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年遇到青少年: 亲子关系类型与父母中年

合集下载

构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良好亲子关系-精选教育文档

构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良好亲子关系-精选教育文档

构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良好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不仅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气氛,而且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到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道德判断的形成、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孩子的学业成绩、心理行为问题等,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因此,亲子关系一直是家庭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心理学、社会学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一)亲子关系的涵义。

亲子关系是法律保护下的血缘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亲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儿童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层次的人际交往关系,更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教育,青少年期亲子关系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家庭其他关系及家庭的幸福及稳固程度,进而成为影响社会的安宁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依存于亲子关系处于何种状态。

二、亲子关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类型与现状(一)亲子关系的类型。

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分类主要有五种,大部分主要是依据测量选取的量表来划分的。

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研究课题组”通过因子分析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六类,即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研究结果表明,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民主型则对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某些方面可能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郑希付将亲子关系分为六类,即养育型、财产拥有型、反向型、冲突型、泛爱型和亚平等型。

调查研究表明,民主型的亲自关系是青少年良好的亲子关系。

从教育理论说,它是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

青少年亲子关系

青少年亲子关系

青少年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1.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有关亲子关系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遗传学的定义,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即亲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种是社会学的定义,指社会关系中的父母子女关系,主要说明的是法律、制度、地位等关系。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父母子女关系又叫亲子关系,亲指父母,子指子女。

父母子女关系的种类可分为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和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两种。

2.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促使青少年获得“成人感”,自主意识高涨;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进入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

心理咨询中,经常可以听到来访的家长抱怨自己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听话,变得越来越难理解,相互关系极为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有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

在此过程中,父母和子女均感到非常痛苦,但又无法解脱。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亲子之间的关系恶劣到如此程度呢?究其原因,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可能较为重要:1、青春期的逆反心理青春期这段时期也被称为“第二反抗期”,意思是随着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身体长得已经越来越接近他们的父母,第二性征已开始出现,并且对周围社会的了解已经具有相当的程度,因此,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意父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而在父母的心目中,却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很不成熟,还需要保护。

这时,经常会使孩子感到父母过分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过多干涉自己的事,因而会产生种种不满情绪,与父母发生冲突。

此外,他们过去都是通过父母或老师的眼睛去观察社会,根据父母或老师的喜好来判断事物,现在,则会突然转变成对父母或老师有了疑问和批评。

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想脱离父母而独立,就必须要首先摆脱养育自己的人,包括父母、老师等。

这种从父母的保护和依赖中挣脱出来,开始独立的过程也叫做心理上的“断乳期”。

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挑战与应对

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挑战与应对

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挑战与应对
青春期,是生命中一个既兴奋又困扰的时期。

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这段时期可能是充满挑战的,但同时也是充满机遇的。

亲子关系在这一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需要双方以理解、尊重和沟通为基础,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挑战一:沟通困难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常常变得话少,沉默寡言。

这种沟通困难可能让父母感到焦虑和困惑。

然而,要应对这一挑战,父母需要学会倾听,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创造一个开放的沟通环境。

挑战二:独立意识强烈
青少年渴望独立,他们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自主决策的权利。

父母需要在支持孩子独立的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挑战三:情绪波动大
青少年时期的情绪波动是常见的,父母往往难以理解孩子的情绪起伏。

在面对这一挑战时,父母需要保持耐心和理解,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他们的情绪。

应对之道
建立信任和尊重:互相信任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父母和孩子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多沟通少指责:沟通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父母需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孩子的立场。

给予适当自由:适度的自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独立性,父母应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

在面对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挑战时,父母需要保持理解、耐心和包容,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共同度过这段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期。

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是一个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过程,父母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以建立稳固的亲子关系。

《青春期》练习题17

《青春期》练习题17

《青春期》练习题17一、单选题1、(单选题)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作用的人际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A.横向B.双向C.纵向D.单向2、(单选题)青春期的亲子关系是由()向()的过渡时期。

A.横向反纵向B.横向纵向C.纵向横向D.纵向反横向3、(单选题)孙云晓老师认为,()家庭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A.专制型B.宠溺型C.权威民主型D.放任型4、(单选题)亲子关系的发展,一般来说是由纵向关系到横向关系再到()的变化。

