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思考与实践

合集下载

浅谈音乐知识微课校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音乐知识微课校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音乐知识微课校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在教学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课以其精炼的内容、灵活的形式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青睐。

在音乐教育领域,音乐知识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丰富学校音乐教学资源,提升音乐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本文将对音乐知识微课校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探讨。

二、音乐知识微课的特点1. 精炼的内容音乐知识微课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现音乐知识的核心内容,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冗长和繁琐。

通过优化内容结构和精选素材,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领会重点知识。

2. 形式多样音乐知识微课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图文等形式进行制作,丰富了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呈现,使得学生在感知音乐知识的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3. 便捷的传播方式微课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这种便捷的传播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和灵活,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思考。

1. 丰富教学资源音乐知识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丰富了音乐教学资源。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音乐知识微课,满足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微课的形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提升教学效果音乐知识微课校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成为了音乐教学的辅助手段。

教师可以将微课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进行学习。

微课精炼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提升了教学效果。

3. 异地教学音乐知识微课校本课程也为异地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网络平台,学校可以将微课资源分享给其他学校,辅助教师开展异地教学。

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1. 教师培训音乐知识微课的制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通用8篇)

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通用8篇)

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通用8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程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篇1为期两天的课程开发第一阶段培训虽短暂但富有实效,这要感谢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精心组织。

以下几点是我不成熟的学习体会:一、明确了课程开发的意义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发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

二、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众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

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

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

只要老师有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

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二、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

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

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的积极参与能够促进教育课程的创新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围绕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思考展开。

一、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校本课程是指在全国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教育特点和办学目标而制定的本校独有的课程。

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学校发展需求: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特点和办学目标,只有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2. 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参与校本课程建设能够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增加教师的教学经验。

3.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本课程的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方式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并实践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参与课程研讨:教师可以参与学校内部的研讨活动,与同事们一起探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方向,交流教学心得和经验。

2. 编写教案和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案和教材,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

3.开展教学示范: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教学示范课,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互动与交流。

4.参与课程评价:教师可以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工作,通过评价结果来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不仅需要注重实践,也需要有一定的思考与反思。

1. 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制定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融入教育理念: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时应该融入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学校团队合作,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和方向。

《高中生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生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生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思考1.系统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二零一六年,我校在高一年级心理课中渗透生涯规划课程,每周一节。

具体内容包括学校适应、认识自我、学习与未来生涯、生涯规划等。

高二年级以选修课的形式(每学期六节)开展生涯规划课程。

高三年级以讲座或者心理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和升学指导。

二零一七年,心理教研组两位老师和英语组一位老师完成了市第三届心理班会课优质课评选活动(生涯规划辅导专题)视频课录制工作,荣获市二等奖(题目:《能力有多大,梦想就能走多远》)。

二零一八年,心理教研组陈老师的《我的智能我闪亮》荣获区第五届心育优质课(生涯规划辅导专题)决赛一等奖。

目前,作为我校高中校本课程中的一项创新课程,生涯规划课开始逐步走向规范、成熟。

该课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明确生涯发展方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体验式的课程模式生涯规划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过程。

它以活动为载体,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分享,授课教师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都发挥所长,创新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多样。

1、课堂讲授。

如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业规划和升学规划。

其中学业规划包括:扬长避短—挖掘学习潜能、掌握方法—扬长良好习惯、调试身心—科学复习应考;升学规划包括走近高校、高校类别、高校专业、志愿填报、境外高校、海外留学等。

2、体验分享。

包括“兴趣岛”职业测评活动、“生涯幻游”“气质类型测试”等。

3.多样化的生涯实践活动高中生在校生活时间较长,对校外的世界了解太少,缺乏对职业生活世界的真实体验和认识。

学校计划建立智能生涯实验室,即模拟职业体验教学平台。

另外,学校也在组织生涯认知体验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近企业、医院、法院等职业世界,对职业理想失实、职业生涯设计不合理等现象有较好的校正作用。

同时,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让自己在实践中学习,理解生涯设计的动态性。

关于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相关思考

关于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相关思考

关于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相关思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数学教育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相关思考进行探讨。

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情况。

以高中数学为例,随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深入,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越来越高,学习能力也逐渐得到提升。

因此,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以便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课程的本土化。

