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典电影的历史价值与当下意义
关于电影的意义和价值【三篇】
关于电影的意义和价值【三篇】【篇1】电影的意义和价值一、励志电影有着启迪人生的价值意义生活的目标、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等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也是文学艺术探索的重要主题,励志电影不仅是一种普及性的大众文化,还有着“文以载道”的艺术使命,肩负着传播精英文化、引导社会审美取向的重任。
因而,励志电影要将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作为重要主题。
陈凯歌拍摄的电影《边走边唱》就是一部有着深厚哲学内涵和思想意蕴的励志电影,该片以悲壮而苍凉的曲调“千弦断,琴匣开,看世界……”为线索,在盲人的吟唱中展现了命运的琴弦,揭示了为何要赋予生命价值、如何赋予生命价值、如何发挥生命价值等人生命题。
影片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开始———盲人要想睁开眼睛看到美好的世界,就必须依照师父嘱托弹断一千根琴弦,从琴匣中取出医治眼睛的药方,按照此药方抓药,这样才能重见光明。
盲人琴师立志弹断一千根琴弦,他翻山越岭、走乡串户,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但是他在琴匣中取出药方时,才知道让他重见光明的药方竟然是一张白纸。
导演借盲人琴师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以荒诞地抗争获取生存的命运寓言,诠释了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信念,即人生必须有一个目标,哪怕是一个虚设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有走下去的动力。
对影片中的盲人琴师而言,所谓的药方就是盲人琴师生活的精神动力,正是为了获得重见光明的药方,老琴师不停地弹琴,并弹断了一千根琴弦。
可见,人生不过是结果与过程的集合体,是不断将目的转化为过程的生命历程,生命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二、励志电影有着激励斗志的价值意义第一,励志电影宣扬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也就是说,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应保持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抗争命运、超越自我。
美国励志大片《阿甘正传》讲述了智障人阿甘的成长史与奋斗历程,展现了极限与超越的精神主题,完美地诠释了人生过程中限制与超越的关系。
《2024年价值呈现与文化意义_论新主流电影之“新”》范文
《价值呈现与文化意义_论新主流电影之“新”》篇一价值呈现与文化意义_论新主流电影之“新”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展。
新主流电影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电影类型,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和文化意义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价值呈现和文化意义两个角度,探讨新主流电影的“新”之处。
二、新主流电影的价值呈现1. 艺术价值新主流电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内涵,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关注社会热点,也注重人性关怀,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叙事结构、画面表现、音效设计等方面,新主流电影均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2. 商业价值新主流电影在保持艺术品质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商业吸引力。
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观众心理和消费习惯,通过精准的定位和营销策略,实现了良好的票房成绩。
新主流电影的成功,为电影产业带来了可观的商业价值。
三、新主流电影的文化意义1. 传承文化新主流电影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通过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音乐等元素,新主流电影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观众,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 引导社会风尚新主流电影以积极向上的主题和价值观,引导社会风尚。
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倡导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观众提供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选择。
四、新主流电影的“新”之处1. 题材创新新主流电影在题材上不断创新,涉及领域广泛。
它既包括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也涵盖科幻、奇幻等类型。
这些新颖的题材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2. 手法创新新主流电影在拍摄手法上不断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CG特效、虚拟现实等,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它也注重细节处理和情感表达,使影片更具感染力。
3. 观念创新新主流电影在观念上不断创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探讨人性、爱情、友情等主题。
它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不同文化和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为观众提供了多元的文化视野。
中国电影历史题材的重要性
中国电影历史题材的重要性中国电影历史题材的重要性在于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展现历史人物和再现历史场景,电影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过去,感受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并且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电影历史题材的重要性。
一、传承历史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历史题材电影可以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电影,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风貌、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例如,电影《走西口》以它特有的历史风情向观众展示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使观众对古代贸易、文化交流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有助于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二、映射时代变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生动地再现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映射时代变迁。
通过电影,观众可以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例如,《活着》这部电影以它独特的历史背景描述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变迁,使观众对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启迪现实意义中国电影历史题材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能够启迪现实意义上。
通过揭示历史事实、探索历史背后的智慧,电影可以给观众带来思考现实问题的启示。
例如,《建国大业》这部片子赋予了观众对于新中国建国历程的真实感受,并借此激发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这种启迪现实意义的作用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四、提升电影表现力历史题材电影在艺术表现力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历史题材电影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使故事情节更加丰满、引人入胜。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使角色形象更加立体、有血有肉。
