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和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_《华夏爱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华夏爱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在初中就有所接触,特别是古诗词填词的音乐作品,不管是从课堂上还是媒体中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这些乐器的音色和古代乐器的演奏的音乐作品大多数同学还属于一知半解状态。

2、我校学生总体来说成绩比较好,接受力理解力都比较强,即使有一部分能力稍弱的学生,在贯彻教学难点时只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学生接受起来就没问题。

3、学生中还有不少是从小学乐器学声乐的音乐特长生也会起到带头的作用的。

效果分析1、音乐判断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愉悦的艺术氛围中轻松导入;2、教师进入学生中间指导,师生及时交流。

自评与互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令音乐课堂氛围即紧张又轻松。

3、《阳关三叠》利用古诗的律动感和曲子的旋律相结合,吟唱与朗诵结合,利用综合感受提高学生感悟意境的能力,顺利解决本课难点。

4、知识点评测,学生绝大部分都能完成。

以上这些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值得以后多加运用。

其不足有:1、各环节的衔接略显不够紧密,应该缩短各环节间的时间间隔;2、教学语言流畅度不够,应该减少个别字句的重复与停顿;3、学生在教学的部分环节反应略显迟钝,应该加强课前预习准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1课。

第四单元从“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成就”进行鉴赏,(《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华夏音乐之光”是古代音乐的精选,旨在通过聆听和分析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拓宽音乐视野,初步知晓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一些关系,增进他们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及认识我们伟大民族艺术的特点与价值。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真聆听古代音乐,体会古人的情感;能说出古代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一些区别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讨论等教学法丰富学生对古琴古筝等古代乐器音色的不同,通过同学之间的探究方法体会音乐作品的魅力。

高中音乐_一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一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_华夏音乐之光_音乐_高中__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乐器及其对近现代音乐、影视的影响及其贡献。

2、学习古诗词曲,感受文人情致。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古代音乐对近现代音乐、影视的影响及其贡献;古代歌曲。

难点:通过学习华夏音乐之光,感受古代文人情致,了解古代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

三、教学实录:课前准备:正式上课前,在教室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

(一)导入课题:1、屏幕放映幻灯图片,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而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曲击缶而歌震撼全场,掀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在正式上课前,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这个经典片段。

师生共同观看剪辑的视频。

2、介绍“缶”: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亲王为赵王击缶”张艺谋导演用古乐器缶开场,向世人展示了我们几千年的音乐文化传承,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华夏音乐之光》。

(二)、教学过程:一、古代乐器1、古代乐器的分类:现在众多的民族乐器,是按什么分类的?(教师提示,二胡、笛子、琵琶、木鱼等等),是按照演奏方式来区分的。

在古代众多的乐器中,又是按照什么分类的呢?幻灯片:八音: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品种繁多的乐器,古人为了便于区分,按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它们分为八大类,统称为“八音”。

分别是:❖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丝:琴、瑟木:柷❖匏:笙、竽竹:箫击缶而歌中的“缶”属于八音中的“土”。