高中数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立足于学校和地区的教学资源和特色,注重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和优势,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融入到学生身边的生活、学习和实践中。

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和地理位置,可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发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校本课程的应用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

数学教师在应用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还需要注重教学实践的积累和总结。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需求,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及时调整。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第四,校本课程的应用需要注意与教材教法的衔接。

校本课程是传统教材教法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因此,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与教材教法的衔接和协同。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进行教材教法的有机融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校本课程的应用需要注重评价反馈和修订完善。

评价是校本课程应用的重要环节,应及时评价和反馈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求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依托实践载体的具身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依托实践载体的具身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依托实践载体的具身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在当代社会中,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具身德育的概念、校本课程的概念和意义以及依托实践载体的开发与思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具身德育是指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它以具体的时间、空间、角色和情境等元素作为教育实践的载体,通过参与实际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具身德育通过实际操作和参与,能够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根据教育目标和要求设计开发的课程。

它以学校的特色和特点为依托,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开发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促进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点。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特点,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量身定制,使得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更加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

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校本课程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校本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校本课程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结合,设计开发符合学生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学校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依托实践载体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

实践载体是指在实施校本课程时,学校选择的具体实践活动和实践场景。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小学的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农村小学是培养农村儿童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重要阵地,课程建设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一、农村特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1、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情感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农村小学生生活在农村环境中,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城市小学生有很大差异。

他们的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城市小学生也有所不同。

农村小学的课程建设需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他们成长的特色课程。

2、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农村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差等。

通过农村特色课程的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增强农村小学的办学实力农村小学要在教育教学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

只有建设好校本课程,才能真正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1、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农村小学生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应该包括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比如田园诗鉴赏、田园美术等,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

2、关注农村教育热点的课程农村小学要关注农村教育的热点问题,比如农村扶贫、农村环保等问题,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实用技能的课程农村小学生大多是农民子女,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

校本课程建设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实用技能的课程,比如农业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以便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4、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在农村特色课程建设中,更应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开设农村文学、农村地理、乡村美德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懂得感恩、乐于助人,走上热爱农村、回报农村的道路。

1、建立师资支持体系农村小学要开展校本课程建设,首先要建立师资支持体系。

关于校本课程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校本课程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校本课程的思考和建议所谓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从本校学生的需求和当地学校的课程资源出发,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内外寻找教育资源给学生开设的能够亲力亲为的课程,是学生生活体验与各学科课程间的一座桥梁,是实现“学在身边”“乐在学中”的愉快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

校本课程的提出和实施对学生、学校和教育事业都有重大影响,有历史性的标志意义。

它标志着新课程所负载的素质教育真正张开了翅膀。

此前的学校教育都是以国家或地方课程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教材内容和学生关系的远近无法改变,教师和学生都把目光盯在那几本课本上,而校园和生活这两座色彩缤纷的教育资源宝库被长期漠视。

即使重视校园建设、力主丰富校园生活的学校,也仅把校园作为环境而非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缺乏利用其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动意识。

这对学生来说,错失了一个真实生动的课堂,极大的影响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知识的储备;对教师和学校来说,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增加了实施教学、进行管理的难度。

科勒斯涅克说“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源于学生生活,趣味性强,容易接受,是学生生活和大纲课程间的桥梁。

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也是对教师的考验。

历来教师都是握着教材授课,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校本课程要求教师首先做创造者。

这无疑是一种挑战,是对教师思维和能力的挑战。

要想有效创设该课程,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充实自己,为课程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准备越充分,课上的越得心应手,越激情四射,学校应为其顺利开发提供有力辅助。

目前,学生整体缺乏活力、动力,情感体验粗疏,生活体验积累不足,情感品味不深,以致在课程学习中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难以引起充分共鸣,影响了对美的欣赏和感悟,使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目标不能有效实现。

针对这种情况,我有以下两个建议:一、设置“你、我、他的故事”课。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法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为例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法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为例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法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为例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的实施,学校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开发系列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和开发与实施,进一步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学校“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理念与校园文化特色,结合当前教育多元化交流和民族文化复兴等因素,通过不断的调研,音乐组决定开发地方传统艺术特色的“南京白局”作为音乐校本课程。

并把它作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重要的内容构建音乐学科的特色教育,以传统民间艺术特色为教学突破口,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校本课程、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一词源于欧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校本课程受到广泛重视。

