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法律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中美法律体系的对比分析

中美法律体系的对比分析

中美法律体系的对比分析近年来,中美两国的法律体系备受关注。

中美两国拥有不同的法律传统和制度,这导致了法律体系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美法律体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两国在法律领域的异同之处。

一、法律体系的起源和特点中美两国的法律体系起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中国法律体系基于大陆法系,而美国法律体系则源自英国普通法系。

中国的法律体系以法典为主要依据,法典是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规范的集合。

中国的法律体系强调法律的统一性和明确性,法律权威主要来自于国家的立法机关。

此外,中国的法律体系注重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保护,法律的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多个领域。

相比之下,美国的法律体系注重判例法的运用。

判例法是指法官根据先前的类似案例作出的判决,成为后续案件的指导性依据。

美国的法律体系强调案例的权威性和灵活性,法律权威主要来自于法院的判决。

美国的法律体系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法律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主要包括刑法、民法和商法等。

二、法律制度与法治理念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法律制度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法律权威主要来自于国家的立法机关。

中国的法治理念注重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保护,法律的适用范围广泛,但在一些个人权利和自由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

相比之下,美国的法律制度注重司法独立和法院的权威。

美国的法治理念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法律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但在一些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

三、法律程序和司法实践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法律程序和司法实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法律程序注重行政干预和调解,司法实践更加注重社会和谐。

中国的法律程序相对较为复杂,审理时间较长,但在一些涉及社会利益的案件中,可以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

相比之下,美国的法律程序注重法庭审理和辩论,司法实践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公正。

美国的法律程序相对较为简洁,审理时间较短,但在一些涉及个人权利的案件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公正。

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doc

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doc

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摘要:电影《刮痧》主要反映中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重点塑造和刻画了感性的亲情的中国法律文化和理性的客观的美国法律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

本文以该影片的故事情节为例,结合产生这种法律文化冲突的根源,浅析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刮痧》法律文化差异一、问题的提出电影《刮痧》讲述了来自中国的许大同和妻子简宁移民美国8年后,经过努力奋斗和顽强拼搏,终于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美国梦”。

在行业的年度颁奖典礼上,许大同饱含深情地说道:“我爱美国!我终于实现了我的美国梦。

”然而,从天而降的意外却打破了这种深沉而短暂的幸福美感。

许大同的“美国梦”开始破裂。

许大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许父因看不懂写有英文的药品说明书,?用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

丹尼斯在医院就医时,被美国医生发现了留在背上的一条条红印。

随后,以儿童福利局为代表的美国法律以猝不及防的速度介入到许大同一家的生活中,丹尼斯背上的红印被认为是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

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使许大同在听证会上百口莫辩,儿童福利局将丹尼斯以“免受虐待”的名义与许大同夫妇隔离开来。

许大同紧接着又经历了朋友反目、送父回国、带子逃亡、夫妻分居等一连串厄运,陷入不可名状的巨大痛苦中。

电影最后讲述了许大同的朋友通过亲身体验刮痧,并在法庭上为其作证,才使得这个故事有了圆满结局。

惊心动魄的影视情节时刻牵动着观众的心弦,来自中国的许大同与代表美国法律的儿童福利局律师在法庭上的一系列激烈交锋,集中而又深刻地反映出中美两国法律文化的差异。

二、中美法律文化传统及历史选择文化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综合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在这种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法律运作机制。

[1]法律属于文化的范畴,其存在及活动既受到文化的影响,又对文化产生影响。

中美两国的法律体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中美两国的法律体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中美两国的法律体系根源不同。

中国法律体系源于大陆法系(continental legal system),也称为民法法系(civil law system),德国法系(Germanic legal system)或大陆欧洲法系(continental European legal system),以立法为中心,注重条文、规则的明确规定,也注重抽象理论的建构。

美国法律体系源于英美法系(common law system),强调案例法(precedent),通过司法判决形成法律适用规则,以司法实践为核心。

两国法律体系在理论、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区别。

在司法实践中,中美两国的法律体系存在如下区别:1.司法程序的不同。

中国采用诉讼制度,由法院采纳双方当事人的证据和辩论,最终作出裁决;而美国采用诉讼和调解两种方式,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诉讼或调解,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后,由法院确认为判决。

2.证据标准的不同。

中国法律体系对证据标准非常严格,要求证据确凿、充分,而美国法律体系采用合理怀疑标准,只要证据足够支持某一事实的存在,就可以认定。

3.法官的角色不同。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法官的角色非常强调“司法独立”、公正和中立。

法官主要扮演调解者和裁决者;而在美国法律体系中,法官是案件的主持者和干涉者,法官有权废除不合法的法律和规则,也可以以自己的判断来裁定案件。

4.判决方式的不同。

中国法律体系中,判决结果一般是确定性的,仅仅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而美国法律体系中,法官根据案件情况和公平正义原则裁定,可以是“有罪”或“无罪”,也可以是“赔偿”或“不赔偿”。

