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第十四节语气词;词头,词尾一、语气词1.什么是语气词表示句子语气的词叫语气词。
它不能充当任何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间的任何关系。
2.语气词的分类语气词依所处位置,可分为句首、句中、句末三类。
句首是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
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盖、唯、惟、其。
句中是语气提示、停顿(提顿)或延长。
最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有:也、其等。
句末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四类语气。
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语气词。
(一)夫(fú)《说文》:“夫,丈夫也。
”本义为“丈夫”、“男子”,读阴平fū,是名词。
“夫”作虚词,读阳平fú,西周时已产生。
可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
“夫”(fú)作人称代词,先秦用得较多,西汉以后,罕有其例。
“夫”(fú)的其他虚词用法一直沿用至唐宋以后的书面语中,现代汉语已不用。
1.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fú)字转化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已没有指代作用,只是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要叙述事情,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现代有的人说话时开口先说“这个”、“那个”,与之性质一样。
古代称之为“发语词”,一般可不译。
如:(1)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作战,是靠勇气的。
(2)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
(3)夫.处(chǔ)穷闾阨(ài)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xù)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列禦寇》)——穷闾:贫穷偏僻(pì)的里巷。
阨:通“隘”,狭窄。
槁:干枯。
项:脖子。
馘:脸。
槁项黄馘(xù):形容人面黄肌瘦(shîu)的样子。
第八课、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4、哉
• 基本作用:表示强烈感叹,相当于“啊”。 例P354 • 用于反问句中,需与疑问代词或“岂”相 呼应,仍表感叹语气,例P354 • 表感叹语气的还有“夫”,但语气相对要 弱,例P355
5、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 最常见的:“乎”“哉”用在其他语气词 的后面,例P355 • “乎”“哉”也可连用,顺序不能颠倒,例 P355 • “矣、已、与、邪、夫”也可放在其他语气 词的后面,例P355 • 三个语气词连用,一般以“哉”煞尾,语 气强烈 • 语气词连用,重点在后一个语气词的作用, “乎”表询问,“哉”表感叹,
3、乎、与、邪(耶)
• 作用: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 语气,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 也最普遍。
乎
• 在是否问句里,“乎”字相当于“吗”, 例P351 • 在选择问句里, “乎”字相当于“呢”, 例P352 • 在用了疑问代词的特指问里,秦汉以后才 多用“乎”,例P352 • 当与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宁”、 “况”等相呼应,表反问语气,译者为 “呢”或“吗”。例P352
1、有
• 作用: • 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朝代名、国名等, 例P360 • 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例P360 • 用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例P360
2、其
• 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例 P360
3、言、于、薄
• 三词作词头时性质相同,只能放在动词前 面,例P380
4 然、如、尔、若
• 作用:主要放在形容词后面,与形容词结 合一起充当状语(有时作谓语),例P361 • 形容词带词尾,形象色彩加强,一般可以 译为“……的样子”来自(2)句首、句中语气词
• 最常见的:夫、唯、其,“也”字不常见, 现代汉语没有这种用法,都无法对译成现 代汉语
15(十五)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乎】
基本用法:疑问语气词,用在疑问句句尾, 基本用法:疑问语气词,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 一般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 气,一般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用在是非问句末尾。“乎” 表示的疑问语气,相当于 用在是非问句末尾。 表示的疑问语气,
“吗”。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史记·外戚世家) 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昭帝立时,年五岁尔。 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昭帝立时,年五岁尔。
【焉】
“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尾和描写句 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 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以往的语法著作称“ 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以往的语法著作称“焉”为指示代词 或兼词,是说“ 兼有介词“ 和代词“ 或兼词,是说“焉”兼有介词“於”和代词“是”(此)的意 又表示陈述语气。 思பைடு நூலகம்又表示陈述语气。
表示静态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还没有一个相应的 表示静态的语气词, 【也】语气词来对译。 语气词来对译。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谓 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 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 。(陈胜起义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用在复句末尾, 用在复句末尾,有人认为是配合文义表示解释的语气 ,其 实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 实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 僖公十六年) 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左传·僖公十六年) 退飞过宋都,风也。 左传 僖公十六年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韩非子 初见秦)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 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韩非子 难二)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 难二) 客指孔子曰: 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 子路对曰: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 也。” (庄子·渔父)
