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要点及习题护理课件
心电图检查
心律失常
包括房颤、室性早搏等。
P-R间期延长
提示心脏瓣膜受累。
ST-T改变
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损伤。
影像学检查
超声动图
磁共振成像(MRI)
可发现心脏瓣膜赘生物及瓣膜功能异 常。
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具有较高价 值。
X线胸片
可观察心影大小及形态,有助于了解 心脏病变情况。
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04
答案:4周。
简答题
简答题1
2. 饮食护理
3. 病情观察
4. 用药护理
5. 心理护理
简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 护理措施?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 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 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 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 食物。
观察患者有无发热、乏 力、出汗、肌肉或关节 疼痛等感染症状,以及 心悸、胸闷、气短等心 脏表现,发现异常及时 报告医生。
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 素、易消化的饮食,以满足患 者营养需求。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 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疏导,帮 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4
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手段, 早期发现心脏瓣膜异常或赘生物,及 时采取干预措施。
B. 心悸
选择题
C. 胸痛 D. 呼吸困难
E. 咳嗽
选择题
选择题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最常见的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溶血性链球菌
选择题
C. 大肠杆菌 D. 肺炎球菌 E. 流感嗜血杆菌
感染性心内膜炎 ppt课件
(3)暂时性菌血症
(4)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
ppt课件
10
2.急性:
机制不明, 主要累及正常心瓣膜 病原菌来自皮肤、肌肉、骨骼或肺等部 位的活动性感染灶 循环中细菌量大,细菌毒力强,具有高 度侵袭性和粘附于内膜的能力 主动脉瓣常受累
ppt课件
11
三、病理
1.心内感染和局部扩散
2.赘生物碎片脱落致栓塞
1.常规检查
(1)血液:贫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血沉升高(2)尿液: 血尿、蛋白尿、管形尿
2.免疫学检查: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类风湿因子重要的方法
应及早、多次培养
4.X线检查:
5.心电图
6.超声心动图:可检查出赘生物、瓣叶异常、脓肿、
动脉瘤、心包积液
当赘生物>2mm大时,可在一个以上瓣膜上检出
感染性心内膜炎
概念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s,IE)是心内膜表 面感染微生物的状态。
特征性病变—赘生物,是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 小板和纤维素的团块,其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少量炎 症细胞。
最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发生于缺损的间隔或腱索或 心壁内膜。
细菌、真菌、分枝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均可引 起IE,但寄居于口腔和上呼吸道的链球菌、葡萄球菌、 肠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是IE的主要病因。
(1)血流动学因素: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 ①心脏瓣膜病(尤其二尖瓣、主A瓣) ② 先天性心脏病(室缺、PDA、F4、主A狭窄)
赘生物常位于血流从高压腔经病变瓣口、先天缺损至 低压腔产生高速射流和湍流的下游部位:
①测压下降和内膜灌注减少,有利于微生物沉积和生长 ②局部损伤,易于感染 (2)非细菌性血栓心内膜炎
19
心脏病学-感染性心内膜炎PPT课件
2020年10月2日
19
皖南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符合二项主要诊断标准 符合一项主要诊断标准+三项次要诊断标准 符合五项次要诊断标准
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
2020年10月2日
➢ 肾脏:肾栓塞、肾梗死、肾小球肾炎、肾脓肿
第一课件网网站
2020年10月2日
14
皖南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检查]
一、常规检查 尿液、血液 二、免疫检查 三、 ***血培养:诊断菌血症和感染性心内
膜炎重要方法。 阳性率95%(未使用抗生素) 阴性率2.5-64%
2020年10月2日
15
皖南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五、感染的非特异性体征 1、脾大15-20%。
2、贫血 亚急性多见,轻、中度贫血←感染 抑制骨髓。
3、杵状指
2020年10月2日
12
皖南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并发症]
➢心脏 1.心力衰竭 最常见 瓣膜关闭不全→主动脉 瓣(75%)、二尖瓣(50%) 、三尖瓣(19%),瓣 膜穿孔和腱索断裂→急性瓣膜关闭不全
➢ 采血方法 亚急性
