回顾”,说明晋阳已然失陷,应该力保国都邺城,但最后一句则将北齐复兴的希望完全毁灭,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冯淑妃还要再“猎一围”将二人死不觉悟的昏聩神色刻画得鞭辟入里,力透纸背。

尽管结尾无议论之词,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精雕细琢及反语的使用,成功地将议论融入形象之中,达到了更加深刻的讽刺意味。

这两首诗几乎全部都是在引用典故,意在告诫当今的国君不要学习高纬的亡国行径,通过描述北齐后主高纬太过宠溺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以隐晦的方式表达对当时之世的讽刺,即借古鉴今。

三、表明心迹的咏怀诗李商隐的咏怀诗和其政治诗有很大的关系,是对于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的自身情绪的一种激励或安慰,但是它更侧重于抒发自己的感慨,吟咏怀抱,感叹身世,表达自己宏伟的志向,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情溢于言表,显得更加悲观颓废。

如《晚晴》、《高松》、《落花》、《写意》、《天涯》等。

《晚晴》从“越鸟”(“越鸟”即燕)的视角引入,表明“越鸟”的生存现状和未来的态势,这分明是诗人的自述,“深居俯夹城”表示诗人正处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求生存,处境艰难,而“春去夏犹清”表示尽管岁月荏苒,时光流逝,诗人仍然会坚持正道。

颔联一改首联客观叙述、乐观明朗的态势,转而抒写对“晚晴”的主观体悟,即上天垂怜那些无人问津的生在幽僻之处的小草和在迟暮时分才逐渐放出光芒的晚晴天,从此便可稍微看出诗人论述晚晴的基本思路,这个基本思路会在颈联和尾联逐步展开。

傍晚云开,天色微明,人的精神因为这金色的夕阳光照普照万物而愈加兴奋。

这是我们大自然最常见、最普通的景象,但诗人用“怜”和“重”二字蕴含了深厚的感情,而将之从微观的自然景色,升华为宏观的博爱的范畴。

小草,是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自然景物,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只是普通的一员,但小草生在最平凡的角落,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诗人假想这细小普通的生命终会受到天意的垂怜。

“幽草”这一自然意象便具有了人性的意味,再联系到“天意”二字,我们可以窥测到诗人的“幽草”与人的命运不可分割;“晚晴”也是不为人所瞩目的,人们关注的都是灿烂的阳光或是淅淅沥沥的下雨天,而“晚晴”这一景象却是很难出现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的,但是玉溪稍加叙述便勾勒出一幅幽草晚晴的略带伤感的画面,让命运多舛的人们顿生许多感悟:“晚晴”的阳光滋养着“幽草”,让其平添许多生机与活力,“幽草”和“晚晴”本是便是本诗的重点和立意点。

再联系到玉溪凄凉的身世和经历,我们便能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出身寒微,与这“幽草”、“晚晴”的特质有相当大的相似之处,他“虽在故乡,却实同外来的逃荒者”[5],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在家庭,与父母、妻室聚少离多;在官场,一生郁郁不得志,受尽压制和排挤,苦难和伤害历历在目,逐渐地侵蚀着他孤寂敏感的心灵。

这些痛苦的记忆积压在玉溪的心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此时“幽草”和“晚晴”便舒缓了诗人的神经,诗人与自然景物自此心有灵犀、互通有无。

两句的现实目的是祈求上天垂怜自己,更希望自己能够实现政治理想,措辞却是轻巧而又饶有趣味的,此种反差完全表露了玉溪的心迹。

尾联确实显得很达观,明朗,上句的“巢干”二字表明天气放晴,暮色渐深则是“归飞”的潜在内涵,“体更轻”则暗示鸟儿已如释重负,“越鸟”即百越中的燕,此种燕身体小巧,紫胸体轻,雨后天晴,越燕之羽由湿润变为干燥,体态更加轻捷。

这里有着浓厚的象征寄托的意味。

正如“幽草”、“晚晴”的祥和景象触动了诗人敏感的神经,这越鸟归巢也使诗人归思兴浓,短暂的兴奋充盈了诗人的胸臆。

在这里,飞鸟的轻盈体态也预示着诗人在经历了短暂的阴雨天之后变得轻松自如了。

全诗与其说是描写大自然的景物,不如说是诗人个人经历和志向的另类刻画。

《高松》的首联便是玉溪吟咏怀抱的提纲挈领,首联突出地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挺拔出众的高贵品质,尤其是“高松”二字再现了玉溪高蹈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远大志向。

“思乡泪”是诗人思念家乡、心系故乡以至落泪的凄凉心境。

玉溪往返于多地之间,也曾远望过“上林”即京师,但是他的身份却始终是游子,深感“险”和“深”,这当然与现实生活中诗人经历的官场起伏有很大的关系,“潼江”和“玉垒”本不是普天之下最险和最深之处,但是诗人却对此感触颇深,说明他作为游子,身心俱疲,这才有了本诗浓重的思乡情怀,而“更入新年恐不禁”表示玉溪在来年还会因思乡而终日惆怅,这种悲观消极之感将诗人的心迹展露无遗。

四、结语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诗歌的题材的多样性,各种题材之间既有很多差异和不同,同时又有关键的重合之处和相似点。

如此多的题材内容汇聚到一起,便是玉溪复杂的心路历程与生活经历的完美结合,题材内容的多样性预示着诗人情感的多维性和性格的敏感,对于玉溪诗,我们应该抱着客观的态度去探究,探究他的诗歌中奇崛美丽的意象和细腻幽微的感情以及构篇布局的方式,并把这些优点和长处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创作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