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夫卡小说的表达艺术
下列关于卡夫卡作品艺术风格的说法
卡夫卡作品艺术风格的说法卡夫卡 (Franz Kafka) 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文学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于世。
然而,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艺术风格,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本文将对下列关于卡夫卡作品艺术风格的说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无法无天的宇宙(无序性的象征)卡夫卡的作品常常被解读为对宇宙秩序的无法理解、以及对生存处境的绝望感的表达。
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陷入一个似乎毫无规律可循的宇宙中,无数的随机事件和不可预测的因素让他们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种象征性的描绘让读者感到一种深刻的恐惧和绝望,反映出卡夫卡对宇宙的深刻怀疑和对人类处境的悲观看法。
2. 孤独与内心挣扎(心理现实主义的体现)卡夫卡的作品中经常描写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苦闷,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与外界和他人隔绝。
这种孤独感和内心挣扎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这种心理现实主义的体现让卡夫卡的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引起了读者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3. 僵化的官僚体制(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卡夫卡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了官僚体制的僵化和荒谬,他通过严谨的描写和对细节的把握,将现实社会中的官僚主义和权力作恶以一种生动而深刻的方式展现出来。
他通过对官僚体制的讽刺和批判,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不满和对权力的怀疑。
这种对现实的直面和讽刺让卡夫卡的作品显得更加生动和具有现实意义。
4. 迷幻和荒诞的现实(超现实主义的倾向)卡夫卡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离奇的情节和荒诞的情境,他通过这种迷幻和荒诞的现实来表达对于现实的怀疑和批判。
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倾向让卡夫卡的作品更加富有幻想性和想象力,给人以独特的阅读体验。
5. 内在悲剧性的表达(宿命论的思考)卡夫卡的作品中包含了对内在悲剧性的表达,人物往往被命运所左右,无法摆脱自己的宿命。
这种宿命论的思考让卡夫卡的作品显得更加深刻和感人,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
寓言式叙事下的异样思考——论卡夫卡小说中的生态意识
看人 类世 界, 小说 的开篇 是这 个人 猿在 向某 科学 院 承蒙 各位 恩垂 ,我非 常荣 幸能 得到 贵院 的邀 请,就 我过 去
� � 2 516
我 们来说 既陌 生又 熟悉 的世 界 � ." 在这 个世界 中, 的院 士们 作报 告," 可敬的 科学 院院 士先 生们 通 过冷峻 而滑 稽的 文字 , 具 有象 征意 义的 语言 和支 离 破碎的 情节 ,我 们可 以感 受到主 题的 曲折 晦涩 ,叙 述 的沉重 ,思 维的 极具 跳跃 性和想 象力 的丰 富, 以及 在 描绘 出 黯淡 , 残酷 ,荒 诞 的 世界 后 辐 射出 的 情 绪 痛 苦, 惶 恐, 焦虑 ,绝 望 ,冷 嘲 ,怪 诞 和一 份 对 生态 的 所经 历 的人 猿 生涯 , 呈上 一 份报 告 . "
而作为人猿的经一个真正的人则要坐在外面的接待室待着铃声然后为人猿服务这样人猿完成了由猿向人的转变过程成了一个人人猿作为叙事主体出现在行文中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和视角进行叙说这种叙事方式及观察人类的视角使这篇小说打破了写实小说的常规正面叙写了一个在现实社会里发生的寓言故事在寓言式的叙事中人猿象征的是外在于人类的自然界中的生灵和为人们所开发利用的环境人猿经历的被捕获被倒卖及被按照人类的行为标准进行训练的过程是在叙述人类在快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先进科技开发利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猿的身体受到伤害及被迫服从人类的行为预示着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也给自然造成了种种的伤害致使其环境恶化气候改变而人猿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终于完成了人化的过程要求自己安排老师这种现象象征着人类在改造坏了自然之后承受着生态失衡的自然开始向人类寻求补偿了人猿的启蒙老师在改造了人猿的脾气后进了精神病院暗示着人类的心灵出现了危机至此寓言故事揭示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逐步走向恶化卡夫卡以寓言式的叙事方式浅显生动地将这个道理传达给读者人猿作为自然的代表它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但人类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切当原有的秩序遭到破坏时自然有了相应的改变自然的改变反过来又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由于人类施加在自然身上的是恶性的榨取所以当自然也对人类有所要求的时候体现的方式也必然是恶性的人与自然间的互动出现了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间的冲突和对抗至于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卡夫卡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寓言式的叙事却使我们感受到他在行文背后表达出的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已经发展的非常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阶级区分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也就越来越痴迷于是这种欲望在无形中牵引着人们的神经使人们向着物的方德国唯意志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永远受意志的驱使追逐无法满足的欲望在无尽的欲望的驱使下人类在对待外在于自身的一切时便会不择手段地满足自身这样人性中的恶便在这种追逐中流露出来而欲望的极度扩展又使人类自身异化最终人性中的恶及自身的异化便成为人与自然间冲突和对抗的根源在小说中人猿的叙述是平淡的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却能感受到人性的种种罪恶人猿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种生物它们有自己的生存环境和交流维方式当人类介入时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了其中的一个被人类捉住结果是这个原本健康的人猿身上多了一个光秃秃的大红疤和一条微瘸的腿之后是一个既不能坐也无法站的铁笼子人猿的身体受到了磨难它无疑是
论卡夫卡作品
论卡夫卡作品《地洞》坦白地说,读了卡夫卡的《地洞》使我情感上压抑了好一阵子。
从前没有接触过他的作品,最近接触了一些,给我触动很大。
卡夫卡的作品以其忧郁痛苦孤独凄凉的风格而著称,而我要谈论的《地洞》正是将其光怪陆离的荒诞派戏剧发挥到了极致的奇作。
作家的作品往往反映了时代背景和个人内心状态,《地洞》是在1924年卡夫卡死于肺结核的临终之作,所以它更能反映作者本人内心深处无法排解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地洞》以自叙的手法描写了一只鼹鼠类动物的自我保护的生活。
故事中的“我”在我看来是一只安全感极度缺失的代表,它的生活除了自我保护,修建,改造它的防御地洞没有任何乐趣可言。
但它本身却十分享受去对抗这种臆想出来的危机,他不断的改造自己的家,又不断的否定自己的计划,没有尽头的重复令人崩溃的防御行为只为了去满足它心灵上的恐惧感。
讽刺的是它自己从不认为自己是胆小缺乏安全感的。
它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小洞穴里,他不承认自己害怕和孤独,因为他可以靠想象来充实生活,恰是如此才反应出什么是真正的孤独。
作品是在一战结束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所以作品充斥着恐惧心态,这也是当时普通人民普遍的一种彷徨无助的心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内心如同书中的鼹鼠般无依无靠,时刻都觉得危险就在身边,时刻都觉得惶恐不安,孤独痛苦。