1.未治疗患者:第一日间隔1h采血1次,共三次。 次日未见细菌生长重复采血3次→使用抗生素
2. 已用抗生素,停用2-7天后采血 急性
入院后3h,每隔 1h采血1次,共三次后开始治疗。 ➢ 菌血症为持续性,不需在体温升高时采血。 ➢ 取静脉血10-20ml作需氧和厌氧培养,至少培养3周
2.心肌脓肿 急性以主动脉环多见,可穿破
3.急性心梗 冠状动脉栓塞、以主动脉瓣感染 多见
4.化脓性心包炎
5.心肌炎
2020年10月2日
13
皖南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 细菌性动脉瘤:3-5%多见亚急性,常见动脉—— 近端主动脉、脑、内脏、四肢,多无症状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九章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
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
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
而动静脉瘘、动脉瘘(如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缩窄处的感染虽属动脉内膜炎,但临床与病理均类似于感染性心内膜炎。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①中毒症状明显;②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③感染迁移多见;④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①中毒症状轻;②病程数周至数月;③感染迁移少见;④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
感染性心内膜炎又可分为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的心内膜炎。
第一节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病因】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占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ative valve endocarditis)病原微生物的65%和25%。
急性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少数由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链球菌和流感杆菌等所致。
亚急性者,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其次为D族链球菌(牛链球菌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细菌较少见。
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少见致病微生物。
【发病机制】(一)亚急性至少占据2/3的病例,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1.血流动力学因素亚急性者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首先为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其次为先天性心血管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和主动脉缩窄。
赘生物常位于血流从高压腔经病变瓣口或先天缺损至低压腔产生高速射流和湍流的下游,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房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室面和室间隔缺损的间隔右心室侧,可能与这些处于湍流下部位的压力下降内膜灌注减少,有利于微生物沉积和生长有关。
高速射流冲击心脏或大血管内膜处可致局部损伤,如二尖瓣反流面对的左心房壁、主动脉反流面对的二尖瓣前叶有关腱索和乳头肌,未闭动脉导管射流面对的肺动脉壁的内皮损伤,并易于感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24页】
一、病理解剖诊断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心力衰竭:
1.主动脉瓣瓣膜病伴亚急性细菌性内膜炎,赘生物形成 2.全心肥大 3.左大脑半球贫血性梗死。 4.脾、肾贫血性梗死。 5.双肺、肝慢性淤血。 二、死因: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及脑梗死。
急性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比较
ABE
SBE
风湿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比较
病原体 赘生物
血培养 脾 贫血 结局
风湿性 溶血性链球菌
小、硬、 灰白、串珠状 不易脱落、无菌、
中性粒C少 (-)
不肿大 无
心衰
亚急细菌性 草绿色链球菌
大、软、 质脆易碎、棕黄
易脱落、菌落、 中性粒C↑↑ (+) 肿大 贫血
栓塞、肾小球肾炎、 心衰
心瓣膜病 Valvular Vitium of the Heart
一、定义:心瓣膜受到各种致病因素损伤后或先天
性发育异常所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狭
窄和/或关闭不全,最后导致心功能不全,引起全身 血液循环障碍。
狭窄(stenosis):不能完全张开,血流通过障碍 关闭不全(insufficiency):不能完全闭合,部分血 液回流 血液循环障碍: 左心衰肺静脉瘀血:肺水肿、漏血 右心衰体循环瘀血:各脏器瘀血,肝脾肿大,下 肢水肿,颈静脉怒张
临床: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听诊杂音 ↘心力衰竭
(II)血管: ① 细菌毒素及赘生物脱落→栓子→动脉栓塞和血管炎 ② 栓塞部位:最多见于脑,其次为肾、脾、心脏→梗死 ③ 临床:皮肤、粘膜出血点、眼底出血点→Roth点 皮下小动脉炎→osler结节 (指趾末节腹面,红紫色,隆起,有压痛)
4、结局及合并症:多治愈 1)瘢痕形成,瓣膜口狭窄±关闭不全 2)细菌入血败血症 3)栓塞:赘生物脱落 4)免疫合并症:肾炎等