语气词、词头、词尾精简
2、其 、
假借-其
其:簸箕
返回本章目录
作为语气词可用于句首, (1)“其”作为语气词可用于句首, ) 也可用于句中, 也可用于句中,表示一种委婉肯定或 推测。例如: 推测。例如:
城上有乌,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年》) 城上有乌,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年》) 。(《左传襄公十八年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左传昭公三年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这种“ 这种“其”可用“大概”、“恐怕”去对译。有的 可用“大概” 恐怕”去对译。 语法专书把它看成是副词(何乐士等编《 语法专书把它看成是副词(何乐士等编《古代汉 语虚词通释》, 》,页 语虚词通释》,页415—416,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1985) )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 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 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是非问: 是非问: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 选择问: 选择问: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 韩策 韩策》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 特指问: 特指问: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 陈轸列传》 ?( 陈轸列传
(2)“其 用在祈使句中有加强祈使的语气。 (2)“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加强祈使的语气。 例如: 例如: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 。(《 公四年》 公四年》) (3)“其”还可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一 (3)“其 还可用于反问句中, 种反诘语气。 种反诘语气。 例如: 例如:
1、词头
有
基本用法:用于朝代、邦国、部族专有名词前。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书经·召诰》)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用于普通名词前。 予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用于形容词前。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精选ppt
3
2、矣:句尾语气词“矣”主要用在陈述句句尾, 表达的是陈述语气,是把事情发展到现阶段出现 的情况或将要出现的情况报道出来,告诉别人。
与“也”所表达的语气的差别: 第一,“也”表静态,无时间动程;“矣”表动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精选ppt
14
4、也 “也”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语气,有
舒缓语气的作用。如: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
段于鄢》)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 子·逍遥游》)
1、夫 “夫”字作句首语气词,是由指示代词虚化
而来的。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起 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如: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精选ppt
11
由“夫”形成的固定结构有许多,都用于句
首。其中“且夫”表示进一步发议论,“故夫”
古代汉语
精选ppt
1
第十三章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三: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 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 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 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 子·许行》)
七年》)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
古汉语通论(十四)
肖旭《<诗经>“言”“薄”“薄言”释义探 讨》,《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三期。
4、于:用于动词之前。多用在句中,位于主 语之后,动词之前。主要见于《诗经》。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一说:于,往,去,趋向动词。
郑笺:“于貉,往捕貉以自为裘也”“昼 尔于茅,当昼日往取茅归。” 朱熹《诗集传》:“于耜,往修田器也”。
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惟、维)
《左传》: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诗经》: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4、盖(句首语气助词)
《史记·孝文帝纪》:盖天下万物之萌生, 靡不有死。(表示发议论) 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表示发议论)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钟子期死,伯牙终 身不复鼓琴。(表示陈述原因、理由的语气) 《论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 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古代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主要有 “夫”“其”“唯”三个。
1、夫:
句首语气词“夫”用于提起话题,引发议论, 用于一个论点或叙述的开端,是从指示代词 “夫”发展来的。
《孟子》: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韩非子》: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国语》:夫吴之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5、也
《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 物之以息相吹也。
《战国策·赵策》:媪之送燕后也,持其
踵为之泣。
《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也”表示停顿语气。
二、词头、词尾: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 (五)句尾语气词连用 1. 其他语气词+“乎/哉” (语气重点 其他语气词+ 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 • • • 左传·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 ! ( 《 左传 成公 二 年》)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 记》) 汝为周南、召南矣乎? 论语·阳货 阳货》 汝为周南 、 召南矣乎 ? ( 《 论语 阳货 》 ) 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战国策·齐 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 ( 《 战国策 齐 策六》 策六》)
三、词头、词尾 词头、
• 提问:词头、词尾“有”、“其”、 都是怎样使用的? “言”、“然”都是怎样使用的?
