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景岳全书_看张介宾的学术思想_张明雪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医古文

课外阅读医古文

医古文复习——课外阅读扁鹊传有急乎中庶子之好扁鹊过赵赵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方者应之曰然王太子暴疾而死扁鹊曰人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难之曰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请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子之方能如此乎扁鹊曰不能又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柑子之方能若是乎扁鹊曰不能中庶子曰子之方如此譬若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甚大所见者甚少均若子之方岂足以变骇童子哉扁鹊曰不然物而中蛟头掩目而别白黑者太子之疾所谓尸厥者也以为不然人诊之太子股阴当湿耳故有昧揥..中焦焦如有啸者声然者皆可治也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门曰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幸而有之则粪土之息得蒙天履地而长为人矣先生不有之则先犬马填沟壑矣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为诊之先造轩光之灶八成之汤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子容祷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子越..扶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诗曰多将.熇熇不可救药甚之之辞也(汉·刘向《说苑·辨物》)要求:1.给上文标点2.注释文中加点号的词语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4.文意理解①中庶子赞扬俞柎的一段文字,反映俞柎命名的含义是什么?②赵王所称“粪土之息”与“犬马”指什么?反映古人称谓上的什么现象?③“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与全文是什么关系?答案:扁鹊过赵,赵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有急乎?”中庶子之好方者应之曰:“然。

王太子暴疾而死。

”扁鹊曰:“人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

”中庶子难之曰:“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请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子之方能如此乎?”扁鹊曰:“不能。

”又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村,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

探析张介宾《景岳全书》辨治怔忡惊恐特色

探析张介宾《景岳全书》辨治怔忡惊恐特色

探析张介宾《景岳全书》辨治怔忡惊恐特色
李志云;董宏利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23(35)1
【摘要】探析张介宾《景岳全书》辨治怔忡惊恐特色。

张氏治病重视命门水火,善补真阴真阳,指出真阴真阳亏虚是怔忡惊恐的基本病机,提出真阴真阳亏虚为本,虚则补之,客邪为标,补虚与祛邪兼顾,情志为病,治疗以补虚为主,亦需调养情志的论治原则。

用方以“补阵”为主,用药性味以温药、平药及甘药为主,归经以心、脾、肺、
肾经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安神为主,充分体现了张氏真阴亏虚,甘平补之,真阳亏虚,甘温补之、扶阳不忘补阴,补阴不离扶阳、治病必求于本,用药贵在精专的方药特色。

【总页数】4页(P32-35)
【作者】李志云;董宏利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相关文献】
1.《景岳全书·妇人规》辨治癥瘕的学术思想探析
2.浅析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
癥瘕辨治3.张介宾辨体质论治特色探析4.张介宾《景岳全书》藏象辨证论治特色
探析5.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景岳全书·妇人规》辨治癥瘕用药规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介宾

张介宾

(3)真阴之用:即真阴在人体的作用。 “所谓真阴之用者,凡水 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 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 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 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 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禀之富; 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 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脏之伎巧,而 实皆真阴之用。”
(三)治疗虚损病证的经验
1、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相济 他说:“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 气;水 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苏垂寂之阴, 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反之,若“使火 中无水, 其势必极,热极则亡阴,而万物焦 枯矣。使水中无火,其寒必极,寒极则亡阳, 而万物寂灭 矣。”
根据阴阳互根、精气互生之理,对阴阳精气

阴血是由阳气所化生,人之·“天癸”的形成,
也依 赖人身之阳气,人出生之后,由于阳气 不足,故“天癸”不至,至二七年令,肾气 盛,“天癸”方至,而至七七,肾气衰,故 “天癸”绝,即“天癸”的来去,正足以说 明阳气的盛 衰,不能依此而认定为阴常不足, 更足以证明是阳气的亏乏。
缘于此,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的认识,
· 熟地与人参 “故凡诸经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 血虚者,非熟地不可。人参有健运之功,熟地 禀静顺之德,此熟地之与人参,一阴一阳,相 为表里,一形一气,互主生成,性味中正,无 逾于此,诚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
2、养阴治形,填补精血 ·“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 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有“张熟地”之称。常用的补益精血药中, 熟地用得最多。 ·“形体之本在精血。熟地以至静之性,以至 甘至厚之味,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 药。” · 补益精血常用药物:当归、枸杞子、山萸肉、 山药、鹿角胶、菟丝子、肉苁蓉、杜仲。

中医各家学说-张介宾

中医各家学说-张介宾
张 介 宾
掌握:阴阳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熟悉:命门学说,八纲辨证(诊治),八阵(方药)
了解:医学哲学思想(医易同源),郁证
一、生平简介
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末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张介宾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 富裕。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
如今之世 ‚经‛、‚道‛就是赚钱

