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经验
李志道教授对于委中穴三种取穴法的临床经验
李志道教授对于委中穴三种取穴法的临床经验摘要】委中穴,又名郗中、血郗,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膀胱经的合穴、下合穴,委中穴临床应用广泛。
四总穴歌中有“腰背委中求”的记载,委中穴既可以治疗腰背、下肢疾病,又可用于各种外感热病。
李志道教授认为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委中穴应有不同的定位及针刺方法。
笔者有幸跟随李志道教授学习,参考古今文献,对李志道教授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总结归纳。
【关键词】委中穴;针刺治疗;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351-011.标准取穴《灵枢》云:“腘中央”。
《针灸甲乙经》云:“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
标准化定位为: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1] 李志道教授用于治疗膝关节炎。
病例:杨某,男,74岁,2015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右膝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自诉上下楼梯与骑自行车活动严重受限,发病2天。
查体发现右膝关节肿胀明显。
舌脉如常。
治疗:患者俯卧位,下肢平展,在腘横纹中点处取穴,使用0.30mm×75mm毫针深刺,毫针深达膝关节关节腔内,留针30分钟。
治疗三周后关节肿胀与活动受限基本消失,一切如前。
如病情严重时可使用傍刺或齐刺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委中位于膝关节后侧,深刺刺入膝关节腔内,可使针感直达病所,临床治疗时可配合股前九针与股后九针[2],又因针下皆是软组织,进针简便易行,便于临床操作。
委中为膀胱经合穴、下合穴,取委中以通调膀胱气机,治疗尿潴留等疾病效果较好。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若脉陷,取委中央。
”胡彩虹等[3]独取委中(双侧),使用0.30mm×40mm毫针,进针0.5~1寸,治疗剖腹产后尿潴留100例,使用总有效率为90%。
2.刺络李志道教授经常使用委中(双侧)刺络放血治疗急性腹泻。
病例:李某,男,20岁。
2015年11月3日就诊。
10大立竿见影的董氏奇穴绝招
10大立竿见影的董氏奇穴绝招2018-10-27 21:53:531、重子穴治久年背痛,立竿见影,十四经穴无出其右者定位:手掌虎口下一寸,在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是穴。
可与大白穴相通。
归经:入肺经。
穴性:疏风解表,清泄肺气。
主治: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退烧、喉炎、背痛、胸痛、膝盖痛。
针刺法:直刺一—二寸。
治小儿疾患以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疼痛感。
说明:重子与重仙两穴近传统十四经肺经,亦入肺经,因此同鱼际一样可治与肺有关的疾病。
2、肾关穴治尿频定位:肾关穴在天皇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
針法與應用:五分至一寸。
補腎深二寸。
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
3、木穴治鹅掌风木二穴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
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是穴。
归经:入肝经。
穴性:疏肝理气,活血去风。
主治:脾气暴躁、干活旺盛、肩膀紧痛、右胁下痛、项强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双手取穴效果更佳。
说明:(一)在董公著作中,木穴主治范围不广,而胡师扩大其范围,而赖著在其书中将木穴又称为感冒穴,赖说木穴对流泪、发汗、止汗、感冒效果不错,其谓木穴能止感冒流涕于片刻,而笔者认为如要治疗感冒流涕单取木穴,不如再配三叉三穴、灵骨、大白,再加足感冒穴,则效果当更佳。
(二)木穴在人体脏器全息律投影上为肝区,所以称木穴,因此取本穴对治右胁下痛,有特效。
木一穴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下二分半。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木二穴下二分半处是穴。
归经:入肝、胃、肺三经。
孙学全针灸临证取穴之经验
孙学全是全国500位名老中医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孙老从事针灸临床工作60余年,善针药并用治疗疾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取穴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病距取穴法根据病位与所取腧穴的远近关系,可分为:零距取穴法、近距取穴法、远距取穴法。
1.1 零距取穴法 即阿是穴取穴法,《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针灸取阿是穴、压痛点、反应点治疗,其临床又可分为:穴位压痛点选穴与非穴位压痛点选穴[1]。
一般取穴点在经上,如侧头痛取太阳,后头痛取强间、脑户,肱骨外上髁炎取曲池,脘腹疼痛取中脘、神阙。
有时取穴点不在经上,取局部阿是穴,如急性腮腺炎取局部肿胀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取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点。
1.2 近距取穴法 近距取穴即所选腧穴在病灶附近或周围。
例如:颈椎病取穴肩井、天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穴百虫窝、阴陵泉、阳陵泉,跟痛取穴太溪、昆仑,等等。
零距取穴法亦可认为是近距取穴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1.3 远距取穴法 即远道取穴法,所取腧穴与病位距离较远。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腧穴均可治疗本经所过及所属络的脏腑病证,其疗效以四肢肘膝关节远端为佳。
历代医家均重视远距取穴,《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肘后歌》言“头面有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
《针灸大成·席弘赋》云:“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孙老治牙痛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治落枕取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里,治腹痛腹胀取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与足太阴脾经之公孙,肩背疼痛取中渚与后溪,均为远距取穴法,其效如桴鼓。
2 阴阳取穴法阴阳取穴法指所取腧穴在某方面具有对立的特性,《灵枢·寿夭刚柔》云“审知阴阳,刺之有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针灸处方的特点无不体现阴阳、上下、前后、左右、表里、远近等特点。
中医养生常识:艾灸常用穴和精准取穴方法!
