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诗经楚辞等
先秦文学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诗经楚辞等先秦文学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诗经》、《楚辞》等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始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诗歌为主要形式,其中《诗经》、《楚辞》等作品代表了先秦文学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先秦文学的特点并以《诗经》、《楚辞》为例进行论述。
一、先秦文学的特点1. 反映封建制度和贵族生活:先秦社会以封建制度为主导,文学作品往往以君王、贵族和官员的生活为题材,描写了他们的功绩、荣耀以及悲剧性命运。
这种写作倾向使得文学作品充满了封建主义的思想和价值观。
2. 注重表达情感和个体感受:早期的先秦诗歌以感情表达为主要特点,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这种情感表达的形式多样,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歌颂,也有对悲伤和忧愁的抒发。
3. 运用典故、象征等修辞手法:先秦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典故、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比拟、隐喻等手段进行表达。
这样的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富有内涵,读者需要通过对典故和象征的理解来领悟作品的意义。
4. 以形式简洁、音乐性强为特点:先秦文学作品多采用平仄对偶的形式,这种写作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音乐性,有助于传承和记忆。
并且,这些作品往往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使得读者阅读起来更加流畅。
二、《诗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300多首古代诗歌,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它在先秦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特点如下:1. 原始朴实:《诗经》中的诗歌多以田园生活为主题,反映了原始朴素的农耕生活,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这些歌颂了季节变化、耕种劳动等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 音乐性强:《诗经》每首诗都有特定的音乐曲调,配合仪式舞蹈进行演唱。
这种音乐性强的特点使得《诗经》成为古代音乐的重要遗产,也为后世音乐发展提供了启示。
3. 聚焦于人情世故:《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聚焦于人情世故,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的甜蜜与痛苦等。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赋、乐府等多种文体,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以下是先秦文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如百家争鸣、变法改革、战争等等,这些背景对先秦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先秦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先秦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作品包括《诗经》、《尚书》、《春秋》、《礼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道德信仰等方面。
3. 诗歌创作的特点先秦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特点。
诗歌的主题包括战争、祭祀、离别、爱情等,以形象、感性、婉转的语言来表现这些内容。
4. 散文创作的特点先秦时期的散文创作呈现出思想深刻、论述严谨、风格独特等特点。
散文的主题包括政治、哲学、军事、历史等,以深刻、严谨、论述严谨的思维来表现这些内容。
5. 赋的创作特点赋是先秦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是用以抒发感情、表现地位、夸耀财富的文学形式。
赋的语言华丽,修辞性强,常常使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6. 乐府诗的创作特点乐府诗是先秦时期的诗歌形式之一,以叙事为主,描写战争、祭祀、爱情等主题。
乐府诗的语言简练明快,多使用五言、七言绝句等。
7. 先秦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这些作品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概述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概述古代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活动。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体裁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先秦文学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先秦文学主要包括典籍、史书、楚辞、诗经和各种散文。
典籍主要指《易经》、《尚书》、《礼记》、《周礼》等经典之作,它们记录了古代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等。
这些典籍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思想的形成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史书是古代的历史著作,主要包括《史记》、《春秋》、《左传》等。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史书,以纪传体的方式叙述了从上古到汉代的历史。
《春秋》和《左传》则是古代的国别史,分别记录了鲁国和齐国的历史。
这些史书以精练的文字、独特的叙述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分析,成为后世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楚辞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主要是指咏史、抒怀和咏物的诗歌作品。
楚辞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辩》等。
楚辞以其豪放的情感表达,独特的形式结构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五经》之一、诗经收录了诗歌作品305篇,按主题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其中风是古代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祭祀歌曲。
诗经作为典型的散文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除了以上几种体裁,古代的先秦文学还有丰富多样的散文作品。
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创作,常见的有议论文、游记、杂文、骈文等。
《国语》、《战国策》、《越绝书》等都是重要的先秦散文作品。
先秦文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它们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思想观点等方面的内涵,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特点。
同时,先秦文学的艺术表现也极具特色,如楚辞的辞章华丽、诗经的音律美和散文的虚实结合等,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一、概述:先秦文学是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中国文学。
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
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
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二、内容及发展经历A神话歌谣1)文字产生之前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先秦文学《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
先秦文学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诗歌、赋、章句、典籍等多种文体。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和《楚辞》两部诗集,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瑰宝。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楚辞》是楚国地方诗歌的总集,内容丰富多样,语言优美流畅,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先秦文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典籍,如《尚书》、《礼记》、《论语》、《墨子》等。
