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分工理论》课件

《国际分工理论》课件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要点一
总结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成熟 、标准化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 比较优势来选择生产或进口某种产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提出。他认 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 创新阶段,产品技术密集,发达国家具有技术优势;在成 熟阶段,产品技术逐渐标准化,成本成为主要竞争因素, 发展中国家具有成本优势;在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转移 到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
规模经济理论
总结词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单位成本会降低,因此各国应该专注于大规模生产某些产品, 并通过贸易交换来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详细描述
规模经济理论强调了规模效应在生产中的重要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这使得 某些产品在某些国家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各国应该专注于大规模生产这些产品,并通过贸易交换来满足 其他需求。
保护贸易
国家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 本国产业,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保护贸易下,国际分工受到一 定程度的限制。
战略性贸易
国家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干预国 际市场,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战略性贸易政策下,国际分工 的形式更加复杂多样。
03
国际分工的影响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分工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源 得以更加合理的配置,各国的比 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比较优势理论
总结词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并通过贸易 交换来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详细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 它总是可以选择生产自己具有相对较低成本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这样可以使得每个国家都获得更 大的利益。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和合作关系,以及这种分工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等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他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其相对机会成本比其他国家低,这就意味着该国在生产该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其次,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各国应该依据各自的绝对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绝对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其生产效率比其他国家高,这就意味着该国在生产该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最后,相对优势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依据各自的相对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相对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其相对机会成本比其他国家低,这就意味着该国在生产该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综上所述,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依据各自的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国际分工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国际贸易和全球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 其他自然资源的不同
凡涅克认为,里昂惕夫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 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 口来满足,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提炼在美国时耗费 大量投资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 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会出现里 昂惕夫反论的现象。
· 技术差距说
该理论认为,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 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和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 而又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 较优势。出口这类产品的国家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
1. 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 · 生产要素 · 国内需求 · 相关与辅助行业 ·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 2. 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 要素推动阶段 · 投资推动阶段 · 创新推动阶段 · 财富推动阶段
·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 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 出的,他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 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 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 优势产业的建立来源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因此,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 业的竞争优势,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 之国际分工学说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1.1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1.2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 货币平衡论 早期的重商主义贸易思想
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并主张采取行政干预手段,控 制上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已积累货币财富。
♦ 贸易平衡论(托马斯·孟)晚期的重商主义贸易思想
局限:对二战以后的国际贸易的不能充分解释。
(四)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探讨了不同国家之间如何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比较优势理论。

首先,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绝对优势,那么就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各国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它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拥有绝对劣势,但只要它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相对优势,也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相对优势的重要性,使得各国能够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互利互惠,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最后,新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认为国际分工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差异,还取决于市场规模、技术水平、政府政策等因素。

新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使得国际分工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进行经济合作。

总的来说,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比较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分工合作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际分工理论(PDF 126页)

国际分工理论(PDF 126页)
• 最后,国家之间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生 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例如药品和食品的生 产。举例,德国的拜耳公司就以它生产的中间产品提供给 世界各地35000多家企业,制造各种化学成品。可口可乐的 国际化生产业属于工艺流程的专业化。
7
• 马克思说:“英国是农业世界伟大的中心, 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 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
• 在这一时期,英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举例。8来自当时一位英国学者的描述:
• “在实质上,世界的1/5是我们自愿的进贡者,北 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 敖德萨是我们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诸国是 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羊群的牧场在澳洲;我们的 牛群在美洲;秘鲁把它的白银提供给我们;加利 福尼亚和澳洲把自己的黄金提供给我们;中国人 为我们种茶;而从印度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 我们的海岸;法国和西班牙是我们的葡萄园;地 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我们从北美合众国以及 其它国家获得棉花。”
3
•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 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 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 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4
• 反映国际分工的指标: • 例如, • *一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 一国各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 一国各产业就业人数的分布等。
• 在这一阶段,广大亚非拉国家主要表现为单一经济,主要 是向发达工业国出口初级产品。
• 罗萨·卢森堡曾就德国对其他国家在经济上的依 赖,作了以下的描述:“德国的产品大部分是输往 其他国家及其他大陆,以供他国居民需要,其数 额且逐年不断增大。德国铁制品不仅销售到欧洲 邻近诸国,而且远达南美与澳洲。皮革及本制品 由德国输往所有欧洲国家;玻璃制品、砂糖、手

