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配置管理规范

合集下载

项目部资源配置管理制度

项目部资源配置管理制度

项目部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和管理项目部的资源配置,提高项目的执行效率和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1. 项目资源分类管理(1)人力资源:包括项目部员工、临时工、外包人员等。

(2)物资资源:包括办公用品、施工材料、设备工具等。

(3)财务资源:包括项目经费、采购资金等。

(4)信息资源:包括项目资料、文件数据、沟通信息等。

2. 资源配置管理责任(1)项目经理负责项目资源的整体规划和配置,包括制定资源需求计划、协调资源分配等。

(2)部门经理负责各自部门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对部门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3)项目成员应按照分配的资源进行合理使用,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

3. 资源需求计划项目部在开始项目前,应制定资源需求计划,明确项目所需的各类资源,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资源需求计划内容包括项目周期、资源种类、数量、质量要求等。

4. 资源配置原则(1)人力资源按需求量、合理性、适应性原则分配。

(2)物资资源按照采购计划、物资保障计划等合理配置。

(3)财务资源按照项目经费预算、资金安排等进行合理分配。

(4)信息资源按照项目文件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原则进行分配和利用。

5. 资源配置流程(1)资源需求确认: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资源需求计划。

(2)资源分配申请:由项目经理或部门经理提出资源分配申请。

(3)资源审批确认:经上级领导审批确认后,进行资源分配。

(4)资源使用监督:资源使用过程中,由项目经理或部门经理进行监督和评估。

6. 资源使用管理(1)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

(2)物资资源管理:严格按照采购计划、物资保障计划进行采购和使用。

(3)财务资源管理:严格按照项目经费预算进行支出,确保经费使用合理。

(4)信息资源管理:严格按照文件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原则进行管理和利用。

7. 资源配置效果评估项目结束后,应对资源配置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改进。

8. 附则(1)本制度由项目部负责人负责解释和修订。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配置标准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配置标准

项目管理人员配置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项目管理人员配置,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及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集团范围内所有在建施工项目。

第三条本标准所指的现场施工主要管理人员,包括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安全负责人、生产经理、测量员、劳务员、安全员、质量员、施工员、材料员、机械员、试验员、预算员、资料员、标准员等主要管理岗位。

岗位名称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结合集团项目管理现状,统一规范。

第四条本标准所规定的现场施工相关从业人员的配备属于最低要求,项目管理人员配置不得低于此标准。

第五条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设置及人数配备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管理办法等的规定。

第六条项目管理人员必须与二级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严禁无合同用工;项目人员薪酬原则上由二级单位统筹发放,且项目员工薪酬不得低于同职级机关人员薪酬水平。

第七条本办法适用于建筑与市政工程,其他专业可参考本标准配置。

第二章项目管理人员配置标准第八条项目财务人员原则上由各二级单位委派。

第九条住宅小区或建筑群体工程项目(项目分类分级标准中编号B01项目)按照表1进行项目管理人员配置。

表1:住宅小区或建筑群体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配置标准注:1、本表以建筑面积为基础测算;2、在符合本表人员配置要求的基础之上,住宅小区或建筑群体工程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时,每增加5万平方米,可增加配备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各1人;3、*表示可兼职岗位。

第十条工业、民用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项目分类分级标准中编号B02项目)按照表2进行项目管理人员配置。

表2:工业、民用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配置标准注:1、本表以建筑面积为基础测算;2、在符合本表人员配置要求的基础之上,工业、民用建筑与公共建筑工程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时,每增加5万平方米,可考虑增加配备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各1人;3、*表示可兼职岗位。

项目配置管理过程规范(精编文档).doc

项目配置管理过程规范(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项目配置管理过程规范文档种类:研发体系发行范围:研发中心变更记录息,以保证其可追溯性。

目录1. 前言 (4)1.1. 目的 (4)1.2. 适用范围 (4)1.3. 术语 (4)2. 职责说明 (5)3. 输入 (5)4. 入口准则 (5)5. 活动 (6)5.1. 活动关系图 (6)5.1.1. 配置管理流程图 (6)5.1.2. 配置变更流程图 (7)5.2. 活动描述 (7)5.2.1. 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7)5.2.2. 建立配置库 (8)5.2.3. 建立配置项 (8)5.2.4. 基线建立及发布过程 (8)5.2.5. 配置变更 (9)5.2.6. 配置审计 (9)5.2.7. 备份 (10)6. 输出 (10)7. 出口准则 (10)8. 本过程裁剪规定 (10)1. 前言1.1. 目的用于描述配置管理过程,规范配置管理的操作。