• 1 、有
• (1)有+专有名词 ) 专有名词
•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 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书经·召诰》) 书经 召诰》 召诰 • 禹攻有扈。(《庄子 人间世》) 禹攻有扈。 庄子·人间世 人间世》
• •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 阙秦以利晋 , 唯君图之 。 ( 《 左传 僖公 三十年》 三十年》) 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 杨恽《 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 孙会宗书》 孙会宗书》)
2. 用于句中,引出谓语。蚩尤惟始作乱。 用于句中,引出谓语。蚩尤惟始作乱。 书经·吕刑 吕刑》 (《书经 吕刑》)
2. “与(欤)、邪(耶)”:疑问语气不太强烈, 与 疑问语气不太强烈, 有探询的意味。 有探询的意味。 疑问语气(选择问、特指问) ①疑问语气(选择问、特指问)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句首、句中语气词
句首、句中语气词主要有“夫、唯(维、 惟)、盖、其 、也” 夫 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起引出下文 的作用。“发语词”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
夫
2、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结合,成 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 相当于“且”,“夫”加强要发 议论的语气。 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和“若”,有 “像”的意思,“至于说到”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封建论》表另起 一端的议论,“现在说到”
句尾语气词
句尾语气词“已”和“矣”作用相近, 可理解为“了”。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 上古“已”和“矣”在语音上并不相 同,所表达的语气也不完全相同。 “已”不是报道新情况,而是表限制 语气,即说话人认为只能如此。
句尾语气词
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尾语气词:乎、与(欤)、 邪(耶) 1、可以用在是非问句尾、选择问句尾、特指问 句尾。 用于是非问,相当于“吗”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 子非三闾大夫与?《楚辞》 用于选择问,相当于“呢” 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原臣》 求之欤?抑与之欤?《论语》
2、可以用于反问句,经常有“宁、岂、况” 之类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配合,相当于“吗” 或“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 反问句中的“乎”,和疑问代词或“况”相 呼应时,可译成“呢”,其余一般都要译成 “吗”。 “乎”和否定副词“不”构成一种常见的反 问格式“不亦„„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词前面。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
15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也】表气示词静来态对的译语 。气词,现代汉语中还没有一个相应的语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谓 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用在复句末尾,有人认为是配合文义表示解释的语气 ,其 实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
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左传·僖公十六年)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 也。” 2020/7/13 (庄子·渔父)
【矣】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帮助把 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道意味。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了”。
句类:按照句子的表达作用(句子所表现的语气 )来划 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同一个语气词能够用在不同的句子类型中,并不是那个语 气词能够表示多种语气,而是因为具体语言环境中句子的语气 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比如疑问句中兼有论断的语气, 感叹句中兼有疑问语气 ,祈使句中兼有叙述语气等,这就为 语气词的转用和合用提供了需要和条件。而各个语气词在转用 和20合20/7用/13 中依旧表示原有的语气。
【而已】
在陈述之中表示“不过如此”、 “没有别的”等语气, 同“已”语气作用相似,也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 了”。 《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 而已。 (汉书·刘歆传)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
黄冈竹楼记)
2020/7/13
【耳】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末尾,表示 限止的语气,有的可译为“罢了”,有的不便译出。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史记·商君列传)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乎
•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 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夫 基本用法:用于句尾,表感叹语气,但语气较低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
• 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连用后各语气词仍保留自己的作用,但语气的重点一般 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乎”、“哉”连用(“哉”放在“乎”后)。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连用。
用于测度问句末尾。句中常有“其”、“得无”、“无乃” 等副词表达推测语气。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用于感叹句尾。
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乎”并不表感叹语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 “乎”并不表感叹语气,此句含有问苍天之意)
也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肯定、确认语气。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起义》) 用在叙述句末尾,表示肯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句尾,表示确定无疑的语气。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用在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矣
第十五章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三、句尾语气词:矣-2
