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对《诗经》美学追求的传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诗对《诗经》美学追求的传承

作者:金莹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08期

摘要陶渊明以其独特的创作风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美学追求,汲取了《诗经》内蕴的至真至美,以独特的意境美和语言形式,形成了平淡淳美的风格,与《诗经》的美学追求有着悠长而清晰的联系。

关键词陶渊明《诗经》美学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Inherit of Tao Yuanming’s Aesthetic Pursuit to the Book of Songs

JIN Ying

(Yuxi Agriculture Vocation-technical College, Yuxi, Yunnan 653106 )

AbstractTao Yuanming had a distinctive aesthetic pursuit for its unique innovation style in writing. He learned the intrinsic truth and beauty form the "Book of Songs". And he managed to express his emotions by a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beauty and form of language, and this has a clear and lo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Book of Songs".

Key wordsTao Yuanming; "Book of Songs"; Aesthetic pursuit1

陶渊明如同一轮清月悬挂在玄风弥漫的魏晋之世,陶诗的温和自然,固然与这一时期崇尚老庄,简淡玄远的风气有关,但他能够独立于魏晋诗坛,以其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代表了魏晋风度平淡冲和的一面,“以深度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①然而,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渊明是一位绝顶聪明的人,却不是一个拘守系统的思想家或宗教信徒。他读各家的书,和各人物接触,在于无形中受他们的影响,像蜂儿采花酿蜜,把所吸来的不同的东西融会成他的整个心灵。” ②陶渊明平淡淳美诗风的形成,不仅仅在于社会的陶染,更在于诗人自身的修养和追求。

沈德潜《古诗源》论陶诗:“他人学《三百篇》,痴而重,与《风》《雅》曰远;此不学《三百篇》清而腴,与《风》《雅》曰近。”③陶诗自得《诗经》陶钧,沈归愚所言“不学”,乃指陶渊明对《诗经》的学习,不在于其“被孔门汉儒们借了它所阐发的一系列关于诗的理论和解释”,而在于《诗经》作为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品质与追求。《诗经》所树立的“温柔敦厚”

的诗教观念,质实纯朴的诗歌品质,是中国古典文学尚真善美传统的源起,陶诗得其真旨,“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④其平淡淳美的诗风的形成,自是对《诗经》美学追求的传承。

1 真:真实和真率

“陶渊明诗的特色在于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陶渊明所以达到这个境界,因为如他做人一样,有最深厚的修养,又有最率真的表沉。“真”字是陶渊明的唯一恰当的评语。”⑤陶渊明诗对《诗经》美学追求的传承,表现出来的“真”,在于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和情感抒发的“真率”。

《诗经》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开拓者,其美学追求的根本意旨就在于“真”,如《诗序》中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指出了诗作为反映“志”,反映现实的根本旨归,点明了《诗经》美学追求之至真。《诗经》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学蒙昧时期,它以最为真朴原始的诗歌风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无不直面人生、语言朴素真实、自然生动。如《周南·苤莒》这首诗是所谓的“劳者歌其事”,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切的乡土气息的田家妇女的劳作画卷,全文用了“采”“有”“掇”“捋”“拮”“撷”六个动词,真实地再现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如《诗经原始》所评《苤莒》:“小光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近若远,忽断忽续……”⑥此诗可谓以真而传神。在陶渊明的诗中,无论是表沉其归居田园的闲适之情,还是感慨时取自抒怀抱,都高旷真纯,元好问评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尽落见真淳”,这正与《诗经》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相契合,深得风雅之旨,苏轼称其“欲仕则仕,不以求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⑦一个“真”字乃是陶渊明为人的核心,所作之诗只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2 善:对农业的崇敬和对生命意识真朴的理解

在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观点,首先要求的是“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就是不离开善的准则。这已成为中国古代衡量文学的一个重要尺度。尚善的态度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成为一种理想主义和人格力量。朱光潜说:“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涣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例证。” 陶渊明的理想人格,在对《诗经》善的传承中,表现为对农业的崇敬和对生命意识真朴的理解。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劳动自古以来是人民最主要的生产劳动,而周代依靠着农业崛起发展于大西北,在《诗经》中,大量的诗歌都表达了对农业的重视,近乎虔诚,近乎神圣。《诗经》产生于原始文艺时期,那还不是农村丰衣足食,歌舞开平的时代,更不是士大夫以审美的闲情逸志悠游乡村别墅,玩赏田园风光的年代,生存主题决定了他们的文学主题。在这些真朴的诗歌里,真朴的生命意识自然地显现于其中,如《魏风·硕鼠》,诗中在抗义大

老鼠税重食农的基础上,表达了逃离苦海的愿望和对理想国土的憧憬。“乐土”“乐国”是作者向往的田园理想国,诗人从“逝将去女”的坚决反叛出发,必然要找一个理想国,诗人从“逝将去女”的坚决反叛出发,必然要找一个理想的农业国度作为归宿,反映了原始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真朴的生命意识的体现。

3 美:意境美的创造和语言形式的美

《诗经》中许多优秀的篇章,醇美绚丽、亲切感人,这与意境的创造是分不开的。其中,如《苤莒》《月出》等篇,通过渲染了风景画,风俗画,在情景交融、意趣盎然中创造出非常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意境。

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讨论“诗的境界”之时所说的“古诗有许多专从‘情’出发而不十分注意于“景”的,魏晋以后诗有许多专从“景”出发,除流连于“景”的本身外,别无其他情趣借“景”表现的。他将《采薇》与陶诗《饮酒》两首诗与六朝人及唐诗人作对比,认为此二作乃是“情景吻合,景恰足以传情”之作。

《诗经》所创四言二拍之体,与五七言诗相比,其缺点在于音韵不显流美,情感的抒发往往受到限制。然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四言诗宛如一块来曾雕琢的璞玉,一种古茂之气洋溢于字句声吻之间”。

陶渊明学《诗经》四言体式,首先是创作了许多四言诗,如《停云》、《荣木》、《时远》等,诗采用四言形式,颇具韵律感,内容与情感与其田园诗之恬淡相似,又其间又充有几分慨叹,似有浑厚之气。这正是四言体式自身的特点所致。除了对四言体式的选用,陶渊明的情怀还通过《诗经》成句来表达,如“我有旨酒,与汝乐之”,从《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采嘉宾之心”句来,“一日不见,如何不思”从《五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中来,以此存有了《诗经》古朴雅润的情貌。对四言体式的继承沿用,除陶渊明外,当然数曹操、稽康等人,但其对四言体式的精旨的吸纳并不如陶诗之深,他们或壮豪情,或抒愤闷,只有陶渊明得其至真至善之陶染之后,其对诗经形式美的发扬传承才自得真意,将其平淡淳美的诗风更深化为淳厚简质,确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注释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②⑤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2005.

③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④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