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最苦与最乐》,让学生了解梁启超的生平事迹,感悟其崇高的品质和为国家民族付出的努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增强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通过品味课文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理解“最苦”与“最乐”的深层含义:探讨课文中梁启超如何通过个人经历阐述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与应对方法,以及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与成就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课文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支撑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2.教学难点
4.强化社会责任与担当素养:让学生从梁启超的经历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担当精神,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梁启超的语言特色: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人生最苦之事,莫过于身负重任而未能完成任务;人生最乐之事,莫过于完成任务,不负所托”,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强调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对“最苦”和“最乐”的定义及论述。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论述文的结构和特点。同时,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进行阐述。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本文的论证方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文章中的观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在讨论“最苦”和“最乐”的定义时,部分学生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了举例和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此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我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理解作者对“最苦”和“最乐”的定义及论述,体会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以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承担责任和逃避责任的不同情境,让学生体验责任感对心情的影响。
-文学素养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的情感色彩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论证思路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论证思路,如何从“最苦”过渡到“最乐”,并形成清晰的观点。
-责任意识的培养: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词汇的深层含义理解:学生可能会对一些词汇如“责任”、“担当”等有字面理解,难以领悟其深层含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词汇的深层含义理解上,教师可通过语境分析,解释“责任”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包含了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与承诺。
-在文本情感的理解上,教师可介绍梁启超的生平背景和时代环境,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何强调责任的重要性,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如完成一项艰巨任务时的成就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责任与快乐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使学生深入理解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中阐述的“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即背负未了责任的最苦和尽了责任的最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最苦与最乐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生苦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活动。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体验责任感和成就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活动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承担责任,寻找快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பைடு நூலகம்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学习《最苦与最乐》一文,使学生能够领会作者的人生哲理,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a.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b.分析文章结构,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探讨人生的苦与乐,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培养积极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中关于人生苦乐的基本观点。文章认为责任未尽是人生最苦的事,而责任已尽则是人生最乐的事。(详细解释观点)。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生价值和应对生活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案例中的人物在面对责任和挑战时的不同态度,展示了这一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新课讲授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我尝试用生动的实例来阐述文章观点,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但在重点难点解析时,我感觉到有些学生对文章结构分析仍然存在困难,这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清晰,或者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3. 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 难点: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无数的痛苦和快乐。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深入研读1. 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2. 学习本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自己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承担责任的经历。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文章的论点。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
2. 以“我的责任”为题,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课堂15《最苦与最乐》同步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课堂15《最苦与最乐》同步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历的各种苦与乐,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敢面对挑战,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本课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部分学生可能缺乏正确的应对方法和心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悟。
3.写作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打印或准备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如何面对生活中困难的文章或案例,供课堂上讨论使用。
3.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们认为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为什么?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原文,要求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生活中遇到的苦与乐,以及如何应对的经验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平易亲切流畅凝练的语言。
2.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凝重而轻灵的语言特点。
难点: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有哪些。
二、展示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2.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三、检查预习情况1.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2.掌握字的读音契(qì)约揽 (lǎn ) 悲天悯(mǐn) 人3.解释词语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悲天悯人:哀叹时事的艰危,同情人民的疾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整体感知,了解大意1.请你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负责任) 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尽责任)人生当___________ ,而不能 __________。
(勇于承担责任,逃避责任)2.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明确: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理清课文结构,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3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4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中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时的感悟。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人生中的苦与乐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经历过最苦的阶段,才能体会到最乐的滋味。
课文内容丰富,富有哲理性,适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人生和价值观产生兴趣和思考。
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语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概念和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关键概念和词语。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最苦与最乐》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2.相关案例:教师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3.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案例和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苦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关于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的阐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承担起责任,勇于担当。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苦与最乐》这一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梁启超所阐述的责任感、担当精神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课文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感觉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5.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课文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梁启超在文章中表达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理解其深层含义。
