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16 孤独之旅(名师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文章中的深层意味。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
5.学习动机:在课程进行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课文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字词、句式及主要内容,能准确地朗读、默写课文,并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分析课文的结构与写作手法,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如人物、情节、环境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
2.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3.深入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4.对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孤独对人性的磨砺与塑造作用。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深层含义,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绘等要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学会从人物心理、行为、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突破写作难点。
(二)教学设想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要注重表达清晰、自信,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孤独之旅名师教案
孤独之旅名师教案一、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探险与奇遇”。
《孤独之旅》是现代作家曹文轩的小说,通过主人公杜小康的视角,讲述了他随父亲放鸭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孤独、艰难、痛苦的生活。
这篇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变化,展现了他在困境中逐渐坚强、独立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心情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变化,培养学生在面对困境时勇敢、坚强的品质。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重点1. 分析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
2. 体会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心情的手法。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孤独、艰难、痛苦的生活。
2. 分析主人公在困境中逐渐坚强、独立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曹文轩及其作品。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孤独之旅”吗?请大家谈谈对“孤独之旅”的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分析课文(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哪些事情?他在这段时间里有哪些变化?(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
4. 品读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道理?(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总结。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1一、导入新课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流。
要求:1、按照情节的顺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3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3篇《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重点、难点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
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他战胜了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刚出发时到达芦荡安顿之后住段时间雨后天晴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1mi 公成长的过程。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失学。
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
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四、探究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1)有关鸭群的描写。
衬托。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
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
(3)有关风雨的描写。
可怕---搏斗---成长。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
拓展: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附板书:孤独之旅曹文轩心理变化过程:杜小康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不成熟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成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长住段时间后:不再恐慌之雨后天晴时:坚强旅成熟《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二【思路综述】作为文学作品,应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课文及教案2021年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课文及教案2021年《孤独之旅》课文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身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了解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
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它们开始觅食。
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
(2)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杜小康这一人物的成长历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孤独的含义,理解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勇敢战胜困难的精神。
(2)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2)赏析文中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关系。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主题,体会孤独对人生的意义。
(2)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成长启示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有时甚至会感到孤独和迷茫。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感受一个少年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1、请学生介绍作者曹文轩。
2、检查学生对文中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嬉闹”“掺杂”“胆怯”等。
(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概括。
(四)分析人物形象1、文中的主人公杜小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2、重点分析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如出发时的茫然、到达芦苇荡后的害怕、暴风雨中的坚强等。
(五)赏析环境描写1、文中有很多精彩的环境描写,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处,说说它的作用。
孤独之旅九年级语文教案
孤独之旅九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说《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并探讨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探讨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孤独之旅》,边读边做笔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就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
4.分析与讲解教师针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分析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故事情节分析1.小说的开篇,主人公独自一人踏上旅程,表现出他的孤独。
2.在旅途中,主人公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3.主人公在孤独的旅途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人。
二、人物形象分析1.主人公:勇敢、坚定、独立、善良。
2.旅行中的配角:各有特点,为主人公的成长提供了不同的帮助。
三、主题探讨1.孤独之旅:人生中总会遇到孤独和挫折,关键是如何面对和克服。
3.坚定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主人公始终坚定信念,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1.故事情节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小说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孤独之旅。
2.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及其他人物形象,关注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3.主题探讨教师提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布置作业:结合本文,写一篇关于自己孤独之旅的感悟。