3、听七段剪辑的音乐片段,对照图片,辨别并标记是由哪种乐器演奏。

回答问题,有争议的可以反复对比听赏。

尤其是埙的音色和箫的音色重点区别。

4、在古代,“文人四艺”是什么?“琴棋书画”!由此可见在众多的乐器中,古琴的地位。

5、幻灯片:古琴位居八音之首。

又称七弦琴。

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知识链接:唐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指的就是古琴。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与反思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认真听赏本课的琵琶和古琴音乐,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交流与探究”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与同学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简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及其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课件出示“竹林七贤”的图片)
1、简介“竹林七贤”及阮籍
2、播放《酒狂》
课件展示问题:乐曲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学过的历史谈谈你的感受并试着表现一下。
1、了解“竹林七贤”。
2、听赏作品并思考问题
3、探讨与交流。
4、想象、模拟表现作品酒狂的神态
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人物和时代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3、播放《塞上曲》第三段《湘妃泪》
1、自由发言,谈自己了解的王昭君
2、交流自己的想象
3、听赏作品,印证自己的想象
用这种先让学生想象再印证的办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第二站魏晋时期
师:告别了远嫁他乡的王昭君,我们来到魏国山野中的一片竹林,远远地便看见七人在饮酒高歌,弹琴作诗,他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华夏音乐之光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湘教版高一鉴赏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华夏音乐之光”是古代的音乐精选,本节课是从五首乐曲中精听《湘妃泪》、《酒狂》、《阳关三叠》三首,并按时间前后进行安排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聆听和分析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拓展音乐视野,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对于一些当前的音乐作品,像通俗歌、摇滚等等,高一的学生并不陌生,并且很喜欢,觉得有些音乐能表达自己思想的变化,情感的抒发,而对于古代音乐则一无所知,那么,在这节音乐鉴赏课中,我想通过音响、音像的视听,教师通俗易懂的讲解来引导学生懂得古代音乐的重要作用,了解古代音乐的辉煌和成就,继而激发学生担起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的责任!

市级公开课《华夏音乐之光》教案

市级公开课《华夏音乐之光》教案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意图1、指导思想: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

为了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教材选编了《华夏音乐之光》的教学内容安排。

“华夏音乐之光”是古代音乐的精选,旨在通过聆听和分析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拓宽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以“中国古代音乐”为主题展开的教学活动,旨在通过聆听、观看、演唱、演奏、讨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由“欣赏与体验”和“活动与探究”两个部分组成。

2、教学内容选择我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为了能更多的欣赏与了解古代音乐,除选听教材所提供的部分音响和介绍古代的乐器“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3、学情分析如今的高中生热衷于流行音乐,而对中国古代音乐几乎是陌生的,因此就更谈不上喜欢或热爱了。

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距离,如何吸引学生关注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因此,在备课中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钻研教材,扩大视野,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不知—知—了解—喜爱。

特别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底蕴比较浓厚,要从人文的角度去考虑。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又要注意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太大,重点就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熟悉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并对它产生兴趣。

二.教学目标1.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交流与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2.通过听赏《八音和鸣》、《湘妃泪》、《十面埋伏》等古代音乐作品,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让学生了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音乐文化。

3.在初步了解了古代乐器分类及音色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测试试卷能基本掌握古代音乐的知识及古代乐器音色的分辨。

华夏音乐之光音乐教案

华夏音乐之光音乐教案

华夏音乐之光音乐教案教案标题:华夏音乐之光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华夏音乐之光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华夏音乐之光的曲目和演奏技巧;3. 培养学生对传统华夏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华夏音乐之光的背景介绍:讲解华夏音乐之光的起源、发展和影响;2. 华夏音乐之光的曲目学习:选择代表性的华夏音乐之光曲目进行学习和演奏;3. 演奏技巧指导:教授华夏音乐之光曲目的演奏技巧,包括指法、节奏、音准等;4. 合奏和合唱:组织学生进行华夏音乐之光曲目的合奏和合唱,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5. 音乐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华夏音乐之光的演奏录音或现场演出,培养学生对传统华夏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音频等方式引入华夏音乐之光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华夏音乐之光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增加学生对该音乐形式的了解;3. 曲目学习:选择一至两首代表性的华夏音乐之光曲目进行学习,包括曲目的乐曲结构、旋律特点等;4. 演奏技巧指导:针对选定的曲目,逐步教授学生正确的演奏技巧,包括指法、节奏、音准等,通过示范和练习巩固;5. 合奏和合唱: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他们进行华夏音乐之光曲目的合奏和合唱,指导他们在合作中发展音乐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6. 音乐欣赏:播放华夏音乐之光的演奏录音或组织学生观看现场演出,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7. 总结与评价:与学生一起总结华夏音乐之光教学的收获和体会,评价学生的表现,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发展音乐兴趣。

教学资源:1. 华夏音乐之光的相关资料和背景介绍;2. 华夏音乐之光的演奏录音或视频;3. 乐器和乐谱。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2. 评价学生在演奏和合奏中的表现,包括技巧运用、音准和合作能力等;3. 学生对华夏音乐之光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展示。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华夏音乐之光的创作和编排,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2.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华夏音乐之光演奏成果;3.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高中音乐_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古代音乐,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体会古人的情感。