当时很多医家尽管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形成了新的 看法,对经典著作中的某些提法产生了怀疑,但大都不直接把矛头对
准经典著作。
他们或以发挥经义为由,婉转阐发自己的学术观点,或以古今 疾病不同,经典著作尚未论述为口实,曲折提出自己的主张,或提出 编纂者存在错简误编等问题,把矛头指向王叔和,并加以严厉批评。
1、阳非有余(论阳气的重要性) (1)阴以阳为主(阳为阴之主) 阴气的生成和衰败都以阳气功能作用为主导。 ‚水之生物者,赖此一也,水之化气者,亦赖此一也‛、‚一即阳
也‛
‚水之所以生,水之所以行,孰非阳气所主,此水中有阳耳。‛
张景岳关于阴阳学说的核心是重阳尊水。一般说来,总是以属阳 的一方为主,属阴的一方为辅。 《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 气乃绝。‛ 也就是说在人体内部的阴阳矛盾运动中,是以阳气为主导的,而 不是阴阳两方面绝对平均的。
皆有脾气,皆有肝气,皆有肾气‛。
病理上 ‚五脏相移,精气相错‛。
水火与生命的关系 生命起源与水火关系最为密切: ‚造化之初……若以物理论之亦必水火为先‛; ‚水火之气……其在人身是即元阴、元阳‛。 将人体阴阳、精气与水火有机的联系起来。

《内经》研读之《类经》张景岳、(张介宾)

《内经》研读之《类经》张景岳、(张介宾)

《内经》研读之《类经》张景岳、(张介宾)类经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类经英文名称:Lei Jing;Classified Canon定义:《内经》注释类书,明代张景岳撰。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书(三级学科)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类经》,医经著作,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又一著作,他将《灵枢》、《素问》分作十二大类,三百九十节,共计三十二卷,全书多从易理,五运六气、脏腑阴阳气血的理论来阐发经文蕴义,颇能启迪后人,深为后世所推崇。

目录编辑本段成书过程概述张景岳非常重视《内经》,对《素问》、《灵枢》进行了30多年研究,根据个人体会,以类分门,撰成《类经》32卷。

后又以图解形式阐述《内经》中运气学说,编成《类经图翼》11卷,阐发“医易同源”原理写成《类经附翼》4卷。

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

”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

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是医学至高经典,学医者必应学习。

但当时一般人“目医为小道",视《内经》为无用之物,甚至从医的人,也置《灵》、《素》为罔闻。

张景岳认为,这种情况是严重的,发展下去势必导致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类经》自序)。

造成这种情况,其中一个原因是经文奥衍,研阅较难。

就是说,《内经》的文字深奥,内容庞杂,读起来非常难懂,确有注释的必要。

虽然《内经》自唐以来注述甚丰,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是,遗漏处也不少。

例如,有避难不注的;有注释与原义不符的;有注释不便检阅的。

何况《灵枢》尚未注释,使人无不感到遗憾。

而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后来,不少医家注释《内经》也只是顺文敷演,难懂之处仍不能明断,精要之处仍得不到阐发。

张景岳认为这样的注释没有什么益处。

于是他专心致志研究《素问》、《灵枢》两书。

《景岳全书》中治未病学术思想探讨

《景岳全书》中治未病学术思想探讨
药1 5 g , 砂仁( 后下) 6 g , 薏 苡仁 2 0 g , 苏梗 1 0 g , 白 及2 0 g , 黄连 6 g , 六月 霜 1 5 g , 枳壳 1 5 g , 谷、 麦芽 各 2 0 g , 田七 粉 ( 冲服 ) 3 g 。水 煎 服 日 1剂 。服药 7剂
外感证 , 指感受风寒暑湿燥火 , 身体气机运行不 常 。经 日:“ 清 风大来 , 燥 之 胜 也 。风 木受 邪 , 肝 病
生焉 。热 气大 来 , 火 之胜 也 。金 燥受 邪 , 肺病生焉。 寒气 大来 , 水之 胜也 。火热 受邪 , 心病生 焉 。湿 气大 来, 土之胜 也 。寒 水受 邪 , 肾病 生 焉 。风气 大 来 , 木 之 胜也 。土湿 受邪 , 脾病生焉。 ” 又 日: “ 冬 伤 于寒 , 春 必病 温 。春 伤于 风 , 夏 生飧泄 。夏伤 于暑 , 秋 必 咳
痧 驴 驴 驴 驴 、 护
防治结 合 。避免各 类诱发 因素 , 本病 为肠道疾 病 , 治 疗期 间应 以清淡少 渣饮食 为 主。忌食 生冷 、 油腻 、 辛 辣、 硬粘、 腥膻 发物 等难 消化 和刺激性 食物 。同时在
后, 诉 精神 较前 改 善 , 大便 逐 渐 成 形 。继 服 上药 2 1 剂, 大便 正 常 , 精神 佳 , 痊 愈 。嘱患 者 服用 参苓 白术 颗粒 调理 善后 , 后 随访 未 复 发 。此例 病 例 患者 素 体 脾 胃虚 弱 , 运化 失健 , 加 上后 天调 摄失宜 , 气血 不调 , 肠 络阻滞 , 则便 下黏 液 , 服药 健脾 化湿 , 兼 清肠 热 , 则 诸 症消 , 大便正 常 。
4 结语
生活 中适寒 温 ; 工 作 中劳逸结 合 ; 精神 上保持 情绪稳 定, 乐观开 朗 , 树 立战胜 疾病 的信心 。 因患 者病久 多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