A.反横向关系B.纵向关系C.平等关系D.反纵向关系5、(单选题)区别于儿童的亲密性发展,对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家庭角色是()。

A.母亲B.父亲C.同伴D.祖辈二、多选题6、(多选题)父母与幼小子女的关系,主要成分有()包含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各个层面。

A.疏离B.抚养C.管教D.培育7、(多选题)以下属于良好亲子关系的是()。

A.相互尊重B.相互学习C.相互理解D.相互支持8、(多选题)以下能够体现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特质有()。

A.勇敢B.责任C.自信D.有主见三、判断题9、(判断题)父性教育等同于父亲教育。

10、(判断题) 在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说当中,后喻文化是指年长者向年幼者传授,年轻者向年长者学习的文化。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B2C3C4D5B二、多选题6BCD7ABCD8ABCD三、判断题9×10×。

亲少年的亲子关系

亲少年的亲子关系

问题一!
• 家长付出的爱心

• 孩子的心里感受!?
问题二!
• 家长的心愿
• 家长的如愿?!
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
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心理学定律
一个人的欲求不能满足时,会产生急切攻 破障碍的急躁,从而产生愤恨,一但这种 感情忍耐至饱和状态时,会以杀人,放火, 打劫等形式发泄。————破毁攻击律
• 我们能不能在孩子表现不怎么样?状态最不好 的,看倒孩子的闪光点,优点。这是一个优秀 父母的试金石。
• 我们能不能在问成绩、学习之前,看一看孩子 的闪光点,优点
• “哪怕天下所有人最后看不起我们的孩子, 做父母的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 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自豪,这才是 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
(三)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特殊性
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青少年来说,这 个阶段是他们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对父母 来说,人到中年,是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最大的时候。因此, 青少年期和童年期的亲子关系有明显不同的特点,青少年出现 强烈的逆反心理和矛盾性的情绪情感体验。他们渴望独立,渴 望父母将自己看成大人而不是孩子,但还必须依赖父母的支持 和帮助。因此,这个时期的亲子关系容易表现为紧张状态,与 父母对立、冲突甚至感到有严重的“代沟”。相比儿童期和谐愉快 的亲子关系,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往往让父母和青少年都备感头 痛。
4.说教的角色 父母:告诉你多少次要带雨伞,你看你全身都湿透了! 孩子:没带雨伞才清凉有劲,你们真罗唆! 5.万事通的角色 父母:怎麼搞的!不仅字潦草,连画都画歪的,心该画在中间 才对! 孩子:老师明明说心脏在人体偏左的地方! 6.斥责的角色 父母:这麼简单的数学也不会做,简直笨的像猪! 孩子:我是笨猪,那你是笨猪的老爸,哈哈! 以上是日常生活中的六种亲子冲突类型,

亲子关系常见类型

亲子关系常见类型

亲子关系的四种类型
1、回避型。

这种关系往往源于妈妈对孩子情绪的不敏感,孩子犯点错就喋喋不休,甚至迁怒于家人,不能从亲子关系中获得乐趣,这样的孩子宁愿和陌生人亲近。

2、矛盾型。

妈妈对孩子忽冷忽热完全看心情,导致孩子对妈妈又爱又恨,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长大后甚至拒绝亲密关系。

3、权威性。

他们深爱着孩子,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但他们不会一味纵容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制定清晰的规则,并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4、放任型。

父母一味纵容孩子,几乎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他们很少限制孩子的行为,而是让孩子随意表现自己的情绪或冲动。

他们不帮助孩子制定规则,也不教导孩子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亲子关系变化的阶段模式

亲子关系变化的阶段模式

亲子关系变化的阶段模式亲子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关系之一,它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亲子关系的变化通常会出现一定的阶段模式,下面是几种常见的亲子关系阶段模式:1.依恋阶段依恋阶段是亲子关系的起始阶段,从孩子出生到大约两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达到了高峰。

他们会寻求父母的安慰、保护和照顾,并通过依恋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同时,父母也会对孩子有强烈的亲密感和责任感。

2.探索阶段探索阶段发生在孩子大约两岁到十几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对外界充满好奇,并渴望独立探索和尝试。

他们会表现出对自主性的强烈需求,因此与父母的关系会发生一些变化。

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抵抗、挑战和争吵,同时也会更加倾向于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