这些典籍主要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古代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的特点是注重韵律、音韵,注重文辞的表达和修饰,追求语言的音乐美和形象美。
同时,先秦文学也注重思想内容的表达和探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思潮。
总的来说,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奠定了后世文学创作的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一、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信仰和政治制度,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文学体裁1. 诗歌- 风、雅、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内容和风格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是战国时期楚地特有的文学形式。
2. 散文- 史传:如《左传》、《国语》等,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
- 诸子散文:包括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法家的《韩非子》等,反映了各家各派的思想。
3. 戏剧-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戏剧形式,但有一些宗教仪式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的表演艺术。
三、重要文学理念1. 儒家文学观- 重视文学的教化功能,认为文学应当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 强调“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念。
2. 道家文学观- 倡导自然无为,认为文学创作应顺应自然,不受外界约束。
- 主张文学应表达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内在情感。
3. 法家文学观- 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强调实用主义。
四、代表性文学作品及作者1.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屈原:楚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3.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4.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5. 韩非: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主张法治和权术。
五、先秦文学的影响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发展;儒家的文学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完整版)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界定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 ' ,、\/■- 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2、诗歌:《诗经》、《楚辞》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三、先秦文学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
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界定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2、诗歌:《诗经》、《楚辞》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三、先秦文学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
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一、先秦文学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2、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4、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由巫到史;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2、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作者;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4、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三、先秦文化组成: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两者关系密切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史官文化成熟,历史着作和说理散文取得了长足发展;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了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学派代表人物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4、楚地文化与楚辞——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四、先秦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时期——“士”文化促进了文学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五、先秦文学特征:思想:1、开启发愤诸书的传统2、开启忧国忧民的传统;艺术: 1、开启放言不惮的传统2、深于取象上古神话一、神话的概念: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古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二、神话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产生了敬畏之情,而自然灾害和人类的生老病死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三、神话消亡的原因:西周进入了人类理性文明社会,自然界的神秘性逐渐减退,尊礼文化和宗法制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得神话逐渐消亡;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四、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完整保存的原因:年代久远逐渐失传;古文字繁难,书写工具不便;古代学者不了解神话的性质和意义,不予重视,或把神话历史化,使神话失去了本来面目五、神话的功能: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六、上古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古代神话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民族精神的形成;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特别是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及不屈的奋斗精神;2、塑造出一系列光辉的艺术形象,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3、古代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它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情节、新奇夸张的手法,对后世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七、中国神话的文学精神及与希腊神话的比较:精神——1、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先民对生存环境有警惧之情,人们正视现实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2、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重生意识还包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3、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比较——1、中国神话歌颂劳动,赞美意志,表现强烈的正义力量和英勇的献身精神;希腊神话歌颂冒险,赞美肉体,表现出浓厚的人生欢愉和粗犷的声色之乐;2、中国神话之神多为理性所控制,强调人的力量,重视人的社会性,表现出人类童年的早熟;希腊神话之神多为感情所支配,命运主宰一切,重视人的自然性,表现出人类童年的天真;3、中国神话将人神化,具有理性、严肃、温柔敦厚的恬静美;希腊神话将神人化,具有个性激情、惊心动魄的紧张美;八、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着作;九、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感性具体,缺乏抽象能力;原始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