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沪科版初中物理实验内容
沪科版初中物理实验内容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初中物理实验内容八年级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2、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3、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4、科学探究:摩擦力5、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6、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7、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8、科学探究:杠杠的平衡条件随堂实验:22、24页:时间、长度的测量37、39页: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3、44页:乐音的基本特征53页:探究光的传播路径56页:光的反射定律58页:平面镜成像规律62页:光的折射规律64页:光的色散87页:弹簧测力计91页: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107页:惯性111页:同一直线上两力的合成116页:两力平衡条件123页:天平、量筒、量杯的使用131页:什么就是浮力132页: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33页:阿基米德原理136页:物体的浮沉条件138页:密度计的使用143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51页:连通器154页:大气压强156页:托里拆力实验160页: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71页: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182页: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86页: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87页: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88页: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滚摆) 197页:分子间有空隙198页:扩散现象199页:分子引力与斥力九年级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3、科学探究: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电流4、科学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5、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运转6、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随堂实验3页:人造雨11页:海波与石蜡熔化时随温度的变化13页:碘的升华26页:温度计的使用29页:压缩空气内能增加51页:摩擦起电52页:两种电荷的作用规律53页:验电器55页:让电灯发光、电路的三种状态56页:组成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57页:电压表的使用58页:用电压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的电压77页: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78页:滑动变阻器86页:福安法测电阻89页:串并联电路电阻的大小95页:测电笔的使用96页:安装模拟家庭电路109页:测小灯泡的电功率115页:磁体的相互作用、条形磁体与马蹄形磁体的磁感线分布119页:奥斯特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160页:材料的硬度165页:导体与绝缘体166页: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1走进神奇1.2探索之路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章运动的世界2.1动与静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2.3快与慢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第三章声的世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2乐音与噪声3.3超声与次声第四章多彩的光4.1光的传播4.2光的反射4.3光的折射4.4光的色散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4.6眼睛与视力矫正4.7神奇的“眼睛”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5.1力5.2怎样描述力5.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5.4来自地球的力5.5科学探究:摩擦力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力与运动6.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6.2力的合成6.3力的平衡第七章密度与浮力7.1质量7.2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7.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7.4阿基米德原理7.5物体的浮沉第八章压强8.1压强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8.3空气的“力量”8.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九章机械与人9.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9.2滑轮及应用9.3做功了吗?9.4做功的快慢9.5提高机械的效率9.6合理利用机械能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10.1走进微观10.2看不见的运动10.3探索宇宙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11.1科学探究:熔化与沸点11.2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11.3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11.4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12.1温度与内能12.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12.3内燃机12.4热机效率与环境保护第十三章了解电路13.1电是什么13.2让电灯发光13.3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3.4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的电流13.5测量电压第十四章探究电路14.1电阻和变阻器14.2科学探究:欧姆定律14.3“伏安法“测电阻14.5家庭电路第十五章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15.1科学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15.2电流做功的快慢15.3测量电功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章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16.1磁是什么16.2电流的磁场16.3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17.1电能的产生17.2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17.3电从发电厂输送到家里第十八章走进信息时代18.1感受信息18.2让信息“飞”起来18.3踏上信息高速公路第十九章材料世界19.1我们周围的材料19.2半导体19.3探索新材料第二十章能量与能源20.1能量的转化与守恒20.2能源与社会20.3开发新能源。
初升高物理暑假衔接(人教版)第05讲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师版)
第05讲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进一步巩固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及利用纸带测量瞬时速度。
2.探究小车在重物的牵引下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能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并会用图像法分析数据,从而形成结论。
一、实验目的1.巩固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纸带数据处理和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如何从实验中获取数据,学会利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的科学方法。
3.知道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1.利用纸带计算瞬时速度:以纸带上某点为中间时刻取一小段位移,用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表示这点的瞬时速度。
2.用v-t图像表示小车的运动情况: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描点法画出小车的v-t图像,图线的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如果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复写纸、纸带、导线、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绳、槽码、刻度尺、坐标纸。
