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曾巩《咏柳》全诗赏析
曾巩《咏柳》全诗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曾巩《咏柳》全诗赏析曾巩《咏柳》全诗赏析《咏柳》是宋代诗人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倚:仗恃,倚靠。
②狂:猖狂。
③解把:解得,懂得。
④飞花:柳絮。
[译文]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阅读训练及答案](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
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试题(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分析其寓意?(2分)(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
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2分)(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答案](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注释•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赏析】: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咏柳》古诗赏析
《咏柳》古诗赏析《咏柳》古诗赏析“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出自唐朝诗人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解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翻译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鉴赏《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巩《咏柳》古诗带拼音
曾巩《咏柳》古诗带拼音曾巩的诗作《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曾巩古诗《咏柳》带拼音,欢迎大家阅读。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拼音【yǒng liǔ 】luàn tiáo yóu wèi biàn chū huáng ,yǐ dé dōng fēng shì biàn kuáng 。
jiě bǎ fēi huā méng rì yuè ,bú zhī tiān dì yǒu qīng shuāng 。
曾巩《咏柳》注解①倚--仗恃,依靠。
②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③解把--解得,懂得。
④飞花--柳絮。
曾巩《咏柳》翻译译文一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
译文二纷乱的枝条还没有变成嫩黄色,便凭借着东风疏狂恣意地生长。
只懂得将它的飞花漫天飞舞,蒙蔽日月,却不知道这凛凛的天地间还有清寒冷冽的霜的存在。
曾巩《咏柳》作品鉴赏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
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曾巩《咏柳》古诗
曾巩《咏柳》古诗曾巩《咏柳》古诗导语:阅读曾巩古诗《咏柳》,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曾巩《咏柳》古诗,欢迎各位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赏析《咏柳》是北宋散文家、诗人曾巩的作品。
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是描写春柳的力作。
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
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拓展:古诗《咏柳》比较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
请分别分析两首诗中柳的形象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咏柳》原文及翻译
《咏柳》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咏柳》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咏柳》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二、《咏柳》原文翻译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三、《咏柳》作者介绍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
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
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
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
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
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乱条犹未变初黄这首诗释义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大意】零乱的枝条尚未吐芽变黄,一借上东风便开始上下猖狂。
只晓得将飞舞的花絮遮掩日月的光明,却不知春夏过后还有肃杀的严霜。
【赏析】这是一首奇特的咏物诗,也是一首奇特的咏柳诗。
传统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寄兴,言志抒怀。
如以梅喻品格的孤傲,以松喻志向的坚贞,以竹喻节操的高洁等。
此诗一反常格,以所咏之物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实为别开生面。
而仅就咏柳诗来说,这也是一种“别调”。
柳之入诗,由来已久矣。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梁元帝《折杨柳》:“山高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皆以柳寄托思乡念远之情。
而萧纲《折杨柳》:“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曲中无别情,并为久相思。
”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郑谷《柳》:“半烟半雨溪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则是以柳渲染离愁与别绪。
柳总是与人的乡思与离情联系在一起,故极易引发人们的感情。
而它那葱绿的色泽、婆娑的舞姿,也容易给人留下美好的形象。
曾巩反其意而用之,所以我们说这是“别调”。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是说柳枝刚要吐芽,还没有染上嫩黄的颜色,但春天一来,枝条渐渐圆润,在东风的吹拂下,便婆娑起舞,上下癫狂起来。
诗句明显是借喻某些政治小丑,刚刚得势便耀武扬威、猖獗狂妄。
“乱”、“倚”、“狂”三字,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蕴含着诗人的愤怒、憎恶和嘲讽。
杜甫《漫兴》云:“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流水。
”曾巩诗的含义正与此相近,不同的是他把“颠狂”赋予了柳枝,而将柳絮作了另一种描写。
曾巩咏柳赏析
曾巩咏柳赏析曾巩咏柳赏析曾巩的咏柳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
以下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曾巩咏柳赏析,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咏柳宋代: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赏析《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咏柳》曾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优秀范文五篇)
《咏柳》曾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咏柳》曾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咏柳》曾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柳》是北宋散文家、诗人曾巩创作。
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
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
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作品原文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①得东风势便狂②。
解把③飞花④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品注解①倚:仗恃,依靠。
②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③解把:解得,懂得。
④飞花:柳絮。
作品译文一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
作品译文二纷乱的枝条还没有变成嫩黄色,便凭借着东风疏狂恣意地生长。
只懂得将它的飞花漫天飞舞,蒙蔽日月,却不知道这凛凛的天地间还有清寒冷冽的霜的存在。
作品鉴赏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
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
•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
)生于1019年八月二十五日(9月30日),死于1083年四月十一日(4月30日)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咏柳》原文及译文