中医养生常识:艾灸常用穴和精准取穴方法!追求身体的康健,以求长命百岁,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在追求长寿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很多风靡一时或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不过说到真正经久不衰的方法,却非艾灸养生莫属。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自古医家对于艾灸养生都十分的推崇,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意思是说,治疗疾病的时候,有的地方不能用针的,但是艾灸完全可以,这句话说出了艾灸养生的优势,说明艾灸是一种绿色又安全的养生方法。
实际上古人在治病的时候,总是一灸二针三吃药,就是说,只有在艾灸治不好病的情况下,才会用针,用针后还不见改善,才会吃中药。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因为针只能通经脉,却无法帮助身体补元阳。
而艾灸的话既能通经络也能补元阳。
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无论病情是虚还是实,是热还是寒,都能起到作用。
古人又说:“治病用灸,犹做饭需薪。
”可见,艾灸使用范围的广泛,就如同做饭需要柴禾一样重要。
到了现代,艾灸更是被大众所接受,很多名人都是艾灸的忠实爱好者。
比如李冰冰在担任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的时候,期间还特别请人做了艾灸调理。
演员宁静更是在综艺节目公开表示平时很喜欢艾灸,通过艾灸调理好了自己的痛经。
可以说艾灸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属于自然养生疗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艾灸。
不过艾灸要用的好,还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非专业人士就会有很多的疑问,那么如果日常在家里施灸,有哪些穴位是比较常用的呢?取穴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下面跟着掌门师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艾灸常用穴位有哪些?常用穴位一:大椎穴我们坐着的时候,用手顺着脖子摸一摸,会发现有一个高高凸起的骨头,在它的下方凹陷的地方就是大椎穴。
古人把阳气比作太阳,而大椎就像我们身体的小太阳一样。
我们艾灸它,就可以源源不断地释放能量。
为什么说它是小太阳呢?因为大椎的位置汇集了手足的三阳经,可以说是“诸阳交会”地方。
人体穴位取穴定位方法及取穴要领与针刺特效处方和刺血心得体会
人体穴位取穴定位方法及取穴要领与针刺特效处方和刺血心得体会01什么是穴位穴位(acupoint),学名(腧读shù), 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
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
又称孔穴、穴、穴道等。
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
“输通”是双向的。
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02人体穴位的定位方法人体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
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法有骨度折量法、体表标志法和手指比量法。
■ 骨度折量法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成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为一寸。
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上巨虚在外膝眼下6寸,可根据屈膝时外膝眼至外踝中点连线分为16寸(16等分)来取定。
因其大都以骨骼来衡量,所以称骨度折量法。
■ 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脐窝、骨关节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标志来确定腧穴部位的方法。
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
■ 手指比量法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
其中,用中指中节两端横纹头之间距离(屈指时)作1寸的,称中指同身寸法。
用拇指指节横纹两端之间距离作1寸的,称拇指同身寸法。
用食、中、环、小四指相并作为3寸的称一夫法。
注:“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
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时,请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03找穴位的窍门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
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1.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2.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3.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4.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5.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中医取穴方法
中医取穴方法中医取穴方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之一,它根据经脉穴位的分布规律,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调整身体气血的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对中医取穴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的核心之一,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结果,选取适合的穴位。
例如,头痛可以选择太阳穴、合谷穴、风池穴等;肩颈痛可以选择肩井穴、大椎穴、颈后空等。
2、清洗患处在取穴前需要清洗患处,以免污染和感染。
选用温水和肥皂进行清洗,然后再用消毒酒精或碘酒消毒。
3、定位穴位定位穴位是最关键的一步。
中医师需要熟悉人体生理结构和经络的规律,准确地找到每个穴位的位置。
穴位的定位一般用经脉走向、骨骼关节等结构特征,以及肌肉凹陷、骨头隆起、皮肤纹路等作为标志。
4、选择针具如果采用针刺疗法,中医师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具。
一般有针头、毫针和固针等,需要根据不同疾病和患者体质选择合适的针具。
5、刺激穴位根据选定的穴位和针具,中医师进行刺激。
刺激方式有按摩、针刺、拔火罐等多种手段,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6、观察反应在进行穴位刺激后,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以了解疗效。