四、实验步骤1.如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槽码,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然后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另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4.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5.增减所挂槽码,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
五、数据处理1.纸带的选取与测量(1)在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最清晰的纸带。
(2)为了便于测量,一般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作计时起点(0点)。
(3)每5个点(相隔0.1s)取1个计数点进行测量(如图所示,相邻两点中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
(4)采集数据的方法:不要直接去测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而是要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d 1、d 2、d 3…然后再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x 1=d 1;x 2=d 2-d 1;x 3=d 3-d 2;x 4=d 4-d 3…2.瞬时速度的计算(1)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时间间隔很短时,可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表示这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n =x n +x n +12T 。
初中物理—快与慢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测试
快与慢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测试一、选择题1 、水中游动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 108km/h ;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 1s 可跑 40m ;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过 5km 。
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A.猎豹最大B.褐海燕最大C.旗鱼最大D.三者一样大2 、甲、乙两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路程之比为 1:3 ,运动时间之比为 4:1 ,那么它们的运动速度之比为()A. 12:1 B. 3:4C. 4:3 D. 1:123 、下列有关速度的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A.72千米/时 =72千米/时×B. 72千米/时 =72×C.72千米/时 =72千米/时×D.72千米/时=72×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大B.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越短,速度越大C.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越大,说明速度越大D.物体越运动,速度越大5 、南京长江大桥铁路的全长为 6800 米,一列火车长为 200 米,以 10 米 / 秒的速度通过大桥,则火车全部通过铁路桥所花的时间为()A. 68 秒B. 66 秒C. 700 秒D.以上结果都不对6 、一辆长 30m 的大型平板车,匀速通过 70m 长的桥用了 10s ,它以同样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了 20s ,那么这座桥的长度是()A. 140m B. 170mC. 200m D. 230m7 、汽车在公路上做直线运动,依次通过A 、B两地,如果要求汽车从 A 到 B 地所用的时间,则除了要知道A 、 B之间的距离外,还应知道()A.汽车在A地的速度B.汽车在B地的速度C. A 、B 两地中点的速度D. A 、B 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8 、小钢和小强从相距 240m 的两地迎面跑来,已知小钢的速度 9m/s ,小强的速度为 6m/s ,则它们相遇时()A.运动时间之比为 2:3 B.运动路程之比为 3:2C.花费时间为 70s D.小强跑的路程多9 、某部队以速度υ1 从营房出发 t1 时间后,通讯兵骑摩托车用速度υ2 追赶大部队,他经过时间 t2 赶上了队伍,此时部队与营房相距 s ,根据以上条件,下列等式成立的是()A.υ1t1=υ2t2 B.υ1(t1+t2) =υ2t2C. s=υ1t1+υ2t2 D. s=υ1(t1 - t2)10 、甲、乙两列火车在平行的双轨道上相向而行,甲车长 100m ,速度 10m/s ,乙车长 150m ,速度为 15m/s ,则两车从相遇到离开的错车时间为()A. 10s B. 50sC. 15s D. 6.7s11 、人乘自动扶梯 1min 即可上楼,若自动扶梯不动,人沿扶梯走上楼则要用 3min ,若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楼,则需要()A. 2min B. 1minC. 0.75min D. 0.25min12 、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υ1 ,长江中水流速度为υ2 ,若船在相距 s 的甲、乙两地间往返一次,则船在各段路程中所用的时间是()A.逆流行驶时间为逆流行驶时间为B.顺流行驶时间为C.若υ>υ2,则船往返一次的时间为1D.若υ1>υ2 ,则船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比船在静水中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长二、综合题13 、某同学测定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平均速度,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 A 处。
初中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课时提升作业(四)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1.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其目的是( )A.为了理解所提出问题的意义B.为了提出自己的观点C.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D.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解析】选D。
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首先是提出问题,再进行猜想、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然后是进行具体的实验和收集证据,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
2.(2014·武汉二中月考)如图所示,下列各图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拍摄到的4个物体的频闪照片,图中箭头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其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速度变化情况的判断。
A、B选项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运动距离不同,所以速度在变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C选项物体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不是直线运动;D选项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运动距离相同,且运动方向不变,所以是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D。
3.某同学为测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他在400m跑道的起点处从10:10开始计时,走到终点时,表针指到10:20,则该同学在此段的平均速度是( )A.12m/minB.20m/minC.60m/minD.40m/min【解析】选D。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
由题意可知,该同学步行距离s=400m,步行时间t=10min,代入平均速度公式v===40m/min,故选D。
4.(2014·长春联考)一个足球在草坪上沿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慢,如图所示,测得AB的长度等于BC的长度。
它通过BC段所用时间为0.5s,BC段长度为3m,则该足球从A经B到C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7m/sB.6m/sC.4m/sD.无法确定【解析】选A。
本题考查估测平均速度。
由题意知:AB=BC=3m,足球由A运动到C,速度越来越慢,t BC=0.5s,所以t AB<t BC,t AB<0.5s,t AC=t BC+t AB=0.5s+t AB<0.5s+0.5s =1s,s=AB+BC=3m+3m=6m,从A到C的平均速度v==>=6m/s。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提出可探讨的科学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 必须要由力来维持,不 受力的物体一定会停下 来。
伽利略则认为,不 受力的运动的物体 将保持匀速运动状 态。
牛顿最后总结,不受力的物体如 果原来静止,将保持静止,如果 原来运动则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不受力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变。这 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牛顿 又建立了第二和第三定律,从而 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 哪个品牌的运动鞋更好? • 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制小汽车的数量吗? • 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 • 哪些因素会影响水结冰的速度?