总之,在司法实践中,中美两国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差异,这是由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制度体系等因素造成的。

中西方法律差异案例(3篇)

中西方法律差异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因其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因素而存在差异。

中西方法律体系在法律原则、法律程序、法律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案例,分析中西方法律差异,并探讨其对法律实践的影响。

二、案例一:离婚诉讼1.中国案例甲和乙结婚十年,由于感情破裂,甲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查明甲乙感情确已破裂,遂判决离婚。

离婚后,甲因财产分配问题再次起诉乙。

2.美国案例甲和乙结婚十年,由于感情破裂,甲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查明甲乙感情确已破裂,遂判决离婚。

离婚后,甲因财产分配问题再次起诉乙。

然而,美国法院在审理财产分配案件时,会考虑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和各自的个人财产,以及双方的生活状况、经济能力等因素,以实现公平、合理的财产分配。

3.中西方法律差异分析(1)法律原则差异:中国法律强调“婚姻自由”,离婚诉讼以感情确已破裂为原则;美国法律强调“财产公平分配”,离婚诉讼以财产分配为原则。

(2)法律程序差异:中国离婚诉讼程序相对简单,美国离婚诉讼程序较为复杂,涉及财产分配、子女抚养等多个方面。

(3)法律文化差异:中国法律文化强调家庭和谐,离婚被视为家庭破裂的标志;美国法律文化强调个人权利,离婚被视为个人选择。

三、案例二:环境污染1.中国案例某化工厂排放废水,导致周边农田污染,农民甲、乙、丙等人的农作物减产。

甲、乙、丙等人向法院提起环境侵权诉讼,要求化工厂赔偿损失。

2.美国案例某化工厂排放废水,导致周边农田污染,农民甲、乙、丙等人的农作物减产。

甲、乙、丙等人向法院提起环境侵权诉讼,要求化工厂赔偿损失。

在美国,法院会要求化工厂承担严格责任,即无论化工厂是否有过错,只要其排放的污染物导致他人损害,就要承担赔偿责任。

3.中西方法律差异分析(1)法律原则差异:中国法律强调“过错责任”,环境污染侵权诉讼要求证明污染者有过错;美国法律强调“严格责任”,环境污染侵权诉讼要求证明污染者排放的污染物导致损害。

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电影《刮痧》描述了一位中国女孩在美国留学期间,因为在公共场合刮痧而引起了警察的注意并被逮捕。

该电影反映出了中美法律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浅析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思想,而美国法律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

在中国,人们相信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是维护个人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而在美国,个人自由和权利则是为了保护公民不受政府的干涉和控制。

在电影中,主人公刮痧的行为在中国是常见的民间疗法,但在美国被视为违反了公共卫生和对他人造成了危害。

这是因为在中国,人们普遍相信疾病来源于体内的不平衡,因此使用一些传统疗法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而在美国,因为传统中国疗法不符合美国卫生标准,被视为危险。

其次,司法制度在中美法律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法律裁判主要依靠官员的推荐和经验,律师在审判中的作用相对有限。

而在美国,律师是诉讼的主导力量,法官的责任是监督整个司法流程,确保诉讼公平。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法庭上没有律师的帮助,被说服认罪,最终被判了罚款和社区服务。

而在美国,如果被控罪行认罪,律师需要确保其了解自己的权利,帮助其权衡可能的判罚,并与检察官进行谈判以达成更好的结果。

如果认定有案可控,需要证明罪名成立,否则被认为是错误的判决。

最后,中美法律文化之间的差异还在于法律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在中国,法律较为模糊,司法实践受政治和社会学因素的影响。

在美国,法律文件公开并得到严格执行,与法律相悖的行为受到惩罚,因此法律透明度和可操作性相对较高。

在电影中,主人公因不知道美国的法律规定而被判罚款和社区服务,这表明在美国,不了解法律规定会影响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然而,中国的法律文化中基于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和伦理,因此在实践中,情况可能非常复杂和模糊。

综上所述,中美法律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包括人们的文化观念、司法制度以及法律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时,必须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避免交流错误和误解,以促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

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

中美法律意识的差异在美国待了两年,虽然对于美国的法律还不是那么的熟悉,可是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法律在美国人的心中是很神圣和敬畏的,美国人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受着法律的约束,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与法律在中国的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在中国,法律也被奉为任何行为规范的准则,可是大多数人对此的态度却是不置可否或不予理睬,敢拿法律开玩笑的大有人在。

遵守交通规则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在美国开车,不必担心抢道,不必担心闯红灯,不必担心有乱穿马路的行人,每个人都是规规矩矩地开车,既安全了自己,也方便了他人。

