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获得工程师的初步训练,能够从事机械及相关领域设计、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的人文素质;2、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学科领域的技术理论与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发展趋势。
5、具有初步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7、具有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主要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精度与检测、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课内总学时数为2498学时,总学分数为153学分。
其中:必修课程2106学时、131学分;选修课程392学时、22学分。
课程设置情况详见表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安排表》。
五、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学分为36学分。
本专业各类实践环节安排情况详见表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环节安排一览表》。
六、综合素质培养由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必修的教育环节,以及学科竞赛等专业性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拓展性校外活动选修环节组成,设定为10学分。
详见表二:《综合素质培养与拓展环节》。
七、学时、学分分配比例各类课程(环节)的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见表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各类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学分统计表》。
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双元课程体系的创新与特色
准岗:中心回到学校实训基地,强化专业技能训练,考取职业格证书。
轮岗:到合作企业进行订单培养或到相关岗位进行岗位轮训。
顶岗:到生产企业由师傅带班生产,成为准员工。
1.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特色
特色一:校企联动,生产过程与培养路径一致。 特色二:以校企共同开发产品为载体,重构优 化了基于机械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 体系。
•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近年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奖 •1. 2012年6月,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钟旭代表四川省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 能大赛中职车工项目决赛勇夺三等奖,实现了宜宾市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历史获奖的零突 破。 •2.2009年,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杨从荣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四川省选拔赛荣获 数控车工组第二名。 •3.近三年来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宜宾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12人次。 •■毕业生95℅获双证,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
4.“三评教、四评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建设多方参 与,评价具有开放性,过程性评价精细化成体系。
教学评价机制建设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着重设计 学生在工作化学习环境中的过程评价。
5.以教学需求为核心,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库数字 化、立体化,各种教学资源以教学单元或知识点构 建。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
八、建设特色与成效
建设成效
八、建设特色与成效
建设成效
八、建设特色与成效
建设成效
八、建设特色与成效
建设成效
大多数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关键岗位发
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宜宾普什集团、天工机械60%以上
大中型设备的主操手,都是学校近几年的毕业生。
2.课程建设的四化特色
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一二三三五”培养模式探索
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一二三三五”培养模式探索作者:徐小兵来源:《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年第04期[摘要] 以国家发展战略对机械专业创新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长江大学实际,构建了“一二三三五”的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公共基础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和专业特色方向模块的模块式结构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并形成了“三阶段阶梯式”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三层次综合型”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三层次内外结合式”实习教学体系和“三载体竞赛式”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在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机械专业;创新能力;长江大学;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平台[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10−03近年来,创新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尤其成为高等学校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都需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
机械工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科学领域之一,目前全国机械专业在校本科生达200多万,学生人数按专业排序名列前茅,但学生按大规模的方式“生产”,“趋同”现象严重,并且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学生和学生培养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找工作难,找理想的工作更难;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其中的症结很多,例如:教育与产业脱节,办学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薄弱,协作精神、协作能力不够等。
因此,针对上述高校机械专业学生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研究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探索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培养大批机械专业创新人才不仅符合教育创新的需要,也符合“科教兴国”和“建成创新型国家”战略实现的要求以及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13年26号关于制定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定)DOC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件陕工院院字〔2013〕26 号关于制定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各处级单位: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为了做好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根据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特对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安排如下:1.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陕工院院字[2013]25号文件《关于印发〈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的通知》。
2.为了加大学分制改革的力度,鼓励各二级学院在院内按专业大类推动学分制改革。
3.各学院在实践教学设置上,统筹规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共享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对需要在协作单位进行的实践教学项目,各学院吸收协作单位参与方案制定,讨论实践教学合理学时、开设时段,避免项目过度集中造成的资源短缺现象发生。
4.鉴于以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经验教训,各学院部应广泛发动学院部专兼职教师、校外专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如果需要,学院部可以召集校企合作委员会进行对方案进行论证。
5.2013级毕业设计时间仍放在第五学期。
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考虑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学业作品。
学业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制作的实物、产品设计方案、加工工艺方案、调查分析研究报告、专题策划方案、商业计划书、应用性研究论文、参赛的作品等等。
学业作品经过批准允许学生结合参加竞赛、参加科研项目等从第二学年开始在任何时间段完成。
6.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中各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全部要完善辅修专业方案,并且要积极鼓励学生选修辅修专业,使辅修专业工作得以实施。
7.课程名称要求: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各课程名称要和开设课程部门联系保证全院不同专业的同一课程名称必须一致。
8.已开设课程代码不变,新开设课程代码按教务处编制规则执行,代码由各专业负责进行编制。
9.入学教育仍为新生报到的第1周进行,军训2周按校历安排在教学周数内进行,考试仍为1周,第一学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总周数按16周编排。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课程设置是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基础。
