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小练笔导学案

合集下载

成语导学案

成语导学案

高考成语专项复习编写人:李丽君审核人:张新锋 2017-05-16一、学习目标:1、通过典型例题,认识成语误用类型。

2、通过习题训练,提高做题能力,提升做题技巧。

3、通过积累常见成语,提高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二、考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三、高考导航:1.(2015课标卷Ⅰ)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______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_____,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 B.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C.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D.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2.(2016全国卷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C.②⑤⑥ D.③④⑥四、自主学习:说出以下成语意义和误用原因:1.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正确使用成语 导学案

正确使用成语   导学案

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编写:黄小莉审核人:姓名:班级:组别:教师寄语: 反复----印象深刻,反思-------方法灵活【学习目标】正确理解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学习方法】例题分析法、识记成语法。

【学习流程】独学互学展示质疑竞争【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识别成语的错误类型:混淆色彩,褒贬、谦敬不分,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学习重难点】成语的类型(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知识链接】成语的褒、贬色彩不同的。

有很多成语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运用时不能根据句子感情倾向的需要选取成语,就会损害表情达意,或令人失笑。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有的成语只能用于某一对象,必须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若不加以区别也会造成误用。

【学习过程】一.明确考点要求1.着重考查常用成语的使用2.着重考查对常用成语的含义的理解二.熟悉高考成语设题的干扰角度(一)混淆色彩,褒贬、谦敬不分高考例题回放:1.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1997年题)本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改为“纷至沓来”。

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雨后春笋”“有口皆碑”(2002年)等。

2.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3:沙河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

“叹为观止”是形容所看到的事物美好到极点,属褒词贬用。

4.厂长的发言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成语导学案

成语导学案
(四)褒贬颠倒
例①《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例②:《春天的故事》曲词优美,为群众喜闻乐见,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例③:成名歌手签约上海,高林生是始作俑者。
(五)使用对象配错
1.谦敬混用
例①: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⑤像蜜糖似的话——————()言()语
⑥随口乱说的话——————()言()语
⑦无根据,恶意中伤的话——()言()语
⑧虚假而动听的话—————()言()语
例②:这对孪生姐妹从小就青梅竹马,形影不离。
例③:李亮和王伟既是老乡又是同学,在篮球场上他们两人配合很好,两小无猜。
3.老少混用
例①:想不到祖父变化这么大,满头白发,老气横秋,连走路都很困难了。
例①:叫我惊讶的是悬挂于屋门前旗杆上一面如火如荼的国旗。
例②:导游带着大家饱览了莫高窟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
(三)望文生义。
例①:小说是虚构的,但其人其事看来也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例②: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例③: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②:我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作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例③:你毕业时送我的那支钢笔,我敝帚自珍,一直保存着。
2.男女混用
例①:这四个小伙子都是十八岁年纪,正当豆蔻年华。
三.积累成语:
(一)下面的成语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请在空格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忍不禁明察心神来顺受
重远见思齐枯烂白过隙
谈笑开笑然而止参不齐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

成语导学案学生版

成语导学案学生版

成语专题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成语学习的重要性,扩大成语积累,熟记语意,准确运用。