作者正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才成就了《地洞》这部间接揭露人内心深处阴霾的奇作。
通过读他的作品,不难感受他内心深处的痛楚,他痛苦的人生经历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他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忧郁内向的个性,它的信仰和出身导致了他生活上孤立无援的孤独情境,他失败的感情经历让他更是感觉没有归属感无依无靠。
不幸的人生给了他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孤独已经深入到骨血之中,正如其他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鬼才们一样,遭遇给了他在最纯粹精神世界创造的条件。
他将内心深处的孤寂谱写成文字去抒发这种感受,去描绘这种最真实的逃避,去揭露孤独忧郁者的精神世界,也是垂死者对社会对世界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控诉。
解读卡夫卡小说的叙事风格
140《名家名作》·研究郝 敏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化研究共存,国家间、文化间、学科间通过对话和沟通相互渗透、包容,最后达到共融,这是未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叙事学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兴起,其研究迅速影响并扩展到其他国家,形成了一股国际性的叙事学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的潮流。
西方现代文学起步于19世纪末期,而卡夫卡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出生在优渥的家庭,且在学生时期主修法学与文学,这也让卡夫卡在学生时期形成了对社会发展的独特观察眼光。
作为西方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卡夫卡将自身的生活感悟以别样的形象融入文学作品中,并且将自己的人生思考也贯穿到作品体系中。
可以说,小说不仅是卡夫卡对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更是其洞悉社会现实、搭建自身思想体系的有效路径。
卡夫卡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社会发展中沉重的现实作为小说创作的主题,在营造出压抑的小说氛围的基础上,通过滑稽和荒诞的描写,调节了作品本身的基调,同时也时常令读者寻味。
从目前国内对卡夫卡的研究来看,对其生平的研究较多,真正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的不算多。
要真正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不但要有情感上的共鸣,更应有理性的分析与把握。
一、卡夫卡:精神感受和文化人格卡夫卡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犹太民族经历了沉重的发展历史,联想到千年以来犹太民族在西方国家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当下西方国家以及其他种族人群对犹太民族的异样眼光,卡夫卡内心不断积郁为为民族伸冤与对不平的呻吟,而这种对民族发展的危机感,也自然地成了卡夫卡精神世界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进一步凝结成了卡夫卡阴郁悲观的文学气质,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想去拥抱生活,但是又带着累累的伤痕,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与否定。
卡夫卡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新富裕的资产阶级代表,比较专横和不近人情,母亲只是一个家庭主妇,他自己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2023年最新的国家开放大学《外国文学专题》形考网考作业试题及答案范文三篇
2023年最新的国家开放大学《外国文学专题》形考网考作业试题及答案范文三篇答案是D哥萨克士兵轮奸波兰姑娘,他出于义愤挺身解救;情敌司捷潘在战场上落马遇险,他冒死救下这个几次蓄意杀害自己的人;当红军军官波特捷尔柯夫不经审判枪杀白军军官时,他大为震惊,竟离开红军队伍。
作为一名叛军首领,他率队疯狂向红军冲杀,心里却苦恼万分;他不仅自己从不抢劫,严禁部下抢劫,连他的父亲要趁机捞一把,也遭到他的斥责制止;他公然违抗上级命令,放走被囚的红军,保护他们的妻儿老小,骂杀死红军战士的嫂子是好狠毒的娘们。
尽管生活的残酷一度让他迷惘,与狼共舞,但他并没有变成狼,在人性泯灭的时代,他人性依存,执着于真善美,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他越来越感到屠杀红军是不可饶恕的罪恶行径,发出了凄惨的呼喊: 砍死我吧! 正是主人公身上那战争也不能摧毁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使我们看到了葛利高里人性的光辉与做人的尊严。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葛利高里是复杂的、矛盾的,既有反抗旧的传统观念的一面,又有和哥萨克传统意识相妥协的一面。
哥萨克,这个帝俄时代特殊的军事农民阶层,有着勤劳、勇敢、独立不羁的性格,也有愚昧、保守、宗法制的特点。
对葛利高里这个哥萨克无法单一地用美或丑、善或恶来界定,他善良、正直,却又凶狠、暴烈,酷爱自由,向往正义,勇于探索真理,然而又左右摇摆。
他大胆追求爱情,忠于爱情,但同时又屈从父命娶娜达莉亚为妻,婚后对她冷酷无情,在两性关系上也不无放荡行为。
他既为革命效过力,又屠杀过革命者,他有着与普通劳动人民血肉相连的崇高人格。
但是,他的思想认识水平却停留在原始的层次上。
他性格的善恶美丑并不是简单的并列或彼此割裂、泾渭分明,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相映衬的,主人公的心灵是个战场,上帝与魔鬼在此搏斗。
葛利高里很羡慕坚定的革命者珂晒沃依和反动透顶的白军军官李斯特尼茨基, 他们从一开头就什么都清清楚楚,可是我到如今还是什么都糊糊涂涂 ,其实,这恰是他卓尔不群的地方。
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
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如下是有关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以及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
后世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鼻祖。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深刻地反映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情节中带有荒诞色彩“荒诞”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
他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荒诞意识除了引领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外,还在现代艺术中形成一种普遍的荒诞观念和意识。
这种荒诞感被现代文学家引入创作,就表现为一种20世纪特有的荒诞风格的荒诞文学。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描述了一个个荒诞的情节,在《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的“变形”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形”后,起初也以为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他殷切地盼望今天的幻觉会逐渐消失,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重感冒的征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
但“变形”却维持到他的生命的终点,死后仍是只大甲虫。
对卡夫卡而言,采用“变形的”手法并非只在于追求神奇,而是在于以此揭示荒诞。
(2)寓言式小说蕴含深刻的内涵作者在《变形记》中使主人公变形而不是成为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样就能使人的真实感情暴露无遗。
若是对待一个人,即使对他烦的要命,恨的切肤,至少作为父亲也不可能用烂苹果掷儿子,用脚踩他,妹妹也不可能几天忘了给他送饭。
而现在面对的是一只甲虫,一个不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情感的“虫”,所以人就无须用任何虚假的态度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厌恶之感了。
