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

合集下载

鉴赏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

万水千山总是情——“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提高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合作讨论,探寻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热爱母语的审美情怀。

[教学重点] 探讨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写景的文字分析出隐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而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通过PPT再现几张图片,让学生思考景与情的关系,并归纳出答案)二、概述景与情的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三、牛刀小试: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答:(1)、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渺小脆弱(写出诗人的“孤独”形象)——哀景衬哀情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乐景衬哀情·运用衬托手法。

(2)、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2、本诗属于“按处理情与景的方式”中的哪一类?答:触景生情。

3、师提示情景类诗歌解题步骤?学生按此步骤小结本诗?(1)解题步骤: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列举景物(意象)——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本诗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细草、微风、危墙、独舟。

诗歌鉴赏中情景关系探讨微课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中情景关系探讨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类型
讲授型 启发型 问答型
适用对象
高三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的必考点。分值有11分。2017年的新考纲出来后,诗歌鉴赏题有了一定变化-------由一个主观题和一个选择题组合而成,主观题有8分。在2016年11月份我校的月考当中,诗歌鉴赏的题型就是一个对比鉴赏题。试卷中的诗歌是杜甫的《南征》,考题是要比较和《登高》在景与情关系上的不同点。从阅卷情况来看,用心听讲的学生,这一题得分还是不错的。可还有学生完全找不到答题的方向。因此本微课就是要就这个知识点与学生做一个分享。先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情与景的结构关系,然后结合例子讲解如何分析如何组织答案,然后再做两个练习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片头
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古诗词对比阅读之----情与景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答题能力。
二、正文讲解
一、请看月考题:
南征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抒发了作者孤苦悲凉之感。
二、品读《南征》这首诗歌,再回想《登高》
师:诗歌是言志的艺术,也就是说诗歌多是要抒情的。诗人的欣喜、哀怨、愤怒、愁苦、理趣……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他们借助的是什么?是“景”。如果弄清楚了情景之间的关系,也许对疲于应考的高三学生们有些许帮助。本次课堂就尝试从情景关系入手,让学生明白这其中的奥秘,然后碰到这类型的题目,能做到有效答题。
下面请看相关的课件
古诗词对比阅读之----情与景关系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高中诗歌情景化教案模板

高中诗歌情景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情境,提升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情境的感知与理解。

2. 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歌情境的深入挖掘。

2. 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首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这首诗歌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请简要描述。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二、诗歌情境感知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情境。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歌情境的理解,分享感受。

三、诗歌鉴赏方法1. 教师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意境分析、修辞手法分析等。

2. 学生结合诗歌情境,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诗歌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情境进行创作,可以模仿原诗,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情境感知和鉴赏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情景化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鉴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4. 注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课后作业:1.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情境感知和鉴赏。

2. 模仿诗歌情境,创作一首小诗。

教学资源:1. 诗歌作品:《春江花月夜》、《静夜思》等。

2. 教学课件:诗歌鉴赏方法、诗歌情境感知等。

3. 教学视频:诗歌朗诵、诗歌鉴赏等。

诗歌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诗歌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诗歌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景交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诗歌情景交融的概念和特点;
2. 不同种类诗歌情景交融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3. 诗歌情景交融的鉴赏和创作。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诗歌欣赏
1. 老师介绍诗歌情景交融的概念和特点,并以具体例子说明。

2. 分发一些经典的诗歌材料,让学生阅读并欣赏其中的情景交融之处。

3.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情景交融,并向全班展示。

活动二:合作创作
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特定的情景,如夏日游泳、冬日雪景等。

2. 学生讨论并写出这种情景的诗句,可以灵活运用押韵、对仗等手法。

3. 学生合作编辑,组织诗句的顺序,形成一首完整的有情景交
融的诗歌。

活动三:情景表演
1. 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诗歌,组织情景表演。

2.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作为主演,其他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

3. 学生可以通过动作、表情、声音等方式展示诗歌中的情景。

活动四:诗歌分享
1. 学生团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包括创作的诗歌和情景表演。

2. 全班一起欣赏和评价每组的作品,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
1. 小组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质量;
2. 学生对诗歌情景交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在情景表演中的角色扮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导学案1、读懂诗歌,理解情感2、分清情与景的考查题型,规范答题。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古诗中情与景的考查方式: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2007年全国卷一)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2011年全国卷)3、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2011年江西卷)4、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2008年天津卷)5、一、二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2010年江苏卷)6、“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07年江苏卷)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010全国卷二)8、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2009年辽宁卷)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我的答案: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我的答案: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1、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2、士:指介之推,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我的答案: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长亭送别》教案 —— 曲词鉴赏之情景交融