感染性心内膜炎课件
01
02
03
健康指导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主要诊断标准: ①2次血培养阳性,而且病原菌完全一致,为典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 ②超声心电图发现赘生物,或新的瓣膜关闭不全 次要诊断标准: ①基础心脏病或静脉滥用药物史; ②发热,体温≧38℃; ③血管征象:栓塞、细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结节瘀点以及Janeway损害; ④免疫反应: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Roth班及类风湿因子阳性; ⑤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诊断标准; ⑥超声心电图发现符合感染性新内膜谈,但不符合主要诊断标准。
发热护理:高热病人卧床休息,注意病室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可给予物理降温,并记录降温后的体温变化。
抗生素应用的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生。严格按时间用药,注意保证静脉。
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潜在并发症:栓塞
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2、潜在并发症:栓塞 (1)心脏超声可见巨大赘生物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2)观察病人有无栓塞征象,重点观察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及皮肤温度等。 肺栓塞:胸痛、气急、发绀和咳血等症状。 肾栓塞:腰痛、血尿等。 脑栓塞:神志和精神改变、失语和吞咽困难、肢体功能障碍、瞳孔大小不对称,甚至抽搐或昏迷征象。 外周动脉栓塞:出现肢体突发剧烈疼痛,局部皮肤温度下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免疫性检查:病人可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出现循环中免疫复合物。病程超过6周以上可检出类风湿因子阳性。
超声心电图:经胸超声可诊断出50%~75%的赘生物,经食管超声可检出<5mm的赘生物,敏感性高达95%以上。
《感染性心内膜炎》课件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原菌类型选择敏感抗生素 ,早期、足量、全程治疗,以降
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复发率。
抗凝治疗
对于伴有血栓形成或栓塞的患者 ,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
等,以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
止痛治疗
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 止痛药进行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心脏瓣膜置换术
对于严重瓣膜损伤或瓣膜赘生物导致 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心 脏瓣膜置换术。
03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出现发热、心脏杂音、贫 血、脾肿大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阳性,白细胞计数 升高,贫血,血沉加快等 。
超声心动图检查
发现心内膜赘生物,同时 排除其他心脏疾病。
诊断方法
以确定 病原体的种类。
通过手术获取心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 查,以明确诊断。
赘生物摘除术
对于赘生物较大或位于关键部位的患 者,可以进行赘生物摘除术,以恢复 瓣膜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
其他治疗
支持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支持治疗, 如强心、利尿等。
预防并发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 常等,需要积极预防和治疗。
05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与预 后
分类
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感染性心 内膜炎可分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 炎和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发病率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 较低,但随着医疗技术的 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易感人群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发生 于有心脏瓣膜病、先天性 心血管病、长期使用抗生 素、免疫抑制剂等人群。
感染性心内膜炎(修改)PPT
病 理 (一)
1 .心内感染和局部扩散 (1)赘生物形成是本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赘生物呈菜花样、息肉样和疣状结节,小 者在1.00cm以下,大者阻塞瓣口。赘生物 导致瓣叶破损、穿孔或腱索断裂,引起瓣 膜关闭不全 (2)感染局部扩散 瓣环或心肌脓肿、 传导组织破坏、乳头肌断裂或IVS穿孔和 化脓性心包炎
㈠病原学条件 ⒈微生物:在赘生物、发生栓塞的赘生物或心
内脓肿中经培养或组织学检查证实有微生物; 2.病理改变赘生物或心内脓肿经组织学证实有
活动性心内膜炎 ㈡临床条件 1.符合两项主要诊断标准 2.一项主要诊断标准和三项次要