例如,患者出现刺痛、胀痛、发热等反应,说明刺激到了穴位,体内气血开始调整。
如果患者出现过度反应或出现新的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
通过以上步骤,中医师可以有效地进行取穴治疗。
当然,在进行中医取穴治疗时,注意卫生和安全,严格控制针具的消毒和使用。
中医取穴方法已经被证明在治疗许多疾病方面有非常好的疗效,它优势是安全而无副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常用穴位图解
一、经典原文及注解1、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十要穴保健歌传统中医保健流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几千年以来为人类所利用,不花钱,能治病,人人可以动手,无副作用。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可以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三里内关穴,胸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殷门昆仑穴。
头项若有病,后溪并风池。
膝前兼胸胁,环跳与阳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1)风池穴取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会穴。
方法:1、先将右手拇指与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2、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3、双手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2)曲池穴取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屈肘成直角时在纹外端凹陷处,掌心向内取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对面),拇、食两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2、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3)内关穴取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少阴心包经络穴。
方法:1、用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与内关相对)。
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
2、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4)合谷穴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5)后溪穴取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骨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董氏奇穴八种对应取穴法
董氏奇穴八种对应取穴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董氏奇穴八种对应取穴法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董师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绝不在局部针刺,其治病常采对应取穴,效果卓着。
董师常用之对应取穴法有下列八种:(一)等高对应:即在痛点对侧相等部位施针,左侧病痛可取右侧等高点,右侧病痛也可取左侧等高点,例如左曲池痛可针右曲池。
这与物理学说之共振理论,有其相合之处,而采用单侧或双侧共穴针刺。
(二)手足顺对:将上肢与下肢顺向并列,以肘对应膝为中心对应,可有下列对应:即肩对髋、上臂对大腿、肘对膝、下臂对小腿、手对脚。
如髋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泽(肘后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髋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
个人常以小节穴治脚踝痛,即系此一对应之运用。
(三)手足逆对:将上肢与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对应:即肩与足、上臂与小腿、肘与膝、下臂与大腿、手与髋。
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疗,大腿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下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治),董师常取手上灵骨、后溪等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个人亦常取支沟、外关治大腿痛酸,均系此一原理之应用。
(四)手躯顺对法:上肢除与下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即上臂与胸(或背)脘,肘与脐(腰),下臂与下腹(腰骶),手与****。
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病可取手部穴治疗(反之下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骶穴位施治)。
董师以大闾等五间穴治疝气即与此一原理有关。
(五)手躯逆对法:将上肢舆躯干呈逆向并列,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手(腕)与头(颈),前臂与胸(背)脘,肘舆腰),臂舆下腹(或腰骶),肩舆****。
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如用内关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闷等),下腹有可病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及上臂有病,亦可取胸脘及下腹位施治)。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
怎样取穴在人体上分布着几百个穴,每个穴各有一定的位置,所以叫做穴位。
要想正确地取穴,首先要把位置定下来。
定位置的方法,就叫定位法。
定位法有分寸折最法(也叫骨度法)、指寸法1体表标志和根据特殊动作和姿势取穴等四种。
(一).分寸折量法:分寸折最取穴,并不是使用一定的度量工具,而是将人体不同的部位,规定出一定的长度或宽度,折成若干等分,简称为一寸。
不论成人、儿童,或者身量高矮,都是折成同样的长度或宽度。
譬如后面提到的,由肘弯横纹到腕横纹折成12寸,成人的胳膊长,是1 2寸;儿童的胳膊短,也是12寸。
这个方法,多用作量取头、胸,腹,上肢、下肢等穴位的标准口现分部介绍于下:(1)头部直寸——由前头发边正巾到后头发边正中,折作12寸;由两眉头中间到前头发边,折作3寸;由脖子后面正中直下的一块突起椎骨(第七颈椎)下(即督脉大椎穴)到后头发边,折作3寸。
如果前头发边不明显的,可从两眉头中间到后头发边,折作l5寸;后头发边不明显的,可从大椎穴到前头发边,折作15寸;前、后头发边都不明显的,可从大椎穴到两眉中间,折作18寸。
横寸——耳朵后面有一突起而圆的高骨,叫乳突;两乳突最高点之间,折作9寸。
凡是头部的穴位,都根据以上方法折量定位。
(2)面部直寸——由前头发边正中到下巴(下颌骨)正巾,折作10寸。
