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介之推不言禄.ppt
015介之推不言禄

背景-介子推简介
•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人,出生年月日不详细,死于公元前636 年,后来又被叫做介子。对于介子推简介历史书籍很少记载,自传的也没有,不 过关于他大名鼎鼎的典故还是有很多的。介子推舍命爱国的故事,让后人格外的 铭记。同时,如今我们每一年过的清明节都是跟他有关的呢。
• 介子推本身是百姓人家,为了挣钱养家便去了有钱人家里做事糊口,也就是晋国 公子重耳的家里。春秋时期,战乱纷纷,晋国内部也发生了战争,当时的晋献公 昏庸无道、沉迷美色,特别是妃子姓骊名姬的娘娘,于是千方百计的想要废掉太 子申生,让骊姬娘娘的儿子做太子。晋国内部一片混乱,为了求生只好带着家属 四处逃窜,介子推很忠心,不但没有逃跑,还一路追随重耳。逃窜的日子很是可 怕,饥寒交迫,病厄交加。就在这个时候,介子推挺身而出,为了不让公子重耳 饿死,就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维持重耳的性命。
• 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 诉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为 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 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 火烧了七天七夜,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 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与老母亲抱 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文公悲痛难忍,敕 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寒食, 遂为寒食节。
背景
重耳在国外颠 沛流离了19年, 辗转了8个诸侯 国,直至62岁 才登基做国君。
重耳在狄居住12年后离去。途 经卫国,卫文公不以礼遇。离 开卫国经过五鹿,重耳因饥饿 而向郊野百姓乞讨食物,郊野 百姓将土块装在器具中进送给 他。介子推割肉给晋文公。这 时重耳55岁,大约时间是公元 前642年。
重耳逃亡路线图
说文解字
介之推不言禄
①主人公
②事件
①介之推 :重耳的奴仆。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 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原文】介之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翻译】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
”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
文言文阅读:介之推不言禄

• 1:解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列句中加线词。(3分)
• 介子推虽然有功,但并没有向晋侯请功,反而一 再的劝说自己的母亲,最终和母亲一起隐居山里, 表明其是一个不慕荣利的人。
• (1)对加粗部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晋侯赏 者。[跟从逃亡(的人)] • B.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 乎。(诬陷) • C. 而效之,罪又甚焉。[(指责)罪 过] • D.以 吾过,且旌善人。(标记,表扬) • (1)B
• (2)下面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 2)C 翻译要注意关键字(主、义、文)。提示:巧 解点悟:翻译反问句一是要注意语气,二是要注意宾 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作品介绍】《介之推不言禄》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原文】《介之推不言禄①》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③。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⑤。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⑥。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⑦?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⑧?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⑨?下义其罪,上赏其奸⑩;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⑾其母曰:“盍亦求之⑿?以死,谁怼?”⒀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⒁。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⒂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⒃?是求显也。
”⒄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释】①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
晋国贵族,曾跟晋文公流亡国外。
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他就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
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文公把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就称绵山为介山。
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②赏(shǎng):赏赐,奖赏。
从(cóng):跟从,跟随。
亡:逃亡。
③及:到。
这里有“给予”的意思。
④在:存在,生存。
⑤惠:晋惠公,即夷吾。
怀:晋惠公的儿子,名圉。
惠公死后,晋立子圉,是为怀公。
⑥绝:断绝。
⑦主:主持。
君:指晋文公。
⑧置:立。
二三子:诸位,几个人,这里指“从亡者”。
诬(w ū):欺骗。
⑨贪天之功:取天之功。
贪,同“探”,探取。
⑩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正义的行为。
奸:邪恶,诈伪。
⑾蒙:欺骗。
处(chǔ):相处。
⑿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之:指封赏。
⒀以:因为。
怼(duì):怨恨。
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介之推不言禄》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原文】《介之推不言禄①》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③。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⑤。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⑥。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⑦?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⑧?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⑨?下义其罪,上赏其奸⑩;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⑾其母曰:“盍亦求之⑿?以死,谁怼?”⒀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⒁。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⒂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⒃?是求显也。
”⒄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⒅【注释】①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
晋国贵族,曾跟晋文公流亡国外。
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他就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
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文公把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就称绵山为介山。
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②赏(shǎng):赏赐,奖赏。
从(cóng):跟从,跟随。
亡:逃亡。
③及:到。
这里有“给予”的意思。
④在:存在,生存。
⑤惠:晋惠公,即夷吾。
怀:晋惠公的儿子,名圉。
惠公死后,晋立子圉,是为怀公。
⑥绝:断绝。
⑦主:主持。
君:指晋文公。
⑧置:立。
二三子:诸位,几个人,这里指“从亡者”。
诬(wū):欺骗。
⑨贪天之功:取天之功。
贪,同“探”,探取。
⑩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正义的行为。
奸:邪恶,诈伪。
⑾蒙:欺骗。
处(chǔ):相处。
⑿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之:指封赏。
⒀以:因为。
怼(duì):怨恨。
⒁尤(yóu):罪过,过错。
介子推不言禄(4版)