诊断标准 3.五项次要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一)亚急性者 急性风湿热、SLE、左房粘液瘤、 淋巴瘤腹腔内感染、结核病
并发症
(一)心脏
1.心力衰竭:最常见,主动脉瓣受损者最 常发生(75%),其次为二尖瓣(50%) 和三尖瓣(19%)。早期发生者通常是严 重主动脉瓣、二尖瓣关闭不全或腱索断裂 所致。如在感染控制后出现充血性心力衰 竭,可能是瓣膜病变所致心室前后负荷过 重,心肌损伤,包括心肌炎,间质性心肌 纤维化等所致。如治疗延误或抗生素无效, 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很高的病死率。
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IE)
定义
IE是由病原微生物循血循环途径引 起的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 内膜的感染并伴赘生物的形成。赘 生物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血小 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 和少量炎症细胞。心脏瓣膜最常受 累,也可发生于间隔缺损部位、腱 索与心壁内膜。
(二)急性者 金葡菌、淋球菌、肺炎球菌和G-杆菌败血 症
治疗
(一)抗微生物药物治疗—最重要,其原则: 1.早期应用 2.剂量要足 3.疗程宜长(4-6周以上) 4.静脉用药为主 5.选用杀菌剂:
感染性心内膜炎小讲课
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急性感染迁延而来,常侵犯二尖瓣、主动脉 瓣和三尖瓣,引起慢性心瓣膜炎。
病理改变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高度水肿、增厚,表面覆以纤维素和血小板,内皮 下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发生退行性变和纤维化,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赘生物 ,赘生物大小不一,呈灰黄色或白色。
感染性赘生物脱落后可随血液循环栓塞到身体各部位,如脑、脾、肾、四肢等,引 起相应的症状。
病理生理
01
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由于心瓣膜 的炎症、赘生物的脱落以及栓塞 等现象,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 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02
赘生物脱落可引起动脉栓塞,如 脑栓塞、脾栓塞和肾栓塞等;同 时由于瓣膜关闭不全,可引起反 流性改变,导致心脏杂音。
进行血培养、血常规、生化等实验室 检查,以了解感染情况及全身状况。
鉴别诊断
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
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需通过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其他感染性疾病
如肺炎、胸膜炎等,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其他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如理化因素引起的心内膜炎、肿瘤性心内膜炎等,需通过病理检查 进行鉴别。
预防性抗生素
在特定情况下,如拔牙、口腔手 术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降 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和预防各种心血管疾病 、风湿性疾病等基础疾病,降低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
避免危险因素
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吸烟 、酗酒等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
预后评估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急性感染性心 内膜炎和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根据 病因,可分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 风湿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ppt课件
诊断
4、微生物学诊断 血培养阴性IE 血培养阳性IE
5、IE组织学诊断 病理检查切除的瓣膜组织或栓塞碎片仍然是IE诊断的金标准。 手术切除的心脏瓣膜样本必须收集在无菌容器中,不添加固定剂或培养基。整 个样本应在微生物学实验室进行最佳恢复并鉴定微生物种类
.
14
针对疑似IE的心超检查流程
人工瓣膜或心 脏内植入性装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数起病缓慢,有全身不适、疲倦、低热、及体重减轻等 非特异症状,少数以并发症起病,如栓塞、不能解释的卒中、心瓣膜病的进行性加 重、顽固性心力衰竭、肾小球肾炎、手术后出现心瓣膜杂音等。
.
10
诊断
常见症状: 发热 热型不规则、热程较长 心脏体征 80-85%的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 栓塞症状 视栓塞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一般发生于病程后期,但约1/3
.
4
病原学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微生物分布 : G+ 占80%以上
8% 10%
11%
31%
5%
6%
11%
18%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 牛链球菌 其他链球菌 肠球菌 其他 培养阴性
病原菌学变化
葡萄球菌位居首位,
链球菌已退至第二位,其次 为肠球菌
ICE=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n Endocarditis; CoNS=coagulase-negative i.
