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全麻药
麻醉药理学-静脉全麻药-第五章
静脉麻醉药----依托咪酯
药理作用 短效催眠药,无镇痛作用 ①↓脑血流量、颅内压及代谢率 , 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②对心血管影响很少 ,可使冠脉血 流增加,阻力降低,可改善心肌供氧, 对重危病人有益 ③轻微的呼吸抑制 ④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静脉麻醉药----依托咪酯
适应症 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 与其他药物合用用于短小手术,如内窥镜 检查、扁桃体摘除、心脏电转复. 副作用: 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 注射部位疼痛 麻醉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
静脉麻醉药
药理作用:
– 氯胺酮
选择性地抑制大脑的联络系统和丘脑新皮质系 统,对脑干网状结构激活系统没有或很少影 响,兴奋延髓和边缘系统,因而出现感觉与 环境分离,称之为分离麻醉(dissociative anesthesia); 心血管:间接兴奋和直接抑制,兴奋胜于抑制 ,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但病情危 重、处于休克或强烈应激反应状态下,心血 管功能维持在临界线或儿茶酚胺已明显耗竭 时,对心功能的抑制。 21 可使呼吸减浅变慢,很快恢复。
静脉麻醉药
– 氯胺酮
注意事项 – 麻醉期应加强呼吸管理,维持呼吸道 通畅 – 注意氯胺酮的麻醉后精神症状,可加 用安定类镇静药 – 肌肉不自主动作较多见,一般不需治 疗,麻醉中肌紧张也不是浅麻醉表现 ,不需加药
26
静脉麻醉药
– 依托咪酯
名称:依托咪酯 Etomidate ,乙咪酯 形态:液体,白色乳剂/无色透明水剂 药理作用 – 依托咪脂为咪唑的羟化盐。起效快,作用 时间短; – 对循环系统无明显抑制,易保持心血管系 统稳定是其突出优点; – 对呼吸系统无明显抑制作用; – 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静脉麻醉药
临床应用
静脉全身麻醉
(三)临床应用 1、麻醉诱导:2-4ug/kg,可稀释成1020ml静注,减轻心动过缓反应。 2、麻醉维持:恒速输注 瑞芬太尼 0.05~0.5µ g/kg/min。 TCI 瑞芬太尼血浆浓度2-4ug∕L 相当恒速输注0.1-0.2ugµ g/kg/min, 7.5ug∕L(0.25µ g/kg/min). 3、门诊短小手术。
【缺点】 1、可控性差。麻醉效应的消除依赖于 肝肾功能和机体内环境。 2、单种药物无法达到理想麻醉状态, 需采取复合给药。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可引起药效学和药动学发生变 化,导致对麻醉效应难预测性增大, 或出现意外效应。 3、存在与剂量相关的呼吸、循环抑制 作用。
二、方法分类 1.基础麻醉 2.诱导麻醉 3.维持麻醉 三、给药方法 1.单次注入 2.分次注入 3.连续静脉输注
靶控输注系统
Target Controlled Cnfusion,TCI) 【定义】是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 学原理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的 药物浓度为指标,由计算机控制给 药输注速率的变化,按临床需要调 节麻醉、镇静和镇痛深度的麻醉方 法。
【TCI系统】 (1)所用药物的药代模式; (2)人群药代参数资料; (3)输液泵和微机硬件; (4)微机程序和模拟药代转换控制系统。 【技术关键】 采用带有TCI程序的电子微量输注泵。给药 的同时可以显示目标血浆药物浓度、效应 室药物浓度、给药时间和累计剂量,使静脉 麻醉的控制变得简便易行。
循环系统 影响小,不 抑制心肌收缩力,不影 响血压。
四大不良反应
①呼吸抑制:反复用药或大剂量用药后 3~4小时出现迟发性呼吸抑制,临床上 应警惕; ②心动过缓:雷米芬太尼较明显,可用 阿托品对抗; ③胸腹肌僵硬:可致影响通气,肌松剂 或阿片受体拮抗药可缓解; ④遗忘呼吸:原因不明,临床上应警惕。
