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

合集下载

普洱茶

普洱茶

品茶,属于相当个别性的休闲。尤其普洱茶除了 品茗以外,尚有其它外围附属价值与乐趣,口感享受只是 其中之一;这也是在台湾除台湾茶之外,普洱茶能一枝独 秀区别于其它茶种的主因。优质普洱茶的界定,除了个人 香气口感的好恶,以及个人经济能力允许下,还有购买当 时的需求目的。笔者在此针对新制一年左右的生茶饼做说 明,从茶区、品种、茶菁辨识、饼模与紧压度、茶汤、香 气口感、叶底等等深入探讨,让消费者在选购时有所参考 依据。 茶品以口感与陈化特性区分,消费者购买时略可分为 三个方向:一为尝鲜,不储存。二为可立即尝鲜,且在五 至七年内能有快速变化者。三为适合长期储存的茶品。此 三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界线,或因消费者个人口感评鉴差异 过大,笔者在本文所陈述,仅能当建议,而非唯一规格标 准。 品普洱茶,尤其喜欢她沁心的回韵,那入口的苦涩随 后在唇齿间转化成芳香甘露,令人神清气爽,欲罢不能。 喜欢将普洱泡在透明的玻璃壶里,最爱看那温暖醇厚的红, 感受岁月就这样神奇将味道渗入茶中,时光流逝将大多数 的东西变得腐朽,对于普洱茶却是必要的沉淀和积累。
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 青茶为原料,采用渥堆工艺,经后发酵(人为加水提温促进细菌繁 殖,加速茶叶熟化去除生茶苦涩以达到入口淳化汤色红浓之独特品 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汤色红浓明亮,香 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均匀。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 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 的茶包括散茶及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 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普洱茶的美,不是一人独酌所能完全 体会的,在和志趣相投的茶友一同分享好 茶时,普洱茶的美才能淋漓尽致地得到体 现。龙润愿意在这片专为全球爱普洱茶的 茶友所建的普洱体验空间里,与各界茶友 共同分享、品味普洱茶。做好人,喝好茶, 品味普洱,品味人生!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在中国从古至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饮品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发现了茶树。

神农氏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人物,被认为是农业和草药的始祖。

神农氏发现了一株茶树,并尝试吃下茶叶,感到一种清新和提神的效果。

这就是茶的最早记载。

茶叶的发现和利用逐渐在中国各地传播,成为了民间的饮品。

二、茶的早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与利用。

周代的《诗经》中就有茶的记载,茶被赞美为“羹藿无刍”,有勉励人心的作用。

茶的传播不仅在民间,也在宫廷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动。

随着茶的流传,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包括茶具、茶艺等方面。

三、茶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融合在各个领域。

首先,在宗教方面,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唐代以来,茶成为了佛教修行中的重要一环。

僧人们用茶来保持冥想时的专注,并通过品茶来体验禅宗的境界。

茶的存在为佛教提供了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氛围。

其次,在文学艺术方面,茶的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

茶的味道、茶具的美感都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

茶道成了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分享心得的桥梁。

茶的存在使得文人雅士们能够在品茶、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

再者,在社交方面,中国人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

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场合,茶总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友谊与亲近感。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茶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传统茶艺的保护与发扬,传承先贤智慧和经验。

比如,茶道的传统礼仪、泡茶的技巧等都需要世代相传,不断保持和弘扬。

茶文化的创新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式和茶产品。

比如,精美的茶具设计、茶艺表演等都是茶文化创新的表现。

普洱茶 茶文化 茶马古道概览

普洱茶 茶文化 茶马古道概览

茶马古道概览自唐以后,在云南与西藏、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以马帮驮运云南普洱茶的通道,堪与著名的“丝绸之路”相媲美这就是至今还有巨大的人文意义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普洱,历史上长期为府、道、专署治地,是思普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

明、清以来,普洱茶以普洱府治所生产加工集散的茶,称普洱茶,名扬天下,香飘四海,长盛不衰。

在1729年,思茅、普洱茶叶很兴盛,清朝廷在思茅厅设总茶店。

历史上的普洱茶产于普洱辖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思茅厅之古六大茶山,即江内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

这六大古茶山至今犹存,有的还在生产普洱茶。

此外,江外勐海、澜沧,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

日今,江外的南糯山和景迈尚存千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万亩古茶园。

这些地方,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传统加工工艺生产、加工成散茶,蒸压成紧茶用笋叶和竹箩包装,经茶马古道运往内地、西藏和东南亚诸国。

