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水游记散文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十三页,共126页。
4.作者逸事 (1)王安石三难苏轼
第三十四页,共126页。
王安石觉得苏轼既有才气,又有傲气,应该煞一煞他的傲 气,于是先后三次拟出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句,苏东坡虽善 于赋对,终敌不过王安石,每每无以应对,深感惭愧。
王安石出的第一个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王安石出联那年闰八月,正月立春,12 月又立春,所以说 是个“两头春”。他的上联构思巧妙,词句凝练,数字用得自 然。苏东坡虽是才子,只因事属罕见,一时寻对不出,被王安 石难住,“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
第三十八页,共126页。
王安石按照先生的话,每日写文章,足足写秃了一百支笔, 但仍未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又找到杜子野问:“先生, 我怎么还没有找到生花笔?”杜子野没有说什么,而是饱蘸墨 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过了几年,王安石写秃了九百九十八支笔。一天深夜,他 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支笔写策论,颇觉文思泉涌,行笔如云,一 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地跳起来喊:“我找到了, 我找到生花笔了……”
第二十六页,共126页。
1.走近作者
第二十七页,共126页。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 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庆历二年(1042)登 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 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 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江苏南 京市),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 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 忧愤去世,卒谥文。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2 《石钟山记》课件(共4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12 《石钟山记》课件(共4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1.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表面上以游踪(何以要游———游时如何—— 游有何思)为线,实际上是以“生疑——解疑——明疑” 为脉,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体现了“事须目见耳闻, 不可意断其有无”的求实精神。
2.苏轼为何要借石钟山的命名缘由和游历经过来表现探求 精神呢?
通过亲身实践考察更有说服力,更加真实可感 借此反映苏轼的文学主张:反对空洞说理 告诫苏迈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 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 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1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边。
2 森然:阴的样子。
3 搏:抓、扑。
4 栖鹘:qī hú,宿巢的隼。
5 磔磔:zhé鸟鸣声。
6 且:一边一边。
著名文学家
著名书法家
著名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 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纵 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角度
高低兼具 远近结合 动静皆有 形声相映
修辞
比喻 夸张 拟人
效果
描绘了一幅阴 森恐怖、冷清
凄厉的景象
问题三:作者为何么要描写这幅月夜绝壁图?
内容上,借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景象烘托出探访之不 易,表现出敢于深入险地、深入考察求真的可贵品格;结构 上,为下文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赤壁之下”张本。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PPT课件(2篇)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PPT课件(2篇)

巫峡 幽深秀丽的------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 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 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擅奇于 天下。峡江两岸,青山不断,群 峰如屏,船行峡中,时而大山当 前,石塞疑无路;忽又峰回路转, 云开别有天,宛如一条迂回曲折 的画廊。 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 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 女峰最为纤丽奇俏。 “秀峰岂止 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
向游客介绍三峡。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参观。七百里三峡,
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 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 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品 尝金黄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 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关于长江的诗句
一、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 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据记载,他一生好学不倦,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人民比较同情,对权贵有 所不满;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 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
作者对祖国的雄伟江山、秀丽风光作了形象的 描绘,记述了不少生动的故事,抒发了爱国胸怀, 文笔简洁精美,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起了先导作用, 影响很大。
词类活用: 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
词,飞奔的马 )
⑵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形容词作名词 词, 急流 )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 清波 )
⑶ 晴初霜旦(霜:名词作动词,下霜 )
⑷ 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见曦月。
这个句子的正确理解: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郦道元
(北魏)
—游记散文—
瞿塘峡 三峡之首------

