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

合集下载

中医八大口诀顺口溜

中医八大口诀顺口溜

中医八大口诀顺口溜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其中,一些简洁明了、易于记忆的口诀顺口溜,更是中医知识的精华所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中医八大口诀顺口溜,领略中医的独特魅力。

口诀一:“出汗不忘补心阳,止汗固表调营卫”出汗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出汗过多或者异常出汗,就可能是身体出现了问题。

中医认为,出汗与心阳密切相关。

心阳不足,汗液就容易失去固摄而外泄。

因此,在治疗出汗过多的病症时,不仅要止汗,还要注重补心阳。

同时,通过调理营卫之气,使气血调和,也能有效地控制出汗。

比如,桂枝汤就是一个经典的调理营卫的方剂。

口诀二:“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半加防风”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病因复杂多样。

川芎被誉为“头痛之要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对于大多数头痛,使用川芎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但如果头痛症状持续不愈,可以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加入防风,以增强祛风止痛的作用。

口诀三:“腰痛杜仲补骨脂,独活寄生汤最宜”腰痛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多由肾虚、寒湿、血瘀等因素引起。

杜仲和补骨脂具有补肾壮腰的作用,是治疗腰痛的常用药材。

而独活寄生汤则是一个综合调理腰痛的方剂,既能祛风湿、止痹痛,又能补肝肾、益气血。

口诀四:“胃痛良姜配香附,寒重吴萸与干姜”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如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寒等。

良姜和香附相配,能够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如果是寒性胃痛较为严重,还可以加上吴茱萸和干姜,增强温中散寒的力量。

口诀五:“失眠酸枣柏仁宜,远志茯神共调理”失眠困扰着许多人,中医认为多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酸枣仁、柏子仁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远志和茯神则能交通心肾、宁心安神。

将这些药材合理搭配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失眠症状。

口诀六:“咳嗽桑菊与杏苏,初起寒热要分清”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桑菊饮适用于咳嗽初起,伴有发热、咽痛等风热表证;杏苏散则适用于咳嗽初起,恶寒无汗、头痛鼻塞等风寒表证。

止汗神方!自汗、盗汗、手足汗、头汗、腋下出汗统统止住

止汗神方!自汗、盗汗、手足汗、头汗、腋下出汗统统止住

⽌汗神⽅!⾃汗、盗汗、⼿⾜汗、头汗、腋下出汗统统⽌住⼤家好,⼩叔⼜发现⼀个好⽅,怀着喜悦的⼼情忍不住分享给你们,是⼀个⽌汗的⽅⼦。

关于出汗这件事,⼩叔也写过很多了,出汗的原因特别复杂,有⾃汗与盗汗之分,⾃汗就是坐在那不动也出汗,盗汗就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出汗。

出汗的原因很多,有内热的,有阴虚的,有⽓虚的,有积⾷的等等,对于⽼百姓来说最难的就是辨证。

现在好了,⼩叔今天分享的⽅⼦不需要辨证,⾃汗盗汗都可以⽤,简单粗暴,就是治标的,就是⽌汗的,不管是哪⾥出汗都可以试试。

好啦,废话少说,⼩叔赶紧把这个⽌汗奇⽅摆出来,它就是牡蛎散:煅牡蛎30克黄芪30克⿇黄根10克浮⼩麦30克这就是牡蛎散,⼀个清清爽爽的⽅⼦,⼩叔最喜欢这样的⽅⼦,⼲净,没有堆砌药材,没有乱枪打鸟,⼀点不复杂,⽤的药材也是⾮常容易找的,有些⽅⼦⽤的药材跑⼏条街都找不到。

这个牡蛎散,就像⼩家碧⽟⼀样,⼩叔很喜欢,相信你们也会喜欢。

牡蛎散来头也不⼩哦,师出有名,出⾃⼤名⿍⿍的《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这部医典记载了好多好多名⽅,⽐如最适合⼥⼈⽤的逍遥丸,最适合男⼈⽤的健脾补⽓第⼀⽅四君⼦汤,⽐如千古化痰第⼀⽅⼆陈汤,再⽐如千古补⾎第⼀⽅四物汤等等,个个都是流传千古的。

好,我们来看看这个简单的牡蛎散到底是如何把我们的汗⽌住的。

既然名字就是牡蛎散,所以这个⽅⼦的灵魂就是牡蛎,牡蛎是这个⽅⼦的君药,是最主要的⼀味药。

这⾥⽤的是煅牡蛎。

牡蛎就是我们所说的⽣蚝的外壳,中医⽤变废为宝,把牡蛎壳当作⼀味良药。

牡蛎是深海⾥⾯的动物,⾮常安静,主静,让⼈安静,有重镇安神的作⽤,有收敛虚⽕的作⽤,同时还可以软坚散结,因为牡蛎是海⾥⾯的,海⾥⾯的都是咸味的,咸可以软坚散结。

肝⽕太旺,动不动就⽣⽓的,有⾼⾎压的也可以⽤牡蛎,牡蛎可以把多余的⽓⾎拽下来,可以平肝潜阳,让肝⽕平息,让阳⽓潜藏,不妄动。

牡蛎⽤在这⾥最主要的作⽤是什么呢?⾃然是固涩收敛的作⽤,因为要⽌汗嘛,所以⽤的是牡蛎固涩的作⽤,质地厚重的矿物质药都有收敛固涩的作⽤,把⾝体的精华固住。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教材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教材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来源:杏林明师学社作者:杏林明师编辑部夏季,出汗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

正常的汗出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如果汗出过多,不论天冷天热、白天晚上,动不动就一身汗,那就不正常了。

正巧有朋友问,中医有没有可以治疗汗多的方法。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中医对出汗的看法,以及治疗汗多的思路。