医院麻醉科静脉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医院麻醉科静脉全身麻醉操作规范【分类】将全麻药注入静脉,经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根据用药种类不同,可分为单一药物麻醉,方法简易,但总用药量有限制;复合麻醉系采用2种以上的静脉麻醉药(包括催眠药、镇痛药和肌松药),充分发挥每一种药物的优点,互补缺点,用较小剂量达到镇痛记忆消失和肌肉松弛的目的,亦称“平衡麻醉”或“全凭静脉麻醉”。
如同时辅以吸入麻醉,则称为“静吸复合全麻”。
【基本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麻醉药及麻醉方法。
2.多种麻醉药复合使用时,注意药物之间的互相作用,有机配伍,使正作用相加,副作用互相减弱或抵消。
3.应以满足镇痛、唾眠和肌松为目的合理选配药物。
4.恰当掌握用药量,避免多次或连续用药致积蓄中毒。
5.静脉全麻期间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除短小手术外,应在气管内插管下进行。
掌握麻醉深度,严密观察呼吸和循环情况。
6.必须常规备好麻醉机、氧气、负压吸引及气管插管器械并检查无误后方可实施麻醉。
7.麻醉前常规使用颠茄类药物及镇静剂。
【硫喷妥钠静脉麻醉】1.适应证:(1)四肢及躯干无需肌松的短小手术;(2)全身麻醉的诱导或行小儿基础麻醉:(3)辅助麻醉剂;(4)抗惊厥及治疗局麻药中毒。
2.禁忌证:(1)急、慢性呼吸道梗阻;(2)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潜在呼吸道梗阻因素);(3)支气管哮喘和对硫喷妥钠过敏患者;(4)严重低血压休克;(5)严重心功能不全或肝肾功能不全;(6)上消化道梗阻、大出血或饱胃属相对禁忌。
3.注意事项:(1)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将硫喷妥钠稀释成2. 5%溶液(小儿可用1%-2%溶液);(2)小儿基础麻醉:一般多适用于0.5岁-6岁小儿,稀释2%或2.5%溶液,按15-20哨/1^ 体重计算,作深部肌肉注射,注射后3-5min内入睡,约可维持30Y5min.第二次追加量为首次量的l∕3-l∕2o(3)静注硫喷妥钠速度不可过快(开始5ml可稍快),诱导时应注意呼吸和循环的变化。
静脉全麻药
22
共同特点:
诱导迅速 苏醒期短 作用时间短 对呼吸、循环影响轻 除氯胺酮外,都缺乏镇痛作用
23
是一种新型的快效、短效静脉麻醉药,苏 醒迅速而完全,持续输注后无蓄积,无兴奋现 象,肌肉松弛良好,无明显镇痛作用
目前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也常用 于麻醉中、手术后与ICU病房的镇静
24
中枢神经系统
剂量依赖性 病人血浆异丙酚浓度与其镇静、麻醉深度密切相 关 异丙酚呈剂量依赖性使脑血流量、颅内压、脑组 织氧代谢率和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率下降。对颅内 压增高病人,降颅压效果更为显著
25
该药明显抑制呼吸,亦与剂量和输注速度密切相关, 多呈一过性呼吸抑制。 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有时出现呼 吸暂停,然后代偿性加快
6
目前静脉麻醉药主要用作: 麻醉诱导 配合短时间表浅部位的小手术 作基础麻醉或控制惊厥等 实施中大型手术中,作为复合麻醉的组成 成份。
7
硫喷妥钠(thiopentalsodium)
8
药动学
静注
组织容量大 的组织如肌肉
血流丰富组织 如:脑
脂肪 组织
9
降低大脑皮质兴奋性,抑制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小剂量镇静嗜睡,大剂量麻醉(意识消失) 短效、“宿醉”现象 无镇痛作用、无肌松作用 收缩脑血管,减少脑血流量约48%,降低颅内压50%(作
用短暂,3-7分钟)
脑电图示类似自然睡眠
10
麻醉时临床分期不明显, 无实用价值.判断 麻醉深度一般应以手术刺激强时仍有轻微肢动, 但不影响手术操作为理想.