(3)“矣”字用在祈使句句尾。 是说话人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 或完成某种事情,因为是希望实 现或完成,所以都带有将然的性 质。例如: ①君无疑矣。(《商君书•更 法》) ②豹曰:“廷掾起矣。”(《史 记•滑稽列传补》) (4)“矣”字还可用在疑问句 和感叹句句尾,但它所表示的仍 然是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感叹 语气是靠别的手段来表示的。例 如: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 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②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 •梁惠王上》) 以上是疑问句句尾用“矣”字, 句中一般都另有疑问词表示疑问, “矣”可译为“呢”。 ③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④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汤问》) 以上是感叹句句尾用“矣”字, 感叹语气是用谓语提前表示的, “矣”可译作“了”。 “也”和“矣”这两个语气词可 以通过比较来把握它们的用法。 从主要功能上看,“也”字往往 用在判断句句尾,表静态的事实; “矣”字主要用在叙述句句尾, 表动态的事实。
五、句尾语气词:乎-4
4.感叹句句尾的“乎”多表示呼唤或表示感叹语气, 大都可以译作“啊”。例如: ①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②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 罕》) ③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 5.“乎”字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后,做形容词的词尾, 给形容词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例如: ①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论语•子张》) ②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
二、句尾语气词:也-3
(4)“也”字用在祈使句和感叹句尾。 使祈使、感叹语气更加坚决、肯定和强烈。“也”字的这种 用法是跟上述的基本用法相一致的。可译成“吧”或“啊”。 例如: ①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城濮之战》)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三 年》) 以上是祈使句句尾使用“也”字。 ③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④拔剑割肉,壹可壮也!(《汉书•东方朔传》) 以上是感叹句句尾使用“也”字。
语气词、词头、词尾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唯”相当于 “只”。
“唯”用在句中起引出谓语,加强肯定的作用 (或如教材所言是帮助判断的语气)。例如:
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
整理版ppt
26
二、词头、词尾
汉语属于词根(干)孤立语,缺少词形变化,是 依靠词序来表达语法关系的。但不是说汉语就一 点形态变化也没有。在《诗经》那个时代,汉语 的词也是有词头和词尾的,今天的合成词中也有 一类是有词头词尾的,常见的词头是“老 —” 例如:“老师”、“老虎”中的“老”即是,常 见的词尾是“— 子”,例如:“鞋子”、“钉 子”中的“子”即是。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字则是动态的,
其中有时间动程。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是把
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整理版ppt
6
1、句尾语气词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 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 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 子·难二》)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整理版ppt
5
1、句尾语气词
矣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 帮助把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 道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哉 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整理版ppt
10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感叹语气。反问语气靠疑问代词或 “岂”等表达出来。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语气词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
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
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一)句尾语气词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
例如: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虜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
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3、乎,与(欤)、邪(耶)“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语气词词头词尾
2、惟(维、唯) 、 “维、唯” 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 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 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 (一)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召南 鹊巢》 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召南 鹊巢》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诗经•泰誓上 泰誓上》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诗经 泰誓上》 惟十有三祀( ),王访于箕子 王访于箕子。 书经•洪范 洪范》 惟十有三祀(年),王访于箕子。《书经 洪范》 这种用法多见于《书经》 诗经》 后代只在仿古时才用。 这种用法多见于《书经》和《诗经》,后代只在仿古时才用。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表示期望的语气。 (二)表示期望的语气。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僖公三十年》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 僖公三十年》 这种语气一般都写作“ 不写作“ 写作“ 这种语气一般都写作“唯”、不写作“维”,写作“惟”的也 比较少。 比较少。 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 “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书 诗经》中比较常见。 经》和《诗经》中比较常见。 蚩尤惟始作乱。 诗经•吕行 吕行》 蚩尤惟始作乱。《诗经 吕行》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 文王》 大雅•文王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大雅 文王》