——《左传-僖公24年》
感知——初级
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 (1级)
介子推是个什么人? (1级)
理解——中级
介子推为什么认为“文公归晋”
是天命的? (2级)
评判——高级
介子推的观点对不对? (3级)
介子推故事有什么发展?说明 了什么? (3级,选做)
研究——学问
霍
★绵上4
★
“绵上”有四,那个是真? 请查找研究(4级)
阅读4境界
• 1感知——初级 • 2理解——中级 • 3评判——高级 • 4研究——学问
=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介 子 推
介 母
作者:相传是 左丘明 记录春秋时期 255年历史 史学名著+文 学名著
原文
介子推不言禄(朗读)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 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 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 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 人。”
绵上1
★
耿
★
★
★绵上2
绛
★绵上3
总结
• 1一本书: 《左传》
• 2一个历史人物: 介子推原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介之推不言禄》教案(贺成梅)

国学经典诵读之《介之推不言禄》教案学校:青海省湟中县李家山镇下西河学校教师:贺成梅教学目标:1. 熟读成诵.2.了解文章大意,知道介之推和晋文公之间割股奉君的故事以及中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的来历.3.结合实际理解"忠孝"思想.培养学生人格。
教学准备1.PPT2.“割股奉君”故事动画视频。
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古文观止》是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有近八百首古文。
《介之推不言禄》即选自这里。
二、读经典,初步感知1.自读2.听朗读3.诵读(自读、小组读、展示读、集体读)三、悟经典,加深理解1.结合文章下面的注解和译文了解课文的意思。
明确:文章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2.说说看你读到了什么?明确:介之推是一个不慕荣利、对于国家他做到了“忠”等。
3.观看“割股奉君”故事动画视频,感受介之推的人格魅力。
“忠”、“孝”4.了解’寒食节”由来和习俗。
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
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历史上寒食节,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
※古诗中的“寒食节”《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四、拓经典,忆古思今1.读了文本,你还想起了哪些历史人物?木兰、岳飞……2.同学们:在“忠”、“孝”、“廉洁”方面,你有什么话说?我们该怎么做?学生谈想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以学生的身份去谈)五、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1.开火车读或背诵。
2.学生放声诵读。
3.集体背诵。
教师寄语:同学们:在当今社会和平安宁的环境下,学习上做到问心无愧,老师、父母满意了,那你就在学业上做到“忠”了;等你长大成人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把你的才华都施展出来时,你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伟大的祖国做到“忠”了,我相信你一定行!。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翻译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翻译|赏析《介之推不言禄》文章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介之推不言禄的原文译文及赏析资料,一起看看吧。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先秦:左丘明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介之推不言禄》译文(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作者:唐惠忠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8年第01期晋侯①赏从亡者②,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
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⑤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阅读提示]介之推,又称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
本文表现了介之推与母亲清廉自持的节操。
同时,介之推的话语中也流露出一种对于天命的迷信。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
②从亡者:随晋文公流亡、共过患难的大臣。
③献公:重耳的父亲。
④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国君。
晋献公死,子吾、子圉先后继位,称惠公、怀公。
⑤绵上:地名,在今山西境内。
[牛刀小试]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内弃之弃:厌弃。
B. 不亦诬乎诬:欺骗。
C. 是求显也显:显达。
D. 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
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禄亦弗及/盍亦求之;(2)罪又甚焉/焉用文之。
A. 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 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 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 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一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B. 身将隐C. 介之推不言禄D.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4. 对文章写介之推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介之推不言禄ppt课件