和感性材料,因此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2、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拟人化的自然观;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3、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但随着文化的发展,他们必须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十、古代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开天辟地是最早的创世神话;从中可见中国先民已积极探索自然之物的本源问题,并将它与人类的关系联系起来;2、始祖神话——有关女娲的神话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始祖神话反映了部族成员对祖先的追念,表现了民族自豪感;3、洪水神话——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4、战争神话——阪泉之战导致炎黄两大部族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实际上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5、发明创造神话——自然神被人神所代替,标志人类主体性的突出;显示了人类英雄的个性、勇气和不可动摇的信念;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诗经一、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的编集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并列于官学,用隶书书写,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兴起,“三家诗”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东汉郑玄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为毛诗传笺作疏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二、诗经的分类: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三、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诗经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婚姻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是诗经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关睢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静女描写男女幽会,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子衿则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出其东门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专一;柏舟是写一女子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表现出她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桃夭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尊重、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绿衣反映了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氓和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弃妇诗的代表作;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情感融为一体,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2、颂歌和怨刺诗——美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首开其端;庙堂和宫廷乐歌多歌功颂德之作,在颂中保存最多,雅中也有;在雅和国风的怨刺诗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如揭露和嘲讽统治者丑恶行径的新台,讽刺了卫宣公荒淫乱伦;3、农事诗——七月反映了部落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生活,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首创“四季歌”的形式,在叙事中写景、抒情;4、感伤诗——因诗人感时伤世而作;黍离写故国之思,着重心理描写,用赋的手法直抒胸臆,写主人公看到曾经繁华的都市现在满目的荒凉破败而内心极度忧伤;开头是比兴兼用,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了抒情主人公悲怆的心情,又比拟王室的衰败;后世据诗序所言,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5、战争徭役诗——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江汉常武出车六月采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体现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对侵犯者充满愤怒,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采薇是对敌人痛恨之情和思乡自伤之情的矛盾体;东山反映了士卒的厌战情绪,对归家团聚的幸福憧憬,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兴奋、伤感、忧虑等心理活动;鸨羽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伯兮写一妇女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率真的表达了相思哀痛之情;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即景生情,因情寓意,表达了思妇无尽的哀思;6、周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颂中的祭祀诗,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展历史,或赞颂先王德业;祭祖颂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四、诗经主要艺术成就: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抒发;以广泛的主题和题材,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毛诗序称“风、雅、颂、赋、比、兴为六艺”;赋——铺陈直叙;比——比喻和比拟;兴——托物其兴,起着象征、联想、创造意境、烘托气氛或协调韵律的作用;3、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便于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基本句式以四言为主,既有整齐美,又有参差错落美;4、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动词、形容词、叠声词、双声词、叠韵词写景状物,拟形传声,准确生动;5、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对偶使文字变化多姿,声音和谐美妙,语句婉转流畅;夸张使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人感觉到更真切、更强烈、更深刻的艺术效果;五、诗经的作用:主要用于各种礼仪场合的祭祀或典礼,为“礼”服务;“献诗陈志”主要是臣献于君,下献于上,具有赞颂或讽谏作用;“赋诗言志”主要用于外交场合,言诸侯及一国之志,是表情达意,美化辞令的工具;“教诗明志”强调诗经的教化作用;六、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开创了现实主义精神与面向现实的传统.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表现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反映现实的深度;2、开创了抒情诗传统;作为第一部抒情诗集,使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3、风雅与文学革新屈原继承了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后世诗人倡导用“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4、比兴的垂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后世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就成为一个固定词汇,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发展有重大意义;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5、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影响深广;曹操、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左传等叙事散文一、散文发展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向统一的社会发展趋势日趋明显;2、上层建筑的变革;旧贵族的日益没落;旧思想、旧传统、旧制度的瓦解;官学下