20
肌肉轻度兴奋性运动 如肌张力亢进、肌震颤或抽搐,以及咳嗽与呃 逆等
9静脉全麻药与全麻的诱导、维持和苏醒
静脉全麻药与全麻的诱导、维持和苏醒一、静脉全麻药定义:凡经静脉途径给药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分类:巴比妥类,非巴比妥类。
应用:麻醉诱导;静吸或静脉复合麻醉。
1、理想条件:易溶于水,溶液稳定,可长期保存刺激性小,注射无痛,不产生静脉炎误入动脉不引起痉挛和栓塞在体内无蓄积,可重复用药代谢不依赖肝功能,代谢产物无作用快、强、短,诱导平稳,苏醒迅速毒性低,安全范围大,不良反应少而轻麻醉深度易于调控,镇痛、肌松强有特异拮抗剂目前没有各方面都符合理想的2、优点(与吸入麻醉药比) :使用方便,不需特殊设备无呼吸道刺激性;化学性质稳定:无燃烧、爆炸不污染手术室空气诱导、起效快( 1个臂-脑循环内起效)3、缺点:麻醉作用不完善,均无肌松作用,除氯胺酮外均无明显镇痛消除有赖肺外器官,剂量过大难以迅速排除,多有蓄积作用全麻深度不易控制,苏醒较慢,苏醒后有后遗效应(倦怠、嗜睡)分期不明显,表现不典型4、弥补方法:严密监测,尤其应加强呼吸、循环管理控制注射速度和剂量复合用药二、常用静脉全麻药1、硫喷妥钠静脉麻醉●首次3-5ml,递增5-10ml,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疼痛刺激无反应,开始手术●每2-3分钟,注药1-2ml●成人总量≤0.5g,最大剂量0.75-1.0g●辅助麻醉,解痉、控制惊厥● 0.1%-0.5%,20-100滴/分钟滴注●蓄积、中毒适应证:(1)全麻诱导:较吸人麻醉舒适,诱导迅速,是临床常用的麻醉诱导方法(2)短小手术:如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烧伤换药及心脏电复律等,有镇痛不全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现已少用(3)控制痉挛和惊厥:如局麻药严重毒性反应所引起的惊厥禁忌证:(1)婴幼儿(2)孕妇或剖宫产术(3)心功能不全或衰竭者(4)失血、低血容量或休克病人(5)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和有肺部疾患者(6)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7)营养不良、贫血、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和低蛋白血症者(8)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9)紫质症先天性卟啉代谢紊乱者(10)高血压、动脉硬化、颅内压增高、严重糖尿病或有巴比妥类药物过敏史者并发症:(1)硫喷妥钠呈强碱性(2)注速过快或注药过量可严重抑制呼吸和循环功能(3)可出现肌张力亢进或肢体不自主的活动,部分病人可出现咳嗽、呃逆甚至喉痉挛2、氯胺酮麻醉①肌肉注射法(intramuscular injection )●儿童4-6 mg/kg,<1岁,增加至10mg/kg● 1-5min起效,维持15-25分钟●追加首量1/2—1/3②静脉注射法(intravenous injection)●首量 1-2mg/kg,1-2min起效,维持5-10min●追加:首量的1/2或全量●总量< 6mg/kg③连续静脉输注法1-2mg/kg,0.1%静脉滴注④氯胺酮亚分离麻醉● 0.5(0.25-0.5)mg/kg,iv● 50ug/kg/min适应证:(1)短小手术、体表手术和诊断性检查,如切开引流、骨折复位、外伤缝合、烧伤清创以及更换敷料和心血管造影等(2)气管内插管的麻醉诱导,适合于小儿、休克或低血压病人的麻醉诱导(3)其他麻醉方法的辅助麻醉,用于辅助硬膜外麻醉时单次注射给药量不宜超过0.5mg/kg (4)基础麻醉,如小儿基础麻醉(5)用于老年或危重病人,可保持呼吸和循环的稳定。
七、静脉全身麻醉1
山西医科大学麻醉系临床麻醉教研室 赵利军
概述
是指将静脉全麻药注入静脉,通过 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 生全身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静脉全 身麻醉。
优点★
起效快、效能强。 病人依从性好。 实施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 药物种类齐全,可根据病人情况制
定用药方案。 不造成手术室空气污染,无燃爆危险
监测下的麻醉管理MAC
MAC的概念可归纳为:由麻醉医师为接受 诊断,治疗性操作的患者提供的特殊医 疗服务。
麻醉医师在MAC过程中的工作内容主要包 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监测重要生命体征,维持呼吸道通畅和评估 其功能。
诊断和处理MAC中的临床问题。 根据临床情况给予镇静药,镇痛药,麻醉药
麻醉诱导 硫喷妥钠在一次臂-脑循环时间 内快速起效,在1分钟内作用达高峰。由于 从脑向其他组织再分布,故单次剂量的有 效作用时间仅持续5~8分钟。苏醒很快, 因药物尚可再分布至脑,所以苏醒后仍有
嗜睡现象。诱导剂量根据性别、年龄、全
身情况、术前药种类、合并病等因素酌情
增减。应强调指出,硫喷妥钠与其他静脉
硫喷妥钠在体内的分布还与解离的程 度密切相关。药物呈离子状态后便不
能通过细胞膜发挥作用。在正常的血 液pH7.4时,61%是非解离型,如果 未与蛋白结合,便可通过血脑屏障。 由于此药的pKa7.6接近生理pH,所 以酸中毒时解离程度减少,进入脑组 织的药物增多;碱中毒时则恰相反。