3.分化阶段分化阶段发生在青春期,孩子进入到成年前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逐渐发展独立的个性,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目标。

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同龄人,并试图与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个阶段可能会面临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4.重新连结阶段重新连结阶段发生在孩子成年后,通常是大约二十岁之后。

在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重新产生依赖和关注,尤其是在面临生活挑战、取得成就或者面对失败的时候。

他们逐渐认识到父母的重要性,并愿意寻求他们的意见和支持。

父母也会重新扮演起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以上是亲子关系变化的一些常见阶段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和经历,因此亲子关系的发展并不是固定的,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有所差异。

此外,亲子关系的变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父母和孩子都会对彼此产生影响,这需要双方之间的理解、尊重和沟通。

总之,亲子关系是一个持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互动方式。

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可以更好地维系和发展健康的亲子关系。

中年与父母相处之道

中年与父母相处之道

中年与父母相处之道中年是一个人生阶段,也是一个人与父母相处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经历了许多变化,需要更加成熟和理智地处理。

下面我将谈谈中年与父母相处之道。

中年人要学会尊重父母。

父母是我们的亲人,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

无论我们在什么年龄阶段,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决定。

尽量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不要轻易批评和指责。

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虽然我们可能不会完全接受,但尊重他们的意见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和关爱。

中年人要学会与父母沟通。

沟通是维系亲子关系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积极与父母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听取他们的关心和建议。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通过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增进感情,减少误解和矛盾。

中年人要学会照顾父母的身心健康。

父母年纪渐长,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都会出现一些问题。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帮助他们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提供必要的照顾和帮助。

同时,我们也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关爱和陪伴,避免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尽量为父母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让他们感到安心和幸福。

中年人要学会处理与父母的经济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经济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有些父母可能面临退休和经济困难的问题。

作为子女,我们要关心他们的经济状况,帮助他们规划好退休生活,协助他们解决经济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与父母平等对待,不要过分依赖他们的经济支持,要有自己的独立经济能力。

中年人要学会理解和包容父母的不足。

父母也只是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我们要理解和包容他们的不足,不要过分苛求和苛责。

要学会宽容和体谅,尽量从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父母相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中年与父母相处之道,需要我们尊重、沟通、照顾、处理经济关系以及理解包容。

只有以真心和爱心对待父母,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共同度过中年的时光。

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的议题。合作型 策略对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有积极的影响。采用这种策略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 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 人格和价值观。
相比之下,回避型和攻击型策略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回避型策略可能导致青少年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无法及时解决问题,长期下 来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攻击型策略则可能导致青少年与父 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从而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亲子沟通问题对青少年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社 会适应能力,家长应当重视亲子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家长要尊重孩子的 个性和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情感支持,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律 能力。在此基础上,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提高他们的人际交 往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1、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缓解亲子冲突的关键。 父母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点,表达自己的期望的同时 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2、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提 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这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亲子 关系问题,同时也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总之,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父母需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青 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青少年自身也要努力提高自主性、 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缓 解亲子冲突,促进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亲子家庭分类

亲子家庭分类

亲子家庭分类摘要:一、引言二、亲子家庭的定义与特点三、亲子家庭的分类方法1.根据年龄阶段分类2.根据家庭关系分类3.根据家庭生活方式分类四、各种亲子家庭类型的介绍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单亲家庭5.丁克家庭五、亲子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亲子家庭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子家庭不仅对个体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亲子家庭进行分类,并分析各类亲子家庭的特点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二、亲子家庭的定义与特点亲子家庭是指由至少一名成人和一名未成年人组成的家庭。

其主要特点是亲情关系至上,以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为核心任务。

三、亲子家庭的分类方法亲子家庭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这里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类:1.根据年龄阶段分类:包括幼儿家庭、青少年家庭和成年子女家庭等。

2.根据家庭关系分类: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等。

3.根据家庭生活方式分类:包括传统家庭、现代家庭、丁克家庭等。

四、各种亲子家庭类型的介绍1.核心家庭: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类型在亲子关系中最为典型,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是核心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主干家庭:由祖父母、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类型在家庭成员之间具有相互支持和照顾的特点,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代际关系的传承。

3.联合家庭:由父母、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和子女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类型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助,但也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和权力斗争。

