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学)教学讲义ppt
合集下载
(插画)幼儿心理健康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优秀课件PPT
1.智力正常,乐于学习和活动
智力水平与同龄孩子差异不大
有正常的学习能力和表现
自然参与学习及活动
体脑协调。
1.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2.能与他人友好相处
适应人际环境,在人群中不 感到难受;
与家庭成员有密切、和谐的关系, 与父母沟通良好;
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
能与教师及其他成人进 行正常的交流;
1.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人格成长的 基础 教育的积极作用对儿童的影响是潜 在的
极端、功利的教育目的不可取
第三章节
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 问题及应对策略
3.幼儿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主要表现
>易激惹; >脾气; >情绪表达剧烈 >持续时间长等。
脾气发作
应对策略
>忽略、冷淡; >延迟关注; >鼓励其正性情绪 表达; >营造轻松愉快的 家庭氛围。
应对策略
>消除过度的指责与 批评;
>减少对其口吃现象 的关注;
>多表扬、鼓励,帮其 树立自信心
>口语训练。
3.幼儿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主要表现
>骂人; >咬指甲; >揪头发; >摸生殖器等。
不良 行为习惯
应对策略
>减少关注; >放松; >转移注意力; >厌恶疗法; >正性行为强化。
3.幼儿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3.经常保持积极的情绪
不良情绪容易转换和 能积极、勇敢地面对
消解;
困难和挫折;
主流情绪是乐观、积 极的;
没有不良情绪的极端作 用和持续影响。
1.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4.行为正常,个性协调
智力水平与同龄孩子差异不大
有正常的学习能力和表现
自然参与学习及活动
体脑协调。
1.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2.能与他人友好相处
适应人际环境,在人群中不 感到难受;
与家庭成员有密切、和谐的关系, 与父母沟通良好;
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
能与教师及其他成人进 行正常的交流;
1.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人格成长的 基础 教育的积极作用对儿童的影响是潜 在的
极端、功利的教育目的不可取
第三章节
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 问题及应对策略
3.幼儿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主要表现
>易激惹; >脾气; >情绪表达剧烈 >持续时间长等。
脾气发作
应对策略
>忽略、冷淡; >延迟关注; >鼓励其正性情绪 表达; >营造轻松愉快的 家庭氛围。
应对策略
>消除过度的指责与 批评;
>减少对其口吃现象 的关注;
>多表扬、鼓励,帮其 树立自信心
>口语训练。
3.幼儿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主要表现
>骂人; >咬指甲; >揪头发; >摸生殖器等。
不良 行为习惯
应对策略
>减少关注; >放松; >转移注意力; >厌恶疗法; >正性行为强化。
3.幼儿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3.经常保持积极的情绪
不良情绪容易转换和 能积极、勇敢地面对
消解;
困难和挫折;
主流情绪是乐观、积 极的;
没有不良情绪的极端作 用和持续影响。
1.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4.行为正常,个性协调
异常儿童心理学课件
异常儿童心理学
探索心理学和异常儿童的关系,了解常见的异常儿童类型以及如何提供支持 和治疗。
心理学和异常儿童
学习心理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异常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为他们提供支 持和适当的干预措施。
常见的异常儿童
自闭症
探索自闭症的特征、诊断和 治疗方法,了解如何帮助自 闭症儿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 量。
如何与异常儿童工作
掌握与异常儿童合作的策略和技巧,以及建立积极和支持性关系的重要性。
治疗和支持
游戏疗法
介绍游戏疗法作为治疗和支持方 法,帮助儿童通过玩乐而表达情 感和解决困扰。
家庭疗法
学习家庭疗法的原理和技巧,探 索如何促进家庭内部和谐和积极 互动。
艺术疗法
通过艺术疗法帮助儿童表达情感, 提升自我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
3 社交技能
帮助儿童培养积极的社交技能,提高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能力。
认知障碍
1
学习障碍
深入了解学习障碍对儿童学习的影响,学习如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2
言语和语言障碍
