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经济史 、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以及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及经济思想史。
一、经济史经济史是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横跨历史学与经济学,具有双重属性。
它要求我们还原真实的历史。
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
经济史研究过去的经济实绩。
因此学习研究经济史可以为现实经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的发展做出时序性、规律性的阐释。
因而经济史分析过去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来研究经济运行的框架。
并在合理的经济框架中解释现今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带来的实绩。
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源泉。
这样的创新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
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更容易推动理论的创新。
所以经济史可以说是经济学的“源”。
并且可以为经济学的实证方法提供基础。
一部人类经济史,是市场和市场经济产生、发育的历史,是走向市场化和市场化演变的历史。
市场化将古代、近代和现代经济相互贯通,从中可以看到经济现代化产生、发展的过程。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再到凯恩斯的通论。
如今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枝繁叶茂,几乎覆盖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所有方面。
建国后,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
这些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发掘和积累了有关经济史的资料,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经济史研究的骨干,尤其是明清经济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论著数量成倍增长,伴随着正本清源,回归学术本真,经济史学界对既有问题的探讨进一步延续与深化,同时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拓宽了近代经济史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时限、放归整体,因此,我认为未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经济史名词解释
经济史名词解释
经济史名词解释
正文:
经济史是指研究历史上经济现象、经济组织、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学科。
在经济史研究中,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的解释通常依赖于经济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一些经济史中的常用名词及其解释:
1. 农业: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资源,包括种植、畜牧和渔业等。
2. 商业:指在交换中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3. 工业: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器和设备以提高生产力的经济活动。
4. 贸易:指商品和服务的交换,通常涉及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贸易活动。
5. 货币:指用于交换的基本单位,通常是一种金属或纸币。
6. 商品:指用于交换的基本物品,可以是实物或服务。
7. 货币制度:指国家或地区发行货币并制定货币制度的政策。
8.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所有活力的增加,通常与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相关。
9.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常会导致货币贬值和减少投资。
10. 市场:指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可以是线上或线下市场。
11. 计划经济:指由政府控制和规划的经济体系,通常以计划生产和分配商
品和服务为特征。
12. 市场经济:指由市场决定生产和分配商品和服务的经济体系,通常强调
竞争和自由市场。
除了以上常见的经济名词外,经济史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和术语,这些概念和术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和应用。
通过对经济史中常用名词的理解和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史学科的理解和应用。
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史和经济学是密不可分的学科,在理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经济史是对过去经济活动的描述和分析,而经济学则是对经济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解释。
通过了解经济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经济史为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经济学的理论通常是建立在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基础上的,而经济史则为经济学家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数据,使得经济学理论更具说服力和可靠性。
通过研究经济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济活动、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政策,并将其与现实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原理和概念。
其次,经济学为经济史提供了理论的指导。
经济史的研究通常需要进行整理和归纳,而经济学的理论可以为这一过程提供指导和框架。
经济学家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引导经济史学家对历史事实进行分类和解读,并构建起一套合理的框架来解释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经济学的理论为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使得经济史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有条理。
最后,经济史和经济学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经济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避免重蹈覆辙。
经济学的理论则可以指导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改革。
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经济进步。
综上所述,经济史和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经济史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证基础和依据,而经济学为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二者的结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在研究经济史和经济学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探索更多关于经济发展的真理,推动经济学和经济史的进步。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是指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
它既涉及中国经济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也涉及
对中国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历史上,中国经济发展有许多历史时期,其中包括青
铜时代、文字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汉代、三国时代、两晋时代、隋唐时代、南北朝时代、五代十国时代、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
在这些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路径,体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的深刻思考。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强大的勤劳民族在