4.单亲家庭:由一名成人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类型在亲子关系中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父母付出更多关爱和精力来弥补缺失的亲情。

5.丁克家庭:由夫妇两人组成的家庭,没有子女。

这种家庭类型在亲子关系中具有特殊性,但同样具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的特点。

五、亲子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亲子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年人的家庭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年人的家庭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中年人的家庭关系
中年人的家庭关系
与父母的关系 与子女的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夫妻关系
与父母的关系
赡养和照顾年老的父母成是中 年人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多数 还可以与兄弟姐妹分工合作来 照顾父母。
照顾父母要有经济上,心理上 及其他方面的准备。
中年人的成熟不仅表现在对自 身的认识,同时也表现在对父 母的了解和接纳上。
与父母的关系
现阶段城市里的中年人与老 年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 种单向的供养问题,而常常 是双向的互助问题。
也有一些中年人与自己的父 母因为种种原因处于一种非 常紧张的关系之中。
与子女的关系
子女未成年时,青春期 遇上更年期,在日常琐 事上常会有冲突或者矛 盾。亲子关系紧张。父 母要在充分尊重子女的 前提下,耐心指导子女 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与子女的关系
子女成人后,父母对 他们的影响相对减弱 。一般情况下,青年 往往在经济上还需要 父母的接济,需要父 母帮助他们照看孩子 ,而父母也可以从中 体验到一种满足感。 亲子关系很亲密。
夫妻关系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感情的“第二春” 挑战:婚姻危机,离婚或
婚外恋

通用版《青春期》考试参考答案 (1)

通用版《青春期》考试参考答案 (1)

通用版《青春期》考试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亲子关系的发展,一般来说, 是由纵向关系到横向关系再到(C)的变化。

(单选题,1分)A.纵向关系B.平等关系C.反纵向关系D.反横向关系2、电影《头脑特工队》用(D)卡通化的笔触形象而生动地演绎了人脑的运作机理。

(单选题, 1分)A.特质化B.象征化C.社会化D.拟人化3、(C)是指人在主观上感受或意识到的情绪状况。

(单选题1分)A.情绪反应B.情绪反馈C.情绪体验D.情绪认知4、人在愤怒或遭遇挫折时攻击无关的人或物的现象,称之为(A)。

(单选题1分)A.转向攻击B.积极攻击C.被动攻击D.主动攻击5、欺凌是一种低水平的暴力,(B)犯罪。

(单选题1分)A.一定不是B.不等于C.等于D.大于等于6、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智能,属于多元智能中的(B)(单选题1分)A.人际沟通智能B.身体运动智能C.数理逻辑智能D.音乐韵律智能7、青少年很少“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想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这种情况属于(B)(单选题1分)A.同一性达成B.同一性扩散C.同一性延缓D.同一性早闭8、两害相权取其轻,是人在面对(B)冲突的解决策略。

(单选题1分)A.趋避B.双避C.双趋D.双重趋避9、青春期是独立与(A)并存的时期,两者矛盾,却又表现在一个人身上。

(单选题, 1分)A.依赖B.反抗C.自尊D.挑战10、宗老师提出的青少年由于成长阻力导致心理发育某种程度的中断, 主体进行自我修复从而进行病理型补偿的现象,称之为(C)。

(单选题1分)A.网瘾假说B.补偿假说C.失补偿假说D去补偿假说11、屈原投身汨罗江属于以下哪种自*类型(C)(单选题1分)A.自我型B.宿命型C.利他型D.传染性12、从青少年期开始,在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上与父母的作用最有竞争的关系是(单选题1分)AA.同伴关系B.死党关系C.恋爱关系D.师生关系13、父母虽然陪伴着孩子,但是和孩子缺乏交流沟通对孩子漠视、不关注,没有引导、督促、情感链接,那么这样的陪伴属于(D)(单选题1分)A.合理陪伴B.高质量陪伴C.有效陪伴D.无效陪伴14、少男少女的性冲动本质上属于:(单选题1分)BA.环境刺激B.生理的本能C.社会的赋予D.父母的教养1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生欺凌划定了法律界限:“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厚, 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人到中年,夫妻关系不顺,亲子关系不好,大多犯了这“三个错”