因此,酸中毒将使巴比妥麻醉加深, 而碱中毒时减浅,这种现象在代谢性 酸中毒时较呼吸性酸中毒时尤为明显 。
第三阶段为脂肪摄取。脂肪组织血流贫乏, 开始时分布极少。药物由内脏器官向肌肉转 移时,其含量也随之增多,约在2.5~6小时 浓度达峰值,这时肌肉中浓度反而显著降低 。约历8小时,体内达平衡时,脂肪含60% ,内脏含4%,除已代谢外,其余在肌肉等 组织内。硫喷妥钠的亲脂性虽很强,但脂肪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用于手术、疼痛缓解和其他医疗操作中的药物。
它们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麻醉、镇痛和抑制意识的效果。
麻醉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使用方式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麻醉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能够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迅速起效并具有短暂作用时间。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镇静和麻醉效果。
2.气体麻醉药物:气体麻醉药物是通过患者呼吸这种气体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气体麻醉药物有笑气、氟烷等。
这些药物进入肺部后,通过血液循环带到大脑,发挥麻醉作用。
3.插管麻醉药物:插管麻醉药物是指通过气管插管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插管麻醉药物有地西泮、咪达唑仑等。
这些药物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达到麻醉效果。
二、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局部区域的疼痛缓解,通过阻断痛觉神经的传递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局部浸润麻醉药物: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是通过直接注射到手术区域周围组织中,达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2.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是通过将药物注射到神经周围组织或神经束中,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这些药物能够局部麻醉神经束,使其对疼痛信号不敏感。
三、镇痛药物镇痛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并不具有麻醉效果。
常见的镇痛药物有以下几种:1.阿片类镇痛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物是一类强效的镇痛药物,通过与脑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来缓解疼痛。
常见的阿片类镇痛药物有吗啡、哌替啶等。
这些药物可适用于严重疼痛的情况,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成瘾性。
2.非阿片类镇痛药物: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和COX-2抑制剂,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静脉麻醉药: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
静脉麻醉药: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包括:烷基酚类(丙洦酚、磷丙泊酚),苯二氮类(地西泮、咪达唑仑、劳拉西泮和拮抗药氟马西尼),咪唑林(依托咪酯和右美托咪定),与硫喷妥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比较见表6-1。
表6-1 非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麻醉诱导后血流动力学变化CI,心指数;HR,心率;LVSWI,左室每搏做功指数;MBP,平均血压;PAP,肺动脉压;PVR,肺血管阻力;PCWP,肺动脉楔压;RAP,右房压;SV,每搏输出量;SVR,全身血管阻力;—:无数值一、烷基酚类烷基酚类的代表药物是丙泊酚。
它的出现可以说是静脉麻醉药的历史性突破,从其引入临床使用后,静脉麻醉的发展包括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进展非常迅速。
目前丙泊酚已经成为全世界麻醉药中最为常用的静脉麻醉药。
(一)丙泊酚丙泊酚(Propofol)在室温下为油性,不溶于水,但具有高度脂溶性。
丙泊酚注射液中含有丙泊酚和脂肪乳溶剂,目前常用的脂肪乳溶剂有长链的大豆油和中链甘油三酯(即中长链脂肪乳)。
建议储存在25℃以下,但不宜冷冻。
1.药代特性静脉注射后到达峰效应的时间为90秒。
