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习报告——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原理和应用
核磁共振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已成为医学影像学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操作流程以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我于20xx年xx月至20xx年xx月在XX医院核磁共振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设备构造及操作流程;2. 掌握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3. 学习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4. 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实习内容1.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及设备构造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下,产生共振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主要由主磁体、梯度线圈、射频发射器和接收器、计算机系统等组成。
2. 核磁共振成像操作流程在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了核磁共振成像的操作流程。
主要包括:(1)患者准备: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线圈,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保持平稳呼吸。
(2)扫描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体型等因素,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如TR、TE、FOV、层厚等。
(3)扫描操作:启动扫描程序,对患者进行扫描,观察扫描图像,确保图像质量。
(4)图像分析:对扫描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3. 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癫痫、脑积水等。
(2)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如骨折、关节病变、骨肿瘤等。
(3)腹部脏器疾病:如肝脏、肾脏、胰腺、胆囊、脾脏等器官的良恶性病变。
(4)胸部疾病:如肺部肿瘤、心脏病变等。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习,我对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设备构造、操作流程以及临床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磁共振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磁共振成像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于2023年在某三甲医院磁共振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设备构造及临床应用。
2. 掌握磁共振成像的操作流程、图像采集及数据分析。
3. 增强与临床医生、技师及患者沟通协作的能力。
4. 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和诊断水平。
三、实习内容1.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及设备构造(1)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人体内氢原子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下产生共振现象,通过采集共振信号,重建人体内部结构的一种成像技术。
(2)磁共振设备构造:磁共振设备主要由磁体、射频系统、梯度线圈、计算机系统等组成。
其中,磁体是产生均匀磁场的关键部件,射频系统负责发射射频脉冲,梯度线圈用于产生线性梯度场,计算机系统负责图像重建和数据采集。
2. 磁共振成像操作流程(1)患者准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禁忌症。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2)扫描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需求,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层厚、层间距等参数。
(3)图像采集:在技师指导下,对患者进行体位摆放,确保扫描图像质量。
(4)图像传输: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传输至计算机系统,进行图像重建。
(5)图像分析:对重建后的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判断病变部位、性质及范围。
3. 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癫痫等。
(2)骨关节系统疾病:如骨折、骨肿瘤、关节病变等。
(3)腹部及盆腔疾病:如肝脏、胆囊、胰腺、肾脏、子宫、卵巢等器官的肿瘤、炎症等。
(4)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5)肿瘤放疗定位:为肿瘤放疗提供精确的定位依据。
4. 与临床医生、技师及患者沟通协作(1)与临床医生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向医生汇报扫描结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实习报告总结医学核磁共振
实习报告总结:医学核磁共振实习期间,我有幸在医学核磁共振室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入了解了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核磁共振的原理、操作流程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一、核磁共振原理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成像的技术。
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通过对氢原子核的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可以得到人体内部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具有高分辨率、高对比度、无辐射等优点,已成为现代医学成像的重要手段。
二、核磁共振操作流程在实习期间,我熟悉了核磁共振的操作流程,包括患者准备、参数设置、图像采集、数据处理等环节。
1. 患者准备:向患者解释核磁共振检查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配合。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如排除体内金属物质、了解患者有无过敏史等。
2. 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的体型、检查部位和诊断需求,设置核磁共振设备的参数,如磁场强度、频率、扫描层厚、矩阵等。
3. 图像采集:在患者进入核磁共振设备后,按照预设的参数进行图像采集。
期间,需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确保患者安全。
4.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如图像重建、增强、剪切等,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
三、临床应用核磁共振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以下方面表现突出:1. 神经系统:核磁共振可用于诊断脑部肿瘤、脑梗死、脑出血、多发性硬化等疾病。
此外,核磁共振还能评估脑部的功能区和神经通路。
2. 骨骼肌肉系统:核磁共振可用于诊断骨折、肌肉损伤、韧带损伤、肿瘤等疾病。
3. 心血管系统:核磁共振可用于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室容积、心肌缺血、瓣膜病变等。
4. 消化系统:核磁共振可用于诊断肝胆疾病、胰腺疾病、胃肠道疾病等。
5. 生殖系统:核磁共振可用于诊断子宫、卵巢肿瘤、前列腺疾病等。
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仪器实训报告核磁共振仪