横寸——两颧骨最高点之间,折作7寸。
凡是面部的穴位,都根据以上方法折量定位。
(3)胸部直寸——胸部以肋骨间隙为取穴根据。
侧胸部,山腋窝横纹到十一肋,折作12寸。
上腹部;由心口窝上边(胸骨体下缘到肚脐正中,折作8寸。
下腹部:由肚脐正中到耻骨(就是下腹部长阴毛的地方横着的一块骨头,俗名拦门骨) 上缘,折作5寸。
横寸——两乳头之间,折作8寸。
凡是胸腹部的穴位,都根据以上方法折量定位。
(4)背部直寸——以脊椎骨间隙为取穴根据。
横寸一——曲-乒抱肘,肘胛骨内两侧张开时,由眉胛骨内缘(脊柱缘到脊椎正中线,折作3寸。
(5)上肢部上臂:山腋窝横纹头到肘弯横纹,折作9寸。
中医常识针灸取穴的诀窍与方法
中医常识针灸取穴的诀窍与方法针灸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它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根据中医学理论,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从而改善经络中的气的流向,这样可以达到养生保健以及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
那么大家对针灸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大家知不知道针灸是怎么取穴的吗?如果想要知道的话,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针灸是一种根据我们人体的各个穴位来进行取穴,之后对着穴位予以刺激的疗法。
通过这样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来预防甚至治疗各种疾病。
在针灸中,取穴是最为关键的,在哪个穴位进行施针,针灸的角度以及深度方向等等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下面是详细内容介绍。
针灸取穴有诀窍一个人身上的穴位有很多个,仅仅是经穴就有360几个,还不包含一些不常见的奇经脉络。
我们从针灸治病的各种成功案例可以分析出,很少有病人只针刺一个穴位就把病治好的,往往需要针刺很多个穴位,这些穴位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治愈我们的疾病。
1.肘膝关节肘膝关节以下,属于经脉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很大,奥妙无穷,针灸文献中不乏记载,兹不赘述。
2.头面部头面部属于经脉的结部和标部,是交会穴比较密集之处,全身103个交会穴,头面部就已经占了38个之多。
这一特点也就表明了该部穴位主病范围的广泛性。
有人说:头面部穴位能治它处病证者多矣。
例如:水沟、素髎治厥脱;眉冲、攒竹治哕;晴明、天柱疗腰腿痛;风池、风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关疗跟痛;翳风起足痿;听宫除三痹;通天宣鼻窍;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癫狂;百会举陷气等等。
经过临床验证,确实非常有用。
而这些年来比较流行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他们在临床上所积累的全新的经验,也说明了头面部穴位与经络在主病范围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3.颈部我们的颈部起到链接身体各个部位的桥梁作用,因此,颈部的穴位在治病的时候就非常关键了,比如说天突、大椎、天鼎、人迎、扶突、天窗、天柱等等这些比较大的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真正治疗比较重大的疾病。
杨甲三教授取穴经验(教学稿)
杨甲三教授取穴经验杨甲三教授生平杨甲三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针灸学家、教育家,原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针灸推拿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杨甲三教授。
卒于2001年5月5日,享年83岁。
杨甲三教授1919年1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
自幼耽嗜医学,十三岁时因慕吴中名医吴秉森之名,遂执师徒大礼,受业于吴氏门下。
自此,每日栖宿师宅,沉潜医道。
三年师满,旋又师从于针灸大家承澹庵先生,专修中医针灸,于1936年毕业于无锡针灸传习班。
其后,即于江苏县悬壶济世。
复受岳翁华庆云先生(常州名医,尤善内、妇科)亲传,悉承衣钵,教泽殊深。
50年代初期就职于南京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担任针灸教学工作及江苏省各市、县的针灸巡回普及工作,因工作认真、成绩出色,于1957年调入北京,参加北京中医学院的筹建工作,并一直担任学院针灸基础及临床教学工作。
1982年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成立时,出任第一任主任。
自五十年代以来为北京中医学院的创建、发展以及针灸教学、临床、科研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前历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首任主任、终身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国家科委医学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腧穴组组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中国针灸协会顾问等职。
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主席团成员。
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六十多年来精勤不坠,殚思竭虑,探微索奥,尊求古训,博览群书,致力发展针灸学术,创三边三间取穴法、毫针单手压式进针法,深得穴理,精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50年代即绘制出版了经穴挂图,《杨甲三取穴经验》一书自出版以来已发行了250万册,并被翻译成英文、日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种语言刊行海外,在国际针灸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杨甲三取穴经验总结
4.小腿部:骨边,骨中,筋边取
• 骨边:胫骨后缘骨边 三阴交,阴陵泉
• 骨中:胫骨内侧面中间。 蠡沟,中都
• 筋边:跟腱的前边 复溜穴,筑宾穴
பைடு நூலகம் 5.膝关节部:骨髁上下与后方
• 髁下: • 胫骨内侧髁下缘有阴
陵泉,后1寸是膝关穴, 再后两肌腱(半膜肌 腱与半腱肌腱)之间 是阴谷穴。
• (2) 探幽微、重实践,倡毫针单手进针法 杨甲三认为针刺是一个连贯的多步骤多环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极为重要, 都不可草率行事。双手针法固然是遵循了古人经验的一种可行方法,但速度 慢,费时费力。杨甲三将右手五指进行了巧妙的分工,以拇指、食指捏持针 柄(使用长针时捏持针身)无名指、小指夹持针身,中指充当“弹怒爪切” 之功,而左手完全被解放出来,可以持针多枚备用。
• (5) 论治之法,针药并举 杨甲三的论治思想概括来说有三个特点。
• 其一,在临床治疗中体现了专病、专方、专药、专穴的精神。 • 其二,在临床治疗时善于针药并用。杨甲三常论及于此,用药