国际分工理论概述及形成

国际分工理论概述及形成
①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后国际分工 在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接近的工业国之间的 分工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 主导地位,从而改变了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殖民地、附属国主要 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模式。而且,工业国之间,尤其是经济集团成员 国之间的分工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而 逐步加强。
1.基本假设
(1)2ⅹ2ⅹ2(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 (2)偏好相同 (3)生产技术相同 (4)规模报酬不变 (5)完全竞争 (6)不完全分工 (7)要素密集度不变 (8)要素流动国内自由,国际不自由 (9)运输成本为零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 自然条件(自然基础 ) 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的情况 跨国公司的发展 国家的政治、文化等因素
(五)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的扩大直 接推动着国际贸易朝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分工 的发展引起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相应变化;国际分 工的发展引起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相应变化;世界 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 的。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按各国参与生产过程的情况可分为垂直型、水平 型、混合型国际分工。
按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密度可分为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 集型国际分工。
按分工的深度可分为产业之间、产业内部、部门 之间、部门内部以及生产工艺和零部件的国际分 工。
(四)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2.比较成本贸易模型
在一定基本假设(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生产要 素自由流动、完全竞争、物物交换等)基础上, 李嘉图引用了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来说明比较成
本理论。P23
3.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国际分工理论ppt课件

国际分工理论ppt课件
三.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国际分工深入 发展的重要力量。 跨国公司主导 珠三角地区
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 开放还是封闭?自由主义还是保护主义?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入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0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际贸易商品结构) (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后天
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显得比先天的比较优势更重要)
9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主要适用于产业间分工,作用在弱化
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 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 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 趋势。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惕夫之谜 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如产业内贸易、 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 理论上的解释,提出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 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 产业内贸易说等。
11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本质和规律,阐明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及其本质和规律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在追求资本积累和扩张的过程中,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产业划分成了不同的部门,形成了复杂的国际分工体系。

这种国际分工以生产制造业为主,发达国家承担高附加值的生产部门,不发达国家则成为廉价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的供应国。

这样一来,发达国家能够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不发达国家则无法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

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必然历史趋势,不发达国家无法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发展摆脱经济依附和落后的状况。

二、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对于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它们能够占据核心部分的经济产业,而不发达国家则被迫承担外围部分的工业部门。

这种不对等的经济关系导致了不发达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使其长期处于经济依附状态。

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技术输出和跨国投资等方式来控制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对于解释国际贸易和投资格局的演变也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中国和一些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崛起,有些发达国家则开始向外转移制造业,而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在追赶时期。

这种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国际经济发展的变化,揭示了阶级利益之间的纷争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博弈。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解释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

四、探索新的经济国际化之路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人们需要关注和思考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国际分工优质课件

国际分工优质课件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利益理论,支 持国际分工、倡导自由贸易,为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是在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斯 密认为由于地域等自然条件不同,各国均有一种产品生产成本低于他国而具有 绝对优势,按绝对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交换,各国均可获得绝对利益。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爆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 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迅速发展。
世界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增强。每个国家在为世界市场提供产品的同 时,也消费着其他国家提供的产品。
亚、非、拉国家逐渐变成畸形的单一经济国家。 国际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发达国家。 这一阶段的国际分工主要还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农业国家的垂直型国际分工, 另外也出现了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着世界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 的时期。
工业国之间的分工逐渐占主导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使第 二次世界大战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格 局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之间的分工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也在发展。 目前国际分工正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向 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水平型国际分工过渡。
PAR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领头人。在1776年 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斯密在国际分工方面提出了 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利益理论。

国际分工基础理论

国际分工基础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分工产生、发展的历史。

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且又相互联系的工作。

马克思认为,分工就是“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

分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分工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机器生产了丰富多彩的制成品,但同时也对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提出需求。

机器在将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合为一个新的产品的同时,又因机器“永无休止”的转动而滋生着对市场扩大的占有欲。

市场的扩大本身表现为对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需求的国际延伸,于是机器大生产在地理意义上得以扩展,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超越了国家的界限,通过国际贸易而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相联系。

同时,这种生产国际化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分工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国内社会分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展而趋向于外向型的发展格局,并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演变为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劳动的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发展和形成的基础。

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但只有在国家出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才形成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从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开始,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产生的萌芽阶段。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差距不大,因此,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到了14世纪,西欧的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厂手工业,由于发展到一定程度,客观上要求不断地扩大市场,因此刺激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航海热潮,极力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144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由西班牙出发经过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1492年,葡萄牙人达·伽玛绕道非洲的好望角到达印度;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是指国际分工是一种自愿的、基于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各国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协商达成的一种分工安排。