一、摘要本次实训课程,我们学习了核磁共振仪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流程,掌握了核磁共振仪的使用技巧,并对其在科学研究、临床诊断等领域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本文将从核磁共振仪的原理、操作步骤、实训过程及心得体会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核磁共振仪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磁共振现象来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技术。
核磁共振仪的基本原理如下:1. 磁场产生:通过一个强大的磁场,使原子核产生磁矩,磁矩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或反平行。
2. 电磁波激发:在磁场中,原子核受到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激发,当电磁波的频率与原子核的拉莫尔频率相匹配时,原子核发生共振。
3. 能量吸收与释放:发生共振的原子核吸收电磁波能量,使其能量状态发生跃迁。
随后,原子核释放能量,返回到基态。
4. 信号检测:原子核释放的能量通过电磁波形式传播,被核磁共振仪的检测器接收,最终转化为电信号。
三、核磁共振仪的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打开核磁共振仪,预热至工作温度,调整仪器参数,如频率、磁场强度等。
2. 样品准备:将待测样品放入样品管中,确保样品与射频线圈、梯度线圈等设备接触良好。
3. 调谐:根据样品的性质,调整核磁共振仪的频率、磁场强度等参数,使样品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4. 调制: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如脉冲序列、射频脉冲等,以获得所需的核磁共振信号。
5. 数据采集:启动核磁共振仪,进行数据采集,记录原子核的共振信号。
6.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滤波、降噪等处理,以获得高质量的谱图。
7. 结果分析:根据核磁共振谱图,分析样品的结构、性质等信息。
四、实训过程及心得体会1. 实训过程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按照操作步骤,依次完成了核磁共振仪的预热、样品准备、调谐、调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环节。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样品管与射频线圈接触不良、调制参数设置不当等。
核磁共振成像仪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共振现象,产生图像。
我于今年暑假期间,有幸在XX医院核磁共振室进行实习,旨在了解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及临床应用。
二、实习内容1.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及设备结构实习期间,我学习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了解了设备结构。
核磁共振成像仪主要由主磁体、梯度线圈、射频发射器、射频接收器、计算机系统等部分组成。
主磁体产生强磁场,使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发生共振,射频发射器发射射频脉冲激发氢原子核,射频接收器接收氢原子核发出的信号,计算机系统对信号进行处理,最终生成图像。
2. 核磁共振成像操作流程在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导师学习了核磁共振成像的操作流程。
首先,对受检者进行询问,了解病史和症状;其次,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然后,协助受检者进入扫描室,调整体位,确保扫描质量;接着,启动扫描仪,监控扫描过程,确保图像质量;最后,对图像进行初步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3. 核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实习期间,我了解了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具有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腹部脏器、肿瘤等方面的诊断。
三、实习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还亲身体验了临床应用,使我对核磁共振成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核磁共振成像工作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
从询问病史、选择扫描序列、调整体位到监控扫描过程,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图像质量,进而影响临床诊断。
3. 团队合作精神核磁共振成像工作需要团队合作。
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氛围。
四、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核磁共振成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及临床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实训报告
一、引言核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性、高分辨率的医学影像技术,在现代医学诊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我们对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参加了核磁共振成像实训课程。
本文将详细记录实训过程,总结实训收获,并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二、实训内容1.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实训首先介绍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包括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成像过程、成像参数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核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共振特性,通过射频脉冲激发氢原子核,并检测其发射的信号,从而获得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2. 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实训过程中,我们参观了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了解了设备的结构、功能及操作流程。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患者摆放、射频脉冲序列选择、成像参数设置等。
3.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训重点介绍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质子密度加权成像等。
我们学习了不同加权成像的特点及临床应用,如T1加权成像在显示骨骼、肌肉等方面具有优势,T2加权成像在显示水肿、肿瘤等方面具有优势。
4. 核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实训课程还介绍了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包括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
我们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了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理论水平通过实训,我们对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设备、技术及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水平。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实训过程中,我们亲自动手操作核磁共振成像设备,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3. 拓宽了视野实训课程使我们了解到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应用,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四、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核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如脑肿瘤、脑梗死、脑出血、脑积水、癫痫等。