一时,普洱茶名震京师,驰名海外,成为藏胞日常生活之必需。

清顺治18年,西藏派使臣到胜州(永胜)请求,在胜州与云南举行茶叶贸易,获准当年,做成生意5万担。

清政府实行配额专卖,征收茶捐。

1744年,普洱茶被朝廷列为贡品,由思茅同知(七品官名)承办贡茶事宜。

明清时期,茶马古道迅速发展起来,古道的源头以普洱、思茅两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出5条茶马大道,往来不绝的马帮,为普洱茶传播输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它们源源不断把各茶山的茶叶驮运到思茅普洱加工制作后,又沿茶马大道西北运销西藏、尼泊尔、印度,南销东南亚诸国;内销由昆明中转全国各地。

贡茶则由官方驿道快运到北京。

茶马古道是连接地域、民族文化的纽带,是中土与西藏,外地商品流通、经济交流的通道,是民族文化融汇的通道,也是一条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标记伟大民族精神的大道,是一条长长的民族团结和中外友谊的金桥。

五条茶马古道主要路线是:北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称为“官茶大道”。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云南的普洱茶叶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饮料。

普洱茶自古被认为有治理肠胃、解油腻的功能。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一起来看看。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茶,不仅是饮料,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

什么是文化?时下虽已有上百个概念,但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它是人类这个宇宙特殊物种的“私有家当”;是“自然客体”的“人化”。

文化不是被动的存在,它是人的创造物,同时它反过来影响人、造就人。

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反之,有什么样的文化,就造就什么样的民族性格,乃至什么样的民族社会及其社会制度。

然而,时至今日,人类文化五彩缤纷,各具特色。

我们对它们当持什么态度呢?大科学家和当代前沿思想家(美)欧文·接兹洛说,“每一种文化有其发展的权利,尊重它的根和传统,但同时要培养使它的人民同其他文化及自然和谐的共处价值和眼光。

”当我们探讨普洱茶文化的时候,首先要问它的“根”(底蕴)是什么?其次,还要问它的主要价值在哪里? 我们认为普洱茶文化的底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给人类留下“永活的财富”,即“可持续性的发展”价值。

万亩千年古茶园的种植者,澜沧芒景布朗族,传说他们种茶的历史时,是名叫“艾楞”的祖先给人类传留下茶种的。

他不仅是“阿佤”(芒景布朗族的自称)的英雄祖先,也是人类茶叶的发明者。

他特别给茶起个名字叫“腊”,意为绿叶,即要人们懂得吃它的嫩叶。

“茶祖”艾楞临死前还对儿孙们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怕你们用完;留下牛马,怕会死亡;我留下宝石和茶叶,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

”关于茶祖艾楞的故事,与芒景布朗族同一个支系的“绍帕绍兴”部落(佤邦)和佤崩支系也广为流传。

这句话是意译,据我们了解在“茶叶”二字面前有“永活”两个字,即后半句原话为“给你们留下宝石和永活的茶叶,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

”为什么布朗族和布饶人把茶作为“永活财富”传给后代呢?具有种茶传统历史的曼堆布饶人,鲍氏达拉说:“我们家族世世代代种茶吃茶,过去还专门给下允傣族土司上贡茶叶,茶树年年发芽,岁岁摘吃;茶叶不仅做药做饮料,还可以卖钱、换盐巴(解放前曼堆人用茶换盐吃),所以,我们说茶是永活的财富。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那么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

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

《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

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

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摘要:一、茶的历史起源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茶,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符号和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茶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在中国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一、茶的历史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茶树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时代,茶就被当作药物使用。

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茶叶的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

汉代时期,茶叶成为朝廷贡品,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逐渐兴起,品茗成为一种雅趣。

唐代,茶道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鼻祖。

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宋代时期,茶文化进入繁荣阶段。

茶艺技法不断提高,茶具、茶室等茶道器具日益讲究。

同时,茶宴、茶会等茶文化活动盛行,茶文化开始融入民间生活。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明代,茶叶制作技术得到革新,茶叶逐渐走向世界。

清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皇家茶仪。

近现代,茶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茶艺、茶道、茶宴等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产业逐步转型升级,茶科技得到重视和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传承弘扬,发挥其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悠久,历经沧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

云南普洱茶文化论文

云南普洱茶文化论文

云南普洱茶文化论文云南普洱茶文化在现代快速发展,那么云南普洱茶文化的论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云南普洱茶文化论文,一起来看看。

云南普洱茶文化论文1普洱茶与民族文化提要:近年来,在云南民族文化襁褓里经过千百年孕育而成的普洱茶,再次以强劲的势头风靡海内外。

在今日,作为以饮料为其基本功能的物质产品的普洱茶,正成为人们热烈关注的对象。

这些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关注主体之间、关注主体和关注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在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建构着以普洱茶为核心符号的当代文化事象。

普洱茶成为云南文俗的表现。

作为一种物态符号的普洱茶,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三个主要特点:融合性、放外性、亲近性。

这正是普洱茶热的真正原因,也是这一文化现象在将来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内在。

关键字:茶茶文化生活民俗普洱茶一、普洱茶的历史源流1.普洱茶的渊源:一般提到的普洱茶,指的是云南思茅、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所产的大叶种茶,经过加工进行后发酵的茶。

