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老师讲叙事的三大技巧

在叙事里面有三大技巧:外化、解构、重写。昨天这位伙伴有说步骤,就是去贴近问题,去外化、去解构。我不记得怎么说,不过她说的很清楚。我想在那个步骤会做之前还是得练基本功,就是一些技巧,然后这些技巧再重新整合到访问里面。

那我们看外化,外化问题。

当人们跟我们谈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去思考:这个人永远不可能出问题。如果抑郁他不可能是抑郁,那个抑郁如何影响他?他对抑郁的看法?他对抑郁的控制或是努力,还是可以去看的。将人跟问题分开,去看人跟问题的关系。因为当人跟问题是相等的,他是过动儿,他就是一个坏孩子。过动怎么影响那个孩子,孩子就比较有思维的空间?当人们感到自己跟问题是分开的时候,人们会由无力感进入到自己原来是可以有力量去面对问题的。虽然我有忧郁的现象,但是我一路三年走下来,原来我在那个过程里面,我也是不简单的,这样子去跟问题分开来的确会让们觉得自己的一些平常看不

到的力量。外化是一个态度,他不只是一个技巧。我早期很喜欢用外化的问话,后来也用可是更希望外化流入我的会话跟问话里面,相信人可以不断地这个个可以怎么去思考那个问题,是不在努力的

不要急于或马上外化,这样做会使你找不到真正到底是什么压抑了当事人。虽然可以外化的点有很多,但只有被外化的点和来访者内心感受很好地契合时来访者才能有能力面对问题。有时候,确定什么需要外化的过程需要一些时间。

案例:如何做到“不急于外化”

1、我有些“焦虑障碍”:“你说你有些焦虑障碍,你能不能再多说一些。

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紧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紧张“颤抖”或“摇摆”,不管是什么,重要的是,这和来访者对自己顾虑的感受很贴近。

“失败”并不是一个最恰当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需要进一步地用问话来挖掘与来访者最贴近的表述。

你刚刚说你觉得很失败,不管在工作方面如何,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感觉很失败,那可不可以多说说,作为一个母亲是什么让你感到很失败。

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紧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孩子的不“不爱学习”

是困扰她的最大问题。

外化问题的具体方法如下:

1、邀请来访者检视问题对他们生活与关系的影响。帮助他们觉察并描述自己与问题的关系。

例如:将来访者描述他们自己的句子形式进行改变,从形容词改成名词形式。

我有些抑郁。抑郁这个问题影响你有多久了,或者抑郁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抑郁对你真正的影响是什么?当这些影响最强或者最弱时,是什么在支持着抑郁,又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扮演了补救的角色。

2、情节、问题的命名。命名能使问题的外化更有效果,可以突出问题本身,而不至于把人病态化。

我经常会感到害羞,甚至不能与别人正常沟通。

讨厌的害羞出现时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哪些影响是令你满意的,哪些影响是你不满意的?

3、拟人化。在叙事的思维中,问题是

有生命、有动机、有需求、有伙伴的,可以通过问话的方式来对问题作拟人化的描述,以使来访者的问题外化。

例如:当来访者是一个想从麻烦中解脱出来的小孩时,就可以这样问。

麻烦先生是怎么捉弄你的?麻烦先生最喜欢在什么情况下来拜访你?

例如:邀请来访者与自己问题做一个对话,就可以这样问。

问题今年多大年纪?

怎么想到要进入到此人的生活?

想从此人的生活里获取什么?

什么时候问题最有力?

什么时候问题较无力?

问题受什么滋养来长壮?

问题受什么影响较会消弱?

谁是问题的好朋友?

谁是问题的敌人?

想要和问题保持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可以用不来烦我、偶尔来说好了、驯服它、多体谅我、被我逮着了、和问题保持和和谐的关系。这些拟人化的词语来提示

来访者,他和问题之间想要保持的关系。

外化的注意事项:

不要急于外化或马上外化,没有花上足够的时间去推敲到底是什么压抑了当事人;

非正义事件(家庭暴力、虐待)不能直接外化;

如果不在后结构主义的概念框架下使用外化,外化的价值就会非常有限;

外化不仅仅是一个技巧,更多的是咨询师的一种态度,是要去贴近来访者的问题和宝贵特质、珍惜来访者问题和宝贵特质的态度。

非正义事件的处理:虽然叙事理论说可以接受一切与主流文化不符的现象,但这里并不包括对非正义事件、非正义行为,暴力、虐待等。

两种情况:

来访者是施暴者:

我们不能把家庭暴力行为作为外化的对象,而是要透明的探索施暴者背后的渴

望、需求、信念等,如他们希望与家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方式如何让他靠近那样的感觉等:如果家暴背后的信念是“控制别人”,就要去外化这个信念,探究什么时候这些信念比较薄弱,什么时候这样的信念比较强大?“想要控制别人”是怎样影响他的生活的。就是要去贴近来访者施蛊惑人心背后的想法和渴望,而不是去外化家暴行为。遇到可能会危及别人安全的情况还要进行危机干预。

处理方法:1对于施暴者的来访者,不能外化家庭暴力这个行为。2是要外化来访者施暴背后的想法、渴望和信念。遇到可能会危及别人安全的情况还要进行危机干预。

第二种情况来访者是暴力或虐待的受害者。

我们也不能直接把暴力或虐待行为外化,而是探索来访者遇到家庭暴力的经验是什么?比如:无助、伤心、绝望、瘫痪。然后去外化这些感受,如:

瘫痪是什么感觉?什么时候开始的?在瘫痪中是怎么走过来的?瘫痪对你的影

响是什么?你希望与瘫痪保持怎样的关系?等。

处理方法:1来访者是暴力或虐待的受害者。不能直接把暴力或虐待行为外化。2要探索来访者遇到家庭暴力的经验是什么,然后去外化这些感受。

可用的外化句式:

那个“问题”长什么样子?

悲伤是什么时候开始打击你的?你是怎么反抗的?

那个忧郁几岁?它靠什么长大的?

当愤怒来到你身上的时候,它想要怎么控制你?当你被它控制的时候,你做了一些什么事?

我想让你给紧张起一个名字,你想要叫它什么?

你是怎么打败自卑这个家伙的?

困扰——转换——来访者所谈的问题

什么在困扰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