另外,张教授还有一张代茶饮的方子,送给大家,一般汗多的朋友,在家用开水泡着喝就行,省得来回往医院跑了。

01白天晚上都出汗,一活动汗更多在张教授的门诊里,有很多受汗多困扰的患者。

杨大姐就是其中一位。

她这2年来出汗量明显比之前增加,只要稍微活动下,全身就往外冒汗,晚上比白天还严重。

而且很怕风怕冷,出门在外,总要比别人穿得厚。

我们来看当时的记录——临床医案杨某某,女,54岁。

【主诉】汗出增多2年。

【病史】患者自诉近2年以来,全身汗多,以夜间为重,动则加剧,平素恶风畏寒,神疲乏力,肢体困重不适;自觉排便不爽,大便溏稀,饮食稍有不慎则腹泻,夜尿2-3次。

【刻下】患者形体偏胖,衣衫较厚,出汗量多,神情倦怠,肢体乏力,纳食一般,大便溏薄,舌淡胖苔厚腻,脉濡细。

——张景明教授临床验案——02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把出汗这件事给整明白了,并简要概括为7个字——阳加于阴谓之汗。

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张教授打了一个很通俗易懂的比方——这就好像我们在家里烧水一样,炉子下有火,火是阳;炉子里有水,水是阴。

火把水烧开了或烧到半开时,有水蒸气冒出来了,蒸汽到了锅盖上,形成了水珠,就好比我们的汗液。

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

在运动的时候、天热的时候,阳气蒸化津液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性出汗。

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卫气要先做检讨。

我们人体出多少汗,由体表的卫气来管控着。

阳是正常的,阴也是正常的,但是卫气虚了,固摄汗液的功能不正常了,汗液没人管,自由自在地想走就走,身体就会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地往外冒汗。

治疗自汗、盗汗偏方

治疗自汗、盗汗偏方

治疗自汗、盗汗偏方小儿不论白天、黑夜,无故出汗称为自汗;不论白天、黑夜,睡着时出汗,醒后自行停止者称为盗汗。

临证一般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自汗】肺气虚弱,卫阳不固,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体倦乏力,气短畏寒,肢体欠温,容易感冒。

治以益气养肺,固表敛汗。

(一)处方:鸡肉100克,黄麻根12克。

用法:将黄麻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熬至100毫升左右,滤去药渣,加入切成小块的鸡肉煮烂,入油、盐、料酒、姜、葱调味。

每日或隔日1剂,饮汁吃肉,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处方:浮小麦60克,大枣10枚,黄芪15克。

用法:将大枣用刀切开,与浮小麦、黄芪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留汁,凉后可用。

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剂。

(三)处方:鱼腥草20克,枣仁12克,乌梅12克,小麦3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

(四)处方:桑叶12克,山毛桃10克,山萸肉12克,大枣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五)处方:马齿苋20克,梧桐子6克,山药12克,谷芽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六)处方:小麦仁60克,糯米30克,大枣15枚,白糖少许。

用法:将小麦仁、糯米、大枣加水共煮成粥,吃时加糖调味。

每日2次,可分次吃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脾虚、盗汗、自汗症。

(七)处方:小麦25克,红枣5枚,龙眼肉10克。

用法:将小麦、红枣、龙眼肉加适量水煮煎后食饮,每日分2次服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盗汗、自汗。

(八)处方:浮小麦30克,黑大豆15克,乌梅3克。

用法:水煎服。

【盗汗】阴虚内热,盗汗频作,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口干,便结。

治当滋阴敛汗。

(一)处方:金樱子根12克,五倍子12克,桑螵蛸6克,鱼腥草2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2次,连服7日。

(二)处方:何首乌12克,糯稻根须10克,桑椹子10克,(五)味子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手足多汗症中医怎样治疗治手脚出汗多汗症的几个偏方

手足多汗症中医怎样治疗治手脚出汗多汗症的几个偏方

手足多汗症中医怎样治疗治手脚出汗多汗症的几个偏方一、中医治手脚出汗多汗症偏方大全1、生地、玄参、麦冬各20克,加枣仁、牡蛎、石斛、合欢花各15克。

2、杏仁、白蔻仁、厚朴、半夏、竹叶、通花各12克,苡仁、滑石各30克,加黄芩、莱菔子各15克。

3、用5%的明矾液每日浸洗局部。

4、用松树、桉树叶煎水浸洗。

5、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5味各15克煮汤。

桂枝有解肌和营养功能。

白芍具有养阴益血,敛阴敛汗之功。

两药配伍相辅相成,加之生姜温胃佐桂枝以通阳,大枣、炙甘草益气调中助白芍以和营。

五药合用相得益彰。

加用龙骨、牡蛎各一两,也有敛阴止汗的功效。

6、取明矾25克,热水1000毫升。

一起溶化浸泡手脚,一次10分钟,浸后任其自然晾干,每日1次,5日后手、脚汗正常。

7、用葛根、明矾各15克。

放入白酒中浸泡7日,过滤取液,浸泡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2--3次即愈。

取明矾30克,干姜6片。

水煎熬30分钟,取液浸泡患处,每日2次,每次浸泡30分钟。

3--5日痊愈,不再复发。

8、用鲜白萝卜600克(切片),明矾15克。

加水2500毫升,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待温度适宜,浸泡手足20分钟,每日洗2次。

经3--5天治疗,即可显效。

9、艾叶20克,粗盐10克,苦参5克。

将艾叶洗净后用凉水泡半小时,将其撕成碎片放在锅中。

苦参洗净,切成小片后倒进锅内一起煮沸,沸腾后继续熬10分钟,并在关火前加入粗盐。

兑入少量凉水,将水温降至50℃左右,或是等待水凉至此温度再开始泡脚,20分钟左右。

二、中医怎么治疗身体多汗症1.中医治疗多汗是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

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证应及时处治。

2.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须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乌梅、黑豆、桃干等。

3.常用的食疗验方: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两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也有一定的疗效;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黑豆100克,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乌梅、桃干适量,白糖调好口味,吃豆喝汤。