分布广泛呈三室模型,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6-1。
95%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
2分钟后血药浓度达峰值,脑平衡半衰期2.6分钟。
初期和慢相分布半衰期分别为1~8分钟和30~70分钟,消除半衰期为4~23.5小时。
主要在肝经羟化和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降解为水溶性的化合物经肾排出。
老年人清除率低,但中央室容积小。
儿童的中央室容积大,且其清除率高。
其代谢产物无药理学活性,故适合于连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
与氯胺酮和依托咪醅药代动力学比较见表6-2。
表6-2 三种非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2.药理作用丙泊酚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表明丙泊酚可能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发挥镇静催眠作用。
也可能通过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系统产生间接的镇静作用,或者有可能通过调控钠通道门控对谷氨酸的N-甲基-D门冬氨酸(NMDA)亚型产生广泛的抑制,进而发挥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静脉全身麻醉
其他少见不良反应有
1.咽部痉挛 2.过敏反应和心搏停止
在麻醉时同时使用其它药物,很难 确定这些反应是否与舒芬有关。
(三)禁忌证
1.对舒芬太尼和其他阿片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实施剖腹产手术期间婴儿剪断脐带之前禁用,
以免引起新生儿呼吸抑制。
3.新生儿、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禁用。 4.在使用舒芬太尼前14天内用过单胺氧化酶抑
定用药方案。 5、不造成手术室空气污染,无燃爆危
险。、可控性差。麻醉效应的消除依赖于 肝肾功能和机体内环境。
2、单种药物无法达到理想麻醉状态, 需采取复合给药。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可引起药效学和药动学发生变 化,导致对麻醉效应难预测性增大, 或出现意外效应。
3、存在与剂量相关的呼吸、循环抑制 作用。
抑制),对痛觉敏感,不能实施手术。 第三期:中枢其它部位直至延髓依次抑制分
为三级,1级可实施体表小手术, 2级可实施外科手术,3级则麻醉过深。 第四期 :延髓完全抑制,呼吸先停止、肌肉
松弛,血压剧降,脉弱直至心跳停止。
三、麻醉方法
单次注入法: 分次注入法: 连续滴入法:
四.适应证
1、全麻诱导; 2、短小手术:有镇痛不全和呼吸抑制的
(一)药理特点 1.瑞芬太尼为纯粹µ受体激动,是一种强
力超短效麻醉性镇痛药。 2.分布容积小(0.39L/kg),起效快
清除快(清除率41.2ml/kg/min) 消除半衰期9.5min 、 持续输注半衰期t1/2cs3.7min
适合持续静脉输注 !
3.瑞芬太尼在体内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 性酯酶迅速水解,使其作用时间短、恢 复迅速、无蓄积的原因。
⑵ 呼吸抑制:瑞芬太尼对呼吸的抑制呈剂量依 赖型。
⑶ 肌僵 瑞芬太尼引起的肌僵呈剂量依赖型, 由于起效非常快,所以比芬太尼和舒芬太尼 更容易观察到肌僵的发生
静脉全身麻醉
3
第一节
概述
静脉全身麻醉药的优点:
起效快,效能强; 病人依从性好;
麻醉实施相对简单;
药物种类齐全; 无污染及相对安全; 麻醉效应可以逆转。
4
第一节
概述
静脉全身麻醉药的缺点:
可控性差:麻醉效应的消除依赖病人的肝 肾功能及内环境状态。 单种药物无法达到理想的麻醉状态:必须 复合给药,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药动学和 药效学变化复杂。 药物本身及给药方式可明显影响机体功能: 复合用药及给药速率和剂量,对呼吸循环 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
27
第三节 静脉全身麻醉常用药物
静脉诱导用药:
咪达唑仑:
起效较快,产生剂量依赖性遗忘、抗焦虑、催眠 和镇静作用 较少脑血流和代谢率 产生轻度全身血管扩张和心排血量下降 有特异性拮抗药氟马西尼 用法:0.05~0.2mg/kg
28
第三节 静脉全身麻醉常用药物
静脉诱导用药:
18
第三节 静脉全身麻醉常用药物
静脉诱导用药:
硫喷妥钠:
禁忌证
婴幼儿 产妇及剖宫产 心功能不全 低血容量未纠正或休克病人 呼吸道阻塞病人、呼吸道不畅和肺部疾患者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 营养不良、贫血、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 先天性卟啉代谢紊乱者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严重糖尿病患者 对巴比妥过敏和拟似过敏者
34
第三节 静脉全身麻醉常用药物
麻醉维持用药:
丙泊酚 4~12mg/h/kg 芬太尼衍生物