2、以成语和高考考点的联系为切入点,探究积累成语的方法。

学习重点:梳理成语和高考考点的联系点,积累相关成语。

学习难点:自主探究积累成语的方法并分享借鉴。

学习过程:一、成语在高考中:二、成语在我心中:探究积累成语的方法:请仿照示例梳理出成语和哪些高考考点有姻亲。

(一)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示例:1、成语和语音(请给下面成语中加横线的字词注音)否极泰来心广体胖暴殄天物趑趄不前余勇可贾大腹便便无声无臭荦荦大端拾级而上虚与委蛇犯而不校怙恶不悛暴戾恣睢自怨自艾畏葸不前魑魅魍魉踟蹰不前纵横捭阖歃血为盟刀耕火种封妻荫子冠盖相属饿殍遍野2、(1)、赘余类:目前的当务之急过分的溢美之词不能妄自菲薄自己让人利令智昏真知灼见的意见(2)、语法类:①:漠不关心乐此不疲视而不见妄自菲薄津津乐道求全责备②:望其项背同日而语等闲视之无时无刻混为一谈鹿死谁手3、成语和语言得体:(1)一得之见抛砖引玉敬谢不敏不情之请不足挂齿一孔之见(2)鼎力相助不吝赐教大驾光临虚怀若谷卓尔不群洗耳恭听(二)成语在古代汉语中示例:1、成语和古诗万紫千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粉身碎骨: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寸草春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2、切齿拊心: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放浪形骸: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正襟危坐: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深谋远虑: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授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完璧归赵: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3、拨乱反正(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列土分疆(裂)厝火积薪(措)疾恶如仇(嫉)胆战心惊(颤)暴内陵外(凌)衣不重采(彩)信而有征(证)焚林而田(畋)信口开河(合)博闻强识(志)4、文不加点:删去、改动、修改。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教师版

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教案0913 2200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教师版(四)课前预习:了解高考考查的成语类型,掌握本学案涉及的所有成语,适当拓展。

一,巧设迁移(学生主持)二,展示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能辨析出成语常见的五种误用形式。

2小组通过讨论交流,能准确澄清该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方法,并能灵活掌握运用。

3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成语,展示个人学识。

三,自主探究:要求:结合下列例题总结成语的误用类型并归纳其做题方法例1:那位大师在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兴之所至,上下其手。

误用类型:望文生义,“上下其手”意思是,比喻玩弄手段,串通作弊。

易混:沆瀣一气(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例2:趴在8号位的黄大爷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钟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叫好声。

误用类型:不合语境。

“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

易混: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例3: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误用类型:褒贬失当。

前后矛盾。

例4: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误用类型:对象误用。

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后常用来称美女,不用于“各种花卉”。

还有“浩如烟海”和“豆蔻年华”等例5:多穗高粱成熟期参差不齐,多次分别收获,很不方便。

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不齐,不能指时间的早晚。

误用类型:对象误用易混:良莠不齐例6:当身着蓝色航天服的3名航天员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全场一片欢呼声。

大家挥舞着鲜花和国旗,100名身着民族服装的少女手拿红丝巾在一旁手不停挥。

误用类型:不合语境。

“手不停挥”手不停顿地挥写,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极快;根据语境,应用“载歌载舞”。

例7:想用化妆品使自己更加花容月貌,谁知脸上却长出一大片小痘痘。

最新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及教学反思

最新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及教学反思

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及教学反思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及教学反思正确使用成语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②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③把握语境,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2、过程与方法:①结合试题,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望文生义、褒贬失当、用错对象、谦敬错位),掌握成语题的解题技巧②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成语中浓缩的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积累并正确使用成语,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例题训练——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展示成果——教师总结一、考纲中关于成语的考查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 级,表达应用。

考查方式为选择题二、方法探究,分析把握成语的解题技巧【示例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春暖花开,冰雪融化,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B、当我们深刻反思整个三鹿奶粉事件时,有必要好好思考,三鹿集团究竟鹿死谁手,它是为谁而亡,这也许正是现在我们反思三鹿奶粉事件的最大意义之所在。

C、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D、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的出口企业一定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切不可目无全牛,只看到出口欧美这一条路,而应试图打开国内市场。

温馨小贴士:鹿死谁手?谁死鹿手?三鹿奶粉事件,造成不少婴幼儿身体出现问题,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再度紧张。

传统成语的“鹿死谁手”被网友改成“谁死鹿手”,说成大白话就是谁会死在三鹿以及三鹿的同辈们的手上,该词用以表达对食品安全的无奈以及焦虑,隐约表达的还有个体在无良商业面前的一种脆弱感。

探究归纳:1、【示例2】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我想,爸爸妈妈真的越来越老了,我很不想面对这样的现实,在我心里爸爸妈妈似乎永远都是记忆力三十多岁的样子,真不敢想象他们老气横秋是什么样子。

《成语:中 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导学案

《成语:中 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导学案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成语的来源、特点和文化内涵。