《长亭送别》教案 —— 曲词鉴赏之情景交融

《长亭送别》教案——曲词鉴赏之情景交融佛山市顺德区韦嘉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情景交融这种诗词常用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感情,通过范例式教学和对比式教学,体悟情景交融手法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词写景抒情之语言美,感受《西厢记》华艳优美、极富意境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这种诗词常用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范例式教学、对比式教学【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名著《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幕:“宝玉道:‘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顾不上吃呢!’黛玉接书来瞧。

从头看去,越看越爱。

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大家知道宝黛说的是什么文章吗?正是被誉为“天下夺魁”的王实甫《西厢记》,这部戏深受喜爱,不仅在于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爱情主张,富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也在于它的曲词华艳优美,极富诗的意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厢记》的语言之美,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二、鉴赏品读1、品读王昌龄的《闺怨》,注意这首诗景物意象的特点:闺怨王昌龄 (唐)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明确:春日、杨柳,无不明显提示这是春日之景,闺妇登楼赏春,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由此可知她感伤春情易失,时光易逝,因而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据此,我们一起来看《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思考:参考《闺怨》,这段曲词的景物意象是否具有相同类型的特征?明确:这支曲子的前四句选取了最能表现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白云、满地黄花、南飞鸿雁、霜林红叶等多种意象来传递人物的内心情感。

它们在这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展现了崔莺莺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无限悲伤、不舍。

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说课稿

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说课稿

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说课稿
万水千山总是情
 ———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
 (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

好的诗歌,都是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在净化情感、启迪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诗歌鉴赏成为高考中固定考项。

但由于这些古典诗歌离我们时代久远,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状态我们知之不多,这便给鉴赏增加了不少难度。

所以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

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过多头绪化,我认为,诗歌鉴赏指导必须具有典型性和切入点集中,作到抛砖引玉,“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体验中让学生掌握一个方法,来鉴赏诗歌。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寄于的情在于山水之间也,从高考来看2004年《赤壁》、2007年《阮郞归·初夏》都是景情关系进行鉴赏的。

因而我选择从景情关系进行诗歌鉴赏指导,我认为是具有典型性和有效性。

实践操作过程中分三个课时来鉴赏诗歌的景情关系:命名分别为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第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教学目标设置与分析
 这是高三专题复习课,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和复习设置的意图,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考试要求。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共五则范文)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共五则范文)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考纲要求,掌握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抒情方式中情景关系的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步骤2.涵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根据命题规律总结出答题步骤学习难点:辨析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新的考题,并运用规范的答题步骤准确作答。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练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是文学世界中的异彩纷呈的奇葩,亦是璀璨夺目的珍珠,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诗言志”之说,志,即怀抱情感,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向、抱负。

先秦儒家在《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表现作者志向的,在心里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诗。

汉代陆机在《文赋》中云:“诗缘情而绮靡”,诗因为它由情生所以显得精妙、美好。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曰“诗者,吟咏性情也”。

写诗的人,是吟唱和歌颂性情的。

当代诗人赵缺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即诗这种题材,是因作者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内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看来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在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中,诗人内心深处充沛真挚的情感,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则需要通过抒情方式表达,请同学们分类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抒情方式,你能否给它归类?二、回顾概括抒情方式(意在让学生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问题:抒情方式是表达技巧的当中的一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归类总结)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这种方式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过渡: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双关,将恋人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重点:情与景在古诗词中的关系,高考中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

难点:学生对于古诗词晦涩含蓄、复杂多变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讲授、分组讨论、课堂演练、课外阅读、高考真题分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歌中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情与景在诗歌中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

二、讲解情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关系(15分钟)从情景交融、反衬等方面,讲解情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关系,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分组讨论高考情与景题目(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历年高考情与景题目进行讨论,探究高考中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同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四、课堂演练(20分钟)选取几道高考情与景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练,同时进行点评和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情与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课外阅读(10分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篇古代诗歌进行阅读,并结合情与景进行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高考真题分析(10分钟)通过分析历年高考情与景题目,总结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七、总结(5分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高考中,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难点。