甲虫使他从人的世界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任何动物没有本质差别的“非人”。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就被鲜明而强烈地揭示了出来。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现象似乎太普遍了,以至于人们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里作者却以一个惊人的事件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日常存在。
论卡夫卡小说艺术
浅析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独创性【内容摘要】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小说艺术的独创性对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
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诸多艺术上的创新,使卡夫卡的小说对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卡夫卡;表达艺术;荒诞;冷漠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
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
”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卡夫卡的小说之所能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除了其内容的深刻性外,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
表现主义运用的创作手法如形象的怪诞变形,人物的符号化,时代和环境的淡化,情节的虚幻性等,在他的作品中全都有成功的应用。
但是,卡夫卡又不局限于表现主义,其他流派如象征主义、识流小说、诞派戏剧等表现手法他也能熟练运用。
本文试从神秘的象征、现实的怪诞、主观的色彩、冷峻的笔调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卡夫卡小说艺术的独创性。
一、神秘的象征人们常常把卡夫卡的作品说成是一个象征性的寓言。
这话不假,象征是卡夫卡使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手法之一 ,这种象征是“卡夫卡式”的 ,它传达的意蕴既非不可理喻、难懂,又非意旨鲜明、一目了然,从而给人以一种神秘的印象。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文章来源:其他点击次数:958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的德国,它是由绘画艺术领域扩展而来的。
它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主要是指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阿诺·里德等人为代表的以艺术为表现的文艺理论。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表现得尤为强大,来自奥地利的小说家卡夫卡便是表现主义小说创作方面的代表。
笔者认为,《变形记》作为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其所变现出的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很值得读者去探讨的。
一、融合对立的元素——现实与非现实、正常人与非人、合理与荒诞的矛盾组合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相反,它认为文学并不是像一面镜子似的复制生活,有时经过变形的生活反而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在小说《变形记》当中,无论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场景,合理与荒诞的事物,还是正常人与非人都可以共存于作品当中。
这些元素看似矛盾却不损减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能和谐地融为一统一体。
矛盾的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却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映衬,使读者产生非常新奇的审美感受。
《变形记》这部小说便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小说从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开始说起,给全文奠定了一个荒诞的基调。
在现实的世界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人变成的甲虫这种不现实的动物却还在小说当中的现实生活里存在着。
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唯有由人变来的甲虫以及它的活动是不现实的。
但是这一切并不会给人造成一种谬感。
作者很巧妙地将人与动物的思想动作结合起来。
格里高尔刚变成虫时,心里面还会想着“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得。
人是需要睡觉的。
”他始终惦记着他的家人,惦记着他的工作,他忘不了它是一个人。
“接着他让自己靠向附近一张椅子的背部,用他那些细小的腿抓住了椅背的边。
这使得他得以控制自己的身体”,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却还具有人的意识,甚至可以用人的意识控制动物的躯体。
论卡夫卡《变形记》中荒诞与真实
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荒诞与真实摘要:《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它用荒诞的艺术手法为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谱写了一曲真实的哀歌。
作为表现主义的典范之作,《变形记》在故事结构、心理描写以及“陌生化”处理等方面特色鲜明,并创造出荒诞与真实的双重意象。
关键词:《变形记》表现主义;荒诞与真实中图分类号:i52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29-01“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卡夫卡用一种身临其境的独白方式,平淡、拙朴、凝重而又冷漠地开始了这个极尽荒诞的故事——《变形记》。
《变形记》作为表现主义的典范之作,《变形记》在故事结构、心理描写以及“陌生化”处理等方面特色鲜明,并创造出荒诞与真实的双重意象。
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虫”,预示着小人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变形”乃是身不由己,是一切倒霉人物孤独和悲哀的象征,也是荒诞艺术的表现。
表现主义的创作主张是遵循“表现论”的美学原则,而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是相对立的。
它主张凭认真“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俗观念掩盖着的而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实。
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处理——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完成的。
《变形记》所讲述的故事在我们看来是极其荒诞的,但卡夫卡的文字,不会只有荒诞,还有真实,让人感觉恐慌的真实。
小说中运用了荒诞、变形、写实的艺术手法。
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
“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城堡》艺术特色探赏
《城堡》艺术特色探赏卡夫卡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加上战争的混乱和政治的腐败,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荒诞离奇、孤独冷漠、阴郁困惑的艺术特点,真实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心理状况。
其长篇小说《城堡》就是一部能代表卡夫卡文本内涵和艺术特征的典型之作。
《城堡》写于1922年1月到9月,是卡夫卡生命后期的作品,也是最富有卡夫卡特色的长篇小说之一,它不仅是卡夫卡生命体验与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他创作风格成熟和定型的标志,一向被认为是卡夫卡创作的压轴之作。
《城堡》讲述的是一个自称为土地测量员的K长途跋涉来到城堡,打算履行职责并居住下来,但是他必须与城堡的克拉姆取得联系并确立自己的身份。