君主制及分封制的统治下,建立了商品生产的初步形态,出现了多种贸易货币、钱币和贵
金属,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衣食住行,完成了一定的经济交换体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的统治机制也形成,商品经济逐渐发达,也潜移默化地促进了
技术进步,出现了纸币和线轮,以及把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形式纳入到贸易体系中,并且让
市场机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一、经济史的概述经济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史主要围绕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展开讲解,涵盖了从古代社会的氏族经济到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变迁,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和变革规律。
二、氏族经济与封建社会经济的转变1. 氏族经济的特点氏族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初形态,其特点是以家族为单位,劳动力分工明确,生产活动以自给自足为主。
氏族经济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家族内部通过劳动分工完成生产活动,不同家族之间通过交换和联姻等方式进行联系交往。
2. 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封建社会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通过掠夺和剥削奴隶从事生产活动;二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逐渐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
三、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在封建社会经济中,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者。
封建主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确保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2. 城市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商业活动得到了发展。
商人通过商品流通来获取利益,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中心。
3. 社会分工的加深封建社会经济还表现为社会分工的加深。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分工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划分,封建主通过分配农田、官职和税收等方式来控制社会分工。
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方式。
四、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和变革1. 农民起义的兴起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上。
农民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遭受农地兼并和赋税的压迫,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
著名的农民起义有黄巢起义、王莽改革和白莲教起义等。
经济史学简答题
经济史学简答题1. 什么是经济史学?经济史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它探讨经济制度、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经济行为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并通过对经济事件和现象的研究,揭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2. 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经济行为等。
它关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业、工业、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历史变迁和演化。
3. 经济史学有哪些重要意义?经济史学对于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认识经济问题的本质、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研究,可以发现经济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此外,经济史学还可以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经验和借鉴。
4. 经济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经济史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它与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经济史学通过对经济事件和现象的研究,为经济学提供实证材料和历史背景,帮助经济学理论建构和验证;它也为历史学提供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探讨经济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
5. 经济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经济史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比研究、实地调查等。
其中,文献研究是最基础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分析,还原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考古学方法通过对遗址和文物的挖掘和研究,揭示古代经济的面貌;计量经济学方法运用统计和计量分析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研究;对比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异同和规律。
6. 经济史学对于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经济史学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重视经济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环境的优化和改进;它还指出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时调整和改革经济政策,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此外,经济史学还提醒我们重视创新和科技进步,因为历史发展证明,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经济学中的经济史
经济学中的经济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深受历史背景的影响,并且在研究经济现象的过程中,经济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济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上的经济事件,从而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更好的判断和决策。
本文将就经济学中的经济史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经济史的定义和作用经济史是指对过去时期经济活动的研究和记载,包括经济制度、贸易往来、产业发展等内容。
经济史的主要目的是探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经济事件的原因,通过对历史数据和案例的分析,帮助我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变化和演化,并为现代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经济史的主要内容1. 经济制度演变: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通过对经济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特点。
例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2. 贸易与商业: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贸易往来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途径的变化。
此外,商业活动也是经济史的一大研究内容,商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反映出商品流通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