2、掌握常见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正确运用成语。

3、感受成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成语的来源和文化背景。

2、难点(1)正确辨析和使用近义成语。

(2)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灵活运用成语。

三、知识链接1、什么是成语成语是汉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

成语具有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等特点。

2、成语的来源(1)古代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2)历史故事,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3)古代诗文,如“老骥伏枥”(出自曹操《龟虽寿》)。

(4)民间俗语,如“七上八下”“三心二意”。

四、学习过程(一)成语的特点1、结构固定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定型的、不可随意变更的。

例如“一心一意”不能说成“二心二意”。

2、意义完整成语在表意上具有整体性,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比如“狐假虎威”,不是说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而是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3、风格典雅成语多来源于古代文献,用词精炼,富有文采,具有典雅的风格。

(二)成语的文化内涵1、反映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例如“朝秦暮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量入为出”体现了古代的经济观念。

2、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像“尊老爱幼”“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等成语,传递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价值观。

3、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塞翁失马”体现了福祸相依的辩证思想;“物极必反”蕴含了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道理。

(三)成语的运用1、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如“文不加点”不是指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2、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有些成语具有褒贬之分,使用时要恰当。

《成语——中国文化的缩微景观》导学案

《成语——中国文化的缩微景观》导学案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导学案一、成语的特点:1.具有修辞作用。

比如“胸有成竹”的意思是“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考虑”;“穿云裂石”用来形容声音高亢激越,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

2.结构形式固定,不能随意改变。

“一诺千金”不能改成“一诺万金”,“抱薪救火”不能改成“抱柴救火”。

3.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

A.宾语前置,如“惟命是从”“马首是瞻”;B.词类活用,如“衣锦还乡”(名词动用)、“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祸国殃民”(使动)、“不耻下问”(意动)、“虎踞龙盘”(名词作状语);C.状语后置,如“嗤之以鼻”“重于泰山”;D.成分省略,如“逍遥法外”“盲人瞎马”;E.互文,如“善男信女”“拐弯抹角”。

4.语法结构多样。

有主谓关系的,如“毛遂自荐”“风度翩翩”;有并列关系的,如“行尸走肉”“防微杜渐”;有偏正关系的,如“庞然大物”“后起之秀”;有动宾关系的,如“不见经传”“好为人师”;有补充关系的,如“无动于衷”“遗臭万年”。

二、成语梳理(之一)成语与衣食:衣冠楚楚凤冠霞帔纨绔子弟布衣蔬食残羹冷炙山珍海味钟鸣鼎食粗茶淡饭箪食瓢饮衣锦还乡花天酒地布裙荆钗脍炙人口狼吞虎咽成语与住行:登堂入室窗明几净雕梁画栋高枕无忧金碧辉煌鲁殿灵光美轮美奂蓬门荜户瓮牖绳枢跋山涉水车水马龙披星戴月登山临水颠沛流离成语与动物:狐假虎威狼心狗肺鹤立鸡群凤毛麟角飞蛾扑火井底之蛙黔驴技穷如鱼得水惊弓之鸟一丘之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趋之若鹜莺歌燕舞成语与植物:岁寒三友势如破竹雨后春笋姚黄魏紫春兰秋菊藕断丝连桃红柳绿指桑骂槐芒刺在背如火如荼枯木逢春披荆斩棘投桃报李良莠不齐成语与兵器:自相矛盾折戟沉沙大刀阔斧刀光剑影唇枪舌剑一箭双雕横槊赋诗枕戈待旦图穷匕见炮火连天丢盔卸甲强弩之末枪林弹雨盘马弯弓成语与礼俗:彬彬有礼知书达礼礼尚往来宾至如归八拜之交五体投地张灯结彩秦晋之好洞房花烛月下老人明媒正娶入土为安断发文身披麻戴孝成语与文学:春秋笔法点铁成金韩海苏潮行云流水元轻白俗红豆相思红叶题诗人面桃花旗亭画壁七步之才梅妻鹤子郊寒岛瘦江郎才尽洛阳纸贵成语与艺术:曲高和寡高山流水余音绕梁滥竽充数煮鹤焚琴长袖善舞手舞足蹈粉墨登场梨园弟子画龙点睛妙手丹青双管齐下力透纸背颜筋柳骨成语与科学:斗转星移日上三竿月满则亏炉火纯青百炼成钢半斤八两锱铢必较刀耕火种钻木取火风云莫测雷霆万钧水滴石穿病入膏肓沧海桑田成语与法律:法不阿贵令行禁止明镜高悬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铁面无私赏罚严明格杀勿论屈打成招以身试法绳之以法执法如山有案可稽杀一儆百成语与教育:春风化雨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学相长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一傅众咻有教无类薪尽火传名落孙山青出于蓝断机择邻言传身教成语与治国:长治久安富国强兵国泰民安革故鼎新道不拾遗日理万机无为而治力挽狂澜疮痍满目政通人和分崩离析半壁江山民怨沸腾生灵涂炭成语与做人:高风亮节浩然正气相忍为国光明磊落两袖清风孤芳自赏人面兽心利令智昏恬不知耻口蜜腹剑同流合污吮痈舐痔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三、成语的文化特色1.成语中体现民族精神“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成语导学案学生用