《咏柳》原文及译文《咏柳》原文及译文《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柳》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柳》原文及译文篇1《咏柳》原文:曾巩〔宋代〕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柳》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咏柳》赏析:《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曾巩古诗《咏柳》鉴赏
曾巩古诗《咏柳》鉴赏古诗《咏柳》作者:曾巩原文: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赏析: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 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早年经历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
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父亲元宽也曾经担任过兵部郎中。
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
从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
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
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
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谓冠古今矣”。
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
咏柳宋曾巩原文翻译及解析
咏柳宋曾巩原文翻译及解析(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原文翻译如下:第一句:春天杂乱无章的柳树枝条还没有变黄,第二句:就倚仗着东风,在它的吹动下狂乱舞着身躯,蓬勃生长起来变成了绿色,随风摇曳。
第三句:不要只懂得用它的飞扬的柳絮,遮住遮住天地日月,第四句:要知道天地之间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之时。
作者详解: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世人称他为“南丰先生”文章多以散文名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也颇具个人风采,诗中的七言绝句尤其清新可读,《咏柳》便是其传世佳作之一。
古诗解析:这是一首典型托物言志的古诗。
诗的前两句说“春天刚到的时候,杂乱的柳树枝条还没来得及转为黄色,它借着东风吹拂摇摆舞蹈,蓬勃生长,不可一世”用“乱”字、“狂”字描写了柳条的气势,也带着嘲讽,蔑视的语气,看似描写的是柳树枝条,实则是表达了作者对邪恶势力的厌恶之情。
第三句紧连着前面的“狂”字而继续描写,指出柳条只懂得让柳絮漫天飞扬,从而遮蔽了日月。
“蒙”一字极写柳条的狂。
第四句话锋反转,道出柳条不知道东风过后是秋风,天地之间还有清霜降落,而那就是柳叶飘零的时候。
诗的前三句蓄势,写柳条的猖狂劲。
末句陡然一转,提出了警告:歹人猖狂,好景不长,清霜在后,凋零有时。
这就使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世人以警醒。
诗中把柳树拟人化,写尽了诗人对柳树的嘲讽和贬低。
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写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咏柳讽世。
诗的表面咏柳,实则是借刻画乱条的狂劲,讽刺那些仗着权势欺负弱小、得势便猖狂不可一世的小人形象。
人世间自有那等小人,自己没有本事,羽毛也未丰满,遇偶然机会,倚仗着某种势力,一下子发达起来,就像柳条那样,把飞絮飘扬起来,漫天飞舞、洋洋自得。
殊不知天道无常,万物有变,当清霜降落,柳叶不免随风飘零,那时将是另一种景象。
将事物与哲理相结合,含义深远,给人以深思。
咏柳曾巩原文赏析
咏柳曾巩原文赏析咏柳曾巩原文赏析《咏柳》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
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
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柳曾巩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古诗《咏柳》作者:曾巩原文: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注释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赏析: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生平经历早年经历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
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父亲元宽也曾经担任过兵部郎中。
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
从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
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
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
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曾巩的咏柳翻译
曾巩的咏柳翻译
曾巩的咏柳翻译
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曾巩的咏柳翻译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翻译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咏柳》古诗
曾巩《咏柳》古诗 曾巩的 《咏柳》 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 描写春柳的力作。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曾巩《咏柳》古诗 ,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1、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 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2、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3、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 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赏析 这首诗把 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 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 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 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 “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 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 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 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 长,令人深思。
曾巩简介曾巩(1019 年 9 月 30 日-1083 年 4 月 30 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 丰六年四月十一日) , 字子固, 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 建昌南丰 (今属江西) 人, 后居临川 (今江西抚州市西) 。
曾致尧之孙, 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 (1057) 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 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 事业上贡献卓越。
。
曾巩的《咏柳》
曾巩的《咏柳》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者介绍]•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
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
•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
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人。
[解释]•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逐显示出作者对柳的喜爱,留恋,依便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都说曾巩的《咏柳》写得好,到底有何出彩之处?这需要结合全诗来分析,再和其它的作品来对比,就能够了解曾巩的《咏柳》的出彩之处了,我这里,就拿贺知章的《咏柳》对比。
柳树在历代的作品当中,都是歌颂着,并且都写得都挺美,但是却并没有完全的贴近现实,那些诗人看到的都是细细的垂柳,而真实的柳条儿,却不是那样的。
像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可以说是柳树的天花板了,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并不是!只有嫩嫩的垂柳,才是细细的“万条垂下绿丝绦”,而这种景象,也只有作为景点柳才有,搁哪个大柳树,你只会看到了默绿近乎发黑的叶子,我在学诗的时候,校园里有棵大柳树,因为诗不对实物,我甚至怀疑老师骗我。
反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其它的不说,乱乱的枝条,柳芽不绿,是黄色的,没有“绿丝绦”的美仑美奂,但是更为真实。
垂柳的意境是很好没错,但是柳树在抽新芽的时候,真的并没有乖乖的“垂”着,特别是不见水的柳树,完全就不垂——柳树并不只有垂柳这一个品种。