《登泰山记》ppt课件

《登泰山记》ppt课件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 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 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路不到一 半,翻越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 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 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路中有座 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 “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文本解读
定语后置句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
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
泰山北斗:比喻因德高望重或 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 人。又称泰斗。 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 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 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 则称岳母。
姚鼐(nài)其人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 杰出的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是 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著有《惜抱轩全集》。
若偻:lǚ(lóu) 须臾:xūyú
人膝xī
整体感知
第一段:地理位置 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登山经过 登泰山的经过,重点写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之后所见的雄浑开阔,突出泰 山的高峻; 第三段:泰山日出 描写观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先后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 第四段:人文景观 介绍泰山的名胜古迹 第五段:自然景观 介绍泰山冬季的景色
泰山之阳,汶水西 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 济。当其南北分者,古 长城也。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 第一段表示方位与地点的词有哪些?
方位:阳、西、阴、东、南北 地点: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
•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概述泰山 地理形势
南北分流:汶水、济水 面

《三峡》优秀PPT课件

《三峡》优秀PPT课件

合作探究
样是猿,李白就有“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穷尽物态反 映三峡不同季节的特征就是美,用三峡 秋季的凄凉与前面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 组成绚丽多彩的画面,更是一种配合的 美。
合作探究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为什么
如此安排写作顺序?
文章按照“总——分”的顺序描写了 三峡的山和水,先总写山,再按夏季、春 冬之季、秋季的顺序分别介绍三峡的水。
夸张和对比。突出夏水的湍急。
合作探究
文中曾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阻绝”,但后面又说“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这是否矛盾?
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通 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 会冒险出发,但如果有“王命急宣” 的情况,船只一旦起航,则可“朝发 白帝,暮到江陵”。通过一般情况和 特殊情况的对比,表现了夏日长江水 势大、流速快的特点。
合作探究
用两个词语来形容三峡秋景的特点?
萧瑟、凄凉。
合作探究 《三峡》一文并未点明“秋”字,却将
三峡秋季景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仿 佛身临其境。作者是如何描写秋景的?
作者在写三峡秋景时,先用“霜、 寒、肃”等词渲染气氛,给人以萧瑟之 感;接着写“高猿长啸”,那啸声在 “空谷”中回荡,久久不绝,令人深感 “凄异”“哀转”;最后又响起了哀伤 的渔歌。写秋,始终未点明“秋”字, 可是字里行间满是秋日肃杀凄凉之气。 作者调动各种感官描写三峡秋季的景色。
疏通文意 天刚放晴 下霜的早晨 肃杀,凄寒
每至晴初 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
接连不断 凄惨悲凉
回声
消失
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声音悲凉婉转
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每到秋雨刚晴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 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 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异常凄凉,在空荡的山 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唱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10课《三峡》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0课《三峡》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 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 品析课文,展开想象,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的景色。
➢ 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 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走进作者
郦道元(约470—527)
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 范阳涿县
人。出生官宦世家,为官正直严猛,刚正不阿,执著认真,
词语概括其特点。
晴初霜旦
林、涧、猿啸、回声
悲寂、凄凉
疏通文意
天刚放晴
肃杀,凄寒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凄惨悲凉
下霜的早晨
消失
接连不断
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
回声
声音悲凉婉转
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疏通文意
译文: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
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重难字词
阙( quē )
曦月( xī
叠嶂( zhàng )
)
沿溯( sù )
绝 ( yǎn )
御风( yù
)
襄陵( xiāng )
陵峡以“险”著称。
朗读课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
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赤壁赋》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赤壁赋》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词类活用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 向:向西望,向东望) ②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③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⑥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方位名词作动词:攻占;向东进军))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苏轼
学习目标
1. 积累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 学习把握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景、情、理
三者融合的写作特点; 3. 正确理解作者纵情山水的情感和文章寄寓
的旨趣; 4.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积
极向上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 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 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 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2.《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景、情、理 是如何融合到一起的?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 和谐地融为一体!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始①:才。 访②:寻访。 遗踪③: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 得④:找到。 于⑤:介词,在。 扣⑥:敲打。 而⑦:连词,表承接。
聆⑧:仔细听。 函胡⑨:同“含糊”。 清越⑩:清脆悠扬。 桴⑪:鼓槌。 腾⑫:传播。 余韵徐歇⑬:余音慢慢消失。 韵:声音。徐:慢。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há n胡 hu,北音清越,桴fú 止响腾,余韵徐歇。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 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 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 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 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 文,以记胜抒怀。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 《石钟山记》闻名天下,与石钟山相得益彰。
石钟山记
苏轼
作者回顾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 :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旧址,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 石头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 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音 慢慢地消失。
自以为得之①矣。然是②说也,余尤③疑之。石之④铿kēnɡ然⑤有声 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⑥钟名⑦,何哉?
20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迁密州
自请外调杭州