心脏症状
85%的患者存在心脏杂音
栓塞血管症状 25%的患者诊断时合并有栓塞
发热、贫血和皮肤瘀点瘀斑是IE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其症状常不典型,发热症状较年轻人少见,这部分患者和其他高危人群 (冠心病或人工瓣膜)应高度怀疑,以排除IE或避免延误诊断
感染性心内膜炎
简介
•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为微生物感染心内 膜、心瓣膜、大动脉内膜所引起的炎症性病变,可伴赘生 物(vegetation)形成。
感染性心内膜炎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acute)和亚急性
(subacute),并可分为自体瓣膜(native valve)、人工瓣膜 (prosthetic valve)和静脉药瘾者(intravenous drug abuser) 的心内膜炎。以自体瓣膜心内膜炎多见。
第二节 发病机制
• (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③ 暂时性菌血症:各种感染、皮肤粘膜的创伤、手术和 器械操作(如口腔科操作、纤维内镜检查) 等,均可导致暂
时性菌血症。
④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次取决于发生菌血症之频 度、循环中的细菌数量和细菌的黏附能力。循环中的细菌 如定居在赘生物上,感染性心内膜炎即可发生。
第六节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一)常规检查 1. 血液:亚急性者正常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白 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急性者白细胞计数升高,明显核左移。 血沉几乎均升高。 2. 尿液:镜下血尿和轻度蛋白尿常见。 (二)免疫学检查 25%的患者有高γ 球蛋白血症,80%的患者出现循环免 疫复合物,50%的亚急性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
主要标准
• 累及心内膜的证据 –A.超声心动图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 (1) 在瓣膜或支持结构上、移植物上、血流途径
中的漂浮物,而又无其他解剖解释
(2) 脓肿 (3) 人工瓣膜出现新的裂痕
–B.新出现的瓣膜返流(原有杂音增强或改变不是充
分依据)
次要标准(6项)
• 心脏易患因素,IVDA
• 发热:T≥38.0℃
• 血管表现:主要动脉栓塞,化脓性肺梗死,室壁 瘤,颅内出血,结膜出血,Janeway现象 • 免疫表现: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Roth点,类 风湿因子阳性 • 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阳性,但尚不符合主要标准 的要求,或心内膜炎病原血清学试验阳性 • 超声心动图发现:与心内膜炎类似,但尚不符合上
心血管内科感染性心内膜炎经典课件
超声心动图
TTE诊断IE的敏感性为40%~63%,TEE为 90%~100%,TE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 TTE,有助于检出脓肿和准确测量赘生物的 大小,
超声心动图
TTE/TEE结果阴性不能完全排除IE,因为在有严重 瓣膜病变 二尖瓣脱垂、退行性钙化、人工瓣膜 、 赘生物很小 <2 mm 、赘生物已脱落或未形成赘生 物者中,超声不易或不能检出赘生物,超声心动图也 可能误诊IE,因为有多种疾病可显示类似赘生物的 图像,如风湿性瓣膜病、瓣膜黏液样变性、瓣膜血 栓、腱索断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利-萨病变 Libman-Sacks lesions,一种非细菌性心内膜炎,常累 及二尖瓣 、心腔内小肿瘤 如纤维弹性组织瘤 等, 此外,如何诊断局限于心腔内器械表面的IE以及如 何早期准确检出小型脓肿,也是较棘手的难题,
抗生素剂量与疗程
抗生素剂量应考虑赘生物大小以及抗生素的最低 抑菌浓度 MIC ,一般应达到最大非中毒血浓度,PVE 的赘生物一般较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NVE 者为大, 抗生素疗程应长于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由凝固酶阴 性葡萄球菌导致的PVE中,由于病原微生物与人工 瓣膜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抗生素杀菌 过程变得极为困难,应用包括利福平在内的三联疗 法,将万古霉素和利福平联合应用至少6(ZHOU) ,并在该疗程的最初2(ZHOU)辅以庆大霉素协同 治疗,
治愈标准
应用抗生素4~6(ZHOU)后体温和血沉恢 复正常
自觉症状改善和消失 脾缩小 红细胞、血红蛋白上升 尿常规转阴 停药后第1、2、6(ZHOU)作血培养阴性
复发与再感染
复发,首次发病后<6个月由同一微生物 经血 培养证实 引起IE再次发作;
再感染,不同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或首次发病 后>6个月由同一微生物引起IE再次发作,
感染性心内膜炎-医学课件
发病机制
❖赘生物:
1、常位于流经病变的血流下方 2、高速血流经病变冲击血流下方导致
心脏或血管内膜损伤 3、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较狭窄多见
基础心血管病发生IE危险性
❖ 高度危险性
1、既往有IE病史 2、人工心脏瓣膜 3、紫绀型先心病 4、主闭、主狭 5、二闭 6、VSD、PDA 7、主动脉缩窄 8、心内手术后残留异常
竭。
临床表现
心脏受累表现: 1. 新出现的病理性杂音或原有杂音
的明显改变 -最具特征性 2. 心力衰竭 3. 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
血管损害表现: 栓塞 瘀点、瘀斑 指(趾)甲下线状出血 Janeway损害
临床表现
免疫反应表现: Osler结节 Roth斑 其他:杵状指(趾)、脾肿大、关节
痛
IE 临床表现 甲下线状出血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
