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反思教育的目的
案例1:走自己的路
满舟
17岁出任三家网络公司的CEO,成为中国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同年出版了20万字的《黑客攻击防范秘技》。
高中时的满舟,学业成绩并不优秀,数学等多门功课不及格,被认为是典型的偏才。凭借在网络方面形成的优势,在18岁时经计算机网络专家的知识考核和能力测试,作为保送生提前进入复旦大学学习。
韩寒
1999年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作为高一学生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同年,因考试7门课亮红灯,按有关规定留级,重读高一。
2000年,又因期末考试7门亮红灯,办理休学。同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至今销售量已逾190多万册。随后又出版《零下一度》,再次引起轰动,突破200万册。
2001年,韩寒拒绝复旦大学的录取,语出惊人学东西不一定需要上大学。
案例思考:
1、你认为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2、案例中的满舟和韩寒是偏才¡±还是人才?
3、全面发展¡±是否是衡量人才的惟一标准?
理论补给
教育目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或总要求。
尽管我国在不同的时期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表述,但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核心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呢?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对全面发展的界定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依据。然而,要想达到马克思主义所论述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不现实的,只能成为一种理想而又必要的乌托邦。
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作为教育学范畴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所依据的经济学范畴的全面发展是有区别的,它指的并不仅仅是劳动生活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应该是人的所有方面的发展,是社会人的全面生成。
这是一种终极性的目标,向我们昭示了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尺度,指出了教育所应负载的历史使命。
案例点评:
过去,我们常常把“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学业成就的惟一标准。但近几年来出现的如“韩寒现象”、“满舟现象”等,不禁让人对教育的目的、对“学校教育究竟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提出了疑问。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理解这种终极性教育目的的意义。
不幸的是,很多学校往往以所谓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学业的惟一标准,似乎语、数、外、
生、史、地、物、化样样平衡的才是好学生;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似乎分数可以预测一个学生一生的发展。这恐怕并不是我们教育目的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评价体制出现了问题。
案例思考:
1.上述案例中,聂愿愿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得到发展?
2.学生成绩好就是教育的惟一目标吗?
2.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的?
4.你如何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理论补给
我国的教育目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案例2:挑战学校教育
l998年l3岁时以628分的高分被华中理工大学录取.成为华中地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通过正常途径考入大学的学生。
聂愿愿的妈妈说:愿愿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他爸爸教出来的。是他自己学出来的。他8岁离开学校回到家里,到11岁再回到学校,在这4年的时间里,他学完了小学到高中12年的课程。一年365天他至少有350天在学习。刚开始,愿愿受不了这个苦,爱玩,对爸爸布置的作业总打折扣。他爸爸就对他拳打脚踢,父子关系很紧张。愿愿经常天真地说他恨爸爸,要把爸爸杀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学得得心应手,父子关系也渐渐缓和了。愿愿的爸爸武汉大学肄业,后来在中学教书.为了儿子辞掉了公职。
1998年,聂愿愿参加高考,每科都是第一个走出考场。他的成绩名列该校第一名。记者采访他时问:现在还恨不恨爸爸。他当即摇了摇头‘说:爸爸完全是为了我好,他为了我牺牲了很多.我现在感激他。我要更努力学习考上博士让他高兴。谈起这次高考,聂愿愿说:“这次丢分主要在实验题上,到参加高考,我没做过一次物理和化学实验,甚至试管和烧杯都没摸过。”
案例思考:
1.上述案例中,聂愿愿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得到发展?
2.学生成绩好就是教育的惟一目标吗?
2.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的?
4.你如何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理论补给
我国的教育目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案例点评
13岁就能以628分的高分考进大学,成为华中地区最年轻的通过正常途径考入大学的学生,这不能不令人敬佩.但敬佩之余我们不仅要问:高分考进大学或较早地进入大学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吗?当人们津津乐道地称颂聂愿愿的时候,是否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聂愿愿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吗?聂愿愿曾经很恨他的爸爸,甚至要把他爸爸给杀了。这样的人心理正常吗?还有,一直到参加高考,“我没做过一次物理和化学实验,甚至试管和烧杯都没摸过”,他该如何对付大学中众多的实验课程?这种只会考试不会动手的学生是我们国家要培养的人才吗?
上述的一系列追问其实涉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育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不是以分数为最终的追求?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存在与发展使人类世界摆脱了愚昧与无知.它用知识武装了人们的头脑,从而使人类成为地球上生命的主宰。但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因而对人才规格的限定就直接地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显然,聂愿愿的发展是不够全面的.其发展过程是被迫而无奈的,不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
案例3:让教育成为自然之舞
有一个小男孩,非常聪明,不过有一个小毛病,喜欢小偷小摸。许多教过他的老师都感到束手无策,他自己也由于经常遭到老师同学的冷眼,从内心打算“破罐子破摔”。这时换了一位新班主任.有一天。班主任让他把一个鼓鼓的包送到某个地方,他欣然答应,途中他抵挡不住好奇心,悄悄地打开包,他惊呆了,原来包里装着整叠的钞票他想不到老师对自己竟然这么信任,他震撼了!从此彻底改掉了坏毛病。他就是吴作栋,后来成了新加坡的总理。
案例3:让教育成为自然之舞
在幼儿园时,儿子幻想拥有一头霸王龙的坐骑,到一、二年级渴望拥有一座自己的天文台,要发现一颗新的彗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到了四年级则沉浸在哈里·波特的世界里,梦想得到一支魔力棒,只要一抖肩膀,就会落下一地羡慕的眼球,到了初中,也曾梦想当上公司的总裁。可是突然有一天,儿子的梦想却由神圣变得平庸,由高尚变得低俗,只想做乡下奶奶家一只自由自在的狗了。是什么让儿子的象牙塔轰然倒地呢?是什么让“儿子”的梦想蜕变得如此的简单?
案例思考:
儿子的理想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放飞还是禁锢孩子的梦想?
面对案例中同样的现象,你会如何处理?
理论补给
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总是受某种教育目的的引导和调控。离开了教育目的空谈教育就犹如无源之水、空中楼阁,会使教育失去持久的活力和深厚的根基。所以,教育目的是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长期以来,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