芬太尼 50~100μg/kg 瑞芬太尼 0.2~0.4μg/kg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麻醉药物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控制和患者镇静。
它们具有不同的分类和使用方法,并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药物特性来选择。
本文将对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进行探讨。
一、麻醉药物的分类麻醉药物可以根据其药理作用和应用范围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 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进入无痛觉和无意识状态,分为静脉全身麻醉药物和吸入全身麻醉药物。
静脉全身麻醉药物是通过给药管道直接注射或持续输注的方式使用,常见的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这些药物作用迅速,具有调节性,也可以用于麻醉的维持。
吸入全身麻醉药物是通过吸入麻醉气体或挥发性液体来实现全身麻醉的效果,常用的有七氟醚、异氟醚等。
这类药物具有快速达到麻醉效果、易于控制的优点。
2. 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局部组织和神经末梢,可以麻痹该部分区域,阻断痛觉传导。
常见的局麻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3. 神经阻滞麻醉药物:神经阻滞麻醉药物可以通过阻断周围神经传导,使感知区域麻痹。
常用的神经阻滞药物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二、麻醉药物的使用方法1. 麻醉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和术中的需要,选择适合的麻醉药物。
2. 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指通过给药方式使患者快速进入麻醉状态。
静脉全身麻醉常通过静脉注射药物实现,而吸入全身麻醉常用麻醉气体呼吸机进行诱导。
3. 麻醉维持:麻醉维持是指手术过程中持续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
根据手术的需要,可以通过静脉给药、静脉持续输注或吸入麻醉气体进行维持。
4. 麻醉监测: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药物的浓度,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常见的监测内容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5. 麻醉苏醒:手术结束后,需要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中唤醒。
通常通过停止给药,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以及对麻醉药物进行解毒和代谢来实现麻醉的苏醒。
三、麻醉药物的风险和副作用麻醉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应慎重选择和使用。
静脉麻醉诊疗规范
静脉麻醉诊疗规范可以使用单一药物,亦可几种药物复合静脉注入,适用于各类手术的麻醉。
麻醉前准备同吸入麻醉。
【静脉麻醉药】(一)硫喷妥钠2.5%硫喷妥钠溶液呈强碱性(PHlo.5~11),以镇静催眠为主,镇痛作用弱,对循环、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可引起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
降低颅内压,眼内压和组织氧耗量,有抗惊厥作用。
该药用于全麻诱导,作用迅速,舒适。
剂量全麻诱导3~5mg∕kg;短小手术静脉分次注入一般成年不超过0.5g;小儿基础麻醉15~20mg∕kg深部肌肉注射。
适应证:全麻诱导,基础麻醉,解痉和治疗局麻药中毒惊厥。
禁忌证:休克,心功能不全,哮喘,严重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血紫质症(口卜咻症,porphyria)(二)丫-羟丁酸钠丫-羟丁酸钠是一种毒性很低的催眠性全麻药,对循环、呼吸、肝肾功能很少影响,时效较长。
单独用药在诱导期和苏醒期可引起肌肉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伍用地西泮类药可预防或治疗。
适应证:可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但苏醒期延长。
禁忌证:严重低血压,癫痫,低钾血症,严重心律失常。
临床剂量:50~80mg∕kg,小儿最高100mg/kg。
(三)乙咪酯(依托咪酯)乙咪酯较硫喷妥钠催眠性能强,起效快,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较大剂量或注速过快偶有呼吸暂停,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长时间给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单一用药易引起肌阵挛,氟哌利多和芬太尼可减少其发生。