成语导学案学生用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结构分类,大量积累成语,;2.能够分清成语误用的集中情况,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学习重难点】1.重点:大量积累成语,能够分清成语误用的集中情况;2.难点: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1、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2.成语的结构关系主要:主谓关系、并列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补充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等。

3.成语误用的情况主要有以下类型:望文生义、褒贬颠倒、语境不合、不合事理、词语重复、谦敬错位、对象误用、有悖习惯、多义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二、深入学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C.努力读书,振兴中华,是我们青少年责无旁贷....的责任。

D.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熟读中外各种名篇,因此在落笔之前,就早有成竹在胸、左右逢源....之势。

B.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C.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想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诚惶诚恐....,被困难吓倒D.我的家乡有一片竹林,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这景色让我久久难以释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人无完人,就不要求全责备....他了吧。

B.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了。

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

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

“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复习目标】明确考纲要求,了解设误类型【复习重点】望文生义的成语两用成语【复习指导】一、考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二、复习指导(一-)导入新课这节课开始,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成语上,复习-----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大家都知道,成语,凝练精辟.生动形象。

虽则四字,但却是言约意丰,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异常的丰厚。

如:豆蔻年华------- 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那,为什么是女子而不是男子?为何是十三四岁而不是十四五岁、三四十岁?原来此成语出自杜牧的诗《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的诗句。

再如:河东狮吼------ 形容女士骄横悍烈。

北宋人陈季常,喜欢养歌妓,他妻子柳夫人坚决不让,便闹了起来。

于是苏东坡便作诗调侃陈先生:“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有人评曰: 苏东坡也忒不懂道理,陈先生包养二奶,老婆叫骂几声何过之有?成语是汉民族语言的精华,是瑰宝,它们虽历经沧桑岁月沿用至今,却依旧文采熠熠,闪烁着灼人的光辉。

因此,它是数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上一道“永恒的风景”,亦是检测数百万考生词语运用能力的一道“上佳题型”。

那,这块内容,高考怎样考?我们应该怎样复习呢?(二)见识题型1、(08江苏)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成语:中 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导学案

《成语:中 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导学案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成语的来源、特点和文化内涵。

2、掌握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能够辨析成语使用的正误。

3、学会运用成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成语的来源和文化内涵。

(2)掌握常见成语的正确用法。

2、难点(1)能够准确辨析成语使用的正误。

(2)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恰当运用成语。

三、知识链接(一)成语的定义成语是汉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以简洁的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等特点。

(二)成语的来源1、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些成语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和世界的想象与探索。

2、历史故事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四面楚歌”等,它们生动地记录了历史的片段。

3、古代诗文一些成语直接从古代的诗文典籍中提炼而来,如“温故知新”出自《论语》,“老骥伏枥”出自曹操的《龟虽寿》。

4、民间俗语“七上八下”“三心二意”等成语源自民间百姓的日常用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成语的特点1、意义整体性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整体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2、结构凝固性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3、风格典雅性成语多来源于古代文化典籍,用词精炼,富有文采,具有典雅的风格。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查阅工具书或网络资源,收集 20 个自己感兴趣的成语,并了解其出处和含义。