认识言语和语言障碍的类型和治疗方法,以及提高儿童沟通能力的技巧。
3
智力障碍
了解智力障碍对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并学习如何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服务。
家长的角色
1 参与和支持
介绍家长在异常儿童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如何积极参与和提供支持。
2 学习和教育
学习如何提供有效的学习和教育支持,帮助异常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3 情感支持
探索为家长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照顾的重要性,以应对异常儿童带来的挑战。
介入和预防措施
早期干预
了解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并探 索一些早期干预方法和策略。
探索心理学和异常儿童的关系,了解常见的异常儿童类型以及如何提供支持 和治疗。
心理学和异常儿童
学习心理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异常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为他们提供支 持和适当的干预措施。
常见的异常儿童
自闭症
探索自闭症的特征、诊断和 治疗方法,了解如何帮助自 闭症儿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 量。
如何与异常儿童工作
掌握与异常儿童合作的策略和技巧,以及建立积极和支持性关系的重要性。
治疗和支持
游戏疗法
介绍游戏疗法作为治疗和支持方 法,帮助儿童通过玩乐而表达情 感和解决困扰。
家庭疗法
学习家庭疗法的原理和技巧,探 索如何促进家庭内部和谐和积极 互动。
艺术疗法
通过艺术疗法帮助儿童表达情感, 提升自我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
3 社交技能
帮助儿童培养积极的社交技能,提高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能力。
认知障碍
1
学习障碍
深入了解学习障碍对儿童学习的影响,学习如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2
言语和语言障碍
认识言语和语言障碍的类型和治疗方法,以及提高儿童沟通能力的技巧。
3
智力障碍
了解智力障碍对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并学习如何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服务。
家长的角色
1 参与和支持
介绍家长在异常儿童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如何积极参与和提供支持。
2 学习和教育
学习如何提供有效的学习和教育支持,帮助异常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3 情感支持
探索为家长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照顾的重要性,以应对异常儿童带来的挑战。
介入和预防措施
早期干预
了解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并探 索一些早期干预方法和策略。
幼儿的心理健康及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PPT课件
智力正常,乐于学习和活动
智力水平与同龄孩子差异不大; 自然参与学习及活动; 有正常的学习能力和表现; 体脑协调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能与他人友好相处
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
与家庭成员有密切、与父 母沟通良好;
适应人际环境,在人 群中不感到难受;
能与教师及其他成 人进行正常的交流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经常保持积极的情绪
极端、功利的教育目的不可取
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应对策略
脾气发作
主要表现
情绪表达剧烈持续时间长等
应对策略
鼓励其正性情绪表达;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应对策略
胆小退缩
主要表现
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不爱表现等
应对策略
积累成就感;心理暗示;榜样的影响与鼓励
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应对策略
主流情绪是乐观、积极 不良情绪容易转换和消解 能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没有不良情绪的极端作用和持续影响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行为正常,个性协调
心理与行为表现与其年龄特点基本吻合;
对自己的身体和行为有一定的觉知;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 对新环境充满好奇 2. 能使自己的行为与环境基本协调; 3. 能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非智力因素是人格发 展的核心,影响着人的 潜能的开发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家庭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环境,注重家园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