虽然K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但都最终未能进入城堡,甚至无法与里面的人通话。
小说没有写完,卡夫卡生前好友马克斯?布洛德在整理编著《城堡》时提到:“卡夫卡从未写过结尾的章节,但有一次我问起他这部小说如何结尾时,他曾告诉过我,那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将得到部分的满足。
他将不懈地进行斗争,斗争至精疲力竭而死。
”这意味着K所追寻的身份认同问题仍未得到实现,他仍旧是一个被城堡排斥在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永远都找不到归属感。
《城堡》作为一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现实主义小说无疑有着极高的思想意义。
卡夫卡在《城堡》中贯穿始终地营造了一种压抑荒诞的感情基调,通过对主人公K一系列进入城堡努力而不得的描写以及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刻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封建专制压迫、社会等级森严、官僚腐化荒淫、机构庞杂无度、人间世态炎凉、人民苦难深重。
所谓的“城堡”其实就是当时统治阶级强大权力的象征,城堡的不可接近代表了统治阶级凌驾于人民之上的至高地位,在他们的统治下,普通百姓就是他们玩弄于鼓掌的玩物,时刻受到他们的支配,同时,这所谓的城堡虽然庞大无比,官员无数,却毫无效能,甚至无能得有些夸张荒诞,但它却是奥匈帝国的社会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陋状态,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卡夫卡的小说在艺术特点上与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明显不同,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基本上没有进展变化,也缺乏现实主义作家极为重视的环境描写。
作者平铺直叙地在叙述一个内容严厉的故事,语调平淡冷峻,很难遇到绘声绘色的描述。
而且,故事本身和人物的遭受往往虚虚实实,飘忽不定。
总之,卡夫卡的小说不讲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环境描写的详细性。
小说一般不交代详细的地点,没有准确的时间,也不说明详细的社会背景。
全部这些特点都是由小说内容的寓意性而来。
卡夫卡的小说是寓言小说,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蕴其中。
在卡夫卡的感受中,世界是荒诞的、可怖的、令人苦痛和无望的。
世界上的一切都被一种力气巨大的权威所掩盖。
这个权威高高在上,神奇莫测。
它使人感到压抑和窒息。
这是一个不行理喻的世界。
卡夫卡小说中那种滞重、淡漠和沉闷的气氛,和这样的一个世界正相对应。
为了更好地显示小说的哲理内涵,更深刻地表现世界的不行理喻,他习惯于采纳以下几种艺术表现手段:一是象征。
卡夫卡常使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如《审判》中K的被捕、企图申诉,以及案件的起因与内幕,始终是掩盖在云雾之中。
那个法庭更是带有神奇颜色,它的存在模模糊糊,仿佛设在阁楼上,但它却有无限的权力,能打算人的生死命运。
它无疑象征着一种与人类为敌的异己力气。
再如《城堡》,小说中那个时隐时现、神奇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是始终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它就是专制政权官僚机器的象征。
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那里。
这象征着专制统治者与一般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行逾越的鸿沟。
二是荒诞。
这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消失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状况。
这里有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荒诞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变形记》中人突然变成甲虫,《致科学院的报告》中猿变成了人,《审判》中K被荒诞地逮捕,又被荒诞地处死,《城堡》中的仆人公无论如何也进不了城堡以及《判决》中父亲判决儿子自溺和儿子执行判决等等,都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荒诞手法。
论卡夫卡的思想艺术特征
卡夫卡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高靖晋(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文系)摘要:文章选取了卡夫卡的部分文学作品,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心理对其创作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
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是孤独意识、负罪意识、阻碍意识和恐惧意识;他的创作主题表现为生存的荒诞与人性的异化。
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征具有荒诞性、寓言性,并运用了象征、隐喻和悖谬等各种独特手法,为现代文学开创了先河。
通过理解和分析他的思想艺术特征,可以使读者对现代文学的文艺理论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卡夫卡;思想特征;创作主题;艺术特征弗兰兹·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小说的重要人物,他在西方现代文学史有着特殊的地位,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对现代文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美学、哲学、宗教及社会观念等方面被后世学者广泛地争论,也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通过对其作品的研读和深入分析,可以理解卡夫卡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思想艺术特征,进而去探究这位艺术家是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将他的思想释放出来的。
这对于理解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表达自我情感与自我思考的过程,卡夫卡的艺术创作也离不开他日常所见所闻,根据对他的文学作品的研读,我发现了在他的作品中存在四种不同的思想意识特征,即孤独意识、负罪意识、恐惧意识和阻碍意识。
这四种意识影响了卡夫卡本人的生活以及他作品中所塑造人物的种种命运。
1.四大意识的表达(1)孤独意识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他本人的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
这种隔绝并不是隐士一般的身处世外桃源,而是心灵上的距离感,卡夫卡终生生活在这种痛苦与孤独之中。
由于不接受世俗观念,难于与人沟通,他甚至在自己的家庭里也感觉到“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
他曾经在一封致他第一个未婚妻菲莉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知道,小时候我经常孤独,但那多半是被迫的,很少是自己等来的快乐。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一、本文概述《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弗朗茨·卡夫卡经典作品《变形记》中异化主题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变形记》的简要介绍、异化主题的提出、以及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其异化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重要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而闻名。