2、阅读以下句子,判断其中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是差强人意。

(2)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合作探究1、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成语,互相分享成语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2、讨论以下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1)“目无全牛”在形容技艺高超和形容缺乏整体观念时的不同用法。

成语练习导学案 (六) 教师版

成语练习导学案 (六)  教师版

成语练习导学案(六)教师版主备人:孙黎明授课时间:2011年4月日●课前预习任务:了解考纲中考查的常见的成语类型;掌握下列成语含义;预习本张学案一、巧设迁移(由学生组织完成)二、展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成语的考查类型,掌握成语题的解题技巧过程与方法:多练习,多探究,在探究交流过程中积累成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在谈话和作文中能正确使用成语,增加文采三、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下列习题(探究要求:并能准确指出成语的误用类型)1、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B.因为临时有事,我未能去黄浦码头为他们送行,第一次对朋友失约,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

C.“神来”、“顿悟”,不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而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必然会产生的瓜熟蒂落。

D.他在选择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学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

解析:A(A形容兴致已失的样子。

B指对过去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不能忘怀,总是心存疑虑,担忧或不满。

应为悔恨不已C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D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2、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英明论断是牢不可破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B.他是我师傅的老邻居。

师傅有几个孩子,谁几岁了,谁的性格怎样,他都洞若观火。

C.这是一篇动人心魄的文章,读着读着我似乎感到有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在胸中激荡。

D.今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

就要离开故乡时,班主任老师苦口婆心地嘱咐我:“上了大学,更要努力学习。

”解析:C(C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

A坚固得不可摧毁(多用于抽象事物)可改为无懈可击,形容十分严密B.“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改为“一清二楚”十分清楚、明白。

D.“苦口婆心”指反复劝说,【近义词】苦口相劝、语重心长,【反义词】口蜜腹剑。

成语专题导学案二(学生)

成语专题导学案二(学生)

正确使用成语专题导学案(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积累常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2. 掌握常用或易混成语误用的类型(五)重复赘余感性认知:找出下列句子中与成语重复的地方1. 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2. 他画的画.在我们这里很出名.可一拿到大地方.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3. 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4. 军阀混战连年不止,劳苦大众民不聊生。

5.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先哲用他们讳莫如深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察,对人生万象的感悟。

技法点拨:看,忌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使用某个熟语时,熟语的语义可能与句子中的某些词语意义重复,造成语言表达运用中的重复赘余。

这种类型的误用,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

同步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C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六)搭配不当,感性认知:找出下列句子中与成语搭配不当的地方1.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2.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3.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4.我用笑容迎接他老人家那和颜悦色的目光。

技法点拨:看,忌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词语,自然也就有词性之分,各有各的语法功用,把握不准,就容易犯功能混乱的错误。

同步训练: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这里具有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成语练习导学案

成语练习导学案

成语专项练习导学案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洞内怪石林立,造型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真可谓巧夺天工....。

B.过去,他们的服务质量很差,总是掉以轻心....地应付客人,现在好多了。

C.这些昔日的统治者,不甘心他们的失败,经常躲在暗处,煽风点火,上蹿下跳,企图薪尽..火传..,卷土重来。

D.王书记对上访群众说:“今天咱们就当面锣对面鼓....,有什么事你们尽可以拿到桌面上来说。

好,谁先说?”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人与人的思想境界有时就是这样悬殊,在自私自利者的心中,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

B.会议刚开始时,研讨气氛有些沉闷,多亏张教授抛砖引玉....的一番话,大家的发言才逐渐踊跃热闹起来。

C.在朋友们的眼里,他是个一诺千金....的好男儿,说出的话从不反悔,不管牺牲多少时间精力也会践行诺言。

D.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刚刚开盘,有些股票就一路狂跌,势如破竹....,使已经遭受重重打击的股民又雪上加霜。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焰火“倒计时”的绚烂一幕,在残奥会开幕式上再度上演,两者异曲同...工.,显示出残奥会与奥运会同样精彩。

