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离工程-第三章 膜分离2009

合集下载

3生物分离工程技术第三章固-液分离技术-第二讲离心技术-文档资料

3生物分离工程技术第三章固-液分离技术-第二讲离心技术-文档资料

5、物质的沉降系数
• 假定液体浓度稀薄其黏度为O,颗粒物质为正圆 形,则混溶于液体的颗粒性物质在引力场作用下 的沉降过程仅受重力和液体浮力双重影响。离心 时作用于沉降颗粒的离心力是:
f1颗粒 颗 体 粒 积 液 体 相相 对 对 离 1 6d3密 心 度 力 2
• 根据Stokes定律,离心时沉降颗粒遇到的阻力是:
②相对离心力“ RCF ”
相对离心力是指在离 心场中,作用于颗粒的离 心力相当于地球重力的倍 数,单位是重力加速度“g” ( 980cm/sec2) ,“RCF” 相对离心力可用下式计算:
RCF=ω2r ω=2πrpm
980
60
RCF = 1.119×10-5×(rpm)2 r
( rpm — revolutions per minute生每物分分钟离转(数工,程r)/技mi术n )
• 离心分离过程就是以离心力加速不同物质 沉降分离的过程。被分离物质之间必须存 在或经人为处理产生的密度或沉降速率差 异才能以离心方法进行分离。
生物分离(工程)技术
2、离心机的选择
• 常速离心机:最大转速在8000r/min以内,相对离心
力(RCF)在l×l04×g以下。主要用于细胞、细胞碎片和培养基 残渣等固形物的分离,也用于酶的结晶等较大颗粒的分离。
缺点:
①离心时间较长;②需要制备惰性梯度介质溶液; ③操作严格,不易掌握。
生物分离(工程)技术
(1)差速区带离心法的特点
• 离心管先装好密度梯度介质溶液, 样品液加在梯度介质的液面上, 离心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颗 粒按不同沉降速度向管底沉降, 离心一定时间后,沉降的颗粒逐 渐分开,最后形成一系列界面清 楚的不连续区带,沉降系数越大, 往下沉降越快。

生物分离工程(三版)03章课件

生物分离工程(三版)03章课件
淀方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应用:采用不同的试剂方法实现蛋白质
的沉淀
7
沉淀的定义
由于物理环境的变化而引起 溶质溶解度的降低、生成固体凝 聚物的现象,称为沉淀。
8
沉淀与结晶的区别
沉淀生成的固体颗粒是不定形的 结晶产品为单一组分,而沉淀凝聚物则
成分非常复杂(除了目标产物外,还夹 杂着多种共存的杂质、盐和溶剂等) 沉淀的纯度远低于结晶 多步沉淀操作也可获得高纯度的目标产 品
4
初级分离概念
初级分离是指从发酵液、细胞培养液、胞 内抽提液(细胞破碎液)及其他各种生物 原料初步提取目标产物,使目标产物得到 浓缩和初步分离的下游加工过程。
5
初级分离特点
分离对象:体积大、杂质含量高; 分离技术:低操作成本、适于大规模生产
6
沉淀分离-学习要点
识记:盐析和盐溶概念 理解:蛋白质凝集沉淀的屏障,各种沉
32
等电点沉淀-实现方式
在低离子强度下调整溶液pH值至等电点 在等电点的pH值下利用透析等方法降低
溶液的离子强,使蛋白质沉淀
33
等电点沉淀-操作特点
等电点沉淀在较低的离子强度下进行, 因此沉淀操作结束后无需脱盐
与其它沉淀结合使用,例如在等电点附 近进行的盐析沉淀操作时可以获得更小 的蛋白质溶解度
40
其他沉淀技术
聚合物沉淀
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 聚电解质沉淀
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生物碱试剂以及某些酸类沉淀蛋白质
41
沉淀生成动力学-沉淀生长
异向生长 发生在沉淀生成初期,微细的蛋白质颗粒
为布朗粒子,沉淀生长为扩散速率控制 同向凝聚
较大的沉淀颗粒在搅拌剪切作用下通过碰 撞而进一步凝聚,生成大颗粒沉淀
高离子强度下的盐析