通过对历史场景的再现,使电影画面更加美轮美奂。
这些都提升了电影的表现力,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五、促进文化交流历史题材电影还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和人物,具有普世价值和影响力。
通过历史题材电影,中国电影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并与其他国家的观众分享中国的智慧和情感。
电影经典解读:解析经典电影的艺术与意义
电影经典解读:解析经典电影的艺术与意义1. 引言1.1 概述在电影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经典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些经典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作品,更是艺术的杰作,它们通过深入人心的故事、精湛的演技以及独特的拍摄技巧,使得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情感冲击。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讨论电影经典解读:定义和特点、著名经典电影解读与剖析、经典电影与当代社会关系探讨以及结论。
首先,我们将对经典电影进行定义和特点的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何为经典电影。
然后,我们将选取几部著名的经典电影进行深度解析,并从不同角度剖析它们所传递出来的意义和价值。
接着,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经典电影与当代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探讨其对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人类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启示。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经典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并展望其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经典电影的解读,探讨其所蕴含的艺术和意义,以及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经典电影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传达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情感体验,引发读者对电影艺术的思考和理解。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当代社会对经典电影的理解和重要性评价,以期激发读者对经典电影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更多思考,并为未来经典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见解。
这篇长文将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并欣赏经典电影作品,从而提升他们对于电影艺术及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情感触动的认识。
无论是作为观众、学生或是从事相关领域工作人员,本文都能够为他们提供有益且全面准确的信息,并激发更多关于经典电影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讨论和研究。
2. 经典电影的定义和特点:2.1 定义:经典电影是指那些在制作、表现和主题上都具有卓越艺术品质,并且对观众产生深远影响的电影作品。
这些电影通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导演技巧和深刻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经典电影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时期,但它们共同之处在于其艺术性、文化内涵以及持久的历史意义。
电影拍摄中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
电影拍摄中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近年来,电影在全球范围内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各类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电影拍摄中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并分析其对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的影响。
一、电影史上的重要事件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的《来自飘摇西游的故事》电影首次引入有声技术,这一技术的引入对电影产业、技术和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有声电影的兴起,电影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它赋予了电影更加生动和真实的表现形式,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此外,二战时期对电影拍摄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电影刻画了战争的严酷现实以及人们所经历的痛苦和残酷。
这些电影作品通过影像的力量,向观众展示了战争对社会和个人的毁灭性影响。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电影成为了表达情感、展示战争残酷性的有效媒介,同时也调动了社会的思考和行动,为和平奠定了基础。
二、电影的社会意义1. 反映历史与文化电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特定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电影,观众可以感受到某个社会时期的风貌、价值观和思潮。
例如,中国电影《活着》通过展现民国时期至文革期间的历史变迁,以及家庭与个人的命运变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通过电影所展现的历史和文化,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自己的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
2. 影响价值观与思想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和文化产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价值观念常常会对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塑造英雄角色,他们无私奉献、勇敢正义,这些价值观念在观众心中树立了榜样,并对其行为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因此,电影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娱乐,更在于引导和塑造观众的价值观念与思想。
三、电影拍摄与文化传承电影拍摄不仅仅是娱乐产业,它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
《2024年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范文
《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主旋律电影逐渐成为国内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题材到现实题材,从重大事件到英雄人物,主旋律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深受观众喜爱。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趋势愈发明显,本文将针对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及其价值进行分析。
二、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1. 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大决战》系列到《湄公河行动》系列,再到《战狼》系列等,主旋律电影逐渐形成了一种系列化的趋势。
这些系列化作品在叙事手法、主题表达、视觉效果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使得主旋律电影的观影体验越来越丰富。
2. 系列化发展的原因(1)市场驱动:随着观众审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系列化主旋律电影能够满足观众对特定题材和角色的持续关注。