以年代又区分为古茶、老茶、新茶等。

古茶并非全部为古代遗留,而是泛指以百年野生乔木型古茶树为原料所制作,老茶则是以树龄三十年以上的乔木型茶树为主,新茶则大半采自人工种植的灌木型茶园。

云南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和茶树优良品种,据史志记载,云南从原茶(俗称野生茶)转移为家种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仍生长在云南勐海南糯山8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树,勐海巴达1700多年的野生古茶树和临沧邦崴1000余年的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古茶树,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茶树王”。

它们是茶树原产云南的活化石。

在世界茶叶最重要的原生地云南,历经千百年孕育形成的普洱茶,既浓缩了云南茶叶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从现今所存的典籍来看,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生活在云南大地的各民族就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和食用茶叶,开创了人类种茶饮茶历史的先河。

在最早记载普洱茶的历史文献《蛮书》中,有这样的文字:“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普洱茶文化知识介绍

普洱茶文化知识介绍

普洱茶文化知识介绍普洱茶为云南特产茶品,主产于云南临沧、保山、普洱、西双版纳,是采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制成,根据工艺工艺的不同分为生茶、熟茶两种,生茶呈墨绿油润,条索肥硕,熟茶呈红褐色,条索饱满,金芽显露;根据形态的不同,分为散茶、紧压茶。

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其范围内采用特定的生产工艺制成,因此普洱其本身即为茶类,普洱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种类型。

普洱生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在存放的过程中,会进行自然发酵。

其外形墨绿油润,白毫显露,茶汤金黄,滋味醇厚。

普洱熟茶是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干燥等步骤,在人工增温增湿的方法下发酵而成。

其条索为褐黄色,出汤红褐明亮,滋味甘醇顺滑。

普洱茶产地2008年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 22111-2008》,规定了普洱茶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区域。

完整地讲包括: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昆明市、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楚雄州、红河州、玉溪市、文山州等11个州(市)、75个县(市、区)、6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普洱茶的形状普洱茶不一定成饼状,有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两大类。

普洱茶大多是“一饼一饼”的,但也有散茶、沱茶。

其实,普洱茶在制作上,分为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两大类。

普洱散茶,传统品类为毛尖、粗叶,今已发展为普洱绿茶、普洱青茶、普洱红茶、普洱黑茶、普洱黄茶、普洱白茶6个品类。

普洱紧茶传统品类为芽茶、女儿茶制成的团茶、饼茶、茶砖,今发展为由6类散茶制成的普洱沱茶(含大、小沱茶)、普洱饼茶(含青饼、熟饼、方饼、圆饼、异型饼)、普洱茶砖3个品类。

其制作方法,就是将散茶经过蒸(炒)后,装入各种品类模具并经特定工艺压制成型。

普洱紧茶,按照后发酵方法,有“生普洱”(即制成晒青并进而制成紧压茶后令其在自然存放中缓慢发酵陈化者,如“青饼”)和“熟普洱”(即将晒青以高温、高湿加速发酵者,如“熟饼”)之分,其品味以“生普洱”为佳。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一般而言,冲泡普洱茶的水,水温要在90℃以上,茶的香气和滋味才会更明显。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一起来看看。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普洱茶是云南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名茶。

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思茅、版纳、临沦等地,集散于思茅、普沮一带,闻名于普洱。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到唐代己成为主要商品;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少数民族“不可一日无茶;清代入贡朝廷,声名崛起、闻名遐迩,成为华茶名品。

经历代沧桑锤炼,显放陈香,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普洱茶文化是高原大山的文化,多样民族的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历史积的文化。

作为普洱茶主产区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经过两晋时期的逐步发展,唐、宋时期已成为较为成熟的商品茶基地,明洪武年间该地区更是被划作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

由于当时的加工技术非常简单,所制茶叶均为晒青散茶,不易运输,人们便将散茶蒸软后压制成饼状紧茶。

当时云南交通不便、茶叶外运全靠人背马驮,经过长途跋涉,原先压制紧实的晒青团茶、由于历经长时间运输和贮放,在湿热及微生物作用下,茶叶中化学物质发生了一系列氧化、缩聚反应,无意中形成了甘、滑、醇、厚的品质特点及独特的药理功效。

历代饮用,经久不完。

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盛名一时,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滇茶从此闻名中外。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大多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

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

“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

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

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起源(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一笥”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人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人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看到的“茶”字。

茶文化的发展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茶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茶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唐中期,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载体,陆羽所著的《茶经》标志着唐代茶文化日趋成熟。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形成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形成的原因其一,盛唐经济、文化的影响说起唐朝的兴盛,我们都会很自然的想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其实,唐初的贞观之治还只是为新王朝的强大昌盛打下良好的基础,其繁荣富庶的顶点还是在开元、天宝期间。