3. 产业与技术: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也是经济史的重要研究对象。
比如,农业的发展、工业革命等都是经济史上的重要事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经济周期与危机:经济活动往往呈现周期性波动,经济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预测和应对经济危机。
三、经济史对经济学的重要意义1. 提供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历史经济事件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为当前的经济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历史的重复出现使得经济史成为预测未来的有效工具。
2. 历史依据:经济史的研究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现实的案例和数据支持。
许多经济理论的建立和验证都是基于历史经验和数据分析的。
3. 修正错误观念:通过研究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以往的错误观念,纠正对经济发展的片面理解,确保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绪论一、什么是经济史?(一)经济史的概念从实践角度看,经济史是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历程;从学科角度看,经济史(或经济史学)是对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学科。
(二)经济史的两种范式:史学范式与经济学范式⒈两种范式的概念经济史的史学范式是用史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体系总结,其理论工具是史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
史学范式的经济史简短概念:是描述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学科。
经济史的经济学范式是用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的理论体系总结,其理论工具是经济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
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简短概念:是分析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原因的学科。
√⒉两种范式的异同区别:首先,二者所属学科不同。
史学范式的经济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专门史范畴;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则是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学范畴。
其次,二者研究侧重点不同。
第三,二者研究方法不同。
从研究方法来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所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归纳法;相比之下,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则更强调应用抽象演绎法。
第四,二者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
联系:首先,从相互支持方面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为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提供立论基础,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指导。
其次,从相互趋同方面看,无论是史学范式的经济史还是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都有长期应用历史归纳法的传统。
最后,两种范式的经济史的共同点将越来越多。
二、经济史的研究方法:⒈历史归纳法:就是通过历史事实来总结出某种命题,或者对某种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
这是经济史研究方法中最具有学科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也常被称为历史方法。
⒉抽象演绎法:抽象演绎法的本质是推测,即利用通过观察得出的规律性解释,来进一步推测出未经考察的领域。
⒊系统分析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上各个时期内中国经济体系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及其经济运行绩效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借以寻找导致各个时期不同经济绩效的内外因素。
经济学与经济史的关系及应用研究
经济学与经济史的关系及应用研究经济学和经济史分别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揭示经济运行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为经济决策和问题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经济史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如何应用经济学研究经济史。
一、经济学与经济史的关联经济学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其重点在于理论建构和分析,包括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体制、资源配置、市场行为等方面。
而经济史则是对过去的经济活动、经济事件以及经济制度的叙述和分析,其重点在于历史的记录和解释。
尽管经济学和经济史各有侧重,但二者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经济学衍生于经济历史。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史始终是经济学理论建构的基础。
历史的经验和事实帮助经济学家理解经济规律,发现问题,并提出新的理论。
例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是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自由市场理论,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经济学为经济史提供了解释和理论分析的工具。
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帮助经济史学家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原因,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例如,通过运用供给需求理论,解释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经济崩溃的原因,提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建议。
最后,经济学和经济史共同构建了经济思维和经济发展的框架。
经济学为经济史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和方法,使得经济史的研究更加有条理和科学。
同时,经济史也为经济学提供了实证验证的案例,使得经济学理论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二、利用经济学研究经济史的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史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联系,而且在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1. 经济政策制定与修订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经济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通过研究经济史,政府可以了解过去的经济政策和其效果,从而更好地制定和调整当前的经济政策。
而经济学则为政府提供了理论工具和模型,帮助评估政策的潜在影响和效果,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经济史著作
中国经济史著作中国经济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学科。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经济发展历史。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史的著作以及相关参考内容:1. 《中国经济通史》- 作者:金衡这本书是中国经济史的经典之作之一,全面回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从古代到现代,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变迁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 《中国社会经济史》- 作者:米家异该书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阐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变化、矛盾冲突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中国上古经济史》- 作者:茅海建这本书专门研究中国上古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详细讨论了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变迁,揭示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