1.2. 适用范围适用于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对各类软件项目的配置管理活动。

1.3. 术语CCB:Configuration Control Board,配置控制委员会,每个项目组需要建立项目级的CCB作为变更控制权威。

CCB由PPQA、项目经理、测试经理、配置管理员构成,有时也可以包括客户代表、高层经理。

CCB组长可以是PPQA或高层经理,但不能是项目经理。

Baseline:基线,是开发过程中标识出的里程碑所交付的一个或多个配置项,它有三个特征:(1)已经过正式的评审和批准;(2)作为项目发展和产品升级的基础。

基线变更必须经过CCB审批。

配置审计:可以分为物理审计和功能审计。

前者审查配置项的外在特征的正确性与一致性;后者审查配置项内容的正确性与一致性。

物理审计的内容包括:⏹确认配置项标识的正确性;⏹确认已受控配置项的更改是受到控制的;⏹验证配置库内容与相应记录之间的一致性;⏹验证配置管理活动与相应记录之间的一致性;⏹验证配置管理工作是否符合适用的标准和规程;⏹验证配置管理系统与系统备份的有效性、一致性等。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配置管理规范是一份组织或企业制定的,用于管理配置项的规定和流程的文件。

它的目的是确保配置项的正确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以提高配置项的管理效率和可靠性。

下面是一份配置管理规范的典型内容,共有以下几个方面:1. 配置管理目的配置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项目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通过合理的配置管理流程,可以减少配置变更对项目的风险和影响,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2. 配置管理团队配置管理团队由配置管理员和相关团队成员组成。

配置管理员负责实施和维护配置管理规范,相关团队成员负责配合配置管理工作的实施。

3. 配置管理流程配置管理流程包括配置项的识别、控制、状态管理和审计。

其中,配置项的识别是指对项目中的配置项进行标识和归类;配置项的控制是指对配置项的变更进行管理和控制;配置项的状态管理是指跟踪和记录配置项的状态变化;配置项的审计是指定期对配置项进行审查和验证。

4. 配置项的标识配置项的标识是指每个配置项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用于标识和跟踪配置项的变更和状态。

标识符可以是一个编号、一个名称或一个组合的字符序列。

5. 配置项的分类配置项应按照其功能和特性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硬件配置项、软件配置项、文档配置项和人员配置项等。

6. 配置项的变更管理配置项的变更应按照变更管理流程进行控制和审批。

任何对已经配置发布的配置项的更改都必须通过变更管理流程进行审批和记录,确保变更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7. 配置项的版本管理对于代码或软件配置项,应实施版本管理,通过版本号和版本控制工具进行管理,以确保配置项的版本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8. 配置项的备份和恢复对于关键配置项,应定期进行备份,并测试备份的可恢复性。

备份和恢复的策略和流程应与配置管理流程相衔接,确保配置项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

9. 配置管理的培训和治理配置管理规范应被广泛传达和培训给相关人员,以确保配置管理流程的全面实施。

同时,应定期对配置管理流程进行治理和改进,以适应项目变化和技术发展的需求。

项目配置管理方案

项目配置管理方案

项目配置管理方案项目配置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项目中各种资源的分配、调配和管理。

一个良好的项目配置管理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项目的执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本文将从项目配置管理的定义、目的、原则、流程和工具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项目配置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项目配置管理的定义。

项目配置管理是指对项目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有效的分配和管理,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和完成的一项管理活动。

它涉及到项目的计划、执行、监控和收尾阶段,是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项目配置管理的目的。

项目配置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项目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以及对项目变更进行控制和管理。

通过项目配置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的执行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项目风险,保证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三、项目配置管理的原则。

1. 统一管理原则,项目配置管理应该由专门的配置管理团队负责统一管理,确保各项配置工作有序进行。

2. 规范管理原则,项目配置管理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确保配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变更控制原则,项目配置管理应该对项目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避免对项目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4. 信息追踪原则,项目配置管理应该对项目中的各种资源和信息进行追踪和管理,确保项目的透明和可控性。

四、项目配置管理的流程。

1. 需求分析阶段,在项目启动阶段,配置管理团队应该对项目的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和了解,为后续的配置工作奠定基础。

2. 配置计划阶段,在项目规划阶段,配置管理团队应该制定详细的配置计划,包括配置的范围、目标、方法、工具等。

3. 配置执行阶段,在项目执行阶段,配置管理团队应该按照配置计划进行具体的配置工作,确保项目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

4. 配置监控阶段,在项目监控阶段,配置管理团队应该对配置工作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配置中的问题和风险。

5. 配置收尾阶段,在项目收尾阶段,配置管理团队应该对配置工作进行总结和归档,为项目的后续运营和维护提供支持。

软件项目配置管理规范(配置项标识和配置审计的标准)

软件项目配置管理规范(配置项标识和配置审计的标准)

软件项目配置管理规范(配置项标识和配置审计的标准)1.概述本规范用于规范和指导全公司的配置管理活动,适用公司研发项目及技术支持阶段产品的开发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维护配置管理环境。