流传版本
现存最早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刻本、《四库全书》本及清康熙年间多种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和 排印本出版。
书评、序言
贾序
人情莫不欲寿,恒讳疾而忌医,孰知延寿之方,匪药石不为功;得病之由,多半服食不审,致庸医之误人, 曰药之不如其勿药,是由因噎废食也。原夫天地生物,以好生为心,草木、金石、飞潜、溲渤之类,皆可已病, 听其人之自取。古之圣人,又以天地之心为己心,着为《素问》《难经》,定为君臣佐使方旨,待其人善用之。 用之善,出为良医,药石方旨,惟吾所使,寿夭荣谢之数,自我操之,如执左券,皆稽古之力也。庸医反是,执 古方,泥古法,罔然不知病所自起,为表、为里、为虚、为实,一旦杀人,不知自反,反归咎于食忌,洗其耻于 方册,此不善学人之过也。故曰∶肱三折而成良医,言有所试也;不三世不服其药,言有所受之也。假试之知而 不行,受之传而不习,己先病矣,己之不暇,何暇于已人之病?是无怪乎忌医者之纷纷也。
作者简介
张介宾,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代山阴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公元1563~ 1640年(明嘉靖四十二年至明崇祯十三年)。
张氏祖籍四川绵竹县,明初,其先世因军功世袭“绍兴卫指挥”,遂移居浙江。景岳幼禀明慧,读书不屑章 句,于经史百家无不博览,通易理、天文、兵法之学,尤精于医学。早年即遵父训学习《内经》,14岁随父至京。 其父寿峰公为定西侯客,景岳因而遍交术士,曾从名医金英学医数载,尽得其传。壮年从戎幕府,游历北方,曾 “出榆关,履碣石,经凤城,渡鸭绿,由于壮志难酬,家贫亲老,遂翻然归里,肆力于医学,故有“谒病者辐辏 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以医术著称于明万历、天启间”的记载。
谢谢观看
越人张景岳,豪杰士也。先世以军功起家,食禄千户。结发读书,不屑章句。

转:明代的杰出医学家张介宾的养生思想介绍

转:明代的杰出医学家张介宾的养生思想介绍

转:明代的杰出医学家张介宾的养⽣思想介绍张介宾(1563⼀1640),号景岳,字会卿,别号通⼀⼦,明代的杰出医学家。

祖籍四川绵⽵。

时迁浙江会稽。

他出⽣于兼通医药的官僚世家。

幼禀明慧,其⽗张寿峰曾先教他读《内经》,⼗四岁带他进京拜名医⾦英为师,尽得⾦传。

景岳注重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医学理论,⽤将近四⼗年的精⼒研究《内经》全部,著《类经》三⼗⼆卷,分摄⽣、阴阳、脏象、脉⾊、经络、标本、⽓味、论治、疾病、针刺、运⽓、会通⼗⼆类,颇似现代的中医学基础。

他还⽤图解的形式,对阴阳、五⾏、运⽓、经络等学说系统阐发,撰成《类经图翼》⼗⼀卷,集⾃⼰对《内经》有独特发挥的论⽂为《类经附翼》四卷。

继⼜编写《景岳全书》六⼗四卷,载临床各科的理法⽅药,确是⼀部较完整的“全书”。

⽼骥伏沥,⾟勤不倦,晚年复辑短论四⼗五篇,名《质疑录》。

直到78岁去世,他为医药学宝库增添了⼆百余万字的⽂献。

张介宾的养⽣思想,除了主要来源于《内经》外,还兼收了儒、佛、道家的思想。

例如:张⽒重视养阳的思想。

⼀⽅⾯是受《素问·⽣⽓通天论》:“阳⽓者,若天与⽇,失其所则折寿⽽不彰”之论的启发;另⼀⽅⾯⼜受《周易》“天尊地卑”之说的影响,认为阴与阳这对⽭盾中,阳是起主导作⽤的⼀⽅。