该作品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经历,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生存的困境。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一异化主题,探讨卡夫卡如何通过这一主题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知识。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异化主题在《变形记》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主人公萨姆沙的异化过程、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人性的异化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异化现象,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卡夫卡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总结《变形记》中异化主题的重要性和意义,指出卡夫卡通过这一主题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类困境的普遍性。
本文还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卡夫卡作品和异化主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变形记》概述《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15年。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言,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变成甲虫后的荒诞遭遇。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个旅行推销员,他忠诚于工作,勤勉于家庭,然而突如其来的身体异化使他从一个有社会地位和职责的人变成了一只无法被社会接纳的甲虫。
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颠覆,更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讽刺。
在这部小说中,卡夫卡巧妙地运用了现实与幻想、荒诞与逻辑的结合,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卡夫卡的神箭——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孤独意识
卡夫卡的神箭——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孤独意识。
钟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摘要】关于《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死因,历来颇有争议,许多论者从各种角度进行了阐释。
本文从孤独的视角进行解读,认为格里高尔乃是被孤独慢性扼杀,其变形也是孤独之顶峰状态的呈现。
【关键词】《变形记》;格里高尔;孤独在古罗马神话中小爱神丘比特持有一柄神弓,所发之箭射到之处,瞬间会萌生爱情,绽放出无穷的生命力。
被誉为“现代世界的守夜人”的卡夫卡也有一柄神弓,他的神箭上涂着厚厚的黑墨,箭头的两边鲜明刻着“孤”和“独”两字,被箭所触到的人纷纷染上孤独的致命伤。
他们既不会匆忙死去,也不会有丝毫得救的可能,唯一能做的只是眼睁睁地看着伤口逐渐恶化,直到死去,最终留下一副孤独的残壳。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众多主人公皆被卡夫卡的神箭射伤,留下一个个不可磨灭的伤口。
从《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背上的伤121,到《乡村医生>中孩子身上的伤口,再至《审判>中约瑟夫・K的心口被捅了一刀后留下的伤口,等等。
本文试图以《变形记>为例,来探讨被卡夫卡的神箭所伤的人最终陷入的极度孤独境遇。
一、变形——孤独的顶峰针对《变形记》中的变形,著名的奥地利卡夫卡研究专家瓦尔特・H・索克尔认为:“假若下述两种情况中任何一种得以成立,变形肯定都不会发生:一,假若格里高尔对自己的差事和上司不抱敌意;二,候若他不顾自己的双亲,辞去他的差事,公开进行反抗。
这个想法可以正面表述为:变形在格里高尔的内心矛盾中起着调和作用,是他反抗的愿望与对这一愿望立刻进行惩罚的愿望之间的中介。
”诚然,索克尔的论述颇有深度,他从反抗和惩罚的角度阐释了变形的原因,给予人较深的启发。
然而,正如曾艳兵教授所说:“对于小说中的‘变形’,人们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并且各种理解也都有道理。
”于是,在对前辈学者表示尊敬之余。
笔者认为:格里高尔的变形有着更深的原因——变形是孤独之顶峰状态的呈现。
格里高尔是孤独的,这一点似乎毋庸置疑。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卡夫卡⼩说的艺术特点卡夫卡⼩说的艺术特点卡夫卡的⼩说不讲求故事的明晰性,⼈物性格的典型性和环境描写的具体性,所有这些特点都是由⼩说内容的寓意性⽽来。
为了更好地显⽰⼩说的哲理内涵,更深刻地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他习惯于采⽤以下⼏种艺术表现⼿法:⼀是神秘的象征。
⼈们常常把卡夫卡的作品说成是⼀个个象征性的寓⾔,这说明象征是卡夫卡使⽤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法之⼀。
它传达的意蕴既⾮不可理喻、晦涩难懂,⼜⾮意旨鲜明、⼀⽬了然,⽽是给⼈⼀种神秘的印象。
如《审判》中K的被捕、企图申诉,以及案件的起因与内幕,始终是笼罩在云雾之中。
那个法庭更是带有神秘⾊彩,它的存在模模糊糊,仿佛设在阁楼上,但它却有⽆限的权⼒,能决定⼈的⽣死命运。
它⽆疑象征着⼀种与⼈类为敌的异⼰⼒量。
再如《城堡》,⼩说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是⼀直萦绕在脑际的权⼒巨魔,它就是专制政权官僚机器的象征。
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不到那⾥。
这象征着专制统治者与普通⼈民之间存在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可见,卡夫卡对现实的理解从来不是通过对⽣活现象的逼真描写,⽽是借助于⼀系列象征符号显⽰出来。
不仅表达多义性,更添了作品虚虚实实、若隐若现的神秘意味,从⽽令⼈陷⼊某种沉闷的奥秘之中。
他是⽤象征性的隐喻来寄托⾃⼰对社会的愤懑,同时也拓展了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读者的想象空间。
⼆是真实的荒诞。
卡夫卡的⼩说虽然在整体上是荒诞的,但他的荒诞的整体常常是建⽴在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之上的。
也就是说⼩说的中⼼事件是荒诞的,但作为中⼼事件的陪衬物却是真实可信的。
这荒诞性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物⾏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
如《变形记》中的主⼈公格⾥⾼尔忽然在⼀夜之间变成⼀只巨⼤的甲⾍;《审判》中K被荒诞地逮捕,⼜被荒诞地处死;《判决》中的主⼈公因顶撞了⽗亲,就被⽗亲判处跳河⾃杀,⼉⼦竟然毫不犹豫地服从了;《饥饿艺术家》的主⼈公在表演到期时已饿得奄奄⼀息,但他愤愤不平:为什么没让他继续饿下去? 这种⾃我折磨也令⼈费解;《致科学院的报告》中猿变成了⼈;《城堡》中的主⼈公⽆论如何也进不了城堡,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荒诞⼿法。
论卡夫卡《变形记》的艺术特色
论卡夫卡《变形记》的艺术特色作者:吴冠典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6期摘要:卡夫卡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怪诞的感觉,分析其作品中的怪诞,不能脱离他所运用的独特的叙事技巧。
在《变形记》中,叙述态度、叙述视角和叙事空间的独特性,使小说的怪诞内涵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从这三个方而把《变形记》的叙事形式与怪诞内涵联系起来,更容易体会卡夫卡作为一个孤独者近乎冷漠的叙事风叙事特点;其文分析了《变形记》中甲虫的象征寓意及对后世的影响也有一定涉及。
关键词:《变形记》;叙述特点;象征寓意笔者将通过研究《变形记》这一小说的艺术特色,了解其创作方法和技巧,进一步理解卡夫卡小说“怪诞”这一特征。
通过研究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一作品,我们可以深入料及这一时期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面貌,尖锐的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许多带本质的问题,了解他的社会意义和批判色彩。
一、叙事特征(一)叙事态度—反常化的叙事态度现代小说叙事的特点是作者的旁白,或通过其他字符(《变形记》是格雷戈尔),素描的基本图像字符呈现在文本中。
作者的观点,或退出文本叙述者限制,一些小说,如法国新小说,叙述者不再对文本中的人物、环境、情节作出详细的解释,但就像一个相机,一个客观的记录人物的言行、独特的观点的“叙事话语”。
这样的叙事角度使文本保持从艺术和图像的完整性,而不是回答“谁是他”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不是他是谁,但他意识到,我们的艺术视觉现实不是一个英雄,但他的真实感,纯粹的函数。
《变形记》中的叙述者不再是小说中的人物的想法,也试图隐藏你的感情,不再轻易布道。