老中医自汗、盗汗怎么治?中医治疗药方配方处方大全

老中医自汗、盗汗怎么治?中医治疗药方配方处方大全

老中医自汗、盗汗怎么治?中医治疗药方配方处方大全自汗、盗汗是指全身或局部(如手足、面颊等)出汗过多。

醒时汗出为自汗,睡则汗出为盗汗。

本病多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亦可因情绪波动(如恐惧、惊骇等)或体虚等因素所致。

古谓:自汗属阳虚、气虚为多,盗汗属阴虚火旺者为多。

自汗、盗汗。

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或遇精神紧张时汗出尤著。

病多缠绵难愈。

郁金散【组成】郁金20g,煅牡蛎、五倍子各1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服药末10g,用蜂蜜调成药饼2块(以不流动为度),贴在两乳头上,用纱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功效】解郁敛汗。

【主治】自汗。

【附记】临床屡用,疗效满意,一般用药3~20剂即愈。

五郁散【组成】郁金30g,五倍子9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取药末10~15g,用蜂蜜调匀成膏(以不流动为度),分作两饼,贴敷两乳头上,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功效】疏肝解郁,收敛止汗。

【主治】自汗。

一身汗出,上部尤多,动则尤甚,日久不愈。

【附记】笔者经验方。

据临床观察,凡自汗日久不愈与情绪变化有关,用之多验。

若连续用药5次,汗减而未止者,可调整剂量,即郁金15g,五倍子30g,继续外敷,自汗可止。

五倍子散【组成】五倍子粉5g。

【用法】将上药粉用温水调成厚糊状,敷于神阙穴(肚脐),也可敷涌泉穴,用纱布覆盖。

每日换药1次。

连敷3天仍无效者,应更方治之。

【功效】收敛止汗。

【主治】盗汗、自汗。

【附记】屡用效佳。

五辰散【组成】五倍子1g,煅牡蛎、朱砂各0.5g。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

每取药末2g,用温水或凉水调成糊状,于临睡时外敷神阙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掉。

3次为1个疗程。

【功效】收敛止汗,安神。

【主治】盗汗。

【附记】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或2个疗程即愈。

金蛎散【组成】郁金粉0.24g,牡蛎粉0.06g。

【用法】上药混匀,以米汤调为厚糊状,分为2饼,贴在左右乳中穴,用胶布或清凉膏贴好,24小时更换1次,连敷3~4天即可。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 之 汗证(盗汗、自汗)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 之 汗证(盗汗、自汗)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之汗证(盗汗、自汗)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方剂]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煎汤。

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止汗。

[验证]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方剂]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上药研粗末。

瓶贮备用。

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方xx ,男,50岁。

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

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

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

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王xx ,女,35岁。

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

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

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中医治疗多汗症的四个妙方

中医治疗多汗症的四个妙方

中医治疗多汗症的四个妙方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等,那么,多汗症怎么治疗?接下来中华秘方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4个中医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1 黄芪固卫散【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刘韵远方)【歌诀】刘氏黄芪固卫散,专治自汗与盗汗,龙牡黄芪浮小麦,五味甘草炒黄研。

【组成】生黄芪60克,煅龙骨60克,生牡蛎60克,浮小麦6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上药用砂锅炒微黄,共研极细面。

每次服1~2克,日服2~3次,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服1周即开始见效)。

【功效】益气固卫止汗。

【方解】本方为自拟经验方,具有益气止汗固卫,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之【功效】,为体虚多汗易感,食欲不振患儿而设。

方用生黄芪、生甘草益气固卫;配以生牡蛎、煅龙骨、浮小麦、五味子收敛止汗。

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固卫止汗之功。

【主治】小儿自汗盗汗。

【加减】如果出现感冒发热者,应暂停服用,待发热消退后再继续使用。

该方药性和平,无副作用,依法服用,对缺钙引起的佝偻病服之更宜。

2 牡蛎散【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阳虚自汗牡蛎散,黄芪浮麦麻黄根,扑法芎藁牡蛎粉,或将龙齿牡蛎炒。

【组成】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

每服9克,水煎服,日服2~3次,原与小麦同煎服。

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或剂量减半,水煎服。

【功效】固表敛汗。

【方解】“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则肌表空疏而身常自汗出。

若汗出过多,久而不止,必然耗损心之气阴,以致虚火内扰,则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症丛生。

治宜益气阴、固肌表、敛汗液。

方中牡蛎益阴潜阳、除烦敛汗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专于止汗;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除烦而止汗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阴得养,肌表得固,心火得清,汗出自止”(乔模)。

【主治】体虚、卫外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

可用于病后、产后、外科术后、肺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患出现的自汗或盗汗。

自汗,盗汗方

自汗,盗汗方

自汗,盗汗方成药自疗法(1)生脉饮口服液,每次服10毫升(1支),每日3次。

用于自汗。

(2)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

用于自汗。

(3)六味地黄丸,每次服8粒(6克),每日3次。

用于盗汗。

(4)大补阴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

用于盗汗。

2.验方自疗法(1)生晒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

用于自汗。

(2)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五味子10克,用水煎服,每日2次。

用于自汗。

(3)西洋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

用于盗汗。

(4)浮小麦30克,炒熟,用水煎服,每日2次。

用于盗汗。

3.饮食自疗法(1)羊肉5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

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姜枣煨汤,熟后吃肉喝汤,每日1剂。

用于自汗。

(2)瘦猪肉50克、浮小麦30克、黑豆30克。

瘦猪肉洗净切块,加入浮小麦与黑豆煮熟,吃肉和豆、喝汤,每日1剂。

用于自汗。

(3)粳米50克、白木耳15克、冰糖10克,共同煮粥吃,每日1次。

用于盗汗。

(4)红枣50克(去核)、浮小麦30克,煎汤,吃枣喝汤,每日一剂。

用于盗汗。

(5)大蒜1头、瓜蒌1个,先将大蒜捣烂,再与瓜蒌同煎,每日1-2次。

本方可治疗阴虚盗汗,滋阴清虚热。

4.外治自疗法(1)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处)5-10分钟。

用于自汗。

(2)郁金30克、五倍子9克,研成细末。

取10克细末,用适量蜂蜜调成两块药饼,置于两乳头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

用于自汗。

(3)取等量五倍子、煅龙骨粉,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

用于盗汗。

(4)黄柏10克,研成细末,用冷开水调成两块药饼,置于两乳头上,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