人到中年,夫妻关系不顺,亲子关系不好,大多犯了这“三个错”

人到中年,夫妻关系不顺,亲子关系不好,大多犯了这“三个错”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

”想要在家庭之外有所成就,那么家庭的关系必须要和睦。

缺乏了和睦的家庭关系,人就会陷入内外夹击的境地之中,一步步被生活逼向墙角,连周旋的余地也没有。

和外人相比,其实自家人的关系,更容易产生矛盾,更让人束手无策。

某天,你的伴侣跟你发脾气,你连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便被骂了一顿,心中不平,随之奋起反击,一场无硝烟的家庭战争也就开始了。

某日,你的孩子回到家里突然闷闷不乐,甚至把你当成要“泄愤”的对象,你感到很无辜,可又不能让他如此蛮横下去,唯有以“严厉”治之,让他就此打住,可他却和你杠到底。

亲子矛盾的火药桶,就这样被引爆了。

当事后去探究这些事情发生的缘由时,其实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这些“矛盾”之事,都是由无关痛痒的小事造成的。

这世上,有“因”必会有“果”。

小事能引起矛盾的发生,只说明一点,那就是这些小事只是‘帮凶’,并不是主谋,。

而“主谋”是谁?则需要人去不断反思,不断看清自身的行径。

针尖对麦芒,死要面子活受罪家庭矛盾的双方,倘若用一句话去概括,那就是“针尖对麦芒”。

你不后退,我也不让步,你步步相逼,我也往前推进。

就是这种行为,把一个和睦的家弄成了“修罗场”一般。

很多人认为,我并不是不让步,而是要坚持自身的原则,坚守自己的底线,自己并没有错。

但是,当出现这种想法时,那就是“面子”的心理在作怪。

当孩子拿了一张60分的试卷交给你,让你签字时,大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邻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这次去开“家长会”会不会被其他的家长嘲笑,然后便把矛头指向了孩子,指责他不努力,不争气,却没有考虑其它的问题。

当你的伴侣因家务等一些琐事和你产生矛盾时,你会想,又不是自己的错,本就是对方的“本分”,为何要扯上自己,使整个家庭都不快乐呢?所以便以“刻薄”的话语去还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无论是哪一个方面,说到底,就是人放不下面子,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般,只能顺势射出,可又收不回,只能让本就积怨的情绪顿时爆发出来,形成家庭不和的局面。

亲子沟通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亲子沟通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亲子沟通的定义及影响因素●亲子沟通的定义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是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双方主体在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在共同创造的独特家庭情境中,基于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不同的态度、需要,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的形式而交流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亲子沟通的类型:多元型家庭看重的是亲子之间积极的沟通和表达思想、观点,但很少对儿童施加压力,让子女服从父母的思想和观点。

保护型家庭非常强调儿童对父母的服从、顺从,根本就不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是通过“禁止”亲子之间的分歧来获得一种表面上和谐的亲子关系。

(最多)放任型家庭同样不重视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并不对儿童施加服从父母的压力。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儿童都各自追求自己的个人目标,而不关心其他家庭成员的需要和愿望。

在这样的家庭中,个人的自由不是像多元型家庭那样通过开放的沟通来获得,而是以家庭成员之间很少沟通、相互.之间漠不关心为特征的。

一致型家庭鼓励儿童对沟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不能扰乱家庭的等级和内部的和谐❖亲子沟通的功能(1)亲子沟通是维持良好家庭的重要因素。

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来处理与适应有关的问题(问题解决、家庭争论)(2)亲子沟通在青少年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国内外研究己经发现,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自尊、健康行为、性行为、应对行为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影响因素和原因分析都可以用例子来说~)❖影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主要因素(一)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1)人格特点: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开始关注自我,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

这时候,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点是否匹配将会影响到亲子冲突。

(2)性别:亲子双方的性别都影响着亲子沟通①母亲与青少年的沟通较积极,沟通的开放性较强②女孩与父母的沟通比男孩多,女孩与母亲谈论更多的话题(3)年龄:在年龄方面,许多研究发现青少年沟通的开放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与父母的多数冲突随年级升高而变得尖锐和突出;父母的年龄对沟通也有影响。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是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最持久的
关系,也是孩子和社会之间最重要的连接。