早期良好的母婴依恋 关系奠定了孩子安全感 的基础
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互 动,提供了孩子社会性 发展的最初的参照
家园合作有益于孩子的 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之中
智力水平与同龄孩子差异不大; 自然参与学习及活动; 有正常的学习能力和表现; 体脑协调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能与他人友好相处
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
与家庭成员有密切、与父 母沟通良好;
适应人际环境,在人 群中不感到难受;
能与教师及其他成 人进行正常的交流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经常保持积极的情绪
极端、功利的教育目的不可取
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应对策略
脾气发作
主要表现
情绪表达剧烈持续时间长等
应对策略
鼓励其正性情绪表达;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应对策略
胆小退缩
主要表现
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不爱表现等
应对策略
积累成就感;心理暗示;榜样的影响与鼓励
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应对策略
主流情绪是乐观、积极 不良情绪容易转换和消解 能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没有不良情绪的极端作用和持续影响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行为正常,个性协调
心理与行为表现与其年龄特点基本吻合;
对自己的身体和行为有一定的觉知;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 对新环境充满好奇 2. 能使自己的行为与环境基本协调; 3. 能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非智力因素是人格发 展的核心,影响着人的 潜能的开发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家庭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环境,注重家园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
早期良好的母婴依恋 关系奠定了孩子安全感 的基础
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互 动,提供了孩子社会性 发展的最初的参照
家园合作有益于孩子的 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之中
异常儿童心理学品行障碍ppt课件
七、预防与治疗
• 监控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监控表
日期
目标行为出 现之前发生 目标行为 了什么
目标行为过 后发生了什 么
编辑课件
29
七、预防与治疗
• 监控问题行为——
品行训练的奖励表(适用于较小儿童)
每当你
的时候,请在对应的笑脸上涂色
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 ☺☺☺☺☺☺☺☺
Eyberg和Robinson,1983) 家长量表,36个条目,只涉及品行问题,216岁常模
• Sutter-Eyberg学生行为调查表
(Futterbunk和Eyberg,1989) 教师调查表,36个条目,只涉及品行问题, 2-16岁常模
编辑课件
23
六、评估
• 儿童行为检测表(Child Behavior
第六章 品行障碍
Conduct Disorders-CD
编辑课件
1
一、概述 二、分类 三、流行病学 四、诊断标准 五、病因学 六、评估 七、预防与治疗
编辑课件
2
一、概述
个案—— Bill,男,11岁 家庭:父亲犯罪入狱,父母关系冲突,父
母分别来自婚姻关系紧张、家庭存在违法 成员的家庭。
表现:反社会行为、违法行为、不服从、 冲动、逃学、同伴关系紧张、学习障碍
小团体家长培训(10-12人):适用于临床 情景;成员间可彼此支持和启发。
大团体家长培训(20-30人):在社区环境 下进行,比较有效。
编辑课件
37
七、预防与治疗
• 家长的行为训练——
3.影响家庭行为训练效果的因素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容易退出治疗 依恋关系有缺陷的母亲:思维混乱,目标 不明确,不能把握问题的核心。
儿童常见异常行为分析和辅导PPT讲稿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二十三页PPTT,共三十七页。
四、儿童异常行为的常规辅导方法
常用的行为疗法有以下几种:
(4)模仿法,又称示范法、观摩法。这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 bert Bandura,1925- )的社会学习理论而创立发展出来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人有许多复杂的行为是不可能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作用 来简单地加以控制或改变的,必须通过观摩、示范或学习,通过模仿才能获得。