-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以及句式结构,如对比、排比等。
-文章结构分析: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明确各段落的功能和联系,学习如何组织文章。
2.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与运用,提高朗读、解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见解。
4.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第15课《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背景、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作者背景: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2.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苦”、“责任”、“快乐”等。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3篇人生是充满了各种情绪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范文一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1.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 分析问题(为什么) 解决问题(怎么办)(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篇1一、总体构思《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设计1、教法学法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2、教学流程(1)导入课题: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1、学生自我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语文版)《最苦与最乐》教案
(语文版)《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材基本情况1.1 教材名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2 知识点:本篇教案以了解“最苦”和“最乐”两种生活状态,掌握初步的写作方法为主要知识点。
通过文本来源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笑话”的基本概念。
“最苦”的生活状态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与之抗争、克服困难从而走向“最乐”的生活状态,就成了重要的生活目标。
1.3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最苦”和“最乐”两种生活状态,并归纳出描述它们的典型性句子;2.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描写方法,较好地完成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情感细节写作。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1.理解“最苦”和“最乐”两种生活状态;2.掌握初步的写作方法;3.归纳描述“最苦”和“最乐”两种生活状态的典型性句子。
2.2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最苦”和“最乐”两种生活状态,总结归纳两种状态的典型性表达方法。
2.3 教学内容:1.了解“最苦”和“最乐”两种生活状态;2.总结归纳两种状态的典型性表达方法,并理解其具体含义;3.较好地完成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情感细节写作。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使用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最苦”和“最乐”两种生活状态。
3.2 正文内容:3.2.1 文本解读阅读《最苦与最乐》一文,理解文本中两种生活状态的表现形式以及背后的原因。
3.2.2 归纳总结通过讨论和解释,学生归纳出描述两种生活状态的典型性句子,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3.2.3 写作实战根据老师给出的主题,进行生活细节的写作,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3.3 结束环节:通过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教学资源1.教材;2.课堂白板和投影仪;3.生活细节写作实战活动。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分为两个方面:课堂表现和作业表现。
1.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鼓励和评价;2.针对写作实战活动,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检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学生可能难以将“最苦与最乐”的体验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师需要设计相关问题或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觉得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生苦乐的奥秘。
3.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可以更多元化,让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4.课后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最苦与最乐》的文本内容,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人生苦乐的探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梁启超及其时代背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4.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和毅力,面对成功要保持谦逊和感恩,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并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验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这个环节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展示环节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这让我意识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较为内向,不够积极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二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
明确:先指出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一自然段的“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又将未尽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最后再次照应第一自然段:贫、病、老可以靠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教师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庄重,丰富生动,灵活多变,论证方法多样,过渡与衔接自然。
四、拓展延伸
2.积累字词。
恩惠(huì)契约(qì)揽(lǎn)如释重负(shì)
凡属(fán)卸却(xiè)监督(dū)悲天悯人(mǐn)
3.词语解释。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4.请归纳出本文的论点。
明确: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针对这一论点,文章最后提出应该怎么办?
明确: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三)品味语言特点
1.小组分析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第五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
2.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逐层分析: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贫穷、失意、死亡不算苦呢?
明确: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因为贫穷、失意、死亡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尽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尽。
依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示例一:人生什么事最快乐呢?我说,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若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示例二:人生什么事最遗憾呢?我说,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若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五、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梳理情节到对文章结构的总结,从各个方面培养了阅读浅显议论文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的苦乐观。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分享。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2.注重联系生活,读思结合,通过小组活动加强了对主旨、生活的理解。
不足之处: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较少,对主题的理解缺乏深度,课堂时间不够,导致对议论文的了解不够透彻。
3.第三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
明确:作者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提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了不少篇幅,这里就毋庸赘述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痛苦的状态易写,而快乐的情形难描。
最苦与最乐
【学习目标】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重点)
2.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难点)
3.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重点)
4.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重点)
【教学过程】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2.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的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文重复。
明确:用来比喻尽了责任后的轻松和愉快。“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说明作者看来,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是乐。
(二)分析论证思路
1.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背负未了的责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承诺事情没做到,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于对于自己,都是有责任的。个人是这样,家庭、社会、国家也是如此。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明确:完成了责任。
(4)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
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明确:(1)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死而后已: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
三、合作探究
(一)把握文章内容
1.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明确:第一、二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三、四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