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006 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第六章 医经类文献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第二
卷第五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论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了顾从德影宋刻本的影印本,以及校勘铅印本。
2.《灵枢》现通行本为明代赵府居敬堂刊本,
建国后人卫出版了赵府居敬堂影印本和校勘铅印
本。
三、《内经》的整理注释与研究
(一)校勘注释
1.《素问》全文校注 梁:全元起《素问训解》 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北宋: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明: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内经吴注》)
卷第十六
卷第二十一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卷第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十八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卷之二
根结第五 寿夭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灵 枢 目 录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卷之五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原文(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22阴yīn 阳yáng 应yìng 象xiàng 大dà论lùn 篇piān 第dì五wǔ黄huáng 帝dì曰yuē:阴yīn 阳yáng 者zhě,天tiān 地dì之zhī道dào 也yě,万wàn 物wù之zhī纲gāng 纪jì,变biàn 化huà之zhī父fù母mǔ,生shēng 杀shā之zhī本běn 始shǐ,神shén 明míng 之zhī府fǔ也yě。
治zhì病bìng 必bì求qiú于yú本běn 。
故gù积jī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积jī阴yīn 为wéi 地dì。
阴yīn 静jìng 阳yáng 躁zào ,阳yáng 生shēng 阴yīn 长cháng ,阳yáng 杀shā阴yīn 藏cáng 。
阳yáng 化huà气qì,阴yīn 成chéng 形xíng 。
寒hán 极jí生shēng 热rè,热rè极jí生shēng 寒hán 。
寒hán 气qì生shēng 浊zhuó,热rè气qì生shēng 清qīng 。
清qīng 气qì在zài 下xià,则zé生shēng 飧sūn 泄xiè;浊zhuó气qì在zài 上shàng ,则zé生shēng 䐜chēn 胀zhàng 。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目录南朝·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
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内经》原文目录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内经 阴阳离合论 译文白话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
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麽道理?原文: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译:歧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原文: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译: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
原文: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译: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
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
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
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原文: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译: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原文: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译: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
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情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
原文: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六经辩证理解伤寒论六经辨证、辨证二、《伤寒论》六经提纲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5)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三、伤寒六经诊断标准1、从太阳证诊断标准(1)恶寒或恶风发热;(2)头或头项僵痛,身痛关节痛;(3)身痒、颜面浮肿,脉浮。
2、从阳明证诊断标准(1)发热而不恶寒;(2)便干;(3)口干渴;(4)脉滑或数有力。
3,从少阳证诊断标准(1)口苦、咽干、目眩;(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3)诸孔窍疾患,如:眼、耳、鼻、头、咽;(4)脉弦。
4、从太阴证诊断标准(1)大便偏稀;(2)胃脘胀满或腹痛;(3)畏寒喜热、食不下,呕吐;(4)脉沉弱。
5、从少阴证诊断标准或问诊内容寒化证:(1)脉微细,但欲寐;(2)怕冷、四肢厥逆;(3)周身关节疼痛。
热化证:(1)心烦失眠;(2)口干渴;(3)舌红无苔;(4)脉沉细数。
6、从厥阴证诊断标准(1)消渴;(2)气上冲心;(3)心中痛热;(4)饥饿但不想吃;(5)三阳之一与太阴合病,寒热错杂。
四、伤寒六经问诊顺序与技巧在问时,要做到如下几点,这几点是针对六经的证问的,病人自述后,我一般都是从太阳证逐一地往下问。
但又不可过分机械的从太阳来问,第一,从太阳证开始问(1)头痛不痛;(2)脖子痛不痛;(3)腰痛不痛;(4)恶不恶寒。
第二,从阳明证开始问(1)吃的怎么样;(2)大便怎么样;(3)是一天几次,还是几天一次。
第三,从少阳证开始问(1)口苦不苦;(2)咽干不干;(3)耳呜不呜;(4)目昡不眩。
第四,从太阴证开始问(1)有没有想吐的意思;(2)有没有下泻的感觉;(3)有没有腹痛表现;(4)有没有饥又吃不下现象。
全面理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全面理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全面理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 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 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 进入内脏了。
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 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 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 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疾病由阳转阴,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调节血醣, 影响体重。
脾主少腹,大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 营养骨节, 四肢; 脾脏管饮食, 胰脏管味觉。
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
如果脾弱不能治水,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 四肢胀, 胃口不好。