(2)文化传承:系列化主旋律电影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政策支持:国家对主旋律电影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系列化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系列化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分析1. 文化价值系列化主旋律电影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通过深入挖掘历史、现实和人物故事,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 艺术价值系列化主旋律电影在叙事手法、画面表现、音效制作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得影片的艺术价值不断提升。
通过精湛的表演、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感受到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情感。
3. 社会价值系列化主旋律电影以真实、客观的手法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有助于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
同时,通过展现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论红色经典电影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论红色经典电影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作者:杨淑乾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9期摘要:红色经典电影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电影作品,它可以通过描绘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展现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载体,也可以以描绘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展现社会主义发展应该具有的价值体系。
本文主要从红色经典电影作品的内涵和在当代它仍存在的现实意义进行说明,以求发现红色经典电影作品的价值,让它在当代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发挥出红色经典电影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红色经典电影作品内涵与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171-02一、红色经典电影的内涵(一)红色经典电影的来源红色经典最初在80年代的时候是样板戏[1]的代称,90年代以后,人们的怀旧情绪突然高涨,所以此时红色经典主要被用来指受毛主席1942年在延安的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影响而创作的能够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政治运动以及普通的工农兵生活样貌的作品。
红色经典电影作品是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电影作品而存在的,他们普遍都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创作题材,通过电影这一载体,描绘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展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为提出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应该具有的价值体系提供历史依据,是应该留存与被广泛推广的具有价值的电影作品。
(二)红色经典电影作品的内容红色经典电影的创作[2]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红色经典电影。
比如《南京大屠杀》,它是由吴子牛为导演,秦汉、刘若英等演员领衔主演的一部历史战争影片,该电影以1937年发生在中国南京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中日结合的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
还有《铁道游击队》,它是由王新民为导演,赵恒源、史兰芽等演员领衔主演的一部抗战剧,该剧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南部地区的铁道游击队与八路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日寇地区,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
红色经典影片与近现代中国发展心得
红色经典影片与近现代中国发展心得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近现代以来经历了许多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红色经典影片是指那些以描绘革命斗争为主题的电影作品,它们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红色经典影片与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关系、红色经典影片对于塑造国家认同感的作用以及红色经典影片对于观众思想启迪方面展开讨论。
红色经典影片与近现代中国发展红色经典影片是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转型的电影作品。
这些影片通过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英勇斗争,向观众传递了革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红色经典影片也反映了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变革的期待和追求。
红色经典影片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和思想理念的阐释。
这些影片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展示革命斗争中的艰辛和牺牲,向观众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同时,红色经典影片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坚定信念和智慧解决问题。
近现代中国发展与红色经典影片密不可分。
这些影片记录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困难。
它们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并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磨难与辉煌。
红色经典影片对于塑造国家认同感的作用红色经典影片在塑造国家认同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影片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和英勇斗争,向观众传递了中国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耀感。
观众在观看这些影片时,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加强了他们对于国家的认同。
红色经典影片也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
这些英雄人物以其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斗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楷模。
电影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传承
电影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传承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备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具有深刻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媒介。
通过电影,我们可以探索和理解社会现象,传承和弘扬文化精神,实现心灵交流和思想启迪。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社会意义。
电影创作通常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种层面。
通过电影,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体验不同社会群体中的生活、困境、价值观和情感。
电影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唤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电影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摔跤吧!爸爸》等成功传递了关于性别、家庭、爱情等问题的社会信号,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让观众思考。
