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工作高一地理必修2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与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与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三、教学目标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期末取得好成绩.四、教学措施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与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五、教学进度教学进度的安排体现出教学时间利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关系到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成败.我在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工作上的实际情况,在组内进行广泛的讨论后,制定出教学进度表.1、时间安排3月1日------3月20日第1单元3月21日------4月17日第2单元4月18日------5月15日第3单元5月16日------6月19日第4单元2、工作安排高一地理备课组由两人组成,集体备课和习题配置由两人分工完成,其中单周由王伟作中心发言人,双周由袁旭作中心发言人,提前做好准备,按规定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好学案导学,习题原则上每节一篇〔主要利用学案〕,单元结束后出一套综合练习题.习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由集体备课时研究确定,每节上课前保证准备妥当,以免上课时浪费时间.学案要经过认真的选题,避免错题和偏题的出现.六、课时安排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2课时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2课时第三节人口迁移2课时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1课时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4课时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课时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课时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3课时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3课时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与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课时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课时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课时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课时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课时七、教学上应突出做好的几项工作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基础知识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工具;基础知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知识是工具、知识是依据,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知识要围绕问题、围绕新材料、新情景重新整合.2、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对考生多年来刻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能力的鼓励和尊重;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首先应当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再考虑其他;强调主干知识是在选材上注意所考查的知识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分量;强调主干知识是指试题的新情景、新材料、新角度的落脚点必须落在学科基本内容和主干知识X围内,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3、重视知识网络的教学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和网络;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有它内在的联系和自身的规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编织学科的体系、框架和网络的过程;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梳理的过程.4、坚持知识的三点论:知识点、连接点、生长点强调考查主干知识不意味着让考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恰恰是强调要建构学科知识的框架、体系和网络;命题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指围绕新问题、新材料、新情景要重新整合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系统;高考命题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高考命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5、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思想突出能力的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是高考命题的改革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注意那些对学生的思维变化有科学意义的,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相衔接的那些能力.以上是高一地理组的教学工作计划,定有不足和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学科之一。

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必修二》(湘教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本文将以该教材为基础,设计一节具体的地理必修二课堂教学。

一、课程概述地理必修二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地质基础、生物圈的多样性、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城市与人口等五个模块。

本节课将围绕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进行设计,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培养学生对土地利用问题的认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图形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土地资源的行动中。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了解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2.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图形解读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第四章“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

2. 教具:PPT、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

3. 学具:纸、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土地利用分布图,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讲解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和利用,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如农业用地、城市用地、工矿用地等。

结合实际案例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土地利用的理解。

3. 图文解析(25分钟)利用PPT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

通过分析图表,让学生了解全球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小组活动(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城市或农村地区,调查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并设计一份简易问卷调查相关信息。

湘教版新课标地理必修2全册教案

湘教版新课标地理必修2全册教案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2)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5)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众多文字材料、照片、图表、录像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的事实、原因以及后果,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让学生从众多资料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发现人口爆炸、环境对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切实弄清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3)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各自见解的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构建起新知识。

所以本节课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通过观察图片、影像资料、动手计算等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关心我国和自己家乡基本人口国情,从内心树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3、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难点:1、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2、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套教案(湘教版)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套教案(湘教版)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套教案(湘教版)
全新推出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套教案,教案完全与教科书同步。

每个教案分为三个栏目,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引用经典的案例和身边的地理情境,并提出相应的地理问题,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精选地理素材,包括图片、视频、表格等,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问题中穿插小问题,呈螺旋式上升的系统结构。

贴合最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最新要求。

以下是各小节教案部分图片。

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
人口容量
城乡空间结构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精品

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精品

湘教版教材编委-湖南师范大学周跃云教授在西安市举办的“湘教版教材回访会”上的讲稿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

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

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

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

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1)人口与环境。

《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

湘教版地理必修Ⅱ教材评析与修订建议

湘教版地理必修Ⅱ教材评析与修订建议
加 强学 生 的探 究式 学 习的理 念 。本教 材 “ 活动 ”又 分为
2 .教学 目标上突出了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的培养 通过地理必修 Ⅱ的学 习,可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 基本 的地理观念。如 :正确的人 口观 、资源观 、环境 观、人地关系协调观 、可持续发展观等 ,加强现代公民 应具备的价值观念教育。例如 :通过区位因素及其发展 变化的分析 ,使学生树立全面地 、 辩证地 、发展地看问 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特点的学
引导 ,学生便 可 以分析 出 案例所 蕴涵 的地 理原理 。
联 系社会实际 ,让学生动手动脑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 主体作用 ,以提高学生思考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 ) 三 教材表述栏 目的分析 地理必修 Ⅱ的表述栏 目包括正文 、阅读 、活动和 双语学习等四个部分 。教材各栏 目比例合理 ,体现了新