4. 《中国近代经济史》- 作者:王毅该书主要探讨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包括晚清时期的经济衰落、民国时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动荡等,在政治、战争、外交等背景下详细阐述了经济变迁。
5. 《中国经济变迁与制度演进》- 作者:杨宪益这本书围绕经济变迁和制度演进的关系展开研究,讨论了经济制度改革、市场化进程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阻碍与挑战。
6. 《中国经济史料汇编》- 编者:陈祖炜、刘桂华此书收集了大量中国经济史料,为学者提供了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史的研究。
7. 《中国古代市场经济述评》- 作者:姜耀南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的调查和分析,指出中国古代经济有其特定的市场经济特征,对于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8. 《中国现代化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林毅夫、周其仁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经济学著作,对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史著作涵盖了古代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从政治、制度、市场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著作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数据和文献资料,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经济史知识总结
一、古代经济在古代,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人们通过种植、养殖和狩猎来获取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兴起,人们开始制造商品并与其他人进行交换。
二、中世纪经济中世纪时期,欧洲经济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土地是主要的财富来源。
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但手工业和商业开始逐渐发展。
城市开始兴起,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三、近代经济近代经济以工业革命为标志,机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业开始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人们开始大规模生产商品。
同时,国际贸易也开始迅速发展。
四、现代经济现代经济以全球化为特征,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服务业开始兴起,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
五、经济史的重要性六、经济史中的关键人物经济史中涌现了许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
例如,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国富论》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和“看不见的手”的概念。
凯恩斯则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七、经济史中的重大事件经济史中发生了许多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
例如,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方式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大萧条则是20世纪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它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大衰退。
八、经济史中的主要理论经济史中发展了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
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新古典经济学则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九、经济史与当代经济的联系十、十一、经济史中的区域经济经济史的研究也涵盖了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亚洲的经济发展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轨迹,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都展示了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欧洲的经济发展则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现代资本主义的转变,这一过程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二、经济史中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经济史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们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1. 经济史 (Economic History)经济史是研究过去社会经济发展、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学科。
它探讨经济制度、政策以及各种经济现象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中国经济 (Chinese Economy)中国经济指的是中国国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体系。
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情况、企业发展等方面,并与国际经济关系密切相关。
3. 历史唯物主义 (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4. 市场经济 (Market Economy)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其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活动。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由供求关系自由形成,企业和个人可以自主决策和进行交换。
5. 计划经济 (Planned Economy)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安排和控制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指导和干预。
6. 改革开放 (Reform and Opening-Up)改革开放是1978年中国启动的经济改革和外向型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外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开辟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市场经济”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8. 供应链 (Supply Chain)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分销和最终销售组成的,将各个环节连接起来的一系列活动和关系。
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至关重要。
9. 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是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设施和公共设施。
例如,道路、桥梁、港口、电网等都被视为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发展和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经济史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部不断变化的长卷,经济史作为历史的一个分支,记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