核磁室实习报告范文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已成为诊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我于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在XX医院核磁共振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了解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以及临床应用,为今后从事医学影像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核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磁共振现象来获取生物体内组织结构信息的无创性检查技术。
通过射频脉冲激发氢原子核,使其产生共振,然后检测其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
我了解到,核磁共振成像具有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等优点。
2. 核磁共振成像设备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了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操作。
首先,我了解了设备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包括主磁体、梯度线圈、射频发射线圈、计算机系统等。
然后,我学习了设备日常维护、参数设置、扫描流程等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技能。
3. 临床应用与病例分析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病例分析。
通过查阅病例资料、与临床医生交流,我对核磁共振成像在神经内科、骨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根据病例特点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和参数,以提高成像质量。
4. 实习体会与收获(1)提高了专业技能: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和临床应用,为今后从事医学影像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带教老师共同探讨病例,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增强了责任心: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医学影像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对自己工作的责任心。
通过一个月的核磁共振室实习,我收获颇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磁共振实习报告
磁共振实习报告本次实习是在医学影像科进行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学习和实践。
通过此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应用及相关设备操作。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详细报告。
一、实习背景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性、无辐射的影像检查方法,通过磁共振原理检测物体的核自旋磁矩,生成精准的图像。
它在临床医学和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诊断工具。
二、实习目的通过参与磁共振成像的实习,我旨在掌握以下方面的技能和知识:1. 理解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2. 掌握磁共振设备的操作及安全注意事项;3. 学会进行常见疾病的磁共振检查及结果分析;4. 理解磁共振成像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
三、实习过程与成果1. 学习磁共振成像原理及设备操作在实习的第一周,我首先学习了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包括核磁共振现象、主磁场、梯度磁场和射频脉冲等。
随后,我跟随导师进行了磁共振设备的操作培训,包括设备开机、参数设置、图像采集等。
我熟悉了磁共振扫描的过程,并学会了如何保存和导出图像数据。
2. 参与磁共振患者的检查在实习的第二周,我开始参与实际的磁共振患者检查工作。
我与导师一起进行了头部、脊柱、关节等部位的磁共振检查,观察和分析了不同疾病的磁共振图像,并与患者病史进行结合,进一步理解了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
3. 分析磁共振图像的结果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我独立分析了一些患者的磁共振图像,并撰写了相关报告。
通过分析图像的特征、信号强度和结构,我能够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并向导师进行了汇报。
这一过程提升了我的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磁共振实习,我全面了解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参与患者检查和结果分析,我对不同疾病的磁共振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次实习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我也进一步明确了我的职业目标。
我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影像科专业人士,为患者提供准确、高质量的磁共振成像服务,为医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核磁共振实习报告
一、前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核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应用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我于近期在XX医院核磁共振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现将实习过程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实习过程1. 理论学习实习初期,我主要在核磁共振室学习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设备构造、成像参数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我对核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成像原理、扫描序列、成像参数等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2. 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开始参与核磁共振成像的实践操作。
在实习过程中,我先后参与了头部、脊柱、腹部、盆腔等多个部位的扫描操作,熟悉了不同扫描序列的应用和调整。
同时,我还参与了部分图像的分析与诊断工作,对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 交流与探讨在实习过程中,我积极与科室的医生、技师和护士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实习心得1.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特点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的成像技术。
其特点包括:无射线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等。
在临床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头颈、脊柱、腹部、盆腔等部位的疾病诊断。