用于盗汗。

避免误诊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的症状,它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以及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治疗原发病灶。

自汗除已见于虚证外,尚可见于湿热内蒸、津液外泄者,并可伴见发热口渴、脘腹胀闷、纳谷不馨、大小便欠利、舌苔黄腻等。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临床上我是这样看“汗证”的:1,首辨虚实,虚者,正虚(气、血、阴、阳等),实者,邪实(郁、积、湿、火等);2,再辨阴阳、寒热等。

治疗时:“虚者”当补之、敛之;“实者”当给邪之去路;“寒者”当热之,“热者”当寒之。

总的来讲,要随证治之,调理阴阳气血,使之平和(亦即平衡)。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

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

所以在心为血,在外就是汗。

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

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

汗与心有关;又肺主皮毛,这个皮毛就是医书所讲的营卫,所以汗又与肺有关;汗走肌表,脾主肌肉,所以汗与脾有关;而心为火,肾为水,人体正常,必要心肾相交,交通上下,所以汗也与肾有关。

肝肾同源头,那么汗也与肝有关。

这些,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人体脏器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各司其职的。

汗是心液,流汗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扰,导致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证。

耗气伤津,致使体元气不足,阴津亏虚。

也会使电解质紊乱,血粘度增高,头晕乏力等。

气属阳,血属阴。

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弱,气阴虚亏。

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早在《经》即对汗的生成,即病因病理方面就有了很深的认识,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所以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景岳全书》对汗证也作了系统的整理论述,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认为自汗属阳虚气虚,盗汗属阴虚血虚,《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充分阐明了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主着谓之汗,汗液是津液变化而成的,津液又是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盗汗、手汗以及汗证是指人体出汗量异常增多或出汗部位不正常的症状。

中医认为,盗汗、手汗、汗证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异常、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针对这些症状,中医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中药调理1.逍遥散逍遥散是中医中治疗盗汗、手汗的常用方剂。

逍遥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效,能够调节体内气血运行,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耆、白术等,服用后可以缓解盗汗、手汗的症状。

2.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方剂,可用于治疗盗汗、手汗、汗证。

该方剂主要成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等。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脾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对盗汗、手汗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黄连石斛汤黄连石斛汤也是中医常用来治疗盗汗、手汗的方剂。

该方剂采用黄连、石斛、白术等中药,具有寒热互夺、益气固表的作用,对于盗汗、手汗的症状能够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二、针灸疗法1.内关穴内关穴是位于手掌中心处的穴位,是治疗手汗的重要穴位之一、通过刺激内关穴,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手汗症状。

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温针、电针、手饵针等进行治疗。

2.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气血的穴位。

针灸时可以采用“旋转刺激法”,即在针刺到位后顺、逆时针旋转针头,以激发穴位的效应。

通过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三、中医调理方法1.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盗汗、手汗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建议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此外,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止汗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茯苓、石斛等。

2.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对于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以及身体过度疲劳。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盗汗、手汗等症状。

3.心理调节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也是导致盗汗、手汗等症状的一个因素。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绝大多数人在高温环境下或剧烈运动后会出汗,这属于人体的自我保护调节,一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但是,有些出汗是不正常的,比如暴汗、盗汗、顽固性手汗、午时腋下红汗、面部一侧出汗、跻周出汗、阴部黄汗、遇风大汗、小腿出汗、臭汗、黑汗、血汗等。

非正常出汗中医称之为“汗症”。

多汗未必因为身体虚出汗为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如外邪侵袭,营卫失调,阳热亢盛,迫津外泄,阴阳亏虚,汗失统摄;或津血不足,化源匮乏等,皆可引起异常出汗。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汗液的分泌和排泄有赖于肝卫之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

津液之生成、输布、排泄发生障碍,皆足以影响汗液之宣泄,或当汗出而无汗,或不当汗出而汗多,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凡此种种皆统称为汗症。

汗症虽然算不上大病,却给生活带来不便甚至痛苦,同时也是身体内部疾病一个不可小视的信号。

汗症是内在疾病的外部表现,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疾病、结核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

长期的异常出汗不但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原有疾病和产生新的疾病,所以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汗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非常复杂,涉及到很多疾病,因此必须明确是功能性失调还是器质性疾病引起;治疗更是要从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原发疾病结合时令全面调摄才可痊愈。

多年临床实践表明,往往异常出汗止了,原发病和体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自汗”由于压力过大】自汗又称心理型汗症,白领面临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压力,是这类病症的高发群体。

更年期的中年人、曾患过动脉硬化或心率衰竭等疾病的老年人也都是自汗症的高发群体。

这种心理型汗症患者发病还与夏日气虚有关,夏日汗多,气随汗脱,精神压力大的人暗耗精血,容易导致气虚产生自汗症。

建议经常感到乏力、易出汗、易感冒的气虚患者,可以多注意食补,多食百合、太子参片,不仅可以滋阴,还可以改善睡眠;平日注重调适心态,听些舒缓的音乐改善睡眠质量;多与他人沟通交流,适当出去旅游放松,缓解精神压力。

中医治疗自汗、盗汗[秘方]

中医治疗自汗、盗汗[秘方]