四、作业布置1.阅读课外名著,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2.结合本文,写一篇关于自己孤独之旅的感悟。
五、课后反思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孤独之旅》名师教案(第1课时)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用“问标题”的方式,自读课文。
2.熟悉小说主要内容,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对标题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人语:标题是文章的门面,内容的窗口,主题的眼睛,它或显或隐,是对全文内容最精练、最鲜明的艺术概括与标示,它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反映了文章的精神实质。
在常态下,我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注意的大概都是文章的标题。
标题是作者的第一声呼唤,同文章的思想内容一样,也是作者心血凝聚的产物。
如果能学会立足标题去读小说,我们会更加快捷地把握小说的最基本内容。
立足标题读小说的方法有很多,我们今天就使用其中的一种——问标题。
所谓问标题,就是对标题或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提问。
大家看一看,对本文的标题“孤独之旅”,我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必要时教师进行指导。
教学预设:如果我们关心主人公,那就要问“这是谁的孤独之旅?”如果我们关心的是旅程,那就要问“孤独之旅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孤独之旅花了多长时间?”“孤独之旅中,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如果我们关心的是事件的起因或结果,那就要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次孤独之旅?”“这次孤独之旅的结果怎样?”……设计意图自读课,就是要教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本文的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它暗含丰富的教学价值。
学生学会对标题进行提问,有助于他们快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围绕标题所提出来的问题,都会引发与学生原初阅读体验之间的冲突,具有较强的生长性,最终将学生引导到对“孤独之旅”深层含义的理解,即“孤独之旅,就是什么之旅”上来。
二、对问题进行收束,生成本课时的主要学习任务大家对小说标题进行了很好的提问,下面请大家翻开书,自由阅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回答了大家提出的哪些问题,并尝试着对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
学生自读,交流。
教学预设:前面提到的“这是谁的孤独之旅?”“孤独之旅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孤独之旅花了多长时间?”“孤独之旅中,都发生了些什么事?”“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次孤独之旅?”“这次孤独之旅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在课文中都有相关的解答。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孤独之旅对人生的启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与迷茫,理解人生的曲折与挫折。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爱他人,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学会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孤独之旅对人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孤独的经历吗?孤独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每组挑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孤独之旅对人生的启示。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五、课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总结收获,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复述《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和情感态度。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激趣导入: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有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也有人在孤独艰辛中长大。
今天让我们跟随曹文轩的脚步,和杜小康一起品味他的孤独之旅,看看他的孤独是否有所得。
1. 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
2. 理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3. 学习把握概括小说主旨的方法。
一、精讲课文,透视考点。
1. 精讲课文小说《孤独之旅》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青少年朋友: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这篇小说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可以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开端:杜小康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发展: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至“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寻找鸭子。
第四部分(从“雨后天晴”至结尾)结局: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
杜小康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他的成长经历很好地诠释了小说的主题。
他家曾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突然家境“一落千丈”,无奈之下,只好退学跟父亲去放鸭,由此开始了他的“孤独之旅”。
在旅程中,他一开始面临着环境带来的孤独。
刚刚出发时,“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前进路上的渺茫和无助,“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等问题在时时叩击他的心灵。
到了芦苇荡,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夜里“迟迟不能入睡”,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和卑微。
在芦苇荡安顿好后,他又面临着情感上的孤独。
没有人交往,生活单调,无比的寂寞,即使和自己的父亲也“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其他的话”,“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
”寂寞与空虚使他无比想家,可是家却回不去了。
在芦苇荡住了一段时间后,他不再“回避孤独”了,但生活却又带给他一场暴风雨的磨难。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孤独的深度思考,理解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尊重他人的孤独感受,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2)体会作者对孤独的深度思考,理解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括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挑选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在孤独中成长。
(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孤独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最新-《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1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孤独之旅》教案1【指导思想】1、知识与能力:理解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广阔的自然风景和社会场景。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运用小说的人物、民用工业节和环境三要素梳理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一导读──整体感知1、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
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2、阅读课文,感知内容(小说的三要素)a、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b、教师小结:──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二、导思──理解探究3、分析故事情节: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a、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b、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c、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d、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明确: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16 孤独之旅(名师教案)
16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把握阅读诗化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借助旁批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理清故事情节及其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
3.赏析诗化的语言,体会心理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4.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孤独和挫折。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借助课文旁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及其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
3.赏析小说诗化语言,体会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孤独1.畅谈“孤独”感受,情境导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快乐有烦恼,有喜悦有忧愁。