2. 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瘤、脑梗死、脑出血、脑积水、癫痫、帕金森病等。
(2)头颈部位疾病:如鼻咽癌、甲状腺癌、喉癌、口腔癌等。
(3)脊柱疾病:如脊柱结核、脊柱肿瘤、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等。
(4)腹部疾病:如肝脏、胆囊、胰腺、肾脏、膀胱等器官的肿瘤、炎症、结石等。
(5)盆腔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肿瘤等。
3. 实习体会(1)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医学磁共振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医学磁共振实习,旨在了解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设备操作流程以及临床应用,提高自身的医学影像学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时间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三、实习地点XX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磁共振室四、实习单位XX市人民医院五、实习主要内容1.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医学影像技术。
在强磁场的作用下,人体内的氢原子核(主要是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产生共振现象,通过射频脉冲激发和射频信号采集,得到人体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
2. 磁共振设备操作流程(1)设备预热:开启磁共振设备,进行预热,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患者准备:对患者进行安全检查,确认无禁忌症。
协助患者进入检查床,调整体位,放置线圈。
(3)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部位,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如扫描序列、层厚、FOV等。
(4)图像采集:启动扫描,采集图像数据。
(5)图像处理: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后处理,如滤波、窗宽窗位调整等。
3. 磁共振临床应用(1)神经系统:MRI对脑肿瘤、脑梗塞、脑出血、癫痫等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骨骼肌肉系统:MRI可清晰显示关节、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对骨折、肌肉损伤、关节炎等疾病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3)腹部器官:MRI对肝脏、肾脏、胰腺等器官的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4)胸部:MRI对肺部疾病、纵隔肿瘤等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5)妇科:MRI对子宫、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官的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六、实习体会1.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 磁共振设备操作复杂,要求操作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3. 在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4. 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提高诊断准确性。
七、实习心得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磁共振成像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设备操作流程和临床应用。
磁共振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磁共振实习旨在使我深入了解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及临床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临床思维,为今后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时间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三、实习地点XX医院核磁共振室四、实习单位XX医院五、实习主要内容1.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设备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包括静磁场、梯度场和射频场的作用。
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老师,我了解到MRI设备由磁体、射频系统、梯度系统、信号采集系统、图像重建系统和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
2. 磁共振扫描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磁共振扫描的操作流程。
包括患者准备、扫描参数设置、扫描操作及图像分析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不同部位、不同疾病的扫描方法和注意事项。
3. 磁共振图像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分析磁共振图像,包括正常解剖结构和病变特征的识别。
通过对比正常和异常图像,我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能力。
4. 临床应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病例的磁共振扫描和分析,了解了MRI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如神经系统、头颈、脊柱、腹部、盆腔、关节等部位的病变诊断。
六、实习体会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2. 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在磁共振扫描操作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图像质量下降,影响诊断结果。
因此,我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病例都认真负责。
3. 团队合作精神磁共振扫描操作需要多个科室的密切配合,如临床科室、技师、医生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事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七、实习心得1. 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无创、多参数、多平面成像等优点,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磁共振扫描操作需要熟练掌握设备原理、扫描技巧和图像分析能力。
3. 磁共振图像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知识,才能准确判断病变性质。
核磁共振室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我于2021年6月至9月在XX医院核磁共振室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设备构造及操作流程。
2. 掌握核磁共振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3. 学会核磁共振图像的解读与分析。
4. 提高与患者沟通、服务的能力。
三、实习内容1.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及设备构造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共振现象,通过射频脉冲激发原子核,然后接收其发射出的射频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最终得到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主要由主磁体、射频发射器、梯度线圈、计算机系统等部分组成。