其次,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媒介,承担着弘扬和保护文化的责任。
电影可以将文化情感、历史故事、传统价值观带入观众的心灵,在观影过程中引发共情和共鸣。
它为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途径,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展。
例如,中国香港的电影工业以其独特的艺术方式和故事题材吸引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并为香港文化的传承扮演了重要角色。
电影还通过故事情节、音乐和视觉效果等元素,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发对文化的思考。
不同类型的电影,如爱情片、动作片、历史剧等,都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传递特定文化的价值观。
例如,印度的宝莱坞电影以其浪漫梦幻的情节和歌舞片段闻名于世,向观众传递了来自印度文化的心灵真挚和乐观向上的情感。
此外,电影还具有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
通过电影,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观众可以了解和欣赏彼此的文化特色和艺术表达方式。
电影的国际交流也有助于文化多元性的尊重与促进,为建设一个和谐的全球社会做出贡献。
例如,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并与其他国家的电影制作团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总结起来,电影作为一种社会艺术形式,在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与现实:“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思想传承价值
历史与现实:“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思想传承价值作者:张红云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9期摘要“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具有重要的思想传承价值:爱国主义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理想信念是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艰苦奋斗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关键词“红色经典”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创新精神近几年,“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在广大观众中掀起一股收视热潮。
例如,《八路军》、《长征》等宏大叙事题材的作品,《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等以虚构或半虚构的人物来展现那个年代风貌的作品。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至解放前28年历史时期的文化。
即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凸显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先进性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传承价值。
一、爱国主义——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邓小平曾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为最大耻辱。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革命志士为了革命牺牲自己,舍弃一切,前赴后继的英雄事迹是对爱国主义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正是有了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根本特征的民族精神,才使我国的革命事业历尽艰辛,顽强地生存和发展下来,创造了世界革命史上的奇迹。
例如《长征》这部电视剧的播出,再次唤起了中国人景仰的那种长征精神,重走长征路的热潮此起彼伏,人们渴望了解红色岁月,保留红色记忆。
70年时代经典透视影像艺术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电影经典概述
70年时代经典透视影像艺术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电影经典概述&周星孙佳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从各个历史时期有特色而代表性的电影作品中,都能透视中国电影和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
毫无疑问,不同阶段电影代表作品都或隐或显地和时代的政策、人心所向与文化潮流相关联。
在70年间,形成了大略三个阶段的创作经典聚会,各个历史时期中都产生了可以透视时代政策变化和艺术观念转换的代表作品。
一、第一个阶段:“十七年”电影经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17年,是改变以往中国电影状态、精神气质和创作趋向的一个特殊时期。
这个时期中呈现出影响后来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些重要的趋向。
如果说中国电影刚刚出现的时候,伦理片、武侠片和早期的喜剧创作,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表现创作等多角度决定中国电影后来的第一个高潮;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电影,在创作的走向上明显发生了变化。
比如《林家铺子》在创作的严谨性上,无论从剧作到影像都是中国电影的创作经典的一种标志。
其明显的透视就是凸显阶级压迫和国民党统治下的旧时代的污浊。
借助一个小掌柜林老板的左右游移的生活经历,来折射对黑暗旧时代的揭露和批判的历史现实主义倾向。
在影像的表现上,用一种平实的方式表现时代风云侵扰的江南动荡不安的景象以及各种隐喻式的船桨划过污浊水面的荡漾,既暗示着对既往时代的认识,也表现出主流创作倾向中对旧时代的批判态度。
影片对于现实和艺术表现之间巧妙的结合体现影像创作的严谨性,也预示着开始为中国电影带来一种思辨的特色。
而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样一种哲理性的呈现意味,又是这个时代的政治倾向和文学性的倾向相结合的表现。
影片所具有的对历史深度和人心深处的多重性的表现,给予那个时期尽管政治倾向明显,却依然会在一种文化和艺术的隐喻性上下很大的功夫。
于是成就了《林家铺子》充满着严峻色彩的现实表现质地,也充满着对人际关系的微妙性的刻画,同时更带有一种哲理思考的政治倾向性。
青春之歌的历史价值
青春之歌的历史价值
《青春之歌》是中国电影的一部经典作品,于1979年上映。
这
部电影描绘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群年轻人在新时代下奋斗的故事。
该片的历史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片是中国电影历
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其次,该片深刻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青年人面临的
挑战和机遇。
这些年轻人通过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努力,逐渐
走出了旧有的阴影,成为了新时代的主人公。
再次,该片所展现的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后来中国电影作
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参考。
该片不仅仅是一个青春励志的故事,更是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文化代表之一。
总体而言,《青春之歌》通过其真实而深刻的刻画,展现了当时
中国青年一代的心路历程,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氛围,深入人心、触动
人心、感染人心。
因此,该片的历史价值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八佰这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八佰这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八佰》是一部由管虎执导,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
该电影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为背景,向观众展示了一群英雄决死守护家园的故事。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