公司配置库权限管理配置库的备份和恢复。

公司配置管理相关规程及工具的培训。

制定和维护基线计划。

标识配置项。

变更控制和管理。

版本管理。

配置审计。

2.术语及定义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CM):是一套应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指导和监督的方法,用来识别和记录配置项和功能特征和物理特征;控制这些特征的变更;记录和报告变更的处理和执行的状态;以及验证其是否符合特定的需求(IEEE-STD-610)。

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CI):配置管理中可相对独立地进行管理的单元,如文档和模块代码。

基线(Baseline):经过正式评审并且达成一致的一组工作产品,是进一步工作的稳定基础;基线化后的工作产品只能依据变更控制规程通过变更评估、审批后才能变更。

配置审计(Configuration Audit,CA):通过对配置库进行物理审计和功能审计来验证配置项信息与配置标识的一致性,确保软件资产备份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配置库备份:配置库的备份包括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

3.配置项标识编写《配置项识别表》时,配置管理工程师负责标识配置项范围,并由项目负责人确认。

项目组成员创立配置项时,根据配置项命名规则分配唯一的标识符,配置项命名根据以下原则。

文档类命名规则:公司级命名规则: [ 简称-] 文档名称 [-模块/主题简称]文档类命名原则:【局点+RM单号】-【项目名】-【文档名称】(如项目规模较大时,需分模块说明时,可增加模块简称的后缀)。

会议纪要等可增加主题简称、日期等后缀。

版本编号规则:v1.0.0.0(m.n.j.k) m 主版本号、n代表次版本号 j代表文档批准次数或者代码发布次数 k文档修改次数或者代码测试次数.配置项状态配置项状态通常有如下三种情况:草稿(draft);评审中(in review);已发布(released/passed)日常工作中经常将其剪裁为:草稿(draft);已发布(released)这两种状态,根据是否通过评审为判断节点。

配置管理规范文件精选

配置管理规范文件精选

配置管理规范文件精选配置管理规范文件精选引言配置管理在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有助于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混乱和重复。

配置管理规范是一套指导和规则,确保团队在开发过程中遵循统一的标准和流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配置管理规范文件的精选内容和相关要求。

配置管理规范概述配置管理规范适用于各类软件开发项目,旨在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规范的主要目的包括:1、确保项目的配置项得到有效管理,避免版本冲突和混乱;2、统一团队的配置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3、为项目成员提供明确的配置管理指导,减少潜在问题;4、确保配置项的可追溯性和可管理能力。

配置管理规范的原则配置管理规范遵循以下原则:1、唯一性:为每个配置项分配唯一标识,确保项目中的唯一性;2、可追溯性:记录配置项的版本信息,方便追溯历史记录;3、可重复性:确保配置项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重复构建成功;4、安全性:保护配置项不被未经授权的人员访问或篡改。

配置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配置管理规范对文件的要求如下:1、文件命名规范:文件名应采用有意义的名称,避免使用空格和特殊字符,确保文件名的准确性;2、文件夹结构要求:建立合理的文件夹结构,确保文件分类清晰、组织有序;3、文件权限控制:为文件分配适当的权限,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和修改文件;4、版本控制:使用版本控制系统(如Git)来管理文件版本,确保每个配置项都有一个唯一的版本号;5、文档记录:记录配置项的详细信息和变更历史,方便后期查询和追踪;6、配置项识别:为每个配置项分配唯一标识,确保项目中的唯一性;7、配置项存储:合理存储配置项,避免配置项丢失或混乱;8、配置项备份:定期备份配置项,确保数据安全和可恢复性;9、问题追踪:及时追踪配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在配置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常见问题:1、版本冲突:由于多个成员同时修改同一文件,导致版本冲突。

配置管理规范文件

配置管理规范文件

配置管理规范文件一、引言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配置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旨在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项目中的各种变更,以确保项目能够按照既定的时间和预算完成,同时保证项目的质量和性能。

本文将介绍配置管理规范文件的重要性、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执行它。

二、配置管理规范文件的重要性配置管理规范文件是一个指导项目团队进行配置管理的关键工具。

它明确规定了配置管理的流程、职责、标准和要求,为项目团队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指南。

通过遵循配置管理规范文件,项目团队可以更好地协调和管理项目中的各种变更,避免出现混乱和延误。

三、配置管理规范文件的主要内容1、配置管理计划:明确配置管理的目标、策略、流程和职责,为项目的配置管理提供总体指导。

2、配置项清单:列出项目中需要管理的所有配置项,包括代码、文档、数据等。

3、版本控制规范:规定如何对配置项进行版本控制,以确保每个变更都有明确的记录和追踪。

4、变更控制流程:制定变更请求的处理流程,包括评估、批准、实施和验证等环节,以确保变更得到妥善管理和控制。

5、配置审计流程:规定如何对项目的配置管理进行审计和检查,以确保配置管理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四、有效执行配置管理规范文件的措施1、加强培训和意识提升:针对项目团队成员开展配置管理培训,提高他们对配置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遵循配置管理规范文件。