诗人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对开元盛况有这样的描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茶叶的消费,是由社会经济所决定的。

而大运河的这条水路国道的畅通也使得茶业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风行起来。

其二,陆羽及其《茶经》780年陆羽著《茶经》,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文化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茶叶文化宝典和世界茶叶的经典,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陆羽是唐朝中期一位著名学者,也是我国和世界茶学的最初创建者。

他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人。

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不知所生,他的姓名一说是他长大后自己用《易经》占卜出来的。

他是和尚从河边拾回在庙中长大的,但他自小就喜爱读书,不愿意学佛,所以后来就偷偷离开寺庙,跑到一个戏班子里学戏和做起“优人”来。

天宝(742—756)中,陆羽在一次演出中为太守李齐物所赏识。

他长得不好看,口吃善辩,为人正直。

上元初(760年),他移居苕溪(浙江湖州),自号桑苧翁,闭门著书。

他出名以后,朝廷曾任命他为太子文学,后来又改仕太常寺太祝,他都没有去。

贞元(785—804)末卒。

一句话,在陆羽和《茶经》的影响、倡导下,茶的饮用和茶叶文化,在我国全国范围内进一步较快发展了起来。

其三,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唐代茶叶的发展,还表现在与唐代的佛教、道教兴盛的关联上。

因为统治者的支持,所以唐朝不仅产生了最富足的寺院经济,而且还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脱离劳动的僧道队伍。

无论是佛教抑或道教,其枯燥孤寂的修养祈祷活动都有赖于茶。

普洱茶知识文化

普洱茶知识文化

普洱茶知识文化普洱茶是中国云南省普洱市周边地区所产的一种发酵茶。

它因其独特的发酵工艺和健康的养生属性,成为了近年来备受追捧的一种茶叶。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普洱茶的知识和文化。

一、普洱茶的发源与演变普洱茶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当时,就有人在云南采摘野生茶叶,并将其烹制成茶。

随着历史的进程,普洱茶的产量和市场渐渐壮大起来,也随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加工方法。

该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杀青、揉捻和堆熟。

其中,堆熟阶段是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叶的重要特点。

在人工控制的湿度条件下,茶叶中的微生物可以大量生长,促进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反应,进而产生独特的香气和味道,使普洱茶达到了“韵味浓郁”的效果。

二、普洱茶的种类和品质从生产工艺和原料的不同角度出发,普洱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生茶、熟茶、陈茶、老茶等。

其中,生茶和熟茶是普洱茶中最受欢迎的两种,因其鲜活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而备受青睐。

对于普洱茶的品质,要从外观、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方面进行评价。

好的普洱茶从外观上看,茶叶完整,色泽鲜亮;香气醇厚,有浓郁的蜂蜜香、糯米香;口感浓郁,有独特的回甘感和喉韵;汤色清亮,色泽鲜明,无杂色;叶底均匀,嫩绿有光泽。

三、普洱茶的养生价值普洱茶具有很高的养生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排毒养颜。

普洱茶的多酚、黄酮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等功效,可以清除毒素,降低血脂,延缓衰老,消除疲劳,使人容颜焕发。

2、减肥健身。

普洱茶中含有天然多酚、纤维素等成分,可以加速脂肪代谢,促进微循环,达到减肥健身的效果。

3、滋阴润燥。

普洱茶具有清热滋阴、润燥喉咙的功效,对于因燥热导致的喉咙不适、口干舌燥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4、降低血糖。

普洱茶中的多酚等成分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等疾病。

四、普洱茶的饮用方式对于普洱茶的饮用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

但总体来说,普洱茶常见的饮用方式有以下几种:1、泡茶法。

将普洱茶放入茶杯中,加入热水,待茶叶展开,就可以饮用。

普洱茶文化.pdf

普洱茶文化.pdf

普洱茶文化一、云南茶是世界茶发源地�1、从地质变迁上说,云南是全世界最早诞生山茶属植物的地方。

�远古时候,云南的西部处在古特提斯岛洋结构上,那时云南是一个广大的区域,陆地和海洋交错,气候温热,雨量充沛。

大约5000万年前,就在恐龙灭绝的时候,种子植物以及茶所属的山茶属植物就在这里诞生了。

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里受到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和扭曲,形成川滇纵谷和云贵高原,分割出许多小地貌和小气候区,这些小的气候区既促进了茶组植物的发展,也阴止了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客观上保存了大叶种茶树这一古老、最独特的资源。

而印度所处的喜马拉雅山南坡在那个时期还被深深埋在海底,不可能生长茶树。

2、从气候变化上说,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从气候变化说,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先后在云南南部发现的大型野生古茶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云南同时又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和使用茶叶的地区,澜沧县帮葳的过渡型大茶树、凤庆香竹箐的“园埂茶”、勐海南糯山的八百年“茶王“和其它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茶园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目前发现的山茶属植物约有二百种,基本上生长在北回归线两侧太阳直射区。