2、学习八音,能通过音色辨别乐器,认识编钟、石磬、古琴、埙、琵琶等乐器,听赏古典音乐,学会记住其主题旋律。

3、能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及其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

教学准备:课件、自主学习材料: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脉络及成就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讲解示范、启发引导教学重点:乐器的听辩,主题的歌唱教学难点:听赏古代经典音乐,感受古人情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上课礼仪:师生问好2、导入新课: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成就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今天让我们走进华夏音乐之光——中国古代音乐。

3、交流学习成果:按时间线索,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交流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脉络及古代惊人艺术成就。

4、展示教学目标:能认真聆听古代音乐,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体会古人的情感;学习八音,能通过音色辨别乐器,认识编钟、石磬、古琴、埙、琵琶等乐器,听赏古典音乐,学会记住其主题旋律;能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及其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

二、讲授新课(一)八音和鸣(楚调)1、首先请大家听赏《八音和鸣》,感受古代惊人艺术成就(1)主题视唱引导学生视唱主题,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之美。

(2)欣赏《八音和鸣》视频,通过视频、音色分辨乐器,辨别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变奏多依各种乐器的演奏特色而变化,骨干音不变。

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聆听与歌唱。

(二)讲授八音: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实,早在周代,我国古老的先民们就将近70种乐器按照制作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所谓“八音之乐”就源于此。

它们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早在小时候,我们诵读三字经,就知道了“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所以,“八音”这个词与我们并不陌生。

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了一百二十四件乐器,八音俱全。

特别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套六十四枚编钟,其音质之优美、音律之纯正、造型之美观,让20世纪的人都不得不惊叹古代乐工们的创造之伟大。

华夏音乐之光教案及反思

华夏音乐之光教案及反思

《华夏音乐之光》教案教学目标1.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 、“交流与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2.通过听赏《荆楚雄风》、《流水》、《阳关三叠》等古代音乐作品,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让学生了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音乐文化。

3.在初步了解了古代乐器分类及音色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测试试卷能基本掌握古代音乐的知识及古代乐器音色的分辨。

4.能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及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线索与贡献。

2、难点:古代乐器音色的辨别。

教学过程导入(约3分钟)课前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一、简要介绍本课学习内容播放埙独奏《苏武牧羊》提问:1、是什么乐器演奏的?2、哪个时代的音乐作品?播放歌舞视频《华清宫》提问:1、表现了中国哪个时代的景象和音乐?2、你感受到了什么?二、出示课题《华夏音乐之光》介绍中国民族音乐的源远流长,引领学生理解“华夏”的含义在古朴幽雅的音乐声中进教室,准备上课。

听音乐思考回答问题。

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参与讨论,理解课题。

课前播放古曲,意在营造优雅的课堂气氛。

导入一选用了埙独奏曲,意在通过这个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及其神秘、空灵,沧桑的音乐品质,引导学生感受古朴风格和产生强烈的返朴意识导入二选用了录象《华清宫》意在直观的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到古代音乐表演的场景之中去。

)认识和感受中国古代乐器的分类(约10分钟)1、展示“金”类乐器图并介绍(编钟、方响等并感受其音色)2、展示“石”类乐器图并介绍(石磬、编磬等并感受其音色)3、展示“丝”类乐器图并介绍(古琴、瑟、筝等并感受其音色)4、展示“竹”类乐器图并介绍(笛、萧、骨笛等并感受其音色)5、展示“匏”类乐器图并介绍(笙、竽等并感受其音色)6、展示“土”类乐器图并介绍(埙等并感受其音色)7、展示“革”类乐器图并介绍(各种鼓等并感受其音色)8、展示“木”类乐器图并介绍(木鱼、柷等并感受其音色)观看、了解各类古代乐器的形状、样式、结构及发声原理,感受其音色和音乐特点。