节 “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 “ 市化过程与特 城
理论在实践 中得 出 ,实践在理 论指导下进行 。即有些 “ 实践活动”是为了得出理论,而有些 “ 实践活动”是
为 了验 证理 论 。
点” 、第三节 “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
用 大量 的文 字对城 市 区位 、土地 利用 、功能 分 区和空 间
( )“ 1 探究活动”占活动总数的5 . %,体现 出 6 5 9 新课程下更加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本教材 的 “ 探究活动”多为案例分析,且多出现在一段 “ 正文 ” 之后 ,即 “ 正文”为所要探究的案例做了最基础 的知识 铺垫 ( 包括基本的原理 、规律等 ),再通过教师的正确
19 0 页 10 O %
总 计 4 .5 27 页 3 .5 57 页 2 5 67 页 百 分 比 3 .2 3 .0 92 % 28 % 2 4 45 %

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精品

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精品

湘教版教材编委-湖南师范大学周跃云教授在西安市举办的“湘教版教材回访会”上的讲稿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

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

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

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

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1)人口与环境。

《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第一篇: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工作高一地理必修2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

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

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

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

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期末取得好成绩。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 第一节人口的增长模式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 第一节人口的增长模式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增长模式一、课程标准要求与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运用实例,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并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二、教材分析作为《人口与环境》学习的开篇部分,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内容主要讲述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

本节课主要有三部分的内容: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上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本节课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三、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的断层,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薄弱,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欠缺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人口数量的认识,学生由于熟悉而比较容易接受,对于其中的某些知识,学生凭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可以理解,如对人口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概念容易理解,人口增长原因也能很容易想到生产力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一、教材的容分析及处理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

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

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

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

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1)人口与环境。

《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

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1. 引言1.1 概述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是指通过湘教版的地理教材,对高中学生进行选择性必修2的地理课程的教学安排和进度规划。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目,具有广泛的知识内容和实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讨论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文章内容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结构;其次,将详细阐述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计划的内容、目标和方法;接下来,将深入探讨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课程的具体教学进度和相关活动安排;然后,将介绍实施情况与效果评估,包括学生反馈、教师总结与建议以及效果评估与改进措施;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核心观点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改进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设计和实施情况,评估其效果以及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安排、教学活动安排以及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该课程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情况,并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此外,也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思考与反思,从而提高课程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计划2.1 内容介绍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境内重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和区域差异的能力。

本教材内容广泛、丰富多样,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资源与环境等主题。

2.2 教学目标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认知水平。

-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空间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方式以及合作精神。

- 培育学生关爱社会、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教材情况《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是针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教材。

该教材以地球为基础,以中国为重点,全面介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的实用性和启发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理解地质历史和地球动力学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掌握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发现过程;3.理解地球内部热力学的原理,认识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表现;4.能够分析地震与火山对人类社会及生命安全的影响。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地质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概念的介绍;2.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现与发展;3.地球内部热力学的原理和深部岩浆的形成;4.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表现;5.地震与火山对人类社会及生命安全的影响。

教学方法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课前呈现视频资料,用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下,预览课本内容,做好思想准备;2.课堂讲解:对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介绍,并补充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理解;3.多媒体演示,通过运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生动形象地呈现地质历史、地球动力学、地震、火山等知识;4.黑板板书,重要理论内容进行重点板书,深刻的思考,明确的表述,为提供良好的桥梁作用。

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开场:地质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概念分享(15分钟);2.重难点讲解(30分钟);3.课堂互动:学生自学知识点,进行斗争互动(25分钟);4.黑板板书:总结重点知识和重要概念(20分钟);5.课堂总结:本节课的收尾与下一节课的预告(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既注重了知识传授与概念学习,又体现了探究的方式和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教育的质量提升。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既能够快速地了解地理知识,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及其现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探究态度。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

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

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

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

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1)人口与环境。

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看法及意见

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看法及意见

湘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传承了初中教材的一些成功作法,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练习和小活动是其一大特点,这样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巩固新学的知识,也方便了教师教学;课本中的语言表述追求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教材在编排和结构上,基本遵循了课标中内容标准表述的逻辑和顺序。

1.教材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注重必修3册教材的递进性和相互联系,选修7册教材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教材的分工与衔接,初中教材偏重于说“地”,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教材则更侧重于讲“理”,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确保了地理课程体系的渐进性和完整性。

2.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加强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渗透。

如,必修《地理Ⅰ》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由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宇宙中的地球”到人类周围的环境“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引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这种时空上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严重影响着人类活动,最后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全书的总结。

整个教材紧扣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和人地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必修《地理Ⅱ》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阐述了“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等,最后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尾,阐述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地理Ⅲ》以区域为载体,阐述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并在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的同时,不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在最后部分阐述了时代气息浓厚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紧跟了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

必修三册教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 湘教版必修2】 1.3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媒体与教具]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3-2-1农业区位因素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3-2-1农业区位因素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3-2-1农业区位因素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第一节阐述“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学习,是上一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并且为我们下一步学习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范例。

因而对本单元内容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学习好本节内容尤为重要。

2、主要内容本节主要内容为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它们对农业生产和布局影响程度不同。