2、严格执行和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项目团队成员严格遵守配置管理规范文件,同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

3、定期审查和更新:定期审查配置管理规范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更新和改进。

4、建立沟通机制:建立项目团队内部的沟通机制,确保团队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项目的配置管理工作。

5、重视配置审计:定期进行配置审计,检查项目团队对配置管理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6、与其他过程集成:将配置管理规范文件与其他项目管理过程(如需求管理、质量管理等)进行集成,形成完整的项目管理框架。

[项目管理]项目规范和基础配置

[项目管理]项目规范和基础配置

(项目管理)项目规范和基础配置项目规范和基础配置1.项目规范说明1.1名词解释(1)驼峰命名法:就是当变量名或函数名是由一个或多个单字连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唯一识别字时,第一个单字以小写字母开始;第二个单字的首字母大写或每一个单字的首字母都采用大写字母,例如:myFirstName、myLastName,这样的变量名看上去就像骆驼峰一样此起彼伏,故得名。

(2)首字母大写的驼峰命名法:在驼峰命名法基础上首字母大写。

1.2数据库中表、视图、字段的命名a)数据库表命名需以T开头,后接表的英文简写(首字母大写的驼峰命名法),如TUser表。

视图命名需以V开头,后接表的英文简写或视图的目的(首字母大写驼峰命名法)。

b)字段的命名需以有意义的英文单词组合(首字母大写的驼峰命名法)。

1.3项目java代码包含义:严格遵照MVC模式M模型层包括JavaBean和其他数据操作,C控制器层即通过Servlet负责页面的跳转。

所以src文件夹分为如下三部分:bean包——内含与数据库表相对应的JavaBean对象,JavaBeanOP——还有对应JavaBean与数据库的操作。

servlet包——包括所有与页面交互的Servlet操作;util包——包括公用的或特殊用途的函数。

具体如下图:1.4项目中java包的命名规则:a)bean包的名称命名规则为bean.编程人的拼音缩写.编写模块的英文单词;b)servlet包的名称命名规则为servlet.编程人的拼音缩写.编写模块的英文单词;c)util包的名称命名规则为util.编程人的拼音缩写。

d)注意:命名规则的前两项应为小写(即XX包.编程人的拼音缩写),最后一项(即编写模块的英文单词或是util包的第二项)应为大写。

具体格式如图:1.5Bean包中JavaBean文件的名称bean中的JavaBean文件需和数据库中的表一一对应起来,以数据库中的表来命名JavaBean文件,如TUser表对象bean包的。

软件项目配置管理规范(配置项标识和配置审计的标准)

软件项目配置管理规范(配置项标识和配置审计的标准)

软件项目配置管理规范(配置项标识和配置审计的标准)1.概述本规范用于规范和指导全公司的配置管理活动,适用公司研发项目及技术支持阶段产品的开发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维护配置管理环境。

公司配置库权限管理配置库的备份和恢复。

公司配置管理相关规程及工具的培训。

制定和维护基线计划。

标识配置项。

变更控制和管理。

版本管理。

配置审计。

2.术语及定义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CM):是一套应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指导和监督的方法,用来识别和记录配置项和功能特征和物理特征;控制这些特征的变更;记录和报告变更的处理和执行的状态;以及验证其是否符合特定的需求(IEEE-STD-610)。

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CI):配置管理中可相对独立地进行管理的单元,如文档和模块代码。

基线(Baseline):经过正式评审并且达成一致的一组工作产品,是进一步工作的稳定基础;基线化后的工作产品只能依据变更控制规程通过变更评估、审批后才能变更。

配置审计(Configuration Audit,CA):通过对配置库进行物理审计和功能审计来验证配置项信息与配置标识的一致性,确保软件资产备份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配置库备份:配置库的备份包括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

3.配置项标识编写《配置项识别表》时,配置管理工程师负责标识配置项范围,并由项目负责人确认。

项目组成员创立配置项时,根据配置项命名规则分配唯一的标识符,配置项命名根据以下原则。

文档类命名规则:公司级命名规则: [ 简称-] 文档名称 [-模块/主题简称]文档类命名原则:【局点+RM单号】-【项目名】-【文档名称】(如项目规模较大时,需分模块说明时,可增加模块简称的后缀)。

会议纪要等可增加主题简称、日期等后缀。

版本编号规则:v1.0.0.0(m.n.j.k) m 主版本号、n代表次版本号 j代表文档批准次数或者代码发布次数 k文档修改次数或者代码测试次数.配置项状态配置项状态通常有如下三种情况:草稿(draft);评审中(in review);已发布(released/passed)日常工作中经常将其剪裁为:草稿(draft);已发布(released)这两种状态,根据是否通过评审为判断节点。

项目管理-项目三库配置管理规范

项目管理-项目三库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1目的规范产品开发过程中配置活动的流程和要求,确保产品及其相关交付件的版本和使用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完整性和可追踪性。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项目及其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所有配置管理活动,及项目产生的技术文件的入库及使用管理。