❖ 近十多年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退行性 心瓣膜病 患者增加,人工心瓣膜置换术、植入 器械术以及各种血管内 检查操作的增加,IE呈 显著增长趋势。
❖ IE患病率我国尚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 数据,各 国资料存在差异,欧洲为每年3/10万一10/ 10万,随 年龄升高,70—80岁老年人为每年 14.5/10万,男女之比≥ 2:1
赘生物
IE
赘生物
❖ 中低危险性
1、二脱伴二闭 2、二狭 3、肺动脉狭窄 4、老年退行性瓣膜病 5、ASD 6、心脏起搏器 7、二叶主动脉 8、三尖瓣病变
病理化
❖ 主要在心内膜形成大小不一的赘生物 1、心内感染和局部扩散 2、赘生物碎片脱落致栓塞 3、血源性播散 4、免疫系统激活
临床表现
❖ 症状:多数在细菌感染2周以内发病
内科护理学课件-.感染性心内膜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感染途径:血液传播、手术感染、 器械感染等
并发症: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肌 炎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发热、寒战、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 状
血培养阳性、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 高等实验室检查异常
心律失常、心悸、胸痛等心脏症状
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影像学检查异常
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等心脏听诊异常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张先生, 55岁,男性
病史:高血压、 糖尿病、冠心病
症状:发热、咳 嗽、呼吸困难、
胸痛
诊断:感染性心 内膜炎,细菌性
心内膜炎
治疗:抗生素治 疗,手术治疗
结果:病情好转, 出院回家
案例分析和讨论
案例一:患者男性,50岁,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入院,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经治 疗后病情好转。
患者和家属的自我管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 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避免接触感冒、 流感等患者,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 方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 焦虑,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05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 案例分析
06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 护理研究进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 者对感染性心内 膜炎的护理进行 了深入研究,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感染 性心内膜炎的护 理方面也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提 出了许多新的护 理方法和策略。
研究热点: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感 染性心内膜炎的 护理研究主要集 中在预防、治疗 和康复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
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
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
而动静脉瘘、动脉瘘(如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缩窄处的感染虽属动脉内膜炎,但临床与病理均类似于感染性心内膜炎。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①中毒症状明显;②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③感染迁移多见;④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①中毒症状轻;②病程数周至数月;③感染迁移少见;④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
感染性心内膜炎又可分为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的心内膜炎。
第一节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病因】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占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ative valve endocarditis)病原微生物的65%和25%。
急性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少数由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链球菌和流感杆菌等所致。
亚急性者,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其次为D族链球菌(牛链球菌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细菌较少见。
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少见致病微生物。