校本课程的开发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首先,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老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开拓等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再次的创造整理,使之更符合学生和学校的特点和要求;其次,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在课程资源方面做足调研评估,体现课程的丰富多样性,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

南京白局,据记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历史渊源及形成有多种说法,大致可归为如“机房生成"、“织工擅唱”及“青曲别种”三种。

其特点是用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地方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表现南京地区民间文化,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艺种类。

资料显示南京白局是南京的云锦的“衍生”物,是由南京云锦的机房工人所创造的。

在漫长而枯燥的机房生产中,织工们手不停梭,口唱小曲,自娱自乐,逐渐发展成为“机房里的戏曲”。

起初,是云锦机坊织工们一边劳动,一边说唱自由发挥的形式,演唱多以明清俗曲、江南小调曲牌为主,如传统唱段中也多是织锦工人对自身生活和苦难的表述。

后至清末民国初期,演唱内容不断扩大,特别是配合当时的社会新闻、民间趣事、民俗风情,编写唱词,拓展了这一娱乐形式的社会内容,还配上俗曲曲牌,联缀说唱等,表演也开始生动,滑稽易懂,使当初这一云锦工人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逐渐成熟发展成一种风行街头市井的大众曲艺演唱艺术。

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文彬从2007年开始,我校进行了《小学生绿色生态教育研究》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发现了大量的问题,很多的时候感觉学校的科研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鉴于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在2008年上期末的时候,反思形成以下一些意见。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与目标1、绿色生态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绿色生态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旨在通过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从而关注环境的变化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一项目自90年代后期进入我国,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国家组专门成立了全国绿色生态教育工作委员会,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坚持“以育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的办学宗旨,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形成了学生民主化自我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英语教学等办学特色,在人口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近年来我校以此为契机,把构建一套能体现我校办学目标和鲜明教育特色的绿色生态学校课程作为学校“十一五”教育规划的重要工程来抓,以推进我校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生态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根据学校现状和绿色生态教育项目的理念,作为中国首批绿色生态教育学校,我们有能力整合现有的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并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的绿色生态校本课程,以落实绿色生态(绿色生态)的教育内容,以实现以下总体目标:1、提高我校教师进行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和能力,树立新的教育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育人模式。

2、培养我校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有关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形成有关绿色生态的科学意识与相关能力。

3、培养具有主体精神与相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相应能力的新一代公民。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为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为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浙江温州第八中学林元龙一、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及所在社区和学生家庭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分析,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校(注:这里指温州第八中学,下文同)把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新亮点、新发展点。

我校校本课程实行“调查→组织→实施→评估→调整”的课程开发模式,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往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见下表)。

1.课程资源调查分析。

对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内部和外部各种课程资源、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评估:①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是首要因素,因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②学校的态度与组织管理是前提,学校要加强组织管理,包括宣传、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价等;③学生的实际是出发点和归宿,校本课程是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的,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智力发展、身体发展及存在问题出发,来确定目标并组织实施;④学校的资源状况是条件和保障,学校资源状况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经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⑤当地的经济、文化资源是地域特色。

2.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在调查、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宗旨,设置具体的目标(见下表):3.课程体系确定。

根据课程目标,依据我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资源状况、教师特长和学生需要,将校本课程设置为五大系列:①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

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等。

②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看得见的德育——山东淄博淄川区龙泉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看得见的德育——山东淄博淄川区龙泉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应、 熔 炉效应 、 暖炕效应 、 臭 豆腐 效应 , 刨 树坑 效
应) , 让 老 百 姓切 实 感 受 到教 育 的实 惠 , 让 每 位 教 师
教师身体力行 、 率先垂范 , 强调学生 “ 做” 的怎 么样 。 细微之处 , 就是对龙 中学子高 尚的人文素养的最好
诠释。