中医治疗自汗、盗汗[秘方]1 肺卫不固: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易于感冒。

稍劳汗出尤甚。

面色少华,脉细弱。

1玉屏风散;防风6克黄芪12克白术12克1.汗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加减:1.气虚重者,增加黄芪、白术用量,或加党参、五味子;2.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固表敛汗。

3.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4.舌红、脉细数(兼阴虚),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5.恶寒,脉缓者,加桂枝、白芍;6.头重肢困者,去黄芪、麻黄根,加薏苡仁、厚朴、苍术、白芷;7.兼阴虚者,加生地、麦冬、五味子;8.兼纳呆,脘痞者,加谷芽、陈皮以助脾运。

2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黄芪汤: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浮小麦3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3甘麦大枣汤;炙甘草12克,小麦18克,大枣9枚等成分配制而成。

临症加减;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克、鲜竹叶芯30条丹参12克心悸怔忪严重者加丹参12克、茯神15克、潞党参25克;易怒烦热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7.5克、川楝子15克心血不足:4归脾汤;人参9。

白茯苓12 白术9甘草(炙)6,黄耆(炒)15,龙眼肉15,酸枣仁(炒)15,木香6,当归9,远志3 [用法]加枣3枚和生姜3片,水煎服自汗之气血不足证: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

5大补黄芪汤;人参3克山茱萸5克茯苓5克甘草5克五味子5克熟地8克川芎3克肉苁蓉5克黄芪6克防风6克白术6克2.营卫不和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

半身或某些局部出汗。

苔白薄,脉缓。

6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偏方】专治出汗不止,气虚自汗,阴虚盗汗

【偏方】专治出汗不止,气虚自汗,阴虚盗汗

【偏方】专治出汗不止,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多汗在生活中算是一种常见病,大多数人并不在意。

中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

如果出汗太多或者是自汗、盗汗时间过久,就会伤津耗神,从而出现精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易感冒、睡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的症状。

所以说,多汗不仅会损害人的身心,甚至还会诱发其他疾病,不可不慎。

一般说来,出汗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白天,轻微的活动就会出汗;一种是在晚上,入睡以后,就开始大量的出汗,人醒了汗马上就停。

第一种情况,中医称为“自汗”,第二种情况称为“盗汗”。

两种汗,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看一下,中医对出汗的机理是怎样认识的,叫做“阳加于阴谓之汗”。

意思就像锅里盛着一锅冷水,水是不会有任何变化的。

但是如果在锅底下烧起微微的小火,锅里的水就会慢慢的变成气,蒸腾出来。

锅里的水就是阴,下面的火就是阳。

把阳作用到阴上,汗就出来了。

实际上,人体的出汗过程比这个例子还要更复杂一些。

因为汗液本来是人体内的津液。

而津液对人体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东西,是经过肺脏、脾脏和肾脏一起努力,最后才把喝下去的水变成津液的,很宝贵的。

所以,一般人体不会轻易把这么珍贵的东西随随便便就排到体外去的。

“2”那么人体采用什么办法,可以保留住这些津液呢?虽然体内的小火一直烧着,但是人体会在这口锅上加上锅盖(这锅盖,中医把他称作卫气),让化成气的津液,不会很轻易的就排到体外去。

除非是火太大了,锅盖也被顶起来;或者是,这锅盖有质量问题,盖的不严,或者根本没有锅盖。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阴阳都比较平和,锅盖又比较结实,所以不会有汗出来的。

即便是活动一下,体内的火稍微多了一点,但锅盖结实,汗液仍然不会轻易的排出来。

但是如果现在锅盖出了问题,锅盖上漏了个洞,那么只要体内的火稍微大一点,汗液就会流出来了。

人体如果卫气比较少,没有办法把津液很好的保护好,不让它随便出来,那么只要稍稍活动一下,体内的火稍微多一点,汗就会流出来了。

治疗虚汗、自汗、盗汗立愈方

治疗虚汗、自汗、盗汗立愈方

治疗虚汗、自汗、盗汗立愈方治虚汗、盗汗、自汗立愈方:任何一种鲜竹叶一把,煲一煲水洗身,每日一次,连洗三日。

永不复发,根治虚汗、盗汗。

盗汗奇方五倍子焙干研末;男用女口水;女用男口水;调成稠糊填满肚脐;以布封口;一日一次;两次即愈。

多汗盗汗均有良效,一般2付见效。

生龙牡各30山萸肉30首乌30枣仁20黄芪20金樱子15乌梅15本方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多汗盗汗均有良效,一般2付见效。

曾试用多次,效果特佳[自汗、盗汗]山茱萸、防风、黄耆各9克,水煎服。

[汗出不止]山茱萸、白术各15克,龙骨、牡蛎各30克,水煎服。

治男妇虚症,肢体酸软,自汗,盗汗:葳参(即玉竹)五钱,丹参二钱五分。

不用引,水煎服。

(《滇南本草》)多汗证(三黄泻心汤)患者,男,36岁。

患者自述,半年来全身经常汗出不止,尤以手足心为甚(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此痛苦非常。

诊病时出其双手亦汗流不止,常伴有失眠,心烦,舌边尖红而少苔,脉略弦数,辨为心火内盛之证。

处方:生大黄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竹叶10克、莲子芯10克,六剂水煎服。

服上药六剂后,周身汗出明显好转,继又服十余剂而痊愈。

[按] :汗出一证,今人多以虚证论治,又常以自汗盗汗分其阴阳。

验之临床,因正虚汗出者有之,因邪实汗出者亦有之,在实证中以心火热证最为多见,因心为阳中之阳脏而属火,心火内盛,迫津外泻,则使汗出不止。

故在临床凡由心火内盛而汗出者,使用本方治疗,效如桴鼓。

自汗案(真武汤)患者,女,37岁,2004年8月就诊。

患者自诉: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西医调节神经的药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药效果也不明显。

