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3

实验报告3

KT 2(Vbi − VR – q )
其中 A——二极管的结面积,VR ——外加反偏压,Vbi ——结的内建电势,以伏特为单 位。上式假设了二极管界面不存在氧化层,n 型半导体的施主浓度是均匀的。上公式可 以重写为 1 CT 以
1 CT
2Leabharlann 2=2(Vbi − VR –
KT ) q
ε s qNd A 2
—VR 作图,得出一条直线,Nd 可以由斜率求出,势垒高度为
Φ bn = V0 + Vn + KT/q 其中V0 为直线在电压轴上的截距, Vn = ln
q KT Nc Nd
Nc 为导带有效态密度。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测试频率 1MHz,致使可以忽视引线电感的效应。 加到被测二极管上的交流电压的幅度一 定要小,一般小于 50mV。测试后按照实验原理中的公式求出势垒高度。 四、实验数据处理 金属钨:
A=50um*100um,利用拟合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其中 Nc=2.8*10^19cm^-3 Nd=3.908*10^16cm^-3, V0=1.107V, Vn=0.17V, Φ bn =1.30V 金属铂:
A=50um*100um,利用拟合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其中 Nc=2.8*10^19cm^-3 Nd=3.97*10^16cm^-3, V0=1.379V, Vn=0.17V, Φ bn =1.58V 五、思考题: 2、材料的晶向对肖特基势垒是否产生影响? 答:材料的晶向会对肖特基势垒产生影响。材料的晶向不同,电子在输运过程中所形成 的平衡态会有差别,而且晶向不同,金属和半导体接触的界面态密度也不同,都会对肖 特基势垒产生影响。 3、有哪些因素影响电容-电压法测量肖特基势垒高度的准确性? 答:影响因素有如下几条: (1)扫描电压的频率和步幅,影响载流子的输运特性和反应 时间,从而影响准确性。 (2)外界环境的干扰。 (3)界面态电荷会改变势垒的高度,从 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4)晶片的晶向也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5)分布参数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1、 刘晓彦、韩德栋, 《微电子器件测试实验讲义》 2、 施敏, 《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器件物理》

实验3实验报告

实验3实验报告

实验3实验报告实验标题:探究酸碱指示剂靛红对不同酸碱溶液的酸碱示性作用实验目的:1.观察酸碱指示剂靛红对不同酸碱溶液的酸碱示性作用;2.探究酸碱指示剂靛红的颜色变化与酸碱溶液浓度的关系;3.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及应用。

实验仪器和试剂:酸碱指示剂靛红、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硝酸溶液、醋酸溶液、甲酸溶液、生理盐水、滴管、试管、显微镜。

实验原理:靛红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它可以根据溶液中酸碱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当溶液为酸性时,靛红呈现红色;溶液为中性时,靛红呈现紫色;溶液为碱性时,靛红呈现蓝色。

实验步骤:1.将试管标号,分别加入约2ml的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硝酸溶液、醋酸溶液和甲酸溶液;2.在每个试管中加入1滴靛红溶液,观察颜色变化;3.将试管放置在白色试剂架上,用显微镜观察颜色变化的细节。

实验结果:在盐酸溶液中,靛红溶液变红;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靛红溶液变蓝;在硝酸溶液、醋酸溶液、甲酸溶液中,靛红溶液变紫。

实验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酸性溶液会使靛红呈红色,碱性溶液会使靛红呈蓝色,中性溶液则会使靛红呈紫色。

这是因为靛红分子结构有酮醇式互变异构的存在,酮式在酸性溶液中稳定,所以溶液呈红色;醇式在碱性溶液中稳定,所以溶液呈蓝色;而在中性溶液中,酮醇式的互变异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溶液呈紫色。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不同酸碱溶液对靛红颜色变化的差异。

在醋酸和甲酸溶液中,靛红变紫的颜色较深,可能是因为这两种溶液对靛红的共振作用较强。

而在盐酸溶液中,靛红变红的颜色较浅,可能是因为盐酸在溶液中的浓度较高,溶液中阳离子的存在使靛红呈现较浅的红色。

实验结论:酸碱指示剂靛红对不同酸碱溶液具有酸碱示性作用,可以通过颜色变化来判断酸碱溶液的酸碱度。

具体而言,盐酸溶液使靛红呈红色,氢氧化钠溶液使靛红呈蓝色,而硝酸溶液、醋酸溶液和甲酸溶液则使靛红呈紫色。

实验思考与拓展:1.为什么靛红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而在碱性溶液中呈现蓝色?答:这是因为靛红分子结构有酮醇式互变异构的存在,在酸性溶液中酮式稳定,所以溶液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则醇式稳定,所以呈蓝色。

实验3-顺序结构、选择结构

实验3-顺序结构、选择结构

实验3-顺序结构、选择结构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实验3-顺序结构、选择结构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实验,顺序,结构,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序号,项,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序号:3实验项目名称: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学号实验地点1507052114实1-316姓名指导教师何蕾吴芸专业、班级实验时间15软件工程1班20XX/11/10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2.3.4.掌握正确使用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表示逻辑判断;熟练掌握用if语句编写选择结构的程序;掌握switch语句的正确使用;初步了解调试程序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使用Turboc或Visualc++6.0;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的环境。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0.根据输入的百分制成绩score,转换成相应的五分制成绩grade并打印输出。