3定义3.1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CM)是通过技术或行政手段对产品及其开发过程和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措施。

配置管理的目标是记录产品的演化过程,确保开发者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能得到精确的产品配置。

3.2 配置项凡是纳入配置管理范畴的工作成果统称为配置项。

配置项包括两大类:一是属于产品组成部分的工作成果,例如印制板图、源代码、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测试用例等等;二是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文档例如各种计划、监控报告等等。

3.3 配置库包括项目开发库、项目受控库、项目检验库、项目成品库。

3.3.1项目开发库存放与项目研制有关的可由计算机读取的产品开发过程文档的信息库,命名为XXX PDL (project development library),其中XXX为项目代号。

项目开发库的地址为:“\\技术部门\项目开发库”。

3.3.2 项目受控库存放与项目研制有关的可由计算机读取的通过里程碑和节点评审的产品的信息库,命名为XXX PCL(project controlled library)。

项目受控库的地址为:“\\技术部门\项目受控库”。

3.3.3 项目检验库作为受控库的子库,用于存放边研制边生产阶段的设计文档。

3.3.4项目成品库存放符合最终研制要求的设计文件(含电子版、纸质版及其它形式)成品的库,命名为XXX PPL (project product library)。

项目成品库由总师办标准化/技术资料部进行管理,包括底图室、科档室和软件成品库。

详细管理要求见《项目成品库管理办法》。

4角色与职责4.1 高级管理者负责建立项目的CCB配置控制委员会,一般情况由管理团队中的总工程师担任,负责Ⅰ类技术文件借用的最终审批。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1. 引言2. 配置管理流程2.1 配置项识别与分类2.2 配置项版本控制每个配置项应有唯一的标识符,以便于跟踪和管理提交代码时,必须附带有意义的注释,描述本次提交的内容在进行版本合并时,应仔细review代码变更,避免引入潜在的错误定期备份版本库,以保证配置项的安全性。

2.3 配置项变更控制所有变更都必须经过事先的评审和批准,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变更过程中需要保留旧版本的配置项和变更记录,以便后续追溯或回滚对于重要的变更,需要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2.4 配置项发布与部署需要使用统一的打包工具,以确保发布的一致性发布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发布的配置项能够正常运行3. 配置管理工具3.1 版本控制工具版本控制工具是配置管理的核心工具,它能够帮助项目团队进行配置项的管理和控制。

常用的版本控制工具有Git、SVN等,项目团队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使用。

3.2 自动化部署工具自动化部署工具能够简化配置项的发布和部署流程,并提高部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自动化部署工具有Jenkins、Ansible 等,项目团队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使用。

4. 配置管理团队角色4.1 配置管理员配置管理员是配置管理团队中的核心角色,负责配置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配置项的版本控制、变更控制等。

配置管理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与项目团队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协作。

4.2 配置管理委员会配置管理委员会由项目团队的核心成员组成,负责配置管理的决策和监督。

配置管理委员会需要定期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配置项的变更和发布计划,并解决配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和冲突。

4.3 配置使用者配置使用者是项目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他们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规范使用配置项,并及时向配置管理员报告配置项的问题和建议。

5. 总结配置管理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合理的配置管理规范能够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和质量,保证软件交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配置管理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软件的版本管理、配置项管理、变更管理等方面。

一个合理的配置管理规范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并且有助于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

下面是一个针对配置管理的规范,包括了配置管理的目标、流程和责任。

一、配置管理的目标1. 提高开发效率:通过规范的配置管理流程,减少了重复的工作,提高开发效率。

2. 确保版本一致性:配置管理可以确保不同开发者之间工作内容的一致性,避免了版本冲突和错误。

3. 控制变更风险:配置管理可以追踪软件版本的变化,并在需要时进行必要的回退操作,降低变更风险。

二、配置管理的流程1. 管理配置项(1)定义所有的配置项:明确所有需要进行配置管理的项,包括源代码、文档、测试数据等。

(2)标识配置项:对每个配置项进行唯一标识,便于跟踪和管理。

(3)建立配置项库:建立一个中央的配置项库,记录所有配置项的详细信息,包括版本、修改日期、修改人等。

(4)配置项的版本管理:对每个配置项进行版本管理,确保每个版本的变更能够被记录和追踪。

2. 变更管理(1)变更申请: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变更申请,申请内容应包括变更的原因和目的。

(2)变更评审:由配置管理团队进行变更评审,评估变更的必要性和影响。

(3)变更审批:对通过评审的变更进行批准,并确定变更的实施计划。

(4)变更实施:按照变更的实施计划进行变更操作,确保变更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5)变更验证:验证变更的效果,确保变更没有引入新的错误或问题。

3. 版本发布(1)版本发布计划:制定版本发布计划,明确发布时间和发布内容。

(2)发布准备:对即将发布的版本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构建、测试和文档整理等。