B.自去年以来,在全球电信业一片低迷、萧条的形势下,我国电信业却一枝独秀....,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C.静翠湖是香山红叶的最佳观赏点,由此向香山望去,山坡上的苍松翠柏把如火如荼....的红叶映衬得格外美丽。

D.我国首套以纪念“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为主题的“神舟七号金玉璧”,在中华世纪坛发行,广大收藏爱好者趋之若鹜....。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今年夏天,张师傅的儿子名落孙山,无独有偶....,自己又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连续受挫,真让他愁眉不展。

B.年逾古稀的两位老人,大学时便情同手足,分别半个世纪,今日邂逅分外激动,聊得不可开...交.,难舍难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使用中的八忌
成语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应用比较广泛。

高考试题中一般设为第四题----成语的正确使用。

但由于数量众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为此,在成语的运用上,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点,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启示。


“美轮美奂”是形容,而不能误作“美丽极了”。

“万人空巷”指。

而不能误认为“人都在家里呆着”。

“首当其冲”比喻。

而不能误以为“冲在最前面”。

“洛阳纸贵”比喻而不能只理解成“物价上涨”。

“文不加点”是形容。

而不能误以为“文章不加标点”。

(2004北京高考卷)
“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

而不能误以为“太不令人满意”。

(2004湖北高考卷)
“五风十雨”是形容。

不是形容风大雨多。

“如坐春风”是形容而不是沐浴春风。

“百里挑一”是。

而不能误以为极其缺乏。

(2005全国高考卷)
“高山仰止”是。

而不是“止步不前”。

浙江高考卷)

例如1998年考的“处心积虑”,1997年考的“趋之若鹜”,1995年考的“无所不为”都是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此外还有“一团和气”、“上行下效”、“改头换面”、“弹冠相庆”、“饮鸩止渴”、“始作俑者”、“巧舌如簧”(2005江苏高考卷)、“罄竹难书”、“擢发难数”、“沆瀣一气”、“捕风捉影”(2004全国高考卷iii)等都是贬义词。


例: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既然“有些缺点”,就可以指责。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地方)用轻了,应该用表示“不可多加非难”或“无可厚非”方妥。


例1、家用电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1999年高考)“炙手可热”形容
这里误作“抢手”之意,也明显不合词的适用范围。

例2、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2000年高考)“汗牛充栋”形容
这里误用作指刻苦学习的楷模,显然不合词的适用范围。

此外,“气宇轩昂”指;“举案齐眉”指;“含英咀华”比喻;“天马行空”指;“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细腻生动;“豆蔻年华”指;“侧目而视”只指;“七手八脚“多指许多人忙着做某事,而不指一个人;“鳞次栉比”多用于形容房屋等密集(2004湖北高考卷);“抛砖引玉”只用于自谦(2005广东高考卷)。

“莫衷一是”指

成语在语言运用中,相当于一个词,因而就有一个和其它词语的搭配问题,不能互相矛盾,也不能重复。

1、他被人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是贻笑于大方的省略,是被动句,与“被人”重复)
2、一位“莘莘学子”。

(莘莘,众多的意思。

不能与“一位”搭配。


3、我用笑容迎接他老人家那和颜悦色的目光。

(和颜悦色形容和蔼的脸色,不能修饰目光)
4、他孑然一身地独自一人在街上走着。

(“孑然一身”与“独自”重复)
5、对这件事,他在心里无动于衷。

(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也不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所以它与“在心里”重复)
6、这是我刻骨铭心的难忘之事。

(“刻骨铭心”与“难忘”重复)

例:只要你能为我身临其境地想一想,你就不会对我求全责备了。

(身临其境不合情理,别人不可能对“你”的事情身临其境)
另:“安步当车”不能用于紧急情况;“相濡以沫”一定用于患难之中;“巧夺天工”、“鬼斧神工”都形容人工作品,指技艺精湛高超。


不刊之论:
文不加点:
不足为训:
屡试不爽:
望穿秋水:
一文不名:
八忌
例: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1998年高考)
句中“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中,此用与肯定句中,不恰当。

另“相提并论”、“等闲视之”、“同日而语”、“无时无刻”等都用于否定句
第九课时
成语使用中的八忌
成语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应用比较广泛。

