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11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五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五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教材说明】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大全(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大全(汇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大全(汇总),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大全(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口与人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多变的天气》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一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由原计划三个课时减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
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
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
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篇)

第1篇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掌握我国的经纬度范围和四至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
2. 我国的经纬度范围和四至点。
教学难点:1. 理解经纬度的概念。
2. 掌握我国的四至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地球仪、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好地球仪、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我国疆域辽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位于哪个半球?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经纬度的概念,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找出经线和纬线。
2. 教师提问:我国的经纬度范围是多少?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最东端在135°E,最西端在73°E,最南端在4°N,最北端在53°N。
4. 教师讲解我国的四至点:最北端是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端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西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最东端是黑龙江省抚远县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
5. 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海陆分布。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问:我国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分别是多少?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我国海洋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3. 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海洋?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四至点。
2. 学生复述所学知识,教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幅我国地图,标注出四至点。
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教学案汇总 - 副本

(共22套)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精品教学案汇总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和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重点难点】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 用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
2.会观察、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1.每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一个大地球仪。
2.学生收集地球形状的证据。
3.每组准备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自主学习】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活动1. 角色扮演认识地球大小角色(1):天圆地方;角色(2):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角色(3):麦哲伦;角色(4):加加林。
(小组合作准备5min, 要充分发挥想象,表演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合作探究】探究(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给我们的启示?(自由说感悟)探究(2):生活中有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地球是球体的图片或资料)二、地球的大小自主看图1.2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活动2. 计算地球的大小(5min)(1)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 地球的表面积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多少个400米跑道?三、地球仪请在地球仪相应位置的字框里填注: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
活动3. 制作地球仪【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按照P4活动用10min的时间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知识构建】【优化训练】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最科学的方法是( )A. 环球航行B. 利用飞机对地球拍照C. 利用卫星对地球拍照D. 利用热气球对地球拍照2.如果想给地球做件外衣, 所用的数据应该是:A. 4万千米B. 6371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8万里3.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下列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排序正确的是()①天圆地方②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地球卫星照片A. ④②③①B. ③④①②C. ④①②③D. ①②③④4.受地球形状的影响, 在海边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A. 船身B. 船头C. 船尾D. 桅杆5.在中学生科普知识交流会上, 小强这样叙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你认为有误的是A.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B.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C.地球赤道周长约6371千米D.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学习评价】自评:☆☆☆☆☆师评:☆☆☆☆☆【学后反思】参考答案:CCDDC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经纬线地图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2.比较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3.根据南北半球划分图和东西半球划分图说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重点难点】1.根据经纬线地图区别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比较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2.东西半球的划分【自主学习】一、纬线与纬度1.什么是赤道?什么是纬线?2.纬线有什么特点?形状指示方向长度3.纬度的起始线(0°的纬线)是谁?纬度划分规则是怎样的?该如何书写?0°的纬线是北纬40°南纬90°纬线与纬度的规律:北增北纬, 南增南纬, 纬度越高, 纬线4.特殊的纬线:请据图填出南、北半球和高中低纬度半球半球二、经线与经度:1.经线是连接并且垂直于的线, 又叫。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册第一课时:地理学是什么?本课时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本课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和目标-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培养地理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教学重点- 地理学的定义和目标- 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教学准备- 地理学教科书- PPT或投影仪- 地理学实例或案例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学生回顾并讨论他们对地理学的理解。
新授(15分钟)1. 教师介绍地理学的定义和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2. 教师通过实例或案例向学生展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操练(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理学的应用领域,以及地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域进行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总结(5分钟)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第二课时:地理的研究对象本课时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本课时,学生将能够:- 理解地球的特点和构造-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关注点- 培养观察和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 地球的特点和构造- 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关注点教学准备- 地理学教科书- PPT或投影仪-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教师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基本形状和构造。
新授(15分钟)1. 教师介绍地球的特点和构造,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各个层面和特征。
2. 教师解释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关注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独特角度。
操练(20分钟)1. 学生进行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练,例如观察自然景观或城市规划等。
2.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总结(5分钟)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依次类推,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逐课时教案编写)总结本文档介绍了《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册》的内容安排和教学过程。
通过这些教案,在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了解地球的特点和构造,培养地理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掌握世界的大洲分布及各洲的特点和地理位置* 知道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熟悉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确定学生的地理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熟悉世界各大洲的分布及特点* 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规律教学内容第一课:地理学的初步认识*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课:世界的大洲分布及特点* 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 研究各大洲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掌握各大洲的地理特征第三课: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研究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 掌握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地理特点* 了解中国及周边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特点第四课:地球的基本构造* 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 熟悉地球的外部特征* 了解地球的大地构造和地貌特征第五课:地球的运动规律* 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规律* 掌握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 了解地球的倾斜和经度对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 案例法:通过世界各大洲的分布和特点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 实地考察法: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感受地理知识的真实性。
* 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知识。
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小组讨论、问答互动、实地考察报告等形式的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掌握程度。
* 可以通过作业和测试的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
教学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 多媒体设备* 实地考察场所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地理学的初步认识(2课时)2. 第二课:世界的大洲分布及特点(3课时)3. 第三课: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3课时)4. 第四课:地球的基本构造(2课时)5. 第五课:地球的运动规律(2课时)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地理考察和实地旅行,深入了解自然环境和地理文化。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仅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自转、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3.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4.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大地球仪1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个,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一、地球的自转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让位学生人,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可用一较大的透明的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并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6篇)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熟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和践行我国的民族政策。
2.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情感。
3.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情感。
2.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读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特点。