教案《华夏音乐之光》

教案《华夏音乐之光》

教案《华夏音乐之光》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起源1.1 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1.2 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文化内涵1.3 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第二章:中国古代乐器介绍2.1 介绍中国古代乐器的种类和特点2.2 分析中国古代乐器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2.3 探讨中国古代乐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第三章:中国古代音乐作品解析3.1 分析中国古代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3.2 解读中国古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3.3 欣赏中国古代音乐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第四章:华夏音乐与传统文化4.1 探讨华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4.2 分析华夏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4.3 了解华夏音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第五章:华夏音乐与现代社会5.1 探讨华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5.2 分析华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5.3 思考华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第六章:华夏音乐与其他文化的交流6.1 了解华夏音乐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历史6.2 分析华夏音乐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与创新6.3 探讨华夏音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发展第七章:华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7.1 分析华夏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中的作用7.2 探讨华夏音乐教育在弘扬民族文化中的意义7.3 思考华夏音乐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第八章:华夏音乐教学实践8.1 介绍华夏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技巧8.2 分析华夏音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8.3 探讨华夏音乐教学实践的创新与发展第九章:华夏音乐资源的利用与保护9.1 了解华夏音乐资源的种类和现状9.2 分析华夏音乐资源在教学中的利用与保护9.3 探讨华夏音乐资源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与传承第十章:华夏音乐的未来展望10.1 思考华夏音乐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10.2 探讨华夏音乐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10.3 预测华夏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中国古代音乐起源解析: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是理解其后续发展的基础,需要深入研究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华夏音乐之光教案及反思

华夏音乐之光教案及反思

《华夏音乐之光》教案教学目标1.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 、“交流与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2.通过听赏《荆楚雄风》、《流水》、《阳关三叠》等古代音乐作品,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让学生了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音乐文化。

3.在初步了解了古代乐器分类及音色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测试试卷能基本掌握古代音乐的知识及古代乐器音色的分辨。

4.能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及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线索与贡献。

2、难点:古代乐器音色的辨别。

教学过程导入(约3分钟)课前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一、简要介绍本课学习内容播放埙独奏《苏武牧羊》提问:1、是什么乐器演奏的?2、哪个时代的音乐作品?播放歌舞视频《华清宫》提问:1、表现了中国哪个时代的景象和音乐?2、你感受到了什么?二、出示课题《华夏音乐之光》介绍中国民族音乐的源远流长,引领学生理解“华夏”的含义在古朴幽雅的音乐声中进教室,准备上课。

听音乐思考回答问题。

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参与讨论,理解课题。

课前播放古曲,意在营造优雅的课堂气氛。

导入一选用了埙独奏曲,意在通过这个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及其神秘、空灵,沧桑的音乐品质,引导学生感受古朴风格和产生强烈的返朴意识导入二选用了录象《华清宫》意在直观的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到古代音乐表演的场景之中去。

)认识和感受中国古代乐器的分类(约10分钟)1、展示“金”类乐器图并介绍(编钟、方响等并感受其音色)2、展示“石”类乐器图并介绍(石磬、编磬等并感受其音色)3、展示“丝”类乐器图并介绍(古琴、瑟、筝等并感受其音色)4、展示“竹”类乐器图并介绍(笛、萧、骨笛等并感受其音色)5、展示“匏”类乐器图并介绍(笙、竽等并感受其音色)6、展示“土”类乐器图并介绍(埙等并感受其音色)7、展示“革”类乐器图并介绍(各种鼓等并感受其音色)8、展示“木”类乐器图并介绍(木鱼、柷等并感受其音色)观看、了解各类古代乐器的形状、样式、结构及发声原理,感受其音色和音乐特点。

高中音乐_《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音乐与时代》—华夏音乐之光教学案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赏本课的古代音乐作品,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让学生了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音乐文化。

2.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交流与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并能初步了解一些古代的乐器。

3.能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及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线索与贡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看一个《楚汉之争》视频短片,问题:这是历史上的那一次战争?这段视频中用的背景音乐的名字是什么?是用哪一种乐器演奏的?引入《十面埋伏》二.讲授新课(一)介绍琵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曹曹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