移;士阶层的出现;社会新思潮发展及高涨;“百家争鸣”,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3、文学发展的规律受社会生活内容决定,开始由散文深刻反映不断复杂深刻的社会生活;二、散文的开端:甲骨卜辞是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甲骨卜辞记事简单,不成系统,不是文学作品;三、历史散文的分类: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国别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专注一个人的言行,如晏子春秋;四、尚书简介:1、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成篇散文好人第一部散文集;先秦称为书,汉代称尚书,列为儒家经典,又称书经2、从尚书中可以看到我国早期历史散文的基本面貌;全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主要内容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辞、公告等3、尚书文字艰深、古奥难懂;是记言文之祖;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4、盘庚是商书的代表,是年代最早的文章、殷商的真实文献;它是盘庚迁都时对其臣属和民众的演说辞,感情充沛,言辞生动;从表现手法看,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议论多用抒情方式,劝戒语言形象深刻,用了不少格言警句、譬喻,形象生动,说服力强;5、牧誓是武王在牧野宣布伐纣的誓师之辞;多士是周公以王命向士发布的训诰令;无逸是周公劝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这些文章都是成型的记言散文,无逸较成熟,论点集中,条理清楚,语言明畅;秦誓是秦穆公伐郑兵败后的追悔自责之词,表达了一种沉重、悔惭的感情,艺术成就比较高;顾命将成王临终嘱托,康王册命而立的过程和场面,叙述井然有序;金滕记叙了成王信谗而猜忌周公,天雷示警,成王打消疑虑的过程,情节离奇曲折;五、春秋简介:1、春秋记事简练、平实、含蓄,比尚书明白易晓;记事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清楚分明;春秋是我国古代记事散文之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2、春秋“寓褒贬、别善恶”的手法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在史学界产生深远影响;“春秋大义”成为后世政治原则和伦理规范的理论依据,对后代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解释春秋的有先秦的左传和汉代的公羊传和谷梁传,被人称作春秋三传;公羊谷梁主要从不同角度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则是叙事生动、史实丰富的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六、春秋散文文体的特色:1、反映了孔子“正名”、宗周的政治思想;2、用词婉转,隐寓褒贬;即以一字寓褒贬的“微言大义”;3、文词精练,言简意赅;用词严谨,善于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复杂的过程和思想内涵;七、简介左传:涉及史实面广,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战国初年魏国史官根据春秋时代各国史料而编写出来的;左传是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一部分有识之士思想的客观反映;它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八、左传的思想内容:1、通过历史人物言行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2、尊礼的思想倾向;反映了表现等级尊卑的礼是维护社会形态的核心思想和制度;3、对统治阶段内部矛盾的尖锐对立进行了有力地揭露;4、对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凶残的生活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5、对为人民做贡献的着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进行了热情的歌颂;6、左传中的民本思想并不彻底,基本立场是维护旧礼制的,宣扬了封建道德、迷信思想的某些宿命论的观点;九、左传叙事特色:1、几乎用了各种叙事手法,有倒叙、预叙,有插叙、补叙等;情节结构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交待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2、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的因果关系,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上;3、对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左传叙事中,礼、义、德被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还加入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4、戏剧性和虚构性;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5、通过对事件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十、左传的写人特点:1、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有一些人物仅在一时出现,表现的仅是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2、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个性鲜明,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3、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4、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十一、左传的语言特点:1、其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曲达意,栩栩如生;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生气勃勃;2、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十二、左传的文学成就:1、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其叙事往往抓住事件的重要环节或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和描写,为后代的戏剧和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2、以多样手法刻画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有时通过情节的补叙进一步表现人物,有时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常用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3、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明确交代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叙述时能注意描绘各种人物的动态,有时还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引人入胜;4、善记行人辞令,含蓄曲折,表达出深层的内涵;5、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十三、国语简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按国别记事的史书;共分周语鲁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约在战国时代编定的;重要注本有三国时代韦昭的国语;以记言为体,所述大多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论或互相辩难来再现;十四、国语的写作特色文学性:1、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性格特征;2、记述人物对话和相互辩难,思路清楚,比喻恰切,逻辑性强;3、语言朴素,文笔流畅,外交辞令更是委婉含蓄,翔实贴切; 4、围绕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做到了重点突出;这种疏密相间的安排,使文章叙述婉曲,层次分明,结构严整,重点突出;十五、国语和左传的比较:国语详于记言,左传详于记事;国语重于记言的特点,在朴实的基础上,感情充沛,逻辑性强,句式趋于整齐;而左传语言委曲极至,剖析透彻,锋芒藏之而不露;十六、国语的进步思想及艺术成就:进步思想——1、肯定了民本思想;2、歌颂了爱国主义思想;3、揭露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艺术成就——不及左传,但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国语是国别史之祖,后世的战国策史记世家三国志都与国语一脉相承;十七、国语记言记事特征:1、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2、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历史。
先秦文学发展脉络