标准为:grade=A90≤score【算法提示】1)定义实变量c,f2)提示输入\3)读入f4)根据公式计算c5)打印两位精度的结果。

测试结果:华氏温度f100.250.523.782.有一函数x(x=10)用scanf函输入x的值,求y 值。

【算法提示】1)定义实变量x,y2)提示输入\3)读入x4)判断x所在的区间,对应出y的计算公式并求值(进一步细化)5)打印结果。

运行结构截图:摄氏温度c37.92-17.50-4.573.从键盘上输入一个正整数,判断这个数能否同时被3和5整除;运行结构截图:4.设计算法输入一个四位正整数,将它们倒排,例如输入1234,输出4321。

(提示:分别应用/求整数部分,%求余数部分。

例如7/5=1,7%5=2)。

运行结构截图:5.某公司的招聘条件如下:①experiencewithc②bachelordegree③lessthan30要求屏幕输出如下:根据应聘者输入数据逐步提问,如应聘者输入n,则提示应聘者全满足则输出【提示】:必须考虑用户输入大写Y或者n。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上一页
下一页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再次按动按钮盒上的“取摆”按钮, 5. 再次按动按钮盒上的“取摆”按钮,将摆锤举至初始高度位 然后按动按钮盒上“退销” 冲击”按钮, 置,然后按动按钮盒上“退销”、“冲击”按钮,使摆锤下 落冲断试样。记录被动指针在刻度盘上的读数, 落冲断试样。记录被动指针在刻度盘上的读数,即为冲断试 样所消耗的功。 样所消耗的功。 6. 取出被冲击断裂的试样。 取出被冲击断裂的试样。 7. 计算 钢的冲击韧度。 计算45钢的冲击韧度 钢的冲击韧度。
上一页
下一页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六、实验报告 七、分析与思考
为什么试样要有缺口,并且安放于试验机上时, 1. 为什么试样要有缺口,并且安放于试验机上时,缺口要背向 摆锤冲击方向? 摆锤冲击方向? 试描述45钢试样断口的特征。 45钢试样断口的特征 2. 试描述45钢试样断口的特征。 试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3. 试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2. 3. 了解冲击韧性的含义。 了解冲击韧性的含义。 掌握冲击韧度的测定方法。 掌握冲击韧度的测定方法。 正确测定45钢的冲击韧度。 45钢的冲击韧度 正确测定45钢的冲击韧度。
下一页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上一页
下一页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三、试样准备
1. 试样加工 2. 试样上开缺口的原因 为了使缺口区形成高度应力集中,使 为了使缺口区形成高度应力集中, 冲击功的绝大部分被缺口区所吸收。因此底部越尖锐越能体 冲击功的绝大部分被缺口区所吸收。 现这一要求,所以现在较多的采用V型缺口冲击试样。 现这一要求,所以现在较多的采用V型缺口冲击试样。 试样缺口应背向摆锤冲击方向——冲击时, ——冲击时 3. 安放要求 试样缺口应背向摆锤冲击方向——冲击时,试样 受弯且缺口一侧受拉,这样应力更容易集中于缺口处。 受弯且缺口一侧受拉,这样应力更容易集中于缺口处。

实验三 参考答案

实验三  参考答案

实验三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参考答案)1、设计程序sy3-1.c,要求打印小学九九乘法表。

算法分析:根据九九乘法表可知,该表共有9行,第i行有i个表达式,而且表达式中的操作数和行、列数相关,因此可以用嵌套的双重循环来实现,外循环控制行数(循环变量从1到9),内循环控制每行的表达式个数(循环变量从1变到i)。

参考答案:# 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i,j;for(i=1;i<=9;i++){for(j=1;j<=i;j++)printf("%d*%d=%-5d",j,i,i*j);printf("\n");}}运行结果:2、设计程序sy3-2.c,要求编程计算x n,其中x和n均由键盘输入2。

算法分析:要计算x的n次方,即是n次x相乘,其中x可以是整型或实型,而n必须是整型;另外要考虑结果的类型,若x和n比较大,一般的int型容易产生溢出。

参考答案:# 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i,n;float x,p=1; /*累乘器要赋初值1*/printf("Input x,n: ");scanf("%f,%d",&x,&n); /*以逗号分隔输入的已知数据x和n的值*/for(i=1;i<=n;i++)p=p*x;printf("%g^%d=%g\n",x,n,p);}运行结果:3、设计程序sy3-3.c,已知祖父年龄70岁,长孙20岁,次孙15岁,幼孙5岁,问要过多少年,三个孙子的年龄之和同祖父的年龄相等,试用单重循环结构编程实现。

算法分析:这个程序可以用穷举法来实现,1年、2年、3年……,每加一年都判断三个孙子的年龄之和是否同祖父的年龄相等,若相等则不加了,这个时候所加的年数为我们需要的结果。