主磁体产生强大的磁场,射频发射器发射射频脉冲,梯度线圈产生梯度场,计算机系统负责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
2. 核磁共振检查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1)适应症:颅脑、脊髓、脊柱、关节、肌肉、血管等部位的疾病诊断,如肿瘤、炎症、血管病变、变性、脱髓鞘等。
(2)禁忌症:装有心脏起搏器、胰岛素泵、金属植入物等患者;孕妇、幽闭恐惧症患者;体内有金属异物、幽闭恐惧症患者。
(3)注意事项:患者进入核磁共振室前需进行安全检查,确保体内无金属物品;检查过程中,患者需保持静止,避免图像质量下降;检查过程中,患者如有不适,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3. 核磁共振图像解读与分析在实习期间,我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了核磁共振图像的解读与分析。
通过对典型病例的观察,我掌握了以下要点:(1)了解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影像学特点;(2)熟悉不同疾病在核磁共振图像上的表现;(3)学会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提高诊断准确率。
4. 患者沟通与服务实习期间,我积极参与患者沟通与服务工作。
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我学会了以下技巧:(1)耐心倾听患者需求,了解患者病情;(2)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3)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关爱与鼓励;(4)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医院形象。
影像实习报告磁共振
一、实习背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多参数、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神经内科、骨科、肿瘤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我于XX年XX月至XX年XX月在XX医院磁共振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掌握磁共振成像的常见检查方法和技术。
3. 熟悉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4. 提高自己的影像诊断能力。
三、实习内容1.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共振原理的成像技术。
当人体处于强磁场中时,人体内的氢原子核会吸收能量,产生磁共振信号。
通过检测这些信号,可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
2. 磁共振成像操作流程(1)设备准备:检查前,需将患者带入磁共振室,并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患者无金属异物。
(2)患者准备: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体位摆放。
(3)扫描参数设置:根据患者情况,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包括序列、层厚、矩阵等。
(4)扫描过程:启动扫描,患者需保持静止,避免产生运动伪影。
(5)图像处理:扫描完成后,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窗宽、窗位调整、伪影消除等。
3. 磁共振成像常见检查方法和技术(1)T1加权成像:显示组织密度差异,对肌肉、脂肪、骨髓等组织具有良好的对比度。
(2)T2加权成像:显示组织水分含量,对脑部、脊髓等组织具有良好的对比度。
(3)PD加权成像:显示组织质子密度,对脂肪和水的对比度较好。
(4)DWI(弥散加权成像):反映组织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对早期脑梗塞、肿瘤等具有较高敏感性。
(5)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血管结构,可用于诊断血管狭窄、闭塞等。
4. 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瘤、脑梗塞、脑出血、脑炎、脊髓病变等。
(2)骨骼系统疾病:如骨折、关节病变、骨肿瘤等。
(3)肿瘤性疾病:如肝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
医学影像实习报告核磁
医学影像实习报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一、实习背景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骨科等多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了解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我于2023进行了一次为期三个月的医学影像实习。
二、实习内容1.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进行激发,产生信号,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图像。
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包括核磁共振现象、脉冲序列、图像重建等。
2. 核磁共振设备及操作实习期间,我参观了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并学会了操作核磁共振扫描仪。
我了解了核磁共振设备的结构组成、扫描参数设置、图像采集及处理等操作步骤。
此外,我还掌握了核磁共振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
3. 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参与了多个临床病例的核磁共振检查,了解了核磁共振成像在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不同疾病的特点及核磁共振成像表现,提高了对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疾病的认识。
4. 实习收获(1)理论知识:通过实习,我对核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原理、脉冲序列、图像重建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奠定了基础。
(2)实际操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掌握了核磁共振设备的操作步骤,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临床诊断能力:通过参与临床病例的核磁共振检查,我学会了分析不同疾病的核磁共振成像特点,提高了临床诊断能力。
三、实习总结通过为期三个月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习,我对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再到临床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也对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实习报告磁共振
一、实习背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性、高分辨率、多参数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磁共振成像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我于2022年7月至9月在XX医院磁共振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内容1. 磁共振设备操作与维护实习期间,我学习了磁共振设备的操作流程和维护方法。
首先,了解了磁共振设备的基本结构,包括主磁体、梯度线圈、射频发射器、射频接收器、计算机系统等。
然后,学习了磁共振设备的操作步骤,包括患者准备、扫描参数设置、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等。
同时,掌握了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磁共振成像原理实习期间,我深入学习了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进动特性,通过射频脉冲激发氢原子核,使其产生共振,然后检测共振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人体各部位的图像。