古汉语的词尾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也有放在动词之后的这时动词也变成形容词的性质故一般称之为形容词词尾形容词后边加上这些词尾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一般可以解释为
一、语气词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 成分之间的关系, 成分之间的关系,其作用是表达各种不同的 语气,如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 语气,如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 句首、句中、 句首、句中、句尾 “夫”、“唯”、“其” 、 “也”
古汉语通论 语气词;词头,词尾
▪ ——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 我而感到拘束。乎:比。
▪ (1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 C.词尾“乎” ▪ 放在词尾一节讲。
二、词头、词尾
▪ 词头、词尾是词的附加成分,不 是一个独立的词,没有词汇意义, 只有语法意义,如表示词性、凑 足音节。有的连语法意义也没有, 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 是真正有音无义了。
▪ ——忡:忧愁貌。
▪ (9)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诗·周南·桃夭》)
▪ ——蕡:大。桃树年轻长得好,结的 果儿大得妙。夭夭:美盛貌。
2.其
▪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 词的前面。例如:
▪ (10)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 鼓》)
▪ (11)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ānɡ)。(《诗 经·邶风·北风》)
▪ (4)诺,吾将仕矣。(《论语·阳 货》)
(五)乎
▪ A.语气词“乎” ▪ 《说文》:“乎,语之余也。”“乎”
的语气词用法是其本义,最早约产生 于西周时期,在古汉语中,“乎”可 以表示一般疑问语气、选择疑问语气、 测度疑问语气、反诘疑问语气、感叹 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等各种语气。
▪ 唐宋以后,随着“吗”、“呢”、 “吧”、“罢”、“啊”等新的 语气词的出现和大量使用,“乎” 逐渐在口语中少用,而只用于仿 古的书面语中。到了现代,则除 了一些凝固格式(如“不亦乐 乎”)外,基本消失了。
▪ (4)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 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 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韩非子·五蠹》)
▪ ——有巢氏:传说中巢居的发明人。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3、言、于、薄 作詞頭時,都只用於動詞的前面。如: ①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詩經•周南•葛覃》 ②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詩經•周南•桃夭》 ③薄汙我私,薄浣我衣。 《詩經•周南•葛覃》
4、然、如、爾、若 用於形容詞後,和形容詞一起充當狀語或謂 語。如: ①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②天下晏如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③子路率爾而對。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④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衛風•氓》
㈤可用于感叹句中 ①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 ②天乎!吾无罪!《史记》
2、与(欤) 、邪(耶)表示疑问语气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疑问句) ②是谁之过与?《论语· 季氏》(反问句) ③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墨子•兼愛下》
(选择问句) 以上语气词的疑问语气没有“乎”强烈,带有探 询的语气。 3、固定格式“何以……为”,“何……为”表 示疑问。
五、句尾语气词乎、与(欤) 、邪(耶)
1、㈠乎 –常用于是非问句中 ①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 ②乐正夔一足,信乎? 《吕氏春秋》
㈡还可用于选择问句中 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王下》 ㈢还可用于特指问句中 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列子· 汤问》
3、三个语气词连用 ,例如: ①吾罪也乎哉!《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
七、句首、句中语气词
1、句首语气词“夫” 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作用发起议论 。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
―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等固 定格式 ①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 子•逍遙遊》)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③今夫颛臾,固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论语· 季氏》
第十三章语气词和词头、词尾-文档资料
(2)“乎”与“哉”连用,“哉”在最后。如: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
年》) 上》)
(3)“矣、已、与、邪、夫”放在其他语气 词的后面。如: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 (《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 语·学而》)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何愚也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返回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1、夫 “夫”字作句首语气词,是由指示代词虚化 而来的。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起 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如: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3、其: “其”作语气词用,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 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1)表示推测语气。如: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 (2)加强祈使语气。如: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齐桓公伐 楚》)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3)加强反问语气。如: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4、也 “也”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语气,有 舒缓语气的作用。如: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