8兰亭集序PPT课件人教版

8兰亭集序PPT课件人教版

贤能不待次而举
其致一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5)一一觞一咏
悟言一室之内
(6)于会欣于于会所稽遇山 阴之兰亭
终期于尽
(7)虽虽虽趣世舍殊万事殊异
及其所之既倦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8)之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向之所欣
引以为流觞曲水
(9)以亦足以畅叙幽情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本单元学习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我国古代散文从简单的 记事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议论政事、 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类的抒情散文则产生较晚。起 初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到了东晋时期,世事离乱,偏安江南 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 水,此时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才开始出现并逐 渐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 审美能力更强,于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便大量涌现。“唐宋八大
5.要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 给予恰当的评价。
6.体验古人徜徉山水的乐趣,感悟人生的情趣,培养我们 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
【师说·单元所学】 1.疏通字句,把握文章大意。阅读古代作品,首先要克服 语言困难,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其次要反复诵读,体会句读 语气;进而把握文章大致内容,分出写景、议论、抒情的层次。 2.提纲挈领,抓住关键语句。山水游记类散文往往通过议 论性语句,借景抒情、借事说理,寄托作者的理想或政治抱负。 阅读这类文章,就要留意文中起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作用的语 句,抓住这类语句,就能化繁为简,纲举目张。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四处“笑”: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 怀疑、否定的笑,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
还笑他们和李渤的观点一样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拟人
③因笑谓迈曰。 高兴、欣慰、开心的笑,作者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
出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④而笑李渤之陋也。 嘲讽的笑
文本探究
6.苏轼为什么要嘲笑李渤?李渤真的可笑吗?
笑李渤没有深入实地去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 无”。对,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 重视实践的思想。
学习提示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 其中深夜乘舟“至绝壁下”一段,将山水之间万籁俱作、鸟鸣浪 涌、众声纷起之状,写得妙趣横生,兴会淋漓,堪称“绘声”文 字中的上品。文章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 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说,既析之以理, 又验之以实;父子出游,不避夜深舟小,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 而引申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全文将情趣与理 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体现的质疑和求实的精神 值得我们学习。古代散文中,有的格局谨严而不乏情采,有的潇 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石钟山记》可谓后一类文章的典范。阅读时 对这一点要多加关注,反复诵读,细心体会。
写作背景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 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 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 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 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 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 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 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 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登泰山记》ppt课件

《登泰山记》ppt课件


内容技巧
思考①:第1段是从什么视角去写泰山?
俯瞰的视角
面:南北水系
汶水、济水流向

1
第 段
线:南北分界
分界线——古长城
角 度 说
点:重要景点

最高峰——日观峰
济水 汶水
小结:
第一自然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
—日观峰的位置。 山—水—古长城—日观峰,描写对象一句一换,富有层次感地描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
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皓驳色,而皆若偻。
1.极天:天边。采:同“彩”。
2.丹:朱砂。
6.绛:大红;皓:白;驳:杂。
3.承:托着。
7.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4.或:有的人
5.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
题解
记,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 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 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本文 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 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 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写作背景
那“实”是什么?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 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 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
3、提升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泰山简介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位于山 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有“ 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 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 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 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