膜分离工程 第三章:膜分离中的传递过程

膜分离工程 第三章:膜分离中的传递过程



无因次化
W无因次 xi z i F Vi xi E P E P xi RT RT xi E P
RT E zi F
*

F——法拉第常数 zi——粒子的电荷 d——膜厚
P*
RT Vi
推动力


例如: 根据无因次化的推动力式,可以对压力、电位、 浓度等不同推动力大小进行比较。 其中,浓度项通常等于1; 压力项取决于所含组分的种类,下页的表-1给 出了常见物质或状态下P*的近似值。对于气体, P*=P
dCA dx

JA——组分A的扩散摩尔通量(即单位时间内,组分A通过与扩散方向相垂直 的单位面积摩尔数),kmol/(m2.s) CA——组分A的摩尔浓度,kmol/m3 x——扩散方向的距离,m DAB——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 m2 /s


对流传质——对流传质基本方程 N A k c C A
推动力

等温条件下,压力、浓度对组分i的化学位贡献为:
i i0 RT ln ai Vi P

i0 ——标准化学位(常数)
为表示非理想性,浓度或组成以活度表示 R——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 Vi——(偏)摩尔体积 xi——摩尔分数 i ——活度系数
a i i xi
平均推动力(X)=位差(ΔX)/膜厚(d)(1)


膜过程的主要位差有化学位差(Δμ)和电位差 (ΔE)两种


当推动力保持不变时,达到稳态后,通过膜的 通量为常数。 对于稳态一维传递,存在正比关系: 通量(J)=比例系数(K)×推动力(X)(2) Fick第一定律就是这种线性关系;对非稳态状 况,可用Fick第二定律描述。 (2)式是典型的黑箱方程(唯象方程)

生物分离工程之膜分离

生物分离工程之膜分离

(1) 相转化制膜工艺 • 将均质的制膜液通过溶剂的挥发或向溶液加入非溶
剂或加热制膜液,使液相转变为固相的过程。相转化 制膜工艺中最重要的方法是L—S型制膜法。 • 加拿大人劳勃(S. Leob)和索里拉金(S. Sourirajan) 发明
溶剂
添加剂
均质制膜液
难渗透性溶 质或溶剂
溶剂
均相膜、复 合膜,非对 称膜
乳状液膜、 支撑液膜
五、 膜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膜材料
无机材料
天然高分子材料 合成高分子材料
• 目前,实用的有机高分子膜材料有:纤维素 酯类、聚砜类、聚酰胺类及其他材料。
• 以日本为例,纤维素酯类膜占53%,聚砜膜 占33.3%,聚酰胺膜占11.7%,其他材料的膜 占2%。
选择性透膜
膜上游 透膜 膜下游 膜分离过程原理:以选择性透膜为分离介质, 通过在膜两边施加一个推动力(如浓度差、压 力差或电位差等)时,使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 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通常膜原料 侧称为膜上游,透过侧称为膜下游。
膜的种类
阳离子膜
高分子膜
带电膜
阴离子膜
分 离 膜
液体膜
非带电膜
微滤膜 超滤膜 纳米滤膜
1. 天然材料--纤维素酯类膜材料 纤维素是由几千个椅式构型的葡萄糖基通过1,
4—β—甙链连接起来的天然线性高分子化合物, 其结构式为:
HCH 2O H O
H
O
OH OH
H H
H OH
H OH
OH H
H
H H
O
O
CH 2OH
HCH 2O H O
H
O
OH
H H
H OH
H OH

生物分离工程-膜分离

生物分离工程-膜分离

• 第一节 膜分离技术概述 • 第二节 膜材料及其特性
• 第三节 膜组件 • 第四节 应用
第一节 膜分离技术概述
一、基本概念
膜分离 (membrane separation)
利用具有一定选择透过特性的过滤介
质进行物质的分离纯化,是人类最早应
用的分离技术之一,如酒的过滤,中草 药的提取等。
膜(Membrane)是什么?有何特性?
选择性透膜
膜上游 透膜 膜下游 膜分离过程原理:以选择性透膜为分离介质, 通过在膜两边施加一个推动力(如浓度差、压 力差或电位差等)时,使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 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通常膜原料 侧称为膜上游,透过侧称为膜下游。
二、膜的种类
阳离子膜 带电膜 高分子膜
阴离子膜
微滤膜
分 离 膜
非带电膜
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
聚砜,聚醚砜,聚芳醚砜,磺化聚砜等 聚砜酰胺,芳香族聚酰胺,含氟聚酰亚胺 等 涤纶,聚碳酸酯,聚乙烯,聚丙烯腈等 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二甲基硅氧 烷等
非纤维素酯 类
聚酯、烯烃类 含氟(硅)类
其他
壳聚糖,聚电解质等
2. 按膜的分离原理及适用范围分类 根据分离膜的分离原理和推动力的不同,可将 其分为微孔膜、超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渗 析膜、电渗析膜、渗透蒸发膜等。 3. 按膜的形态分类
(4)中空纤维(Hollow Fiber)膜组件
•将大量的中空纤维安装在一个管状容器内,中空纤维的一端以
环氧树脂与管外壳壁固封制成膜组件。 •料液从中空纤维组件的一端流人, 沿纤维外侧平行于纤维束流 动,透过液则渗透通过中空纤维壁进入内腔,然后从纤维在环氧 树脂的固封头的开端引出,原液则从膜组件的另一端流出。