5、性格障碍:如孤独症、任性、嫉妒、怯懦、阿斯伯格综合症等。 6、神经功能障碍:如多动症、口吃、尿床、睡眠障碍、抽动症等。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八页PPTT,共三十七页。
三、儿童异常行为的原因分析
1、遗传或生理因素
注意力障碍幼儿家庭中成年人患有癔病、病态人格及酒精中毒的居多,亲属中
有神经症、重性精神病或性格障碍等占的比率为40.5%。口吃患者家族中的口吃发生率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二十四页PPTT,共三十七页。
四、儿童异常行为的常规辅导方法
3、心理放松练习法
➢ 此法可用于儿童情绪障碍、性格障碍、神经功能障碍、学习障碍等的教 育辅导。
➢ 此法可在室内运动场上练习,也可在宿舍中练习,可由教练员给予诱 导词,也可制成录音带备用。
➢ 姿势:仰卧在硬的、平坦的床上或地板上,在头下及膝关节下面垫个小枕 头,勿垫肩部。两腿稍分开,两臂放在体侧。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二十二页PPTT,共三十七页。
四、儿童异常行为的常规辅导方法
常用的行为疗法有以下几种:
(3)条件操作法,又称奖励强化法。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 射原理而设计出来的,目的是通过强化(即奖励)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 良好行为。当患者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给予奖励,从而 使该行为得到强化。此法常用来纠正不良习惯,对行为障碍有疗效。 此 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儿童行为异常者的教育辅导。
四、儿童异常行为的常规辅导方法
常用的行为疗法有以下几种:
(4)模仿法,又称示范法、观摩法。这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 bert Bandura,1925- )的社会学习理论而创立发展出来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人有许多复杂的行为是不可能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作用 来简单地加以控制或改变的,必须通过观摩、示范或学习,通过模仿才能获得。
5、性格障碍:如孤独症、任性、嫉妒、怯懦、阿斯伯格综合症等。 6、神经功能障碍:如多动症、口吃、尿床、睡眠障碍、抽动症等。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八页PPTT,共三十七页。
三、儿童异常行为的原因分析
1、遗传或生理因素
注意力障碍幼儿家庭中成年人患有癔病、病态人格及酒精中毒的居多,亲属中
有神经症、重性精神病或性格障碍等占的比率为40.5%。口吃患者家族中的口吃发生率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二十四页PPTT,共三十七页。
四、儿童异常行为的常规辅导方法
3、心理放松练习法
➢ 此法可用于儿童情绪障碍、性格障碍、神经功能障碍、学习障碍等的教 育辅导。
➢ 此法可在室内运动场上练习,也可在宿舍中练习,可由教练员给予诱 导词,也可制成录音带备用。
➢ 姿势:仰卧在硬的、平坦的床上或地板上,在头下及膝关节下面垫个小枕 头,勿垫肩部。两腿稍分开,两臂放在体侧。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二十二页PPTT,共三十七页。
四、儿童异常行为的常规辅导方法
常用的行为疗法有以下几种:
(3)条件操作法,又称奖励强化法。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 射原理而设计出来的,目的是通过强化(即奖励)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 良好行为。当患者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给予奖励,从而 使该行为得到强化。此法常用来纠正不良习惯,对行为障碍有疗效。 此 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儿童行为异常者的教育辅导。
20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诊断与矫治品行障碍及青少年违法(ppt39)
• 2、家庭功能治疗:本治疗是基于系统理 论及行为心理学的结合而提出的。即不 仅从个人也从整个家庭的角度来分析问 题的存在。从调查发现品行障碍儿童家 庭成员间缺乏相互支持。治疗旨在于增 加成员间的直接交流和互相支持。家庭 功能疗法同父母管理一样,从正面行为 进行强化,帮助家庭成员间找到新的方 法来解决他们的人际问题。
• (二)青少年违法 • 1、犯罪类型:少年违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类型: • (1)身份违法:如逃学、游荡不归、酗 酒、药瘾、吸毒及不恰当性行为。 • (2)财产违法:如破坏财产,伪造证件 或货币,偷盗等。
• (3)人身违法:如抢劫、勒索、凶杀、 强奸等。最终可发展为严重违法犯罪。 • 2、犯罪动机:由于少年期是心理发展最 不稳定期,摹仿性强,好玩,好胜,自 制力弱,冲动性大,好奇心重,喜冒险, 追求刺激。出于自我显示的需要,胆大 妄为无所顾忌,故作案动机简单,极少 预谋。