父母与子女在不同的时期,发展出不同的关系,根据各自的不同功能,形成了不同的亲子关系模式。

在青少年时期,父母应赋予子女以支持、保护的恳切,同时子女也应懂得尊重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处处反映出恭敬的态度,建
立起有助于彼此理解的和睦的亲子关系。

首先,亲子关系非一成不变,变化是正常的。

青少年期子女在个性、观念、思想等方
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容易和父母发生冲突,因此,父母不应对子女强加自己的意见,而应
更多的采取引导、调节和支持,温和地帮助子女完成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其次,双方在沟通与理解方面应加强建设有效沟通渠道。

不断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了
解彼此的思想意念,可以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环境去追寻自我的追求,提供他们获取知识、充实心魂的地方。

此外,双方应在家庭中积极分担家务,给子女创造宽松自主的环境,让他们在爱与依
附中充分度过孩童发展期,并在父母在家务中有所帮助下,尽可能充实青少年期子女的生活,也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他们的的自我价值认同也更容易得到满足。

最后,父母应多向子女提出理智的要求,把握婚姻家庭和谐的核心位置,使子女未来
的婚姻关系有良好的开端,理智的要求有利于子女的择友标准和社会关系的学习,形成健
康的亲子关系,也是子女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总之,青少年期亲子关系是个复杂而又宝贵的关系,父母应多鼓励和支持子女成长,
双方也需加强沟通和理解,分享彼此的思想,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谐、和睦、健全。

亲子关系的四个类型

亲子关系的四个类型

亲子关系的四个类型:
亲子关系的四个类型分别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

1.民主型:这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
自我控制力、信心,探索性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2.专制型:这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

3.放任型:这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充满爱与期望,但是忘记了孩子社会
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

4.忽视型:这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在情感上表现为漠不关心、拒绝等态度,他
们不太关心孩子的成长,甚至蔬远,拒绝孩子。

老年人如何应对子女的亲子关系

老年人如何应对子女的亲子关系

老年人如何应对子女的亲子关系在人生的长河中,当我们步入老年,子女也逐渐长大成人,亲子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如何应对与子女的关系,成为了许多老年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老年人要理解和尊重子女的独立性。

随着子女的成长,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

作为父母,不能再像孩子小时候那样事事干涉和掌控。

要明白子女已经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做出自己的决定。

比如,子女选择的职业可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或者他们的婚姻对象与父母的设想不同,这时候,老年人应尽量克制自己想要强行干预的冲动,而是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支持。

保持良好的沟通是维系亲子关系的关键。

但老年人在与子女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要总是以长辈的权威自居,而是平等地交流。

耐心倾听子女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急于打断或者批评。

同时,也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但要注意语气和措辞,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比如,当子女决定搬出去独立生活时,老年人可能会感到失落,但可以通过平和的沟通,表达自己的不舍,同时也对子女追求独立表示支持和祝福。

老年人还应学会调整自己的期望。

不要总是拿过去的标准或者自己的理想来要求子女。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机遇,子女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可能与老年人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有些老年人希望子女早日结婚生子,但子女可能更注重事业发展或者个人兴趣爱好。

这时候,老年人要理解并尊重子女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

给予子女适当的空间也非常重要。

不要过分依赖子女,也不要过分介入他们的生活。

让子女有自己的隐私和自由,这样可以避免产生矛盾和冲突。

比如,不要随意翻动子女的物品,不打听他们的私人交往情况。

另外,老年人要积极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样在与子女交流时,能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减少代沟带来的隔阂。

比如,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了解流行文化等。

在经济方面,老年人要尽量做到独立自主,不要给子女增加过多的负担。

但如果子女遇到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也是必要的。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青少年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家庭关系中最为复杂的时期之一。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而亲子关系对他们的成长、教育和心理健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重要性、问题与挑战以及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

一、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良好的性格特质,并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

亲子关系还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形成稳定的家庭结构,有利于青少年解决问题、应对挫折和建立自信。

二、问题与挑战1. 沟通不畅在青少年期,父母和孩子之间常常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

青少年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不愿与父母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而父母则常常缺乏理解和耐心,无法真正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情感。

2. 权威与自主的冲突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渴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希望能够决定自己的事务和生活方式。