先秦文学,是指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历史记载等多种形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先秦文学的发展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一、先秦诗歌的发展先秦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包括《诗经》、《楚辞》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四言诗,也有五言诗,还有六言诗等。
这些诗歌内容广泛,既有反映劳动生活的民歌,也有歌颂英雄事迹的史诗,还有表达爱情、友谊等情感的抒情诗。
《诗经》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一部重要诗歌总集,主要作者是屈原。
《楚辞》的诗歌形式较《诗经》更为丰富多样,有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
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先秦诗歌的瑰宝。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先秦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记载。
《论语》、《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等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先秦散文的风格多样,有的以说理见长,如《孟子》、《荀子》;有的以寓言讽刺为主,如《庄子》、《韩非子》;有的以对话形式展开论述,如《墨子》。
这些散文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创新,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先秦历史记载的发展先秦时期的历史记载主要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详细记录了各诸侯国的政治斗争、战争征伐等。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以各诸侯国的历史为主要内容,记录了各国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
《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以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记录了各国的政治斗争、外交往来等。
先秦文学主要样式
先秦文学主要样式
先秦文学主要样式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和辞赋三大类。
这些文学样式在先秦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诗歌是先秦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歌颂,颂是祭祀歌颂。
《楚辞》是楚国地方特色鲜明的诗歌作品,以其豪放激昂、情感真挚而著称。
这些诗歌作品多以叙事、抒情为主,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散文在先秦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以《孟子》、《庄子》和《韩非子》等著名著作为代表。
《孟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孟子的著作,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
《庄子》则是道家思想家庄子的代表作,以其富有哲理的散文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
《韩非子》则是法家思想家韩非的著作,以其辩证的文字和深刻的见解而广为传颂。
这些散文作品多以议论、讽刺和寓言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哲学思想。
辞赋是先秦文学中另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主要以《离骚》和《天问》为代表。
《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以其豪放激昂、意境深远而著称。
《天问》则是中国
古代著名的辞赋作品,以其华丽辞藻和丰富意象而广受赞誉。
这些辞赋作品多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为主,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总的来说,先秦文学主要样式包括诗歌、散文和辞赋三大类,这些文学样式在先秦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语文》第二讲(先秦文学)
法家文学代表作品包括《韩非子》、《商君书》等,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以 严格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行为和政治权力,反对人治和权谋,提倡制度化管理 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墨家文学
总结词
墨家文学以“兼爱”为核心,强调社会公正和平等,主张以 实际行动来改善社会状况和救助弱者。
详细描述
墨家文学代表作品包括《墨子》等,强调兼爱、非攻、尚同 等思想,主张消除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提倡以实际行动来 改善社会状况和救助弱者,并强调勤劳、节俭等品德。
01
先秦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推
动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文化交流
02
先秦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思想,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
互理解与交流。
激发艺术创造力
03
先秦文学的艺术魅力可以激发现代艺术家的创造力,推动艺术
创新与发展。
谢谢
THANKS
道家文学
总结词
道家文学以“道”为核心,强调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主张超越世俗纷扰,追 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详细描述
道家文学代表作品包括《老子》、《庄子》等,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人 生哲学,主张摆脱世俗的束缚和功利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以达到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法家文学
总结词
法家文学以“法”为核心,强调法治、制度化管理,主张以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维 护社会秩序和统治权威。
特点
先秦文学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强调文以载道,注重修辞 和文采,同时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化和创新精神。
先秦文学的重要性
思想启蒙
先秦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对后 世的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 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文学
编年体: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
《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史实的史
书。始创于中国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
历史散文:第一阶段
《尚书》和《春秋》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
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 书”。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反映了这一 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 度等。
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 国的历史。
第三阶段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
“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 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本书也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 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 它基本上自成于纵横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 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 世学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 文学。 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 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先秦文学主要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 2、《诗经》 3、先秦散文: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文 4、《楚辞》