• 这些问题是科学问题吗?
判断标准
• 个人喜好
与
• 价值判断 • 道德
有关的问题
• 宗教
都不是科学问题
• 哪个品牌的运动鞋更好? • 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
比如: 宇宙如何起源? 什么创造了人?
可探究科学问题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在科技进展到一定程度之前,这些 巨大的问题都是不可探究的。
可探究科学问题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关于宇宙起源,我们 不妨将它变成:宇宙 的起源与宇宙的膨胀 有什么关系。
可探究科学问题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这就促成了著名 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虽然这一理论仍存在质疑, 但它是迄今为止关于 宇宙起源最合理的解释。
向阳——温度
提出可探究科学问题 为什么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干得快
空气流速是影响蒸 温度是影响蒸发速 发速度的因素吗? 度的因素吗?
对症下药:将科学问题改造成可探究科学问题
为什么衣 识别结 服晾在通 果变量 风向阳处 干得快 识别因
变量
识别影响
结果变量 的变量
标准化表述 可探 究科
学问
识别自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案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瞬时速度。
三、德育目标1 、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对实验的设计数据的处理[教学难点]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物体的运动通常是比较复杂的。
放眼所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各不相同。
在生活中,人们跳远助跑、水中嬉戏……在自然界了,雨滴下落,猎豹捕食,蚂蚁搬家……这些运动中多有速度的变化。
物体的速度变化存在规律吗?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呢?要探究一个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须知道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
直接测量瞬时速度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借助打点计时器先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在通过对纸带的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二、新课教学(一)进行实验【实验】问题一:打点计时器结构如何?问题二:用打点计时器测小车的速度所需哪些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步骤:1、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
速度变化规律-教案
速度变化规律-教案速度变化规律【教材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运动学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基础概念的基础上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总结,又是以后学习运动学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用数学方法推导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能够根据加速度表达式推导得出速度公式,理解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科学思维:经历探究速度规律,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公式和图像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使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公式的应用和运动图像物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用公式法和图像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两幅图片,思考问题:这些运动着的物体速度都在变化,它们的速度变化有什么规律么?问题:如何来探究复杂运动所蕴含的规律?新课讲授汽车沿直线运动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t/s 0123456v/(m/s )246810问题:汽车的速度在如何变化?问题:汽车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速度变化快慢相同么?学生随机挑选六段时间,计算汽车在这六段时间里的加速度,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该车在行驶时加速度保持不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定义:物理学中,将物体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简单且特殊的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物理模型。
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为了便于研究,人们通常将某些物体的运动(或其中的一段运动)近似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速度的概念和速度的变化。
2.探究速度变化的原因及其与时间、位移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学会运用速度变化的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速度的定义和变化。
2.运用速度变化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加速度的概念及其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探究并理解速度变化的原因及其与时间、位移等因素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听、说、看、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1.通过观察玩具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变化的原因,探究加速度的概念及其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2.运用实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变化的公式,并通过练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和运用速度变化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
2.小组探究报告。
3.个人总结评价。
七、教学资料1.实验材料:玩具车、斜面等材料。
2.课外资料:有关速度变化的视频、实验报告及相关教学资料。
八、教学反思1.在教学时,我发现有些学生理解速度变化的原因和表达速度变化的公式时有困难,这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了一些错误。
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实践操作环节和练习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速度变化的公式。
2.在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时,我发现他们难以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变化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面对斜面运动时。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更多的实验操作和图示解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加速度概念。
3.在课后评价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速度变化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还有一些学生在应用速度变化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需要再加强的地方。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加强实践操作和练习环节,以加强学生对于速度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参考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核心素养:通过速度的变化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熟悉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及探究报告的格式。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停表、卷尺、多媒体课件等(外堂);小球、斜面、停表、刻度尺、挡板等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探究性教学法。
教学思路:通过情景创设引起学生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整个探究过程,熟悉探究各环节,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时间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李丽同学跑步的平均速度:⑴从起跑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⑵从10m到3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⑶从30m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矫正错误,评价完成情况。