这种分工是基于各国的比较优势和相对成本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的自愿性和合作性,强调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平等地位和互利互惠的原则。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相对成本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领域,并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种分工是基于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的,是自愿的、合作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剥削性的。

各国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达成相互满意的贸易协议,实现互利共赢。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国际贸易是基于自愿和合作的,各国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贸易活动,避免出现强权压迫和剥削行为。

其次,它强调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领域,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再次,它强调了协商和谈判的重要性,各国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达成相互满意的贸易协议,实现互利共赢。

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中,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各国在开展国际贸易时,都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相对成本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领域,并通过协商和谈判达成贸易协议,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种分工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

总之,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观点,它强调了国际贸易的自愿性和合作性,强调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强调了协商和谈判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中,各国应该积极应用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领域,通过协商和谈判达成贸易协议,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理论
生产许可证、跨国投资;
➢第二类国家生产并开始出口该产品。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产品高级标准化阶段
➢产品成为一种成熟型产品——由知识与技术密
集型产品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时,该产品便进 入它生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即高级标准化阶 段。
➢在标准化初期,由资本充裕型国家主要生产并
出口(资本密集型);
➢在标准化晚期——产品完全标准化时,则由劳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20 80
毛呢产量 (单位)
1 1
200
2
2.2 170
170
2.2
1.2 1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00 90 190 220
220
比较成本理论
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 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 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 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 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 贸易各国都有利。
格不同和商品的要素密度不同 4. 生产要素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各国的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理论分析过程(1)
各国所生产的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 的直接基础或直接原因
国际贸易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价格的不同。当两国 间的价格差别大于商品的各项运输费用时,则从 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 利的。 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来自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绝对成本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代表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1776年(简称《国富论》)
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1.一个国家比另一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中 拥有的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较低的生产 成本。 2.绝对优势的形成:自然条件、社会因素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2.含义: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要素密集转化学说
H-O模型假设各国生产同一种商品时使用相同的技术。也 就是说同一种商品有相同的要素密集度。而事实上,由 于各国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假设不很 现实。如粮食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美国就是资 本密集型的。因此,由于要素密集度的逆转,事实上是 资本密集型的美国农产品被统计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贸易壁垒限制学说

H-O模型假设不存在贸易壁垒,但实际上,贸易壁垒多多 少少是存在的。最常用的手段是关税。关税会使市场发 生扭曲,从而使国际贸易格局偏离要素禀赋理论。如经 济学家鲍德温从美国的关税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 谜”。认为美国的关税政策在于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行 业,因而阻碍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人为地增加了 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中的比重。如果美国实行自由贸 易政策,进口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将高于1947年 的实际比重。

不同国家要素禀赋不同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也称 要素丰裕度

不同产品要素投入的比例不同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 比例。

各国应生产和出口本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 集型商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 型商品。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理论简评 进步性: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四、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波 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国际贸易与技 术变化》。
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 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 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 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随著技术被进口国的 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贸易也就结束了。 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模仿时滞: 需求时滞、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 美国经济学家胡拂鲍尔(G.C.Hufbauer)用图形形象地表 示了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如下图

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

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

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说—绝对利益论1、产生背景15世纪到18世纪末,数百年间长期流行一种经济思想——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既是一种经济思想,又是一种国民经济政策实践。

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是:①金银或货币是国家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②对外贸易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③增加国家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多卖少买。

2、主要论点: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原因。

②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和交换能最大限度的增加自己的利益。

③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工的互利原理可以推广到国与国之间。

3、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个国家财富的增加并不是象重商主义者认为的那样,而是要通过国际分工,发展自由贸易;各国都要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

这样,将会使各国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财富。

4、绝对成本学说简评①进步意义: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

尤其是他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具有进步意义。

斯密提出绝对成本理论,主张参与国际分工,开展自由贸易,成为英国资产阶级反对重商主义的理论工具,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②理论缺陷:其一、假设条件过于苛刻,共有8个前提:世上只有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两国都主张自由贸易;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在一国内部有流动性,而在两国之间没有流动性;没有运输成本;没有技术变化;实行物物交换;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单位劳动时间支付的报酬相同)。

