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绩效薪酬管理设计的应用及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松咨询提供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了解更多请登录长松咨询官网:企业在转战内需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规避转战内需过程中的风险?

勿小看国内市场

笔者认为,出口导向型企业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轻视国内市场,他们总是觉得,我在日本、欧美市场都做得那么成功,难道在国内市场就做不成?事实上,跟国际接轨的产品,未必适用于国内市场。而国内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未必低于国外消费者。举例来说,欧洲市场对服装款式的要求比较稳定,同一款的服装,企业往往能出口10万件。但在国内市场,同一款服装只能卖出七八千件。也正因此,出口导向型企业原来大批量生产的优势在国内就不能充分显现。

转内销的企业要多了解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满足国内市场快速更新的需求。有些企业出口的产品只适用于国外市场,国内市场几乎不使用。对于这类外贸企业,史永翔建议其不要全面铺开,先选择一个产品转型,打开国内市场缺口。

勿忽视转向过程中的复杂性

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往往将市场开发交给代理商或者国外合作伙伴去打理,只赚取制造利润。转战国内市场后,企业性质实际发生了改变,从订单执行型企业转成了市场导向型企业;从单一制造功能企业,转成了兼备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的多功能企业;从成本管理型企业转成了价值管理型企业。

要赚取市场利润,就必须具有培养和开发市场的能力。国内市场相当复杂,可先走区域市场,把某一区域经营好,再慢慢铺开。同时,要学会以国内成熟的市场网络来运作,与国内的合作伙伴建立良好关系。

成功的企业都有独特的企业战略,《长松企业组织系统》工具包在战略的高度看别人走过的路,打造适合您企业自身的发展方案,共同解决企业战略性难题。

勿抱短线思维

大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操作模式可以用“不见兔子不撒鹰”来形容,有了订单就生产,做一单是一单。但是,国内市场的培养却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且需要大量的投入。目前出口转内销做得比较成功的企业,都是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崛起的企业。2000年前后成立的外贸企业,在此轮危机中多数都倒闭了。打国内市场,要求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可以将收入的20%~30%投入到国内市场的建设中去。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奥运之后,跨国企业在华营销队伍都扩充了,并且渠道越来越下沉。国内市场的竞争将日益残酷。期待在短时间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是不现实的。企业一定要有耐心,要敢于投入。[!]

勿轻视人力资源

经营国内市场的企业,人才结构普遍要好于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往往对劳动力不重视、以节约人力成本为重要目标。转向国内市场后,为了增强市场营销能力,一定要敢于在人力资源上投入,招贤纳士,扩充市场部和营销部的人才配备。同时,原有的决策团队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战略和投资管理的能力。

勿坚持产品经营

另外,出口导向型企业原来所处的产业层次低,赚钱相对容易。但要在国内市场经营,停留在订单制造这样低层次的水平是行不通的,一定要升级做品牌经营,赚取品牌溢价。

谈及对股权激励的向往,更多人想到的是它的“造富神话”。2007年11月6日,随着阿里巴巴[ %]在香港成功挂牌上市,上千名持有阿里巴巴股份的员工在一夜之间成了百万或千万富翁。对于疲于奔命的员工来说,股权激励无疑让他们找到了买车买房的突破口;对于求才若渴的企业来说,股权激励无疑成为招揽高素质人才的杀手锏。

在西方,拯救克莱斯勒的艾科卡、重振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缔造了“一元CEO”的“商业传奇”;而当三一重工[ %]的梁稳根和中国平安[ %]的马明哲试图演绎“一元CEO”甚至“零元CEO”的“中国传奇”时,迎来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对高管薪酬的热议。

从高管个人价值决定的角度来看,尽管我们有很多岗位价值评估或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科学工具可供借鉴,但评估出来的结果其实很难客观反映高管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管是西方版的“限薪令”还是中国版的“限薪令”,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管薪酬这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另一方面,从高管薪酬结构的角度来看,无论采用“百万年薪”还是“一元年薪”,其实几乎没有任何分别,因为高管的报酬更多地取决于其拥有的股权或期权的价值。据2007年美联社对世界500强CEO薪酬的不完全统计,工资仅占他们薪酬总额的%.

所以,沿着“调控静态数量”这样的思路不可能找到解答“高管薪酬难题”的秘方,唯一的出路是在高管薪酬结构上做文章,适时引进股权激励。当然,对于激励对象的资格确认以及激励方式选取等关键环节应精心筹划。

在美国,股权激励可以说是员工的一项福利,全员持股计划非常流行,但对于中国的企业和员工来说,股权激励还是一种“稀缺品”。如果硬将其做成一项惠及全员的福利,则股权激励极易会蜕化变质,成为企业资产流失的漏斗,造成企业控制权旁落。

为最大限度地抵御股权激励的风险,在确认激励资格时,应从人力资本附加值、难以取代程度、历史贡献、敬业度等多个层面对员工进行认真考量。着眼于未来,这是股权激励的宗旨,所以激励份额应向那些附加值高且难以取代的员工倾斜;同时,为规避“辞职套现”、“变相分赃”等有悖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对员工的历史业绩表现及敬业精神进行审查也是不可或缺的。[!]

提起激励模式,从提振企业经营绩效的角度来讲,对于创业期(或高成长期)的企业,价差式的股权激励方式非常有效。可以说,在催生美国硅谷的众多力量中,股票期权这种激励方式可谓功不可没。也正是基于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才有了微软的崛起神话。

在中国,股权激励之所以被视为双刃剑,其关键原因就是行权的业绩条件过低或者退出机制不够严谨。从薪酬策划的角度来看,股权激励不应是对现有企业财富和股市财富的“零和博弈”,而应该成为提升企业整体价值和个人人力资本价值的“创富”工具。

平衡激励与公司治理

股权激励不同于月度工资、业务提成和年终奖金,这不仅在于股权激励的长期性和几何增长性,更在于它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所以,除了激励力度、激励方式的筹划之外,还必须处理好股权激励中的控股权问题。这一点对没有明确法规限制的非上市公司(尤其是家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

从“经济人效用最大化”的立场出发,公司大股东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而管理者则追求自身报酬的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值的最大化,而股权激励正是能够将管理者个人收益与广大股东利益相统一的有效工具。但是,如果股权激励脱离公司治理的有效约束,则缺乏监督的管理层就会采用先“压缩”、后“释放”的方式掏空公司利润。所以,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提升治理水平对企业融资也大有裨益。麦肯锡公司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财务状况类似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为“治理良好”的亚洲公司多付20%-27%的溢价,愿意为“治理良好”的北美公司多付14%的溢价。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何规范公司治理,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可供参照,至于落实到位的措施,可从两个层面进行阐述。从企业内部看,主要是从法规制订与公司制度建设上进一步约束管理层的决策行为,规范并理顺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之间的关系,另外,对期权的授予、行权以及股票解锁、退出机制等关键环节应严格把关;从企业外部看,主要是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以及经理人市场。

对于非上市公司(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而言,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非上市公司要实现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平衡,更多地在企业的“自治”,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谈及对股权激励的向往,更多人想到的是它的“造富神话”。2007年11月6日,随着阿里巴巴[ %]在香港成功挂牌上市,上千名持有阿里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