完成题目、相互交流并展示答案四、诊断评价:题目:1、A、B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通过450 m 用了30 s ,而B车通过9 km用了12 min,那么速度快的为车。
2、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
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运动,速度大小是 m/s。
3、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
火车行驶过程中,若在45s内听到车轨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30次,那么火车的速度是 km/h。
4、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5、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则下面哪个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A、3 m/sB、6 m/sC、m/s D、06、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探究课题〕学生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学生分组实验)。
1.改变物理学科本位,探索物理与体育学科的教学整合。
把“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扩展成“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使单纯验证性实验提升为探索性实践活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
(注:实验教材提供了2个探究活动方案给参试老师选用,经实验区内兄弟学校及本校的实地试用,结果不甚理想:“斜面滚球”球速太快,来不及计时,更不说分段了,所测值不足为信,无法提供讨论和交流;“百米跑”路程太长,易疲劳,注意力易向外游离,同时也吃不准各人在跑动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体现教学标准的要求。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也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大的发挥空间,并设法创造难得的相互协作的条件,把实验扩展到操场,把实验组扩充到10人。
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加深对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会应用速度规律来实测50m跑各段的平均速度。
2.能力目标:⑴.依据《体育达标》要求,比照学生50m快速跑的实况,对快速跑的速度控制进行实地评估。
⑵.体验探索实验的有关过程;学会使用停表计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实验原理:v=s/t(s——用卷尺可测,t——用停表可测)。
〔实验器材〕停表、卷尺、笔、记录表格、自制多媒体课件。
〔探究课时〕物理实验课一节,活动课一节(共2课时)。
〔教学准备〕1.事先选好实验场地,画好跑道,标出相应5个计时点的位置。
2.事先对各班实验组长进行实验全过程操作培训,以利学生实验稳妥顺利地开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实验目的的讲解,操作要点的引导体育教师:50m快速跑技术要领;50m快速跑速度控制指标。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精品教案
教学方案二、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三、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由静止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通过的时间t1,数据填入表格。
2. 将金属片放置在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所用时间t2,填入表格。
3. 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时间t3,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填入表格。
四、实验表格五、实验结论小车前半程运动慢,后半程运动快,全程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演示ppt9】回顾实验过程,进行分组交流评估: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1)为了方便计时,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2)金属片的作用是防止小车滑落,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3)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时,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时的车头,而不是测斜面的长度,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4)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ppt10】组织学生解答例题通过习题,熟练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过程分析。
【ppt11】知识拓展:超声波测距【ppt12】进行小结。
【ppt13】布置作业。
听讲、思考、分组讨论、回答听讲、思考并解答通过交流评估,明确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实验的掌握。
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实验原理:tsv二、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三、实验步骤1.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由静止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通过的时间t1,数据填入表格。
2. 将金属片放置在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所用时间t2,填入表格。
3. 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时间t3,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填入表格。
实验1 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探究)
实验1 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探究)【考情分析】本实验以及与本实验相关的纸带问题,是历年高考实验考查的重点。
在06高考中,重庆理综卷及江苏卷考查了利用纸带或频闪照片求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07高考中,北京卷考查了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斜面上小车运动的问题,天津理综卷则要求利用残缺纸带求解相关问题。
08高考宁夏理综卷及广东卷分别利用纸带求动摩擦因数或分析探究动能定理、而重庆理综卷则用单摆代替打点计时器来研究匀加速运动并进行误差分析。
由于江苏高考近两年未对本实验以及相关的纸带问题进行考查,预计在09高考中较有可能出现涉及本实验的试题。
【真题选粹】1、(08宁夏理综卷)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实验装置如图,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装有定滑轮;木板上有一滑块,其一端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另一端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与托盘连接。
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
开始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砝码,滑块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
(1)上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数据计算的加速度a=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回答下列两个问题:①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
(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A.木板的长度lB.木板的质量m1C.滑块的质量m2D.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E.滑块运动的时间t②测量①中所选定的物理量时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3)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填“偏大”或“偏小”)。
写出支持你的看法的一个论据:。
2、(07天津理综)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自主预习: 产生:振动 传播:介质;气体;固体;液体;真空 回音;回声 声速:340;大于;小于
P15页:随堂检测 1. 振动 2. B 3. 固体;空气 4. D 5. 铁管;空气 6. B 7. B 8. A
P15页:随堂检测 9. 振动;液体(或水) 10. 振动;介质;340 11. 空气可以传声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2. A 13.C 14. D 15. B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1
作业订正
自主预习: 响度:强弱;振幅(幅度);越大;距离 音调:高低;频率(快慢);越高 音色:品质;特色;音品;材料 1. 2. 3. 4. 5. 7.