⼜如他的治形宝精思想,⼀⽅⾯是受了《素间·上古天真论》:“醉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之戒的启发;另⼀⽅⾯⼜是受《庄⼦》“⽆劳⼥形,⽆摇⼥精,乃可以长⽣”说的影响,从⽽提出了养⽣当治形、治形当宝精的主张。

张⽒在《景岳全书·传忠录·医⾮⼩道记》中还指出:“修⾝⼼于⾄诚,实儒家之⾃治;洗业障于持戒,诚释道之⾃医。

”这也说明了张⽒的养⽣学思想与儒、佛、道家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概括他说,张⽒的养⽣学思想主要是以下⼏点: 第⼀,养⽣要以养阳为主。

张⽒提出:“天之⼤宝,只此⼀丸红⽇;⼈之⼤宝,只此⼀息真阳”。

认为阳⽓是⼈体阴阳⽭盾中的主导⽅⾯,原因是万物之⽣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中医各学派,名家学说--张景岳

中医各学派,名家学说--张景岳
五脏互藏,即五脏中每一脏皆有神气,皆有肺气,皆有脾气,皆有肝气 ,皆有肾气;如肾主水藏精,为五脏根柢,心、肝、脾、肺皆赖其滋养 温煦,故皆有肾气;心主神明,主血脉,为肝、脾、肺、肾之君主,则 四脏皆有心之神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肺、肾、心、肝、气血之源 ,则四脏皆有脾气;肺主一身之气,各脏之气为其所主,则另四脏皆有 肺气;肝主生发,五脏之生发无不赖于肝胆,则另四脏皆有肝气。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五行关系
生与克,乘与侮 生中有克,克中有用
五行互藏:五行之中,复有五行;五脏相移,精气相错
五行互藏
五行互藏,脏气相涉
所谓五者之中有互藏者, 如木之有津, 木中水也; 土之有泉, 土中水也; 金 之有液, 金中水也; 火之熔物, 火中水也。土之互藏, 木非土不长, 火非土 不荣, 金非土不生, 水非土不畜, 万物生成, 无不赖土, 而五行之中, 一无土 之不可也。由此而观, 则五行之理, 交互无穷。
对阴阳精气不足证的治疗,采用“阴阳相济”的法则。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 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景岳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阴中求阳→补精以化气; 阳中求阴→益气以生精。
五行互藏
五行为质,阴阳为气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
阴阳互根,精气互生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

浅谈《景岳全书.妇人规》学术思想

浅谈《景岳全书.妇人规》学术思想

妇人之病,七情之伤为甚
• “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 • “此谓妇人病不易治也。何也?不知妇人之病
,本与男子同,而妇人之情,则与男子异。盖 以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拗,每不 可解。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罔知义命, 每多怨尤,或有怀不能畅遂,或有病不可告人 ,或信师巫,或畏药饵,故染着坚牢,根深蒂 固,而治之有不易耳,此其情之使然也。”
• 同时天癸与先天肾气及后天脾胃关系密切,其源于先天,靠后天 水谷精微滋养。
• 《经不调》中指出:“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 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 月经病而言,七情、六淫、饮食等病因,虽可引起心、肺、肝、 脾病变,但“及其甚也,四脏相移,必归脾肾。”
• 且“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 妇科病症“虚者极多,实者极少”,故月经病症治疗多用健脾补
固涩。
经行腹痛—辩证
• 证有虚实,夹虚者多,全实者少。
– 实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寒滞、血滞、气滞或热滞 • 多痛于经行之前,经通而痛减,拒按拒揉者为实
– 虚者
• 血虚、气虚 • 多痛于经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痛益甚;可按可揉者
为虚。
•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当结合患者形气禀质以 辨证。
经行腹痛—治疗
• 实证
– 气逆者宜顺气,调经饮主之; – 血淤者,应破血,通淤煎主之; – 气血俱滞者,失笑散主之; – 寒滞于经,或外寒所逆,或不慎寒凉,以致
经血凝结不行、留聚为痛者,宜调经饮加姜 、桂、吴茱萸之类温养; – 血热血燥致滞涩不行而痛者,宜加味四物汤 或保阴煎去续断;
经行腹痛—治疗
• 虚证
– 虚弱不足,经滞作痛者,用决津煎、五物煎 加减;

张景岳学术思想探析-养生之家

张景岳学术思想探析-养生之家

张景岳学术思想探析-养生之家在整个中医理论发展史中,张景岳的医学思想体系居有重要地位,代表着中医理论新的发展阶段。

他以温补为主的思想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进步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进一步完善了气一元论,倡导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理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火命门说,对后世养生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张景岳学术思想的形成要了解张景岳的医学思想,我们首先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社会哲学发展背景。