实验3 数据库 数据操作

实验3 数据库 数据操作

选择导入目的对话框
选择源表、目的表
实验3
数据操作
2.在企业管理器中录入数据至数据表T中 在企业管理器中录入数据至数据表T 把左下表中的内容录入数据至表T。
待录入到表 T的数据 待插入表C的数据 语句插入数据至数据表C 3.使用INSERT INTO语句插入数据至数据表C中 使用INSERT INTO语句插入数据至数据表 把右上表中的数据插入课程表C。 在查询分析器中输入下面SQL语句,把表中第一行数据插入表C: 在查询分析器中输入下面SQL语句,把表中第一行数据插入表C: SQL语句 USE jxsk VALUES( C1 C1’, 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 60 60’) INSERT INTO C VALUES(‘C1 ,‘程序设计 ,‘60 )
格式的S_EXCEL.xls Excel 格式的S_EXCEL.xls 数据文件内容
实验3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数据操作
1.利用导入导出向导把Excel文件S_EXCEL.xls中的数据导入数据表S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导入导出向导把Excel文件S_EXCEL.xls中的数据导入数据表S Excel文件S_EXCEL.xls中的数据导入数据表
实验3
数据操作
"TNO" "T1" "T1" "T2" "T3" "T3" "T4" "T4" "T5" "T5"
"CNO" "C1" "C4" "C5" "C1" "C1" "C2" "C3" "C5" "C7"

实验三 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实验三 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3. 材料与试剂
两种处理的小麦: 两种处理的小麦:水 (ck), KNO3(N) , ) A液:磷酸缓冲液: 水: DNP溶液 蔗糖溶液 = 5: 5: 1: 1 液 磷酸缓冲液 溶液: 溶液 B液:磷酸缓冲液: KNO3: DNP溶液: 蔗糖溶液 = 5: 5: 1: 1 液 溶液
磷酸缓冲液(pH7.5): 0.2mol/L; KNO3溶液 0.2mol/L 溶液: 磷酸缓冲液 ; DNP (2-4-二硝基苯酚 溶液 1mmol/L; 蔗糖溶液 2.5mmol/L 二硝基苯酚)溶液 二硝基苯酚 溶液: ; 蔗糖溶液:
NO2-含量测定(磺胺比色法) 含量测定(磺胺比色法)
在酸性溶液中, 与磺胺形成重氮盐,重氮盐再与α在酸性溶液中,NO2-与磺胺形成重氮盐,重氮盐再与 萘胺偶联,形成紫红色的偶氮化合物。该偶氮化合物在 540nm有最大吸收峰,可以用分光光度计测定(OD540)。 有最大吸收峰, 有最大吸收峰 可以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酶反应要在暗条件下进行的原因是叶绿体在光合作用时可产生 亚硝酸还原酶的辅酶铁氧还蛋白, 亚硝酸还原酶的辅酶铁氧还蛋白,与亚硝酸还原酶同时存在时 可还原NO2- ,所以在暗条件下进行反应可阻止 所以在暗条件下进行反应可阻止NO2- 的继续反 可还原 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 应,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
处 理 A液 吸光度 [ NO2- ] NR活性 活性 B液 吸光度 [ NO2- ] NR活性 活性
(uMol/ml)(uMol/h•gfw) ) )
(uMol/ml)(uMol/h•gfw) ) )
H2 O KNO3 对照 [ NO2- ] (uMol/ml)= 0.0026+0.359OD520 ) + NR活性( NO2- , uMol/h•gfw)= [ NO2- ] ×10ml/1ml ÷(鲜重 ×0.5h) 活性( 鲜重g× 活性 ) )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三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三

实验三实验项目名称:实验3 文字信息实验过程及内容:一、(一)基础操作1. 启动Microsoft Word 2010,输入个人简历的相关信息。

输入完成后,将文档另存为:个人简历.docx。

(书本案例3-2)1)输入RESUME后按Enter即可换行2)在第五段输入“姓名:马腾飞”时,由于已经输入过一次了,可以直接复制粘贴。

长按鼠标左键选中“姓名:马腾飞”,单击右键,弹出菜单,在菜单中选择复制。

再将光标移动到需要粘贴的位置,在键盘上按“C TRL+V”即可完成。

3)输入完内容后,在左上角点击“保存”,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更改文件名,以及选定保存地址后,单击“保存”。

2. 打开个人简历文档,设置标题“个人概况”格式,字体:楷体、小四,深蓝色,加宽2磅,对整行加下划线、橙色;整行底纹:淡橙色。

(书本案例3-5)1)选中“个人概况”,在弹出的菜单中找到字体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楷体”,再找到字号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小四”。

然后找到字体颜色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深蓝色”。

2)选中“个人概况”,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字体”选项,进入对话框,切换至对话框的“高级”选项卡。

点击“间距”的下拉按钮选择“加宽”,在磅值(B)中更改为2磅。

再切换到“字体”选项卡,点击“下划线类型”的下拉按钮,选择所需的下划线线型,点击“下划线颜色”下拉按钮并选择橙色的下划线颜色。

查看“预览”,确认无误后单击“确定”按钮。

3)选中“个人概况”,点击Word上方的“设计”选项,在最右边的页面背景内点击页面边框,在弹出的对话框内选择“底纹”选项卡,点击“填充”的下拉按钮,选择淡橙色。

点击“应用于”的下拉按钮,选择“文字”选项。

在“预览”区查看,确认无误后点击“确定”即可。

效果如下图所示3.书本案例3-61)选中“个人概况”,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段落”,进入对话框后更改“段前”的数据为1行,“段后”的数据为1行,特殊格式为“无”。