B B B 丙 振动;音调 A
6.A
8.
响度;音调;音色;音色 9. 响度;音色;音色 10. 越大;振动幅度;响度 11. 大;低 12. D 13. D 14. A 15.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振幅(幅度); 控制变量法
16.
① ② ③ ④ ⑤
琴弦材料
钢 钢 钢
长度/cm
20 20 40
横截面积/mm2
0.3 0.7 0.5
尼龙丝
尼龙丝
30
40
0.5
0.5
答: (1) ③ ⑤ (2) ④ ⑤
(3)20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2
作业订正
自主预习: 无规律的;难听刺耳;让人心烦 分贝(dB) ;越高 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噪声的接收 1. 2. 3. 4. 5. 6.
22(1)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jiao)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习目标】1、 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 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 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课前知多少】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 、 、 、 、 、 、 。
2、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运动的速度是 的,只能求出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 。
【知识解读】一、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1、 问题的提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2、猜想与假设:①可能越来越快;②可能越来越慢;③可能快慢不变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球,金属片。
(3)实验方法:利用停表测出小车在某段路程上运动的时间,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利用ts v 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如图)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 (1)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把收集的数据填入记录表。
3t 3s 2t 2s 1t 1s V2= t2=12s S2=0.3m V3=t3= S3= V1= t1=20s S1=0.6m 平均速度运动时间 路 程5、分析与论证:分析记录表中的数据,算出各段平均速度,填入表格。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6、评估: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多做几次实验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7、交流与合作:【典型例题】1、两个同学做“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变化的情况”实验,如图所示是小车滑下过程的示意图,实验时用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用测量运动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实验中,斜面应保持(镇“很小”“较大”或“很大”)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下表是他们未完成的实验记录:(l )请你将表填完整;( 2 )由表中数据可知小车速度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作业】1、A、B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通过450 m 用了30 s ,而B车通过9 km用了12 min,那么速度快的为车。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备作业)(原卷版)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所用的测量工具除了停表,还需要用到的是A.天平B.量筒C.弹簧测力计D.刻度尺2.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
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10cm/s B.9cm/s C.8cm/s D.7cm/s3.一物体沿直线运动,第1s内运动了1m,第2s内运动了2m,第3s内运动了3m,第4s内运动了4m,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这4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第1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在第4s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D.在这4s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4.如图所示,为了探究运动员跑步时速度的变化,可以将运动员跑步的路程分为相等的三段,分别测出运动员跑过每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就可以判定运动员跑步时速度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运动员跑步全程中的速度是()A.不变B.逐渐变大C.逐渐变小D.先增大后减小5.在某一东西走向的平直的路段上,两辆小汽车进行实验测试如图,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B.在30s﹣39s时间内,乙始终在甲的西侧C.在30s﹣39s时间内,乙相对甲向西运动D.在0s﹣10s时间内,乙相对甲向西运动6.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经历的时间分别为1.4s和2s,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A.为了测量时间方便,斜面倾斜度应该小一点B.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5cm/sC.小车通过下半段平均速度为22.5cm/s D.小车在斜面上加速下滑7.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③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32at∆;④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at∆.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③④8.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A.图中AB段的路程s AB=50.0cm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 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 AC=32.0cm/s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9.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能正确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A.B.C.D.10.小明和小华在平直公路上进行骑自行车比赛,他们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小明和小华在开赛后的4s内速度相同B.小明和小华都是由静止开始加速,后来速度相同C.开赛后4s内,小明和小华都在做加速直线运动,但按图示的速度,小华会输D.小明和小华后来都停止加速,但小华停止加速在先二、多选题11.关于“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大的坡度B .用刻度尺和停表一起测量小车的速度,用到了组合法C .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D .用v =st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精确表示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12.某汽车从甲地到丙地途经乙地,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1v ,所用时间为1t ,从乙地到丙地的速度为2v ,路程为2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汽车从甲地到丙地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12212v t s s t v ++B .若从甲到乙与从乙到丙的路程相等,则汽车从甲到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2v v + C .若从甲到乙与从乙到丙的时间相等,则汽车从甲地到丙地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122v v v v +D .求汽车从甲地到丙地全程的平均速度的思路为1211121222s s s s v t sv s t t t t t v →=+→==→=+→=三、填空题13.百米赛跑时,小雨前30m以6m/s的平均速度加速跑,接着匀速跑到终点,到达终点的成绩是12s,最后70m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第6s末的速度为________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保留两位小数).14.下图是某个实验小组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所得到的物体和刻度尺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_____cm,平均速度为_____m/s.15.如图(秒表每格为1秒)测得s1=160cm,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m/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_____m/s.16.如图的装置,可用来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