曾巩所说的“飞花蒙日月”的东西是柳絮,有很多诗人对它也同样是赞扬的,但是在我们现实社会当中,真的那么爱柳絮吗?并不是!在每年,有着太多关于柳絮过敏的新闻,在报道当中,也有部分人对柳絮挺为排斥,垂柳的风景独好,但是不代表柳絮这玩意是可爱的,有很多人对柳树的认知都来自各种文艺作品,并且赏柳也只会在垂柳时期去看,因此很多人对柳树的印象都是很美好的,在现在我们知道柳絮过敏的情况,表明着这种美景,并不是适合任何人。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咏柳曾巩古诗翻译
咏柳曾巩古诗翻译咏柳曾巩古诗翻译曾巩是宋代的一名著名诗人,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咏柳曾巩古诗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咏柳宋代: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柳曾巩古诗翻译: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赏析《咏柳》是北宋散文家、诗人曾巩的作品。
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是描写春柳的力作。
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
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注释:①倚--仗恃,依靠。
②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③解把--解得,懂得。
④飞花--柳絮。
更多曾巩的古诗《凝香斋》年代: 宋作者: 曾巩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烟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城南二首》年代: 宋作者: 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西楼》年代: 宋作者: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趵突泉》年代: 宋作者: 曾巩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 《咏柳》 作者:曾巩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 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 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 第四句以“不 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 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 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 人深思。
早年经历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
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 父亲元宽也曾 经担任过兵部郎中。
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
从三四岁起父亲就
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
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
前 母所生的几个哥哥, 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
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 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 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 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 他的童年。
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 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 谓冠古今矣”。
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 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
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 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
慈母哀臣,亲为教授。
”可见元 母不仅持家有道, 还亲授元稹诗书, 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奋好学, 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
表 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 格律和骑马射箭。
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
因成长于民间,他 对边塞风云和农村凋敝已有所了解。
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 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
唐代科举名目甚多, 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
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 进士科难, “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 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
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 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
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 无官,闲居于长安。
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
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 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
次年得陈子昂《感 遇》诗及杜甫 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贞元十五年(799 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
此时,正 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
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
乱定,与 其家少女相爱。
不久,元稹牵于功名,西归长安应制科试。
选婚高门 贞元十八年冬(802 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试。
次年春,中书判拔萃科第四 等,授秘书省校书郎。
贞元十九年(公元 803 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 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
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结婚高门的资本,如今作了
校书郎,这时,元稹正值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自然就把终身大事提上了日程。
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
祺时 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
十月, 岳父韦夏卿授东都留守,赴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割舍不 下,于是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
元氏在洛阳没有住宅,元稹夫 妇就住在东都履信坊韦宅。
一贬江陵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 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授左拾遗。
元稹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 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迁庙”, 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 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时任监察御史)对朝中 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见。
元稹奉职勤恳,本应受到 鼓励,可是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九月贬为河南县 尉。
白居易罢校书郎,亦出为县尉。
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 三年。
此后,三十一岁的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元和四年春(809 年), 奉命出使剑南东川。
初登官场, 意气风发, 一心为民, 报效国家,遂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 誉。
白居易更是作诗赠他“其心如肺石, 动必达穷民, 东川八十家, 冤愤一言申”。
这一举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 很快他们就找了机会将元稹 外遣——分务东台。
东台就是东都洛阳的御史台,用意在于将他排挤闲置。
即便 遭受到这样的打压,元稹仍然坚持为官之初的原则,秉公执法。
元和四年 (809 年),正值仕途受挫时,其娴熟聪慧的妻子韦丛盛年而逝,韦丛之死,对元稹打 击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
由于难遣伤痛,元稹写下了有名的悼亡诗——《遣 悲怀三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