• 在幼儿园中可多分配一些任务给这类儿 童,如当值日生、领导游戏、参加幼儿 体育竞赛活动及节目表演。 • ②培养儿童的抑制能力:可以通过讲故 事,看连环画或科幻书籍等,让儿童安 静地坐下来。应善于提问、诱导他积极 思维,活跃情绪,明确故事情节中人物 行为的是非标准。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增强对不良行为的抑制。
• ①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了违法犯罪: 如城市中工商业发展地区犯罪率高,是 由于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生存斗争,削弱了社 会利益,家庭瓦解,出现了社会解体, 形成了犯罪发生的温床。 • ②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后天 学习获得的。已有研究表明:
• 电视电影的暴力镜头、黄色文化及暴力 解决矛盾的行为方式参与形成儿童的攻 击性行为。在具有生物脆弱性儿童身上 表现特别明显。即具有攻击性儿童更倾 向于攻击性的电影和电视节目。
儿童行为障碍ppt课件
▪ (6)轻微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主要是轻度的共济协调运动 不良,表现为精细动作笨拙、翻掌、手指活动不灵、系鞋带 不灵活等。
▪ 3、治疗——多种模式治疗 ▪ (1)药物 ▪ (2)对父母的训练 ▪ (3)对患儿进行社交技能训练
要注意以下原则:
▪ A.明确疾病性质,克服对患儿的歧视、冷淡、粗 暴等态度;B.目标应现实,不应过分苛求;C.对 患儿过多的精力应给予出路,如组织踢球、跑步、 爬山等;D.对安静行为给予鼓励;E.生活规律化, 不应一味迁就儿童的兴趣;F.制订的规矩要简单, 要求应明确;G.医务人员应帮助父母、老师及 邻居正确对待,既不可过分歧视、粗暴,也不可 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
▪ 3.言语:从咿呀学语到有明确含义的语言发展。 一般5-6个月婴儿能够反应地发出声音,8个月可叫 “爸爸”、“妈妈”、“大大”等,8—9个月能留 心自己名字的声音。1岁时除“爸、妈”这些词之 外,已可利用少数几个词,并能用自己的行为表示 出他们已知道的一些物体的名字。
▪ 4.社会性:包括表情、微笑、认人、啼哭等。
▪ (二)注意力不集中(inattention) ▪ (三)攻击性行为(agreession) ▪ (四)违抗(defiance) ▪ (五)违纪行为(delinquency) ▪ 1、说谎(lying) ▪ 2、逃学(truant from school) ▪ 3、离家出走(running away) ▪ 4、偷窃(stealing)
(六)青春期
▪ 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男孩从13—14 岁开始到18—20岁为青春期。
▪ 此期少年的行为是既成熟又不成熟,既独立又依 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已不是小孩,“成人感” 和独立性是少年心理上的独特现象,自尊心强, 对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对父母或教师往 往出现“反抗”的情绪和出现疏远成人的意图。 在他们少年之间则易形成集团倾向,并常超出班 级和学校的界限。
▪ 3、治疗——多种模式治疗 ▪ (1)药物 ▪ (2)对父母的训练 ▪ (3)对患儿进行社交技能训练
要注意以下原则:
▪ A.明确疾病性质,克服对患儿的歧视、冷淡、粗 暴等态度;B.目标应现实,不应过分苛求;C.对 患儿过多的精力应给予出路,如组织踢球、跑步、 爬山等;D.对安静行为给予鼓励;E.生活规律化, 不应一味迁就儿童的兴趣;F.制订的规矩要简单, 要求应明确;G.医务人员应帮助父母、老师及 邻居正确对待,既不可过分歧视、粗暴,也不可 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
▪ 3.言语:从咿呀学语到有明确含义的语言发展。 一般5-6个月婴儿能够反应地发出声音,8个月可叫 “爸爸”、“妈妈”、“大大”等,8—9个月能留 心自己名字的声音。1岁时除“爸、妈”这些词之 外,已可利用少数几个词,并能用自己的行为表示 出他们已知道的一些物体的名字。
▪ 4.社会性:包括表情、微笑、认人、啼哭等。
▪ (二)注意力不集中(inattention) ▪ (三)攻击性行为(agreession) ▪ (四)违抗(defiance) ▪ (五)违纪行为(delinquency) ▪ 1、说谎(lying) ▪ 2、逃学(truant from school) ▪ 3、离家出走(running away) ▪ 4、偷窃(stealing)
(六)青春期
▪ 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男孩从13—14 岁开始到18—20岁为青春期。
▪ 此期少年的行为是既成熟又不成熟,既独立又依 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已不是小孩,“成人感” 和独立性是少年心理上的独特现象,自尊心强, 对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对父母或教师往 往出现“反抗”的情绪和出现疏远成人的意图。 在他们少年之间则易形成集团倾向,并常超出班 级和学校的界限。
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诊断与矫治ppt课件
儿童心理行为异常
前言