如用兵,用穴也如用兵,都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思想指导下进行 的,只是治疗方法内外不同罢了。杨甲三早年习医之始即内外 兼修,后虽专攻针灸,但处方用药始终没有荒疏,临证时每遇 疑难杂症,则以针药并举,常可起沉疴而愈痼疾,颇有效验。 • 其三,临证治疗时思路敏捷,方法灵活,善于变通,而不为常 法所囿。
• (4)参穴理、识法度,巧施配穴 • 运用头部腧穴治疗病种多达五十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
各科及急症救治。临床上凡遇脑病、头面五官见证,头部腧穴必 用无疑。且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根据临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 杨甲三运用头部腧穴特别注意它们的主治规律,如精神神志疾病, 多取前额发际以上的腧穴及顶部腧穴,取神庭、本神、四神聪, 配合皮内刺,形成了疗效卓著的“调神针法”,广泛应用于癫痫、 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精神紧张综合症、精神性 月经不调等疾病;风证(不论外风、内风)多取风池、风府等颈 项部腧穴;头顶部腧穴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杂症,均可应用,揭示 了头部腧穴的主治规律。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拔打电话拨打电话人体穴位可以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简称“经穴”。
十四经穴与经脉的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络和脏腑的病症,也可以反映与本经脉所联系的其它经脉和脏腑的病症。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它有固定的穴名,也有明确的位置,但它们不属于十四经脉,这些穴位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疗效。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多位于病变部位及其周边,这一类穴位的特点是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
快速取穴方法掌握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准确取穴的基础。
常用的取穴方法有简易取穴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骨度分寸度四种。
简易取穴方法此法分为触摸法、抓捏法、按压法三种。
是通过食指、拇指指腹按压皮肤,观察和感觉皮肤及指腹的反应来找穴的一种简单方法。
体表标志法快速取穴方法:体表标志法图此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固定标志取穴法和活动标志取穴法。
固定的标志,是指在人体上不受活动影响、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乳头、肚脐等。
找到这些标志就可以确定腧穴的位置,如脐中旁开2寸处“天枢穴”等,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在做某些动作时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穴等。
手指比量法简易取穴方法图:手指比量法这是一种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量到穴位的方法。
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所以此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穴: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第一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指”,患者将除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以中指第2横纹处为准,4指横宽作为3寸。
注:手指比量法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
故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
针灸临证选穴要诀
胃脘痛,其病位在胃,主 穴选取中脘、足三里,肝 气犯胃者加太冲,饮食伤 胃者加梁门,脾胃气虚者 加气海等。
脏腑辩证
心悸,其病位在心,主穴选 取心俞、内关,心阳不振者 加关元、足三里,心虚胆怯 者加百会、胆俞等。
二、辨证选配穴
1. 古代典籍中的“辨证选配穴”
《针灸甲乙经•妇人杂病第十》
“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以时休 止,天枢主之……小腹胀满痛 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脊痛,胞 中瘕,子门有寒,引髌髀,水 道主之。……妇人少腹的主要症状表现选取主穴 根据疾病的证候特征选取配穴 根据患者病情的演变和其它伴随症状加减穴位 在选穴的整个过程中,根据古现代临床经验选取效验穴
选穴要诀
壹
主症选主穴
贰
辨证选配穴
叁
随症加减穴
肆
善用效验穴
壹
主症选主穴
一、主症选主穴
含
主症选主穴,即是抓住疾病的主要症状和
义 体征,针对性选取治疗这类主症的腧穴作为针
主症:胃痛
主症: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入睡
一、主症选主穴
主穴是指针灸处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腧穴,与配穴共同构成 针灸处方,主穴对于治疗疾病具有较强的靶向性,因此医者必须熟 练掌握腧穴主治范围,以求迅速明确治疗主症的腧穴。
一、主症选主穴
1.古代典籍中的“主症选主穴” 《针灸资生经》卷四:“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痛,
灸处方中的主穴。
一、主症选主穴
主症是指病证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反映了疾病的主要矛盾, 与疾病的本质有着十分密切和直接的联系,能够表达病变的主要 方面。抓主症的根本目的,就是识别病证本质,进行针对性治疗, 以求提高临床疗效。
抓主症的意义
实用性强
治病求本
孙学全体表阳性反应点取穴法经验总结
孙学全体表阳性反应点取穴法经验总结孙学全体表阳性反应点取穴法经验总结孙学是中医针灸领域中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
通过针灸师在患者身体上寻找到阳性反应点,能够辅助诊断病情,并指导针灸治疗的选穴。
在孙学中,全体表阳性反应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灵活运用对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和针灸师的诊断水平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孙学全体表阳性反应点的取穴法经验。
首先,对孙学全体表阳性反应点的位置进行准确确定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孙学全体表阳性反应点主要分布于头部、胸部、腹部和下肢。
头部主要包括头顶、耳朵、额头等部位;胸部包括胸骨、胸腺、脊柱等地方;腹部包括关元、胃脘区、脐中等穴位;下肢则有足背、足心、膝关节等穴位。
对于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针灸师应该具备准确的解剖知识,并通过实践不断熟练掌握。