除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外,云南普洱茶产区还有高海拔和未经长期耕作而改变理化性质的赤红壤变化,那里只生长中叶种茶叶。

远离北回归线的地区,只生长小叶品种。

越向北,茶的属性物质含量越少。

3、从茶树种质资源上说,云南有世界最丰富的种质资源。

�作为茶树原产地的云南,位于北纬21°8'32"—29°15'8",东经97°31'39"—106°11'47",气候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垂直变化显著,滇西一山有四季;滇东高原四季如春;滇南河谷湿热,全年无霜;滇西北高山气候较寒冷。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气流影响下,干湿季分明,5—10月为雨季,年降水量600—2000毫米。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的历史普洱茶是一种古老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茶叶品种。

据史书记载,普洱茶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一名名叫祝瞻国的茶商在云南省临沧地区培植了一种特殊的茶叶,这就是现在的普洱茶。

当时,这种茶叶是为了满足贵族的需要而产生的,而这些贵族在云南地区寻找最好的茶叶品种的愿望促进了普洱茶的生产和流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普洱茶逐渐开始普及,成为更多人的日常茶饮之一。

在元朝时期,普洱茶逐渐流传到了四川和陕西等地,并且开始被广泛饮用。

但是,由于当时的交通状况非常不便,普洱茶的流通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直到明朝期间,随着云南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普洱茶的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同时进一步推广了茶叶的贸易与流通,普洱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茶叶品种。

20世纪50年代,随着普洱茶的不断改良与创新,普洱茶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普洱茶开始增加多样化的品种,而其中以散茶和普洱底料为主导,也成为了普洱茶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生产环节。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普洱茶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也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完善。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普洱茶作为中国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认可,而且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与推广。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与洗礼,人们对传统茶饮和文化的认知正在不断扩大,茶叶文化和茶饮的推广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普洱茶的历史不仅源远流长,同时也记录了一段段饱含民间智慧与勤劳汗水的历程。

这种茶叶品种因其特殊的香味和独特的滋味,一直以来都被紧紧地抱在人们的心中,并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文明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普洱的茶文化起源历史

普洱的茶文化起源历史

普洱的茶文化起源历史普洱茶名称的出现在明朝,明代谢肇制的《滇略》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

说明,明朝期间云南紧压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历史上的开篇文章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其卷三云:“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唐朝时期,南昭国是云南的地方政权,蒙舍蛮是南昭国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们间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蛮的这种饮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们的习俗,虽然陆羽觉得不屑一顾,但是其《茶经》里却作了重要记载。

云南利用茶叶的历史早于唐代,在三国的《七诲》里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当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

而要说到云南茶叶的重要发展,或者说普洱茶的成型,我认为是盛唐汉文化与南诏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至于说更早的关于古滇国用茶的历史还有待考证。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别是巴,三国《广雅》就载有荆巴间采茶作饼的史料。

古滇国、南诏与巴蜀的交往与争战,对云南茶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陆羽《茶经》里没有直接记载云南茶区,应该是与当时南诏国是地方自治政权有关,而且南诏初期,云南之地是少数民族部落割据的,后来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也是时而和平共处,时而争战不断。

《蛮书》记载“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制茶用的是初级的晒青茶工艺,采摘不讲究,制造也就是最简单的日晒,在樊绰 ( 出史南诏的唐朝使者 ) 看来,这也是与唐朝饼茶的制茶工艺 ( 蒸青制茶 ) 相比而言的。

在云南民间走访,许多少数民族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说晒青茶,他们却十分熟悉,并称之为“老黑茶”,是他们“原生与本土”的重要饮料,以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可以说,一千多年以来,积淀、传承与发扬的晒青茶工艺是普洱茶的基础。

而晒青茶古老的品饮方式,目前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流传,如佤族、拉祜族的烤茶、土锅茶,白族的“三道茶”,纳西族德“龙虎斗茶”等。

普洱茶文化的介绍

普洱茶文化的介绍

普洱茶文化的介绍
普洱茶是中国的一种特色茶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对普洱茶文化的简要介绍:
1.茶叶的起源:普洱茶起源于中国云南地区,追溯至数千年前。

云南是茶树的原生地,而普洱茶就是由云南的大叶种茶树制作而成。

2.历史渊源:普洱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普洱茶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茶叶,并在历史上被作为贡品和交易商品。

3.压制和发酵:普洱茶以其特殊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成熟普洱茶通常经过较长时间的压制和发酵过程,使茶叶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特殊的香气和口感。