通过学习,我对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信号采集、图像重建等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3. 磁共振成像应用实习期间,我了解了磁共振成像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具有无创、高分辨率、多参数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腹部器官、肿瘤等多个领域。
我学习了磁共振成像在各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如脑肿瘤、脑出血、脑梗死、脊柱疾病、关节病变、心脏疾病、肝胆胰疾病等。
4. 患者沟通与护理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患者的沟通与护理工作。
首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过程和注意事项。
其次,协助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去除金属物品、调整体位等。
最后,关注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情绪变化,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专业技能通过实习,我对磁共振成像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磁共振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2.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实习期间,我与其他实习生、带教老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磁共振科室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MRI技术的原理、应用及操作流程,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我在XX医院磁共振科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内容1.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设备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MRI是利用人体内氢原子在外加磁场中产生共振,通过射频脉冲激发氢原子,再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编码,最后通过图像重建技术获得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MRI具有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等优点,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此外,我还了解了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设备主要由主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组成。
主磁体产生强磁场,梯度线圈产生梯度场,射频系统发射射频脉冲激发氢原子,计算机控制系统负责图像重建。
2. 磁共振成像技术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操作流程。
首先,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禁忌症等信息;其次,进行患者准备,包括体位摆放、呼吸控制等;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和参数;最后,进行图像采集、传输和重建。
3. 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在实习期间,我跟随带教老师参与了许多临床病例的扫描和分析。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腹部器官等方面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磁共振成像的注意事项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学习了磁共振成像的注意事项。
如:患者配合、设备安全、图像质量等。
这些注意事项对于保证扫描顺利进行、提高图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了对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2. 临床经验积累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临床病例的扫描和分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今后从事医学影像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在实习期间,我与其他实习同学和带教老师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影像科核磁共振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核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手段,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我在影像科进行了为期四周的核磁共振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核磁共振成像原理、设备操作及维护。
2. 掌握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不同临床领域的应用。
3. 提高影像诊断水平,为患者提供准确、高效的医疗服务。
三、实习内容1.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及设备操作(1)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在外加磁场中产生共振,通过射频脉冲激发和接收氢原子核的信号,进而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2)设备操作及维护:实习期间,我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了核磁共振设备的操作流程,包括设备预热、患者准备、扫描参数设置、图像采集等。
同时,了解了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知识。
2.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领域的应用(1)神经系统: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如脑肿瘤、脑梗塞、脑出血、脑炎、脑积水等。
(2)骨关节系统: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骨关节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如骨折、关节炎症、关节软骨损伤、滑膜病变等。
(3)腹部及盆腔: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腹部及盆腔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如肝脏、胰腺、肾脏、肾上腺、卵巢、子宫等器官的肿瘤、炎症、囊肿等。
(4)呼吸系统: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如肺部肿瘤、肺结节、肺水肿、肺气胸等。
(5)心脏与大血管: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脏与大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如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先心病、血管狭窄等。
3. 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如:(1)患者配合问题:部分患者因恐惧、紧张等原因,无法顺利完成扫描。
解决方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解释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安全性,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2)图像质量问题:部分图像存在伪影、噪声等质量问题。
磁共振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磁共振成像技术实习经历一、实习背景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产生人体内部图像的无创性诊断技术。