(3)版本发布:按照发布计划进行版本发布操作,确保发布过程的稳定和可控。

(4)版本验证:对发布的版本进行验证,确保版本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5)版本控制:记录并管理已发布版本的信息,以供后续参考和回退操作。

三、配置管理的责任1. 开发人员:负责对自己的代码进行版本管理,确保代码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并遵守配置管理规范的要求。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1. 引言配置管理是确保软件项目配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的重要过程。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规范,以确保在项目的各个阶段中,配置管理能够有效地执行。

2. 配置管理流程配置管理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2.1 配置识别在项目开始阶段,确定所有需要进行配置管理的项目组件。

这些组件可以是源代码、文档、配置文件等等。

2.2 配置控制在配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中央的配置库来存储和管理所有的配置项。

所有的配置项都需要进行版本控制,以确保每个版本的可追溯性和可重现性。

2.3 配置审核在每个配置项的变更之前,需要进行配置审核。

配置审核的目的是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并找出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2.4 配置发布经过配置审核后,合格的配置项可以发布到目标环境中。

发布过程中,需要记录所有的变更注释,以便日后查阅和追溯。

2.5 配置验证发布配置后,进行配置项的验证,确保配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纠正并重新进行配置发布。

2.6 配置变更管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需求变更或错误修复等原因,需要进行配置变更。

配置变更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变更请求系统,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正确处理。

2.7 配置报告定期生成配置报告,记录配置的变更情况、发布历史和验证结果等信息。

配置报告可以用于项目管理和审计,并为后续的配置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3. 配置管理工具为了支持配置管理流程的执行,可以选择适合的配置管理工具来辅助工作。

常用的配置管理工具包括版本控制系统、问题跟踪系统、自动化构建工具等。

4. 配置管理责任每个项目成员都应该明确配置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配置管理过程的监督和协调,配置管理员负责具体的配置管理执行工作。

5. 配置管理培训为了确保项目成员有足够的配置管理能力,应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配置管理培训可以包括配置管理流程的介绍、工具的使用和配置管理规范的培训等内容。

6. 结论通过制定和执行本文档中所述的配置管理规范,可以确保软件项目的配置正确性和一致性。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1. 引言2. 配置管理流程2.1 配置项标识与命名2.2 配置变更管理配置变更管理是指对配置项进行变更的管理过程。

在进行配置变更前,需要先进行变更请求的评估和审批,并记录变更的原因和目的。

配置变更应该按照变更管理流程进行,包括变更请求的提交、评估、审批、实施和验证。

在每次变更后,应该进行配置项的验证和测试,确保变更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2.3 配置版本管理配置版本管理是指对不同版本的配置进行管理的过程。

每个配置项都应该有对应的版本号,用来标识不同的版本。

在进行配置变更时,应该更新配置项的版本号,并记录变更的详细信息。

配置版本管理可以帮助团队追踪配置项的变更历史,快速定位和恢复到特定的版本。

2.4 配置库管理配置库是指存储和管理配置项的集中存储库。

配置库应该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和权限管理,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访问和修改配置项。

配置库应该定期进行备份和恢复,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3. 配置管理要求3.1 配置管理计划项目在启动阶段应制定配置管理计划,明确配置管理的目标、流程和责任。

配置管理计划应该包括配置项的标识方式、命名规则、变更管理流程、版本管理策略、配置库管理要求等内容。

3.2 配置项控制所有的配置项都应该受到控制,禁止对没有经过授权的配置项进行修改。

必要的配置项修改应该通过变更管理流程进行,并记录相关信息。

在配置项变更时,应该进行相应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变更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3.4 配置项审计定期进行配置项的审计,检查配置项是否符合配置管理规范和项目要求。

审计可以帮助发现问题和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3.5 配置项备份与恢复所有的配置项都应该定期进行备份,并存储到配置库或其他安全的地方。

备份数据应该进行加密和权限控制,以防止数据泄露。

在配置项损坏或丢失时,应该及时进行恢复。

4. 配置管理工具5. 配置管理培训与沟通为了确保项目团队对配置管理规范的理解和遵守,应开展相应的培训和沟通。

项目管理 配置项管理制度

项目管理 配置项管理制度

项目管理配置项管理制度一、概述配置项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对项目中各种配置项的管理和控制,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配置项管理制度是规范化和指导项目中配置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文件,它包括了对配置项的识别、控制、状态管理、变更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是项目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配置项管理的重要性配置项管理对于项目的成功实施非常重要,它能够确保项目中的各种配置项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保障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

配置项管理还能够帮助项目团队进行风险管理和变更控制,有效避免因为配置项变更引起的问题和影响。

因此,配置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项目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的。