《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我们将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掌握测量速度的方法,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速度变化的现象,学会描述和分析速度变化的规律。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评价:通过学生操作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探究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运动相关知识,引出速度的概念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展示等方式,讲解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实验原理。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测量小车在不同路段的运动时间、位移等数据。
4. 数据处理: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数据分析软件或手工计算,得出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5. 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速度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强调速度概念的重要性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数据记录与分析、结论等部分,并附加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感悟。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如操作不熟练、数据记录不准确等,并寻求改进方法。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及复习
第三讲: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及复习知识精讲一、科学探究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二、合作探究活动一: 小车从斜面由静止下滑,在下滑过程中小车的速度是否发生改变呢?1.提出的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速度是怎样变化的?2.猜想与假设:速度越来越大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我们要想研究小车在斜面上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把斜面分开,然后分别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的速度。
(1)实验原理:t s v /(2)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3)注意事项:测S:以小车的前缘到金属片的距离为准测t: ①以看到小车的前缘撞击金属片为准;②记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③斜面的倾斜度应该小些,使小车运动的速度更小。
(4)实验步骤:①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②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③将金属片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 2④根据数据算出小车从中点滑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S 3,以及用的时间t 3(5)设计表格 路程 (m)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全程 S1=t1= v1= 上半段 S2=t2= v2= 下半段 S3= t3= v3=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并将收集到的数据填入上面表格中。
5、分析与论证,由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
6、评估7、交流与合作专题训练1.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B .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C .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D .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 用时6s ,后50m 用时7s ,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明前50m 的平均速度是7.14m/sB .小明后50m 的平均速度是8.33m/sC .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69m/sD .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74m/s3.小刚家距学校1200米,上学时,前半段用了6分钟,后半段用了10分钟.问:小刚上学的平均速度为( )A .1.25米/秒B .2米/秒C .7.5米/秒D .0.83米/秒4.如图所示,物体沿斜面从顶端匀速下滑至底端.在这过程中,物体的速度V 、通过的距离S 、机械能E 和动能EK 随时间t 的变化如图所示,则错误的是( )A.B .C .D .5.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A .10 cm/sB .9 cm/sC .8 cm/sD .7 cm/s 8题 9题6.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 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 (匀速/变速);运动照片上A 与B 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48cm ,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7.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明每隔10s 记录的气泡位置如图所示,则气泡上升时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小明用刻度尺测出A 、B 间的距离s=80cm ,则气泡通过AB 段的平均速度v= cm/s .8.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斜面的作用是;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原因.(3)若图中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基础巩固1.通过下列场景中描述的运动状态,判断选择的参照物并填写在横线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阅读目标、重难点
思考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目标
1.学习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重点)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难
点)
学习过程
一、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二、探究活动: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
提出问
题:。
(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想一想:怎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呢?(看课件图示提
示)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
器材:
步骤:
观察记录
讨论交流(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观察实验演示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分析论证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自我检测
1、A、B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通过450 m 用了30 s ,而B车通过9 km用了12 min,那么速度快的为车。
2、一辆小
汽车在平直的
水平公路上行
驶,在这条公
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
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运动,速度大小是 m/s。
3、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
火车行驶过程中,若在45s 内听到车轨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30次,那么火车的速度是 km/h。
4、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
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
独立完成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5、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下面哪个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A、 3 m/s
B、 6 m/s
C、6.3 m/s
D、0
6、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 每格为0.5s。
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对照交流
(2)在2.5s时,小球滚下的路程为。
(3)若斜面长35m,则小球滚到底部的时间(选填“<”、“=”或“>”)6s。
自我反思
时间t/s
路程
s/m
1 1
2 4
3 9
4 16
5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