4.分类:普洱茶主要分为生普洱和熟普洱两种类型。

生普洱是指经过简单处理而未进行明显发酵的茶叶,具有清新的香气和较强的收敛性。

熟普洱则是经过长期发酵和储存的茶叶,具有独特的陈香和柔和的口感。

5.文化意义:普洱茶被视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被赋予了深远的文化意义,被认为具有养生保健、陶冶情操、传递友谊和品味人生的功能。

在中国茶道和传统医药中,普洱茶被广泛应用和赞誉。

6.社交和品鉴:普洱茶也被视为社交和品鉴的艺术。

在中国,人们常常邀请亲友共同品饮普洱茶,享受茶香和交流。

普洱茶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经过岁月的沉淀,茶叶品质和口感会逐渐改变,因此,普洱茶也被视为一种收藏和投资的对象。

普洱茶以其独特的韵味、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备受推
崇。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精。

浅谈普洱茶与茶马古道文化的关系

浅谈普洱茶与茶马古道文化的关系

浅谈普洱茶与茶马古道文化的关系一、普洱茶与茶马古道的渊源(一)普洱茶商贸发展的历史变迁“普洱”一词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耳演变而来。

普洱茶成为贸易商品初始于何时呢?普洱茶的贸易始于唐朝,而唐朝的开明制度也给普洱茶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唐朝开元年间,各个地区国家的人涌入中国,学习唐朝的制度,或是以物换物,把中国的东西带回去,而其中就包括普洱茶。

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记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普茶即普洱茶,西蕃泛指现在的贵州、四川、西藏、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

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并未见到普洱地名及茶名,因为“普洱古属银生府”。

唐朝时,银生府就产茶。

唐代樊绰的《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

”“银生”是唐代南诏国六诏以外的六节度之一。

银生节度使驻银生城,即现在的云南景东,辖区包括今普洱和西双版纳一带。

“蒙舍”乃是南诏国中的六诏之一,在今云南巍山、南涧县一带。

由此可见,早在1200多年前,普洱及西双版纳的茶叶就已行销到巍山等地。

宋代,普洱茶成为“易西蕃之马”之物。

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普洱茶也不例外。

元代,普洱茶已成为人们在集市交易的重要商品。

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白夷”(指傣族)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贸易。

”明朝时期的普洱茶普遍受云南各族人士喜爱,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淛在《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在明代中后期,普洱茶大量进入北京,受到京城各界人士的喜爱。

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普洱茶有“人头式”,名“人头茶”。

清雍正四年(1726),雍正皇帝指派云南总督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1729年设“普洱府”,1735年又在普洱府的思茅镇设立“思茅厅”。

自此,思茅厅辖区的普洱成为云南六大茶山的茶叶收购集散中心,普洱茶开始入贡清廷。

历年来,普洱茶都是由马锅头带领的马帮运送,经过滇、川、藏等地,走向各地,传播普洱茶的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人们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一、茶文化的萌芽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根据文献记载,"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

可知,在三国时代,人们已普遍以茶待客,据史料记载,三国江东文人韦曜,平日嗜茶却不善酒,每次吴主孙皓举行宴会时,皆"密赐"韦曜茶水以代酒。

在两晋南北朝代时,开始出现有关饮茶的礼仪化和程式化。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合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此时,饮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方式。

而且随着时间的传承开始被赋予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东西。

在东晋时期,因社会奢靡之风盛行,一些有识之士便以"茶"为载体对抗这种风气,"以茶养廉",赋予它俭朴的含义。

著名的有陆纳和桓温以茶提倡俭朴的故事。

同时,茶在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祭祀的礼仪。

齐武帝在他的遗诏中写道:"灵座上勿以牲为祭,但设饼干、茶饭、干饮、酒脯而已。

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上行下效,从此以后,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之中。

二、茶文化的形成时期是隋唐朝代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

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随着茶事的兴旺和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改进。

茶文化的简介

茶文化的简介

茶文化的简介一、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我国神农氏时期。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氏尝百草,日啖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茶的药用价值在很早就被发现了。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茶从药用逐渐转向饮用。

2. 茶的发展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秦汉时期:茶从药用转向饮用,逐渐成为民间饮品。

(2)魏晋南北朝:茶文化开始形成,茶道、茶宴、茶诗等逐渐兴起。

(3)唐宋时期:茶文化达到鼎盛,茶道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茶宴成为社交场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4)明清时期:茶文化逐渐普及,茶馆兴起,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二、茶的分类与特点1. 茶的分类根据制作工艺和品质特点,茶可以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黑茶。

(1)绿茶:绿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制作而成,保留了茶叶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

(2)红茶:红茶经过发酵、揉捻、干燥等工艺制作而成,色泽红亮,滋味醇厚。

(3)乌龙茶:乌龙茶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经过半发酵工艺制作而成,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4)黄茶:黄茶经过特殊的“闷黄”工艺制作而成,色泽黄绿,口感醇厚。