本文将从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和人文情感三个方面来阐述《八佰》这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1. 历史价值《八佰》所述之历史事件发生在1937年,当时上海四行仓库面临着日本军队的围攻。
这一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军民英勇抵抗的一次生动写照。
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角色还原了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人物形象,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伟大。
教育意义在于,通过观看电影,观众能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抗战年代中所遭受的艰辛与牺牲。
同时,观众也能够通过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感受到爱国主义和英雄精神的力量,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2. 现实意义《八佰》不仅仅是一部通过历史事件来反映过去的电影,它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下,中国正面临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时期。
这部电影以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保卫四行仓库的故事,呼吁当代人坚守信念、奉献国家,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向观众展示了荣誉、勇敢、团结和担当的精神。
这些品质对于塑造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观众通过电影的观看,能够从中汲取奋斗的力量和团结合作的智慧,从而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3. 人文情感《八佰》除了讲述了战争中的故事外,还注重展示人性的光辉。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和立体,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和情感。
在绝境中,他们展现出的决心和团结,以及彼此间的情谊和牺牲,无不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电影通过真实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人物形象,呼唤人们对于友情、爱情、家庭以及责任等人文情感的思考。
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宝贵,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所拥有的一切。
十大有教育意义的中国电影
十大有教育意义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全球电影市场的重要一员。
在众多的中国电影作品中,有许多影片以其深刻的教育意义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介绍十部具有教育意义的中国电影,并分析电影中所传达的教育价值。
一、《活着》影片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深刻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动荡岁月。
该片引发了观众对人性价值和家庭伦理的思考,呼吁人们珍惜当下,关爱亲人。
二、《霸王别姬》该片以中国京剧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两位京剧演员的悲剧命运,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冲突。
电影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使观众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珍贵性。
三、《霸王之诸子百家》该片以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事迹为蓝本,通过还原历史场景和讲述故事,呈现了中国古代多元思想的盛景。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了解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学问,引发对智力教育的思考。
四、《天注定》该片以中国经济快速崛起背景下的贫富分化为主题,讽刺了人们为了财富而失去道德底线。
通过电影,观众可以思考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警醒人们要珍惜内在的价值。
五、《红高粱》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该片通过一个农村家庭的命运变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封建迷信、恶性竞争等。
观众通过电影可以反思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统观念的改变。
六、《甲方乙方》该片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困境中的一对夫妻,通过各自经历的故事,展现了改革初期社会各阶层的观念冲突和困惑。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反思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选择和价值观。
七、《夜宴》该片以唐代诗人杜牧的人生遭遇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宦官家族的兴衰,探讨了权力与人性的关系。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深入思考权力对人的腐蚀和社会道德的失范。
八、《芳华》该片以军营文工团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女主角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女性命运的变迁。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思考时代背景下的个体选择和人生梦想。
九、《李保国》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描述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的拼搏经历和为民众奉献的故事。
中国电影的社会意义
中国电影的社会意义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娱乐的方式,更是反映社会现实、传递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就中国电影的社会意义展开讨论。
一、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形式,扮演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角色。
中国电影通过创作历史题材的影片,将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民间传说等文化元素传递给观众。
例如,电影《霸王别姬》通过表现京剧艺术和中国古代文化,让观众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中国电影也通过展现当代社会的题材,弘扬民族精神和主旋律。
近年来,一系列反映中国人民奋斗精神和社会变革的电影作品相继问世,如《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等。
这些电影挖掘了国内外观众心中的情感共鸣,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并激励着人们为共同的梦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反映社会现实,传递社会价值观电影作为影像艺术,能够直观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社会现实,传递社会价值观。
中国电影通过反映社会问题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唤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发思考。
例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以药物专利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我国医疗行业的现实问题,引发了公众对于医药体制改革的思考和讨论。
同时,中国电影也承担着传递社会价值观的使命。
许多电影作品通过塑造正面形象和价值观的角色,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电影《红海行动》通过讲述中国维和部队的英勇事迹,传达了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主旋律,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