“变形记”,叙述者的角度,就像摄像头,客观记录人物的言行,意识的焦点没有显示一个特定的情感,职位和认知态度,相反,似乎有一种奇怪的和明显的反常现象,遇到更不寻常的人物,故事看起来更自然。
真实体验真正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阅读和旁白(或隐含读者)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即使文本内容非常惊讶,旁白也保持安静冷静观察。
论卡夫卡《城堡》风格意境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论卡夫卡《城堡》风格意境颜于兰 湖北科技学院摘 要:《城堡》是由著名的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晚年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篇小说里面,卡夫卡以一种冷峻的写作手法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思考,从小说内容、表达手法、语言魅力还是整个小说描述的意境上来看,这篇小说称得上是其所有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一部,整个小说所带给我们的都是满满的期待与喜爱。
由此,本文对该部小说做了大致的分析。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风格意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144-01作为上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小说之父的卡夫卡出生于奥地利著,在当时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下,他的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思想理论一度成为了很多文学作家的领路人,同时也造就了那个时间西方小说的一个潮流。
然而他并不是一帆风顺,充满着幸福美满,他有着非常悲凉的人生经历,尽管生命非常之短暂,但是他留给人类却是无尽的精神财富,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学的魅力,尽管他有着不幸的人生,悲惨的经历一度严重伤害了他的精神世界,但是他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热忱和顽强的意志力在文学世界里找到了属于他的一片乐土,正因为他的坚强,今天才有了《城堡》,这篇我们大多数人生不会经历到,却又具有别样风格意境的作品。
一、《城堡》中风格体现1、对话模式《城堡》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主人公K的经历,通过主人公K的人生经历,文章二分之一的篇幅都在描写主人公K与诸多人们的对话,这种小说表达形式给了读者很多独立思考和感受的空间。
每个人可能说话的语调内容都会根据场景发生变化,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人说话的形式来自我感受当时的场景氛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在思考文中人说话内容的时候都会夹带有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人看这篇文章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这种新颖的对话方式文章带给读者是丰富多彩的世界。
首先,这种新颖对话模式的小说带给读者的感受是特别、独一无二的。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弗朗茨·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
他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见仁见智。
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本文将结合卡夫卡的部分作品来论述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
1、卡夫卡小说情节中带有荒诞色彩,为了表现世界的非理性和存在的痛苦无望,卡夫卡把荒诞作为他的最基本的艺术方法。
“荒诞”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 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着的特征。
所谓“荒诞”是指关于事情的大框架是荒诞的,而具体细节描写却是真切的。
如《城堡》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来说一直是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
城堡仿佛就在眼前,然而就是走不到那里,但进城堡的具体细节描写却是具体真切,这种情况是荒诞的。
2.怪诞,即改变事物原来的形态,使之怪异。
卡夫卡认为艺术应该“给人以另一幅眼光”而不能像“照片”那样成为让人看不见“真实”的“铁制的窗板。
”怪诞强调的是细节;而荒诞则是指小说的情节。
例如在《变形记》中,人变成了大甲虫,却仍具有人的思维。
作者旨在以这种怪异引起人们的惊异感和距离感,达到使人深思的目的。
卡夫卡的不少短篇小说以动物为主人公,但它们的心理活动仍与人一样。
卡夫卡认为,动物没有被文明粉饰过,它们较之人显得更单纯,更具原生性,因而通过它们更能表现真实。
这种写法也是比较怪诞的。
3.悖谬也是卡夫卡小说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荒诞性虽是卡夫卡的艺术特色之一,但他并未止于荒诞。
如果再进一步考察,便会发现作家还运用了悖谬的手法。
他所叙述的事情初看起来是荒诞不经和自相矛盾的,但细想一下就会看到其中包含着某种真实性。
表面上是“非”,实际上却是“是”,即似非而是。
在卡夫卡的创作中用这种手法所写的内容大量存在。
如小说《审判》第9章《在教堂里》的“在法的门前”那一段就相当典型。
农民为进法律之门等了多年,在等待期间,门卫还给他一把小矮凳,和他拉家常,并告知这是专为他设的门,但他就是进不去。
卡夫卡式的美学特征
简论“卡夫卡式”世界的美学特征荒诞是人生存在的荒谬性和无意义,具有象征性的审美意象,怪诞的表现形式。
而卡夫卡的作品无一不折射着“现代人的困惑”,反映着深刻的社会矛盾,表现荒诞和异化的主题,表达人的孤独恐惧感,并运用怪诞、象征和具有浓烈自传色彩的艺术手法共同构成了“卡夫卡式”的艺术世界。
其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卡夫卡式”的思想特征1、权威不可抗拒。
卡夫卡的意识始终被强大却又无法抵御的权威笼罩着,《城堡》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进退不得,最后精疲力竭而死。
2、陌生感和孤独感主导着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状态。
在卡夫卡荒诞异化的世界里活着的人,都是在荒诞而冷酷的环境中备受痛苦而无能为力的孤独者。
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悲惨遭遇及悲惨结局,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乡村医生》中医生冒着严寒深夜出门急诊,不但没有得到感激,反而遭到毒打,被剥光衣服,赤身受冻,路人却无动于衷。
二、“卡夫卡式”的艺术特征1、荒诞框架中的现实主义。
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荒诞的,但作为中心事件的陪衬物真实可信。
《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异化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十分荒诞离奇,可主人公及其他人的思想感情等又都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
卡夫卡正是通过无数细节的具体描写,表现了荒诞性。
2、卡夫卡通过“怪诞”把现实加以变形,让困惑、迷茫的现代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变形记》一个人无非就是生老病死、犯罪、创伤……总之不可能变形,可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偏偏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
3、象征。
他作品中那光怪陆离的现象串联起来就是一种“图像”,这是卡夫卡个人的“象形文字”,具有象征意味。
《城堡》中叙述了土地测量员k至死也无法到达城堡的荒诞故事,“城堡”不正是官僚机构和普通百姓之间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象征吗?《变形记》中那荒诞变形的格里高尔不正是对现实社会无法把握、对荒诞的人生充满恐惧与无奈的卡夫卡本人的象征吗?《致父亲》中那“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神秘莫测的特征”的父亲正是那专制的资本主义暴政的象征啊……卡夫卡那充满超质感的“图像”、“象形文字”,象征暗示了丰富的内涵,更引人深思。
解读卡夫卡小说的叙事风格
还 在 于 他 的 丰 富性 和 超越 性
他 的小 说是 独 特 的
.