景岳自幼博学多识,于医之外,象数、星纬、堪舆、律吕皆能究其底蕴。

先世居四川绵竹县,明初以军功世授绍兴卫指挥。

十三四岁时,随父游历京师,壮岁游燕冀间,后卸职回京,专以医为业。

他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对他的学术思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1.气候环境是温补理论形成的基础东北寒冷的气候环境,是影响长期从军于此的张景岳产生力主温补的因素之一。

张景岳对寒热气候有如下描述:当长夏之暑,万国如炉,其时也,凡草木昆虫,咸苦煎炙;然愈热则愈繁,不热则不盛。

及乎一夕风霜,即僵枯遍野。

是热能生物,而过热者惟病;寒无生意,而过寒则伐尽。

然则热无伤而寒可畏,此寒热阴阳之辨也,非寒强于热乎?这种对温热的向往,对寒冷的畏惧,符合他出生于温热之乡,又旅居于寒冷之地的实际心理特点。

可以看出冰天雪地的生活环境使张景岳对寒冷致病有了深刻认识,给温补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因此,张景岳说予自初年,尝读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未尝不服其高见。

自吾渐立以来,则疑信半矣。

及自不惑以来,则始知其大谬也。

可见,知阳有余阴不足之大谬,则始自壮年从戎的岁月之中。

朱丹溪为浙江人,地处温带,故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以滋阴降火为其长。

作为同乡的张景岳,初年时与之同处一地,故未尝不服其高见。

日后至京师,则疑信半矣,不惑之年已在东北数载,感受更是不同,则始知其大谬也。

2.军事理论指导医学研究张景岳壮年行军,后卸职回就,专以医为业。

长期的军旅生涯对其以后的医学研究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景岳全书》“反佐论”探讨

《景岳全书》“反佐论”探讨
回令 丸 ) 一类 方 剂 的方 解 提 出 了质 疑 。文 中说 : 观丹 “ 溪 之治 吞 酸证 , 以炒 黄 连 为 君 , 以吴 茱 萸佐 之 ; 必 而 其 治 心腹 痛证 , 宜倍 加 山栀子 而 以炒 干姜佐 之 , 谓 凡此 之
类 , 不解 也 。夫既 谓 其 热 , 之 可也 , 何 以复 用 干 余 寒 而
维普资讯

4 ・
光 明 中 医 20 06年 1 第 2 月 1卷第 1 期
( G T M Jnay20 . o 2 , 二 M C aur.06 V l 1 1 J
《 岳全 书》 反佐 论 ” 景 “ 探讨
李培旭 河 南省 中 医药研 究 院(50 4 4 00 )
王太朴 注 :热 因寒 用 者 , 大 寒 内结 , “ 如 当治 以热 , 然寒
甚格热 , 不 得 前 , 以热 药 冷 服 , 嗌 之 后 , 体 既 热 则 下 冷 消, 热性 便 发 , 且 不 违 , 致 大 益 , 热 因 寒 用 之 法 情 而 此 也 ; 因热 用者 , 寒 如大 热在 中 , 以寒 攻治 则不入 , 以热攻 治 则病增 , 以寒药 热服 , 乃 入腹 之后 , 气既消 , 热 寒性 遂 行 , 且协 和 , 情 而病 以 减 , 寒 因热 用 之法 也 。 凡 此 数 此
“ 反佐论 ” 开篇 即 指 出 :用 药 处 方 有 反佐 之 道 者 , “ 此轩 岐 之 法 旨” 。追 溯 “ 佐 ” 源 , 出 《 经 》 反 之 源 内 。在 “ 反佐论 ” 中总结《 内经》 反佐 之 内容 主要有 三 : 是 “ 一 观
《 内经》 之论 治 日 : 之 不去 则偶 之 , 之 不去 则反佐 以 奇 偶 取之” 二 是 “ ; 以寒 治寒 , 热 治 热 , 其 病 者 , 之 反 以 从 渭 治 。如 以热 治寒 而拒热 , 反佐 以寒而入 之 ; 则 以寒 治 热

朱步先一三、从《逆数论》析张景岳的学术思想

朱步先一三、从《逆数论》析张景岳的学术思想

朱步先一三、从《逆数论》析张景岳的学术思想一三、从《逆数论》析张景岳的学术思想提要从《逆数论》入手,以升与降、水与火、形与气的相互关系为例,解析张景岳“逆顺交变”的辩证思想。

揭示“降以升为主”的升降观之立意,探求水中取火、火中取水、阴能生阳、阳能生水的精深寓义。

张氏的“治形”说,从理论上将“气”与“神”统一于“形”,为慢性杂病、疑难重症的治疗提供了思路,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影响至深,明代医家张景岳是一个例证。