三、促进文化交流与认知中国电影不仅在国内市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中国电影通过各类国际电影节的参展和荣誉获奖,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国际社会呈现了一个真实、多元、富有魅力的中国形象。
电影《后来的我们》作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青春爱情片,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并在海外获得了极佳的口碑和票房成绩。
红色影视剧的价值意义作文600
红色影视剧的价值意义作文600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是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充分发展,其间所拍摄的大量“红色经典电影”,对中国社会、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色经典”电影作为众多文艺形式中的一种,其价值是难以估量且永恒存在的:它还原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表现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必胜性;歌颂革命英雄的英勇无畏、誓死不屈精神;表现普通人民的斗争精神;唤起人们对辉煌的革命岁月的追忆;让下一代或几代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历史使命感等等。
这些都可以在《红色娘子军》《董存瑞》《焦裕禄》《开国大典》等影片中得到印证。
当下,红色经典的商业价值被创作者们挖掘出来,翻拍、改编红色经典已然成为热潮,这一现象在电视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有数据表明,2002至2004两年间,就有近40部“红色经典”电视剧被列入规划批准立项,共约850集。
红色经典再掀热潮,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红色经典”之所以被再度青睐,首先源于它本身具有的艺术成就:经典作品本身的主题传达、叙事手法、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都是独特、精致的,除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外,更符合人们传统的审美心理与接受心理。
其次源于它广泛的受众基础:无论是曾经红极一时的文学作品(如《青春之歌》当年130多万册的发行量)还是影视作品(如《红色娘子军》等影片一经上映观影场面可谓万人空巷),都曾经流传广泛甚至至今仍为人称道,这样的作品一经翻拍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怀旧心理及再度共鸣。
还有一点就是,无论什么年代,人们崇拜英雄的心理都不会消失,正如《读者》杂志创始人之一郑元绪所言:再高尚的人也阅读色情,再卑鄙的人也崇拜英雄。
这也可以看作是民族性的体现。
有好的文本做铺垫,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做保障,有国家权力机关的鼓励做后盾,有崇尚英雄的民族性做根本,翻拍或改编的“红色经典”投放市场,成功概率必然会大幅度增加。
红色经典改编热“体现了中国当下影视艺术复杂深广的文化指向,反映了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现代化转型时期人们审美文化心理的内在趋向及中国当下复杂多变的文化现实。
中国1949电影观后感
中国1949电影观后感作为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电影,中国1949通过精彩的剧情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事件,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电影以历史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艰辛奋斗和胜利的喜悦,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首先,中国1949电影通过讲述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历史的曲折与起伏。
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国内外敌人的困扰。
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战争的硝烟和炮火,还有人民的疾苦和期待。
影片通过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背后的种种故事和细节,向观众展现了那个艰苦时期的中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伟大的毛泽东主席以及其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作为领导者的坚定和智慧,以及对人民的深沉的爱和关怀。
同时,电影中也没有忽视普通人的形象,通过他们的表现,观众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困苦。
电影叙事手法的运用也让观众受益匪浅。
导演通过运用深入人心的镜头语言,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剧情中,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冲击力。
影片通过各种形式的战斗场景、悲剧和欢乐的交织,展现了历史的大背景和小人物的命运,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并思考其中的深层意义。
此外,电影中的配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配乐在电影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观众营造了热血沸腾、悲怆欢乐等不同的氛围。
通过音乐的和谐与激昂,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电影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中国1949电影融入了许多当时中国人民的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土地改革、农民问题、贫富差距等等。
通过对这些真实问题的刻画,电影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促使观众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思考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1949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展现历史和反思当时社会现象的重要影片。
《2024年“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范文
《“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篇一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一、引言在当代文化市场中,“红色经典”这一特殊的影视题材占据了一席之地。
通过对历史的深刻描绘与人物的鲜活展现,这些影视作品不仅弘扬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更激发了人们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红色精神的传承。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改编与传播,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二、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背景与意义“红色经典”这一概念指的是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的文学、影视作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这些作品在影视界逐渐兴起。
改编自小说、话剧等原始文学作品的红色经典影视剧,如《长征》、《青春之歌》、《大决战》等,以崭新的影像形式将红色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对于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的认同感。
三、影视改编的策略与特点(一)主题选择与故事重塑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改编首要的是对原始故事的筛选和重塑。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进行再创作,使故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角色塑造与演员选择在角色塑造上,通过细腻的刻画和演员的精湛表演,将历史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选择具有演技实力和观众缘的演员也是成功改编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影像技术与艺术表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技术的运用在红色经典改编中愈发重要。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特效、场景重构等,将历史场景真实地再现,同时也结合现代审美趋势进行艺术表现。