经济史研究的对象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等方面,旨在深入探究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性。
经济史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对我们深刻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发展经济学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经济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1.古代经济体制古代经济体制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相对较弱。
封建制度下的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制度成为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
古代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决定了古代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2.古代农业技术古代农业技术主要以人工耕作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居主导地位。
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生产力的提高,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
3.古代商业经济古代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贸易和海外贸易为主,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古代贸易路线成为古代商业的主要交通通道。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古代城市的兴盛和国际间的交流。
4.古代货币制度古代货币制度主要以金银货币为主,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货币形式,比如中国的贝帛、印度的实物交换制度等。
货币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资源的交换。
5.古代经济思想古代经济思想主要以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为主,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探索。
古代经济思想对后世的经济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二、近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1.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的贸易交流。
2.近代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变,也为城市工业的兴盛提供了土壤。
3.近代金融体系近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体系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投资的活跃。
4.近代国际贸易近代国际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经济史涵盖了广泛的时间范围,包括从远古时期到20世纪初的漫长历史阶段。
以下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一些主要内容:1. 农业经济:- 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主要经济活动。
农民通过种植稻米、小麦等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维持生计。
- 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稻的引入和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手工业和手工艺:- 古代中国发展了丰富的手工业和手工艺品,包括陶瓷、丝绸、纺织品、铁器等。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成为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上的重要商品。
3. 商业和贸易:- 商业活动在古代中国的城市中蓬勃发展,如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推动了经济的跨区域发展。
4. 货币和金融:- 古代中国逐渐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货币,包括铜钱和纸币。
货币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贸易。
- 商业银行和票据交易等金融机构的出现也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5. 政府管理和政策:- 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采取了各种经济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税收政策、对商业的监管等。
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
6. 社会结构和阶层:- 经济活动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主阶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社会层次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7. 自然灾害和经济衰退:- 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等对古代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些灾害可能导致农业歉收,社会动荡,经济衰退。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经济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贸易等方面的多方面发展和变化。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经济史:是指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因而它具有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和特点。
经济史属于动态经济学的范畴,其研究任务就是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
2.中国经济近现代化: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经济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在中国也就是工业化和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表现为:生产力从手工生产转向采用机器生产;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政治上由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转向民主共和。
近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3.工商食官:西周由官府经营的工商业制度,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西周设“司工”一职,总理官府手工业,其下属官员分管具体的生产部门。
官府经营商业,其商品的主要来源是官府的手工业产品,其次是农林牧副业产品和市场上的买进卖出。
4.井田制: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作为一个耕种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标准。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
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土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转让买卖的,这里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
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步衰落。
5.授田制: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表现为奴隶主贵族的藉田经营的没落。
各国统制者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田制和税制改革。
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国有土地的分配运动,授田的对象是个体农民和有功于国家的人,土地一经受与,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