• 【辨析】亡,奔。 • “亡赵”& “奔赵” • 【辨析】“遗,亡,失”。 • “荆人有遗弓者。” • “杨子之邻人亡羊”, • “人又亡铁者,意其邻之子”。 • “失道寡助”。
10
• 2、介之推:重耳的微臣。姓介名推,之 是助词。古人在姓名中往往加“之”字, 如《论语》中孟之反,《左传》中宫之 奇。
2
注释
• 1、晋侯:晋文公,公元前637-前628年 在位。
• 从亡者:晋文公重耳在做公子的时候, 因避家难,逃亡在外十九年,群臣跟随 出亡,所以说从亡。
3
从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臣从其计。” • 2、吾欲与子从政。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4、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4
• 5、与从父嵩俱为三公。 • 6、衡从其亩。 • 7、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
文 选
介之推不言禄
制作:翁春
文学与传媒学院
1
标点
•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 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 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 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 为己力乎?下议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 难以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 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 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 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 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 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 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13、义: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名词 用如意动用法,以···为义。
• 14、赏:赏赐、奖赏。奸:邪恶、狡猾。 • 15、蒙:欺。处:同处于朝。
古文观止初中必读篇目五十篇演示教学

古文观止初中必读篇
目五十篇
古文观止初中必读篇目五十篇
1、周郑交质
2、宫之奇谏假道
3、齐桓下拜受胙
4、子鱼论战
5、寺人披见文公
6、介之推不言禄
7、王孙满对楚子
8、祁奚请免叔向
9、子产论政宽猛
10、里革断罟匡君
11、敬姜论劳逸
12、叔向贺贫
13、王孙圉论楚宝
14、晋献文子成室
15、颜斶说齐王
16、赵威后问齐使
17、唐雎说信陵君
18、宋玉对楚王问
19、项羽本纪赞
20、秦楚之际月表
21、孔子世家赞
22、高帝求贤诏
23、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24、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25、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26、诫兄子严敦书
27、归去来兮辞
28、谏太宗十思疏
29、杂说一
30、与陈给事书
31、应科目时与人书
32、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33、捕蛇者说
34、钴鉧潭西小丘记
35、小石城山记
36、书洛阳名园记后
37、严先生祠堂记
38、谏院题名记
39、义田记
40、五代史伶官传序
41、秋声赋
42、喜雨亭记
43、凌虚台记
44、前赤壁赋
45、后赤壁赋
46、方山子传
47、黄州快哉亭记
48、读孟尝君传
49、游褒禅山记
50、尊经阁记。
2介之推不言禄汇总

• •
•
• • •
4、献公:晋文公的父亲。 唯:仅、只。 5、惠:晋惠公夷吾。怀:晋怀公子圉 外:指诸侯国。内:指臣民。 弃:厌弃、丢弃。 6、绝:灭亡。
绝
• • • • • • • •
(1)“读《易》,韦编三绝”。 (2)“三十日不还,则请立为太子,以绝秦 望。”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6)“振乏绝。” (7)“五绝”(五言绝句)。 (8)“佛印绝类弥勒。”
•
•
• •
12、况:连词,何况,况且。表示更进 一层。 13、义: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名词 用如意动用法,以· · · 为义。 14、赏:赏赐、奖赏。奸:邪恶、狡猾。 15、蒙:欺。处:同处于朝。
奸
• •
•
• • •
1、“奸王之位,祸孰大焉?” “又奸先王之理。” 2、“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 周西伯。” 3、“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4、“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 5、“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
5、与从父嵩俱为三公。 6、衡从其亩。 7、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 矣。’ 8、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辨析】从,纵。
•
“从”指“南北方向”、“合纵”及“放 纵”,后来写作“纵”,“纵”是“从” 的区别字。“从”作“随行,侍从”讲, 读“纵”,意思是“使· · · 从”。
从容
•
•
盗
• •
•
1、盗名不如盗货。 2、“季康子患盗。” “大盗移国。”
贼
• •
•
1、贼夫人之子。 2、使鉏麑贼之。 3、反不讨贼。
10《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文观止》每日一篇