1、听赏琵琶曲《十面埋伏》(1)欣赏的时候大家思考作品表现了什么情绪?音乐有何特点?(2)考虑一下这首作品的速度是怎样的?力度呢?他的表现内容内容?2、听赏琵琶曲《湘妃泪》(1)欣赏的时候大家思考作品表现了什么情绪?音乐有何特点?(2)考虑一下这首作品的速度是怎样的?力度呢?他的表现内容内容?3、琵琶曲的分类:根据琵琶的演奏技巧及表现手法,我们将琵琶曲分为了文曲和武曲两类。

(1)武曲:速度较快、力度较强,主要用于状物或者激烈的战争场面。

如《十面埋伏》(2)文曲:速度较慢、力度较弱,主要用于抒情写景。

如《湘妃泪》(二)介绍古琴1、诵一首诗《听蜀僧浚弹琴》引入古琴2、古琴简介:古琴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代的文人墨客所具备的四项技能“琴棋书画”琴排第一位,古琴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面弧形象征天,琴背平,象征地,有“天圆地方”之说。

古琴有十三个徽,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古琴最初为五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

对应君,臣,民,事,物。

后来周文王为纪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加了一根低音弦,周武王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加一根高音弦,所以又称“文武七弦琴”。

高中音乐_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音乐组教学内容:我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为了能更多的欣赏与了解古代音乐。

选听教材所提供的部分音响和介绍古代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重点介绍古琴。

在中国传统乐坛上,琴被视为“四艺之首”,是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乐器的分类法八音,熟悉八音中的各类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聪明智慧和辉煌成就,激发学生了解古代音乐和学习古代音乐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古琴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古代歌曲的吟唱风格。

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一段新闻联播导入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也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古国。

古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古琴也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这段视频,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古琴(一)古琴故事1、古琴图片给出问题----这件乐器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2、关于古琴的传说和故事提问学生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有哪些关于古琴的传说和故事3、教师讲解俞伯牙是战国时的音乐家,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是他却一直认为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天他抚琴,从旁边走过来一个樵夫。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樵夫说:巍巍兮志在高山。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的时侯,樵夫又说:“洋洋兮志在流水”。

伯牙与子期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给出伯牙与子期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二)古琴形制寓意古琴本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古琴长三尺六寸五,代表的是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古琴有13个徽,代表一年有十三个月,还有一个闰月。

古琴的琴面是弧形的,代表着天,琴底是平的,象征着地,古人的天文理念是天圆地方。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分别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加低音弦一根,是为文弦。

高中音乐鉴赏《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和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和反思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意图1、指导思想: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

为了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教材选编了《华夏音乐之光》的教学内容安排。

“华夏音乐之光”是古代音乐的精选,旨在通过聆听和分析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拓宽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以“中国古代音乐”为主题展开的教学活动,旨在通过聆听、观看、演唱、演奏、讨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由“欣赏与体验”和“拓展与探究”两个部分组成。

2、教学内容选择我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为了能更多的欣赏与了解古代音乐,除选听教材所提供的部分音响和介绍古代的乐器“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另外,补充介绍古琴曲《流水》,更换书本原有的文套曲《湘妃泪》为武套曲《十面埋伏》。

古琴演奏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传统乐坛上,琴被视为“八音之首”,是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琵琶被誉为“民乐之王”,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为了更好的感受国乐的影响力,还选用了视频《花好月圆》。

3、学情分析如今的高中生热衷于流行音乐,而对中国古代音乐几乎是陌生的,因此就更谈不上喜欢或热爱了。

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距离,如何吸引学生关注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因此,在备课中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钻研教材,扩大视野,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不知—知—了解—喜爱。

特别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底蕴比较浓厚,要从人文的角度去考虑。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我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太大,重点就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熟悉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并对它产生兴趣。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反思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反思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反思华夏音乐之光教学反思华夏音乐之光是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音乐课程,通过感知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之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我深感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和反思的地方。

首先,对于华夏音乐之光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更倾向于以讲述和演示为主,而学生的参与度则相对较低。

然而,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发现学生们在参与讨论和互动环节时的学习效果更好。

因此,我计划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小组活动、讨论及合作项目,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其次,教学资源的更新与扩充也是我在本学期教学中的一个反思点。