时间即久,即成为个人私财。
6.均田制:是北魏时期颁布的土地政策,一直延续到唐朝中叶。
高三历史经济史知识点
高三历史经济史知识点经济史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制度。
在高三历史学习中,经济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历史经济史的知识点。
1. 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发生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
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但农业革命的发生改变了这种情况。
人类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养殖动物并定居下来,农业生产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2. 古代文明的经济古代文明的经济发展与其对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
例如,古埃及的经济以尼罗河的水灌溉农田为基础,发展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渔业和手工业。
古希腊的经济则以城邦间的贸易和海运为主要经济形式,发展了商业和制造业。
3.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之间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其中规定了德国需要支付巨额赔款,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国家,并主导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
4.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来迅速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机器工业的兴起,通过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5. 现代经济体系的建立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现代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现代经济体系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等形式。
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资源配置;计划经济则是由政府集中决策来进行资源配置;混合经济则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
6.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全球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
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经济竞争和贫富差距的增大等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关于经济史的书籍
关于经济史的书籍
1.《宏观经济学史: 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比] Michel De
Vroey
2.《美国经济史》乔纳森·休斯(Jonathan Hughes) / 路易斯·凯恩
(Louis Cain)
3.《美国经济史》加里·M·沃尔顿/ 休·罗考夫
4.《经济史理论》约翰·希克斯/ 厉以平
5.《经济分析史(第一卷)》[美] 约瑟夫·熊彼特
6.《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道格纳斯.C.诺思
7.《经济史》英国布朗参考书出版集团
8.《经济史的趣味》赖建诚
9.《经济思想史》[美]哈里·兰德雷斯
10.《全球经济史》[英]罗伯特·C.艾伦
11.《世界经济史: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 王珏
12.《图说世界经济史》[韩] 宋炳建
13.《自然的经济史》海尔特·J.弗尔迈伊
14.《世界经济史纲》韦伯
15.《经济史: 历史观与方法论》吴承明
16.《中国经济史》钱穆
17.《中国经济史研究》冯佐哲/ 邱茂/ 黎潮译
18.《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李剑农
19.《溪畔灯微: 社会经济史研究杂谈》刘志伟
20.《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
21.《剑桥中国经济史: 古代到19世纪》万志英/ 崔传刚。
经济史专业课程
经济史专业课程
经济史专业课程包括以下内容:
1. 经济历史概论:介绍经济史研究的起源、发展和方法论,讨论经济史的重要理论和概念。
2.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等方面的演变与变革。
3. 西方经济史:研究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商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等重要时期和趋势。
4. 世界经济史:研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流、贸易、金融发展等重要事件和影响因素。
5. 历史经济学方法:介绍历史经济学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收集、分析、量化模型等方法。
6.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经济发展关系,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变迁。
7. 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政策与农民生计,探讨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8. 金融经济史:研究金融制度、金融创新、金融危机等历史事件对经济的影响。
9. 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史:研究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10. 发展经济学与经济史:探讨发展经济学的历史渊源、理论
基础以及历史经验对发展经济学的启示。
以上课程只是大致列举了一些经济史专业可能涵盖的课程内容,实际上还有很多更具体的专题课程和研究方向,如货币史、国际贸易史、工业化进程等,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因不同学校和专业的要求而有所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史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龙首渠郑国渠召父杜母代田法耧车江东犁圩田秧马籍田制(大田制)初税亩作爰田头会箕赋更卒九品混通法唐代地税、户税概念衙前役免役法二税户斡鲁朵牛头地(牛头地税、牛具税)粮长制度里甲制度里甲正役黄册十段锦(册)法金花银三饷地丁银宋代的主户五等版籍一田二主(名解或材料题)永佃权郢爰半两钱五铢钱王莽时的五均六筦王田制告缗令沈郎钱开元通宝瓦市上林三官(钱)齐三服官五署文思院黄道婆唐三彩唐少府监班匠银元五户丝中统元宝宝钞“分田之术”(分田制)作爰田:公元前645年,晋在被秦国打败,晋惠公被俘获释后返国“作爰田”。
爰、辕均作“换”;爰田、辕田即换田;作爰田就是指春秋时期晋国的“自爰其田”。
它指每家自行调整其份地的耕休部分,它的实行意味着氏族公社定期重新分配耕地制度的废除,也就是氏族公社瓦解。
作爰田之后,晋“于是乎作州兵”,奴隶的身份因而提高。
唐朝少府监:唐代官营手工业因掌管门类更多,所以分为三个系统,其中之一即为少府监系统。
它主管日用品生产,所属有五个机构,称为“五属”,分别为中尚署令,掌皇室圭璧、器玩生产;左尚署令,掌皇帝车舆等生产;右尚署令,掌皇帝鞍、刀剑、甲胄纸笔等生产;织染署令掌皇帝、太子以及群臣冠冕生产;掌治署令专管熔铸铜铁器物。
少府监下还属有宋代最庞大的官手工业生产机构文思院。
告缗令: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之一。
汉武帝天狩四年,为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颁布了算缗、告缗令。
算缗就是向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对有算告缗者,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的,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
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
商人受到打击,商业资本也受到抑制。
元五户丝:蒙元时期窝阔台汗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 1236 年制定赋税制度。
规定天下赋税,二户出丝一斤,以供官用;五户出丝一斤,与所赐之家(即封邑诸侯王、贵戚)即所谓“五户丝”。
中统元宝钞:元代政府发行的纸币。
元世祖中统元年十月印“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位,以贯为单位,共有2贯文、1贯文、500文、200文、100文、50文、30文、20文、10文,共9种面额,每2贯值白银1两,发行初期有充足的白银作为准备金。
它的发行使元政府掌握纸币发行权,建立起来统一的纸币制度。
但后来存在滥发纸币、纸币贬值的问题。
中统元宝交钞:元代政府发行的纸币。