操作系统实验三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三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一)进程创建
编写程序实现创建多个进程,并观察进程的执行情况。通过调用Windows API函数`CreateProcess`来创建新的进程。在创建进程时,设置不同的参数,如进程的优先级、命令行参数等,观察这些参数对进程执行的影响。
(二)进程控制
实现对进程的暂停、恢复和终止操作。使用`SuspendThread`和`ResumeThread`函数来暂停和恢复进程中的线程,使用`TerminateProcess`函数来终止进程。通过控制进程的执行状态,观察系统的资源使用情况和进程的响应。
(一)进程创建实验结果与分析
创建多个进程后,通过任务管理器观察到新创建的进程在系统中运行。不同的进程优先级设置对进程的CPU占用和响应时间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高优先级的进程能够更快地获得CPU资源,执行速度相对较快;而低优先级的进程则在CPU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卡顿或计一个多进程同步的程序,使用信号量、互斥量等同步机制来协调多个进程的执行。例如,实现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多个生产者进程和消费者进程通过共享缓冲区进行数据交换,使用同步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四、实验步骤
(一)进程创建实验步骤
1、打开Visual Studio 2019,创建一个新的C++控制台应用程序项目。
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进程创建失败
在创建进程时,可能会由于参数设置不正确或系统资源不足等原因导致创建失败。通过仔细检查参数的设置,确保命令行参数、环境变量等的正确性,并释放不必要的系统资源,解决了创建失败的问题。
(二)线程控制异常
在暂停和恢复线程时,可能会出现线程状态不一致或死锁等异常情况。通过合理的线程同步和错误处理机制,避免了这些异常的发生。在代码中添加了对线程状态的判断和异常处理的代码,保证了线程控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验三表面粗糙度测量

实验三表面粗糙度测量

实验三 表面粗糙度测量实验 3— 1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和方法。

2. 加深对粗糙度评定参数轮廓最大高度Rz 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Rz 值。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参看图 1,轮廓最大高度 Rz 是指在取样长度 lr 内,在一个取样长度范围内,最大轮廓峰高 Rp 与最大轮廓谷深 Rv 之和称之为轮廓最大高度 。

即Rz = Rp + Rvp 12p 34p5p 6ZZpZpZZZzv 45R3Zvv 6v 1 v 2ZvZZ ZZ中线lr图 1图 2双管显微镜能测量 80~1μ m 的粗糙度,用参数 Rz 来评定。

双管显微镜的外形如图 2 所示。

它由底座 1、工作台 2、观察光管 3、投射光管 11、支臂 7 和立柱 8 等几部分组成。

双管显微镜是利用光切原理来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如图3 所示。

被测表面为 P 1、 P 2 阶 梯表面,当一平行光束从 450方向投射到阶梯表面上时,就被折成 S 1 2和 S 两段。

从垂直于 光束的方向上就可在显微镜内看到S 1 2 和 S 2 1 2和 S 两段光带的放大象 S 1 。

同样, S 和S 之间 距离 h 也被放大为 S 1 和 S 2 之间的距离 h 1 。

通过测量和计算, 可求得被测表面的不平度高度 h 。

图 4 为双管显微镜的光学系统图。

由光源 1 发出的光,经聚光镜 2、狭缝 3、物镜 4 以450 方向投射到被测工件表面上。

调整仪器使反射光束进入与投射光管垂直的观察光管内,经物镜 5 成象在目镜分划板上, 通过目镜可观察到凹凸不平的光带 (图 5 b )。

光带边缘即工件表面上被照亮了的 h 1 的放大轮廓象为 h 1′,测量亮带边缘的宽度 h 1′,可求出被测表面的不平度高度 h 1:h 1 = h 1 cos450=h 1cos450N式中N —物镜放大倍数。

实验三

实验三
生态学实验
实验三
捕食者的功能反应测定 (Holling圆盘试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理解Holling圆盘实验的基本原理,
学习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功能反应的测定方法, 了解被食者种群密度对捕食者捕食效率的影 响,及功能反应测定在生物防治中的指导意 义。
二、实验原理
捕食者对被食者密度变化的功能反应可划分为3种 类型: 第I型为线性型。其特点是随着被食者密度而增加, 功能反应曲线呈直线上升,到达上部平坦部分表示 捕食者已经饱享。 第Ⅱ型是凸型的,即无脊椎动物型。被食者密度增加 的初期,被捕食的数量上升很快,以后逐渐变慢而 到充分饱享不再上升。 第Ⅲ型为S型,即脊椎动物型。被食者稀少时,捕 食量很少,随着被食者密度上升,被捕食的数量逐 渐增加,然后捕食效率逐渐降低,达到充分饱享, 捕食数量不再上升。
在实验室里,以蒙眼人为“捕食者”,砂纸圆盘为 “被食者”,模拟捕食者与被食者之间的关系。最 简单的关系表达式为: Y=aTsx 式中,Y为移去的圆盘数,x为圆盘密度,Ts为可供 寻觅的时间,a为瞬时发现率,是一常数。 设Tt为总实验时间,假如每次实验的时间(Tt)是 固定的,Ts应随找到的砂纸圆盘数而变化,因为移 去砂纸圆盘所消耗的时间减少了搜索时间。若设移 去1个砂纸圆盘所花费的时间为b,则 Ts=Tt - bY Y=a (Tt - bY) x 经整理得: Tt ax


Y=BX+A。其中A、B则可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得出:
B
( XY )
X2
Y B X A
N N
“Holling圆盘方程”也可用如下变形:
y/x=aTt - aby

令A=aTt、B=ab、Y=y/x、X=y,则上式可变化为: Y=A+BX。其中A、B则可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得出:

实验3 MATLAB程序设计

实验3 MATLAB程序设计

实验3 MATLAB程序设计实验3 MATLAB程序设计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MATLAB进行程序的设计与实现;2. 掌握MATLAB函数的编写与调用方法;3. 掌握MATLAB的编程基础知识。

实验内容编写一个MATLAB程序,实现以下功能:1. 输入一个正整数n;2. 判断该正整数是否为素数;3. 如果是素数,输出该数;4. 如果不是素数,输出该数的所有质因数;输出该数的最大质因数;输出该数的因数个数。

实验步骤3. 编写一个函数`isPrime`,用于判断一个数字是否为素数。

函数定义如下:matlabfunction result = isPrime(n)result = 1; % 假设n是素数if n <= 1result = 0; % 排除小于等于1的数字return;endfor i = 2:sqrt(n)if mod(n, i) == 0result = 0; % n可以被i整除,所以n不是素数break;endendend4. 在主函数中,调用`isPrime`函数判断输入的数字是否为素数,并输出结果;5. 如果输入的数字不是素数,编写一个函数`primeFactors`,用于计算数字的所有质因数,并输出结果。

函数定义如下:matlabfunction primeFactors(n)factors = ; % 存储质因数的数组for i = 2:nwhile mod(n, i) == 0factors = [factors i]; % i是n的质因数n = n / i;endendfprintf('该数的质因数为:');disp(factors);end6. 继续在主函数中,如果输入的数字不是素数,调用`primeFactors`函数计算所有质因数并输出;7. 在主函数中,编写一个函数`maxPrimeFactors`,用于计算数字的最大质因数,并输出结果。

函数定义如下:matlabfunction maxFactor = maxPrimeFactors(n)factors = ; % 存储质因数的数组for i = 2:nwhile mod(n, i) == 0factors = [factors i]; % i是n的质因数n = n / i;endendmaxFactor = max(factors); % 计算最大质因数end8. 继续在主函数中,调用`maxPrimeFactors`函数计算数字的最大质因数并输出;9. 在主函数中,编写一个函数`factorCount`,用于计算数字的因数个数,并输出结果。

实验训练3答案-数据增删改操作

实验训练3答案-数据增删改操作

实验训练3 数据增删改操作请到电脑端查看实验目的:基于实验1创建的汽车用品网上商城数据库Shopping,练习Insert、Delete、TRUNCATE TABLE、Update语句的操作方法,理解单记录插入与批量插入、DELETE与TRUNCATE TABLE语句、单表修改与多表修改的区别。

实验内容:【实验3-1】插入数据(1)使用单记录插入Insert语句分别完成汽车配件表Autoparts、商品类别表category、用户表Client 、用户类别表Clientkind 、购物车表shoppingcart、订单表Order、订单明细表order_has_Autoparts、评论Comment的数据插入,数据值自定;并通过select语句检查插入前后的记录情况。

(2)(2)使用带Select的Insert语句完成汽车配件表Autoparts中数据的批量追加;并通过select语句检查插入前后的记录情况。

INSERT INTO Autoparts(*)SELECT*FROM t1【实验3-2】删除数据(1)使用Delete语句分别完成购物车表shoppingcart、订单表Order、订单明细表Order_has_Autoparts、评论Comment的数据删除,删除条件自定;并通过select语句检查删除前后的记录情况。

(2)使用TRUNCATE TABLE语句分别完成购物车表shoppingcart、评论Comment的数据删除。

【实验3-3】修改数据使用Update分别完成汽车配件表Autoparts、商品类别表category、用户表Client、用户类别表Clientkind、购物车表shoppingcart、订单表Order、订单明细表Order_has_Autoparts、评论Comment的数据修改,修改后数据值自定,修改条件自定;并通过select语句检查修改前后的记录情况。

实验3 存储器 实验报告

实验3 存储器 实验报告

实验3 存储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RAM、ROM存储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特点;3、锻炼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实验器材:1、实验箱一台2、万用表一只3、示波器一台4、电源一台5、电缆若干。

三、实验步骤:1、RAM存储器的读写实验(1) 在实验箱面板上取下RAM存储器的锁孔垫片。

(2) 把读输出线、写输出线、地址线和读写控制信号线依次通过实验箱面板相应的接口引出。

(3) 接通电源,调整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的电位为0。

(4) 将读写控制信号线设置为0,地址信号线设置为读取需要存储的地址,读输出线高电平表示RAM存储器中对应地址的数据。

(3) 输入ROM存储器的地址信号线。

(5) 将读输出线接入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并记录读取数据的值。

四、实验原理在RAM存储器中,每个存储单元都有独立的地址(A)和数据(D)输入输出端,以及读/写控制端(R/W)。

地址(A)对应每个存储单元的物理位置,是用来选中存储单元的。

地址线上的二进制状态就表示选中哪个存储单元。

数据线输入/输出的数据信号(D)就是存储在RAM单元中的数据。

读/写控制信号(R/W)控制读/写操作进行的时刻。

当R/W为高(写状态)时,数据D将被装入被选择的RAM单元;当R/W为低(读状态)时,被选RAM单元中的数据将被送到数据输出线上。

RAM存储器仅有一组共用地址线和数据线,但相邻地址所在RAM单元不仅具有物理上的相邻,相邻单元的地址与其中一个单元的地址只有最后一位不同,故相邻单元的装入和取出数据时间相等。