生物分离工程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幻灯片课件

生物分离工程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幻灯片课件
透析法的应用
▪ 透析法在临床上常用于肾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 ▪ 在生物分离方面,主要用于大分子溶液的脱盐。由于
透析过程以浓差为传质推动力,膜的透过量很小,不 适于大规模生物分离过程、但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多。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 膜的制造
17.2 膜的制造
▪ 要求: ▪ (1)透过速度 ▪ (2)选择性 ▪ (3) 机械强度 ▪ (4) 稳定性
▪ 分离机理
毛细管流动模型 在膜过滤法中,反渗透和超滤与微滤有不同的分离机理。对于后两者,一般认为是简单的 筛分过程,大于膜表面毛细孔的分子被截留,相反,较小的分子则能透过膜。膜是多孔性的 ,膜内有很多孔道。水以滞流方式在孔道内流动,因而服从Hagen-Poiseuille方程式;
Jv d 2 p 32 L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及清洗方法
什么是浓差极化?
▪ 在分离过程中,料液中溶剂在压力驱动下透过膜,溶
质被截留,于是在膜表面与临近膜面区域浓度越来越 高。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溶质由膜面向本体溶液扩散, 形成边界层,使流体阻力与局部渗透压增加,从而导 致溶液透过流量下降。溶剂向膜面流动(对流)引起溶 质向膜面流动,当溶质向膜面的流动速度与浓度梯度 使溶质向本体溶液扩散速度达到平衡时,在膜面附近 存在一个稳定的浓度梯度区,这一区域称为浓度极化 边界层,这一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生物分离工程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第一讲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 按分子或粒子大小分类 ▪ 按膜孔平均孔径,推动力和传递机制进行分类 ▪ 对称膜与不对称膜 ▪ 有孔膜与无孔膜

第三章 膜分离技术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 教学课件

第三章   膜分离技术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 教学课件
2020/6/16
优先吸附--毛细孔流理论基本论点
(1)由于膜的化学性质对溶质具有排斥作用,根据Gibbs吸附方程 ,溶质是负吸附,水是优先吸附。因此,在膜与溶液界面附近, 溶液浓度剧烈下降,在膜的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纯水层,纯水层 的厚度与膜的表面性质密切相关。 (2)膜表面存在着毛细小孔 ,当毛细孔的直径为纯水层厚度t的2倍时 (称临界孔径),可以得到最大的透水率和脱盐率。不同材料的 膜有不同的临界孔径。研制最佳的膜是在膜的表面形成尽可能多 的孔径为2t的毛细孔。孔径小于2t,膜的透水率降低;孔径大于2t 时,由于部分含盐溶液也会通过膜孔而使脱盐率下降。
氢键理论指出反渗透膜材料必须是亲水性的,水在膜中的迁移主 要是扩散。
2020/6/16
膜材料
膜应该满足的特性: 膜应具有较大的透过速度和较高的选择性; 机械强度好; 耐热、耐化学试剂、不被细菌侵袭; 可以高温灭菌; 价廉等。
2020/6/16
膜的分类
1. 按膜的材料分类
天然高分子材料 合成高分子材料 无机材料 复合材料 生物材料
2020/6/16
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
2020/6/16
氢键理论
氢键理论也称孔穴有序扩散模型。 基本要点: (1)膜内大分子之间存在着两种区域晶相区和非晶相区。 (2)水和溶质不能进入晶相区。 (3)在膜内存在着两种状态的水,即结合水和游离水。结合水是当水
进入非晶相区后与膜内羧基上的氧原子发生氢键而形成的。这种 结合引起水分子熵值极大下降,这种水具有整齐的类冰状结构。 离开膜基团较远的水称为游离水,性质与一般水相同。结合水的 强度,取决于膜的孔径,孔径愈小,结合愈牢。
2020/6/16
天然高分子材料 种类:纤维素衍生物,如醋酸纤维膜、硝酸纤维膜 和