• 脑是人类精神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物质基 础,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 联系。现代医学已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 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临床医学 更加重视心理精神因素在疾病和健康中 的作用。
• 神经系统疾病与精神疾病在临床上有着 很大程度的交叉重叠,很多神经系统疾 病伴有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如癫痫病 人常伴有抑郁、行为异常、认知障碍等 症状,而有些精神疾病也有其神经解剖、 生化乃至遗传学方面的基础。
2020
演讲完毕 谢谢观看
• 小儿随着神经系统和全身各系统技能的 发育,可能出现不同的精神心理行为方 面的问题,如新生儿和婴儿期的不良睡 眠、喂养习惯及不良行为的养成,学龄 期儿童的学习困难、学校恐惧,青春期 社交障碍等问题。
• 有些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可转化为躯体 症状,如头痛、腹痛、胸闷、胃肠症状、 全身不适。因而,神经心理学在小儿神 经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儿神经科医 生应掌握神经心理方面的知识和小儿心 理发育特点,认识临床常见的儿童心理 行为障碍,对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 行为矫治和药物治疗,并为家长提供相 关的咨询和疏导,以提高儿童的身心健 康水平。
• 如:智商均值为100,低于70为弱智,而 高于130为天才,是超常。
二、分类:
• 1、临床医学:神经症、身心疾病、人格 障碍、精神病。
• 2、医学心理学:轻度和重度心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大脑损害所致心理障碍、 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
• 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主要分类:
• # 特定发育功能障碍 • 言语功能发育障碍 • 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 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 混合性特定功能发育障碍 • 其它特定功能发育障碍
• * 儿童少年期的其他行为障碍 • 排泄障碍 • 遗尿症 • 遗粪症 • 进食障碍 • 异食癖 • 睡眠障碍
儿童品行障碍ppt课件
• 2. 高欣,黄颐. 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的病因 学研究进展.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8, 35(3): 156-159..
• 3. 苏林雁, 王长虹. 青少年对立违抗障碍.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2(3): 161-163. .
2021/4/20
• 李娜 • 王倩倩 • 谢静 • 张欢欢 • 张荔
• 对每个品行障碍的患儿,所要消除的不良行为 症状都不一样,将其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以良好的 行为取代。因品行障碍患儿不能很好地运用他们 的认知能力去遏制不适当行为的出现,因此,需 要帮助这些患儿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考虑 后果,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减少不 202适1/4/2当0 行为的出现。
2021/4/20
预防
由于在本类障碍中,患儿的生活环境被认为在 发病因素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预防和减少童 年社会功能障碍,建立来年良好的儿童养育方式 就至关重要。过于严厉或一味地呵护与溺爱都不 是正确的养育方式。绝大多数父母总是希望自己 的孩子成为最好的。然而,许多父母他们忽视或 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对孩子的健康与未来可能产生的逻辑后果。在 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应大力倡导正确的养育儿 童方式,德智体全面发。
2021/4/20
攻击行为
品行障碍Βιβλιοθήκη 反社会性行为 (DCD)对立违抗性行为 (ODD)
2021/4/20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
•定义 •症状标准 •预防与治疗
2021/4/20
该障碍起始于儿童少年期. 主要表现为:反社会性行为及攻击性行为:经常逃 学;擅自离家出走;不顾父母禁令而彻夜不归;参 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经常虐待动物 ;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故意纵火;经常偷窃 ;勒索和抢劫他人钱财务: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 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或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等。
• 3. 苏林雁, 王长虹. 青少年对立违抗障碍.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2(3): 161-163. .