史书体裁简介: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诸子散文:三个阶段
一、春秋战国之交: 《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二、战国中期: 《孟子》、《庄子》为代表
三、战国末期: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 表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 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305篇。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界定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与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就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1、上古文学:歌谣与神话2、诗歌:《诗经》、《楚辞》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三、先秦文学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与。
其主要作品当就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与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就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就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就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她们所献诗、所采诗就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与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就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就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就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就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 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先秦文学》课件
汉赋的发展与演变
汉赋的发展
汉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文体 ,其特点是篇幅较长、气势磅礴、辞藻华丽 。汉赋的发展经历了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 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汉赋的演变
汉赋在演变过程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逐渐从抒发个人情感转向歌功颂德、讽谏时 政等主题。同时,汉赋在形式上也发生了变
05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诸子散文是先秦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详细描述
诸子散文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家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而创作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 具有思想性强、文笔优美、语言精练、逻辑严密等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性诸子散文举例
总结词
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诸子散文作品。
VS
详细描述
例如,《论语》、《孟子》、《墨子》、 《庄子》等,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 思想价值。
诸子散文的文化影响
总结词
分析诸子散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诸子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 不仅代表了当时各个学派的思想成果,而且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例如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观念,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同时,诸子
化,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规范。
楚辞与汉赋的艺术成就
要点一
楚辞的艺术成就
楚辞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独特的诗歌形式和表 现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楚辞 的文学价值也得到了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广泛认可。
要点二
汉赋的艺术成就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的概念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一直为后世所传承和发扬。
本文将深入探讨先秦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影响,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一、概念解析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包括上古神话、传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类文体。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先秦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二、特点展示1. 多元性:先秦文学的创作主体多样,既有神祇、英雄人物,也有平民百姓;形式也丰富多样,包括神话、传说、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
这种多元性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面貌。
2. 社会现实反映:先秦文学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生产劳动、婚丧嫁娶等方面都有生动的描写。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史诗和民间故事中。
3. 思想启蒙:先秦文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对后世的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影响探源先秦文学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
它对中国古代诗词、散文、戏曲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东亚其他地区的文学发展。
例如,《诗经》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吟咏和表达情感的主要载体之一;诸子百家的著作则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源泉。
四、未来展望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先秦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凸显。
我们应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等,对先秦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传播。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新一代的文学爱好者,让他们了解并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五、结语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窗口。
通过学习和研究先秦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历史,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中国古代先秦文学作品介绍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先秦文学作品很多,下面由为大家提供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先秦文学作品介绍一、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选自《毛诗大序》二、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
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选自《尚书尧典》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选自《吕氏春秋古乐》四、帝令雨足年帝令弗其足年《卜辞通篡》三六三五、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篡》三七五六、女承筐,无实;士羊,无血。