其二、单纯从成本低的角度考虑分工会带来利益。

其三、理论本身存在局限性。

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于1817年出版。

1、比较利益学说的假定前提(与绝对成本学说相同),有8个前提。

2、比较利益学说的内容:李嘉图由个推及国家,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的原理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的原理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的原理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与协作,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国际分工的原理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即各国应该专业化生产自己相对更具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互利,从而实现整体福利的最大化。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的概念、原理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国际分工的重要性和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他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应该基于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时,相对于其他商品或服务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简单来说,比较优势就是指某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时,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更低的生产成本或更高的生产效率。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某国在所有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只要在某种产品或服务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应该专门生产这种产品或提供这种服务,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以实现各国的利益最大化。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各国在生产中会因为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

通过国际分工,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特定产品或提供特定服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国际分工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互补合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互惠的局面。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某国在所有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只要在某种产品或服务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应该专门生产这种产品或提供这种服务,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以实现各国的利益最大化。

实践中,国际分工的原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合作,从而实现了经济的互补和协作。

例如,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以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规模经济效应明显为优势,专门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电子产品等,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

《国际分工理论》课件

《国际分工理论》课件

发展不平衡问题
国际分工导致各国经济发 展不平衡问题加剧,贫富 差距扩大,影响全球稳定 和发展。
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多元化和差异化
国际分工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差异化,各国将根据自身优 势和特点,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形成互补互利的 国际合作格局。
区域合作和一体化
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将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趋势,各国将在 区域范围内寻求合作和共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 稳定。
制造业大国
中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进步,成为全 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强 大的生产能力。
出口导向型经济
中国依靠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市 场竞争,推动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
促进国际贸易
01
中国是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出口和进口对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流 派与观点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
总结词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强调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认为国家应该专注于 生产自身具有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详细描述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 图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亚当 ·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生产某种产品 的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优势,因此应该专注 于生产这种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交换其他 国家的产品。大卫·李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 这一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 生产上都不具备优势,也可以通过比较优势 来获得最大利益。
推动创新发展
中国将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创新能力 和竞争力。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解释国际间劳动分工的现象和原因。

本文将对国际分工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深入理解并探讨其应用与实践。

一、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理论的首要基石。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各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优势,任何国家都应专注于自身的比较优势领域,通过贸易实现效益最大化。

斯密的理论以细分劳动分工为核心,通过有效利用各国资源优势和各自的技术水平,实现国际贸易的互利互惠。

从而促进了劳动力和资本的高效配置,引导了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二、大卫·里卡多的相对成本理论大卫·里卡多在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相对成本理论。

里卡多指出,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都有绝对优势,也应考虑其在不同产品上相对的机会成本。

相对成本理论认为,贸易的益处来自参与贸易的双方都能在其他领域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专业化和分工,各国能够在不同领域形成竞争性的优势,取得贸易的多重收益。

三、海克斯-奥林斯模型海克斯-奥林斯模型是国际分工理论的重要扩展,提出了要素承继理论。

该模型考虑了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和资本产业结构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海克斯-奥林斯模型认为,封闭经济中,资本密集型国家产业更发达;而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则对劳动力需求更多。

开放经济中,对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而使资本密集型国家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则从事资本密集型产业,实现对外贸易的互补性。

四、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国际分工理论的最新进展,强调了企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受到企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驱动。

企业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单位成本。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企业在多个国家布局,通过规模经济优势实现生产与销售的全球化。

李嘉图国际分工理论

李嘉图国际分工理论

25大米90小麦 1吨大米
1吨小麦
中国
0.625吨小麦
1.6吨大米
美国
1.2吨小麦
0.83吨大米
贸易前后的福利分析
贸易后,中国只生产80吨大米,美国只生产120吨小麦,且中国 用25吨大米按市场1:1的价格与美国的25吨小麦交易。
大米
80
55 50
0 25 50 80
小麦
中国市场
18.75
大米 120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出口商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玩具、服装和简单电子配件等
资本密集型产品 如TV、监视器和录影等设备
市场换技术
中国出口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种意见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应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 分工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民族产业是次要问题,只要 在中国土地上生产、纳税、增加就业既可;产业结构优化 问题应主要由市场决定,主张搞“产业政策”是沿袭计划 经济的思路。
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中国成为了 世界贸易大国。这个标志是中国从2000年起,出口贸易 依存度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2003年中国的出口贸 易额已经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6%。
究其原因,人们通常认为是,中国作为劳动力资源丰 富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放弃赶超战略,实施以劳动密 集型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战略。
100
25
0
90 95 120小麦
美国市场
比较优势理论的分工原则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地位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推行自 由贸易政策,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进而 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世界的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世 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完成了时代赋 予李嘉图的历史使命。 “比较优势”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贸易的 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 贸易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成本绝对低) 的产品,也可以专门生产劳动生产率相对高(成本相对低)的 产品
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国在 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 产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 产并出口劣势较小的产品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英国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 100布, 120小麦 100布, 120小麦
没有
CIC1 美国
贸易前 100布, 120小麦 100布, 120小麦
没有
CIC1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
200布, 240小麦 200布, 240小麦
进口240小麦 出口200布 CIC2
17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而言之,李嘉图认为是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导致 了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了相对生产成本和相 对产品价格的不同,于是有贸易的可能性。
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绝对劣势。 国家之间应该按照 “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 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比较优势的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正比)、
贸易后
200布, 240小麦
200布, 240小麦
进口200布
出口240小麦
CIC2
12
四、理论的简评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经
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揭示了国际分工
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规律,并第一次论证了贸易是互利和双赢的。