他探本寻源,寝馈《内经》,精求《易》理,医易相互渗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穷尽阴阳消长、剥复、变易之理,形成鲜明的学术风格。

“谨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

(1)堪称其治学之心声。

笔者试从《逆数论》(《景岳全书》)入手,解析张氏在把握阴阳运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逆顺交变”(2)(《景岳全书·鲁序》)的辩证思想,浅近之说,窥其一斑而已。

1.“降以升为主”的升降观“逆数”之说,见于《易·说卦传》:“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2)张氏宗奉此说,认为“天人之道得以无穷无息者,无非赖此逆数耳”。

(2)“逆数”本为推测之意。

“逆”与“顺”乃事物对待的统一,寓有深邃的哲理。

就医理言之,一来则一往,一逆则一顺,是阴阳升降运动的高度概括;阴阳升降引起的种种变化,则是“逆”、“顺”相互作用的结果。

张氏用“逆数”来参究阴阳运动的客观规律。

他从“伏羲卦气之圆图”(见《类经附翼》)获得启示,发现“阳盛之极,自夏至一阴初姤……天道从西右行,则阳气日降,万物日消者,此皆顺数也,顺则气去,即从阴得死之道。

幸而阴剥之极,自冬至一阳来复……天道从东左旋,则阳气日升,万物日盛者,此皆逆数也。

逆则气来,即从阳得生之道也。

”(2)阴生于阳盛极之后,“顺”则阳消阴长,生机渐失;阳复于阴剥之极,“逆”则阳长阴消,生气渐复;天道如此,于人亦然。

故他说:“天人之道所以无穷无息者,无非赖此逆数耳。

《 景岳 全 书 》 论 噎膈学术思想微析

《 景岳 全 书 》 论  噎膈学术思想微析

《景岳全书》论治噎膈学术思想微析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我国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张景岳晚年集自己的学术思想,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微,辑成《景岳全书》。

该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方药、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难得医书,为世人所推崇。

其在《景岳全书》噎膈一篇中引用了《内经》、朱丹溪、张子和、刘子间、张鸡峰等医家的观点,进行了归类,所谓博而不杂、取其“精华”,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对张介宾先生在治疗噎嗝的学术思想作一探微。

1 重阴阳、但阳常不足,善辨虚实寒热《素问》云:“三阳结谓之膈”。

“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

张介宾非常重视阴阳,以阴阳辨虚实寒热,认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阳不和,则有胜有亏,故皆能为病,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巢元方曰:“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寒不调理也,是以成噎。

”故张氏曰:“人身阴阳之理,无非是耳,唯人不能知,所以多误也。

”张氏述古博考,辨古正误,在病因认识上,与前人较为一致,即:“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

但对于噎嗝的病机性质,古人多有争论。

如仲景论噎膈为胸中有寒,丹田有热。

而张从正以“三阳结,尽论为热”。

而张介宾在虚实寒热的认识上已经超越前人,明确提出了噎膈可寒、可热、可虚、可实,不尽为热。

虚实者有表里之虚实,有气血之虚实,有脏腑之虚实,有阴阳之虚实。

而噎膈为病以虚以寒为多,人体虚寒主要原因为人体的阳气不足。

如张氏曰:“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阳来则生,阳去则死”。

“若以死生聚散言,则凡精血之生皆为阳气,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此实性命之化源,阴阳之大纲也”。

张氏从寒热的部位上分析了“寒在上者,为吞酸,为膈噎,为饮食不化为嗳腐胀哕”。

寒者热之、虚则补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此为疗病常法。

然而张氏认为有些医家“不知实中复有虚,虚中复有实,故每以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羸状,此不可不辩也”。

张介宾

张介宾

2.虚损证治经验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张介宾于杂病证治,有十分 丰富的经验,尤其对具体疾病的 辨证十分重视,能兼取各家之长, 发个人一得之见。其中对虚损病 的证治,在其学术思想指导下, 尤有特色。
①精气阴阳虚损证治
中 医根,因此其治疗精气阴阳亏损的 病证,十分重视阴阳相济的法则。
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想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景岳性格豪放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当时北京异族兴起辽西局势已不可为
中 医 各
张介宾的阴阳 学 说 论及虚损治疗经验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一、生平和著作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常,即指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 的根本保证。因此 “ 阴平阳秘”乃 是生命之常,如所说:“阴阳二气, 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 气乖而杀物。” 在阴阳消长升降过 程中,出现了一方的偏盛偏衰,破坏 平衡而致病,就是由常到变。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比如说:“属阴属阳者,禀受之 常也;或寒或热者,病生之变也 ”, “ 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与气,水火失 其和则为热为寒。”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 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 想,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 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 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 悟尤多。
景岳性格豪放,壮岁从戎,参军 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 (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 城县)和鸭绿江之南。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景岳认为,人体阴阳精气常处于 不足状态,如果摄生不慎,就可阳损 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阴阳俱损;或 气伤及或精伤及气,导致气精两伤。