段于鄢》)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 子·逍遥游》)
返回
三、词头、词尾
词头即前缀,词尾即后缀,一般均不表示什么含 义,只起一定的补充音节的作用。有些词头、词尾的 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1、有 (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 经·召诰》)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如: 予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吾君已老矣,已昏矣。
(三)句尾语气词“矣”
②天之弃商久矣。
③王之蔽甚矣。 描写句带上语气词“矣”,就不是单纯描写事物的状态,而是带有陈述一种 事物状态的意思。“矣”字是帮助把这种事物的状态当作新情况来加以陈述。 描写句中用“矣”字,往往带有感叹的意味,特别是当谓语前置时,感叹的 语气更加明显。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从语气的角度来分析,这是感叹句。但是,句子的感叹语气,并不是真正由 “矣”字来承担的,而是由句中其他词语的内涵和整个句式来表达的,“矣” 字仍然是帮助把事物的状态当作新情况来报导。
(一)古代汉语语气词概述
古代汉语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与(欤)”、 “邪(耶)”、“哉”等,它们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一个句 尾语气词可以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比如句尾语气词“也”,既 可以用在判断句中,也可以用在叙述句中,还可以用在疑问句、祈使句 或者感叹句中;因此有的语法学家就根据“也”字用在不同句子中的情 况来确定它所表达的语气作用。“也”字用在判断句中,是表示决定语 气;用在叙述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陈述语气;用在祈使句中,就被认 为是表示命令语气;用在疑问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疑问语气;用在感 叹句中,又被认为是表示感叹语气。句尾语气词“矣”,同样也被认为 既可以表达陈述语气,又可以表示疑问语气或感叹语气等。
(四)句尾语气词“哉”和“夫”
“哉”在大多用在反问句和询问句中,但它们并被表示反问语气或询问 语气,而仍是表示感叹语气。例如:
①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②彼且恶乎待哉?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以上反问)
⑤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⑥夫风始安生哉?(以上一般问句)
(三)句尾语气词“矣”
句尾语气词“矣”同“也”有明显的分工。“也”字的基本作用是告诉 人们,它前面的句子是对事物进行某种判断或论断的,它是帮助表示判 断或肯定语气的,现代汉语中没有同它相当的语气词;“矣”字的基本 作用是告诉人们,它前面的句子是把事物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报导出来, 它是帮助表示陈述语气的,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的作用同它类似。 因此,也可以说,“也”字是表静态,“矣”字是表动态。 (1)叙述句中的“矣”
(五)句尾语气词“乎”、“与(欤)”、“邪(耶)”
“乎”、“与(欤)”、“邪(耶)”都是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尾语气词, 其中“乎”字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
(1)“乎”字的用法
“乎”字常常用在是非问句中。所谓是非问句是发问者把一件事情全部 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这时往往要在句尾用“乎”字 来帮助表示疑问。例如: ①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有的叙述句所叙述的事情是已经发生了的,但“矣”字在句中并不是表 示完成或完结的语气,而是表示陈述的语气。例如: ①鸡既鸣矣。
(三)句尾语气词“矣”
②吾知所以距子矣。
例①是说,鸡原来没有鸣,现在已经鸣了,“矣”字是帮助强调事物的发展 变化,把事物的发展变化当作新情况来报导,是表示陈述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有陈述、祈使、疑问、感叹、提顿、拟测等。 古代汉语的语气词从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可以分为句首语气词、句 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三类。三类语气词中以句尾语气词最重要。句尾 语气词古今都有,句首、句中语气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句尾语气词 古今变换很大,有必要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
(二)句尾语气词也”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也是一个因果复句,不过表结果的分句在前,而表原因的分句在最后。 这里“也”字不是对结果加以肯定,而是对原因加以肯定。结果和原因 看来相反,但都是对事情的原委进行论断,或论断原因,或论断结果。 “也”字是对这种论断加以肯定或确认,作用是一致的。不过这里的 “也”字是不能换成“矣”字的。
(四)句尾语气词“哉”和“夫”
句尾语气词“哉”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啊”。例如:
①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 ②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在谓语前置的句子中,“哉”字表示的感叹语气更为强烈。例如: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
②君哉!舜也。
③快哉!此风。 谓语前置,大多是形容词作谓语的句子,但不限于形容词谓语句。例②的 “君”是名词用作动词,指得君主之道。
(四)句尾语气词“哉”和“夫”
这种反问句和一般疑问句,表示反问语气或询问语气的是句中的疑问代 词或者疑问副词,而“哉”字在句中主要仍是表示感叹语气。因此这些 句子既有疑问语气,又有感叹语气。如果把句中的“哉”字换成“耶” 字或“乎”字,就只有疑问语气,而没有感叹语气了。
在古代汉语中,用在句尾的“夫”字也是表示感叹语气的。例如: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夫”字的上古音同现代汉语的“吧”字的声音相近,多用在表惋惜、 哀叹的句子中,它所表示的感叹语气似乎比“哉”字要低沉一些。
②乐正夔一足,信乎? 这种问句中的“乎”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字。如果不用“乎”字, 疑问语气就表现不出来,往往变成了一般的描述句。
(一)古代汉语语气词概述
这就是说,一个语气词可以表示多种语气,而不同语气词又可以表示同 一种语气。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句尾语气词都是 表示某一特定语气的。一个语气词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示的语气会 有某些变化,但它所表达的基本预期应该是固定的。在某些类型的句子 中,有些语气并不是由句尾语气词来表示的,而是由别的词语或语调来 表示的。我们不能把一种没有用文字形式表示出来的语调所表示的语气 算作这个不表示这种语气的句尾语气词所具有的,也不能把别的词语所 表示的语气转移给一个不表示这种语气的句尾语气词。
(二)句尾语气词“也”
(3)“也”字用在疑问句中
疑问句中的“也”字不表示疑问语气,仍然是表示肯定或判断的语气。 例如:
①南冠而絷者,谁也?