400
PPF2
PPF1 200
100
CIC1
0
120 160 240
CIC2 480 小麦
图3-1 英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10

400
PPF2
200
CIC2
133
CIC1
100
PPF1
0
120
240
480
小麦
图3-2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11
表2-4 贸易前后英国和美国的生产、消费、贸 易和福利的对比
相对生产成本或相对价格(反比)
18
三、理论推导-实例论证
表2-5 分工前美国和中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对比
美国
劳动 投入 量L1
10
小麦
产 劳动
出 量
生产率
Q1 Q1/L1
120 12
相对 劳动 生产 率
相对 生产 成本
劳动 投入 量L2
10

产出 量Q2
劳动 生产 率 Q2/L2
相对劳 动生产 率
相对 生产 成本
3
一、理论的假设条件
假定1:2*2*1模型。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 外国;只交换两种商品;劳动是唯一的同质投入要素.
假定2:国际间商品价格差异完全由劳动生产率决定。 假定3:劳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但在国内可以 自由移动 假定4:规模报酬不变 假定5: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 competition) 假定6:无运输成本,且自由贸易 假定7:进出口贸易值相等,即贸易平衡
David Ricardo
15
一、理论假设条件
假定1: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假定2:商品相对价格以两国间的真实劳动成本差异为基础,并假定 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假定3:生产要素只能在国内移动,在国际间不能够移动; 假定4:各国技术水平不会变化。 假定5:两国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商品的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变化而 变化; 假定6:两国国内资源固定,且已充分利用,国内充分就业; 假定7: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假定8:无贸易限制,无运输成本。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2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内容框架
一、理论的假设条件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理论推导 四、理论的简评
Adam Smith,1723-1790
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只能 解释国际贸易的一种特殊情形。 (若理论必要的假设不能满足呢?)
13
14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内容框架
一、理论假设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理论推导 四、理论的例外 五、理论的扩展 六、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4
贸易的分析基础
一国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更低的生产成 本,则该国拥有这一产品的绝对优势(Absol ute Advantage)。
绝对优势的衡量:劳动生产率(正比)、生产成本 (反比)、价格(反比)
5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 条件,导致在该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把自己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集中到具有绝对优势 产品的生产上,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去与其他国家具有绝对 优势的产品交换,则各国资源都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贸易 双方都能获利。
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反对一切 限制贸易自由化的措施。
6
三、理论推导-实例论证
表2-1 分工前英国和美国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对比
120
150
20
美 国
20


劳动投入 量
产出量
20

0
0
表2-3 相互贸易后英国和美国的国内消费量 (假设交换比价为布的相对价格1.2)
小麦

小麦

英国
240
200
美国
240
200
8
贸易利益表现: 两种产品的总产量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 两国的消费水平都得到提高。 专业化分工有利于规模生产,节约生产成本。
9
三、理论推导-几何描述
小麦

劳动 投入 量L1
产出 劳动生 量Q1 产率
生产成 本
劳动投
入量L2
产出 量Q2
劳动生
生产成 本
产率
英国 15 120 ?

5
100 ?

美国 5 120 ?

15 100 ?

合计 20 240
-
-
20 200
-
-
7
表2-2 分工后英国和美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
小麦
劳动投 入量ຫໍສະໝຸດ 产出量英 国0
0
100 10
中国 40 120 3
20 100 5
19
表2-6 分工后美国和中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
小麦

劳动投 入量
产出量
劳动投入 量
产出量
美 国
20
240
0
0
中 国
0
0
60
300
表2-7 相互贸易后美国和中国的国内消费量
(假设交换比价为120单位小麦换150单位布)
小麦

小麦

美国
120
150
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