而父母往往会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和未来,过于控制和干涉他们的行为。

这种权威与自由的冲突常常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3. 价值观的差异青少年期是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时期。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和质疑现有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当父母的价值观与孩子逐渐产生分歧时,容易引发争吵和矛盾。

三、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1. 提高沟通技巧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和理解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表达空间。

与孩子进行真诚的对话,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困惑。

同时,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不要一味地指导和批评。

2. 建立共同的兴趣和活动通过共同的兴趣和活动,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参与体育运动、户外探索等活动,共同创造美好的回忆和体验。

这样的共同经历能够增强亲子之间的亲密感和依赖感。

3. 尊重孩子的自主权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权,给予他们适当的决策权和自由度。

父母可以与孩子讨论并达成共识,让他们在探索和决策中逐渐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pattern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ddle-aged parents and their adolescent children, and then examines their impacts on parents’ midlife perceptions with parents’ and children’s individual factor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data used in this study are derived from Taiwan Youth Project conducted by th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c Sinica, Taiwan in 2000 and 2002. The analysis sample consists of 1,906 pairs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find out the latent classe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is used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on parents’ midlife percep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ree factors of midlife perceptions abstracted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parents are “the parentchild gap,” “worry about the future,”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present status.”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s are classified as Mother-Child Conflict, Mother-Close but Child-Conflict, Mother-Conflict and Child-Inconsistent, and Mother-Child Close.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 are classified as Father-Child Conflict, FatherDistance but Child-Conflict, Father-Distance and Child-Close, and Father-Child Close. Both mothers’ and fathers’ midlife perceptions are affected b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t this developmental stage. Parents who have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children report the least negative perceptions. For mothers, moreover, the most negative percep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conflict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our types. In addition, family income and health condition a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for both mothers’ and fathers’ midlife perceptions. Parents’ perceptions of the parentchild gap are connected with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s and past parentchild relations. Finally, marital satisfaction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for mothers’ three factors of midlife perceptions.
親子關係與父母中年感受 3
絕大多數集中於單向討論父母 在子女社會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或是親子關係如何影響子女的身心 健康及各方面表現,很少關注青少年子女對父母所產生的影響。而且 這些研究的重點多從父母婚姻狀態或社經地位等背景因素切入,著重 以父母角度出發的教養方式或教養觀探討親子關係的特徵以及對青少 年心理行為的影響,而忽略這個時期的父母大多處於三、四十至五、 六十歲的中年時期,他們本身也正經歷階段性的變化。從生命週期與 家庭系統的觀點來看,青少年階段的混沌變動的心理狀態,遇到父母 面臨中年危機的身心煎熬,親子雙方各有不同的發展需求,各站在不 同角度審視親子間的關係調整,衝突頗有一觸即發之勢,而這種關係 調整對於親子互動產生的衝擊可能同時影響親子雙方的身心健康。因 此,本文將運用親子配對資料,探討同處於調整階段的中年父母與青 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類型特徵,再檢視親子關係類型對於父母中年生 活感受的影響。
親子關係與父母中年感受 5
的情感與互動常牽動父母的心靈與神經(紀登斯 2001)。然而面對青 少年子女的中年父母究竟如何自處、其身心健康狀態如何,相關研究 其實極為稀少。
有關中年期發展性質的討論,主要有危機模式(crisis model)與轉 變模式(transition model)兩大方向(Whitbourne and Connolly 1999)。危 機模式關注發生在個人內的變化,且著重於討論無法適應生活轉變的 不正常結果,這類經驗大多只發生在少數中年人的身上;轉變模式則 認為生命各階段大多數事件幾乎都有順序而且可被預測,個人可以建 構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表」。李良哲(1997),周玉慧、黃朗文(2007) 依據轉變模式的觀點,把中年時期面對各種挑戰產生的認知與情緒, 稱之為「中年生活感受」,而不是採取負面的預設立場。本研究採取 相似於上述研究者的觀點,探討中年階段的父母「中年生活感受」現 況,並從親子雙方對照的觀點,分析父母與青少年子女間的關係類 型,以釐清親子關係類型與父母中年生活感受之間的關聯性。當然, 親子關係之形成以及父母的中年生活感受會因個人因素而呈現差異 性,不能不加以考量。以下針對父母中年生活感受、親子關係與個人 影響因素之相關論述與研究發現進行回顧分析。