学
校应该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力学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专业课
程则包括设计原理、结构设计、控制系统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此外,还应加强实践环节,设置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让学生能够将理
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其次,实践环节是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
例如,可以设置机械设计实验室、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等,让学生亲自操作
和设计机械设备和自动化系统。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项目,如
机械制造竞赛、学生科研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实习实训是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必要环节。
学校应该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领域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实习实训的内容可以包括生产实习、工艺实习、设备维修实习等,学生可
以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总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综合考虑课程
设置、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等因素。
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和
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可以全面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
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3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人:裴福玉审批人:苏群审核人:李洪智机电工程分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机械门类工学科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2013)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及制造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从事机械装备运行管理,机电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及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处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系统地学习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学习力学、机械学、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接受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测试和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新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测试和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机电产品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理论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四、专业方向:A、数控技术及应用B、机电控制及应用五、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一)主要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系统控制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UG三维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
(二)主要实践环节: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设计、机械系统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计算机辅助绘图实习、毕业设计等共计41周。
工程应用机械类本科人才“3+0.5+0.5”培养模式
学 与产业 界 、 行 业 界 沟 通 不 够 , 以 至 出 现 教 学 理 念 、 培 养模式 、 课 程体 系 、 实 践 环 节 等 还 不 能 很 好 地 适 应
( 论文) [ , 也有返 回学校 完成毕业设 计 ( 论 文 ) C 3 3 。 笔 者认 为第 一 个 “ 0 . 5 ” 这 部 分 的教 学安 排 应 结 合 各 高 校 实习基 地 建设 情 况 和校 企 合 作 现 状 , 合 理 分 配 校 企 各 自应 完 成 的 教 学 内 容 ; 第 二 个“ 0 . 5 ” 的差 别较 大, 这 部分 的教 学 模 式 应 该 结 合 学 生个 体 差异 和就
台课 的课 程 设 计 , 根 据 各 实 践 环 节 的 内在 联 系 , 结 合
式 , 形 成 以 技 术 应 用 为 主 线 的 课 程 体 系 。 充 分 利 用 校 内外实 习和实 践 基 地 , 加 强 机 械 专 业 学 生 工 程 能
人 才 培 养 目标 , 将 其 分 块 设 置 。同时 , 利 用 学 校 CNC 数 控 培 训 中 的 有 利 条 件 , 在 课 程 模 块 中 设 置 职 业 技能 实 践 , 将 本 科 学 历 教 育 与 职 业 技 能 教 育 相 结合。 “ 3 +0 . 5 +0 . 5 ” 培 养 模 式 是 指 前 3年 学 生 在 学
中国海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 工学 专业代码 08020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从2013级本科生开始执行)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子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在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1.系统地掌握数学、工程科学技术等基础知识以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知识;2.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社会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专业精神以及企业家的敏锐性;3.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高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水平,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支撑学科本专业依托的一级学科为工学(08);二级学科为机械类(0803)四、核心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程;机电控制技术;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五、特色课程海洋机电工程概论;水下机器人技术六、实践环节必修实践环节(34.5学分)1. 大学物理实验 96课时/3学分 9.电工电子实习 16课时/0.5学分2. 电工电子学实验 16课时/0.5学分 10.生产实习 2周/2学分3.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2周/2学分 11.毕业实习 2周/2学分4.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2周/2学分 12.毕业设计 12周/12学分5. 机械制造工程课程设计 1周/1学分 13.创新创业教育 2学分6. 工程图学综合训练 16课时/0.5学分 14.计算机绘图 0.5学分7. 认识实习 16课时/0.5学分8. 金工实习 3周/3学分包含在课程中必修实践环节合计 108课时/3学分选修实践环节(3学分)1.机电创新综合实训 32课时/1学分2.沟通与工程写作 32课时/1学分包含在课程中选修实践环节合计36课时/1学分七、学分分配八、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教育层面2.通识教育层面通识教育层面的课程设置参见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一览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育方案
一、培育目标
本专业培育具备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学问与应用力量:,熟识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自动化、机械工程设计和应用开发基本学问和技能,能从事机械装备应用和运行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育要求及特色
本专业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重点把握包括力学、机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以及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学问。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创新意识和动手力量的培育。
注意加强采用计算机帮助手段进行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的力量培育。
培育要求: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力量,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学问方面具有良好素养和社会适应力量;
2.具有从事机械产品讨论与开发所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3.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要的专业学问,了解其科学前沿及进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力量;
4.具有较强的自学力量、创新意识和诚信意识,具有协作精神、拼搏精神和创业精神。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
五、主要课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流体传动与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等。
六、学时与学分
学时学分构成表
七、教学进程方案表
表一:通识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
注:形势与政策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统一支配,学分计入第六学期。
最低学分要求:48. 5,其中必修43. 5学分,选修5学分
表四:实践教学平台