3天前患感冒服西药及中成药后,汗出更多,低热(体温37.5~C)。

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头面部汗出如洗,筋脉拘急,身体瞤动,舌苔白干,脉沉细,此系阳虚不固。

治以回阳固脱。

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生姜30g,白芍30g,白术20g,茯苓30g。

2味药的小方子,能对付自汗、盗汗

2味药的小方子,能对付自汗、盗汗

2味药的小方子,能对付自汗、盗汗中医的《十问歌》里,首先便是“一问寒热二问汗”,可见汗液作为诊察病情的第二指标实实在在应该为医生所看重。

出汗本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然而,出汗也有主动和被动之说。

比如,有很多人醒来发现浑身大汗的,也有醒来之后就止不住冒汗的,还有的是没运动坐着就自动冒汗的。

李时珍就说了:“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

”《素问·宣明五气论》也提到:“五脏化液,心为汗。

”后世许多中医大家也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

如果出汗太多就会伤津耗神,从而出现精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易感冒、失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的症状。

所以说汗液是很宝贵的,虽然出汗有很多好处,但如果没有剧烈运动,天气也不炎热,周围人都不怎么出汗时,你的汗随随便便就流出去了。

那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你的健康出了问题。

出汗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汗,一种是盗汗。

自汗:清醒时没怎么活动或干脆没有活动时,无缘无故地出汗。

前面说了,汗为心之液,心气不固,营卫不和,所以汗漏如雨。

盗汗:“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有很多小孩因阳气足,睡着后有轻微的盗汗,属正常现象。

常兼潮热、颧红等,多为心之阴血虚,阴虚内热,阴津被扰不能内守而盗汗。

总之,无论自汗盗汗,都是身体虚弱之表现。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保留住这些津液呢?《滇南本草》里记载了一个两味药的小方子:玉竹15克、丹参7.5克,水煎服。

丹参始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载:“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皮。

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丹参是药用价值极高的药材之一,古人有一句话叫“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就是说,虽然四物汤有很好的养血活血功效,但是,一味丹参的功效就能和四物汤媲美,足可见它的养血活血之效的强大。

丹参把四物汤中四味药的作用集于一身,它补血还带活血,补益啊又不会堵,一味药号称能够抵得上四味药。

头出汗、手足汗和盗汗

头出汗、手足汗和盗汗

头出汗、手足汗和盗汗头出汗、手足汗和盗汗清代大医唐容川在他的血症专著《血证论》中说,唐容川“汗者。

气分之水也。

血虚则气热。

故蒸发其水。

而出为汗。

但头汗出。

身不得汗者。

乃阳气内郁。

”就是说单独头出汗,而身上没有出汗多情况,是因为血虚导致气气热,像炉子在下面蒸发水分从头上逼出来。

而身体反而没有汗出,是因为阳气被困在体内的缘故了。

治疗以小柴胡汤。

解其内郁。

就可以使全身出汗,头汗的毛病就好了。

小柴胡汤方: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对手足汗的病因,也是从血从气来剖析:“手足汗出者。

以胃中或有瘀血食积。

四肢为中州之应。

火热中结。

故应手足汗出也。

”判断为胃中或有瘀血与食积,因为手足四肢受人体中州(脾胃)的对应节制,胃有瘀血或食积必用内热,所以热化水为汗从手足出。

对应治疗方:玉烛散加枳壳浓朴以攻之。

结去而汗自止矣。

玉烛散:【组成】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大黄芒消甘草各等分【用法】上锉。

每克,水煎去滓,空腹时服。

睡中盗汗,是因为血不足所致。

人睡着了,运行的气会归入血分。

但是血虚少了,气就失去了归所。

所以气泄带汗出。

以上所说的几种汗症,都是因为阴血内虚或者阴阳两虚。

使阳气从内外发的疾病。

自汗盗汗者治疗用:1、归脾汤加麦冬五味子。

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2、当归六黄汤加附子。

当归(6克)生地黄(6克)熟地黄(6克)黄芩(6克)黄柏(6克)黄连(6克)黄芪(12克)制附子(6克先煎)或地骨皮散加枣仁知母茯苓五味子黄芪、黄柏。

【骨皮散组成】地骨皮30克柴胡30克(去苗) 人参60克(去芦头) 羚羊角屑30克甘草30克 (炙微赤,锉) 生地黄汁30毫升。

一张化解自汗、盗汗的方子!两味药搞定心气不固、阴虚内热型出汗

一张化解自汗、盗汗的方子!两味药搞定心气不固、阴虚内热型出汗

一张化解自汗、盗汗的方子!两味药搞定心气不固、阴虚内热型出汗怎么才算是自汗?中医认为,如果是白天时经常出汗,稍微一活动就满身大汗的人,这种现象称之为自汗。

多是由于脾肺气虚导致的,主要的症状有气短乏力、身体困倦、精神差、抵抗力弱、畏寒等。

汗为心之液,心气不固、营气不和,所以汗漏如雨。

再说盗汗,“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在晚上偷偷活动,当人们入睡、或将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泄出来的现象称之为盗汗。

盗汗多为阴虚内热所致,症状多为手脚燥热、口干咽燥、失眠等。

所以无论自汗还是盗汗,都是身体虚弱之表现,说明你的健康出了问题。

下面给大家说一个《滇南本草》中记载的一个专门化解以上现在的小方子,此方仅用两味药组成,分别为:丹参、玉竹先来说一下丹参,丹参在《神农本草经》当中被列为上品,是所有“参”字辈药物当中最擅长“活血调经”的一味药。

张秉成在《本草便读》中说过:“丹参,功同四物,能去瘀生新,善疗风而散结,性平和而走血,专通营分。

丹参擅长养心,可祛除体内瘀血积滞,从而达到气血通畅、推陈出新的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通为补“。