虽然教材中已经提供了丰富的音乐作品和资料,但是有些素材已经相对陈旧,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对音乐多元化和现代化的需求。

因此,我需要更多地利用网络、图书馆和音乐社区等资源,寻找新的音乐作品和资料,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形式的音乐。

此外,教学评估的方式和效果也是我需要反思和改进的。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估方式,这种方式不能全面评估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因此,我打算在下学期尝试更灵活多样的评估方式,如学生的表演、自我评价和互评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并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另外,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培养。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和共鸣。

因此,我将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学生与音乐的情感联系,通过情感体验的培养,使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音乐的美妙之处,并将之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总的来说,通过对《华夏音乐之光》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且也找到了一些改进的方向,包括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更新和扩充教学资源、探索多样化的评估方式以及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等。

高中音乐_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件设计课题:华夏音乐之光课型:音乐鉴赏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古琴、琵琶等乐器教学方法:情境法、欣赏法、练习法、对比法学习目标:1、能认真聆听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体会古人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了解热爱中国古代音乐的兴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了解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并能学唱琴曲《阳关三叠》,体会古人对友情的表达方式。

3、了解古琴的形制、相关音乐与典故以及古琴的寓意。

重点: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学唱琴曲《阳关三叠》,体会古人对友情的表达方式。

难点:聆听《酒狂》和《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流程:一:导入:播放视频:古乐编钟问题:视频当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二:新授: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看看视频当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的打击乐器,它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视频中的这套曾侯乙编钟形体巨大,这么大的乐器普通人家里能不能放得下啊?编钟是中国古代上层社会专用的一种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只有王侯和贵族才可以拥有,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曾侯乙墓出土的所有乐器,八音俱全,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音乐是圣洁的,创造音乐就要和谐的使用“八音”,因此就产生了大规模的钟磬等“八音之乐”。

什么是八音呢?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课题——华夏音乐之光。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八音?都是哪八类材料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埙——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幽怨、悲凄、哀婉,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

柷——汉代打击乐器,最早是用来盛粮食,后来用于器乐演奏中,在乐曲开始,用木棒击奏。

一起总结有哪八类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乐器一起发声会是一种什么效果呢?接下来要欣赏的这首乐曲,它的创作是来源于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种乐器。

高中音乐_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乐器,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线索与贡献;2、了解古琴并听赏古琴曲《酒狂》,体会古代音乐中蕴含的人文内涵;3、能够有感情有韵味的演唱《阳关三叠》,培养对古代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乐器的种类和具有代表性的乐器;2、介绍古琴,欣赏并分析古琴音乐。

三、教学难点:古琴曲《酒狂》的音乐分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乐器的分类方式有哪些?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

二、古代乐器——八音1、编钟(1)听辨乐器音色,判断制作材料;(2)介绍曾侯乙编钟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3)播放视频,了解曾侯乙编钟;(4)编钟的科技含量。

2、介绍丝类乐器;3、认识八音中的其他几类乐器。

4、欣赏器乐合奏《八音和鸣》(楚调)。

三、古琴1、介绍古琴的发展历史;2、展示古琴实物,介绍其构造;3、示范古琴的三种音色;4、学生试奏古琴;5、讲述古琴与文人的故事;6、听赏古琴曲《酒狂》(1)学生诵读相关资料,了解竹林七贤及《酒狂》的创作背景;(2)聆听《酒狂》片段;(3)展示谱例,分析音乐要素和创作风格;(4)完整欣赏视频《酒狂》。

四琴歌——《阳关三叠》1、介绍“琴歌”的表现形式;2、诵读唐诗《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句中表达的情感;3、学唱《阳关三叠》的主题,体会诗韵和音韵的融合;4、欣赏合唱版《阳关三叠》。

五、小结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华民族的艺术遗产,也是全人类的艺术遗产,我们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代,更有责任去了解、学习、继承和发扬这优秀的艺术成果,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能够有所启发和感触,在将来能够积极探索,使中国古代音乐不断焕发新的魅力。