都感觉到职业的幸福 。每个孩子都在 自身基础上有
育 理念 的实践 与发 展 。
从精 神文 化 、 环 境文 化 、 行为 文化 人手 。实行责
任管理 : 政教处出台措施 , 加上班主任个性管理 , 人 队、 入场( 升旗 、 吃饭 、 去科教楼) 的时间 、 路线 、 速度 等过程要求准军事化 ,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
来说 : 打 扫 。打 扫卫 生 本来 是 一件 很 普 通 的学 校 日
作为基础 阶段课程系统 中三类课程之一 , 校本 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 色和个性 的, 对促进学生的 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是课程改 革的一大创新 , 它赋予 了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和 实践 能力 上极 大 的责任 和一 定 的 自主权 。 教 育 的核 心是 教 育 理念 , 教 育理 念 是 指 导 教育
《 教学与管理》2 0 1 4 年4 月 1日
・ 1 9・
看得见的德育
山东 淄博淄川 区龙泉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 的实践与思考
刘 艺
( 山东省淄博市 淄川 区龙泉 中学 )
龙 泉 中学是 一所 乡镇 中学 。根 据 国家课 程改 革
当人将所拥有的知识与其品格 、 意志 、 态度 、 情感 、 价值观等非智力 因素很好结合 的时候 ,才能称为
的任何一个可挖掘的教育素材 ,从点点滴滴做起 。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要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概念,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错误认识:一是把校本课程视为国家课程的附属课程,当作升学考试科目的延伸,显然是曲解了校本课程;二是认为校本课程是国家下放课程管理的的一种措施,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随意开设选修课和编写补充教材,简单地理解了校本课程;三是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不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要求,孤立地理解了校本课程;四是认为校本课程仅仅是一种表面热闹的课程形式,肤浅对待了校本课程.二、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研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1、校本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学校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资源,什么样的办学规模,什么样的办学特色,什么样的学生,都是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分析和研究的.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和起点.起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这种定位是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我们不是常常要创办特色学校吗不是随便说说什么特色就是什么特色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的外部地理环境因素,城市学校不同于农村学校,同是城市或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也不尽不同.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同就影响着学校的教育风格.当然,我们不是给环境决定论以借口,而是要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用.学校周围都是电子科技工商业,就应该重视对电子科技课程的开发;学校周围遍布旅游景点,就应该重视对旅游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周围都是种植业,就应该重视生物生长及应用方面课程的开发.另一个问题是学校的内部环境.具体地说,一个是物的环境,一个是人的环境.物的环境是指学校的场地,校舍,装备设施等等,人的因素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班级、人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在对学校内外诸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课程的大致走向.这种大致的走向,是要经过广泛而认真地讨论和分析的,因为这是关键性的起点.2、综合性校本课程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又指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既指认识能力的综合,又指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迁移现象.我们在教学中所倡导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就是指的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理论为我们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又一个重要启示: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考虑知识性,也要考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这里所说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指综合实践活动.举例来说,要解决一个学校环境保护的问题,就要运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就要运用动手的,体验的,测量的多种实践能力.而这种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各种能力的交替运用,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途径.同时,开阔知识视野,锻炼和提高各种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密切联系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在以校为本的基础上得到全面提高.值得指出的是,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是整合的,有机的,不能生搬硬套地把各种知识和能力强加在校本课程之中,强加在学生学习之中,而要有序的,有效的,自然的蕴含在校本课程之中.3、研究性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重视研究性.这是因为,校本课程更贴近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过程.只有具备研究性的课程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把校本课程看成是物化的,静止的的文本状态,而是要把校本课程视为更加鲜活的,发展的,创新的活动形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与创造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的学习活动过程.只有饱含研究性意义的校本课程,才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开发.正如心理学的实验与研究表明的那样,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一组智力,以多元的方式存在着,有待于开发和利用.这就是启发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给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会.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强项智力得到充分发展,并由此带动或促进其弱项智力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该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兜圈子,在课程文本的后面多列一些复习思考题.而应该脚踏实地的从本校实际出发,将研究性贯穿于校本课程始终.4、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创新活动.要使这种创新活动落实在实处,就必须确立创新意识.不仅要重视结果的创新,更要重视过程的创新.所谓过程创新,就是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策略,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能使学生在摄取知识的同时,经过新的加工,组合和探索,得到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开放的.所谓民主的,就是说校本课程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校本课程的编制能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所谓科学的;是指课程的目标、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学生实际的科学性.教师必须依照校情的实际,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有序地设计课程.所谓开放的,是指校本课程的设计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校本课程不应当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应当是具有探究性、创新性教学情境的信息.在这种教育信息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见,校本课程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创新了什么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困难,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断的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1、挖掘人文资源构建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形式有:1环保为主题:通过植树、种草,动物模型的合理放置,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2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学生平常饮用水、洗手器械等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人性化服务;3名人名言为主题:教室内挂名人名言条幅,走廊、过道作一些经典格言渲染,让学生耳濡目染;4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主题:如艺术长廊学生习作、学生手抄报、黑板报、学生成长影集等;⑸其它主题:如司时播放音乐铃声、开办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有条件的学校制作雕塑等.这些形式都从不同层面反映着一种人文精神,突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人文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面.2、多渠道采集信息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资源的共建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校本特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意识的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再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活动:如小型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班长竞选等形式,丰富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校本意义的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3、利用社区资源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才会真正成为“以校为本”的课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方法有: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利用烈士墓、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利用地方名士的影响:请地方名士畅谈人生、漫话家乡变化、搞科学讲座等,培养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感悟人生哲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3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提高辅导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4建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当地的工厂、企业、动物园和植物园等特色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开发校本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空间.我们只有转变观念,积极投入到课改研究,才能使我们永远处于教育改革队伍的前列.1、教师要加强学习.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以外,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先进文化都要学习.要了解社会,放眼世界,积累知识,这样,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2、教师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罔”,教师要善于把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要善于分析问题和现象,继而作出科学的判断.3、教师要勤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不足和缺点,检验我们的思路是否正确,以便及时纠正我们错误的做法.4、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21世纪是一个加强合作的时代,不懂合作就无法取得成功.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研究的课题,团结协作进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许多教育资源稍纵即逝,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开发校本课程,就是要以教育目标为宗旨,探求一个为达到教育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校本化的途径、方法、手段;换句话说,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选取一个从教育内容和过程到目标的师生之间互动的最佳结合点.。