丹参补虚,效果非凡,当然,仅仅它一个还不够,我们还要给它找个伴——玉竹。

玉竹是非常讨中医喜欢的一味中药,《本草纲目》记载,玉竹治虚劳寒热,一切不足之症,可代参芪,不寒不热,大有殊功。

玉竹归肺、胃经,是滋补强壮之药,质润和降,可以滋阴润肺、生津养胃,主治热病伤阴、虚热燥咳、消渴、头昏眩晕、筋脉挛痛等症。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以上两味药配伍使用,可使肺阴得养,皮肤毛孔之闭合正常,从而阻止汗出。

下面再给大家分享一个通过两个穴位按摩来止汗的方法。

第一个是合谷穴,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

这个合谷穴怎么找呢,把病人手一握,虎口高起来的地方,最高点就是合谷。

合谷是非常大的穴道。

按揉合谷穴对止汗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合谷经气旺盛,常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此穴,每次1~3分钟。

早中晚各3次。

多按效果更佳。

或是以木制或牛角制按摩棒按摩效果亦佳。

小儿汗证中医临证要诀

小儿汗证中医临证要诀

小儿汗证中医临证要诀[歌括]汗证多虚少实[1]聆,动因不固牡玉屏[2];恶风营卫失调证,则用黄芪五物[3]宁;里实热蒸自汗者,白虎之余有调承[4]。

生脉[5]心烦气阴伤,泻黄湿热汗黄裳[6],多惊盗汗归脾治[7],心火热烦有六黄[8]。

五倍[9]调糊敷神阙,睡前外扑龙牡[10]良。

[注释][1]汗证多虚少实:指小儿汗证以虚证为多,实证较少。

[2]动因不固牡玉屏:动因不固,指汗出因活动后尤甚者为肺卫不固;牡、玉屏,分别指牡蛎散、玉屏风散。

[3]黄芪五物:指黄芪桂枝五物汤。

[4]白虎之余有调承:白虎、调承,分别指白虎汤、调胃承气汤。

[5]生脉:指生脉散。

[6]泻黄湿热汗黄裳:泻黄,指泻黄散;汗黄裳,指汗出染黄衣裳。

[7]多惊盗汗归脾治:多惊,指睡则汗出多惊;归脾,指归脾汤。

[8]六黄:指当归六黄汤。

[9]五倍:指五倍子。

[10]龙牡:指龙骨(煅)、牡蛎(煅)。

[串解]汗证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病证。

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称自汗。

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病位在卫表肌腠,与肺、心、脾、胃相关;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以补虚泻实为基本治则。

小儿此病多虚少实。

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可有阳明里实之证。

肺卫不固证,以头颈、胸背汗出明显,动则汗出尤甚,易罹外感为特点,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益气固表;营卫失调者,汗出遍身而抚之不温,畏寒恶风,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浮小麦、牡蛎(煅)调和营卫;蒸蒸自汗为阳明里实,用白虎汤清之,兼便秘则用调胃承气汤攻之。

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可有心火炽盛伤阴之实证。

气阴亏虚证,见汗出遍身,心烦疲乏,伴手足心热等阴虚征象,宜生脉散加黄芪、瘪桃干益气养阴;心脾不足证,见睡中汗出易惊醒,用归脾汤加龙骨(煅)、牡蛎(煅)、浮小麦以养心敛阴;湿热迫蒸则汗出肤热,汗渍色黄,用泻黄散清热泻脾;心火炽盛伤阴者,以汗液自流、五心烦热为特征,宜当归六黄汤清火养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有的人要问了,肾经上的穴位这么多取哪个呢?这个还是我们在以文章节中反复提到的两个穴位“太溪”与“复溜”。

肾经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

“太者,可大可小无限也;溪者,山涧之流水也”,此名就是统领山涧大小之流水的意思。

水在人体之中是血液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血液就会冲开体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环。

“复溜”穴(跟腱的前方,内踝骨上两横指多一点,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属金。

“复者,重复也;溜,回流也”是指让停留和於堵在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被血液冲洗后排出,新鲜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

此穴能滋阴补肾、利水消肿,对治疗“水肿”之症有特效。

它和膀胱经配合能使尿路通畅,排毒迅捷,如肾炎、肾囊肿、肠鸣,肠炎,水肿,腹胀,腿肿,盗汗,自汗,无汗,小腿酸胀,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无力等症状都是它的治疗范围。

另外,在后背的两个“肾俞”穴再各拔一个罐也是补肾的好方法。

二、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温溜”穴(屈肘,掌心向内,在掌背面腕横纹上5寸贴近桡骨处。

注:4横指为3寸.见图2)是大肠经的穴位,“温者,温热也;溜者,悄悄走失,或慢慢滞留也。

”顾名思义,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较少,原来的余热会缓缓地散热蒸发,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不被察觉。

大家都知道血是热的,但是当它运行到四肢时就会慢慢变温,如果您让它再悄悄的把温度散去,冷血便会滞留于此。

你想想血流到手脚末端时是不是也是凉的了,所以,经常按摩刺激它并在大肠经寻经刮痧(自上而下)会调动体内的阳气,这时您会感到浑身发热,温热的血液便会迅速通过手臂,把停滞的寒气带走,手凉和手心爱出汗的现象自然就好了。

这个穴位是大肠经的“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五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六腑)郄穴多治急性病痛,如脸上突然起痘痘可按温溜穴(大肠经郄穴);胃痛时多选梁丘穴(胃经郄穴)等,这个在前面我去年写的《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的介绍》中有详细介绍。

三、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心经是治疗盗汗、自汗的主要经络。

《黄帝内经》上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心情平和,一切才能趋于安定;否则在心思混乱的情况下,便会使五脏和外形受到损伤,精神就会萎靡不振。

心经不但可以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癫痫、错乱、抑郁等),还能治疗心脏原发性的病症。

“阴郄穴”(屈肘翻掌,面对掌心,腕横纹上0.5寸和小指延长线交会后,紧贴尺骨的凹陷处。

见图3)中医上说:“阴郄多治血,阳郄多治疼”。

指的是阴经(五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血分的疾病,而阳经(六腑)的郄穴则多用来治疗疼痛性疾病。