其次,针灸师在取穴时,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合理选择孙学全体表阳性反应点。
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需要不同的穴位来进行针灸治疗。
例如,头痛患者可以选择取穴于额中、太阳、风池等穴位;胸闷病患者可以选取膻中、呼吸俞、肺俞等穴位;消化不良患者可以取穴于关元、胃俞、中脘等穴位。
通过针灸治疗激活这些穴位,可以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病情的康复。
此外,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灸师需要有稳定的手法和准确的针刺技术。
孙学全体表阳性反应点的取穴和针刺需要精确无误,才能确保针灸的疗效。
在取穴时,针灸师应轻轻摸索,找到阳性反应点,并用灵活的手法进行刺激。
刺激时可采用波罗蜜胶布、微针、火针等工具,根据具体穴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针灸师需要注意患者的体位,确保他们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最后,针灸治疗结束后,针灸师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观察和分析,以评估疗效,并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变化,了解治疗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如果疗效不佳,针灸师需要再次检查是否存在其他未发现的阳性反应点,并对治疗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之,孙学全体表阳性反应点的取穴法是一项需要丰富经验和细致观察的技术。
常见穴位的取穴方法及作用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12. 关元
定位方法: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 下3寸。 主治: 小便频数、遗尿、癃闭、崩漏、 泄泻、腹痛、眩晕、痛经、月经 不调等。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13. 气海
定位方法: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 脐中下1.5寸。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水肿、 痛经、闭经、崩漏、腹痛、 便秘、泄泻等。
3.天枢穴
定位方法: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 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腹痛、腹胀、便秘、泄 泻、痢疾、月经不调、痛 经。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4.足三里
定位方法: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 胫骨旁开一横指。 主治: 胃痛、消化不良、腹胀、腹痛、 泄泻、便秘、心悸、咳喘、气短、 头晕、失眠、膝痛、下肢痿痹。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8. 涌泉
定位方法: 在足底,屈足蜷趾时足心最凹 陷处。 主治: 眩晕、头顶痛、失眠、癫狂、 昏厥、小儿惊风、小便不利、便秘、 舌干、失音、咽喉肿痛、足心热。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9. 内关
定位方法: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胸闷、心悸、心痛、呕吐、呃逆、 胃痛、头痛、眩晕、失眠、癫痫、 肘臂挛痛。
度量法 直量 直量 直量 横量 直量 横量 直量 直量 直量 直量 直量 直量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⒊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固定标志定位法: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
针灸经验总结
坐骨神经痛1、缪刺:取对侧风池穴,针入捻转候气,气来泻之,另其带针行走,至其疼痛减轻。
2、天宗穴找到压痛点,针刺之。
3、点穴:凡坐骨神经痛在肩后找一压之特痛点按10-15分钟,左边痛压右边,右边痛压左边。
以手掌心按肩峰,大指尽处压痛取穴,以痛为穴。
膝痛1、局部刺络拔罐法:在膝关节疼痛部位寻找青色之静脉,以三棱针点刺后,则出血如豆,然后加拔火罐。
为了预防火罐漏气,可在罐口涂上超声耦合剂。
留罐10分钟。
若无静脉,则可在压痛点上以皮肤针叩刺后再拔火罐。
本法对久痛不愈及扭伤所致者,疗效显著。
2、委中刺血法:患者取俯卧位,在患膝下塾上塑料纸、草纸或药棉。
如见委中附近有怒张之络脉,则以三棱针点刺,任其血液流出,始为深紫色,渐变为淡红,后自停止。
以75%酒精棉球揩去污血。
3、腹部敏感点针刺法:膝痛患者在腹直肌第4节处可有明显的敏感点,且多以患侧为明显。
患者取仰卧位,以拇指在其腹部找到敏感点后,以1.5寸针缓缓刺入,得气后留针30分钟。
4、特效穴:对侧尺泽找痛点,先以指代针,边按压边让患者活动膝关节,疼痛减轻后再用针灸针针入,行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中间再行针一次,留针的过程中可让患者在诊室内走动。
5、小骨空贴压法:取4x4cm胶布,中置一粒磁珠或王不留行子备用。
在患侧小骨空穴(位于小指背侧第一指关节之中央)附近用火柴棒或特制的按压棒按压,找到压痛点后,将磁珠或王不留行子贴在上面,然后用手按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时间约1—2分钟。
按压时嘱患者活动患膝。
本法对膝关节疼痛、畏寒效果最为明显。
6、针刺内关:取患侧内关穴,进针得气后,持续缓缓捻针,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膝或以手按压患处,疼痛减轻或消失后,留针20分钟。
7、膏盲穴刺络拔罐法:取背部患侧膏肓穴,以拇指在其附近按压,找到压痛点后,以三棱针点刺数下或以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加拔火罐,留罐10分钟。
拔出瘀血后,往往数年之疾,立见轻快。
8、董氏奇穴:独取三金穴(胸椎3、4、5旁开三寸),辅以内关或肩中,疗效益彰,取健侧,找一个最疼的压痛点,点刺出血大概5毫升。
王友仁医师取穴思路和经验
王友仁医师取穴思路和经验孙慧民【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2(021)012【总页数】2页(P1933,1962)【关键词】王友仁;取穴;按摩经验【作者】孙慧民【作者单位】北京按摩医院,北京10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8王友仁主任医师是我院知名按摩专家,曾任北京按摩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学会推拿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北京市第4批名老中医成员。
王老潜心按摩50余年,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种伤科疾病及内科杂证,尤其选经取穴独具匠心,笔者有幸随师临证,受益良多,现总结要旨如下。
1 按摩取穴须以经络为基础,循经辨证,精准选穴腧穴是经气之所聚,也是邪气易聚易行的所在。
因其所属经脉及部位而各具特性,原穴、络穴、俞穴、募穴、下合穴、交会穴等等的命名就是对这些特性的分类归纳。
而《灵枢》中诸多篇目对于“主病”、“是动则病”等的论述更是指明了按摩临床选经取穴的方向。