开发“寿山石”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开发“寿山石”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雕 为 主 , 品精 巧 玲珑 、 健 华 丽 。福 州 东城 鼓 山镇 樟林 村 作 矫
离 市 中心 较 远 , 福州 鼓 山附近 的一 个 村 , 近年 来 寿 山石 是 是
在学 校 的花 圃中 , 们精 心 选取 6 我 大块 寿 山老岭 石头 , 并 且 聘 请 民间 艺人 对 石 头进 行 造 型 、 光 、 修 置放 。在 石 头周 围 种植 花草 美化 。使其 充 分体 现我 校地 方特 色 。
出的 “ 一校 一 特 ” 园文 化 建设 , 校 创设 以“ 承 寿 山石 悠 久 文 传 化 , 受 寿 山石 雕 刻艺 术 ” 主 题 的校 园文 化 建设 。我 校有 感 为 学 生 三百 多 人 , 中外 来 民间寿 山石 石雕 艺 人 的 子 女居 多 。 其
版 。 内容 涵 盖 : 家简 历 、 要 作 品 图片 展 等 。开 设学 生 作 名 主
于绝 大 多数 教 师 充 分发 挥 聪 明 才智 的愉 悦 宽松 的工 作生 活 环境 , 并确 保 学 生 的 发展 不 受 负 面影 响 , 而 实现 教 师评 价 从
这 里 所 说 的 整体 既指 教 师 个 人Biblioteka 的各 个 方 面 又 含 教 师 队
坚 持 理论 和 实 践相 结 合 , 更应 该 注 重 实践 , 注重 教 师 评 但 应 价 实践 中 的个案研 究 。 3 教师 评价 要坚 持整体 合 作发展 的理 念 .
由发 展 空 间 。因此 , 校教 师评 价 导 向的侧 重点 应是 整体 而 学 非个 体 , 合 作 而 不 是竞 争 。只有 这 样 , 能 既促 进 教师 个 是 才 人 的 发展 , 又促 进 教 师 队伍 的 整体 建 设 , 能够 创 造 出有 利 才

如何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思考

如何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思考

如何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思考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实际情况的研究与实践,以学校建构的教育理念和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智力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总体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课程设计。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从学校定位、特色、资源等具体情况入手,深入挖掘与培育学校的精髓,发展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

首先,学校应定位自身学校优势,在确定教育发展战略时,要充分结合实际,确定课程主题,编撰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而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开展编写工作。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管理组织,着力建立学校校本课程设计统一规范,包括课程体系组织、课程实施管理和考核方式等。