小石潭记ppt课件

小石潭记ppt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小石潭记ppt课件
目 录
• 简介与背景 • 文本分析 • 主题思想 • 历史地位与影响 • 总结与反思
01 简介与背景
柳宗元简介
01
02
03
04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出生于河东(今山西运城), 祖籍河东郡。
官场生涯不顺,曾被贬谪永州 、柳州等地。
小石潭记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生 动性,还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小石潭的美景。例如,“闻水声,如鸣珮环”,用“鸣珮环”来比喻水 声的美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小石潭的水声。
03 主题思想
柳宗元的情感世界
01
02
03
内心孤寂
柳宗元被贬谪到偏远地区 ,内心深感孤寂和无助。
《小石潭记》的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
不足之处
《小石潭记》虽然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文章中 有些描述过于简略,让人难以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感受。此外,文章的结构较 为松散,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难度。
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可以提出一些改进建议。首先,可以增加一些详细的描述和 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情感变化。其次,可以尝试调整文章 的结构,使其更加紧凑和连贯,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描 述了他游览小石潭的所见所感。
02 文本分析
原文欣赏
总结词
清新秀美,幽深静谧
详细描述
小石潭的景色被描绘得细腻入微,从清澈的潭水到碧绿的石头,再到周围的树 木和花草,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作者还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将小石潭的气氛渲染得更加神秘和优美。

《登泰山记》ppt课件33张

《登泰山记》ppt课件33张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译文(第一段)
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 其阴, 济水东流。
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向西、名→状
向东,名→状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 其 南北 分 者,古长城也。
知人论世:姚鼐(1732年—1815年)
乾隆38年(1773) 参与编《四库全书》
乾隆31年(1766) 兵部主事
乾隆37年(1772) 刑部郎中
1776-1815 教学著书 文学派别:桐城派
1750-1763 13载坎坷科举路
乾隆39年(1774) 辞官,不入仕途
文学常识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
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 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
第二段,主要以游踪为线索,
记述作者登山的经过,叙写 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 见的景象。 思考: 1.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
山巅
遂至
西谷
复循
中岭(天门)

乘、历、
穿、越
京师
泰安
循 中谷 由 南麓
2.作者描写山顶美景,写了哪几幅图景?运用了哪些手法?
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
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
“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
不足”。
泰山
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山,岱 宗,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和南岳衡 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并称“五岳”,因其居东,突兀挺拔 ,雄伟壮丽,被称为“五岳之首”“ 五岳独尊”。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文本疏通
在旁边
阴森的样子 抓 表并列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
鸟鸣声
一边…一边
有的人
起,磔【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
正 内心惊恐 发出
声音洪亮
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g hóng】如钟鼓不绝。
资料链接

资料链接

解 读 第 1 段 段意归纳交代石钟山的位置,提出其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
1.游因—质疑
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质疑。
1.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
郦 道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元 “水石相搏”说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记》 ②游记:是一种摹山范水、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有带议论色彩的
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带抒情色彩的《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 《核舟记》《病梅馆记》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 事》。
文本疏通
慢慢 表修饰
裂缝
它们的
水波动荡 形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返回 原来是
挡在水流中央
中间是空的
窟窿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
击物声
钟鼓声
先前
吐,有窾坎【kuǎn kǎn】镗鞳【tāng tà】之声,与向之噌吰【chēng hóng】者

兰亭集序PPT课件部编版

兰亭集序PPT课件部编版

课内名句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
浪形骸之外。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有关“生死”的名句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一词多义
激 喘.湍 息.
虚 涎.诞 水.
会 稽.稽 首.
相 与.与 会.
文 契.契 阔.
答案:ɡuǐ|kuài|shānɡ|hái|jiē|shānɡ xqìiètcuhāunǎnllǎánnɡɡdxiàánnjqīǐyyǔùqqìiè
2.选字形
羲曦晨