ROM存储器是一种只读存储器。

在ROM芯片中,存储的数据是在生产过程中被制成常数并固定在芯片中的。

一般情况下,ROM内单元的存储内容不能被修改。

ROM存储器主要的工作就是读取存储在ROM内的信息内容。

ROM存储器的读取输入信息只有地址信号,它的电信号SON每个ROM单元接受地址信号时(即选中时),ROM单元需要将存储在其中的信息送到ROM芯片上的输出线上。

大学计算机实验3-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3-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3-实验报告大学计算机实验 3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我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熟悉特定计算机软件或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培养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

3、增强对计算机系统和程序运行原理的认识。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配备了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安装了所需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工具,具体如下:1、操作系统:Windows 10 专业版。

2、应用软件:具体软件名称 1、具体软件名称 2等。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实验任务一:任务一的具体描述1、启动相关软件,熟悉其操作界面和基本功能。

2、按照给定的要求,进行数据的输入和处理。

首先,打开具体文件或项目,在相应的位置输入数据。

然后,运用软件提供的功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观察数据处理的结果,检查是否符合预期。

(二)实验任务二:任务二的具体描述1、切换到另一个软件工具,了解其特点和使用规则。

2、依据给定的案例,进行模拟操作。

设定相关参数,如列举参数名称和取值。

运行程序,观察输出结果。

(三)实验任务三:任务三的具体描述1、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2、制定解决方案,明确操作流程。

3、逐步实施解决方案,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四、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以下方法得以解决:1、问题一: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出现了错误描述的错误提示。

解决方法:查阅相关的帮助文档和在线资料,发现是由于原因分析导致的。

通过具体的解决步骤,成功解决了该问题。

2、问题二:对于某个概念或功能理解不够清晰,导致操作失误。

解决方法: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经过他们的耐心讲解和示范,加深了对该内容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完成操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任务一的结果经过数据处理,得到了具体的结果描述。

实验三 密立根油滴实验

实验三 密立根油滴实验

mg = 6παηvg = f r
其中η 是空气粘滞系数, α 是油滴半径。
fr fr υg mg υg mg
qU/d
(6-3-1)
U
图 6-3-1 图 6-3-2 小油滴是带电体,会受到电场作用,如果在极板间加方向向下的电场,电场力与重力相 反,图 6-3-2。假定电场力大于重力,那么在合力作用下油滴将向上加速运动,经过足够的 时间,达到速度为 ve 的匀速运动状态。仍然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那么这里的力平衡关 系是: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2.油滴观察与运动控制 竖拿喷雾器, 对准油雾室的喷雾口轻轻喷入少许油滴(喷一下即可), 微调测量显微镜的 调焦手轮,使监视器上油滴清晰,此时视场中的油滴如夜空繁星。如果视场不够明亮,或视 场上、下亮度不均匀,可调整发光二极管的方向使视场和油滴清晰明亮。取下油雾室调整发 光二极管时,应将工作电压选择开关放在“下落”位置,以防触电。 将工作电压选择开关拨到“平衡”位置,在平行极板上加 250 V 左右的工作电压,观察 油滴的运动情况;选择一颗清晰的油滴(不宜太大),调节工作电压大小,观察油滴运动速度 的变化,直至油滴平衡不动为止;将选择开关拨到“提升”位置,把油滴提升到视场上方, 然后再将选择开关置于“下落”档,油滴开始下落,并测量油滴下落一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对一颗油滴反复进行“平衡” 、 “提升” 、 “下落” 、 “计时”等操作,以便能熟练控制油滴。 3.测量 选择平衡电压为 200 ~ 300 V ,匀速下落 2 mm 所用时间约 20 s 的油滴作为待测对象较 好。油滴平衡后,通过“提升”挡电压将油滴提升到第一条水平刻线处,让油滴下落至第二 条刻线时开始计时,测出油滴匀速运动 2.00 mm (对应分划板四格)所用的时间 t 。接着再加 上平衡电压,否则油滴很快消失,影响多次测量。 对一颗油滴进行多次反复测量(一般在 5 次以上),且每次测量前均应重新调节平衡电 压,分别算出每次测量的结果(油滴带电量和基本电荷)。 用同样的方法至少测量 5 颗油滴,最终求出(所有)基本电荷的实验平均值。 本实验中 ρ=981 kg/m3(20℃时) 油的密度 重力加速度 g=9.79 m/sec2(南京地区) - η=1.83×10 5 kg/m·sec 空气粘滞系数 - - 油滴匀速下降距离 l=1.50×10 3 m(本实验为 2.00×10 3 m) -6 常数 b=6.17×10 m-cmHg 大气压强 p=76.0 cmHg - 平行板间的距离 d=5.00×10 3m 注意事项 1.实验前应检查油滴仪是否水平,如果不水平可能造成落油孔被堵。 2.喷雾时切勿将喷雾器插入油雾室,甚至将油倒出来,更不应该将油雾室拿掉后对准 上电极板中央小孔喷油,否则会将油滴盒周围搞脏,甚至把落油孔堵塞; 3.选择大小合适的油滴是实验的关键。大而亮的油滴,因其质量大,油滴带电量也多, 匀速下落一定距离的时间短,增加测量和数据处理误差。而过小的油滴布朗运动明显,且不 易观察。 4.测量油滴运动时间应在两极板中间进行,太靠近上极板,小孔附近有气流,电场也不 均匀,若太靠近下极板,测量后油滴容易丢失。 思考题 1.为什么向油雾室喷油时要使两极板短路? 2.对同一颗油滴进行多次测量时,为什么平衡电压必须逐次调整? 3.实验中发现油滴逐渐变模糊,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发生?又如何处理? 4.对一个油滴测量过程中发现平衡电压有显著变化,说明了什么?如果平衡电压在不 大的范围内逐渐变小,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大学计算机实验3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3实验报告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实验名称:文字信息处理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建筑学报告人:XXX 学号:2015XXXX 班级:XXXXXX 同组人:指导教师:李炎然实验时间:2015.11.04实验报告提交时间:2015.11.05教务处制一.实验目的1. 掌握文档的编辑操作技能。