三、配置项管理制度的内容1. 配置项识别在项目启动阶段,项目团队需要对项目中的各种配置项进行识别和登记。

配置项识别包括了对项目的硬件、软件、文档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的识别和管理。

项目团队需要对每一个配置项进行唯一标识,并建立配置项清单。

2. 配置项控制配置项控制是保证项目中各种配置项正确使用和维护的重要手段。

配置项控制包括了对配置项的使用权限、访问控制、修改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项目团队需要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确保项目中的配置项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控制。

3. 配置项状态管理配置项状态管理是对配置项状态的管理和跟踪,它包括了对配置项的变更记录、版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项目团队需要建立相应的状态管理机制,并保证各种配置项的状态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4. 配置项变更管理配置项变更管理是项目中常见的一个环节,它包括了对配置项变更的识别、评估、批准、实施和验证等方面的管理。

项目团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变更管理流程,确保各种配置项的变更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5. 配置项文档在配置项管理制度中还需要包括对配置项文档的管理和控制。

配置项文档是对配置项进行描述和记录的重要依据,项目团队需要确保配置项文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保证项目中的配置项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配置项管理规范

配置项管理规范

UF/QP/3-01/QI/002配置项管理规范一、配置项管理要求在产品/项目的整个生存周期中,由SCM人员使用配置管理库系统对配置管理计划中确立的配置项进行统一的管理,控制它们的变更、存取和投放,记录并报告它们的状态和变更;SCM组和SQA需分别定期对有关SCM的活动和工作产品进行审计。

各产品开发经理定期且事件驱动地参加SCM活动的评审。

研发主管经理定期参加SCM活动的评审。

二、配置项变更管理规范1.非基线化配置项变更管理规范非基线化配置项由相应SCM人员存放在软件配置数据库中。

SCM人员根据各产品/项目组的《配置管理计划》,来确立各个工程师提交配置项的权限。

在非基线化配置项变成基线前,它(们)的变更可以迅速而非正式地进行。

1.1在配置项通过评审、审核和确认前,各配置项的负责人可根据配置项计划提交时间以及自身需要,事件驱动地向SCM人员提交经过合适修改的配置项,并由SCM 人员标识后放置到软件配置数据库。

1.2当配置项通过相应评审、审核和确认后,在其待基线化的过程中,如需发生必要的变化,则需对变更的内容进行再次评审、审核和确认。

在再次评审前,需提交配置项变更记录(UF/QP/3-01/QR/006)。

1.3 一旦配置项已经经过正式的技术评审且已被认可,并得到基线控制委员会的批准,则此配置项将被基线化,并转入到相应软件基线库中。

2.基线化配置项变更管理规范基线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里程碑。

当配置项被基线化后,它(们)的变更需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过程,以确保其它基线未受到此变更的影响或完成相应的适当变更。

2.1基线的建立由软件配置控制委员会批准软件基线库的建立,且只有被软件配置控制委员会批准的配置项才能进入软件基线库。

2.2基线变更控制2.2.1变更控制的目的变更控制的目的是不允许跨越里程碑去任意修改前一(或几)阶段的软件工作产品,以保证变更不会对基线造成不可预料的影响。

2.2.2变更控制过程基线库中的某个配置项被提出需要修改时,需遵循以下变更控制过程:2.2.2.1由变更申请人填写并提交变更请求表(CRF),并经由相关产品经理确认。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对于一个一般的项目来说,配置管理规范的内容至少需要包括以下的内容:1、配置项及其命名规则;2、配置库文件目录结构;3、角色和权限定义;4、配置项变更流程;5、配置项发布;6、基线定义和基线变更。

配置项及其命名规则对我们的项目来说,配置项需要包括以下的内容:1、项目管理过程文档;a) 项目任务书;b) 项目计划;c) 项目周报;d) 个人日报和周报;e) 项目会议纪要;f) 培训记录和培训文档;2、QA过程文档;a) QA不符合报告;b) QA周报;c) 评审记录;3、工作产品a) 需求文档;b) 设计文档;c) 代码;d) 测试文档;e) 软件说明书和手册;4、项目中使用的第三方产品上文中用红色部分标识的是容易遗漏的配置项,尤其是第4个(项目中使用的第三方产品),实际上,一个工程型的项目会大量使用第三方的软件(例如,我们的产品中就使用了IBM 的MQSeries、Oracle、一些第三方的开发控件),对这些产品的管理至少可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1、版本配合的问题:大部分的第三方软件在升级之后,并不能实现二进制层面上的兼容,需要对原有的代码重新编译;甚至有的第三方软件在升级之后,API层面上的兼容性都做不到;因此,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版本的配合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2、发布的完整性问题:一般来说,比较大型的第三方软件在发布过程中都不会有遗漏,但对一些小的第三方软件来说,比如我们使用的许多perl的CPan模块,如果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有意识的进行管理的话,很容易就会发生遗漏;3、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由于第三方软件的变化引起的基线变更:这种情况极少会发生,但在我们以前的项目中,确实还遇见过。