生物分离工程膜分离3课件PPT

生物分离工程膜分离3课件PPT

但如前所述,膜分离的最大问题是膜污染引起的透 过通量大幅度下降。如合理地解决膜污染和清洗问题, 保持较高的透过通量,错流过滤将会替代传统的过滤技 术和离心分离技术,成为菌体分离的重要手段。 2 小分子生物产物的回收 氨基酸、抗生素、有机酸和动物疫苗等发酵产品的 相对分子质量在2000以下,因此选用MWCO为l×104一 3×104的超滤膜,可从发酵液中回收这些小分子发酵产物, 然后利用反渗透法进行浓缩和除去相对分子质量更小的 杂质。
膜的分离操作
• 超-微滤的工作模式可分为浓缩、透析和纯化三种。 1、浓缩 主要用于以菌体或蛋白质浓缩为目的的膜分离。 在浓缩悬浮粒子或大分子的过程中,产物被截留 在料液罐中。
在分批浓缩中,浓缩物的最终体积Vc,可由其 初始体积V0和透过体积Vf之间的质量平衡来确定。 Vc = V0 – Vf 体积浓缩系数CF
V0 t 存在如下方程: Rk (c0 / c)1/ R c0 c ln( cs / c)dc
c
将各种参数带入上式,得到浓缩倍数与时间 的关系见下表:
2、洗滤或透析: 在悬浮粒子或大分子的透析过滤中, 产物被膜截留住,低相对分子量溶质 (盐、蔗糖和醇)则通过膜。主要以 除去菌体或高分子溶液中的小分子溶 质为目的。 透析过程中向原料罐中连续加入水或缓冲液, 若保持料液量和透过通量不变,则目标产物和小 分子溶质的物料衡算式为:
多级串联连续操作
膜技术的应用
膜分离法在生物产物的回收和纯化方面的应用可归纳为 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培养基的除菌; (2)发酵或培养液中细胞的收集或除去; (3)细胞破碎后碎片的除去; (4) 目标产物部分纯化后的浓缩或洗滤除去小分子溶质; (5) 最终产品的浓缩和洗滤除盐; (6) 制备用于调制生物产品和清洗产品容器的无热原水。

生物分离工程 第三章

生物分离工程 第三章

3
初 级 分 离
3.1.2 盐析沉淀
3.1.2.1 蛋白质盐析的原理
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 淀的现象称为盐析(salting out)。
logS 盐溶 盐析
logS = β - K sI
1 I ci Zi2 2
0
0.15~0.2M
I
3
初 级 分 离
机理: ① 破坏了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层,使蛋白质分子 表面的疏水基团暴露,蛋白质分子通过疏水作用相互聚 集而沉淀; ② 无机盐中和了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电荷,使蛋白质 分子之间的电荷排斥作用消失,蛋白质分子的聚集作用 增强。
351 288 225
193 162 142 129 97
390 326 262
230 198 177 164 132
430 365 300
267 235 214 200 168
472 406 340
307 273 252 238 205
516 449 382
348 314 292 278 245
561 494 424
机理:有机溶剂的加入使溶液的介电常数下降。 优点:有机溶剂密度低,易于沉淀分离;沉淀产品 不需脱盐处理;沉淀色泽较好。
缺点:容易引起蛋白质变性失活,必须在低温下进 行。
3
初 级 分 离
3.1.5 热沉淀
机理:热变性沉淀。 沉淀对象:热稳定性较差的杂蛋白质。
3.1.6 其他沉淀法
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 聚电解质沉淀 多价金属离子沉淀
3
初 级 分 离
(3)硫酸铵添加量的确定 ① 利用公式计算
20℃
0℃
534( M 2 M 1 ) W 4.05 0.3M 2