当然,我们还能体会到一种凄凉、酸苦的滋味——那就是寂寞与孤独。
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学生自由发言)如果说成长需要体验各种滋味,那么“孤独”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
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孤独,让生命在孤独中更加灿烂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先生的《孤独之旅》,看看少年杜小康在孤独中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2.走近作家(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2019年,曹文轩《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作品简介。
课件出示:《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了解作家作品,便于我们更深入地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涵及特色。
二、初读,触碰孤独1.圈点批注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12处旁批,请你自读思悟,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55“字词清单”),同时结合旁批,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教师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预设:旁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作者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用《独坐敬亭山》和《月下独酌》导入。
二、了解学情:1、展示预习问题。
把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让学生自由地谈预习感受——你较大的感受是什么?(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整体把握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1、情节:(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给文章的三部分加小标题。
(3)找出杜小康情绪发展变化的关键词。
(恐慌、畏惧、茫然、孤独——不再恐慌——坚强)(4)围绕“孤独”一词,提炼归纳,完成板书。
孤独之旅遭遇(面对)(战胜)2、人物形象:杜小康是的少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依据体裁特点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提高学生概括、提炼能力。
)3、环境。
本文景物描写非常出色,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并分析其作用。
(让学生深入文本。
)四、研读赏析。
(一)你还欣赏文中哪些段落、句子或词语,读一读,说说理由。
(二)感受人物方法:1、从直接刻画人物方法上感受形象。
2、从情节发展脉络上感受形象。
3、从典型细节上感受形象。
4、从间接描写上感受形象。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多向思维的良好习惯。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设计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朗读课文,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嬉闹(xī) 觅食(mì) 驱除(q ū) 雍(yōng)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
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
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视频展台。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跳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思路①、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②、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④、联系学生自身,由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理解孤独之旅的主题。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深刻的主题理解和人生哲理的把握。
2. 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孤独之旅》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孤独之旅》,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通过举例分析,讲解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课文时的情感体验,表达对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理解孤独之旅的主题。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选择一篇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写一篇欣赏心得。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九上语文16 孤独之旅(名师教案)
部编版九上语文16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把握阅读诗化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借助旁批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理清故事情节及其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
3.赏析诗化的语言,体会心理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4.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孤独和挫折。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借助课文旁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及其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
3.赏析小说诗化语言,体会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孤独1.畅谈“孤独”感受,情境导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快乐有烦恼,有喜悦有忧愁。
当然,我们还能体会到一种凄凉、酸苦的滋味——那就是寂寞与孤独。
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学生自由发言)如果说成长需要体验各种滋味,那么“孤独”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
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孤独,让生命在孤独中更加灿烂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先生的《孤独之旅》,看看少年杜小康在孤独中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2.走近作家(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2019年,曹文轩《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作品简介。
课件出示:《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了解作家作品,便于我们更深入地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涵及特色。
二、初读,触碰孤独1.圈点批注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12处旁批,请你自读思悟,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55“字词清单”),同时结合旁批,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教师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预设:旁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把握阅读诗化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借助旁批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理清故事情节及其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
3.赏析诗化的语言,体会心理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4.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孤独和挫折。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借助课文旁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及其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
3.赏析小说诗化语言,体会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孤独1.畅谈“孤独”感受,情境导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快乐有烦恼,有喜悦有忧愁。
当然,我们还能体会到一种凄凉、酸苦的滋味——那就是寂寞与孤独。
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学生自由发言)如果说成长需要体验各种滋味,那么“孤独”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
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孤独,让生命在孤独中更加灿烂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先生的《孤独之旅》,看看少年杜小康在孤独中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2.走近作家(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2019年,曹文轩《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了解作家作品,便于我们更深入地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涵及特色。
二、初读,触碰孤独1.圈点批注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12处旁批,请你自读思悟,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55“字词清单”),同时结合旁批,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教师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预设:旁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说明小说故事的发生背景:家道中落,辍学放鸭。