一般是因为原来选型时使用的第三方软件不能满足要求,只能通过更换新的第三方软件,这就补课避免地需要变更基线(例如需求文档、设计文档等);将第三方软件纳入配置管理的范畴可以更方便地管理基线的变更。

关于第三方软件产品配置项的管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由于第三方软件有可能会比较大,而且相对我们的项目来说,是很少会发生变更的(一般在一个项目过程中,不会采用不同的配置项的命名可以便于查找相关配置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配置管理规范
Versio n 2.1
技术委员会
标题:软件配置管理规范作者:技术委员会
创建日期:2001-6-20
上次更新日期:2019/11/17 8:23:00 版本:2.1 部门名称:托普信息(iTOP)集团
修订文档历史记录
1.简介
软件配置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软件产品的完整性。

1.1目的
本文档指导项目开展配置管理活动。

1.2范围
本文档适用于托普信息(iTOP)集团技术委员会批准立项的软件项目。

1.3文档结构
第一部分:简介,包括本规范的目的、范围、词汇以及所涉及到的参考信息。

第二部分:配置管理工作规范的正文,包括活动的流程图、进入以及退出准则、所涉及的角色、相关活动的阐述、验证与确认以及度量。

第三部分:变更控制工作规范的正文,包括活动的流程图、进入以及退出准则、所涉及的角色、相关活动的阐述、验证与确认以及度量。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列出了编写本规范所参考的相关的文献资料。

第五部分:附录,本文中流程图的标准符号定义。

1.4词汇表
CM(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
配置管理。

CCB( Change control board )
变更控制委员会。

CI( Configuration item ) 配置项,包含文档、程序。

CR( Change Request) 变更请求,对提出的要变更工件或流程的任何请求的统称。

在变更请求中记录的信息是有关当前问题、提议解决方案及其成本的起源和影响
的信息。

PCA( Physical Configuration Audit )
物理审计,在配置管理系统中建立基线的工件是否为“正确”版本。

功能审计,核实软件配置项的实际性能是否符合它的需求。

基线( Baseline )
已通过复审和批准的工件发布版,由此构成进一步演进或开发的公认基础,并
且只能通过正式程序,例如变更管理和配置控制才能进行更改。

配置管理库(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Library ) 存储项目工件的所有版本,即存储项目的定义的配置项。

版本( Version )
某个工件的变体,工件的后期版本一般是在初期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

1.5参考信息
1.5.1 可追溯性
CMU/SEI-93-TR-024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SM for Software, Version 1.1
1.5.2 方针
托普信息(iTOP)集团项目开发与管理工作方针
1.5.3 过程/ 规范项目计划与控制规范
1.5.4 指南配置管理计划指南基线策略指南配置状态报告编制指南配置审计工作活动指南配
置管理工具指南
VSS使用手册
组织管理配置库使用指南软件开发文档命名约定
1.5.5 模板
配置管理计划
配置状态报告
配置审计报告
文档变更请求
1.5.6 检查表

1.5.7培训
《软件配置管理教材》
《软件变更控制管理教材》
《Clear Case配置管理培训教材》1.5.8工具
Clear Case
Visual SourceSafe
Office 95/97/2000/XP
1.6参考网站
http://cdweboa/app/jswy .nsf/ 2.配置管理规范
2.1配置管理流程图
2.2角色
本文档在组织中实施所涉及的角色
2.5 活动
进入准则描述 •项目立项 2.4 输入
2.7 验证与确认
退出标准描述
•项目验收通过或项目终止、暂停
2.9 度量
3.变更控制规范
3.1变更控制流程图
3.2角色
3.3 进入准则
进入准则描述
*变更请求已提交给CCB
3.5 活动
3.7 验证与确认
3.8 退出准则
退出标准描述
*变更请求被拒绝或者变更经过确认。

3.9 度量
4.参考文献
[BUC93]
Implementing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Hardware, Software and Firmware.
Los Alamitos, CA: IEEE Computer Science Press, J. Buckley 1993.
[ Rational 2001]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Version2001, Rational Software Corporation, 2001.
附录
附录A -流程框图符号
Parallelograms
represe nt in puts and outputs to or from a process/procedure.
Diam onds represe nt importa nt
decisi on
points in the process/procedure.
Lines with arrowheads connect symbols to show
the progressi on or directi on of the
activities.
Circles represe nt conn ectors whe n a process/procedure flowchart con ti nues on the n ext page.
附录B 文档命名指南
根据公司的需要及软件工程文档命名规则
GB8567中的建议,文挡命名采用以下规
则:
文挡命名由两部分构成,格式如下:
project_file name.XXX
其中解释如下:
Project 代表是项目名称的简写,一般不超过6个字符。

Filename.XXX 是文件名称。

Version 代表版本号。

例如:
JDM_SCMPIa n. do (表示的意义如下:JDM 项目组的软件配置计划。

Rectangles represe nt in
dividual
process/procedure activit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