2. 掌握文档的格式化操作方法。

3. 掌握图文混排方法、艺术字设计和数学公式编辑。

4. 掌握表格处理方法。

5. 掌握页面设置、分栏和分节技术。

6. 掌握样式设置、引用和目录、修订和批注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步骤与结果3.2 实验环境1.硬件环境:微型计算机2.软件环境:Windows 8,WPS文字20163.3 实验内容1. 文档的基本操作(1)Word 的启动和退出在Windows 桌面上,执行“开始”→“所有程序”→“WPSt office”→“WPS文字”,打开Word 应用程序窗口如图3-1 所示。

图3-1 Word应用程序窗口也可使用快捷方式启动的文件(即 Word 文档,文档名后缀为.docx 或.doc ),双击该文件。

如果 Word 是最近经常使用的应用程序之一,则在 Windows 8 操作系统下,单击屏幕左下角“开始”菜单按钮后,执行[开始|WPS 文字2016]命令。

退出 Word 的方法有多种,常见退出 Word 的方法有:① 执行[文件|退出]命令;② 右击文件标题,单击“关闭窗口”按钮; ③单击右上方“关闭”按钮; ④ 双击 Word 窗口左上角的控制按钮。

退出 Word 时,若文档修改尚未保存,系统会给出一个对话框,询问是否要保存未保存的文档,若单击“是”按钮,则保存当前文档后退出;若单击“否”按钮,则直接退出 Word ;若单击“取消”按钮,则取消这次操作,继续工作。

(如图3-2所示)(2) 文档的创建、保存及打开 1) 文档的创建在启动 Word 后,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并在标题栏中显示名字“文档 1”(对应的默认磁盘文件名doc 和docx ),用户可直接在插入点后输入文字、符号、表格、图形等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实验内容】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着了,蘸有水的棉花没有燃烧,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①实验现象: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

②实验结论: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

①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然后滤纸碎片也燃烧起来。

②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取两支蜡烛放在桌面上并点燃,用一只烧杯罩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合理即可)。

【问题与交流】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蘸有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因为棉花上的水被蒸干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煤粉的着火点比木屑高。

3.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温度、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突破1.如图所示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D)A.可燃物B.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可燃物和氧气D.氧气(或空气)2.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C)A.对比实验中a、c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B.对比实验中a、b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了实验的“绿色化”3.我国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着火点约170 ℃)灯罩却未被点燃的原因是(D)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C.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D.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4.如图是有关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装置(部分夹持仪器省略)。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1.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2.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还需要的实验用品:。

3.实验内容(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现象为;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碎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如图所示)。

现象为;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二是。

(3)将直立在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的其中一支罩在烧杯下,观察现象。

现象为;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三是。

【针对训练】1.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2.如图是验证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温度高于240 ℃,红磷就一定能燃烧B.80 ℃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源,同时隔绝空气C.比较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D.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白磷的着火点3.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4.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5.实验小组用微型实验装置“W”形玻璃管进行探究实验。

(1)用如图1装置(夹持仪器略去)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传感器实验报告ZStack 协议栈实验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2016年5月15日
实验三 ZStack 协议栈实验
1. 实验目的:
①理解ZigBee协议相关知识;
②在CC2530节点板上实现自组网;
③在ZStack协议栈上实现单播、组播和广播;
④实现多种网络拓扑的物联网通信。

2.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以自由组合方式,每两个同学为一小组,每小组单独完成本次实验所有内容。

具体实验内容如下:
1.完成《ZigBee无线传感网技术与应用开发》书本中5.2多点自组织组网实验;
2.完成《ZigBee无线传感网技术与应用开发》书本中5.3信息广播/组播实验;
3.完成《ZigBee无线传感网技术与应用开发》书本中5.4 星状网实验、5.5 树状网实
验、5.6 Mesh网实验,三个实验中只需要选择其中一个完成即可;
4.上述实验结果请拍照或记录结果现象。

思考:如果尝试完成上述第3实验,一般很难成功,因为不同试验箱间节点存在干扰,一般只有一个试验箱的节点协调器可以成功观测到组网。

请问有没有办法解决实验箱间干扰的问题?通过实验,将你思考和分析的结果写在实验报告上
5.2多点自组织组网实验
实验结果:
5.3 信息广播/组播实验
5.3.1 实验目的
理解zigbee 协议及相关知识;
在zstack 协议栈下实现信息的广播和组播功能。

5.3.2 实验内容
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组网操作,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接着周期向所有节点广播(或部分节点组播)数据包(Hello World ),节点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通过ZTOOL 程序观察接收情况。