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常常相互作用,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

因此,学生需要掌握情与景的概念和作用。

在导入部分,我们先介绍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强调了中国人情感表达的含蓄性和复杂性,以及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接着,我们系统地讲解了“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相关知识。

情与景是诗歌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景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写的,情是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写景是为了抒情。

我们引用了胡应麟的话:“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和范希文的话:“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 -关于抒情一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在中国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 (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1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诗歌鉴赏之情景理关系的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情景理关系的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情景理关系的教学设计如何理解诗歌鉴赏之情景理关系的教学设计鉴赏,是什么?鉴赏是指通过感受、思考和分析来评估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行为。

它涉及识别作品的特点、内涵和风格,以及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从而对它进行分析评价。

鉴赏教学,美术鉴赏教学是指在美术教育中,提倡学生以视觉的方式观察、理解、评价和反思艺术形式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使学生能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得出结论,同时进一步深化对艺术文化背景的了解。

鉴赏教学诗歌,诗歌鉴赏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利用公认的文学原则和规范的文学研究方法,以阅读、理解、评价和运用诗歌作品为主要内容,教导学生用主观能力和客观分析把握诗歌世界中的形象,表达出诗歌心灵活动的过程。

鉴赏教学诗歌情景,审美鉴赏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用来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并理解诗歌的意境。

它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增进了语言的把握力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观念,使他们能够从中体会到美的魅力,获得内心的愉悦与舒畅,形成习作记忆,开拓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文字技能的综合运用及文学素养的提高。

诗歌鉴赏之情景理关系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诗歌情景理关系的内容;2.培养学生通过解读诗歌情景理关系来体会诗文抒发的情感;3.学习以刻画客观事物为背景,表达对人生的感情思考。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将有关诗歌《秋词》《静夜思》两首诗歌准备好;2. 将课件、诗歌朗读录音、海报等备齐。

三、教学步骤1. 情景引入:(1)运用多媒体,将有关诗歌《秋词》《静夜思》两首诗歌准备好后,在屏幕上呈现出来并让全班一起欣赏。

(2)由此引发学生对诗歌情景理关系的讨论,并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晚风拂柳笛声残”中“晚风拂柳”是什么情景?(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什么情景?2. 讲授:(1)老师用幻灯片或者海报的形式,对诗歌情景理关系进行讲授,并通过语言运用、图片设计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诗歌鉴赏之抒情》教案.doc

《诗歌鉴赏之抒情》教案.doc

《诗歌鉴赏之抒情》教案白泉高中闻立群一、从学情分析导入出示周练、报纸诗歌两首客发笞溪叶燮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②笞溪是流经作者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夔州歌杜甫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练习反映出情感把握的欠缺。

借这节课能温故而知新,提高把握情感的能力。

二、温故知新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一)把握诗歌的情感1、齐背声声慢2、让生找抒情的诗句(在这首诗里,抒情的句子主要集中在哪几句?3、根据这几句概括出感情?抒写怀人的愁绪。

“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

“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

“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我见青山多妩媚——“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江苏省滨海中学丁爱华[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提高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合作讨论,探寻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热爱母语的审美情怀。

[教学重点] 探讨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写景的文字分析出隐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景物和情感1、古诗中常见的景物(1)自然景色,如春景、秋景,边塞之景、山水田园之景,某一具体景物等。

(2)人文景观,主要指历史古迹。

2、古诗中常见的情感(1)伤己之情①伤春悲秋青春易逝②仕途失意苦闷抑郁前途渺茫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④颠沛流离孤苦伶仃哀苦无告⑤羁旅哀愁思乡念亲闺中怀人边关怀乡⑥离别伤怀留恋关切殷切勉励知交零落孤独惆怅等(2)忧国之情①反映时局动荡、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状况②反映离乱的痛苦、统治者的穷兵黩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⑤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⑥表达昔盛今衰、国势衰微的感慨等⑦表达对国土沦丧、难以收复失地的痛心之情(3)其他情感①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②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③告慰平生的喜悦④生活哲理的阐释等二、请用“景”、“情”二字组词,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1、融合关系: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等2、衬托关系:正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三、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我们通过分析高考的取材特点来证实一下,说出下列各诗中景与情的关系:1、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歌鉴赏情景关系