【发病机制】(一)亚急性至少占据2/3的病例,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1.血流动力学因素亚急性者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首先为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其次为先天性心血管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和主动脉缩窄。
赘生物常位于血流从高压腔经病变瓣口或先天缺损至低压腔产生高速射流和湍流的下游,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房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室面和室间隔缺损的间隔右心室侧,可能与这些处于湍流下部位的压力下降内膜灌注减少,有利于微生物沉积和生长有关。
高速射流冲击心脏或大血管内膜处可致局部损伤,如二尖瓣反流面对的左心房壁、主动脉反流面对的二尖瓣前叶有关腱索和乳头肌,未闭动脉导管射流面对的肺动脉壁的内皮损伤,并易于感染。
本病在压差小的部位,如房间隔缺损和大室间隔缺损或血流缓慢时,如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时少见,瓣膜狭窄时较关闭不全少见。
约3/4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基础心脏病。
随着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的下降,风湿性瓣膜病的心内膜炎发生率也随之下降。
由于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的普遍应用,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二尖瓣脱垂和老年性退行性瓣膜病的诊断率提高,以及风湿性瓣膜病心内膜炎发病率的下降,近年来,非风湿性瓣膜病的心内膜炎发病率有所升高。
2.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实验研究证实,当内膜的内皮受损暴露其下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时,血小板在该处聚集,形成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沉着,成为结节样无菌性赘生物,称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是细菌定居瓣膜表面的重要因素。
无菌性赘生物偶见于正常瓣膜,但最常见于湍流区、瘢痕处(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后)和心外因素所致内膜受损区。
3.短暂性菌血症各种感染或细菌寄居的皮肤黏膜的创伤(如手术、器械操作等)常导致暂时性菌血症;口腔组织创伤常致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创伤和感染常引起肠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葡萄球菌菌血症见于皮肤和远离心脏部位的感染。
循环中的细菌如定居在无菌性赘生物上,感染性心内膜炎即可发生。
4.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此取决于①发生菌血症之频度和循环中细菌的数量,后者与创伤、感染严重程度和寄居皮肤黏膜处细菌的数量有关;②细菌黏附于无菌性赘生物的能力。
草绿色链球菌从口腔进入血流的机会频繁,黏附性强,因而成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常见致病菌;而大肠埃希杆菌的黏附性差,虽然其菌血症常见,但极少致心内膜炎。
细菌定居后,迅速繁殖,促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感染性赘生物增大。
厚的纤维蛋白层覆盖在赘生物外,阻止吞噬细胞进入,为其内细菌生存繁殖提供良好的庇护所。
(二)急性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累及正常心瓣膜。
病原菌来自皮肤、肌肉、骨骼或肺等部位的活动性感染灶,循环中细菌量大,细菌毒力强,具有高度侵袭性和黏附于内膜的能力。
主动脉瓣常受累。
【病理】(一)心内感染和局部扩散①赘生物呈小疣状结节或菜花状、息肉样,小不足1mm,大至可阻塞瓣口。
赘生物导致瓣叶破损、穿孔或腱索断裂,引起瓣膜关闭不全。
②感染的局部扩散产生瓣环或心肌脓肿、传导组织破坏、乳头肌断裂或室间隔穿孔和化脓性心包炎。
(二)赘生物碎片脱落致栓塞①动脉栓塞导致组织器官梗死,偶可形成脓肿;②脓毒性栓子栓塞动脉血管壁的滋养血管引起动脉管壁坏死;或栓塞动脉管腔,细菌直接破坏动脉壁。
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形成细菌性动脉瘤。
(三)血源性播散菌血症持续存在,在心外的机体其他部位播种化脓性病灶,形成迁移性脓肿。
(四)免疫系统激活持续性菌血症刺激细胞和体液介导的免疫系统,引起:①脾大;②肾小球肾炎(循环中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③关节炎、心包炎和微血管炎(可引起皮肤、黏膜体征和心肌炎)。
【临床表现】从短暂性菌血症的发生至症状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不一,多在2周以内,但不少患者无明确的细菌进入途径可寻。
(一)发热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除有些老年或心、肾衰竭重症患者外,几乎均有发热。
亚急性者起病隐匿,可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
可有弛张性低热,一般<39℃,午后和晚上高。
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痛常见。
急性者呈暴发性败血症过程,有高热寒战。
突发心力衰竭者较为常见。
(二)心脏杂音80%~85%的患者可闻心脏杂音,可由基础心脏病和(或)心内膜炎导致瓣膜损害所致。
急性者要比亚急性者更易出现杂音强度和性质的变化,或出现新的杂音。
瓣膜损害所致的新的或增强的杂音主要为关闭不全的杂音,尤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多见。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心内膜炎起病时仅30%~45%有杂音,随瓣膜发生损害,75%~80%的患者可出现杂音。