三、教学策略八年级学生具备了肯定的读图归纳力量,能够说出地图的方位和图例,在此根底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从学问上看,在前两节中,学生已经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有所了解,这将便于学生精确地说出少数民族较多的省区名称,理解民族分布的“大散居、小聚居、交叉杂居”的特点,反过来也能加强对五个民族自治区的理解记忆;同时,学生已经知道了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利用我国人口密度线,便于学生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的理解和记忆。
本节需要识记的学问内容较多,依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可设计抢答、连线、拼图等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印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周恩来总理关于民族的论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了解民族学问的动机。
在落实第一个重点时,为了加深印象,对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特色学问的学习,可通过开展学生活动实现,让学生选取民族或自己所属民族进展介绍。
需要留意,班级里可能会有学生不盼望被当众说出自己是少数民族,此时需要爱护学生自尊心,不宜强求。
在落实其次个重点时,要结合地图,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每组选取3~4个民族,就其省区分布范围进展介绍,最终在教师引导下进展民族分布特点的总结,突破难点。
这样,既稳固了行政区划的内容,又把握了民族分布特点。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出示周恩来总理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念的泉源。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各民族的绚烂文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6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6篇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知识和能力〕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5.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在热带、温带、寒带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2.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是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出现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
而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因此,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对于本段教学内容,要围绕课本p59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读图、讨论、运用旧知,分析归纳,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投影展示课本p60图3.24“两地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
教师先指图说明其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组合,图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个月,图的左侧是气温刻度,右侧是年降水量刻度。
阅读时以“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的方法和要领进行分析判读。
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讨论分析一地的气温是什么特点?降水是什么特点?组合成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属于何种气候类型?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组的代表发言交流、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甲图。
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8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8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3、什么是地球仪?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
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
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
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
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教学设计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教学设计全册目标本教学设计全册的目标是帮助七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让学生对地理科目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安排本套教案全册包括以下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第二单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3. 第三单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4. 第四单元: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5. 第五单元:地图的使用与制作6. 第六单元: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7. 第七单元:人口与城市教学方法本教案全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和研究风格。
主要教学方法包括:1. 讲解授课:通过讲解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对地理科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实地,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4. 案例研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5. 模拟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地理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预期研究目标,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的重点和要点。
2. 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指导和框架。
3. 教学步骤:详细列出课堂上每个环节的具体步骤和活动安排,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研究任务。
4. 教学评价:设计适应性评价活动,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结语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教学设计全册旨在为教师提供一套系统、全面的教学设计,帮助他们有效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科目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14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14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一、背景与意义分析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
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
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
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教师: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⑴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⑴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⑴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历的老师写得简单些,而新老师写得具体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依据详细状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展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我带来的内容,盼望能协助到您!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1南亚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驾驭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1、驾驭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1、驾驭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㈠、位置与国家1、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南亚地理位置: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来线穿过中部。
2、主要国家、城市: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孟加拉国——达卡尼泊尔——加德满都锡金——甘托克不丹——廷布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3、学生阅读课文“南亚次大陆’㈡、三大地形区1、地形特征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⑴、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⑵、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⑶、南部是德干高原2、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参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印度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北麓;流经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恒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的国家:印度,孟加拉国;注入的海洋:孟加拉湾。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中学地理教案设计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1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
(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4、亚洲之最:(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
(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整套合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整套合集】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地球的构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球观念。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地球的形状;2. 掌握地球和地图的关系,能够使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3. 了解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 能够描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共包括以下单元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研究地球的构成和形状- 研究如何使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2. 第二单元:环境与人类活动- 了解人类的居住环境和发展- 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第三单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2. 观察实践: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3.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探讨和分享观点;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
四、教学流程本教案的教学流程如下: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构成和形状- 介绍地球的构成和分层结构- 利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 学生观察和讨论地球的形状和构成2. 如何使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 学生研究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符号表示- 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幅地图进行分析和解读-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第二单元:环境与人类活动1. 人类的居住环境和发展- 学生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讨论不同地区的人类活动差异和影响因素- 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地区进行调研并制作展示2.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水资源、大气等环境的影响- 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和模拟实验,了解环境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讨论和总结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地理资源第三单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研究环境保护的概念和目标- 分析环境问题和危害,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学生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案例-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视频材料,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观点和实践经验五、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教学效果,本教案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能力等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态度和表现;2. 作业评价: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练题、小组项目等,通过批改作业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总结评价:每个单元结束时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与同学们谈地理知识教学点: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
2)怎样学好地理?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
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教学过程:新课学习阶段: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第二课时——“地球和地球仪”【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四、纬线和经线第三课时——“地球和地球仪”【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第二节节地球的运动学习与导学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一)、引入新课:(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1、教师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4、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1、教师提问:(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地球的运动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公转四季变化一年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见《地理填充练习册》第三节地图教学目标: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2)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四、课后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1、教师提问: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