高考试题中一般设为第四题----成语的正确使用。

但由于数量众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为此,在成语的运用上,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点,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启示。

一忌望文生义:
“美轮美奂”是形容建筑物多而又高大华丽,而不能误作“美丽极了”。

“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

而不能误认为“人都在家里呆着”。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而不能误以为“冲在最前面”。

“洛阳纸贵”比喻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而不能只理解成“物价上涨”。

“文不加点”是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速度快。

而不能误以为“文章不加标点”。

(2004北京高考卷)
“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

而不能误以为“太不令人满意”。

(2004湖北高考卷)
“五风十雨”是形容风调雨顺。

不是形容风大雨多。

“如坐春风”是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而不是沐浴春风。

“百里挑一”是一百个里挑选出一个。

形容十分出众。

而不能误以为极其缺乏。

(2005全国高考卷)
“高山仰止”是品德高尚的人,就会被人敬重仰慕。

而不是“止步不前”。

(2005浙江高考卷)
二忌感情色彩不当:
例如1998年考的“处心积虑”,1997年考的“趋之若鹜”,1995年考的“无所不为”都是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此外还有“一团和气”、“上行下效”、“改头换面”、“弹冠相庆”、“饮鸩止渴”、“始作俑者”、“巧舌如簧”(2005江苏高考卷)、“罄竹难书”、“擢发难数”、“沆瀣一气”、“捕风捉影”(2004全国高考卷iii)等都是贬义词。

三忌词义轻重失当:
例: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既然“有些缺点”,就可以指责。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地方)用轻了,应该用表示“不可多加非难”或“无可厚非”方妥。

四忌适用范围、对象不当:
例1、家用电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1999年高考)“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很大,气焰很盛。

贬义词,这里误作“抢手”之意,也明显不合词的适用范围。

例2、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2000年高考)“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这里误用作指刻苦学习的楷模,显然不合词的适用范围。

此外,“气宇轩昂”指人的气度不凡,强调对象是人;“举案齐眉”指夫妻相敬;“含英咀华”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精华;“天马行空”指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细腻生动;“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女子(2004福建高考卷);“侧目而视”只指愤怒、害怕的心理;“七手八脚“多指许多人忙着做某事,而不指一个人;“鳞次栉比”多用于形容房屋等密集(2004湖北高考卷);“抛砖引玉”只用于自谦(2005广东高考卷)。

“莫衷一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强调对象是大家,主语不能是一个人。

五忌词语搭配不当:
成语在语言运用中,相当于一个词,因而就有一个和其它词语的搭配问题,不能互相矛盾,也不能重复。

1、他被人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是贻笑于大方的省略,是被动句,与“被人”重复)
2、一位“莘莘学子”。

(莘莘,众多的意思。

不能与“一位”搭配。


3、我用笑容迎接他老人家那和颜悦色的目光。

(和颜悦色形容和蔼的脸色,不能修饰目光)
4、他孑然一身地独自一人在街上走着。

(“孑然一身”与“独自”重复)
5、对这件事,他在心里无动于衷。

(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也不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所以它与“在心里”重复)
6、这是我刻骨铭心的难忘之事。

(“刻骨铭心”与“难忘”重复)
六忌不合情理事理:
例:只要你能为我身临其境地想一想,你就不会对我求全责备了。

(身临其境不合情理,别人不可能对“你”的事情身临其境)
另:“安步当车”不能用于紧急情况;“相濡以沫”一定用于患难之中;“巧夺天工”、“鬼斧神工”都形容人工作品,指技艺精湛高超。

七忌关键词理解不准:
不刊之论:刊,更改,删改。

不可改变的言论,喻不可磨灭的言论。

文不加点:点,涂改,而不是标点。

不足为训:训,准则,而不是教训。

屡试不爽:爽,差错,而不是爽快。

(2005江苏高考卷)
望穿秋水:秋水,指眼睛。

一文不名:名,指占有。

(2004北京高考卷)
八忌不合惯用句式:
例: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1998年高考)
句中“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中,此用与肯定句中,不恰当。

另“相提并论”、“等闲视之”、“同日而语”、“无时无刻”等都用于否定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