诗歌鉴赏情景关系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1)此处以哀景衬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点出关系)
(2)诗人选取寒雨、黄叶、昏灯、白头人等典型意象,为我
们描绘了一幅悲苦凄凉的画面。
(分析内容)
(3)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因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而产生的悲
凉之情。
(指出情感)
情与景关系题
▪ 思路:关系 + 内容 + 气氛 + 情感(作用) ▪ 步骤:
(关系) 描写…… 营造…… 表达……
牛刀 小试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这是唐代诗人司空曙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见宿:留下住宿 。分(fèn):情谊。 蔡家亲:表亲。
正衬
——哀景衬哀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乐景衬哀情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哀景衬乐情
反衬
蹊径 初探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 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

注:避秦,即逃避秦末乱世。此指逃避唐末乱世。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此诗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点出关系)
(2)作者选取了细雨,春水,春风,芳香的野梅等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光图,
是“乐景”;三四句的“归意”和“断肠”,加上注释中的“唐末逃避乱世”的背景,
可知诗人羁旅之愁、思乡之情,是哀情。
(分析内容)
(3) 表达了诗人乱世之际,漂泊异乡、思乡怀人的悲伤之情。此处“乐景衬哀情”, 通过美景更加触发诗人绵绵如细雨的愁情。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中诗歌鉴赏教案:景情关系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中诗歌鉴赏教案:景情关系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中诗歌鉴赏教案:景情关系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教学目标 1. 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2. 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教学目标1.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2.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3.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教学重点与难点1.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2.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

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1、想一想(1)(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总结)分三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2)举例辨析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教案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教案

一、知识卡片:(一)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 五看、三抓五看:看题干、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题材三抓:抓意象、抓诗眼(表现力的词语)、抓情语(二)情景各自的特点(融合关系、衬托关系、虚实关系)•情景相融:“景情”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的的意境创造。

•借景抒情: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见“情”不见“景”,情在景之先)•(即)触景生情:(先有景后有情)由眼前景象触发某种情绪,是景引发情(情在景之后)。

•(融)寓景于情:(又称融情于景)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见“景”不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主客移位,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以景喻情:即用比喻的手法,化抽象无形的情感为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事物,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鲜明深刻。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以情结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

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

•以景衬情:以景物衬托所抒之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指作者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观察和描写景物,客观景物的描写完全取决于作者主观的心情, 描写的客观景物无不染上其主观感情的色彩。

作者的写景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与作者当时的感情有关系,即缘情写景;同时,景色也会随着人的情感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移情于物、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三)情景关系中几组相近概念的区分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学案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学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

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缘情及景,移情入景:又称“借景抒情”、“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情藏于景,景中寓情:又称“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二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基本题型是:1、指认意象;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

2、概括景象意境特点;不仅要描述画面,而且要对画面进行提炼,揭示其中的内涵。

3、剖析作者思想;4、欣赏画面美。

例题引路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习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叙述。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

《古代诗词鉴赏之情与景》教学设计(附导学案)课题分析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中的难点,学生失分严重,究其原因,学生普遍有畏难心理,在没有真正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就去做题,再加上诗词意蕴较深而学生基础薄弱等原因,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诗意与感情基调都未能领悟.那些要求相对较高的技巧类鉴赏题将无法正确解答。

甚至有部分同学乱答一通,答案与题目风马牛不相及。

诗歌鉴赏题目虽然纷繁复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有一个最基本的切入点,那就是情与景。

中国古代诗歌主要以抒情诗为主,它表达情感具有内敛含蓄、多义的特点,而不是直白、单一的。

因此,在表达情感时,势必要借助景物、人物、事物这些载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也。

”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所以,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古诗词中写景是为了抒情。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察,题目主要可以分作五大类:意象与意境、形象、语言、艺术技巧、思想情感,从情与景的角度切入,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从景的角度,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探究其意境和语言等;从情的角度,重点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等。

从情与景的角度,考虑是情景交融还是反衬。

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常见的有以下这些方面: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全篇写景,寓情于景,它的表达效果主要有四种: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可以统称为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可以统称为反衬。

考点解析如下:学情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讲解诗歌鉴赏,我基本都是以情与景的角度切入,学生对情与景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不成系统。