论张介宾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论张介宾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论张介宾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周淑娟【摘要】张介宾是明朝著名的医家,晚年毕一生的经验编撰了<景岳全书>,其医学理论及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学的影响颇深,尤其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十分巨大.【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1(020)018【总页数】1页(P25-25)【关键词】张介宾;中医诊断学;贡献【作者】周淑娟【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吉林,132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张介宾(1563-1640),字景岳,又字会卿,号通一子,浙江山阴(今绍兴地区)人。

生而聪颖,少年随父至京师,曾学医于当时名医金英,尽得其传,壮年游燕冀间,从戎幕府,数年无所成就,功名壮志消磨殆尽,遂弃所学而致力于岐黄之技,医名渐显,晚年总结其一生所学及临证经验而汇成《景岳全书》,对后世医学影响颇深。

《景岳全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其包括的内容正如张景岳的外孙林日蔚在本书的跋中所述:“《全书》者,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微,以自成一家之书。

首传忠录,统论阴阳六气,先贤可否,凡三卷;次脉神章,择诸家珍要精髓,以测病情,凡三卷;著伤寒为典,杂证为谟,妇人为规,小儿为则,痘疹为诠,外科为钤,凡四十一卷;采药味三百种,人参、附子、熟地、大黄为药中四维,更推参、地为良相,黄、附为良将,凡二卷;创药方,分八阵,曰补、曰和、曰寒、曰热、曰固、曰因、曰攻、曰散,名新方八阵,凡二卷;集古方,分八阵,名古方八阵,凡九卷;另辑妇人、小儿、痘疹、外科方,总皆出入古方八阵以神其用,凡四卷,共六十四卷。

”[1],真是内、外、妇、儿无所不赅,其中传忠录及脉神章的论述对现代中医诊断学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

1 对四诊的贡献张景岳在十问篇中收著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勿招怨。

[1]之后又说:“此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

略论张景岳的针灸学术思想

略论张景岳的针灸学术思想

略论张景岳的针灸学术思想
宋建乔
【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张景岳为明代著名医家,精通中医临床各科,撰有《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医学著作.在针灸学方面也颇多建树。

本文就张氏的针灸学术思想,试作如下评述。

【总页数】2页(P12,23)
【作者】宋建乔
【作者单位】海门县中医院,江苏,22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0
【相关文献】
1.略论陆瘦燕针灸学术思想 [J], 梁繁荣;杨洁
2.张景岳温补学术思想争议述评 [J], 徐晓聪;郑洪
3.张景岳《本草正》中药炮制学术思想探析 [J], 董军
4.略论李梴针灸学术思想及其价值 [J], 刘静;傅杰;李芳;周步高
5.略论高武针灸学术思想 [J], 严善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景岳“和法”探析

景岳“和法”探析

景岳“和法”探析
张苇航;何新慧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7(41)3
【摘要】张介宾是第一个对“和法”进行系统性论述的医家。

他在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和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对“和法”的概念、适应范围、应用原则和具体方剂进行了阐述。

他提出的“和其不和”的立法原则体现了中医整体治疗观念。

通过“和阵”的方剂分析可以看出,与成无己提出的“和解少阳”法不同,张景岳运用“和法”具有针对病邪以痰饮水湿为主、重视调气、重视脾胃的特点,大致包括和化痰饮、调和脾胃或肝脾、和气止痛三个方面。

其论述对于“和法”范围的拓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后世运用“和法”治疗内科杂病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3页(P52-54)
【关键词】张介宾;景岳全书;和法
【作者】张苇航;何新慧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2;R243
【相关文献】
1.景岳治疗不孕症思想探析 [J], 王烨;范小雪;魏绍斌
2.岳景林从痰论治肿瘤病思路探析 [J], 杨世红;赵伟红;曲强
3.以造景要素和造景手法探析独乐园精神内涵 [J], 高艺飞
4.岳甫嘉从气论治月经病六法探析 [J], 徐新宇;张玉;吴军杰
5.景岳探病法论要 [J], 宋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张介宾的诊断学贡献

论张介宾的诊断学贡献

论张介宾的诊断学贡献摘要】张介宾在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四诊的问诊、脉诊以及八纲辨证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文章阐述了张介宾的十问、脉神以及两纲六变至今仍影响深远。

【关键词】医学史张介宾诊断学【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321-02张介宾明代医学家(1563-1640年)。