四、传播途径与影响(一)传播途径的多样性“红色经典”影视作品通过电视、网络、电影院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其中,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更多年轻观众能够接触到这些作品,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二)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承通过“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传播,人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这些作品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尊重历史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在改编过程中,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充分考虑艺术创作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经典电影的历史价值与当下意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6))饶曙光《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25日 24 版)《建国大业》阅读提示新中国电影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获得本土观众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认同的影片,大多是与本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经验相一致的影片。
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有效建构和表达,是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也是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在新中国60多年的电影历史上,一大批优秀电影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历史记忆、情感记忆,并在时间的流逝中积淀为具有永恒魅力的经典。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影生产主要集中于上海,电影发行主要依赖上海和南洋,电影观众则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小市民阶层。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性的变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合力的推动下形成了与其它任何电影形态都不一样的新中国电影范式。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在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下形成了独特的“工农兵电影流派”,并以革命英雄主义为其主旋律,最终完成了“英雄神话”在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大量工农兵形象以主人翁的姿态走上了银幕,成为了新中国电影一个划时代的特色。
“十七年”电影无论是解放叙事(如《白毛女》、《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英雄叙事(如《南征北战》、《董存瑞》、《上甘岭》、《红旗谱》、《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革命历史叙事(如《林则徐》、《甲午风云》),还是新生活叙事(如《今天我休息》、《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民族叙事(如《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阿诗玛》)等,都充满了自信、向上、乐观的精神,洋溢着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
其中,最具光彩和感染力的就是英雄形象的塑造。
这些充满着性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力量的英雄形象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代表,构成了一幅真正的时代英雄画卷,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培养了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英雄主义情结。
这些英雄形象不仅是属于个人的,更是属于时代,属于集体,属于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情感记忆,甚至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所蕴含的主流价值、核心价值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在艺术表现方面,这些作品都注重情节的丰富性、多样性,注重民族文化叙事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建构了“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流行的电影。
更重要的是,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就举全国之力迅速建立起了覆盖全国各地的厂矿、农村和部队的发行放映网络,使广大工农兵群众享受到了观赏电影的权力,从电影的百花园中取得丰富的精神食粮,受到巨大的教育和鼓舞。
他们热爱表现他们自己的电影,电影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工农兵电影、英雄电影的不断生产在培养了自身大批电影观众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欣赏趣味和欣赏习惯。
反过来,观众的欣赏趣味和欣赏习惯又影响到电影的创作和拍摄,使得工农兵电影、英雄电影的再生产也变得非常容易和顺畅。
换句话说,工农兵电影、英雄电影培养了大批忠实的观众,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内也不断创造出观影奇观乃至票房奇迹。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以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塑造了一种难以复制的乐观的、向上的社会生活氛围,培养出了“50年代”和“知青”一代人的英雄崇拜情怀和情结。
这一时代氛围感染了他们,成为他们不可磨灭的终生记忆。
“十七年的电影的主流充满革命的激情和健康的情趣,迥异于那种游离于历史潮流之外、热衷于琐亵情欲和迎合庸俗趣味的电影文化。
中国电影为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为移风易俗,把人民培养成为具有崇高革命理想和健康审美趣味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挥了强大威力。
”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历史背景下,不少作品关注现实人生,对社会生活、民族传统进行文化观照和反思,具备了一种史诗品格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新的发展时期。
老中青艺术家都焕发出了空前的创作热情和激情,同台献艺,创作出了一大批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佳作如《小花》、《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城南旧事》、《少林寺》、《牧马人》、《人生》、《孙中山》、《芙蓉镇》等。
不少作品体现了现代中国电影难得一见的批判性和内省性气质,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性内涵,其代表性作品有吴天明的《人生》、丁荫楠的《孙中山》以及谢晋的《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
从艺术表现和风格的层面看,不少作品克服了急功近利直奔政治性主题以及直白显豁的表达方式,延续并发扬光大了《小城之春》、《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的诗意传统,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境界和品格,代表性作品有《巴山夜雨》、《城南旧事》、《乡音》等。
另外,合拍片《少林寺》于1982年在国内公映,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直接推动了中国武侠电影又一次高潮的到来,引领了中国电影的市场潮流。