审核人:卓献荣。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题: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前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技术含量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目标1. 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 掌握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材料选择、工艺流程制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 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能力;4.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5.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计算机基础等;2. 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及自动化等;3. 专业核心课程:机械CAD/CAM、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机械系统动力学、先进制造技术等;4. 实践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四、培养方式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 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4.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考核评价1. 课程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结合平时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2. 实践考核:通过实习报告、设计作品、实操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3. 科研评价:通过学术论文、科研报告、专利申请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科研能力;4. 综合素质评价:通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本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我们将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
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1. 简介该文档旨在提出一份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这个方案是为了培养具备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行业和社会的需求。
2. 课程设置2.1 专业基础课程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将提供以下基础课程:- 数学基础- 物理基础- 工程力学- 材料力学- 流体力学- 热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2.2 专业选修课程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机械工程专业提供了多种选修课程,包括但不限于:- 控制工程- 机器人技术- 汽车工程- 动力工程- 振动与噪声控制- 传感器与测量技术2.3 实践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机械工程专业将安排以下实践环节:- 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 实实训:学生将有机会在相关企业或机构进行实实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 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项目,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团队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团队由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授和导师组成。
他们将为学生提供精彩的课堂教学和指导,并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以保持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先进性。
4. 就业与发展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具备以下就业和发展方向:- 机械设计师- 自动化工程师- 制造工程师- 项目经理- 研发工程师- 技术顾问5. 总结该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提供全面的机械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相信,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将为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描述,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加工工艺、自动化控制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的能力,能够在研发、制造、管理等领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学生应掌握数学、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原理、机械制造工艺等基础知识,熟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专业知识。
2.技能要求:学生应具备使用CAD/CAM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的基本能力,熟悉机械制造工艺的操作技能,具备现代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础应用能力。
3.素质要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科研及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等。
2.专业课程:机械设计原理、机械制造工艺、自动化控制基础、CAD/CAM基础、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机械振动、精密机械设计、机器人控制与应用等。
3.选修课程: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传动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
四、实践教学1.实习实训:设置机械制造与加工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了解机械制造过程和流程管理。
2.课程设计:安排机械设计和自动控制方面的课程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毕业要求1.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能力,能够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调试与维护。
2.具备机械制造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机械加工任务。
3.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能够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4.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适应跨学科合作的工作环境。
汽车检测与维修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2013级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580101)1.【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汽车检测、维修、管理与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知识、技能与素质类别主要培养规格描述知识1.具备从事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体育。
2.掌握汽车识图、汽车机械、汽车电工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
3.掌握汽车构造、原理、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构造、原理、维修,汽车电控系统的结构、原理和检修等专业理论知识。
4.掌握汽车检测诊断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综合性能的评价参数和影响因素。
5.掌握合理使用汽车的理论知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汽车及配件营销与售后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
能力通识知识与通识能力1.具备应用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2.具备本专业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3.具备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1.具有对汽车进行性能检测并评估检测结果的能力;2.具备判断汽车故障、制定维修计划的能力;3.具有汽车维修工具及诊断设备使用能力;4.具有汽车电器系统及电控装置检测、诊断、修理的能力;5.具有汽车机械总成拆装、检查、修理的能力;6具有汽车一般维护与检修的能力;7具有汽车驾驶能力。
专业拓展能力1.具有进行发动机大修的能力;2.具有进行自动变速器维修的能力;。
3具有进行进口轿车电气系统故障检修能力。
素质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2.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3.【招生对象与学制】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或中职毕业生学制:三年4.【毕业要求】(1)学分总学分为160学分。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专业代码: 580301 方案编码: 50112-2013一、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机械、机电、电气等行业企业,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 具备计算机操作、机械设备识图与绘图、机械设备设计与制造、电工电子技术、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机电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等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机械设备操作及维护、电气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机电设备的组织与管理、机电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岗位能力;具有创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素质要求1.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2. 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
3. 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技能工作必需的高等数学、自然科学知识。