當中年遇到青少年:

親子關係類型與父母中年生活感受
周玉慧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吳明燁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黃朗文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本研究探討中年父母與青少年子女之親子關係類型,檢驗其對於 父母中年生活感受之影響,並同時考慮父母與子女的個人因素。資料 來源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計 畫」於 2000 年與 2002 年收集的資料,分析樣本包括 1,906 份學生與 父母的配對資料。以潛在全象分析探討親子關係的潛在類別,並以多 元迴歸分析檢驗親子關係類型對父母中年生活感受之影響。研究結果 顯示父母中年生活感受分為「親子代溝感」、「憂心未來感」、「不 滿現狀感」三因素,母子關係可區分為「衝突」、「母親子悖」、 「母悖子趨避」、「親愛」四類型,父子關係則區分為「衝突」、 「父疏子悖」、「父疏子親」、「親愛」四類型。不論父親或母親, 中年生活感受均因這個發展階段的親子關係而不同,「親愛型」的父 親或母親中年生活感受最為良好。且就母親而言,四類型中,「衝突 型」的母親中年生活感受最為負面。此外,家庭月收入、健康狀態明 顯影響中年生活感受,子女學業表現與過去親子相處狀態影響父母的 親子代溝感,婚姻滿意度對母親的影響遍及中年生活的各方面感受。
Keywords: middle-aged parents, midlife perceptions, adolescent children,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atterns
Taiwanese Sociology Number 20 (December 2010): 1-37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人類壽命延長,2008 年國人平均壽命男女分 別達 75.6 與 81.9 歲(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 2009),加上少子化與高 齡化的趨勢日益發展,中年階段所承載之教養下一代與奉養上一代的 雙重責任與壓力不斷加重,負擔時間也因而增長;隨著婚育年齡延 後,中年父母同時必須面對進入狂飆時期的青少年子女的機會更是大 為提升。如何與新新人類相處,如何調整親子關係,是這個時期的父 母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更是現代父母十分關心的問題,因為親子間
Erik H. Erikson (1959)提出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認為人格隨著生 命階段而發展,且強調不同生命階段的社會經驗具有重要影響力。他 將正常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分為八個發展階段。在每個 階段,個人都面臨並克服新的挑戰,進而獲得某種生活領域的能力。 他強調每個階段都建築在成功完成較早階段任務的基礎之上,如果未 能成功完成該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造成問題。所以從心理社會發 展階段來看,親子雙方都各有生命的重點。青少年的中心任務為發展 自我認同(identity),探索自我意義並獲得獨立與控制感,若此時未能 確立自己的信念與期望,將導致青少年自我認定的混淆,對未來產生 不 安 及 困 惑;青 少 年 在 此 階 段 的 生 活 焦 點 為 社 會 關 係(social relationships)的建立。相對於孩子向外發展的需求,中年階段的父母正 處於心理社會發展的第七階段,此階段的中心發展任務為創造生產、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強調「個人」的生命階段以及社會經驗的影 響,然而不論是青少年或是中年人通常身處於家庭之內,不可能獨立 的發展自我,只從個人生命發展的單向觀點,難以完整捕捉家庭內不 同發展階段的親子間具體互動過程,更遑論親子關係互動對父母之影 響。生涯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課題中,不僅著眼於個人的心理發展過 程,也論及處於不同生命週期裡不同世代間的交互作用。例如 Barbara M. Newman 與 Philip R. Newman (1984)強調生涯發展的「相互性」概 念,他們認為個人通常附屬於某個團體(家庭、學校、社會組織等 等),而不論是何種團體幾乎都由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個體所構成, 只要身處這些團體,就有機會與不同世代的人產生互動。Richard M. Lerner (1985)提出心理社會發展的歷程互動觀(Dynamic 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認為每個個人不斷地和自己所處的社會脈絡間產生歷程 式的互動關聯,社會脈絡會透過個人和他人的互動過程,影響個人的 生理和心理發展。Glen H. Elder, Jr. (1984)更指出家庭成員間生命史的 相 互 依 賴 性(家 庭 發 展 的 雙 互 動 歷 程,dual dynamic of family development),家人關係會依據個人發展階段而調整、改變,同時家 人關係也會型塑個人的發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