虽然如此,由于诗歌本身的晦涩含蓄、复杂多变,学生对于本课题的接受还是比较困难,因此要结合大量的课本中已学过的诗词,深入浅出,从情与景的角度切入,让学生融会贯通,再结合历年类似的高考题,理论运用于实践,加深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考纲要求,掌握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抒情方式中情景关系的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步骤2.涵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根据命题规律总结出答题步骤学习难点:辨析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新的考题,并运用规的答题步骤准确作答。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练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是文学世界中的异彩纷呈的奇葩,亦是璀璨夺目的珍珠,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诗言志”之说,志,即怀抱情感,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向、抱负。

先儒家在《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表现作者志向的,在心里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诗。

汉代陆机在《文赋》中云:“诗缘情而绮靡”,诗因为它由情生所以显得精妙、美好。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曰“诗者,吟咏性情也”。

写诗的人,是吟唱和歌颂性情的。

当代诗人缺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即诗这种题材,是因作者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看来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在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中,诗人心深处充沛真挚的情感,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则需要通过抒情方式表达,请同学们分类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抒情方式,你能否给它归类?二、回顾概括抒情方式(意在让学生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问题:抒情方式是表达技巧的当中的一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归类总结)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这种方式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过渡: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双关,将恋人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这就是间接抒情了。

2、间接抒情:(鼓励同学们举例)A、借助物抒情——具体形式为:借物抒怀托物言志B、借物喻人托物寓理如:我们学过的《咏鹅》,贺知章《咏柳》,赞美创造性劳动。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以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自己的坚贞不屈,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C、借助历史上的人事物——借古抒怀咏史述怀用典抒情D、借古讽今怀古伤今E、借助事——因事缘情借事抒情F、借助景——即情景关系a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结情b 情与景的特殊关系:①以乐景衬哀情②以哀景衬乐情作用: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E、借助修辞抒情:比喻,比拟等如:2014年卷诗歌鉴赏题:《武陵春·春晚》“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无尽的春愁像小鸟一样放飞出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补充: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拟:修辞手法的一种,包括拟人、拟物。

是直接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来写。

举例:小鸟在树上唱歌。

这就是拟人。

比喻:一种修辞方式,即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举例:她像一只受伤的小鸟瑟缩地偎依在他的身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过渡:抒情方式是高考考察的重点,而借助景抒情又是重中之重,所以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并熟练掌握最后一种情景关系。

三、通过辨析清楚掌握情景关系(一)总论——情与景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过渡: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一切景语皆情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因此我们必须准确识记和辨别情和景的关系。

(二)辨识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A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有“情”也有“景”(有情有景);B“触景生情”是先见景,因景而生情,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在的思想感情。

(先景后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C“寓情于景”(情含景中)。

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明写景,暗含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有景无情):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

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

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

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D.情景交融:(景情融合)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三)情与景的特殊关系:如果景物的色调是明朗的,让人赏心悦目或心情舒畅的,一般认为是乐景,反之则是哀景。

如果感情是伤感的,悲愤的,孤独的,寂寞的,低沉的,可认为是哀情,反之则是乐情。

①以乐景衬哀情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例:“昔我往矣,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析】依依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例:“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白《塞下曲》)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

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例:“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江汉》)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长恨歌》以哀景衬乐情②以哀景衬乐情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一哀景写乐情四、小试牛刀,举例判断1.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草原送别》(借景抒情)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触景生情)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子昂《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4.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籍《秋思》(借事抒情)5.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

永《雨霖铃》(寓情于景)6.“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以乐景衬哀情)7.“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白的《塞下曲》(以哀景衬乐情)8.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用典抒情)五、真题演练,知己之弊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华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答:描写了城、草、水、树、山、鸟,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慨,怀才不遇。

(0分)答:写了自己看到的景色,春天的景物,作者借景抒情。

把情感通过草、水、花、鸟表现。

(1分)答:这里抒发了一种感伤之情。

通过作者春天看到的景物来表现的,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烘托、反衬。

(2分)存在问题: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脑中有一点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很混乱,不易得分。

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题目如何问?(一)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提问变体: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或从景情角度赏析诗歌等。

2、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3、请简要描述诗中写到的主要景物。

它们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5、这句诗(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6、这句诗(这首诗)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7、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8、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二)解题步骤:(1)明手法:该诗采用了…(明确手法)…抒情方式(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的具体表现作者通过写…(列举景物)…容,营造了……氛围或意境,抒发了……感情提醒: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1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3)析效果:这种手法的效果起到了……效果或有……好处提醒: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