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普洱茶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三个方面来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原因,使人们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有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字:普洱茶;普洱茶文化;形成原因
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公”。[1]按此说法,茶的发现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出现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在今天,茶不仅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说,茶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所谓茶文化,就是指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感情、意识形态的总和。[2]普洱茶是产于澜沧江中下游(包括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的乔木型大叶种茶叶为原料,以晒青方式制成之后,又经过多次自然的不规则发酵后所获得的茶。[3]普洱茶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名茶,其文化是博大深厚的。它既是同属于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特点。它主要包含有普洱茶种植区人民从古至今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的内容。普洱茶文化,作为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是指普洱茶种植
区各民族人民在对茶的发现、驯化、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等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总和。自从远古时期居住在澜沧江流域沿岸的普洱茶种植区一带的古代先民濮人和各
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野生古茶树的用途,继而进行栽培、驯化、利用时,即开始了新的茶文化篇章。并且由于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因此各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祭祀、以茶作贡、以茶入市、以茶唱曲、以茶入艺、以茶经贸、以茶入药、以茶入诗等,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友好的象征。今天,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促文、以茶致富、以茶增谊、以茶广交天下,更促进了各民族的民结,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交往和改革开放,而对建设中国茶城普洱市,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4]然而,普洱茶文化为什么会在澜沧江畔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成长壮大,给我们中国的茶文化留下如此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呢?本文将
从普洱茶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普洱茶种植区的自然生态
普洱茶种植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普洱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从气候方面说,茶树性喜温暖、湿润,在南纬的45°与北纬的38°间都可以种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8℃—25℃之间。著名的云南普洱茶区多分布在澜沧江两岸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温凉、湿热地区,海拔在1200—2000米,年平均温度在12℃—23℃之间,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最高达2000
多毫米。其中,普洱茶的重要产地西双版纳和普洱市的气候主要是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北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度为17℃—22℃,年降雨量在1200—1800毫米。这些优越的气候条件为该区种植普洱茶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从日照方面看,茶作为叶用作物,极需要日光。日照时间长,光度强时,茶树生长迅速,发育健全。云南普洱茶区海拔在1200—2000米,纬度偏高,海拔偏高,地表接受日光辐射量也较多。由于普洱茶区多分布与澜沧江两岸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温凉、湿热地区,虽海拔高,但温度、湿度也依然很高,十分有利于普洱茶的生长。从土壤方面看,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云南的土壤一般为红壤、黄壤、砖红壤,PH值在4—6之间,因此正适合茶树的种植。[5]
由于得利于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普洱茶的种植方面,从茶树的育苗到茶叶的采收都是一个生态的过程。普洱茶的育苗一般采用扦插育苗法,即剪取茶树植株的某一营养器官,如枝、叶、根的一部份,按一定方法栽培于苗床上,使其成活为茶树幼苗。当茶树幼苗长到一定程度时,便可以将幼苗移植到土地上进行种植。普洱茶的种植期一般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下旬之间,雨季前后均可种植。在茶树生长期间,茶农无需进行繁杂的管理,只要保证茶树周围无杂草即可,因为如果杂草过多就会吸收土壤的肥力,减慢茶树的生长。茶树生长3—5年之后,便可采收。茶树通过适当的采摘,可以不断减慢新梢顶端的生长势头,促进侧芽
萌发,形成更多的新梢,延长茶树的经济生产期,增加产量,且能提高成茶品质。另外,普洱茶的采摘只能人工采摘,人工采量虽比机械少,成本高,价格也较昂贵,但是人工采茶选择性较大,叶片也较完整,能保证普洱茶大叶良好条索和品质,并且普洱茶种植区多分布于山地和丘陵地带,机械采摘是无法进行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普洱茶作为云南独有的特种茶较国内其他地方的茶有自己的特征和相应的适生条件。要形成云南普洱茶特有的品质特色,既不能离开普洱茶产区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不能离开普洱茶种植的生态过程。因为普洱茶文化必定要以普洱茶为载体,而只有品质优良的普洱茶才能积淀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普洱茶文化,所以普洱茶种植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普洱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普洱茶区的社会生态
普洱茶区之所以会形成如此丰富而又宝贵的普洱茶文化,一方面是与普洱茶悠久的种植历史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茶马古道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也承载了十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普洱茶区的社会生态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洱茶的种植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从茶文化历史中我们知道“茶起于汉,兴于唐,盛于宋,鼎盛于清”。普洱茶的历史也与茶史大致相符。民间有“武侯遗种”的说法,檀萃的《滇海虞衡志》记载:“茶山有茶树王,较五种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6]武侯就是诸葛亮先生,相传他在公元225年南征,曾到了现在
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这样就使得当地少数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植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故普洱茶的种植,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由此看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唐宋时期是普洱茶的兴盛时期。唐咸通三年(公元826年),唐使樊绰出使南诏,在其所著的《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7]这里未指出茶名,只说了地界,据专家考证,唐代“银生城”即“银生府”,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即今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当时它所辖地域包括今天的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银生城界诸山”
当指有茶的哀牢山、无量山。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可见,当时普洱茶已经在银生城广泛种植了。
及至宋代,云南普洱茶种植区已经出现了普洱茶贸易。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继《蛮书》之后也有类似的记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8]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9]由此可知,在宋代普洱茶种植区已经出现了普洱茶的贸易,也就是说明普洱茶在宋代时期出现了兴盛的局面。
清朝时期,普洱茶出现了鼎盛的局面。阮福《普洱茶记》中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