美国严厉的法律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只要有一点的超速或违规,便会有巨额的罚款和扣分等措施,也因此形成了美国人自觉的意识。

而中国在这方面就有些不足了。

中国自古坚信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总相信人的自律,因此便没有形成一部完善的法律,并且督促人们去严格地遵守。

而且中国到处的人情,腐败,也使得法律的权威性大大地降低了。

美国人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他们会在超市或商店买完东西后的一个月或三个月内,发现有什么不满意的就去退换,商家绝对不会有什么意见,因为那是顾客的基本权利。

但美国人却不会滥用这样的权利。

因为他们知道,进行公平的交易买卖,也是他们的义务之一。

试想一下,如果是在中国的话,岂不是会有一大批爱贪小便宜的人,在用了东西以后,即使并没有什么问题,也会在退货日期到期之前拿去商店退还。

既损害了商家的利益,也破坏了法律规定中自己应享有的权利。

不可否认的,美国的法律制度比中国的要健全得多,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强得多。

就以保护儿童方面来讲。

美国法律规定,有关政府机构要保护儿童不受虐待和忽略,具体地说,就是要确保父母或法律监护人照顾孩子,不给他们造成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

学校老师、社会工作者或医生如果发现儿童受到虐待的可疑情况,必须向有关机构报告,否则,他们自己就可能受到轻罪指控。

而中国在专门保护儿童权益方面的立法几乎还是空白,仅从宏观角度对儿童权益的保护做了原则性规定,但微观实践上并没有进一步的细致规定,如何操作成了问题,保护儿童权益的责任主体未做出明确界定,更没有强制性措施来保障责任的实施。

体现中外法律差异的案例(3篇)

体现中外法律差异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

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以一起中美知识产权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中外法律差异。

二、案例介绍案例:某中国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研发了一款具有创新性的智能手机,并在我国申请了多项专利。

随后,甲公司将该款智能手机推向国际市场,并在美国市场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而,甲公司发现美国市场存在大量侵犯其专利权的产品,于是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损失。

三、中外法律差异分析1. 专利保护范围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均可以申请专利。

在美国,专利法同样规定了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但在专利保护范围上存在一定差异。

(1)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为10年。

美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期限为14年,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为15年。

(2)我国专利法对专利保护范围的规定较为严格,要求专利申请必须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美国专利法在专利保护范围上相对宽松,对专利申请的要求相对较低。

2. 专利侵权认定我国《专利法》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

美国《专利法》同样规定了专利侵权行为,但在侵权认定上存在差异。

(1)我国专利侵权认定主要依据《专利法》和《专利审查指南》,强调侵权行为的客观性和侵权行为的后果。

美国专利侵权认定则更加注重侵权行为的故意性。

(2)我国专利侵权诉讼中,被告可以提出抗辩,如不侵权、无效、超过诉讼时效等。

美国专利侵权诉讼中,被告除了可以提出抗辩外,还可以提出损害赔偿的抗辩。

3. 损害赔偿我国《专利法》规定,侵权人应当赔偿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所受到的损失。

美国《专利法》同样规定了损害赔偿,但在赔偿金额上存在差异。

(1)我国专利侵权赔偿金额主要根据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和侵权人的获利确定。

中美反垄断法的对比

中美反垄断法的对比

中美反垄断法比较垄断的原意是独占,即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经营者。

反垄断法,顾名思义就是反对垄断和保护竞争的法律制度。

它是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法律制度。

一、中美反垄断法产生原因比较美国反垄断法产生的原因是内部原因促使,因为自由竞争将产生最经济的资源配置,最低的价格,最高的质量和最大的物质进步,同时创造一个有助于维护民主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环境。

为了促成自由竞争制定反垄断法。

中国反垄断法的制定主要是外部力量的促使而产生。

中国考虑到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所以加快了制定反垄断法的步伐。

但在后期,中国也看到了自由竞争的重要性所以才全力的制定反垄断法。

二、中美反垄断法历史比较美国反垄断法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悠久的历史。

自从1890年通过第一部反垄断法,到现在已经有116年了。

这包括了以下几个阶段:刚开始时没有多少案件可以执行,1911年-1930年出现较多的反垄断案件;1930年-1944年期间,反垄断案件又有所减少;二战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反垄断案件又开始增多;1980年-1988年期间反垄断法好像被大家忽视了;从1988年开始至今,反垄断案件又开始增多。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其原因在于美国每四年要进行总统选举,共和党对大企业要宽容一些,不会提起很多的反垄断诉讼。

而民主党在这方面就会积极一些。

美国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导致人们对美国的反垄断进行重新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因素影响着反垄断法。

近二十年人们开始取得一致,认为经济是反垄断法的基础。

中国从有制定反垄断法的计划到现在为止也只有十年而已,所以中国还没有形成一种反垄断法的文化,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