《古文观止》每日一篇10.介之推不言禄【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晋文公奖赏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求爵禄,而赏赐爵禄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君侯还活在世上。
晋惠公、晋怀公没亲近的人,国外、国内都厌弃他们。
上天还没有想让晋国灭亡,所以晋国一定会等到贤明的君主。
能主持晋国祭祀大典的人,不是君侯又能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而那几个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力量所致,这不是欺骗吗?偷别人的财物,尚且叫做盗窃,何况是贪上天之功以为是自己的力量所致呢?下面的人把自己的罪过当成是正义,上面的人又奖赏他们的奸欺,上下相互蒙蔽,难以和他们相处。
”他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就这样死去,又能怨恨谁呢?”介之推回答说:“明知错误而去效仿,罪过就重了。
况且我已出口怨言,不能再吃他的俸禄了。
”他母亲说:“也要让君侯知道一下此事,怎样?”介之推答道:“言语,是用来表白自己的。
自身将要隐退,哪里还用得着表白?这样做就是想要求得显达了。
”他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吗?我同你一起隐居吧。
”于是便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访他们不到,就把绵上作为他的封田,说:“用这来记录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艺术特色】本文选自《左传》,介之推母亲一共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说“盍亦求之?以死,谁怼”,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介之推行为的不理解和埋怨,实则在此处埋下一伏笔;第二句说“亦使知之,若何”,态度则和缓了许多;当儿子表示“身将隐”时,她才表达了自己“与汝偕隐”的心意。
国学12册课文

《国学》第十二册第1课介之推不言禄左丘明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与。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第2课谢太傅盘桓东山南朝宋刘义庆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第3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唐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第4课记承天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5课三峡北魏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作品介绍】《介之推不言禄》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原文】《介之推不言禄①》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③。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⑤。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⑥。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⑦?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⑧?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⑨?下义其罪,上赏其奸⑩;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⑾其母曰:“盍亦求之⑿?以死,谁怼?”⒀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⒁。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⒂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⒃?是求显也。
”⒄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⒅【注释】①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
晋国贵族,曾跟晋文公流亡国外。
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他就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
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文公把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就称绵山为介山。
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②赏(shǎng):赏赐,奖赏。
从(cóng):跟从,跟随。
亡:逃亡。
③及:到。
这里有“给予”的意思。
④在:存在,生存。
⑤惠:晋惠公,即夷吾。
怀:晋惠公的儿子,名圉。
惠公死后,晋立子圉,是为怀公。
⑥绝:断绝。
⑦主:主持。
君:指晋文公。
⑧置:立。
二三子:诸位,几个人,这里指“从亡者”。
诬(wū):欺骗。
⑨贪天之功:取天之功。
贪,同“探”,探取。
⑩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正义的行为。
奸:邪恶,诈伪。
⑾蒙:欺骗。
处(chǔ):相处。
⑿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之:指封赏。
⒀以:因为。
怼(duì):怨恨。
⒁尤(yóu):罪过,过错。
左丘明《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赏析

左丘明《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赏析《介之推不言禄》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
文章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先秦:左丘明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及注释译文(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死不言禄的介子推