生化分离工程:3-1.膜分离

生化分离工程:3-1.膜分离
33
1)板框式膜组件 基本组成 • 平板膜、支撑盘、间隔盘。三种部件相互交
替、重叠、压紧。
34
特点: • 组装比较简单,可以简单地增加膜的层数以提高处理量; • 操作比较方便。 • 板框式膜组件组装零件太多;装填密度低;膜的机械强度
要求较高。 应用: • 超滤(UF)、微滤(MF)、反渗透(RO)、电渗析
市售膜的大部分为合成高分子膜,主要有聚砜、聚丙烯腈、 聚酰亚胺、聚酰胺、聚烯类和含氟聚合物等。特点是耐高 温,适用pH范围广,耐氯能力强,可调节孔径范围宽, 使用寿命较长 。
如聚砜可用于制造超滤膜 ,使用时最高温度可达70~80℃, pH范围在1~13,孔径范围约为1~20nm。
18
无机材料
主要有陶瓷、微孔玻璃、不锈钢和碳素等。无机膜的特点 是机械强度高,耐高温、耐化学试剂和耐有机溶剂,但缺 点是不易加工,造价较高。
– 耐高温:高通量带来的温度升高和清洗的需要 – 耐酸碱:防止分离过程中,以及清洗过程中
的水解; pH适用范围广
21
2.功能性
浓缩:目的产物以低浓度形式存在,因此需 要除去溶剂;
(截留物为产物) 纯化:除去杂质; 分离:将混合物分成两种或多种目的产物;
选择性,透过特性
反应场:把化学反应或生化反应的产物连续 取出,能提高反应速率或提高产品质量。界面;
进水 (O/I) 1st 分离层 0.30 mm 厚度
膜丝断面
2nd 分离层
Lumen Area
49
50
特点:
• 结构紧凑,装填密度很高; • 清洗困难; • 中空纤维膜一旦损坏无法维修,只能更换膜组件; • 液体在管内流动时阻力很大,易阻塞。
51
中空纤维超滤膜结构

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2、Cell isolation and disruption差速离心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大小差别区带离心zonal ~:差速S;平衡ρ滤饼的重量比阻r B:表示单位滤饼厚度的阻力系数,是衡量过滤特性的主要指标。

随操作压力差的提高而增大。

终端过滤Dead-end filtration:即料液流向与膜面垂直。

膜表面滤饼阻力大,透过通量很低。

错流过滤Cross-flow filtration:固体悬浮液流动方向与过滤介质平行。

能连续清除过滤介质表面的滞留物,使滤饼不能形成,整个过滤中能保持较高的滤速。

3、初级分离沉降系数:颗粒在单位离心场中粒子的速度。

沉淀Precipitation:物理环境的变化引起溶质溶解度降低,生成固体凝聚物的现象。

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等分离。

盐析Salting-out: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

β—盐浓度为0时,蛋白质溶解度的对数值。

与蛋白质种类、温度、pH值有关,与盐无关;盐析常数Ks:,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种类有关,与温度、pH值无关。

等电点沉淀:蛋白质在pH值为其等电点的溶液中净电荷为零,蛋白质之间静电排斥力最小,溶解度最低。

利用蛋白质在pH值为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溶解度下降的原理进行沉淀分级的方法。

热沉淀thermal precipitation:利用在较高温度下,热稳定性差的蛋白质发生变性沉淀的现象。

用于分离纯化热稳定性高的目标蛋白。

非离子型聚合物nonionic polymers聚乙二醇(PEG)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加入少量能使其溶液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

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

泡沫分离foam separation:是以气泡为介质,利用组分的表面活性差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根据表面吸附原理,利用同期鼓泡在液相中形成的气泡为载体对溶质或颗粒进行分离。

临界胶团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浓度到达一定值,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聚集成胶团后,溶液的表面张力不再随c增大而降低,表活在水溶液中形成胶团的最低浓度称为CM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溶解—扩散模型
具体过程包括: • ①溶质和溶剂在膜的料
液侧表面外吸附和溶解。 • ②溶质和溶剂之间没有
相互作用,它们在各自 化学位差的推动下仅以 分子扩散方式(不存在 溶质和溶剂的对流传递) 通过反渗透膜的活性层。 • ③溶质和溶剂在膜的透 过液侧表面解吸。
• 在膜分离过程中,料液溶解通过膜相际有三种基本 传质形式。
概论
膜的厚度应在0.5mm以下,否则不能称其为 膜 优点: 1)、能耗低。膜分离不涉及相变,对能量要求低, 与蒸馏、结晶和蒸发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2)、分离条件温和,(剪切力小,温度低)对于热 敏感物质的分离很重要; 3)、操作方便,结构紧凑(占地空间少)、维修成 本低、易于自动化。 4)、浓缩和纯化集成 5)、系统可密闭循环,防止外来污染;易于和反应 或其他分离过程集成和耦合
▲■