《灵枢·官能》曰“先得其道,稀而疏之”。
王老认为,中医按摩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
临床诊疗必须精通诸经诸穴的循行定位、特性主病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达到根据客观病情详加分经辨证、精简取穴,效专力宏的目的。
王老认为,经络体系与经络辨证作为中医按摩的根本与基石是必须贯彻于按摩临床始终的。
“舍此则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矣”。
在选穴方面,王老注重“少而精”,反对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治疗,指出按摩治疗,必须将足够量的手法集中于最有效的经脉和穴位上。
疗效不在于取穴多少或治疗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准确、到位。
这也是一个按摩医生的能力所在。
正如王老临床,辨证不离经脉,治疗必先选穴。
思路广阔,疗效显著。
可以说,基于经络学说的辨证和取穴是治疗效果与手法效率的重要保证。
《灵枢·经脉》中说“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凡是躯干肢节、五体五官诸病,均可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原则来辨经取穴。
以按摩临床常见的腰痛为例,王老认为,切不可见腰痛即行局部的按、揉、推拿手法,而应根据病情所示辨明病在何经何脉,再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甲三取穴经验(摘要)手三阴经取穴一、手太阴肺经云门穴和中府穴:云门穴与锁骨胸骨头下缘平齐,旁开锁骨中点二横指的凹陷处。
其下1寸是中府穴。
由腋前纹头到肘横纹是9寸。
天府穴:在腋下3寸。
侠白穴:在腋下4寸。
这两个穴都在肱二头肌的桡侧沟中。
尺泽穴:在肱二头肌腱的桡侧,肘横纹上。
肘横纹到掌后第一横纹是12寸。
孔最穴:掌后第一横纹上7寸,在桡骨尺侧边。
列缺穴:桡骨茎突的起点。
经渠穴:在桡骨茎突的高点掌面骨边。
太渊穴: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鱼际穴:在掌指关节后方,掌面骨边。
少商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本经要点:骨边、筋边、沟中、取穴。
骨边:指桡骨尺侧边取孔最穴,桡骨茎突高点掌面骨边取经渠穴。
筋边:指肱二头肌腱的桡侧、肘横纹上取尺泽穴。
沟中:指肱二头肌的桡侧沟中取天府穴和侠白穴。
二、手少阴心经极泉穴:在腋窝正中,动脉跳动处。
青灵穴:肱骨内上髁上8寸,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
少海穴:屈肘纹尽处。
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将尺骨小头三等分,平根是灵道穴,平中是通里穴,平头是阴郄穴。
神门穴: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神门、阴郄、通里、灵道,这四个穴都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
少府穴:平四、五掌指关节后,四、五掌骨之间。
少冲穴: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本经要点:沟中、纹头、筋边。
沟中:青灵穴在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肱骨内上髁上3寸。
纹头:屈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取少海穴。
筋边:指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取神门、阴郄、通里、灵道四个穴。
每个穴相距5分。
三、手厥阴心包经天池穴:乳外旁1寸。
天泉穴: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肌腹中。
曲泽穴:肱二头肌腱的尺侧,肘横纹上。
肘横纹到掌后第一横纹是12寸。
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4个穴位。
郄门穴:掌后第一横纹上5寸。
间使穴:掌后第一横纹上3寸。
内关穴:掌后第一横纹上2寸。
大陵穴:掌后第一横纹上。
劳宫穴:二、三掌指关节后,第三掌骨桡侧边。
中冲穴:中指尖端。
本经要点:肌中、筋边、筋间取穴。
肌中:指肱二头肌肌腹中间取天泉穴。
筋边:指肱二头肌腱的尺侧,肘横纹上取曲泽穴。
筋间: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四穴。
手三阴经分部小结1、指尖部:指尖、爪甲角根取。
中冲穴:在中指尖端。
少商穴、少冲穴:在爪甲角的根部。
少商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根部。
少冲穴在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2、掌指关节部:掌指关节后方取。
鱼际穴:第一掌指关节后方,第一掌骨内侧边。
劳宫穴:第二、三掌指关节后方,第三掌骨桡侧边。
少府穴: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四、五掌骨之间取穴。
3、腕部:两骨、两筋、一横纹。
两骨:指大多角骨和豌豆骨。
两筋:指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肌腱。
横纹:指掌后第一横纹。
大多角骨的桡侧下缘有太渊穴。
豌豆骨的桡侧有神门穴。
两筋之间有大陵穴。
这三个穴都在掌后第一横纹上。
4、前臂部:骨边、筋边、筋间取穴。
骨边:指桡骨边和桡骨茎突边。
经渠穴:在桡骨茎突最高点的掌面骨边。
孔最穴:在掌后第一横纹上七寸,桡骨的尺侧边。
筋边:指神门、阴郄、通里、灵道四个穴都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
筋间:大陵、内关、间使、郄门四穴都在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5、肘关节部:横纹、纹头、筋两边。
尺泽穴,曲泽穴都在肘横纹上。
尺泽穴在肱二头肌腱的桡侧边。
曲泽穴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边。
少海穴:屈肘时,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处。
6、上臂部:一肌两条沟中取。
一肌:指肱二头肌。
两条沟:指肱二头肌有两条沟。
桡侧沟和尺侧沟。
天泉穴:在肱二头肌中间,腋前纹头下二寸。
天府穴、侠白穴都在肱二头肌的桡侧沟中。
天府穴在腋前纹头下3寸;侠白穴在腋前纹头下4寸。
青灵穴:肱骨内上髁上3寸,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
手三阳经取穴法一、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二间穴、三间穴,分别在第二掌指关节桡侧的前后。
合谷穴:第一、二掌骨相交处和虎口之间。
阳溪穴:在腕上桡侧两筋间(即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陷中。
)屈肘,掌心向胸。
曲池穴:屈肘纹头尽处。
桡骨内侧。
由曲池穴到阳溪穴作一尺算。
(屈肘后,肘横纹到腕关节阳溪穴的长度缩短了)手三里穴:曲池下2寸。
桡骨内侧。
上廉穴:曲池下3寸,桡骨内侧。
下廉穴:曲池下4寸,桡骨外侧。
偏历穴:阳溪上3寸,桡骨外侧。
温溜穴:阳溪上5寸,桡骨外侧。
肘髎穴:肱骨外上髁上1寸,肱骨外缘骨边。
手五里穴:肱骨外上髁上3寸,肱骨内缘骨边。
臂臑穴:三角肌前下缘与肱骨的交点处。
肩髃穴:肩峰前缘直下骨下凹陷处。
巨骨穴:锁骨肩峰与肩胛岗结合部的凹陷中。