因为不具有以上提到的美国悠久的竞争法的历史、竞争文化、经济价值的优先地位的特点。

正因为如此,在制定反垄断法后的这段时期内,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垄断法的执行。

三、中美反垄断法执行部门比较在美国有三个不同的反垄断法执行部门。

第一个执行部门就是联邦政府。

在联邦政府这一级,又有两个部门在执行反垄断法。

中西方法律比较案例(3篇)

中西方法律比较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深入。

在婚姻法领域,中西方法律在财产分割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法律在财产分割问题上的比较,分析两种法律体系的异同,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婚姻法提供借鉴。

二、中西方法律在财产分割问题上的异同1. 离婚原因(1)我国《婚姻法》规定,离婚原因包括: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一方被宣告失踪、一方被宣告死亡、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形。

(2)西方国家的离婚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感情破裂、通奸、虐待、遗弃、家庭暴力、经济问题、宗教信仰差异等。

2. 财产分割原则(1)我国《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应当依法分割。

财产分割原则包括:男女平等、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照顾无过错方、照顾财产价值等。

(2)西方国家的财产分割原则较为灵活,主要依据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的贡献、婚姻期间的财产状况、子女抚养需要等因素进行。

3. 财产分割方式(1)我国《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方式包括:协议分割、法院判决分割、拍卖分割等。

(2)西方国家的财产分割方式较为多样,包括:协商分割、法院判决分割、调解分割、财产分割协议等。

三、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甲乙双方于2010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2018年,甲提出离婚,原因是乙在外有婚外情。

双方在财产分割问题上产生分歧,甲认为乙的婚外情导致婚姻破裂,要求乙承担更多财产责任。

2. 案例分析(1)离婚原因:根据我国《婚姻法》,甲乙双方的离婚原因属于“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符合离婚条件。

(2)财产分割原则:根据我国《婚姻法》,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应当依法分割。

甲乙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经营了一家店铺,所得收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3)财产分割方式:甲乙双方可以协商分割共同财产,若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3. 西方国家财产分割案例假设甲乙双方在美国离婚,根据美国财产分割原则,法院会考虑以下因素:(1)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的贡献:甲乙双方共同经营店铺,双方均有贡献。

文化与中西方法律差异

文化与中西方法律差异

中美文化及其导致的法律差异《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读《论语》即使是读儒家,因为它完整体现了儒家的核心精神——“仁”,“礼”,可以说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浓缩。

经过了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想以论语为出发点,探讨中美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它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法律我认为中国的古代法律可以分为三种:礼制,德制,法制。

前两种都是儒家的代表思想,而后一种是法家的理论。

中国法律文化可以说就是以儒家法律思想为主导的,上述的礼制就十分为孔子所推崇,在《论语》中多处体现,如“能以礼让为国乎?”。

孔子的礼制思想可以说是将道德规范作为法律的一种方法,而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但是这种“礼”在儒者心目中的地位高于一切,就好像神对于教会法一般,从这一点来看已经有了法律的雏形。

其次是德治,德制在中华法律文化传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治”同样在孔子的《论语》中完善的体现了出来。

它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思想,重德轻刑,并进一步提出了“德主刑辅”,论语中特别强调道德的作用,主张二者结合为一体,如“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最后,中国传统法律以刑治主义为功能取向,即使倡言“德治”的儒家,也不反对刑罚,有时,还持颇为赞许的态度,认为“宽猛相济”乃是治国的基本道理和手段。

在唐代更是明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指导思想。

二,美国的传统文化与法律相对于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水平,美国各国就没有这么幸运。

以希腊罗马,美洲为首,地理环境恶劣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因此美国的法律更多的是从商品经济中发展出来的,这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美国法律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哲学基础上的,是以自然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由自然状态、自然权利、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组成了法律思想,和中国的礼制德制很很大不同。

其次,因为必须依靠出海经商才可以维持生存,所以商品交易所必须的平等原则成为了早期商人的共识,继而推广到到整个欧、美大陆。

美国和中国的法制文化有何异同?

美国和中国的法制文化有何异同?