.
他往 往通 过一
,
,
个个 荒 诞 的故 事 来 表 现 人 类 的生 存 困 境
运 用譬喻
,
,
揭 示 现代 社 会 对 人 性 的 栽 害
.
.
他 擅 长 于 通 过 梦幻 般 的 奇 特 想 象
怪诞 佯 谬 等 手 段 为 我 们 建 构 了 一 个个 奇 异 而 荒 谬 的 世 界 其 表 现方 式 或 许 是 荒 诞 的 的生 话 本 质 却 是 真实 的 卡夫 卡 的 作 品 是 具 有寓 意性 的 正 是 由 于 他 对 人 类 生 活 观 察 的 深 刻 冷 但其所 揭 示
,
对 于 一 个 内心 深 处 如此 不 幸 的 人
,
他 本 能 地 知 道 如 何 在文学 中去 寻 找 他 所 需要 的 东 西
成 为 与常 人 眼 中 的
,
文 学 是 他 最 后 的 避难所
"
唯 一 的 意 义 和 生命 之所 系
"
文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截然 不 同的
"
,
艺术
" .
用 他 自己 生 命 最 后 时 光 的一 篇
.
,
.
,
收稿 日期 作 者简 介
一
一
张沁文
一
,
男
,
陕西 扶 风 人
,
陕 西 理 工 学 院 中文 系 副 教 授
.
一
一一
诞意识
,
否 定 了一 切
虚无意识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卡夫卡小说的表达艺术【摘要】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
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关键词】卡夫卡;表达艺术;真实;荒诞【正文】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
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
”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
他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把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密切结合于一体的少数作家中的一个。
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把文学当作文学来做,而是把它当作自己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表达方式。
这是卡夫卡小说独特的魅力,与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密切相关。
卡夫卡文学成就主要是通过自己不断探索的创作实践取得的。
他没有,也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于连一篇像样的有关论文也没有写过。
但从他的日记、书信、札记和谈话中可零零散散地见到他的一些想法,虽不系统,但其基本倾向是明显的。
那就是弃摹写,重表现。
他反对传统的艺术法则,摒弃写实主义的方法,主张通过自我来再造世界。
他把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部转向内心,把创作当作内在的需要。
他觉得心中有个“庞大的世界”急欲“撕裂”,只有创作才能使他一吐为快。
他在日记中谈到写作《诉讼》的时候说“一切出于我表达个人内心生活的愿望”。
他的许多作品也确实都是出自内心,一气呵成的他的作品之所以感人,显然与他“发自内心”有很大关系。
卡夫卡小说的独特魅力,还在于他通过梦幻般的奇特想象,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奇异而荒谬的世界,一个拖沓纷杂的、障碍重重的、滑稽可笑的、荒诞不经的世界,一个对我们来说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
它让我们从惊异到惊醒,让我们深切地体察到人类真实的生存处境。
卡夫卡是一位叙而不议的小说家,也是一位用形象思维表达理念的哲学家,他从不采用理论的、逻辑的表达方式,所以他的思想总给人难以捉摸之感。
尽管卡夫卡创作的主题是沉重的,气氛是压抑的,基调是灰暗的,但是在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中,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
因此,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一)真实的荒诞与神秘的象征人们常常把卡夫卡的作品说成是一个个象征性的寓言。
这话不假,象征是卡夫卡使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手法之一,这种象征是“卡夫卡式”的,它传达的意蕴既非不可理喻、晦涩难懂,又非意旨鲜明、一目了然,从而给人以一种神秘的印象。
在卡夫卡创造的非现实的世界里,人和物尽管被描绘得细腻而平常,但都是抽象化的,或者说是“物质化”的抽象概念,失去了固有的本质,成为某种隐喻象征。
评论界有人认为《城堡》里的衙门和《审判》里的法庭都是奥匈帝国国家机器的写照,是对官僚制度的讽刺。
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卡夫卡创作的本意 ,实际上这些形象只不过是奥匈帝国的现实提供给卡夫卡的“外在标记”而已,仅仅是一定的象征物。
作家企图从中挖掘人生状态的普遍意义 ,而完全无意于描绘具体的社会现象。
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 ,在现实主义作家那里 ,其外在标记和内在含义 ,即喻体和喻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象征的外在标记又不单纯是某种概念的符号,而是从现实中提炼的完整的艺术形象,除了某种寓意之外,还可以独立地揭示某种现实。
而卡夫卡则与现实主义作家不同,对于他来说 ,外在标记仅仅是某种符号,本身并没有意义,因此,跟许多象征派作家一样,他常常泯灭了象征中的外在标记与内在含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
如他想要表现人的孤独感,并不直接描写这种情绪及其种种表现,而是改变主人公的形体 ,使他与外界完全隔绝。
比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以后,遭到家人的厌恶,被所有人唾弃,最后悲惨死去。
卡夫卡使人变形,就斩断了他与社会、家庭的一切联系,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孤独感。
这个甲虫人只能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象征性符号,象征着一种可怕的孤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以后,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活习惯,如随地拉屎等,这一切跟象征的内容毫无关系,只是给人造成一种虚假的“真实感”,是一些“日常生活的附属物”,不仅不表示什么,反而模糊了象征的内容,使它含混不清。