天鼎穴:扶突穴下1寸。
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汇合处。
扶突穴:平甲状软骨(即结喉),胸锁乳突肌的中间。
禾髎穴:在人中穴旁5分,对鼻翼内侧缘。
迎香穴:鼻翼外侧中点,鼻唇沟中。
本经要点:骨两边。
屈肘侧置体位,曲池、手三里、上廉在桡骨内侧;下廉、温溜、偏历在桡骨外侧;肘髎在肱骨外侧;手五里、臂臑在肱骨内侧。
二、手太阳小肠经少泽穴:小指爪甲角的尺侧根部。
前谷穴和后溪穴:分别在第五掌指关节的前和后。
腕骨穴和阳谷穴:分别在三角骨的前和后。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五穴都在赤白肉际上。
养老穴:手心向下体位,在尺骨小头高点当手心向胸时,转手则骨开处取穴。
支正穴:阳谷穴上5寸,尺骨内侧边上。
小海穴:尺骨鹰咀和肱骨内上髁之间。
肩贞穴: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
臑俞穴:肩贞穴直上,肩胛岗的下缘取穴。
秉风、天宗、曲垣三穴取法:肩胛岗中点上缘上1寸是秉风穴,下缘下1寸是天宗穴,内端上缘外1寸是曲垣穴。
肩外俞穴:第一胸椎棘突下缘旁开3寸处。
肩中俞穴:第一胸椎棘突上缘旁开2寸处。
天窗穴:平结喉,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取之。
天容穴: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取之。
颧髎穴:颧骨高点骨下取之。
听宫穴:耳屏前凹陷。
本经要点:胛岗中、端上下取。
肩胛岗中点上缘上1寸是秉风穴,下缘下1寸是天宗穴,外下缘内1寸是臑俞穴,内端上缘外1寸是曲垣穴。
三、手少阳三焦经取穴法关冲穴:无名指尺侧爪甲根部。
液门穴和中渚穴:分别在四、五掌指关节的前、后取。
阳池穴:腕背横纹上,当伸小指固有肌腱和指总伸肌腱之间取之。
外关穴:阳池上2寸,尺、桡骨之间。
支沟穴:阳池上3寸,尺、桡骨之间。
会宗穴:阳池上3寸,尺骨桡侧边。
三阳络穴:阳池上4寸,尺、桡骨之间。
四渎穴:阳池上7寸,尺、桡骨之间。
天井穴:尺骨鹰咀直上1寸陷中。
清冷渊穴:尺骨鹰咀直上2寸。
消泺穴和臑会穴:三角肌的后下缘与肱骨的交点处是臑会穴。
臑会与清冷渊穴之间是消泺穴。
肩髎穴:锁骨肩峰后缘直下骨下凹陷取之。
天髎穴:肩胛骨的内上角端取之。
天牖穴:与下颌角平齐,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取之。
翳风穴:乳突的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中间。
瘿脉穴:乳突的前下缘。
颅息穴:乳突的前上缘。
角孙穴:折耳,耳尖尽处取之。
耳门穴: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
和髎穴:耳根前1寸取之。
丝竹空穴:眉外陷中。
本经要点:尺、桡两骨之间取外关、支沟、三阳络、四渎穴;会宗穴在尺骨桡侧边。
手三阳经分部小结:一、指尖部:爪甲角根取。
商阳穴:在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关冲穴:在无名指尺侧爪甲角的根部。
少泽穴:在小指尺侧爪甲角的根部。
二、掌指关节部:掌指关节前后取。
大肠经:二间穴、三间穴:在第二掌指关节桡侧的前、后取。
三焦经的液门穴、中渚穴:分别在第四、五掌指关节的前后取。
小肠经的前谷穴、后溪穴:分别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的前后取。
三、腕关节部:筋骨间取。
阳溪穴:在大多角骨、桡骨、两筋间(即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
阳池穴:在月骨、尺骨、两筋间(即伸小指固有肌腱和指总伸肌腱之间)。
阳谷穴:在三角骨、尺骨之间。
四、前臂部:骨边、骨间、骨两边。
小肠经的支正穴:在尺骨内侧边缘。
三焦经的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五穴都在尺、桡两骨之间,会宗穴在尺骨桡侧边。
大肠经:偏历、温溜、下廉三穴在桡骨的外侧。
上廉、手三里、曲池三穴在桡骨的内侧。
五、肘关节部:纹头、脚尖是标志。
曲池穴:屈肘纹头尽处。
小海穴:在肘尖与肱骨内上踝之间。
天井穴:在肘尖上1寸。
(肘尖即尺骨鹰咀)六、上臂部:一肌一骨前后取。
一肌:指三角肌,一骨:指肱骨。
三角肌的前下缘与肱骨的交点是臂臑穴。
三角肌的后下缘与肱骨的交点是臑会穴。
七、肩关节部:锁骨肩峰前后取。
锁骨肩峰的前缘直下骨下凹陷是肩髃穴。
后缘直下骨下凹陷是肩髎穴。
八、肩胛部:胛岗中、端、上下取。
肩胛岗中点,岗上缘上1寸是秉风穴。
岗下缘下1寸是天宗穴。
肩胛岗的外端下缘内1寸是臑俞穴。
肩胛岗的内端上缘外1寸是曲垣穴。
九、颈部:一结、一角、一条肌。
一结:指结喉。
一角:指下颌角。
一条肌:指胸锁乳突肌。
平结喉: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是人迎穴。
中间是扶突穴。
后缘是天窗穴。
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是天容穴。
后缘是天牑穴。
足三阳经取穴法一、足阳明胃经:承泣穴:瞳孔直下7分,下眼眶边上。
四白穴:瞳孔直下1寸,眶下孔处。
巨髎穴: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
地仓穴:口角外4分处。
大迎穴:下颌角前下1.3寸。
颊车穴:咬肌的高点处。
下关穴:颊车直上,颧弓下缘取穴。
头维穴:鬓发前缘直上与神庭穴横开的交点。
人迎穴:平结喉,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水突穴:人迎直下约1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气舍穴:锁骨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
缺盆穴:在锁骨上窝与乳中线相交处。
胸部穴:有气户、库房、屋翳、鹰窗、乳中、乳根六穴。
取法是都在肋隙间、上下隔一肋、距胸中线4寸。
腹部穴:有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12个穴的取法:由胸骨体下缘到肚脐是8寸,由肚脐到耻骨联合上缘是5寸。
腹部十二个穴位上下距离是1寸,距腹中线2寸。
髀关穴:髂前上棘直下与耻骨下缘平齐的交点处。
由大转子至膝腘横纹是19寸。
伏免穴:膝上6寸,大腿前面中间。
阴市穴:膝上2寸。
梁丘穴:膝上2寸。
阴市、梁丘二穴都在伏兔穴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
犊鼻穴:外膝眼取犊鼻穴。
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下巨虚的取法:绷腿时,胫骨前肌隆起,胫骨前肌的头部高点取足三里穴。
尾端取下巨虚,下巨虚与足三里之间取上巨虚。
下巨虚上1寸是条口穴,条口穴旁开胫骨前肌的边缘取丰隆穴。
解溪穴:与外踝尖平齐,足背两筋间(即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
冲阳穴:解溪穴下约1.3寸,有动脉跳动的地方。
陷谷穴和内庭穴:分别在第二、三跖趾关节的前后(后是陷谷、前是内庭)。
历兑穴:在足二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本经要点:胫骨前肌的头、尾、腹、边。
胫骨前肌的头部高点处取足三里,尾部取下巨虚,腹中取上巨虚;下巨虚上1寸是条口,条口旁、胫骨前肌的边缘取丰隆。
二、足太阳膀胱经前发际到后发际是12寸,两乳突高点之间是9寸。
睛明穴:内眼角外上方。
攒竹穴:在眉头眶上孔。
眉冲穴:攒竹穴直上,入发际5分处。
曲差穴:入发5分,旁开头中线1.5寸。
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都旁开头中线1.5寸,前后二穴相距1.5寸。
玉枕穴:枕骨粗隆上缘,旁开1.3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