同时,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将学校课程体系纳入校本教学大纲管理范围,以保证学校课程体系科学合理性。

此外,要挖掘学校经验,开展对校本课程的研究。

学校应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支持老师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更具有专业性。

过去的经验可以作为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为未来的开发指明方向。

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加强课程体系的宣传推广,鼓励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促进校本课程的创新发展。

最后,要积极主动开展社会调查,认真了解社会对校本课程设计的期望,加强和同行业、政府机构、企业家等的沟通交流,征求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把他们的意见纳入校本课程设计。

在学校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化、实践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健全学校定位,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把学校特色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智慧能力,助推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一、地理教师需扩展自己的知识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可以停留在某个学科领域,也可以实现多个学科的整合与结合。

所以,对于地理老师来说,在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以及追随时代发展的脚步。

教师需要熟悉和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以及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整合与开发校本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因此,对于地理教师来说,需要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要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提前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关于水资源的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深入思考和体会。

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进入角色,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地理校本课程也会实施得更加顺利和有效。

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水资源的资料,也可以进行实地采访,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去进行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到校本课程教学中。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八年下冊中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扮演导游向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特征和一些特色的农业。

在这个体验过程中,让学生把所学地理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锻炼学生用地理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是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三、把生活情境整合到地理校本课程中要想保证地理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生活情境。

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的感受会更加真切,也能提升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在地理校本课程中,要着重突出生活化知识,让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也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关于自然灾害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生活中一些实际的情境整合到校本课程中,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思考与实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组成部分。

它充分体现出一所学校自身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现出校长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凸显一所学校自身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特色。

校本课程从本质上讲,不是知识本位的课程,而是需求本位的课程。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任何理想的课程方案都是也只能是在学校里面变成现实。

对于具体的学生而言,老师比专家更了解他们需要学习什么知识。

所以说老师有设立课程的发言权,学校有开设课程的决定权。

由于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学生有学习课程的选择权。

校本课程的关键词即为:学生喜欢、教师开发、学校决定、行政监控。

一、开发与实施实行“六步走”
我市70余所中小学于2003年秋季正式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运行阶段之后。

即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艰苦探索。

为了帮助学校顺利启动,市教育局以当教普
[2003]26号文件印发《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意见》,举行了四次大规模培训活动,后在河溶小学、干溪中学召开现场学习观摩研讨会,推出研讨课28节,展示学习材料120份,8所中小学介绍自己的作法,帮助广大校长、教师从理
论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上弄清课程的性质、意义、要素、原则、开发的重点环节和操作程序等基本要点。

我们归纳并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六步走”:即:①确定目标;
②学生需求调查;③课程资源分析;④确定开发内容;⑤完成设计并实施;⑥评价修订完善。

与此同时,我们提出“立足地域特色,开发社区资源,发挥教师专长,确立重点主题,循序渐进开发,逐步丰富完善”的开发思路。

按照这一思路,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导,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活动。

然后进行课程资源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本校教师的特长、能力,设计成“当阳市××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意向申报表”,让教师根据自身能力承担开发
的重任;二是学校自身的教育基础,比如过去开展了哪些活动课、选修课之类,在此基础上予以拓展;三是社区的资源,包括当地物质特产、地容地貌、风土人情、历史遗址、旅游景点、山川河流、民风民俗等。

对所有的资源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筛选确定几大主题,形成系列内容,确定的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尽可能做到本土化、地方化、独特化。

在具体设计和实施中各中小学按照“三定”、“五立足”的要
求运作:三定即“定人员”、“定主题”、“定开课的基本设施”;五立足即是“立足学生兴趣”、“立足教师特长”、“立足学校特色”、“立足课程发展”、“立足开课质量”。

另外从组织形
式上打破原有班级界线(以年级为单位重新组织班级),学
生根据科目自主选择,形成多个集体。

二、文本力求简明而实用
为了让广大教师在起步阶段能顺利进入,我们提出“校本教材简化原则”。

即校本课程不强调统一教材,特别是刚
开始不强调先有教材再去上课,先有课程指南就行,即在主题下有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要求即可。

就课程类型而言,主要以活动中形态为主,以活动化、实践化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而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

校本课程主要由教师自己编写讲义,一个专题可分为若干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特长的教师,学生就可以在某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机会。