②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者言,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例①是特指问句,所谓特指问句是用一个疑问代词来代表所要询问的对 象;同时它也是一个表疑问的判断句。“也”字是帮助表示判断的,句 子的疑问性质是由疑问代词“谁”来表示的。例②十一个反问句,所谓
有的叙述句所叙述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也用“矣”字煞句。例如:
①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吾属今且为之虏矣。 ③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事情还没有发生,当然不可能表示完成、完结的语气,而是说话人把它当作 必将出现的新情况提示出来。这也是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表示陈述的语 气。
(三)句尾语气词“矣”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古代汉语语气词概述
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词类。它既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句子成 分之间的关系,而是表示说话的各种不不同的语气。说话的不同语气不 是非用语气词来表示不可,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示。语调没有在书 面语里表现出来,古代汉语的语调情况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弄清古代汉 语的语气词是培养阅读古书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表示假设或条件的复句中,“矣”字也是表示在这种假设或这种条件 下必将产生某种结果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①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已。 (2)描写句中的“矣”字 “矣”字不但用在叙述句中,也用在描写句中,因为描写句同样可以报 导新的情况。例如:
(二)句尾语气词“也”
句,使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句中的疑问 预期是由反诘副词“岂”来表示的,“也”字是对这种反问的肯定。例 ③是选择问句,所谓选择问句是列举可能的回答,要求回答的人作出选 择。疑问的性质是由句式本身表示的。“臣之力也”、“君之力也”是 判断句谓语的性质,“也”仍然是表判断的语气。有人以为“也”字相 当于“邪(耶)”,其实两个字上古并不同音,所表示的语气也不一样。 如果把例句中的“也”字换成“邪(耶)”,句子的疑问语气更加明显, 而不再带有判断或肯定的语气了。
(三)句尾语气词“矣”
(3)祈使句和疑问句中的“矣”字
祈使句中的“矣”字也是报导新情况,表示陈述语气的。例如: ①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②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祈使句是说话人希望别人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表否定的祈使 句是希望别人停止某种行为或事情。句子的祈使语气,是由全句的语调 和词语的全部内涵来表现的。“矣”字仍然是帮助把祈使的内容当作新 情况来加以陈述。
(二)句尾语气词“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中,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谓语表示 判断的语气。例如:
①乡愿,德之贼也。
②南冥者,天池也。
③气,水也;言,浮物也。
除判断句外,“也”字还用在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它所表达的语气虽然 相应地有些变化,但基本上并没有脱离判断语气的范畴。
(三)句尾语气词“矣”
疑问句中的“矣”字也是报导新情况,起陈述语气的作用。例如:
①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②年几何矣? 全句的疑问语气不是由“矣”字表示的,而是由句中的其他表示疑问的 词语所起的作用。把例①的“矣”改成“哉”,把例②改成“年已几 何”,语气也就有了变化。 (4)同“矣”作用相似的语气词“已” “已”字用在句尾,作语气词,它所表示的语气同“矣”相似。例如:
(二)句尾语气词“也”
(2)“也”字用在祈使句中
祈使句中的“也”字,也不是表示祈使或命令的语气,而是对这种命令、 祈使加以肯定,也是表示肯定的语气。例如:
①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②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两个例句的“也”字可以不用,不用仍然是祈使句,祈使的意义是由禁 止性副词“无”和“毋”来表示的。
(二)句尾语气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