《华夏音乐之光》学情分析本节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距离,现代的高中生多热衷于流行音乐,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体验相对较少。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古代的音乐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用这些故事,拉近学生与课程内容的距离,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中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意图1、指导思想: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

为了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教材选编了《华夏音乐之光》的教学内容安排。

“华夏音乐之光”是古代音乐的精选,旨在通过聆听和分析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拓宽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以“中国古代音乐”为主题展开的教学活动,旨在通过聆听、观看、演唱、演奏、讨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由“欣赏与体验”和“拓展与探究”两个部分组成。

2、教学内容选择我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为了能更多的欣赏与了解古代音乐,除选听教材所提供的部分音响和介绍古代的乐器“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另外,补充介绍古琴曲《流水》,更换书本原有的文套曲《湘妃泪》为武套曲《十面埋伏》。

古琴演奏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传统乐坛上,琴被视为“八音之首”,是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琵琶被誉为“民乐之王”,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为了更好的感受国乐的影响力,还选用了视频《花好月圆》。

3、学情分析如今的高中生热衷于流行音乐,而对中国古代音乐几乎是陌生的,因此就更谈不上喜欢或热爱了。

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距离,如何吸引学生关注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因此,在备课中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钻研教材,扩大视野,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不知—知—了解—喜爱。

特别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底蕴比较浓厚,要从人文的角度去考虑。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我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太大,重点就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熟悉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并对它产生兴趣。

4、资源开发与运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的发展史要在一课当中让学生有所了解比较困难。

仅利用目前课本所提供的资源是不够的,为此还要去开发和运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教师的资源,教师的自己的表演等。

(2)开发学生的资源,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架构,让学生思考解答跟本课有关的知识。

(3)教师准备图片、音响、音像等有关的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并采用通过聆听、观看、模仿等多感官参与学习的方法,感受、体验古代音乐,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1、欣赏中国传统名曲,体会名曲的神韵。

了解一种中国传统乐器的形制、演奏技法。

2、在初步了解了古代乐器分类及音色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测试基本掌握古代音乐的知识及古代乐器的分类和音色的分辨。

3、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音乐、诗歌的综合认识与理解,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传统名曲,体会名曲的神韵。

了解一种中国传统乐器的形制、演奏技法。

教学难点:在初步了解了古代乐器分类及音色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测试基本掌握古代音乐的知识及古代乐器的分类和音色的分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埙曲《楚歌》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也非常悠久。

大约从五万年前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简单的乐器和舞蹈;西周时期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礼乐制度;在古老乐器的和鸣中,走进我们的华夏音乐,感受华夏音乐的魅力之光。

看图片,从中找出你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并说出乐器的名字。

思考:现代乐器分类将它们分为几类?古人又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的?二、八音和鸣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又称作八音。

八音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

八音分类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

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1、介绍八音乐器分类2、欣赏《楚商》——《八音和鸣》,体会先秦遗音的韵味,并从中感受各种乐器的音色。

(编钟、编磬、古琴、埙、笛子等)三、文人琴韵师:刚刚我们了解了古代的八音分类,欣赏了古雅动听的八音和鸣。

今天老师要重点给大家介绍两种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

第一种,我们先不说它的名字。

我给大家提供两条信息“1 它演奏的曲子被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带到了太空播放。

2 它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由它演奏的古曲片段:听赏《流水》思考:1 演奏乐器是什么?(古琴)2音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洋洋江河)3乐曲的旋律有怎样的特点?(是起伏较大还是比较平缓?)2、古琴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

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

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同。

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

”3、介绍古琴(视频)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

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

有西方音乐人评价:这个乐器的构造,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世界观。

4、古琴与古代文人的密切联系从三千年前的西周晚期开始,弹奏古琴便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时尚,琴与文人共呼吸、同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文人抒情写意、修身养性与接受教育的常备工具。

古代不少有成就的文人都是弹琴高手,如:春秋时的孔子、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刘向、马融、蔡邕、蔡琰,魏晋时“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等。

古琴成了文人雅士生活中的亲密伴侣。

四、古琴歌韵师:古琴的且弹且唱这种表演形式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审美体验。

1、简介琴歌2、朗诵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渭城曲》,体会诗歌中的依依惜别之情。