(5)白茶:白茶经过简单的晾晒和干燥工艺制作而成,色泽白嫩,香气清雅。

(6)黑茶:黑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揉捻、干燥等工艺制作而成,色泽黑亮,口感醇厚。

2. 茶的特点(1)独特的口感:茶叶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茶多酚、茶碱、氨基酸等,使得茶叶具有独特的口感。

(2)丰富的营养价值: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

(3)悠久的传承: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茶道与茶艺1. 茶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中心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包括茶具、茶艺、茶宴、茶诗、茶画等。

茶道强调“和敬清寂”,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2. 茶艺茶艺是指泡茶、品茶的一系列技艺,包括茶具选择、泡茶方法、品茶技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普洱茶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三个方面来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原因,使人们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有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字:普洱茶;普洱茶文化;形成原因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公”。

[1]按此说法,茶的发现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出现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在今天,茶不仅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说,茶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所谓茶文化,就是指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感情、意识形态的总和。

[2]普洱茶是产于澜沧江中下游(包括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的乔木型大叶种茶叶为原料,以晒青方式制成之后,又经过多次自然的不规则发酵后所获得的茶。

[3]普洱茶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名茶,其文化是博大深厚的。

它既是同属于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特点。

它主要包含有普洱茶种植区人民从古至今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容。

普洱茶文化,作为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是指普洱茶种植区各民族人民在对茶的发现、驯化、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等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总和。

自从远古时期居住在澜沧江流域沿岸的普洱茶种植区一带的古代先民濮人和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野生古茶树的用途,继而进行栽培、驯化、利用时,即开始了新的茶文化篇章。

并且由于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因此各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祭祀、以茶作贡、以茶入市、以茶唱曲、以茶入艺、以茶经贸、以茶入药、以茶入诗等,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友好的象征。

今天,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促文、以茶致富、以茶增谊、以茶广交天下,更促进了各民族的民结,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交往和改革开放,而对建设中国茶城普洱市,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4]然而,普洱茶文化为什么会在澜沧江畔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成长壮大,给我们中国的茶文化留下如此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呢?本文将从普洱茶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普洱茶种植区的自然生态普洱茶种植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普洱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从气候方面说,茶树性喜温暖、湿润,在南纬的45°与北纬的38°间都可以种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8℃—25℃之间。

著名的云南普洱茶区多分布在澜沧江两岸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温凉、湿热地区,海拔在1200—2000米,年平均温度在12℃—23℃之间,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最高达2000多毫米。

其中,普洱茶的重要产地西双版纳和普洱市的气候主要是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北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度为17℃—22℃,年降雨量在1200—1800毫米。

这些优越的气候条件为该区种植普洱茶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

从日照方面看,茶作为叶用作物,极需要日光。

日照时间长,光度强时,茶树生长迅速,发育健全。

云南普洱茶区海拔在1200—2000米,纬度偏高,海拔偏高,地表接受日光辐射量也较多。

由于普洱茶区多分布与澜沧江两岸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温凉、湿热地区,虽海拔高,但温度、湿度也依然很高,十分有利于普洱茶的生长。

从土壤方面看,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

云南的土壤一般为红壤、黄壤、砖红壤,PH值在4—6之间,因此正适合茶树的种植。

[5]由于得利于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普洱茶的种植方面,从茶树的育苗到茶叶的采收都是一个生态的过程。

普洱茶的育苗一般采用扦插育苗法,即剪取茶树植株的某一营养器官,如枝、叶、根的一部份,按一定方法栽培于苗床上,使其成活为茶树幼苗。

当茶树幼苗长到一定程度时,便可以将幼苗移植到土地上进行种植。

普洱茶的种植期一般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下旬之间,雨季前后均可种植。

在茶树生长期间,茶农无需进行繁杂的管理,只要保证茶树周围无杂草即可,因为如果杂草过多就会吸收土壤的肥力,减慢茶树的生长。

茶树生长3—5年之后,便可采收。

茶树通过适当的采摘,可以不断减慢新梢顶端的生长势头,促进侧芽萌发,形成更多的新梢,延长茶树的经济生产期,增加产量,且能提高成茶品质。

另外,普洱茶的采摘只能人工采摘,人工采量虽比机械少,成本高,价格也较昂贵,但是人工采茶选择性较大,叶片也较完整,能保证普洱茶大叶良好条索和品质,并且普洱茶种植区多分布于山地和丘陵地带,机械采摘是无法进行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普洱茶作为云南独有的特种茶较国内其他地方的茶有自己的特征和相应的适生条件。

要形成云南普洱茶特有的品质特色,既不能离开普洱茶产区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不能离开普洱茶种植的生态过程。