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

原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浙江会稽(今绍兴)。

自幼聪颖,素性端静。

后在京师从名医金英(梦石)学医,尽得其传。

中年时代,又曾从戎幕府,经过了河南、河北、东北等地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至五十余岁,张氏才返回乡里,全力研究岐黄之术。

由于张氏一方面有多个学科的丰富知识,同时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因此,不仅在中医基本理论方面很有研究,而且在临床治疗方面亦颇有造诣,成为明代一大医家。

张介宾在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四诊的问诊、脉诊以及八纲辨证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1、首创“十问歌”,问诊有规范张介宾对于问诊的最大贡献是创制了“十问歌”:张介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十问篇”,后人又将其略作修改,成为《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十问内容言简意赅,目前仍有指导意义。

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1 十问对于教科书的影响从1-4版教材来看,中医四诊的内容全部包含在《中医学基础》中,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5版教材才把《中医诊断学》和《中医基础理论》区分开来,现在使用的新世纪2版其实是8版教材。

而无论哪一版教材,问诊的内容编排与张介宾的“十问”大同小异。

眼下教材中问诊,问现在症的内容编排是:1、问寒热;2、问汗;3、问疼痛;4、问头身胸腹;5、问耳目;6、问睡眠;7、问饮食口味;8、问二便;9、问经带;10、问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1月/18日/第005版
学术
从《景岳全书》看张介宾的学术思想
张明雪何伟
《景岳全书》是张景岳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的代表作,是在广收博采诸家之论基础上,结合作者个人学术见解及临床经验汇编而成,是理法方药兼备之巨著,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景岳在李东垣、薛立斋学术的基础上创立的温补学说,对当时和后世医学家影响很大,逐步形成了主温补的一个学术流派。

自从宋、元刘河间、张子和、朱丹溪、李东垣等学说盛行以来,医学流派渐渐兴盛,或主攻,或主补,各有所长,亦各有所偏。

景岳早年,对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颇为信服。

后来,随着学识的增进,临床实践中逐渐对此产生了怀疑。

40岁后,对此大加反对,一再批评刘、朱等家学说,认为“阳非有余”。

至于“阴常不足”,他是同意的,但有所发挥,提出“真阴不足”的论点。

并提出“人体虚多实少”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前代各家学说。

从整个学术思想来看,张景岳的学术观点,是在李东垣、薛立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他同时批判地吸收了刘、朱等的部分观点,综合而成的一派。

其基本思想,在于温补。

温补一派,是在李东垣“补土”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明代甚为兴盛,到景岳,使其理论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张氏创立“阳非有余”论。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创制了左归丸、右归饮等方剂,以培右肾之元阳,扶命门之阳衰,此二方至今仍为医界广泛采用。

关于“真阴不足”,这是在丹溪“阴常不足”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张氏认为“阴精”是阳气的根本,是阳气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张氏说:“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真)精。

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

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脏之技巧,而实皆真阴之用。

”从而,强调了“真阴”在人体中的作用。

并指出真阴之气本无余,所以真阴之病都是不足。

张氏又以“真阴不足”立论,这是他好用熟地及创制左归丸、左归饮等方药的指导思想。

前者以培左肾之元阴,后者以壮命门之真水。

在治疗上,他提出阳既常不足,则应该慎用寒凉;阴既非有余,则应注意慎用攻伐。

所以,张氏在治疗阴阳虚损时,主要观察命门水火的虚损所在。

从而,左右化裁温补的方剂。

这样,张氏就在后世医学家的心目中被看作温补派的中心人物了。

但是,景岳并非是一切都主张温补的,只不过是注重这方面而已。

在其它治法和理论方面,也是很有研究的。

景岳在对具体疾病的辨证施治方面,尤能采集各家所长,他本与河间、丹溪学说有很多出入,但对其都不是全盘否定。

对其关于中风的看法颇赞同,亦认为中风病因,不是外感风邪的说法。

在治疗上,很重视痰与气血,这显然是受丹溪思想的影响。

用药上,也不限于温补,也有用白虎、绿豆饮等寒凉之剂。

又如三消病,却推崇丹溪,而不同意薛已的观点。

论喘促,援引东垣、丹溪两家学说为多,其余各病,引用丹溪的也不少,甚至有采用张子和的主张的。

由此可见,景岳的阴非有余、阳常不足的论点,在临床中是灵活运用的,绝不能生搬硬套。

景岳一生,研制有很多好的方剂,如大补元煎、绿豆饮、抽薪饮、温胃饮、六味回阳饮、左归饮、左归丸、右归饮等,在临床上都被验证是有效的方剂,一直流传至今,被医界广泛沿用。

当然,张景岳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并不局限于温补范围,时人比之仲景、东垣,后世誉之“医门之柱石”,足见其对祖国医学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有待我们深入挖掘,时常研习。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