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与直接急诊PCI治疗STEMI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组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与直接急诊PCI治疗STEMI临床研
究
目的:探讨重组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与直接急诊PCI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发病至拟治疗时间≤6 h 的仍有心肌缺血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分成重组尿激酶原溶栓(Pro-UK)后3~24 h再行PCI(Pro-UK+PCI)组及直接PCI(PPCI)组,随访30 d、3年。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评价左心室功能、早期及晚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出血情况。结果:Pro-UK+PCI组于术前造影时TIMI血流明显优于P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完成后两组TIMI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o-UK组轻度出血并发症与P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0 d及3年心脏事件发生率、心功能彩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o-UK静脉溶栓后早期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标签: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重组尿激酶原;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根据我国的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研究显示,2001-2011年,我国全部急性心梗患者中,86%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STEMI住院的患者較十年前多了一倍,但住院死亡率却未比十年前有所改善[1]。STEMI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是早期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有效、充分、持续地再灌注,再灌注的方法包括溶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两大类。研究发现,虽然急诊PCI从2001年的10.2%增加到了27.8%,但溶栓治疗却从45.0%降到了27.4%。虽然,近年来PCI治疗已成为STEMI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受地域、资质、手术医师在岗等条件限制未能普及,而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仍然是再灌注治疗的较好的选择。此外,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大大提高了溶栓的开通率和安全性[2]。
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又称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普佑克,具有选择性地溶解纤维蛋白的特性,避免出血等副作用发生,同时又能有效溶栓,再通率高,因此Pro-UK被看作第二代新型溶栓制剂[3-4]。本研究通过比较重组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与直接急诊PCI(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治疗STEMI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如何优化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于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例随机分为
Pro-UK+PCI组(n=19)及PPCI组(n=20)。入选标准:严重的持续性胸痛≥30 min 以上,症状不缓解;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 mV、胸导联≥0.2 mV;发病至拟治疗时间≤6 h;年龄18~75岁,年龄如高于75岁且无法接受PCI的患者,酌情减量使用溶栓药物。排除标准:有溶栓禁忌证,如1个月内有出血、外伤和内脏手术史等。患者和/或家属愿意参加本试验,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Pro-UK+PCI组首次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批号BJ10640)及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AA20130619),各300 mg,对症处理后,普佑克20 mg(上海天士力药业,批号20131101)+生理盐水10 ml静脉推注(3 min内),其余30 mg+生理盐水90 ml,30 min内滴注完毕。对于间接溶栓指标提示溶栓成功的,在溶栓后3~24 min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对于适合干预的罪犯狭窄血管进行PCI治疗。
PPCI组首次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各300 mg,对症处理后,急诊行PCI 治疗,术后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 u,2次/d皮下注射。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等。
成功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情况采用TIMI分级方法判定(罪犯血管残余狭窄≤30%和TIMI血流2~3级);溶栓组血管再通临床判断标准按照文献[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参考方案,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是否开通罪犯血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PCI前后TIMI血流情况,比较30 d后及3年后左室功能情况(超声心动图LVEF),并观察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心力衰竭、死亡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发病到干预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Pro-UK+PCI组中从发病到介入完成时间明显长于PPCI 组,但其狭窄程度、血栓征象明显小于PPCI组,见表1。
2.2 梗死相关动脉再通情况比较
Pro-UK+PCI组在冠脉造影时有57.90%的TIMI血流3级,明显高于PPCI 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介入干预后两组最终TIMI血流2、3级的患者例数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见表2。2.3 心功能比较
Pro-UK+PCI组及PPCI组的基线左室射血分数分别是(52.16±5.88)%及(51.30±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d后及3年后再次测定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是(53.84±3.80)%、(53.40±3.18)%及(56.42±4.25)%、(55.60±3.97)%,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30 d内随访结果显示,Pro-UK+PCI组及PPCI组均未发生再次心肌梗死及死亡,两组梗死后心绞痛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1.05%(4/19)、25.00%(5/20)和5.26%(1/19))、5%(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年内随访结果显示,Pro-UK+PCI组发生死亡1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例,梗死后心绞痛5例,心力衰竭2例;PPCI组发生死亡1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例,梗死后心绞痛6例,心力衰竭3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出血并发症比较
Pro-UK+PCI组及PPCI组均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均有轻度的泌尿道、消化道及局部出血,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尽管急诊PCI作为STEMI治疗的最佳方法已无可争议,但在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5-6]。為了尽快实施再灌注治疗,有时溶栓治疗成为最直接可行的办法,而溶栓又存在着失败、狭窄血管不能完全开通等不足[7]。溶栓联合PCI 治疗理论上可成为最为理想的早期冠脉心肌有效再灌注策略,但是早期研究对PCI提出了质疑,主要原因是溶栓出血风险比获益更高[8]。但近年来大量研究均再次验证,溶栓后24 h内行PCI治疗获益大于单纯溶栓治疗,同时风险并未增加,因此对于溶栓后在3~24 h内常规冠脉造影,并对适合干预的病变进行介入处理又成为目前实际进行的STEMI治疗模式[9]。
本研究中,对19例STEMI患者进行了Pro-UK溶栓后早期PCI治疗,并与同时完成的20例直接PCI治疗患者进行比较。Pro-UK溶栓后早期PCI在冠脉造影时TIMI血流3级率较高,但在PCI后两组TIMI 3级率已无差异,但在P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