扎东斯基在《卡夫卡与现代主义》一书中,对卡夫卡的象征进行了教为明晰的解释,他认为:“卡夫卡笔下的象征,则完全是另一种性质。
当他想要表现人的孤独,那种绝对的、无限的孤独,那种自然界里所不存在的孤独时,他就把主人公变成甲虫……甲虫式的人,这就是孤独的‘纯’象征,就是孤独的‘象形文字’。
萨姆沙的全部甲虫式的行动——他在洁白的门上留下的可厌的污点啦,他不喜欢喝牛奶啦,他喜欢在天花板或墙壁上消磨时间啦——全都和象征的内容没有丝毫关系……卡夫卡的象征内容与象征的外部标记之间的这种脱节,就决定了……故事内容和叙述手法之间的矛盾。
同时,这种象征脱节也增加了卡夫卡象征的多层含义”。
(二)逼真的细节卡夫卡小说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也是与纯粹荒诞派作品的一个基本区别点就是整体框架的荒诞与细节的真实,或者说,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荒诞的,但是烘托、陪衬这中心事件的环境是真实可信的。
这里的山水地貌不是幻想的仙境,这里的村落房舍也不是歪歪斜斜的禽兽之窝,包括城堡也不是悬在半空的空中楼阁,这里的人们都识人间烟火,都有七情六欲,总之,他们过的都是“人间世”的生活。
小说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
《变形记》除了“人变虫”这一中心事件是荒诞的外,其他人的声音笑貌、人情世故或心理逻辑,每一件都是真实的。
《城堡》主人公为达到目的可以把城堡主人的情妇勾引来睡觉,但比这也容易得多的事—找到那位主人并请求他批准在村子里落个户口对他是主要事情却永远做不到,这是荒诞的。
卡夫卡正是以无数细节的真实描写和虚实的对照,以实喻虚的手法,将他所要表达的主体事件或中心意念表现得十分强烈。
所以英国评论家埃德温·缪尔认为,卡夫卡的写作特点是“现实主义与寓言的交织”。
卡夫卡的这种荒诞的叙事风格是和他所处的年代以及家庭背景密不可分的。
20世纪以前的西方人一直凭藉这种宗教信仰获得心灵的平衡和宁静,可到了20世纪末,这种平衡和宁静消失了,因为狂妄的哲学家尼采高呼“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宁静感丧失了,西方人被别无选择地、不由分说地抛到精神的荒原和信仰的真空之中,一种无所适从的荒诞感象幽灵一般时时困扰着西方人那敏感的神经。
卡夫卡恰恰出生于这样的时代氛围之中,时代的荒诞加上父亲无端的申斥、厨娘要向老师告发他的恐吓,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一了荒诞的种子岁月的增长使这粒种子萌芽、生长,终至使他提起笔来将其淋漓尽致地倾诉出来。
卡夫卡所描述的人赖以生存的世界,是让人感到处处都是威权和障碍的世界,它时刻威胁着人,限制着人,人又无法离开它。
它在人的心目中既可畏又可羡,既不能逃避又无法企及,既令人不可理解又不能理解人。
然而,生活于这一世界里的人又都不安于现状,他们总是为了某种目的在执拗地行动《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被全家公认是无用的废物,可他却一直试图用各种办法获得家人的同情和理解《诉讼》中的约瑟夫·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战,为了否定那个莫须有的罪名,他东奔西突,到处奔波。
《城堡》中的则期待获得一种权利——在城堡定居,为此他使用过多种计谋,包括想借夺走对方的情妇来激怒城堡的主人召见他。
最后,这些人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挣扎,其结局往往表现出动机与效果的悖反格里高尔在难忍的孤独中悄然死去,约瑟夫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法庭的判决。
越是想接近城堡却离那座城堡越远,种种生存的困惑、恐惧、焦虑,生存的不确定和无把握,在作品中处处可见。
人物想通过婚姻和工作建立一种稳定的生活,而尝试却总是失败的。
年老体弱的父亲,已将公司业务交给儿子管理,正当儿子准备成家的时候,父亲却突然变得高大有力,他判处儿子死刑,儿子也就顺从地跳河自尽了。
卡夫卡的全部作品都是写人所生存的世界、人与这一世界的关系、人的行动及后果,这都在叙事中情节的细节上透露出其真实性和可信性。
(三)独特的叙述视角卡夫卡独特的叙事风格也与其采取的叙述视角息息相关,卡夫卡不管采取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有其艺术的延展性,这种人称的叙述方式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说卡夫卡选用的叙述视角更好的传达了他所表达的寓意。
“第一人称在小说中既可以单独代表叙述者,也可以代表作为叙述者的叙述者,即与故事同质的叙述者。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人称小说只能与故事同质的叙述者的话语”。
但是事实上,在任何以第一人称为基本叙述的人称的小说中,该人称绝不可能单独成为任何叙事的基本人称,而只能是个别的存在。
卡夫卡的小说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时,一般来说夹杂着对往事的叙述,即叙述者“我”在经历某事件时,又在回忆过去,这种叙述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色。
《一条狗的研究》中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作者”与主人公“我”是与故事同质的身份。
“我”是孤独的、痛苦的,“离群索居、寂寞孤独,只是做着我的毫无指望,但对我来说不可或缺的小小研究”叙述者以第一称的视角,以个人化的角度,深入“我”的内心,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我”的耳闻目睹 ,复杂的内心世界。
“我”在回忆年轻时期时,“叙述者”就有两种眼光交替,一个为叙述着“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个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
“我”回想起我年时代的一件事,“我当时处在一种快乐之极 ,无法解释的骚动不安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大概每一条狗儿时都经历过,我当时还是一条很年轻的狗,一切都令我满意,一切都与我有关联。
”在“我”内心对七条音乐狗的剖析中,“我”的视角忽地又落到“但是我却保持了这种孩子的天性并在这期间变成了一条老狗 ,如同我当初没完没了的大声谈论那个已被我大大地看淡了的事件。
”两种视角的交替,传神的化出了“我”现在的心境, “我”的成长。
这种比较视角更能一目了然的使读者进入“我”的内心,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