▲■■
▲ ■■
单价盐 不游离酸



▲ 膜的分类与物性
常用膜分离技术的基本特征
各种膜分离方法的应用范围
2.1.2按膜分离过程的推动力划分
推动力 压力差 气体分离 电位差 浓度差 浓度差(分压差) 浓度差加化学反应
膜过程 反渗透、超滤,微滤、
电渗析 透析、控制释放 渗透气化 液膜、膜传感器
d ——圆柱型孔道的直径(m)
L ——膜的有效厚度,为扩散曲折率×膜 厚(m)
Δp ——膜两侧压力差(kPa)
µ——溶液的粘度(Pa·s)
dp
de
对于颗粒层中不规则的通道,可以简化成由一组当量直 径为de的细管,而细管的当量直径可由床层的空隙率和颗粒 的比表面积来计算。
颗粒床层的特性可用空隙率、当量直径等物理量来描述。
大分子
小分子
水分子
透析法的应用
常用于除去蛋白或核酸样品中的盐、变性剂、还原剂之类 的小分子杂质,
有时也用于置换样品缓冲液。 由于透析过程以浓差为传质推动力,膜的透过量很小,不
适于大规模生物分离过程、但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多。 透析法在临床上常用于肾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
蛋白质、无机盐
缓冲液
无机盐
缺点
1)、膜面易发生污染,膜分离性能降低,故需采用与工艺相适应的膜面清洗方法; 2)、稳定性、耐药性、耐热性、耐溶剂能力有限,故使用范围有限; 3)、单独的膜分离技术功能有限,需与其它分离技术连用。
第二节 膜分离原理及分类
2.1 分类
2.1.1按膜粒径划分
粒径
0.1 1nm 10 100 1μm 10
小分子
病毒 蛋白质
乳胶
超细胶体微粒
细菌 细胞
微粒
100 1mm
反渗透
微滤 超滤
一般过滤
原理
几种膜分离技术的分离范围
微滤 超滤 纳滤 反渗透
▲■●◆×
▲■●◆× ▲■●◆×
× ×
悬浮粒子