美国和中国的法制文化有何异同?在全球化时代,各国法制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凸显。

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上两个主要的经济和政治大国,其法制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少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介绍美国和中国法制文化的异同。

一、法律的实施方式1.美国的法制文化美国法制的实施方式分为民事法和刑事法两种。

美国的法律体系采用了三权分立的机制,使得司法、行政和立法之间权力分立明显。

在美国法律体系中,最高法院的权威地位不可撼动,每一个州都有自己的最高法院。

美国的法律体系注重司法的独立性和审判的公正性,对于个人权利保护力度较大。

2.中国的法制文化中国的法律实施方式也分为民事法和刑事法两种。

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法律体系采用了人民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的职能。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司法权利非常突出,对于政府公正性的监督也非常强烈。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于民营企业和创新研究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二、法律文化的差异1.美国的法制文化美国的法制文化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这种文化氛围始于美国独立战争,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一种基本文化。

因此美国的法制文化和社会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2.中国的法制文化中国的法制文化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

中国一直强调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发展,因此政府在法律实践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中国社会中,有很强的道德约束,这种道德观念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法制文化。

三、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效果1.美国的法制文化美国法制强调的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而制定的法律。

由于美国法律制定和实施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保障了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效果。

2.中国的法制文化中国的法律实施着重强调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在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效果上,中国法制强调社会的稳定性和政府统治,对于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寻求平衡,以免矛盾再度加重。

总结: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制文化越来越重要。

美国和中国的法制文化各有长处,也有短处。

虽然大家的法制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交流与合作,对于中美两国的法制文化更深入了解将对两国更加和谐的发展关系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国和中国的法律制度有何异同?

美国和中国的法律制度有何异同?

美国和中国的法律制度有何异同?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于国家和人民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大国,其法律制度自然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那么,美国和中国的法律制度有何异同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法律体系1. 美国法律体系美国法律制度是建立在英国普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法律和司法实践而形成的体系。

其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正义和民主。

美国的法律制度分为联邦法和州法,其中联邦法在美国整个领土内都适用,而州法只在各自的州内适用。

2. 中国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律体系则主要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司法解释等组成。

其中,宪法是最高的法律,开始于1982年。

根据宪法的规定,所有其他法律都必须与宪法相符,不得违反。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法律制度是基于大陆法系的,其根本价值观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审判制度1. 美国审判制度美国的审判制度分为联邦法院和州法院两个层级。

联邦法院主要负责处理与联邦法律相关的案件,而州法院主要负责处理涉及到州法律的案件。

在美国,被告有权请律师辩护,并且可以通过认证的陪审团审理案件。

2. 中国审判制度中国的审判制度主要由法院系统和检察院系统组成。

法院主要负责审理和判决各类案件,而检察院则主要负责监督和指导公安机关等调查案件的机关。

然而与美国不同,中国并没有陪审团制度,被告也没有在案件审理中要求辩护律师的权利。

三、涉外法律制度1. 美国涉外法律制度美国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国家,其法律制度也非常注重对国际法规的遵守。

美国的《外国反腐败法》等法律规定了美国企业在海外的行为标准,并且在处理涉外案件时,美国法院同样会考虑国际法律的适用。

2. 中国涉外法律制度与美国不同,中国的外国投资法律制度相对来说是较为严格的。

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投资规定,并且需要对所有的公司员工提供劳保福利。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境外公司的法律,限制境外公司在中国境内的业务范围。

浅析中美特殊教育法制的比较研究

浅析中美特殊教育法制的比较研究

浅析中美特殊教育法制的比较研究摘要:随着依法治国的理念在人们心里越扎越深,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持,而特殊教育的发展更需要以法制为基础。

中美两国法律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文从中美两国法律文化的本质渊源方面、实践方面、结构体系方面着手,进行比较两国特殊教育法规的异同。

目的在于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完善国家残疾人法制建设,推动《特殊教育法》的制定。

关键词:法律文化;特殊教育法制;法制比较一、法律文化的内涵在我国,不同的学者对法律文化的界定有不同的观点,他们的主要观点主要为:孙国华教授认为,法律文化是包含在社会精神文明之内的,是法律思想、经验和有关法的制定、法的适用等的法律技术以及法的进步内容等的反应。

它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武树臣教授认为,法律文化首先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当然应该包括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等一系列法律活动及其成果。

它继承过去的法律成果,又在现实中不断实践属于社会上次建筑的部分;同时,杜万华先生则认为:“法律文化是关于法律产生、发展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观念的总和。

”[]基于他们理论基础之上本文认为法律文化既是社会上层建筑中一系列法律文化成果的总和又是法律运行机制各种观念的总和,它是人们进行法律活动的行动指引反过来又促进法律活动的前进发展。

因此,本文具体的从法律文化中的法律本质渊源、实践、结构体系方面比较中美特殊教育的法制。

二、特殊教育法制中法的本质渊源的比较1.物质本源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法的内容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由此得知,法律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我国的特殊教育法制的本质渊源是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应的,经济条件的发展是特殊教育法制发展的经济基础,也即是我国特殊教育法制发展的本质渊源。

中美两国法律文化差异之比较

中美两国法律文化差异之比较

中美两国法律文化差异之比较[摘要]本文以“辛普森案”与“邓玉娇案”之后不同的舆论反映为切入点,从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剖析比较了中美两国法律文化的差异:中国从道德上理解正义,美国从法律上理解正义;中国以义务为法本位,美国以权利为法本位;中国司法审判的不独立导致了中国民众对法律的信任缺失,美国独立的司法审判制度是美国民众信赖和尊敬法律的根本所在。