旁批②:杜雍和为什么这样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无法改变现实,杜小康离开同伴,离开学校去放鸭,走上孤独之旅。
旁批④:前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对未知的向往,对前途的迷茫。
旁批⑦:这里与前面哪些地方相照应?第1段: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第8段: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
第11段: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
第21段:芦苇如绿色的浪潮涌到天边,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总结: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圈点批注特别要注意交代小说背景,以及前后照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句子。
2.概括情节试结合旁批,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情节。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完善并展示)课件出示:少年杜小康芦荡放鸭战胜孤独走向成熟。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形式上,更接近“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强调“印象”三、跳读,理清孤独那些零星的、琐碎的却又是无边无际、无所不在的心灵痛苦。
——曹文轩1.圈点批注结合旁批,浏览课文,圈出体现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句。
(学生自主批注,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出示:(1)行程最初:拒绝去放鸭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2)途中:茫然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旁批④)(3)到达放鸭地点:恐惧、胆怯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4)放鸭初期:寂寞、孤独、想家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旁批⑥)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到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5)放鸭中期:仍然寂寞,逐渐习惯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6)经历暴风雨:坚定、勇敢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旁批)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旁批)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旁批)(7)八月的一天早晨课件出示:逃避→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寂不再恐慌→坦然面对→长大坚强→惊喜【设计意图】读文要有线索,全文紧扣“孤独之旅”的一个“旅”字,“旅”是杜小康心理上走过的一段路。
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的不同感受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借助旁批把这些感受找出来,然后串联形成一条线索,贯穿全文,更好地突出“孤独之旅”即为“成长之旅”的主题。
四、细读,品味孤独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曹文轩本文对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
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直至最后战胜它。
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的不同感受表现出来,体现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请借助旁批④⑥赏析诗意化的语言。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拨)(1)旁批④:前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出示: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
预设:“茫茫”是一片白色,给人一种空而远的感觉。
这种空而远,不仅仅是因为外在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等已成为遥远之物,更是因为内心对前方的茫然和恐惧。
少年离开油麻地之初的心情正如眼前这一片茫茫水色,迷茫与害怕暴露无遗。
(2)旁批⑥: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课件出示: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预设:难道他真的没有见过芦苇荡?显然不是的,这只是他从来没有尝试过在如此孤独的心境下,在如此对前方迷茫的情况下,看到过这给人强大压迫感的绿潮般的芦苇荡。
这正反映了杜小康内心巨大的恐惧感对其心灵的包围与绞杀,也正是强烈的孤独感几乎压垮幼小心灵世界的生动写照。
(3)旁批:这里杜小康为什么哭了?说说你的理解。
课件出示: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预设:这是委屈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这也是激动的哭,在承受了这样的磨难之后,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设计意图】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此板块意在借助旁批品读文章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
反复诵读,入情入境,杜小康的人物形象如站在眼前。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学生共鸣。
不仅要学会自读欣赏,还要学会精彩点评,写作时运用这种技法。
【板书设计】孤独之旅第2课时【课时目标】1.赏析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3.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孤独和挫折。
【教学过程】一、美读,渲染孤独离开风景,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可能得到圆满解释的。
要告诉孩子,风景描写是写作的基本训练。
——曹文轩(1)旁批⑤:这里的描写体现出怎样的情味?课件出示:鸭们十分乖巧。
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
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
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预设:鸭子们“乖巧”“无家的漂游者”“团团围住”“插在翅膀里”“绝不让主人操心”等,运用亲昵的口吻,拟人的手法,将鸭子与人之间那种情感互通的亲密关系表达出来。
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的“心语”会自然而然呈现。
鸭子的恐惧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
(2)旁批⑥: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课件出示: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预设:无边无际的芦荡如“浪潮”“万重大山”,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作者对客观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表达出来,语言委婉流畅,充满诗意和美妙的感受。
同时渲染了沉重压抑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3)旁批⑨: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预设:这些句子整齐中见变化,语言急促中有舒缓,整散结合,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景。
鸭群、芦荡、暴风雨展现了杜小康的成长环境,也见证了杜小康的成长。
通过反复美读、赏悟,让学生体味景物的诗意化描写,营造一种诗意葱茏、生动新鲜的自然境界和情绪氛围的自然和谐之美。
二、悟读,明了孤独几乎所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要经受苦难的磨炼。
——曹文轩结合旁批,整合杜小康的所处环境、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预设:(1)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2)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3)对未来前途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对前途的迷茫和惶恐。
学会深度解读题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情感脉络以及文章主旨。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加深对“孤独”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思维深度开发有好处,同时对于作文诗意化拟题也大有裨益。
三、拓展,走出孤独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
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1.思考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杜小康走出孤独,走向成熟了呢?旁批:暖色的结尾,充满希望。
课件出示: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儿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完成仿句练习。
课件出示:示例: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
预设:孤独是一场邂逅,需要静静地咀嚼它的甜蜜。
孤独是一次考验,需要细细地咂摸它的韵味。
孤独是一件礼物,需要稳稳地接受它的馈赠。
【设计意图】利用旁批加深对主人公走出孤独、长大成熟的理解。
杜小康的成长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畅谈对孤独的理解,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路上的风风雨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训练学生仿写并生成诗化语言的能力。
结束语:曹文轩曾说过:“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同学们,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没有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们不仅要直面孤独,还要感谢孤独,它让我们变得理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