2021/4/20
• 李娜 • 王倩倩 • 谢静 • 张欢欢 • 张荔
• 对每个品行障碍的患儿,所要消除的不良行为 症状都不一样,将其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以良好的 行为取代。因品行障碍患儿不能很好地运用他们 的认知能力去遏制不适当行为的出现,因此,需 要帮助这些患儿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考虑 后果,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减少不 202适1/4/2当0 行为的出现。
2021/4/20
预防
由于在本类障碍中,患儿的生活环境被认为在 发病因素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预防和减少童 年社会功能障碍,建立来年良好的儿童养育方式 就至关重要。过于严厉或一味地呵护与溺爱都不 是正确的养育方式。绝大多数父母总是希望自己 的孩子成为最好的。然而,许多父母他们忽视或 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对孩子的健康与未来可能产生的逻辑后果。在 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应大力倡导正确的养育儿 童方式,德智体全面发。
2021/4/20
攻击行为
品行障碍Βιβλιοθήκη 反社会性行为 (DCD)对立违抗性行为 (ODD)
2021/4/20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
•定义 •症状标准 •预防与治疗
2021/4/20
该障碍起始于儿童少年期. 主要表现为:反社会性行为及攻击性行为:经常逃 学;擅自离家出走;不顾父母禁令而彻夜不归;参 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经常虐待动物 ;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故意纵火;经常偷窃 ;勒索和抢劫他人钱财务: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 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或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执拗与不服从
• 患儿症状出现后,父母的反应要注意两方面 问题:
(1)打骂虽可暂时消除儿童表面违拗,但孩子 常常口服心不服,打骂行为还给患儿提供不 良的示范作用,导致孩子今后更加违拗;
(2)不能迁就,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放弃原则, 否则患儿会以此为“武器”来迫使父母迁就, 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
四、逃学和离家出走
四、儿童道德品质培养
1.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特点
• 小学1—2年级学生尚未形成道德信念 • 3—4年级学生才表现出道德方面的愿望,
但信念还不稳定 • 5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具有一定自觉性、
独立性和坚定性的道德信念
2.道德品质培养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环境教育) • 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安排 • 对年龄小的儿童,多从道德行为的训练
的东西,特别是在其他方法不适用而攻击行为又被认可时; 4.儿童过去如有攻击史,观看电视播映的攻击行为,会增强
其攻击行为表现几率; 5.若家庭成员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儿童更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6.攻击性行为对他人具有强制影响力,当一个人对他人采取
攻击行为时,另一个人也倾向于以攻击行为响应。
(1)榜样的攻击行为: 击打→竖起来抛向空中→击打头部→踢来踢去
• 儿童的逃学多是由于厌恶学习、反抗教师或家长 以及贪玩等原因造成的。
• 孩子的离家出走并不少见,多数是因为遭受父母 的惩罚或打骂、继父后母的虐待、学习成绩不好 而怕见父母等原因出走。
入手来培养其道德品质。
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1二节 常见的品行障碍
一、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又称侵犯行为,是指基于愤怒、敌意、憎 恨和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 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它可以是具体行动, 也可以是语言文字。
2.恶性攻击行为:恶性攻击行为是一类为社会道德、 行为规范及法律制度等所禁戒的侵害性行为,它在客 观上导致物品损毁、肉体的伤害和心灵的苦痛,具有 一定的残忍性和破坏性。