《归妹》上六七、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中孚》九二八、断竹,续竹,飞土,逐步肉。
《弹歌》录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九、《礼记效特牲》所载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十、神话的基本特性。
神话的性质: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十一、神话与传说的关系: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1、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十二、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十三、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1、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 回
精读篇目: 《鲧禹治水》 《黄帝擒蚩尤》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
阅读篇目: 《易·贲·六四》等 《周易》卦爻辞中的谣谚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 《形天与帝争神》 《共工怒触不周山》
返 回
思 考:
1 、文学的起源。 2 、神话的性质与我国神话的特色。 3 、神话对后世代文学的影响。 4 、神话的历史化和历史的神话化。
三、文学概况
最早的原始歌谣为二言。二言相连为四言。《诗经》时代的诗 歌大部分为四言,同时也有三言句产生。以后诗的句式越来越丰富。 诗,也经历了与乐舞结合的阶段,又产生了充分发挥语言表现功 能的诵诗。 古代神话在长期流传中影响到叙事文学,也影响及诸子散文和诗 歌创作。 在上古典籍的汇编《尚书》和各国史书的基础上,产生了瞽史 《左氏春秋》和讲述以嘉言善语为主的《国语》。 文由语录体、记言体向专题论文发展,并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孟文 犀利,庄文恣肆,荀文深厚,韩文峻峭,各有千秋。 《战国策》是以纵横家为主的士人的说辞、书信的汇编;《吕氏 春秋》是集列国各家学说而成,都同样反映着百家争鸣的思想成就 返 回
第一编
概 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先秦文学
上古文学 《诗经》 先秦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屈原和楚辞
概
论
返 回
一、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
“先秦”指我国秦代以前的历史阶段,包括我国原始社会、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阶段。 我国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即传说的炎黄 时代,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已出现了 私有财产和部落与部落联盟首领的特权。 夏启彻底废除了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 夏朝。氏族制和奴隶制的激烈斗争曾导 致太康失国。奴隶制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过渡和斗争才确立的, 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先后出现了大政治家武丁、 伊尹、傅说、周文王昌、大思想家周公旦等。西周末期奴隶制 开始动摇。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制逐渐走向崩溃。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 第二节 古代神话
精读篇目与阅读篇目
思
考
返 回
第一节一、文ຫໍສະໝຸດ 的起源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
文学起源于人类有生产劳动。普列汉诺夫有关原始艺术论 述(见《论艺术 —— 没有地址的信》)。
二、原始歌谣
由二言向四言的发展。原始歌谣的四个特征: 1.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其内容与劳动联系紧密。 2. 节奏短,句子单纯。从二言到四言,反映了人最基本的节 奏感。 3. 是口头文学。文学艺术在文字发明之前就已产生。文字在 其产生之后的很长一个阶段中,主要用于记录同政治、宗教有 关的事情,歌谣和神话主要是口头流传。 返 回 4. 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
二、思想文化概况
原始社会中,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 天文节候、动植物知识,总结了一些生产经验,产生了原始宗 教和原始艺术,有了对氏族、部落历史的传说,和对氏族成员 的教育。原始的歌谣、神话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上产生的。 距今七千多年的秦安大窑湾文化中已出现了刻画符号,仰韶文 化中已有几十种不同符号。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文字。我国文字 到商代已完全成熟。殷商宗教迷信之风极盛,出现了巫和史这 两种专职的文化人,促进了巫文化和史文化的发展。西周初年 周公制礼作乐,又特别重视史的功用(事件的记录,文献的搜 集保存等),以《易》为代表的占卜文化也在社会现实的土壤 中得到大的发展。 春秋末期,士阶层形成。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或著书立说, 倡导自己的学说,或积极争取干政的机会。春秋战国社会变革 之际,政治上的约束少,故思想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 面
返 回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诗经》是我国从商末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诗 歌创作的选集,产生地域既广阔,内容也十分丰 富。 《诗经》反映了周王朝从建国到衰落的过程, 全面形象地揭示了周代的社会生活,是研究我国 古代社会状况的珍贵史料。
《诗经》按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几类:
一、反映社会的各种矛盾的作品。首先反映了社会下层被压迫人民 的呼声。其次,讽刺统治阶级的贪婪、无耻与荒淫。再次,统治阶 级中头脑比较清醒些的人以及在内部斗争中受到倾轧的失意者的抒 怀之作,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深刻矛盾。 二、表现了战争、徭役造成的男旷女怨之悲和服役期间的痛苦生活, 及对家中失去赡养的父母的思念之情。有的作品表现出战乱后农村 的荒凉可怕,反映出农业破产的情况。 三、表现了劳动与创造的快乐,劳动者生活的悲剧。奴录主作品中 关于农业生产状况的反映。 四、关于婚姻家庭和恋爱的诗歌。包括反映劳动人民恋爱生活的, 反映了妇女的婚姻悲剧的。 五、反映社会习俗的作品。 宴饮所用乐歌和一般嫁娶、生子、宫室落 成所用贺诗、颂歌。 《颂》诗都是用于各种祭祀和礼仪活动的。 返 回 六、周部族的史诗。
三、我国古代神话保存及流传的情况
我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华夏文明最早发 祥于黄河流域,早熟而富于理性,民重实际而 黜虚无。长期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中原地区 受儒家影响极深,而儒家“不语怪、力、乱、 神”。中国文明一开始即重史,有些神话传说 被简单地曲解为信史。
四、神话对后代的影响
精神上的影响: 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渊头,是古代 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想象、夸张、 拟人化的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古代神话
一、神话是歌谣之外远古人民创作的另一 种口头文学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话“是已 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 社会形式本身”。
这应从两方面理解: 1、神话产生的基础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当 时的社会形态; 2、神话是以幻想的形式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 的。
二、我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所描绘的英雄人物,在自然和大灾难面前表现得勇敢 顽强,一往无前,体现出一种伟大的气魄和坚强不屈的 精神,他们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充满了善良、纯洁、优美的感情,充满了伟大、高尚 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与希腊神话多表现个人享乐、嫉妒 以及爱情纠葛的情况不同。
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和崇高美.
返 回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精读篇目与阅读篇目 思 考
返 回
第一节
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诗经》的名称
二、《诗经》的内容、组成与各部分的大体 产生年代 三、《诗经》中民歌的收集 四、《诗经》的编定 五、《诗经》的编者 六、关于《诗经》的传授与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