元世祖中统元年七月印”中统元宝交钞“,十月印”中统元宝钞“,从此政府掌握纸币的发行权,建立起统一纸币制度。
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位,以两为单位,丝钞2两值白银1两。
九品混通制: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
北魏建立初,由各地宗主督护依每户人丁、财产状况评定户等,共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作为国家征赋派役的依据,还按赋税品级的高低将赋税送到不同地区,即”上三品送京师,中三品入他州,下三品入本州“,称”九品混通“。
九品混通虽有其名,但流弊严重,后孝文帝改革时被废除。
齐三服官:西汉官营手工业机构,也是主管皇帝冠服的官名。
或理解为”三服官“,主管织作”三服“(首服、冬服、夏服)或理解为有”服官“三所,设址在齐郡临淄而得名,一般主管皇帝、贵族上朝所穿的衣物。
问答题:1、(秦)“令黔首自实田”在今天的解释和分析民为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土地的数额,向封建政府呈报。
政府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并依此征收田租。
这是根据现有文献所知道的秦第一个承认土地私有的法令,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权的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
土地私有合法化,促进了大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人民成为合法,压在农民身上的地租、赋税以及各种徭役也愈来愈重当代学者对这条法令的解释,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两类。
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个法令是命令黔首向政府呈报自己占有的土地数额,目的是确定赋税,它意味着在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人所有制。
有少数学者将这条法令解释为使黔首自由占有土地。
2、秦汉轻租重赋的特点3、西晋占田与课田的关系4、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租庸调制的变化5、唐代均田制的评价(结合内容、正反两面)6、(辽)“投下军州”的特点及性质7、(元)“投下军州”的特点8、江南重赋的原因9、明中叶的赋役改革(一条鞭法以前)(1)田赋改革:金花银的出现即货币化赋税。
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赋税开始向货币过渡。
正统年间,将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福建起运的税粮,按米麦每石折银2钱5分的比价,折收白银,称“金花银”。
当时约占田赋总收入的12%。
(2)徭役改革:①里甲正役:均平银、钢银、八分法里甲正役:即货币化赋税。
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赋税开始向货币过渡。
正统年间,将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福建起运的税粮,按米麦每石折银2钱5分的比价,折收白银,称“金花银”。
当时约占田赋总收入的12%。
均平银:主要施行于广东等省。
基本精神:见役里甲以丁粮多寡赋钱以代役。
《天下郡国利病书》:“见役里甲又随丁田赋钱于官,以待一年之用,名曰均平。
即出此钱,甲首归农,里长在役止追征、勾摄二事,其法盖始于成化。
”意义:折银代役,为粮、役合并创造条件福建的钢银:行于成化、弘治年间。
《天下郡国利病书》:“成、弘之间,乃令见役里长,随其(所属见役里甲人户)丁田,或钱输官,以供一年用度,谓之纲,以雇一年役之用者,谓之徭。
既出钱,(应役甲户)则归之农,唯一里长在役,以奉追征勾摄。
”意义:与均平银同,折银代役八分法(正德年间福建巡抚沈灼):即把原来里甲正役中的“上供物料”另外分离出来单独征派。
准则:“各县每米一石,人丁一丁,岁征八分,通融各县该办之数,就于八分内分解。
”即不再由见役里甲出办,而分担于通县丁粮。
具有普遍的均平与一半的摊丁入亩精神②杂役:均徭法、十段册(锦)法均徭法:内容:就是把杂役当中的经常性差役,如各级衙门及儒学、仓库中的额设库子、斗级、皂隶、门子、殿夫、马夫、斋夫、轿夫、馆夫、铺兵、弓兵等划分出来,列为一类,与其他临时性的杂役分开。
亦以里甲为单位,轮流承当,但与里甲正役错开。
将过去侧重于人丁摊派改为兼顾田亩、人丁;以后出现折银代役的现象,称“银差”。
由于里甲之间贫富不均,均徭法日久弊生:“徭以均名,而实未尝均”。
十段册(锦)法:即通计一县丁粮,重新均分为十段,每年编佥一段应役,从而革除了里甲轮当制。
意义:具有摊丁入亩的精神。
(3)赋役改革的基本走向:赋役合一、赋役折银:“均粮法”10、一条鞭法的特点(结合内容)含义: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
“编”或“鞭”、“边”。
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
即1)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2)再通将一省丁粮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3)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特点:1、赋役合并2、役归于地,计亩征收3、均征收货币4、由官府直接征收5、由官府募役11、契约性租佃制下佃户地位的评价12、永佃权发生的前提13、隋唐经济繁荣的表现14、宋代经济繁荣的表现15、明清朝贡贸易的特点所谓朝贡贸易,古已有之,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和正常的对外贸易不同,朝贡贸易均须纳贡,非朝贡不得贸易,贸易是附属于朝贡的。
这是朝贡贸易的根本特征,也是朝贡贸易和宋元时代市舶贸易最大的区别。
对于朝贡贸易,中国政府一般不进行抽分。
抽分或抽解作为一种人口税,为唐宋以来已有的制度。
但明代为怀柔外国起见,对于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厚来薄往”,大加赏赐。
因此,明代虽然仍设“市舶提举司”,但与前代市舶司“通市舶”的职能定位已大有不同。
明代朝贡贸易都必须是在官方的监督之下,参与贸易的中国商人也受到严格的审查。
到弘治年间,明朝改变了所谓的怀柔政策,改行梁方仲先生所言的“收入的政策”,对于进口的外国货物,均严厉执行抽分。
其后,随着外商来华数量的增加以及中外贸易的发展,明朝制定了更为详备的进口税收制度——舶税,是明朝外贸政策趋于正常化的重要标志。
此后直到明朝灭亡,迄无大变。
清初由于郑成功占据台湾地区等原因,重新拾起了朝贡贸易体制,非朝贡不得贸易。
清朝对来华的外商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管理措施。
16、明清之际的匠籍制度与改革明初的工匠管理:“轮班匠”:1-2年赴京一次、每次3个月。
“存留匠”:因特殊制作,如景德镇瓷器等,只能在当地服役(实质上也属于轮班匠)。
“住坐匠”:属于工部,固定为某个官衙或工场服务,每月10天。
清:顺治二年(1645)取消工匠制度,解除工匠对官府的人身隶属关系,并免征“班匠银”。
以后采取雇募制,发给工资。
17、明中期田赋改革的特点、内容(赋役结合、以银代役)田赋改革:金花银的出现即货币化赋税。
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赋税开始向货币过渡。
正统年间,将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福建起运的税粮,按米麦每石折银2钱5分的比价,折收白银,称“金花银”。
当时约占田赋总收入的12%18、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史料分析)19、明清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据材料分析)明代中叶,若干手工业部分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江南丝、棉纺织业领域中的雇佣关系与包买主。
江南丝、棉纺织业领域中的资本主义萌芽:1苏州一带的丝织业机户出现两极分化:逐渐富裕起来的机房拥有数十张织机,并使用雇佣劳动,称为“大户”;大部分贫困化的机户没有生产资料,而以受雇于大户而赚取工资过活而称为“小户”,即机工。
二者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
2松江地区的棉袜业中,“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商人采取包买主的形式,使用雇佣劳动力为其加工、生产。
油业、矿冶业等领域中的手工工场。
福建、广东等地的矿冶业浙江嘉兴石门镇的榨油业郑国渠:由韩国人郑国设计的关中第一个水利工程,始于秦始皇元年(前246年),前后花费十年时间。
其最初基于韩桓王的“疲秦”策略,修建过程中,秦王赢政发现了韩国的意图,要杀郑国。
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渠建成后,经济、政治效益显著,《史记》载:“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ì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秧马:苏轼:“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旗,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日行千畦,较之伛偻[yǔlǚ] 而作者,劳佚相绝矣。
”(并结合书本120页)永佃权发生的前提:(永佃权产生的途径)1、地主或者说业主没有能力或没有必要完全对土地实施具体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如地主或者说业主因为城居或者居住在离耕地较远的地方,无法管理,因而给佃户永佃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