《喜盈门》的全国观影观众达到5.7亿人次,其成本仅为39万元,创造的利润竟达151万元,成本利润率达384.6%,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晋电影,他的代表性作品《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都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争论,对中国观众的影响是其他导演难以匹敌的。
谢晋之所以能赢得最大层面的观众,在于他的电影能及时捕捉并表达时代的潮流和情绪,同时也善于抓住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观赏心理。
正如谢晋自己所说:是时代造就了我的电影。
一系列有关电影改革的新政策和新举措,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及其发展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并直接促成了2003—2011年中国电影连续的大幅度增长1987年3月,在全国故事影片创作会议上,电影主管部门首次明确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
1989—1991年,借助于新中国成立4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辰70周年,一批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片”如《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大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周恩来》应运而生,成为电影创作生产主流。
1999年前后,借助于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氛围和契机,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影片如《横空出世》、《我的1919》、《生死抉择》等。
这些影片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强国梦想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相吻合的。
《生死抉择》击败了同时期几乎所有进口大片,仅在北京的票房就达1726万,创造了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的奇迹,成为2000年中国市场的票房收入冠军。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并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其后,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一系列有关电影改革的新政策和新举措,直接促成了2003—2011年中国电影连续的大幅度增长。
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政策和措施不仅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而且也带来了积极的市场变化,成功地应对了加入WTO中国电影面临的种种难题和风险。
如果说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之前的主流大片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的话,引起巨大轰动并且创出了3000多万票房收入的《云水谣》,以其成功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极大地拓展了主流电影的叙事空间和市场空间,对于中国主流电影、尤其是主流大片的市场化生存及其产业之路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在产业化、数字化、现代化、国际化新的语境中,电影欣赏和消费最重要的环节是传播。
电影创作和生产要充分认识并尊重电影的艺术规律、市场规律和传播规律,合理地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商业化的运作来推动电影的有效传播。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明星”的《建国大业》通过娱乐的外包装“柔性表达”了大家熟知的历史和政治,使其成为了共同消费、集体狂欢的仪式,从而使观众体验到电影“集体感知对象”不可替代的魅力。
《建国大业》将历史场景与时尚元素结合,将主流价值观用当代观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表现,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商业化的运作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事件电影”,有助于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建设,也有助于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有效传播。
《唐山大地震》在坚持“三贴近”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贴近电影产业化发展和观众观赏需求,不掩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回避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存困境、道德困境、情感困境并给予电影化的呈现,体现了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深化,实现了现实主义的现代化转换。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功的主流大片最终都体现在与本土观众及其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上,体现在与民族文化传统、本土电影传统的血肉联系上。
如果中国电影每年有3到5部《云水谣》、《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这样的主流大片,那么不仅会有效地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而且更能有效地提升中国电影的形象,有效地提升中国电影的文化软实力。
电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表达,国产电影大片在创造视听奇观的同时,还要创造审美景观、思想景观,推动中国电影尽快从电影生产大国变为电影生产、电影传播的强国电影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它反映整个时代的文化状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表达人们的感情和愿望,传播主流价值观,增进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情感化认同。
纵观世界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不管是默片还是有声,不管是黑白还是彩色,不管是胶片还是数字,能够真正留在电影史上作为里程碑和航标灯的作品,90%以上都是表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作品。
新中国电影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获得本土观众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认同的影片,多是与本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经验相一致的影片。
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有效建构和表达,是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也是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电影创作要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担当;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观察和反映现实生活,以艺术创作的激情关注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立足于现实和发展的需要,贴近不断变化中的观众和市场,调整创作视角,拓展创作内容,丰富创作形式,不断激发艺术创新活力,把高科技有效转化为艺术创新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打造富震撼力和穿透力的视听景观,使电影叙事最大限度地实现“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打造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又有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文化产品,有效表达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有效激发全国人民对民族文化(包括优秀电影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
同时,中国电影也要勇于走出去,用大量思想高超、艺术精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人文含量的优秀主流电影作品,向全世界充分地、有魅力地展示现代化的、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