我国应适当借鉴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法律文化中的闪光点,结合国情,进一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

[关键词]法律文化;比较;法律观念;法律制度案例引入1994年,前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一案轰动了全美国。

1995年10月3日,辛普森案陪审团裁决结果公布:辛普森无罪。

庭审中,检方证据确凿,但最终却因程序上的失误而输掉了官司。

之后,民众以及法律界都对裁决结果表示尊重和接受,美国社会特别是白人社会并没有为此掀起巨大的舆情反弹。

2009年,邓玉娇刺死官员案自发生即备受社会关注。

2009年6月16日, 邓玉娇案一审宣判:邓玉娇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属于防卫过当,且邓玉娇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又有自首情节,所以对其免予处罚。

邓玉娇案的判决见诸各大媒体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纷纷表达了对判决的不满,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法律适用问题上,他们认为邓玉娇的行为应属于正当防卫。

这两个案件判决后,中美两国社会舆论对审判结果的态度差异形成了戏剧性的反差。

辛普森一案辛普森证据确凿,但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结果反被舆论接受;而邓玉娇案是判决结果基本符合司法公正,却不被舆论所接受。

本文将以这两个案件的舆情反差为切入点,深层挖掘其背后原因,从而进一步透视中美两国法律文化的差异。

一般认为,法律文化可以划分成以下几个层面:观念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

观念层面的法律文化包括法律意识、法律情感、法律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是法律文化中最深层、最根本、最不易改变的部分,是其他层面的法律文化的基础和渊源。

制度层面的法律文化包括法律制度、规范、程序规则等,它因观念层面法律文化的不同而显示出巨大的差异。

中美法律比较的小案例(3篇)

中美法律比较的小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美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了中美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以一起中美知识产权侵权案例为切入点,对中美法律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异同进行探讨。

二、案例概述2018年,美国一家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款智能手表。

该手表具备心率监测、运动追踪等功能,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在产品上市后不久,我国一家企业(以下简称“中国企业”)发现美国公司的智能手表侵犯了其多项专利权。

于是,中国企业向我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美国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三、中美法律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异同1. 专利制度(1)美国专利制度美国专利制度以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为主。

实用新型专利主要保护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的产品或方法,发明专利则保护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

美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权有效期为20年。

(2)中国专利制度中国专利制度同样以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为主。

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申请条件与美国类似。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有效期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有效期为10年。

2. 侵权判定(1)美国侵权判定美国在侵权判定方面,主要采用“实质等同”原则。

即如果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实质上相同或等效,则构成侵权。

(2)中国侵权判定中国侵权判定主要采用“相同或等同”原则。

与美国的“实质等同”原则相比,中国的“相同或等同”原则对侵权行为的认定更为严格。

3. 赔偿标准(1)美国赔偿标准美国在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方面,主要采用“合理赔偿”原则。

即根据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侵权人的获利等因素,确定赔偿金额。

(2)中国赔偿标准中国在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方面,主要采用“赔偿损失”原则。

赔偿金额的确定主要依据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侵权人的获利等因素。

四、案例分析在本案中,美国公司的智能手表被中国企业指控侵犯多项专利权。

从电影_刮痧_比较中美法律文化_赵亮

从电影_刮痧_比较中美法律文化_赵亮

总第期418M angZhongLiterature从电影《刮痧》比较中美法律文化◎赵亮一、电影《刮痧》内容简介电影《刮痧》是几年前的一部热播影片,其中反映了中美法律文化的内涵及二者间的差异。

主人公许大同移民美国,从事着电子游戏编程工作,经过八年的努力拼搏,终于荣获第七届电脑游戏奖,赢得老板的赞许,两人也逐渐成为朋友。

许大同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曾说过,在美国只要肯付出、肯努力,就一定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将自己视为一名真正的美国公民,而并非流落于异地的漂泊者,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充满了激情和自信,但事情的发展却大出其意料。

许大同在美国站稳脚跟之后,将父亲接来颐养天年。

一天儿子丹尼斯突然喊肚子疼,爷爷根本不认识英文,不敢给孩子乱吃药,于是就给丹尼斯进行了刮痧治疗。

作为一名中国人,深知刮痧是一种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中医物理治疗法,只要手法得当,对人有利无弊,但会在刮痧位置留下印记。

丹尼斯被爷爷进行刮痧治疗之后,后背留下了很深的血印子,不知情的人极易将其视为外伤留下的痕迹,最终许大同因涉嫌虐待儿童被告上了法庭。

最终,丹尼斯的监管权收归美国儿童福利局,禁止许大同及其妻子和儿子相见。

老父亲很是自责,执意回国,大同违背美国法律的规定,偷偷将儿子从监管中心领出来,送老父亲上飞机,并最终决定和父亲一起回中国,在机场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北京才是真正的家。