在我国,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了许多大型医院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实习,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二、实习内容1. 磁共振成像原理学习:在实习的第一周,我主要学习了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共振现象,通过检测共振信号来重建人体内部的图像。
这一过程涉及到核磁共振、图像重建等多个物理和数学原理,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认识。
2. 磁共振设备操作:在实习的第二周,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了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基本操作。
我了解到,磁共振设备的操作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此外,我还学习了如何调整扫描参数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3. 临床应用实践:在实习的第三周和第四周,我参与了临床应用实践。
我跟随导师参观了磁共振成像科室,了解了磁共振成像在各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在实际操作中,我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摆放正确的姿势,以确保扫描的准确性。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处理扫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增长:通过实习,我对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次磁共振成像操作,掌握了磁共振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3. 医患沟通技巧: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摆放正确的姿势,以便获得准确的扫描结果。
这对于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4. 团队协作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项团队合作的工作。
核磁室实习报告范本
核磁室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成像(NMR)技术在临床诊断和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我选择了核磁室作为实习目的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本次实习的目的在于:1. 熟悉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
2. 学习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了解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3. 提高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学会撰写核磁共振诊断报告,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及收获1. 设备原理及操作流程在实习期间,我认真学习了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及操作流程。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我对主磁场、射频脉冲、梯度场等核心部件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线圈选择、参数设置、扫描序列等操作技巧。
2. 临床应用及疾病诊断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众多病例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学习了不同部位、不同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例如,颅脑病变、神经系统疾病、关节病变等。
通过对比分析,我逐渐掌握了各种疾病的典型影像学特征,提高了诊断能力。
3. 医患沟通与团队协作实习过程中,我重视与患者的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舒适与安全。
同时,与医护人员、技术人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各项工作。
在团队协作中,我学会了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不足,为团队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4. 诊断报告撰写在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学习了核磁共振诊断报告的撰写方法。
从病例选取、影像学表现、诊断结论等方面,我逐渐掌握了报告的撰写技巧。
通过实际操作,我能够独立完成诊断报告的撰写,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三、实习总结与展望通过在核磁室的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也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医学影像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实习报告
——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原理和应用
班级:生物医学0902
姓名:xx
日期:2010年1月6日
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原理和应用
摘要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仪就是因这项技术而产生的仪器。
它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
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
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I)。
关键词
核磁共振、扫描、成像、计算机
正文:
前言
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
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
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珀塞尔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发现,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
人们在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之后很快就产生了实际用途,早期核磁共振主要用于对核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如测量核磁矩、电四极距、及
核自旋等,化学家利用分子结构对氢原子周围磁场产生的影响,发展出了核磁共振谱,用于解析分子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核磁共振谱技术不断发展,从最初的一维氢谱发展到碳谱、二维核磁共振谱等高级谱图,核磁共振技术解析分子结构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进入1990年代以后,人们甚至发展出了依靠核磁共振信息确定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技术,使得溶液相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精确测定成为可能。
后来核磁共振广泛应用于分子组成和结构分析,生物组织与活体组织分析,病理分析、医疗诊断、产品无损监测等方面。
20世纪70年代,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出现了,它使13C 谱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仪器结构