4. 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知识。
5. 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
6.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7. 具备从事机械维修、电气维修、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维修、自动生产线装调及机电设备售后服务技术技能工作所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
8. 了解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9.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机电设备维修生产一线技术问题的能力。
10. 具有熟练的机械维修技能、电气维修技能、数控机床操作技能、数控机床维修技能、自动生产线装调技能。
11.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12. 具有初步的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的能力。
13. 具有信息获取能力。
14. 具有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15. 了解机电行业法律、法规和政策。
16. 了解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领域技术标准、规范。
17. 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环境适应、团队合作及独立工作能力。
18. 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
19.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涉外工作能力。
20. 具有健康的身体。
21.具有健康的心理, 能够承受较强的工作负荷及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22. 具有创业意识和初步的创业能力。
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年制初中一体化)
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原则(一)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本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按照“岗位明确,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要求,分析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和行业的用工需求,确定机械设备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制度,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
开展与企业的合作,根据岗位需要,提高生产性实训比例;按学分制管理规定,实现“一生双证”制,使毕业学生取得双证书。
通过综合、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训练,帮助学习者掌握机械设备维修专业技能,积累岗位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原则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数量、质量和结构的要求。
为了适应机械行业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满足行业对机械设备维修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依据以下原则制定本人才培养方案。
1.以市场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本专业以具有明确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以机械设备维修领域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前提,以生源分析和办学条件分析为基点,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检验标准,按照“适应与超前”相结合的原则,培养机械行业及各企业有需要的、能胜任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的、技能型应用性专业人才。
2.以全面职业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加大行业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力度,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或面向工作过程能力为支撑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着眼点,以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为目标,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成为生产第一线迫切需要的、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现代人”和“职业人”。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13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580102一、招生对象及学制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三职生学习年限:三年(全日制)二、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公民素质和职业素养,掌握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调试和产品质量检验分析的基本技能,能从事生产技术操作、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一)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二)就业岗位(群)及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四、毕业要求学生取得如下学分方能取得毕业证书:1、基础与人文素养模块:需获得30学分;2、素质拓展模块(选修课):需获得12学分;3、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技能竞赛模块:需获得9学分;4、专业技能与知识模块:需获得128学分;5、专业提升模块:6学分。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 185学分。
五、专业培养方案(一)人文素养模块人文素养模块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形势与政策》分四学期开设,每学期4~6学时。
(二)综合素质拓展模块(选修课)(三)职业资格证书模块(四)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课程设置及周数分配表专业技能模块学时分配以周为单位,每周按三个教学工作日计算,折合18学时。
(五)专业提升模块专业提升模块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六、实践教学安排表七、学时分配表八、职业资格证书模块介绍3、专业技能证书(1)制图员证(2)车工证(3)铣工证(4)焊工证九、专业技能模块介绍1、制图员模块2、车工模块3、铣工模块4、钢结构制作模块5、装配模块6、毕业综合技能训练7、顶岗实习本方案起草人员名单:覃国萍海淑萍周建刚刘小兰周彦云胡月霞李仕慧陈淑英执笔人:王瑞清审定人:柏劲松制(修)订时间:2013年5月25日。
XX专业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0802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工业产品制造领域的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机械工程学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在数年内应达到以下具体培养目标:培养目标1:为中国西部成渝经济区工业企业为主要就业区域,部分优秀者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深造;培养目标2:具备满足制造业一线技术人员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胜任机械产品或装置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产品试验/测试、运营维护、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培养目标3: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并具备相应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培养目标4: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国家、四川省的机械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和相关政策,以及所在企业的状况和发展方向;培养目标 5:能够通过持续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培养目标6:具备成为所在专业领域的技术骨干或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潜质。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及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现代应用型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制造、设备控制与管理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以下要求:毕业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毕业要求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毕业要求3: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毕业要求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毕业要求5: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毕业要求6: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毕业要求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毕业要求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毕业要求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具备与合作者交换知识和信息、完成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分工的能力;毕业要求10: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运行、维护、设计、制造及开发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通过必须的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生达到本科基本要求。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采用:“通识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分类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机电一体化的特色。