(三)周围体征多为非特异性,近年已不多见,包括:①淤点,可出现于任何部位,以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和睑结膜常见,病程长者较多见;②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③Rot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其中心呈白色,多见于亚急性感染;④Osler结节,为指和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较常见于亚急性者;⑤Janeway损害,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 无痛性出血红斑,主要见于急性患者。
引起这些周围体征的原因可能是微血管炎或微栓塞。
(四)动脉栓塞赘生物引起动脉栓塞占20%~40%,尸检检出的亚临床型栓塞更多。
栓塞可发生在机体的任何部位。
脑、心脏、脾、肾、肠系膜和四肢为临床所见的体循环动脉栓塞部位。
脑栓塞的发生率为15%~20%。
在有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或右心内膜炎时,肺循环栓塞常见。
如三尖瓣赘生物脱落引起肺栓塞,可突然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咯血或胸痛。
肺梗死可发展为肺坏死、空洞,甚至脓气胸。
(五)感染的非特异性症状1.脾大见于15%~50%、病程>6周的患者,急性者少见。
2.贫血IE时贫血较为常见,尤其多见于亚急性者,有苍白无力和多汗。
主要由于感染抑制骨髓所致。
多为轻、中度贫血,晚期患者有重度贫血。
【并发症】(一)心脏①心力衰竭为最常见并发症,主要由瓣膜关闭不全所致,主动脉瓣受损者最常发生(75%),其次为二尖瓣(50%)和三尖瓣(19%);瓣膜穿孔或腱索断裂导致急性瓣膜关闭不全时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
②心肌脓肿常见于急性患者,可发生于心脏任何部位,以瓣周组织特别在主动脉瓣环多见,可致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心肌脓肿偶可穿破导致化脓性心包炎。
③急性心肌梗死大多由冠状动脉栓塞引起,以主动脉瓣感染时多见,少见原因为冠状动脉细菌性动脉瘤。
④化脓性心包炎不多见,主要发生于急性患者。
⑤心肌炎。
(二)细菌性动脉瘤约占3%~5%,多见于亚急性者。
受累动脉依次为近端主动脉(包括主动脉窦)、脑、内脏和四肢,一般见于病程晚期,多无症状,为可扪及的搏动性肿块,发生于周围血管时易诊断,如发生在脑、肠系膜动脉或其他深部组织的动脉时,往往直至动脉瘤破裂出血时,方可确诊。
(三)迁移性脓肿多见于急性患者,亚急性者少见,多发生于肝、脾、骨髓和神经系统。
(四)神经系统约1/3患者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①脑栓塞占其中1/2,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最常受累;②脑细菌性动脉瘤,除非破裂出血,多无症状;③脑出血,由脑栓塞或细菌性动脉瘤破裂所致;④中毒性脑病,可有脑膜刺激征;⑤脑脓肿;⑥化脓性脑膜炎,不常见;后三种情况主要见于急性患者,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
(五)肾脏大多数患者有肾损害,包括:①肾动脉栓塞和肾梗死,多见于急性患者;②免疫复合物所致局灶性和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后者可致肾衰竭),常见于亚急性患者;③肾脓肿不多见。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一)常规检验1.尿液常有显微镜下血尿和轻度蛋白尿。
肉眼血尿提示肾梗死。
红细胞管型和大量蛋白尿提示弥漫性肾小球性肾炎。
2.血液亚急性者正常色素型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分类计数轻度核左移。
急性者常有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和明显核左移。
红细胞沉降率几乎均升高。
(二)免疫学检查25%的患者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80%的患者出现循环中免疫复合物。
病程6周以上的亚急性患者中50%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
血清补体降低见于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上述异常在感染治愈后消失。
(三)血培养是诊断菌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
在近期未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血培养阳性率可高达95%以上,其中90%以上患者的阳性结果获自入院后第一日采取的标本。
对于未经治疗的亚急性患者,应在第一日间隔1小时采血1次,共3次。
如次日未见细菌生长,重复采血3次后,开始抗生素治疗。
已用过抗生素者,停药2~7天后采血。
急性患者应在入院后3小时内,每隔1小时1次共取3个血标本后开始治疗。
本病的菌血症为持续性,无需在体温升高时采血。
每次取静脉血10~20ml作需氧和厌氧培养,至少应培养3周,并周期性作革兰染色涂片和次代培养。
必要时培养基需补充特殊营养或采用特殊培养技术。
血培养阴性率为%~64%。
念珠菌(约1/2病例)、曲霉菌、组织胞浆菌、Q热柯克斯体、鹦鹉热衣原体等致病时,血培养阴性。
2周内用过抗生素或采血、培养技术不当,常降低血培养的阳性率。
(四)X线检查肺部多处小片状浸润阴影提示脓毒性肺栓塞所致肺炎。
左心衰竭时有肺淤血或肺水肿征。
主动脉细菌性动脉瘤可致主动脉增宽。
细菌性动脉瘤有时需经血管造影诊断。
CT扫描有助于脑梗死、脓肿和出血的诊断。
(五)心电图偶可见急性心肌梗死或房室、室内传导阻滞,后者提示主动脉瓣环或室间隔脓肿。
(六)超声心动图如果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瓣周并发症等支持心内膜炎的证据,可帮助明确IE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