因为普洱茶文化必定要以普洱茶为载体,而只有品质优良的普洱茶才能积淀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普洱茶文化,所以普洱茶种植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普洱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普洱茶区的社会生态普洱茶区之所以会形成如此丰富而又宝贵的普洱茶文化,一方面是与普洱茶悠久的种植历史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茶马古道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也承载了十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因此,普洱茶区的社会生态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洱茶的种植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从茶文化历史中我们知道“茶起于汉,兴于唐,盛于宋,鼎盛于清”。

普洱茶的历史也与茶史大致相符。

民间有“武侯遗种”的说法,檀萃的《滇海虞衡志》记载:“茶山有茶树王,较五种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6]武侯就是诸葛亮先生,相传他在公元225年南征,曾到了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这样就使得当地少数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植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

故普洱茶的种植,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由此看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唐宋时期是普洱茶的兴盛时期。

唐咸通三年(公元826年),唐使樊绰出使南诏,在其所著的《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

[7]这里未指出茶名,只说了地界,据专家考证,唐代“银生城”即“银生府”,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即今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当时它所辖地域包括今天的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

“银生城界诸山”当指有茶的哀牢山、无量山。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

所以可见,当时普洱茶已经在银生城广泛种植了。

及至宋代,云南普洱茶种植区已经出现了普洱茶贸易。

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继《蛮书》之后也有类似的记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8]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

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9]由此可知,在宋代普洱茶种植区已经出现了普洱茶的贸易,也就是说明普洱茶在宋代时期出现了兴盛的局面。

清朝时期,普洱茶出现了鼎盛的局面。

阮福《普洱茶记》中已有详细的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茶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思茅厅界也。

厅属有茶山六处,……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色。

……采而蒸之,揉为团饼。

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

”[10]作为贡品团茶,每年向清代朝廷进贡有一定数量。

20世纪60年代初,故宫清理仓库时,有一批保存茶,有大团茶“人头茶”,小团茶“女儿茶”等,现保存完好。

由此可知,清朝时普洱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远销量号称十万担以上,宫廷将普洱茶引为了贡茶。

从普洱茶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普洱茶的种植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由于普洱茶种植历史的悠久性,就使得普洱茶种植区的人民们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普洱茶文化。

他们为普洱茶生产了不同的品种,发现了普洱茶的多种效用,并且由于普洱茶种植区聚居着很多少数民族,因此不同的民族特点赋予了不同地区的普洱茶以不完全相同的民族风情。

在加工、引用、礼仪等方面,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情。

例如,基诺族吃凉拌茶、佤族饮烧茶、布朗族饮青竹茶、拉枯族饮烤茶、傣族饮竹筒茶、爱伲族饮土锅茶、傈僳族饮油盐茶、白族饮三道茶,以及纳西族、藏族打酥油茶等。

不同的民族风情,赋予茶文化以丰富的内涵。

[11]另一方面,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还有一条古老的驿道,人们亲切的称它为“南方丝绸之路”。

普洱茶也因为这一条古老的驿道而扬名天下。

茶马古道最早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所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各民族与藏民间一种传统的以马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主要内容的商贸往来。

因为其主要进行的是以滇、川等地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为主,顾被学术界称之为茶马古道。

[12]茶马古道作为一条商贸古道,它存在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但是到了唐代这条商贸古道发生了变化,一是古道由两条变为数条,并呈网状辐射;二是由于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到了吐蕃以后,她把茶叶带到了吐蕃,由此改变了吐蕃人的生活习惯。

吐蕃的藏族生活在高寒山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食物才能御寒,所以他们的食品以牛羊奶、奶制品及糌粑为主,没有蔬菜,而“茶具有化食助兴,消解油脂提神的功能,很快成了吐蕃人不可缺少的饮品,吐蕃形成了全民饮茶的习惯,茶叶的需求量也随之剧增”。

[13]吐蕃地处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及地理条件都决定了那里不产茶,而云南、四川既是产茶地,又与吐蕃比邻,加上吐蕃与中原时有战争发生,一旦关系交恶,茶的运输就会被阻断。

所以从安全、成本和花费时间等多方面考虑,从云南、四川购买茶叶要比从长安购买茶叶经济安全得多。

藏族对茶的全民需求使得原来的商贸古道由滇、川线两条变为滇、藏线,川、藏线及滇、川线多条,古道贸易的性质由早期的以境外为主转为境内外并举。

藏族对茶商品的需求,使“南方丝绸之路”走向繁荣兴旺。

由此滇、川、藏三地之间开始以茶叶为主,加上盐、棉布、药材等其它商品的贸易交往。

[14]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同时是云南茶马古道的起点区域。

茶马古道不仅是普洱茶运销之路,普洱茶文化传播之路,同时也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

云南茶马古道主干线有两条,均以西双版纳为起点:1、滇藏茶马古道主干线:西双版纳→思茅、普洱→景东→大理→丽江→中甸→德钦→西藏芒康→拉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