贤娴
静 惠
躁燥枯 急
必毕事பைடு நூலகம்
恭 敬 躬亲
2.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能用历史 的眼光,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并给 予恰当的评价。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内容与命题趋势具体包括以下 七个方面。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 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 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 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从高考的特点出发,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 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 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 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 原文意思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 段。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种考查经常 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 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知识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背景介绍 :
• 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 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文人都死 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之中。士大夫不满这个时代却又无力 改变,于是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 生活,出世入仙,逃避现实。他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 进取;思想虚无,行动无为;寄情山水,如浮萍一般随 波飘荡,对死也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 者对此作了委婉的批评。
3
• (二)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 梅新林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授)认
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 魏晋的诞生期 • 唐代的成熟期 • 宋代的高峰期 • 元明的复兴期 • 清代的衰变期
4
• (三)山水游记散文的基本特点
• ①游记散文的要素
• “游记作为一种纪游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它至少应 该包括三个因素:第一,所至,即作者游程;第二, 所见,包括作者耳闻目睹的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 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第三,所感,即作 者观感,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从结构上来 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 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 完整的格局。”
•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 中华民族精神”,“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 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 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 3、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 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 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 品。
8
单元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 2、品味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 写景记游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 力。
• 3、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 景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发展学生 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20
四、思考探究
• 1 、反复诵读,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 然,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些词语今 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 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21
• 2、与文本对话 • “研讨与练习”三 • 3、拓展延伸 • 举出你读过的抒人生无常、时不我待之叹的古
•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感情变 化波澜起伏、抑扬顿挫,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 作。
13
• 全文共 4 个自然段:
• 第1 、2段:叙兰亭盛会——乐 • 第3 段:叹死生之大——痛 • 第 4 段:明作序要旨——悲
• 表达观点:死生亦大矣
• 抒发情感:乐——痛——悲
14
三、突破重点难点
• 个体的有限与宇宙的无限的对比 • 主观欲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生之有限、死之恐惧的伤痛感
17
悲从何来?—— 古今同慨
“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视今,亦犹 今之视昔”
——世世代代要面临这一令人痛苦却又无法解决 的问题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探求生命的意义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期待后世得以解脱
9
兰亭集序
10
一、激发兴趣
• 1 .中国古代文人的 “ 山水情结 ” ——了解文 化
• 2 .事件缘起————走近文人
• ( 1 )修禊 • ( 2 )兰亭雅集
文学精品
• ( 3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书法精品
11
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12
二、整体把握
•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 大集会,文章由宴游活动感慨快乐年华的易逝, 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对人生的痛 惜,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品山水之情意 立个性之情操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教学
1
教材分析
• (一)本单元在必修教材中的位置
• 必修一第二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 必修二第三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 必修三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 • 必修四第四单元,学习古代人物传记 • 必修五第二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2
• 本单元学习除了要继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 能力之外,还应该关注古代山水游记类散 文的特点,以及学习这一类散文的方法和 策略,这样才能够对整个单元选文的思想 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一个宏观完整的把握。
• 1 .梳理作者的感情变化:乐 — 痛 — 悲
景胜 • 事趣 • 神游: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达到物我两忘的最
高境界。
16
为何而痛?—— 死之痛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
——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
6
• ②山水游记的四个特点 • 第一、写景状物 栩栩如生。 • 第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 第三、记游说理,含蓄隽永。 • 第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7
• (四)课标对于必修课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要求
• 1、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 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 义或用法”,“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 “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 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魏晋 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 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余秋雨)
19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 通篇着眼在 “ 死生 ” 二字。只为当时士大 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 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 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 “不管游记是采用赋、序、书、记等哪种体裁来写, 只要它具有这一基本格局,便可算作游记。”

——梅新林、俞樟华《中国游记文学史》
5
• “就山水游记的特质而言,一般应具有三个文 体要素。第一,对游历途中的山川景物作了 具体而真实的描绘;第二,有游踪的记述; 第三,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或者寄寓作 者对秀丽山河的赞美,或者抒发作者个人的 感受情思,或者借山水发表议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