所以阴郄穴有着补阴养血的作用。

用“阴郄穴”与“太溪”、“肾俞”、“涌泉”、“关元”(脐下3寸)等穴配合,可以滋补“阴液”,清热除烦。

前面说过“郄穴”是专治急性病发作的,“阴郄穴”是心经的“郄穴”,专门治疗“盗汗”。

中医上管“盗汗”叫“骨蒸”,就像骨头放在蒸笼里蒸过一样,里面总是很热的感觉。

有的患者睡觉时出了很多汗,醒了汗就没了,这就是“阴液”被盗走了,每天在中午11:00到13:00之间在心经上刮刮痧;多揉揉“阴郄穴”,盗汗现象就会慢慢的改善了。

“后溪穴”(握拳,在小指末关节和手掌感情线交点的凹陷处。

见图3),属木。

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督脉之会),是小肠经的“俞”穴“一穴顶百穴”;主治范围也很广泛,如腰扭伤、脊椎痛、坐骨神经痛、盗汗、自汗、落枕、癫痫、睡觉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状都是它的主治范围,而且对治疗“耳聋”和“耳鸣”还有特效。

因此,对于此穴朋友们要好好运用,当你用上它时你才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神奇。

大家可能又要问了,为什么又出现了小肠经的穴位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

《灵柩经•经脉篇》中说:“小肠经主液所生病。

”这个液包括很多,如:唾液、尿液、精液、汗液、月经、白带、乳汁、胃液、胰腺、前列腺、骨膜分泌液等等,所以,凡是与液有关的疾病均可从小肠经下手解决,这个在上一篇文章中也介绍过了。

因此,大家一定要把“后溪穴”和“阴郄穴”做好,每星期在心经和小肠经上刮刮痧或拔拔罐,每天按摩这两条经络上的痛点,另外,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处)5-10分钟,别说盗汗和自汗,就是别的很多病也自然而解了。

手足汗症手足汗症,即手足之多汗症,它是局部汗的一种,即指手足部出汗而其他部分无汗,其证见手足经常潮湿多汗。

但是手足汗出作为主症之一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述热病中的阳明腑证,肠中燥屎内结,而致手足橄然汗出,常于便解,热退后,汗出即能自止。

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手足汗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进行了探讨,现论述如下。

病因病机一、阳明热盛,手足汗出汉张仲景《伤寒论》208条“手足橄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220条“但发潮热,手足黎浆汗出,大便难谙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可见,手足出汗是燥屎内结的主要指征,是阳明腑证的主症之一。

至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

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手足汗》亦曰:“肠胃中有实热者,仲景承气症,谓手足戳橄然汗出,乃肠胃热甚而旁达四肢。

”可见,阳明热盛,津液受伤,未能遍身汗出,仅能从阳明所主的四肢旁达,故见手足汗出。

二、脾胃湿蒸,旁达四肢盖脾胃主肌肉四肢,其病理变化常在手足反应出有关症状,饮食不节或外感湿邪,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蒸久化热,湿热旁达四末则为手足汗出,故历代大多数医家认为手足汗出多与脾胃有关,如明孙一奎在《赤水玄珠手足汗》曰:“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脚汗为脾经湿热内淫于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阳气内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湿热内淫也。

”清张璐在《张氏医通汗》中曰:“手足汗,脾胃湿热,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

”《医方类聚手足汗》认为:“手足汗者,热聚于胃,而津液之旁达也。

”清,何梦瑶《医偏》也曰:“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

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汗耳。

”所以,手足汗出缘于脾胃湿热蕴蒸,迫津为汗,旁达四肢所致。

三、心肾阴虚,迫津外泄心主血,肾藏精,劳神过度,亡血失精,致血虚精亏,阴液不足,虚火内生,心液被抗不能自藏,外泄作汗《医宗必读》“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

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

”《医偏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

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

”可见,心肾阴虚,而阳偏亢,迫津外泄,达于四末,可致手足心汗。

四、脾胃虚寒,失于固摄手足汗,临床也有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而出汗者。

如《伤寒论》191条:“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戳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此时中阳不足,胃中虚冷,阳气不固,失于固摄,故手足汗出。

《吴中医集汗》曰:“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

”可见,脾胃虚弱,阴寒内盛,肠道寒凝冷结,而中气困滞,无力收摄,亦可形成冷汗外溢手足。

由此可见,汗乃心之液,出于皮肤之津液也。

手足汗者,别处无汗,乃阳明热盛,或脾胃湿热,或心肾阴虚,或脾胃虚寒而出汗。

所以手足汗症主要责之于脾胃,同时亦与其他脏腑有关。

诊治临床上,手足汗出多而大便难者,属阳明热盛;手足汗出多而粘者,属脾胃湿热;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烦热者属心肾阴虚;手足汗而手足不温者,属脾胃虚寒。

治疗阳明热盛,燥结内结,宜苦寒攻下,如《医方类聚手足汗》曰:“阳明病,手足汗出,谵语,大便难,此热证也,与承气汤下之。

”又如《东医宝鉴手足汗》认为:“手足者,津液自胃府傍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证也,宜大柴胡汤下之。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诸汗源流》亦曰:“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

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

”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汗症》也指出:“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大柴胡汤。

”手足汗,脾胃湿热者,宜清利湿热,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清脾者,治手足出汗,白术,苍术,茯苓,半夏,黄连各一钱,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水二盏,加灯心煎八分,空心服。

”祝建权认为脾主四肢,临床上手足汗属脾胃湿热者多见,治疗当以化湿清热,以蕾朴夏菩汤加减(蕾香,制半夏,茯苓等,光杏仁,生薏仁,川朴,泽泻,苍术,白蔻仁,通草)而获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