二、电影《刮痧》所反映的法律文化电影《刮痧》引发了人们对中美文化差异的思考,在亲情、友情、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以及法律观念等诸多方面,中美文化均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到法律领域,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之下,中美法律也是各具特色。

按照刘作翔教授的观点,法律文化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就是采取文化视角思考法律现象的方式以及研究法律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法律文化拥有自身的内容及结构,这两方面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应从方法论意义以及对象化存在两种意义上对法律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法律文化比较摘要: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在一定社会物质条件基础上,国家权力所创制的共同制约法律制度并决定法律制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地位的价值和观念。

由此可见,每个国家都有其各自与众不同的法律文化。

本文通过选取中美法律文化最典型的两个不同方面—法律本位、法律价值取向进行比较分析,并探究该差异产生的原因,让我们不仅认识中美两国法律文化的差异,更看到各自法律文化方面的优秀成果与不足之处,以助于我国对建设中国特色法律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法律文化法律本位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一、引言法律文化是一种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景象,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在一定社会物质条件基础上创造的文化传统。

每个地区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文化,表现在法律方面也是如此。

而每种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与其社会各方面是否相适应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积极的文化间的交流,优势互补。

本文正是通过中美法律文化的比较,让我们正确看待中美法律文化各自的优点及不足,以助于帮助我们吸收美国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推进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的建设。

二、法律文化概述(一)、法律文化的内涵法律文化是一种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从事法律活动的过程中长期起作用的“定势”,是一种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景象,是在一定社会物质条件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国家权力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理念、心理、感情、习惯及理论学说的复合有机体。

法律文化是共同制约法律制度并且决定法律制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地位的价值和观念。

法律文化是与整个文化具有有机联系的有血有肉的习惯,而不是某个社会可以选择或购买因而不具有任何特定社会遗传标志的中性人造品。

所以,每个国家都有其各自与众不同的法律文化,没有两种法律文化完全相同,正如没有两个社会政治、社会结构和一般文化完全相同。

(二)、中美法律文化差异概况及分析由于中美在社会结构、历史传统、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中美法律文化之间也存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在法律理念、法律制度等方面。

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提起法律,课堂上老师也经常拿中国与美国的法律作比较。

比如在《宪法学》课堂上说到“违宪审查”,美国就是一个先例,宪法是美国最大的法规,在美国,宪法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而在我国,虽然宪法在我国的地位是国家根本大法,但在“违宪审查”这方面却与美国还存在很大差距。

的确,中美法律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也表现在很多方面。

在此,不可能一一罗列,特选取最典型的两个不同方面—法律本位以及价值取向进行比较分析,来发现中美各自法律文化的优点与不足,帮助我们借鉴美国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全面建设好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

三、中美法律文化比较及探析(一)、在法律本位上存在的差异及探析1、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强调国家本位主义,忽视个人权利自由,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内容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特色。

古代中国社会以长幼尊卑为基础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宝塔型的等级结构,这种家族式的宗法等级结构需要国家的认可和扶植,由无数个宗法家族构成的社会必然会架起宝塔型的“大家”,因此中国古代政权的架构,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家族制度的模拟和扩大,也就是说以皇权为中心的国家政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凡是在精神上支持、拥护这种典型的专制统治的观念和理论,无论是强调以“权”、“术”治民的法家的国家专制和集权思想还是强调以“仁”、“孝”治世的儒家的德治思想同样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并使这些理论和观念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本位主义就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生存环境,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个性被否定,而尊重人的权利、自由和个性正是法治所追求的。

2、美国法律本位的特点则是日益个人本位化,实现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变迁。

美国的这种个人本位法律文化深受罗马法影响,到了共和国晚期,由于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家族本位逐渐瓦解,个人本位的法律观和法律制度发展起来,开始重视个人的权利,把个人从古代社会的权威中解放出来。

可以说罗马的这种个人主义法律观成为后来欧洲个人主义法律思想的历史渊源。

个人本位法到了古典自然法学派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认为人权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人权理论不仅被写入美国的法律之中,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追求自由平等的观念也从此深入人心。

所以在美国人看来,子女首先是一个平等的个体,享有基本的人权,然后才会考虑到血缘上的关系。

父母子女之间是平等的,子女有属于自己的意志和自由,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二)、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及探析虽然中西法律文化都以秩序和正义为价值目标,但在价值取向上,传统中国的法律文化与美国的法律文化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既凸现出两种法律文化在各自大文化系统的意义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同时又表达出了不同法律文化的终极差异。

1、传统中国的法律文化以秩序为重心,礼法结合,先礼后法,以礼变法。

礼法结合、礼主法辅可以说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礼与法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礼侧重于教化,通过道德的感化来唤醒人们内心中向善的一面,是由里及表;而法则是通过严厉的制裁来扼制人们恶性的发展,是由表及里。