实验结果
5.4 网络拓扑-星状网
5.4.1 实验目的
理解zigbee 协议及相关知识;
在zstack 协议栈下实现星状网络拓扑的控制。

5.4.2 实验内容
配置网络拓扑为星形网络,启动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再启动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成功入网后周期的将父节点的短地址,自己的节点信息封装成数据包发送给sink 节点,Sink 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从PC 上的ZigBee Sensor Monitor 程序查看组网情况。

实验步骤
1 )打开例程:将光盘中的例程“05- 实验例程\ 第 5 章\5.4-NetworkTopology-Star\NetworkTopology-Star ”整个文件夹拷贝到C:\Texas Instruments\ZStack-CC2530-2.4.0-1.4.0\Projects\zstack\Samples 文件夹下。

双击NetworkTopology-Star\CC2530DB\ NetworkTopology-Star.eww”文件。

2)编译工程,将目标代码通过编程调试板分别下载到协调器节点,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中,并检查每个节点的长地址,并检查每个节点的IEEE 地址(确保长地址为非0XFFFFFFFFFFFFFFFF 的有效长地址)。

3)用串口线将协调器节点连接到PC 上。

4)打开ZigBee Sensor Monitor 软件。

5)先拨动无线协调器的电源开关为ON 状态,此时D6 LED 灯开始闪烁,当正确建立好网络
后,D6 LED 会常亮。

6)当无线协调器建立好网络后,拨动4 个无线节点的电源开关为ON 状态,此时每个无线节点的D6 LED 灯开始闪烁,直到加入到协调器建立的zigbee 网络中后,D6 LED 灯开始常亮。

7)当有数据包进行收发时,无线协调器和无线节点的D7 LED 灯会闪烁。

8)在ZigBee Sensor Monitor
实验结果:
网络拓扑-树状网
5.5.1 实验目的
理解zigbee 协议及相关知识;
在zstack 协议栈下实现树状网络拓扑的控制。

5.5.2 实验内容
配置网络拓扑为树状网络,启动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再启动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成功入网后周期的将父节点的短地址,自己的节点信息封装成数据包发送给sink 节点,Sink 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从PC 上的ZigBee Sensor Monitor 程序查看组网情况。

实验步骤
1 )打开例程:将光盘中的例程“05- 实验例程\第 5 章\5.5-NetworkTopology-Tree\NetworkTopology-Tree ”整个文件夹拷贝到C:\Texas Instruments\ZStackCC2530-2.4.0-1.4.0\Projects\zstack\Samples 文件夹下。

双击NetworkTopology-Tree\CC2530DB\NetworkTopology-Tree.eww”文件。

2)编译工程,将目标代码通过编程调试板分别下载到协调器节点,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中,
并检查每个节点的长地址,并检查每个节点的IEEE 地址(确保长地址为非0XFFFFFFFFFFFFFFFF 的有效长地址)。

3)用串口线将协调器节点连接到PC 上。

4)打开ZigBee Sensor Monitor 软件。

5)先拨动无线协调器的电源开关为ON 状态,此时D6 LED 灯开始闪烁,当正确建立好网络后,D6 LED 会常亮。

6)当无线协调器建立好网络后,拨动4 个无线节点的电源开关为ON 状态,此时每个无线节点的D6 LED 灯开始闪烁,直到加入到协调器建立的zigbee 网络中后,D6 LED 灯开始常亮。

7)当有数据包进行收发时,无线协调器和无线节点的D7 LED 灯会闪烁。

8)在ZigBee Sensor Monitor 软件上观察组网情况。

实验结果
ZigBee Sensor Monitor 上显示的网络拓扑如下图:
网络拓扑-Mesh 网
5.6.1 实验目的
理解zigbee 协议及相关知识;
在zstack 协议栈下实现Mesh 网络拓扑的控制。

5.6.2 实验内容
配置网络拓扑为Mesh 网络,启动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再启动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成功入网后周期的将父节点的短地址,自己的节点信息封装成数据包发送给sink 节点,Sink 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由于ZigBee Sensor Monitor 无法显示Mesh 网络拓扑,这里选择从PC 上的Z-Tool 工具查看组网情况。

5.6.3 实验结果
Z-Tool 软件接收到的数据如下图:
实验总结与分析
在做本次实验的时候,我们由于在复制实验例程中复制的方式不对,导致出现了各种差错,以至于多花了好多宝贵时间,同时可能由于实验器材问题,导致
与有一些线头松动之类的,不过好在于得到老师的提醒,我们总算完成本次实验。

也觉得本次实验也是挺有意思的,看到了无线传感器可以实现组网,不过在实验的时候,由于我们没有改原来的信道,导致我们也连接上了别人的节点,这一点刚开始我们并没有发觉,验证实验结果出来了,我们当时还以为是自己的节点,不过老师也有提醒我们,可以自己改一下信道,看看自己的节点有没有连接的上。

不过
在本次试验中,我们还犯了一个错,就是我们做实验烧录程序时,我们并没有分清哪个做为路由节点,哪一个作为终端节点,导致与实验结果没有出来。

最后我们只能一个一个接上去,才弄清了各个节点。

总体来说做完之后,就一个感觉,有趣,高大上。

本次实验基于TI的Z-Stack协议栈进行,Z-Stack软件包有一个操作系统,该系统带有任务的创建和调度等功能,利用Z-Stack的函数,可以轻松实现Zigbee 之间的通信,其中包括广播、组网、信号采集等的实现。

通过本次实验,学会了如何进行星状网、树状网、Mesh网等网络拓扑的配置,并且了解了 ZigBee Sensor Monitor的使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