3、师范唱《阳关三叠》4、师:因为时间原因,今天我们就学唱这首琴歌的前四句。

引导学生演唱与感受《阳关三叠》四句旋律。

五、琵琶舞韵有诗为证:“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古诗描写的是什么乐器?(琵琶)1、听一段《十面埋伏》思考:1乐器的音色怎么样?(明亮、清脆、有颗粒感)2作品描绘了怎样的场面?(描绘了楚汉战争中著名的垓下之战3作品通过哪些音乐要素来表现这一场面的?速度:很快节奏:密集紧凑音量:较强音色:时而明亮高亢、时而暗哑嘈杂旋律:起伏较大等等2、介绍琵琶琵琶是民族乐器中很有特色的乐器,它音色清脆,音乐性能好。

从演奏方法来说,左右手技巧繁多。

琵琶曲目分文套和武套。

一般来说:文套大多节奏缓慢,音量较弱,善于抒发内心情感,描写优美的景色等。

武套则节奏较快,音量较强,善于状物、表现战争场面。

3、欣赏教师表演:舞蹈《反弹琵琶》六、拓展与探究师:中华音乐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深邃的哲理内涵;独特的各色乐器,丰富多彩的组合,承载着东方智慧价值与和谐的文化内涵。

不但在国内有无数的音乐爱好者,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众多的听众。

1998年,国乐应邀走出国门,走上了世界舞台。

1、欣赏1998年维也纳金色大厅国乐表演《花好月圆》2、课后思考:你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学习古乐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七、课堂小结我泱泱中华灿烂辉煌的音乐文明,需要大家去传承和发扬。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体验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的去聆听它、喜爱它,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去学习演奏它!教学反思课题:华夏音乐之光时间:地点:短短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想想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准备以及对自己上课的表现感慨颇深,不得不承认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就自己这节课自我评价和反思。

在决定上这一课之前,我参考了以往同行们的教学设计,结合我自身的特点,我打算这一课从古琴和琵琶这两件弹拨乐器入手。

一方面要达到让学生感受古琴的古韵,了解古琴是存在于文人世界的一件高雅的乐器;一方面想给学生们介绍有“民乐之王”美誉的民族乐器琵琶。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等等。

纵观我这节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做到了;在激发学生学生兴趣方面尚可;内容设置的难易程度针对我区的学生水平是适中的;关于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还很欠缺。

本人自认为较好的地方有这几个方面:一、上课的热情较高。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美育是潜移默化的。

是润物死无声的。

教师的对音乐的情感首先上课应该要有热情,这种热情表现在表情、语音语调、范唱、演奏、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情感。

只有教师先感动了,才能很好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应用演唱、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体验,让乐理知识易学易懂。

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问题,通过聆听、分析……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

三、将思想教育溶于整堂课的教学。

本课教学内容是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古雅魅力,感受乐曲的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的特征,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情感和优雅古风,通过对八音知识的了解,感受到中国音乐艺术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民族音乐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也告诉我们音乐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艺术是相通的。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音乐情感喜爱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为我国优秀的音乐艺术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不足之处:一、课堂语言不够精炼。

二、课堂应更为开放,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三、虽然采用了范唱、哼唱等教学手段,但歌曲学唱环节的处理还是有点草草带过的感觉。

四、作品的选材关于拓展探究环节,我选用了1998年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民乐表演视频《花好月圆》。

严格来说它是华夏音乐的延伸。

华夏音乐本身应该是古老的悠远的。

以后在选材方面还应更加精进。

关于多媒体的运用:第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第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激活音乐教材、增加兴趣第三: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情境创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之处:一、在文字、图片、音像的使用方面还待加强。

二、音乐最大特点是音乐形象和情感的模糊性与不确性。

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欣赏水平不同,心理感受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想象力也就不同。

如果教师把学生的情感想象空间束缚在某一固定性的内容中,这也限制了学生丰富的创造性想象,违背了艺术欣赏教学规律。

电教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前景乐观,势在必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