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3、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4、具有计算机应用基本能力,受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的基本训练,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5、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其发展趋势。
三、专业方向1. 机械设计与制造方向2.机械电子方向四、专业能力分析表五、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修业年限: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六、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相近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八、教学时间安排总表九、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学时分配十、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见附表)十一、主要课程及简介1、《高等数学》学时:139 ;学分:7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函数、极限、函数的连续性、导数、微分、中值定理及微分学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的应用、矢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级数、多元函数微分学、重积分、曲线和曲面积分、场论初步。
使用教材: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六版),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线性代数》学时:48;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几何空间、线性空间、欧式空间、线性变换与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线性方程组理论、二次型与二次曲面。
使用教材:同济大学《工程数学-线性代数》(第二版),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3、《机械制图》学时:116 ;学分6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轴测投影图、组合体、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零件图等。
使用教材:裘文言《机械制图》(第二版),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4、《大学物理》学时:96 ;学分6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力学、气体分子运动和热力学基础、电磁学、光学、波动、量子物理学等。
使用教材: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六版),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5、《理论力学》学时:64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质点力学、质点系力学、非惯性系力学和分析力学等。
使用教材:《理论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6、《材料力学》学时:64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与挤压,圆轴扭转,惯性矩及平行移轴公式,弯曲内力,弯曲应力等。
使用教材:孙训芳《材料力学》, 200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7、《机械原理》学时:64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机构的结构分析和综合、机构的运动分析;主要研究机构的运动可能性和确定性以及机构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及其设计;机构运动过程中,作用力与运动的关系、惯性力的平衡、机械效率和速度波动调节等。
使用教材:郑文伟《机械原理》,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8、《机械设计》学时:64;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常用的机械联接(键联接、销联接、过盈联接、螺栓联接),主要的传动机构(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轴系零部件(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了解弹簧及机器动力学某些问题(飞轮和平衡)。
介绍有关规范和国家标准,为机械设计提供最基本的知识,为使用《机械设计手册》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使用教材: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 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9、《电工电子技术》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1)电工部分:掌握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电路定理,具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一阶电路,二阶电路,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三相电路,等知识。
(2)电子技术部分:掌握半导体二极管工作特性及主要参数,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图解分析法和小信号等效电路分析法,差动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掌握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常用中、小规模集成组合逻辑部件的应用,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常用时序逻辑功能器件,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数模和模数转换器等知识。
使用教材:焦阳《电工电子技术》, 2005年,电子工业学出版社10、《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学时:48;学分2;考核方式:考查教学内容:光滑圆柱公差与配合,测量技术基础,形位公差及其测量,表面粗糙度与测量,光滑工件检测与量规设计,圆规和角度的公差与测量,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测量,直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测量。
使用教材:刘品《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200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1、《液压传动与控制》学时:48 ;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液压传动基础,液压泵与液压马达,液压缸,液压辅助装置,液压控制阀及液压回路,典型液压系统,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与计算,液压伺服系统,液压系统的使用维护。
使用教材:姜继海《液压传动》,200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2、《可编程控制技术》学时:48 ;学分2 ;考核方式:考查教学内容:PLC基础、系统配置,PLC的软器件及指令系统,逻辑处理、定时、计数、移位与步进、PLC的数据处理与控制指令;PLC用于顺序、过程、运动及数据控制;PLC基本实验及专题实验使用教材:韩晓新《PLC应用及实验教程》,200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13、《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学时:64;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基本概念、传递函数、时间响应分析、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稳定性判据、系统的性能分析与校正、系统辨识、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等。
使用教材:杨叔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4、《机械制造工艺学》学时:64;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典型零件加工,机械加工精度,机械表面质量,机械装配,先进制造工艺。
机床夹具概述,工件在机床上的定位、夹紧,各类机床夹具的结构特点,机床夹具的设计方法及步骤。
使用教材:陈明《机械制造工艺学》,200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15、《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学时:64;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与机床夹具设计四部分所组成。
金属切削原理部分的主要内容有:•金属切削变形过程、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温度、刀具结构、材料及选用,切削用量的制订等。
使用教材:陆剑中《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200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十二、专业培养的主要措施1、实行分阶段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一、二年级不分方向,进行基础课统一教学,以便学生打好宽广扎实的基础:三、四年级分专长进行教学,以利于学生按各自的专业方向志趣及特长选择课程学习。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在本专业教学中增加了《计算机图形学》专业课程,以加强学生计算机绘图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3、为了拓宽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部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开设了《机械测试技术》、《机械CAD/CAM》、《机械创新设计》和《工业机器人》等选修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和潜力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比例不少于30%,而本专业实践性教学总学时已达到37%。
开设了金工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模具课程设计、数控加工仿真和实训,增加了实习、实验等内容在课程中的比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5、引入导师制,在二年级,系根据学生专业、成绩、兴趣特长,选派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以上的教师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每个教师指导2-5名学生,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的研发兴趣。
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