学校在具体实施中,切实做到“四个专门”:①成立专门班子,即成立学
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聘请课改专家和社会专门人才为顾问,部分骨干教师为成员,负责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都是学校中的精干力量;②制定专门方案;③开展专题研究;④划拨专门资金。

例如:两河中学
的《两河大蒜》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征求学生意见,文本编写时力求趣味性、形式灵活多样性。

改变传统的累叙,文字不使用统一的字体。

插图、表格、资料、问题、篇幅的排版设计都体现灵活多样性,尽量给学生视觉冲击,吸引其眼球;而“资料分析”、“活动与调查”、“探究与思考”、“讨论”、“课外活动”、“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等栏目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活动,既多且又自然地贯穿其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三、课程门类繁多,凸现地域特色
经过三年的艰苦探索,我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初具规模,凸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形成较有特点的地域性校本课程门类。

各学校立足于自己的地域和学校办学的方向,开发出颇具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

考察各校开发的文本,都是从地域的自然资源、人际交往、文化特点、生产生活、社区环境等出发,开发教师易教、学生爱学的校本课程。

在学生充分调查收集、分析整合本乡本土资源的基础上,育溪镇中心小学开发出《情系育溪》的校本课程,他们按照“打开育溪”、“走近育溪”、“传承育溪”、“开创育溪”、“畅想育溪”六大板块开发出系列文本及“资源库”内容涵盖“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地容地貌、物产资源、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等等,
丰富翔实,趣味横生。

文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施教之后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通过活动与体验,使学生对自身生活和周围环境有了全面了解,加深了对社区的认识,提高了对社区的感情。

地域社会的多样性决定了课程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各中小学不仅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了社区与学校的特色,而且还考虑了从学生兴趣与需要出发选择不同的内容,考虑多样的视点、多样的过程和多样的结果。

窑湾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充分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他们按照必修和选修两系列进行整体设计。

必修课程《希望的田野》分为“家园篇”、“道德篇”、“劝学篇”、“生活篇”等四大板块,并且按照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

具体到每一篇课文又按活动化形式进行设计编排,教师从易学易懂易做的角度始终把学生放在教育的第一位,真正体现出了“学为本位”的现代教育理念。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强调主体性,改变了传统的编写者与使用者分离的状况,使学校、教师、学生成为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主体。

由于学校、教师、学生成为校本教材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它不仅体现了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地域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而且使学校、教师、学生真正成了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

如实验小学校本教材《天南地北话当阳》,参与开发的教师达70余名,同时,吸纳了30多名学生参与开发。

半月镇中的《美德伴我行》也是师生共同开发,在实
践中不断生成完善,绝非一人之做功,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实施方法灵活,不拘一格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也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多采用活动化操作式、游戏式方式进行。

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设计并安排好各种活动。

如烟集中小学《我爱方山绿色植物》课程在实施中就设计了活动14个,栏目类型有“活动”、“探究”、“资料分析”、“课外实践”、“技能训练”、“设计”、“实习”、“思考与实践”等。

活动设计在体现学生本位和提高学生兴趣方面比较突出。

干溪中心小学的《食用菌栽培》则根据学生所在社区村庄的实际状况而定。

干溪地区的官道河、峡口、三桥、柳林等村庄兴起了种木耳的热潮,该课程内容又增加了“木耳栽培”。

学生在进行培养及栽培试验时,有的学生选择了棉壳,有的学生选择了玉米芯,有的选择了木屑,有的选择了稻草作栽培试验。

其次是注重多学科知识融合,将多种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知识的延伸。

如食用菌栽培就涉及生物学中的细菌、真菌、营养物质的知识,而配方的石膏和石灰又涉及到化学中的PH值及PH值的控制知识,教师把这些知识融入到该课程的学习和操作之中,有助于学生对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并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如对食用菌
种植户进行参观访问,观看农业录像片,学生动手实践栽培,进行各种评比实验,进行食用菌、烹饪方面的讲座和比赛。

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对食用菌栽培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课程的深化发展。

我市校本课程在评估考核上不搞考试,主要是用考核、考察的方法,且形式多样化,如学生的小论文、调查报告、实验结果、创作成果、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等,均可作为学习的成果形式,不拘一格,百花齐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