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
(一)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1.儿童经由观察楷模习得攻击; 2.儿童很可能会仿效高地位的人,他们经由攻击得到酬赏或
没有被惩罚的后果使其攻击行为更易被模仿; 3.经由观察或练习,孩子发现表现攻击行为可获得他们想要
• 由一个生物体对另一个生物体传达有害的刺 激;
• 这个有害刺激的传达带有伤害对方的意图;
• 攻击者期待这个有害的刺激能达到他所希望 的效果。
第二节 常见的品行障碍
一、攻击行为
根据性质可将攻击行为分为二类。
1. 良性攻击行为:良性攻击行为是指在种族或 个体生存受到威胁、或者荣誉尊严和正当权益受到损 害时所发生的防御性行为。它对于个体的生物适应和 社会适应及种族生存与繁衍具有积极意义。
三、执拗与不服从
• 违拗与不服从(defiance and disobedience)的儿童行为表现出不顺从 和抗拒性,对权威人物特别是父母“挑 衅”反抗,所以又称反抗行为 (oppositional-noncompliant behaviour)。
• 对这类行为的矫治可采用多种行为疗法, 如暂时隔离法和消退法等。
3. 幼儿园与学校教育
从幼儿园起,教师对儿童品行的塑造就有重 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冷漠、忽视、惩罚、 不公正对待、严厉批评都可能导致品行障碍的发生。 学校是儿童少年同伴交往的重要场所,不良的社交 与品行障碍有关。
4.心理创伤与冲突
父母离异、死亡、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患 重病、受惩罚等均可对儿童的情感和行为产生重大 影响。儿童的心理需要不能满足,生理发育冲动与 社会规范的矛盾不能解决,经济上依靠父母而自我 独立意识又不断增强,青春期面临的心理困惑,复 杂的人际交往等等,均可导致儿童少年精神紧张、 焦虑不安,产生品行问题。
• 干预策略
1.同理心训练
2.问题解决技巧训练
3.社会学习理论训练
4.认知行为训练
5.社交技巧训练
二、说谎-lying
• 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讲假话。
• 有些儿童由于环境及教养因素使之可从 说谎中得到益处,常采用说谎来达到自 己的目的和愿望,当说谎成为一种待人 接物的行为模式,这种说谎就是一种品 行障碍。
三、品行障碍的原因
• 5.生物因素
• 研究表明,外伤和患臆病的儿童、遗传病 患儿都可能出现品行问题。XYY型者的行为 问题发生率高出一般人群的4—5倍,原来 认为它是侵犯性行为的主要原因,现在多数 人的看法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才使患者侵 犯性行为增加。雄性激素与侵犯性有关,所 以男性的侵犯性行为更为多见。
二、说谎-lying
• 父母等成年人的不良言传身教,对儿童某些缺 点采取过于粗暴的惩罚态度,会对儿童起到潜 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通过模仿学习或为了逃 避惩罚、取得父母欢心、获得某些奖励而不惜 说谎,如说谎能达到目的,会受到正强化,患 儿会更加喜好说谎,所以应对儿童的说谎及时 纠正和教育。
• 说谎行为还会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发生,如癔病 性说谎、脑病引起的说谎、精神病性说谎等。 这些说谎的干预应重在治疗原发病。
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学)
• 第一节 品行异常与教育 • 第二节 常见的品行障碍 • 第三节 青少年违法与犯罪 • 第四节 成瘾行为 • 第五节 自杀行为
第一节 品行异常与教育
一、品行障碍定义与分类
1.定义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是指
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社会 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 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 性行为。
(2)榜样的攻击言语: 打他的鼻子/把他扔起来/打倒他/踢他
(3)检测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二)心理技巧训练理论的观点
个体表现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缺乏表现 适当行为的能力,具有攻击倾向的儿童表 现攻击的行为不只是因为他们拥有较多这 样的行为,而且也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中较 少有利社会行为。
• 攻击行为经过适当干预可以减少。干预方法有 家庭治疗、学校教育、示范和强化等。要注意 行为转换,开展体育锻炼,让愤怒的情绪得以 疏泄。还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和法律制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