MRI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其中型台式核磁共振成像仪主要由谱仪、磁体柜、电子柜、梯度柜、监视器等部分组成。
仪器原理
核磁共振现象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运动。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与电子一样,也具有自旋角动量,其自旋角动量的具体数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决定,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也不同:质量数和质子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0;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质量数为偶数,质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整数。
迄今为止,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核,其核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人们利用,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
由于原子核携带电荷,当原子核自旋时,会由自旋产生一个磁矩,这一磁矩的方向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同,大小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成正比。
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若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不同,则原子核磁矩会绕外磁场方向旋转,这一现象类似陀螺在旋转
过程中转动轴的摆动,称为进动。
进动具有能量也具有一定的频率。
原子核进动的频率由外加磁场的强度和原子核本身的性质决定,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特定原子,在一定强度的的外加磁场中,其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是固定不变的。
原子核发生进动的能量与磁场、原子核磁矩、以及磁矩与磁场的夹角相关,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之间的夹角并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由原子核的磁量子数决定的,原子核磁矩的方向只能在这些磁量子数之间跳跃,而不能平滑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能级。
当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接受其他来源的能量输入后,就会发生能级跃迁,也就是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的夹角会发生变化。
这种能级跃迁是获取核磁共振信号的基础。
为了让原子核自旋的进动发生能级跃迁,需要为原子核提供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这一能量通常是通过外加射频场来提供的。
根据物理学原理当外加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的时候,射频场的能量才能够有效地被原子核吸收,为能级跃迁提供助力。
因此某种特定的原子核,在给定的外加磁场中,只吸收某一特定频率射频场提供的能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核磁共振信号。
仪器的应用和现代发展
MRI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NMR在生物学研究中范围很广。
主要有:分析研究、热力学研究、动力学研究、分子运动研究、分子构象及构象变化研究、活
体研究。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2007月12月4日宣布,该校研制的高强度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已经完成了安全测试,即将投入临床使用。
这将是世界上扫描能力最强的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
研究人员在《核磁共振杂志》上报告说,测试证明,这种强度高达9.4特斯拉的扫描仪对于人体是安全的。
与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仪利用水分子追踪扫描不同,这一高强度的仪器借助的是钠离子。
研究人员说,在兼顾安全性的前提下,这种高强度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扫描能力将大大提高,能帮助医生更早地检测疾病,更好地监测疾病进程。
医生将可以实时地观测人脑内的新陈代谢等生物过程,有助于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据韩国媒体2008年7月10日报道韩国一科研小组成功开发出高清晰磁共振成像技术,可获得脑细胞的清晰影像。
据韩国首尔大学教授玄泽焕和成均馆大学教授李贞姬共同负责的科研小组介绍,他们利用纳米单位的氧化锰粒子制成的造影剂,成功拍到一般磁共振成像技术无法确认的脑细胞清晰影像。
玄泽焕表示,这项技术可望用于发现早期脑癌细胞,以及确认被检测者是否已患上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癫痫症等疾病。
科研小组称,他们目前已完成这项技术的动物实验,并准备下一步进行人体临床实验。
相关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网络版上。
仪器的特点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对身体没有损害的前提下,快速地获得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高精确度立体图像。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诊断以前无法诊断的疾病,特别是脑和脊髓部位的病变;可以为患者需要手术的部位准确定位,特别是脑手术更离不开这种定位手段;可以更准确地跟踪患者体内的癌变情况,为更好地治疗癌症奠定基础。
此外,由于使用这种技术时不直接接触被诊断者的身体,因而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MRI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用核磁共振法进行材料成分和结构分析有精度高、对样品限制少、不破坏样品等优点。
MRI也存在不足之处。
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I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实习体会
很早以前就听说我们这个专业就业不好,心情很不好。
但是经过这次实习,再加上上网看了许多这方面的知识,才发觉知识一个充满机遇的行业。
因此,现在的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
目前中国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在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和设备中,有15%左右是20
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它们更新换代的过程又是一个需求释放的过程,将会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5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
由此可见,我国的医疗器械的发展势头是很猛的,且势必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如今国外基本上垄断了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国产的基本没有。
因此,国产化将是未来发展的一大难题和机遇。
另一方面,医疗器械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现在我国的缺口还中比较明显的,如一些高端产品的设计和研发目前基本都是国外的技术,而国内这方面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微量的一部,导致这些原因主要是的国内这方面的高级人才欠缺使得这方面我国和欧美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我们理应充满信心,在医疗器械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并打破垄断,为国家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