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少阴病太阴病病没有治好, 则进入少阴。
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
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 必定是晚上失眠, 睡不好。
中医知识: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
中医知识: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一)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
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脏"藏精气而不泻"者为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者称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是这样说的:"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当门打开之时,就为太阳或者太阴,当门关上时,就为阳明或厥阴。
而控制门开关靠的是枢纽,也就是门轴,对于阳经来说,就是少阳,而对于阴经来说,就是少阴。
(二)具体名称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上肢前线中线后线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下肢前线中线后线。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原文及解释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原文及解释标题:阴阳离合论篇第六摘要:【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叫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叫广明,广明之下名叫太阴,太阴之前,名叫阳明。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之厥阳。
厥阴之表,名叫少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叫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叫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叫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
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么道理呢?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
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晴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
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经的下端起于足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
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6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6
22'5’18【子预·学内经】
【原文】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译文】所以,三阴经的离合,太阴主表为开,厥阴主里为阖,少阴介乎表里之间,主转输,故为枢。
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相连,所以合称为一阴。
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延伸】
1)三阳离合为屏障!人身以躯体为外,阳气出入其间,以为护卫之屏障,则五脏安焉。
这个"门"又由三部构成: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所谓三阳离合,即此三部功能既分工又合作,同司御邪抗暴之用。
2)三阴离合主封藏!脾藏营,太阴者脾也;肾藏精,少阴者肾也;肝藏血,厥阴者肝也,三阴关阖枢各有所主,是为相离。
而营、精与血互生互化,同为生命之基质,是为相合。
概言之,所谓三阴离合,即寓有脾肾肝分工合作同主精液封藏之意。
如果“开”的作用失常,则是脾胃气虚不能运化水谷而发生的。
如果"阖"的作用失常,则气机不畅而易生悲感,易生悲感的当取足厥阴经脉,根据其证虚实进行治疗。
如果"枢"的作用失常,则脉道有所瘀结不通,瘀结不通的当取足少阴经脉,根据其证虚实进行治疗,凡脉道有所瘀结的都可取治。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里说的阴阳,就像白天和黑夜。
”我跟中医爱好者朋友讨论时说,“白天阳气盛,黑夜阴气盛,这是不是很奇妙?就像世界被分成了两个互补的部分,缺了谁都不行。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这就好比星星,看着数不清。
”我在中医课上跟同学讲,“但它们都在天空这个大范围内,阴阳虽变化无穷,是不是也有个核心的规律呢?”“三阴三阳的划分,像把一个大蛋糕切成六块。
”我和学中医的邻居聊天,“每一块都有它的特点,阳明这块像蛋糕里的奶油部分,有它独特的味道和作用,你能理解吗?”“阳气就像太阳的光线,充满活力。
”我对来咨询养生的大叔说,“你看那太阳出来,万物生长,人体的阳气也是这样,充足了身体才棒,你是不是觉得自己阳气足呢?”“阴气似月亮的清凉。
”我跟练瑜伽的阿姨比喻,“晚上月亮出来,世界变得宁静,人体阴气也能让我们在该休息的时候平静下来,你在夜晚有没有感受到这种阴气的宁静呢?”“阴阳离合,如同夫妻的相处。
”我在健康讲座上说,“有时亲近有时分开,相互协调才能家庭和睦,人体阴阳也是,协调好了才健康,这道理是不是很简单又很深刻?”“‘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这就像数手指。
”我教小朋友中医知识时说,“虽然人体阴阳变化多,但我们可以像数手指一样去认识它,你想不想试试数清楚呢?”“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这仿佛是人体的两个司令部。
”我和中医同行探讨,“一个指挥上面的行动,一个掌控下面的运作,它们相互配合,人体这部机器才能正常运转,你说神奇不神奇?”“阴阳的转化,像四季的更替。
”我跟农民伯伯解释,“冬天阴盛,慢慢就转化为春天的阳盛,人体的阴阳也会这样转化,你在劳作中有没有体会到身体随季节的阴阳变化呢?”在我看来,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用独特的阴阳概念解释人体和世界,虽然看似神秘复杂,但通过各种生动的类比,能让我们逐渐理解其中的奥秘,为中医养生、人体健康研究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理论基础,让我们能更好地探索生命的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彭鑫博士讲解《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彭鑫博士讲解《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阴阳离合”的含义及经络的实质是什么?“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黃帝內經·陰陽離合論》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
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黄帝内经》新一篇的讲解,叫做《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篇名就是《阴阳离合论》。
首先我们要介绍一下《阴阳离合论》这个篇名的意思。
此处的阴阳不是我们之前讲《阴阳应象大论》里边的阴阳,这一篇重点讲的是经脉,阴经和阳经。
所以此处的阴阳指的是阴经和阳经,指的是经脉的问题。
离就是分开的意思。
合就是合并的意思。
这一篇主要是讨论阴阳离合之术的问题,黄帝一开始就问∶“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就开始进行一番回答。
本篇重点是探讨阴阳离合之术,所以叫做《阴阳离合论》。
马莳在《素问注证发微·卷一》里边也对这个篇名进行了解释∶“阴阳者,阴经阳经也,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
”离就是分,合就是并,所以阴经、阳经分和合的问题还涉及到对立统一的哲学问题。
古代的医家对阴阳离合之术有不同的意见。
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一种以张景岳为主,他认为阴和阳指的就是阴经和阳经,分开是二,合之为一。
