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教材编委-湖南师范大学周跃云教授在西安市举办的“湘教版教材回访会”上的讲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青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比如“丁克”现象等,都可能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 。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例如,不同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我国首都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政治中心,皇宫的位置是处于城的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以此为轴线的原点排列,反映出封建王朝皇帝主宰天下的意志和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传统。美国的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个轴及其交汇处成为城市中心,而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也体现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主与法制精神。这些事实或现象都是进行教学的切入点。

地域文化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本节不可能全面叙述:在介绍外国文化与人口时,重在生育文化与人口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在介绍中国文化与人口时,重点也在于中国生育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

在人口与环境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与环境观念。由于本章以人口增长内容为主线,因此,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懂得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人对资源环境的终极依赖性,从而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例如,在叙述人口增长模式的时候,世界和我国古代、近代以至现代的人口增长情况及其原因就是两条重要线索。

对于人口迁移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对人口迁移现象的认识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结合实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验证和说明。

对于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二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人口与环境方面的思考、实践和探究活动。本章共有各类活动15个。这些活动的难易程度并不相同,但这些活动所采取的形式,大部分是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有关基础资料,让学生阅读后思考、讨论或回答相关的人口与环境问题。我们以为,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

的意识,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人口合理容量”一节中,有一个活动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由我们提供学界关于“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的三派争论资料,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同意哪一派观点”,并要他们说出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比较简单,但真正要回答得好,则需要学生对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作较多的思考。

三是如何满足学生不同的人口与环境知识的学习需要。本章主要通过提供多种阅读资料和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内容来实现。有的阅读资料内容相当简单,例如《婚姻法》选录;有的阅读资料内容相当复杂,例如阅读“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与人口增长”资料就需要学生拓宽某些农学、生物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活动内容同样是有易有难。例如,通过简单计算获取的结果来回答问题一类的活动是较容易的,而根据资料“总结我国历史人口数量变动的特点和趋势”、“试分析我国东部、西部地区以及南方、北方地区,它们的环境承载力各有什么特点”一类的问题显然就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

四是如何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本章主要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关于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两种评议观点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像“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

五是如何在人口与环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我们知道,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考虑到各地条件的差异和限制,本章只在第一节的“活动”中要求学生“查找本地(乡、镇、县、市、省皆可)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然后,“根据所查找的资料,绘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事实上,教师如果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话,也可以对本节相关的某些内容再加工,例如把“我国历史人口数量的变动”表中的有关数据资料转换为曲线图或柱状图,以与图1-1、图1-5进行比较,这样,又比较利于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探究活动。

总之,在本章的编写中,我们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内容的。老师的任务,主要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的学习目标。

2)城市与环境。本章主要探讨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三个不同的侧面进行阐述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城市集中了大量的非农业人口和第二、三产业活动,是人与地理环境关系影响深刻的地域。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协调处理好人地关系,城市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