可以这么说“礼以扬善,法以惩恶”。

旧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人情礼教的社会,追求的是和谐和秩序。

而法的强制性和暴力性恰恰与之格格不入,这就使得人们对法的认同显得有些勉强。

“情、礼、法”这一排列顺序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人们通常只有在情和礼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会不得已转而寻求法律的帮助。

这样就不难理解中国古代的民事纷争为什么多以调解为主,身为父母官的官员们在审理案件时,首先是看这一行为是否合情、合理,然后才会考虑到是否合法。

在中国古代,当礼与法相抵触的时候,往往是先礼后法,以礼变法,合礼即是合法。

因此,法律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大大地削弱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礼与法的结合,能使得人们严于律己。

真正地从内心深处信仰和服从法律,而不是因为追于法律的制裁而被动地接受。

所以说,适当的礼法结合未尝不是一条能真正实现社会法治的有效途径。

2、美国法律文化则以权利为轴心,追求正义。

如果说中国人对正义的理解凭的是直觉和情感,那么美国人靠的则是理智。

在美国“正义”,这个词的概念并不是很确定,但是,美国人都普遍认为“正义”指的就是善良和公正,而且他们还喜欢把正义和法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看来法就是正义的体现。

西塞罗在《法律篇》中提到“法是正义,与非正义事物之间的界限,是自然与一切最原始的和最古老的事物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它与自然的标准相符并构成对邪恶予以惩罚,对善良予以捍卫和保障的那些人类法。

”这里,他将正义视为法的目的和衡量法律优劣的标准。

与此相类似,自然法学家把自然法看成是人类至高无上的准则和道德,而正义就是自然法的基本准则,法律必须以正义为价值取向,违背了正义就是违背了自然法则。

卢梭也认为“正义只有通过法律才能实现,否则正义的法则在人间就是虚幻的”。

由此可见,通过法律来实现正义,是西方追求正义的一般基本途径。

相比之下,伦理道德虽然具有社会性,但是它缺乏一定的强制性,而在他们看来那是实现正义所必须的。

因为正义的基本要求是公正和善良,而西方人大都认为人性是险恶的,因此依靠道德并不能实现正义,只有法律才能担此重任,合乎法律的才是合乎正义的。

四、对建设中国特色法律文化的思考(一)、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任何一种法律文化从内容上或结构上都应当是有形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以及与有形结构形态相适应的无形的法律意识形态的协调统一。

在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也应如此。

所以社会主义社会主体应该具备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社会主义法治相适应的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

但事实情况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完善了诸多法律制度,组建了系统化的法律组织机构,建立了完备的法律设施,加快了法律文化中法律制度的建设。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固然制定了不少的法律,但人的实际上的价值观念与现行法律是有差距的,而且,情况往往是,制度是现代化或近于现代化的,意识则是传统的或更近于传统的。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由于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支持,其主导地位已经形成,基本不可动摇。

因此,法律文化建设的重心应放在社会主体的信法、守法、用法心理;较强的民主意识、正义观念和权利观念;法律的权威至上观念、依法办事的精神等法治观念的建构上。

(二)、建设中国特色法律文化思考及对策中国目前正在实施以制度建构为中心的法制现代化发展战略,在加大立法步伐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西方国家法律法规和法律制度的借鉴和移植,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之中,这有利于扩大西方法治文化的影响。

当然,更主要的是有利于中国法治文化的生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中国将不得不挤身到争夺国内、国际市场和资本投资的国际竞争中。

我们可以感觉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紧迫感。

我们只有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实现接轨,包括法治接轨,具备良好的法律文化,才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也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挑战,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发展会因此而压力增大,但压力的增大同时也就意味着动力的增强,意味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生成会越来越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好坏之分,甚至没有高低之别。

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文化宽容,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不同文化在这个大溶炉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的中西文化比较,而是要更在于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憧憬;我们需要广博而开放的民族心态与力求吸纳世界先进文化的方针政策,从而更好地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

因此,我国应当在法律文化方面吸收借鉴美国的优秀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推进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

五、结语: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景象,因此,每个地区、国家的法律文化各有特色。

然而,文化本身没有好坏、高低之别,只是合适的法律文化应该与本国的社会制度、结构协调统一。

本文正是通过中美法律文化的比较,让我们正确认识中美法律文化各自的优点、不足以及该现象的成因。

同时,中国目前正在实施以制度建构为中心的法制现代化发展战略,我们更加需要进行积极的文化间的交流,优势互补,帮助我们借鉴美国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推进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1】〔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等译,清华大学出版,2002年【2】〔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3】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4】潘维大:《英美法导读》,法律出版社,2000年【5】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