×
× ×
▲■●◆ ◆ ▲ ■ ● ◆◆ ▲ ■ ● ◆◆
大分子
▲■●



● ●
▲ ■ ●●
糖 二价盐 游离酸
RT ln
ci
0( p
p0 )
(1-2)
式中
膜相中组分i的偏摩尔体积
p0 - 标准态压力
将式 (1-2)代入式(1-1)中,得
Ji Di C(i RT d C i i dp ) (1-3)
RT Ci dx
dx
由上式可见,推动力包括两项,即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 对于稀溶液来说,溶剂(通常为水)的浓度改变很小,因而 可只考虑压力的影响。相反,对溶质来说, 一般截留率较
离子间交换 选择互换作用
RSO3-H+
Na+ H+
选择透过作用, RSO3-Na+
膜上反离子是 H2O
什么,无关紧 Na+
Na+
要,主要是骨
Cl-
架的电荷作用。
解吸后须再生,并恢 复成原来的离子型式, 才能继续使用。
可连续使用, ∵是透过,不是交换。
膜的分类(5)渗透气化
• 疏水膜的一侧通入料液,另一侧抽 真空或通入惰性气体,使膜两侧产 生溶质分压差。在分压差的作用下, 料液中的溶质溶于膜内(溶解差 异),扩散通过膜,在透过侧发生 气化,气化的溶质被膜装置外设置 的冷凝器冷凝回收。
电荷作用膜分离机理
Membrane
C
E
➢ 膜-溶 质电荷 相互作 用
L
Positively charged lysozyme
Negatively charged CEA
C: Convective force;
E:
Electrostatic force;
L: Positively charged lysozyme layer
2.道南(Donnan)效应:纳滤膜本体带有
电荷性,对相同电荷的分子(阳离子)具有较 高的截留率。
低压力下仍具有较高脱盐性能; 分离分子量相差不大但带相反电荷的小分子(短肽、氨基酸、抗生
素)。
纳滤膜分离机理示意图
++
--
料液
-- ++
带负电荷的膜
透过通量
2.2 膜分离理论
• 溶解—扩散模型 • 孔模型 • 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模型 • 浓差级化模型
• 根据fick定律或简化的1-3公式
对溶质(组分2)来说,其摩尔通量为
J2
D2
c2 x
B(C'2-C'2')
1-7
B D2K '
1-8
x
K’表示溶解系数
J1
J v
M
A1(p )
J2
D2
c2 xBiblioteka B(C'2-C'2')
J2 J1
(B C) A1(p )
•透过液浓度(J2/J1)随压力升高而降低 •溶解扩散模型适用于均匀的膜,能适合无机盐的反 渗透过程,但对有机物常不能适用。就这些方面说来, 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比较优越。
第三章 膜分离
内容简介
• 概论 • 膜分离原理及分类 • 膜材料 • 膜设备 • 影响膜分离因素及膜分离过程 • 应用例子
第一节 膜分离技术概论
• 膜分离的概念:利用被分离物质性质差异(大小, 电性)、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 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 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
• 发生了相变,消除了渗透压
• 适用于:高浓度混合物的分离,特 别适用于共沸物和挥发度相差较小 的双组分溶液的分离
渗透蒸发原理示意图
水分子
醇分子
膜的分类(6)亲和膜
• 亲和超滤过程(分离目标物的同时,浓缩其他成分)
膜亲和过滤技术
传统的研究中,膜分离和亲和分离是2个平行发展 的研究方向,在生物分子的分离和纯化方面各具 特色,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克服的技术缺陷。
空隙率:单位体积床层中的空隙体积称为空隙率。
床层空隙体积
通过膜相际传质过程基本形式示意图
过膜动力学
• 反渗透膜的表皮层没有孔道。物质的渗透能力,取 决于它在膜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
溶解扩散模型 由Merten[11]等于1965年提出。反渗透膜的表皮层,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没有发现孔 道,故排除了溶液主体以滞流方式流经表皮层的可能性,因此假定溶剂或溶质分子首先 溶解在膜中,然后扩散通过膜。 根据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组分i的扩散速度应和化学位梯度成正比:
膜的分类(7)纳米膜
纳滤技术是反渗透膜过程为适应工业软化水的需求
及降低成本的经济性不断发展的新膜品种,以适应 在较低操作压力下运行,进而实现降低成本演变发 展而来的。
膜组器于80年代中期商品化。纳滤膜大多从反渗透
膜衍化而来。
纳滤 ( NF,Nanofiltration)是一种介于反渗透和
超滤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
膜的分类(4)电渗析膜
• 电渗析技术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电场力推 动),由于离子交换膜的阻隔作用(离子交 换),实现溶液的淡化和浓缩,分离推动力是 静电引力。
Na+ +
固定离子
-
Cl-
正极
阴离子交换膜 负极
电渗析原理
电渗析分离原理示意图
离子交换膜和离子交换树脂的区别
作用机理
使用方法
树脂

能透过一价无机盐,渗透压远比反渗透低,故操作 压力很低。达到同样的渗透通量所必需施加的压差 比用RO膜低0.5~3 MPa,因此纳滤又被称作“低压 反渗透”或“疏松反渗透”( Loose RO )。
纳米膜的分离机理
1.筛分:对Na+和Cl- 等单价离子的截留率较低,
但对Ca2+、Mg2+、SO42-截留率高,对色素、染料、 抗生素、多肽和氨基酸等小分子量(200-1000) 物质可进行分级分离,实现高相对分子量和低 相对分子量有机物的分离,
计算: Carman-Kozeny方程(见上)。
优点:A、消除了滤饼的阻力,过滤效率高;B、超滤回收率 高;C、滤液的质量好;D、减少处理步骤
膜的分类(3)透析(DS)
原理:浓差扩散 操作: 用途:
A、人工肾,腹膜透析; B、样品脱电解质; C、浓缩富积; D、气体分离(利用透析袋对不同气 体的通透性) 优点: A、方法和设备简单,价格低廉; B、实验室最常用的样品脱盐方法 缺点: A、透析的速度缓慢; B、溶质稀释。
数。
膜的分类(2)微滤(MF)和超滤
特点: • 超滤和微滤都是利用膜的筛分作用,以压差为推动力; • 与反渗透膜相比,超滤和微滤膜具有明显的孔道结构; • 操作压力较反渗透操作低,超滤操作压力在0.1~1.0 MP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