而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农业生产条件,相应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即农业地域类型。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从而切身体会到农业生产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

(2)教学难点: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农业区位因素,才能理解和掌握农业的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也是高考中简答题分析题的答题要点.难点的依据:学生对农业方面的知识体验很少。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作为农村学生,应该说学习农业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当前的现实是,农村的孩子对待农业也一窍不通,根本不知道小麦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

对于这种现状,作为教师,不用着急讲书本上的知识,应该先丰富学生的农业知识,尤其是各种作物的习性。

2、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湘教版教材编委-湖南师范大学周跃云教授在西安市举办的“湘教版教材回访会”上的讲稿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

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

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

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

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1)人口与环境。

《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

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

当今大城市里的年青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比如“丁克”现象等,都可能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 。

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例如,不同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

我国首都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政治中心,皇宫的位置是处于城的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以此为轴线的原点排列,反映出封建王朝皇帝主宰天下的意志和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传统。

美国的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个轴及其交汇处成为城市中心,而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也体现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这些事实或现象都是进行教学的切入点。

地域文化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本节不可能全面叙述:在介绍外国文化与人口时,重在生育文化与人口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在介绍中国文化与人口时,重点也在于中国生育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

在人口与环境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与环境观念。

由于本章以人口增长内容为主线,因此,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懂得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人对资源环境的终极依赖性,从而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

例如,在叙述人口增长模式的时候,世界和我国古代、近代以至现代的人口增长情况及其原因就是两条重要线索。

对于人口迁移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对人口迁移现象的认识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

结合实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验证和说明。

对于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二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人口与环境方面的思考、实践和探究活动。

本章共有各类活动15个。

这些活动的难易程度并不相同,但这些活动所采取的形式,大部分是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有关基础资料,让学生阅读后思考、讨论或回答相关的人口与环境问题。

我们以为,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人口合理容量”一节中,有一个活动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由我们提供学界关于“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的三派争论资料,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同意哪一派观点”,并要他们说出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比较简单,但真正要回答得好,则需要学生对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作较多的思考。

三是如何满足学生不同的人口与环境知识的学习需要。

本章主要通过提供多种阅读资料和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内容来实现。

有的阅读资料内容相当简单,例如《婚姻法》选录;有的阅读资料内容相当复杂,例如阅读“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与人口增长”资料就需要学生拓宽某些农学、生物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活动内容同样是有易有难。

例如,通过简单计算获取的结果来回答问题一类的活动是较容易的,而根据资料“总结我国历史人口数量变动的特点和趋势”、“试分析我国东部、西部地区以及南方、北方地区,它们的环境承载力各有什么特点”一类的问题显然就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

四是如何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本章主要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例如,关于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两种评议观点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像“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

五是如何在人口与环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

我们知道,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

考虑到各地条件的差异和限制,本章只在第一节的“活动”中要求学生“查找本地(乡、镇、县、市、省皆可)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然后,“根据所查找的资料,绘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

事实上,教师如果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话,也可以对本节相关的某些内容再加工,例如把“我国历史人口数量的变动”表中的有关数据资料转换为曲线图或柱状图,以与图1-1、图1-5进行比较,这样,又比较利于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探究活动。

总之,在本章的编写中,我们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内容的。

老师的任务,主要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的学习目标。

2)城市与环境。

本章主要探讨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三个不同的侧面进行阐述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集中了大量的非农业人口和第二、三产业活动,是人与地理环境关系影响深刻的地域。

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协调处理好人地关系,城市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是从城市区位、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4个单元讨论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

研究城市区位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这里阐述了区位的一般概念、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

在区位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城镇空间布局与人口分布、水陆运输、历史文化、经济贸易等因素关系密切。

城市的布局,要尽量避开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选择地基较好的地方,要求工程量不太大,有足够的水资源可供利用。

居住区应布置在工业区的上风向和河流的上游。

城市周围应拥有良好的植被和较大的水面。

城市土地利用反映出城市的布局形态和功能分区。

城市用地通常可划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就城市功能分区来说,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它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

中心商务区影响制约着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布局和房地产价格。

探讨空间结构模式,教材列举了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关于中心地理论,则侧重于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对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比如中心地、中心地职能、服务范围、门槛、空间相互作用等。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包括两个单元: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的区域集聚过程。

在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三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四是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关于城市化的作用机制,可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城市化能够增加就业,扩大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有助于城市产业的提升。

目前,城市逐渐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能够广泛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密切,第三产业能够促进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三是城市化主要受制于农村劳动力过剩所产生的推力和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拉力。

城市化并不等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是重大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着显著差别:一是发达国家注重城市化的质量,发展中国家则更重视城市的数量和规模。

二是发达国家表现出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趋势,发展中国家则强调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以及对于所在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三是发达国家注重城市区域的发展,发展中国家重视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建设。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城市化的利弊。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们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也饱受“城市病”的困扰。

在本节中,阐述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城市垃圾污染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