张景岳把《黄帝内经》的所有条文,《素问》八十一篇,《灵枢》也是八十一篇,加在一起是一百六十二篇,他把所有的文章去除题目,把里边所有的文字打散,重新排列。
所以他把王冰整理的《素问》第六篇的内容放在《类经》当中的《经络类》里边的,所以他注解篇名就在《经络类》里边。
他认为∶“分而言之为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为合,表里同归一气也。
”与张景岳认识相同的是明代的医家叫吴昆,他们两个人都是明朝人。
吴昆在《素问吴注·卷二》里边也是这样解释的,他说∶“此言阴阳,经之阴阳也。
阳表阴里谓之离,一阴一阳相偶谓之合。
又异者为离,同者为合。
”所以吴昆的理解也跟张景岳是一致的。
这里边有个字叫做“偶”,偶指两个东西合在一起,这就是古人的一种用词方式。
[转载]感悟《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
[转载]感悟《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原文地址:感悟《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作者:行者道一阳主生长阴化形,生长收藏循环中。
圣人面南辨阴阳,后里为阴前外阳。
太冲表外太阳经,根起至阴通睛明。
广明外表阳明经,根起次趾历兑中。
太阳主开阳明合,窍阴少阳位中枢。
太阴又称阴中阴,经起大趾隐白根。
少阴根起足涌泉,厥阴无阳起大敦。
三阴之表太阴开,少阴为枢厥阴合。
阴阳周运身内外,表里相依似夫妻。
【原文】皇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为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主生。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夫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之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阳明根起于历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离合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离合论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离合论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陽,地属陰,日属陽,月属陰,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
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麽道理?歧伯回答说:天地陰陽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陰陽道理。
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陰处,称之为陰中之陰;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陰中之陽。
有陽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陰气,万物才能成形。
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
如果四时陰陽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
这种陰陽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陰三陽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陰。
在少陰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陽,太陽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陰穴,其上端结于情明穴,因太陽为少陰之表,故称为陰中之陽。
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陽,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陰,太陰前面的经脉,名叫陽明,陽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陰陽是太陰之表,故称为陰中之陽。
厥陰为里,少陽为表,故厥陰精之表,为少陽经,少陽经下端起于窍陰穴,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称为陰中之少陽。
因此,三陽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陽主表为开,陰明主里为阖,少陽介于表里之间为枢。
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陽。
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陰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在外的为陽,在内的为陰,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陰经,行于少陰前面的称为太陰,太陰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陰中之陰。
太陰的后面,称为少陰,少陰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陰中之少陰。
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离合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陽,地属陰,日属陽,月属陰,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
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麽道理?
歧伯答复说:天地陰陽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那么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那么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陰陽道理。
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陰处,称之为陰中之陰;
假设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陰中之陽。
有陽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陰气,万物才能成形。
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陰三陽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前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陰。
在少陰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陽,太陽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陰穴,其上端结于情明穴,因太陽为少陰之表,故称为陰中之陽。
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陽,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陰,太陰前面的经脉,名叫陽明,陽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陰陽是太陰之表,故称为陰中之陽。
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陰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在外的为陽,在内的为陰,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陰经,行于少陰前面的称为太陰,太陰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陰中之陰。
太陰的后面,称为少陰,少陰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陰中之少陰。
少陰的前面,称为厥陰,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陰相合而无陽,厥陰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陰之绝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下,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重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