2018年第5期三晋名人拓展了国土,增强了晋国在诸侯中的威望,更使人民懂得君臣之间的义务。
同时他还实施利民政策,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晋文公派兵攻原(今河南济源),与大夫约定十天为期限,让士兵只带了十天的军粮。
结果十天之后,城池没有攻下。
为了让人民信任国君,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
这时,有人从原城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人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晋文公却坚持十天的期限,不愿失信于民,下令撤兵返晋。
原的百姓听说这件事后纷纷归顺晋国,而晋国人民更加信任晋文公。
为了让人民知礼,懂得贵贱尊卑的等级区别,晋文公举行阅兵活动让民众观礼,并制定职官制度,确定官员职责。
晋文公推行新政改变了晋国经济与文化的落后状况,奠定了强国的地位。
城濮之战成就霸业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
诸侯竞起,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时代。
但是在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去世后,中原霸主的地位一直空悬。
这时,晋国在晋文公的领导下逐渐强大了起来,已经具备了和当时正在向外扩张的楚国和秦国争霸的实力。
公元前633年冬,楚国纠集盟国围困宋国,宋公孙固到晋国求援。
晋文公在流亡时期,曾得到宋襄公的礼遇,晋文公执政后,晋宋两国结成盟友,所以救宋对于晋文公而言既是报恩也是义务。
与此同时,晋文公返国后,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成效,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对军事体制进行改革。
宋国告急正好给了晋文公一个改革强军的良机。
于是,晋文公在披庐集结军队进行了一次阅兵。
在这次阅兵中,晋文公趁机将献公时期就已设定的上、下二军扩充为上、中、下三军。
国君和太子从此不再担任军队主帅,而由国君任命卿大夫担任固定的三军将佐,中军主将还将担任晋国的执政官。
随后制定、明确了职官等级的披庐之法。
由于大家同仇敌忾,国内空前统一,晋文公迅速地完成了军事改革。
此时,晋楚开战已经毫无阻力。
公元前632年,晋国攻打曹、卫两国,并俘获曹共公。
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介绍

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介绍故事简介介子推不言禄写的是重耳在封赏时,介子推和介子推的母亲之间的对话,全是一些不贪图功名利禄的言行举止。
晋国的公子由于内战,在外逃离十九年,后来成了晋国的帝王,晋文公复位后加封进爵于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人,谄媚的人太多导致重耳遗忘了封赏介子推淡泊名利,几次三番的劝解君王清明持正,但是君王重耳根本就没有听见去。
就在重耳想起介子推时,介子推高风亮节,早已经归隐山林和老母亲过上了舒适的田园生活,远离世俗。
由此可以看出介子推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介子推不言禄,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忠于君主忠于国家的爱国思想,另一方面突出了他不贪图功名利禄的名贵品质介子推不言禄暗藏了精神养分中的精华,人人都应当学习介子推的那种礼贤下士、两袖清风,淡泊名利、除恶荐贤的高尚情操。
做人应当保持一颗公正的心态,做一个正气凛然的中华人。
介子推不言禄也告知了我们要有一颗无心奉献的心。
介子推的不言禄完完全全的表达了古代文人曾写过的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
介子推不言禄之所以流传了下来,就是盼望我们继承他的优良的精神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且发扬光大。
如今的社会上的确有很多的不良风气,甚至还有一些人道德败坏。
贪图荣华富贵先不说,有些人连尊严都不要了。
实在是不善之举啊。
人物介绍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人,诞生年月日不具体,死于公元前六百三十六年,后来又被叫做介子。
对于介子推简介历史书籍很少记载,自传什么的也没有,不过关于他大名鼎鼎的典故还是有许多的。
介子推舍命爱国的故事,让后人非常的牢记。
同时,如今我们每一年过的“清明节”都是跟他有关的呢。
介子推本身是百姓人家,为了挣钱养家便去了有钱人家里做事糊口,也就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家里。
春秋时期,战乱纷纷,晋国内部也发生了战斗,当时的晋献公昏庸无道、沉迷美色,特殊是妃子姓骊名姬的娘娘,于是千方百计的想要废掉太子申生,让骊姬娘娘的儿子做太子。
晋国内部一片混乱,为了求生只好带着家属四处逃离,介子推很忠心,不但没有逃跑,还一路追随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