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作用。
适应证:全身麻醉诱导和静脉复合全麻,尤适用于老年、危重及心功能减退病人。
禁忌证:潜在性紫质症病人。
临床剂量:0.3mg∕kg o(四)异丙酚(丙泊酚)异丙酚是一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静脉麻醉药。
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而完全,即使长时间静脉注射,苏醒亦快。
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心排出量轻度下降,血压下降,心率变化不明显。
周围血管扩张,阻力下降的程度大于等效剂量的硫喷妥钠。
呼吸抑制明显,可降低眼内压,颅内压。
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静脉全麻药复合吸入全麻药(静-吸复合全麻)有何优点
静脉全麻药复合吸入全麻药(静-吸复合全麻)有何优点【术语与解答】所谓静-吸复合全麻是指有选择的将静脉全麻药和某种吸入全麻药先后或同时应用,以发挥两者的作用优点:①如先采用静脉全麻,患者则舒适、易于接受,且全麻起效快(全麻诱导期短) ;然后实施吸入全麻,则易于术中麻醉管理,麻醉深浅容易调控,整个麻醉术中可达到两者的优势互补,而且麻醉全程两者用药均可减少;②先实施吸入全麻,再进行静脉全麻通常用于不予配合的幼儿或儿童,由于小儿进入手术室恐惧、害怕而哭闹不止,若采取面罩给予大剂量氟类全麻药(如七氟烷、氟烷、异氟烷等)吸入,短时间内患儿可安静不动,此时有利于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实施静脉全麻诱导。
【麻醉与实践】静-吸复合全麻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其操作方法大多是静脉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完成后再采取吸入全麻维持,或静脉与吸入全麻同时维持,其操作步骤如下:1. 全麻诱导期通常选择起效迅速的静脉全麻药,如丙泊酚、依托咪酯、硫喷妥钠等(也常同时加用咪达唑仑)与阿片类镇痛药(主要为芬太尼类)以及肌肉松弛药(去极化或非去极化类均可)复合应用,以便使患者意识迅速消失,待骨骼肌完全松弛,喉镜直视下进行气管插管,以便实施机械通气、控制呼吸。
2. 全麻维持期①气管插管完成后,患者此时至手术结束前均处于全麻维持阶段,此阶段主要给予挥发性全麻药持续吸入来实现,一般根据患者全身状况、手术大小等将吸入全麻药浓度调控在2%~4%之间,其次小剂量静脉麻醉药辅助;②现今临床上常用的吸入性全麻药为七氟烷、恩氟烷、异氟烷、氧化亚氮、地氟烷。
此外,在全麻维持期也经常将吸入性全麻药与静脉全麻药同时或交替给予,麻醉医师也经常根据自己的习惯应用。
总之,临床麻醉实施静-吸复合全麻可达到优势互补,尤其术毕患者苏醒较快。
3. 控制性降压是利用药物或(和)麻醉技术致使机体动脉血压下降,并将血压调控在适宜低限水平,以便改善手术野环境,创造手术操作条件,同时又减少术中失血的一种麻醉协助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作用显著 脑电图:α波活动减弱,出现θ 脑电图:α波活动减弱,出现θ和δ波 有时丘脑和边缘系统出现癫痫 样波形 脑血流量和脑耗氧量增加,颅内压增高 苏醒期可有精神运动反应:噩梦、幻觉 等
心血管系统
直接抑制心肌 间接兴奋心血管系统:通过兴奋交感神 经中枢(阻滞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引 起交感神经节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用于不同病人 一般病人:主要为心血管兴奋作用 危重病人,尤其交感神经活性减弱者: 心血管抑制作用
眼压轻度增高 增加子宫收缩的强度和频率 不影响肝肾功能
体内过程
脂溶性高,易透过血-脑屏障 静注后1分钟,肌注后5 静注后1分钟,肌注后5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 与血浆蛋白结合少 苏醒迅速 由于再分布 肝转化为去甲氯胺酮,也有一定镇痛作用 有耐药性 由于自身酶诱导作用 氟烷、安定可延迟其生物转化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起效迅速,持续约5 10min 起效迅速,持续约5~10min 苏醒快,无宿醉感 无镇痛作用 降低脑血流量、脑代谢率和颅内压 动脉压下降,总外周阻力降低,心率变化不大, 心排血量稍下降 有呼吸抑制作用 对肝肾功能无影响,也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
体内过程
98%与血浆蛋白结合 98%与血浆蛋白结合 主要在肝降解,从尿排出
不良反应
循环抑制 呼吸抑制 喉痉挛、支气管痉挛 过敏反应 误注动脉 静脉炎 诱发卟啉症急性发作
非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药
氯胺酮 作用机制 抑制丘脑抑制丘脑-新皮质系统,兴奋丘脑和边缘 系统 麻醉作用:与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及与 NMDA受体相互作用有关 NMDA受体相互作用有关 镇痛作用: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对痛觉 的传入信号
其它
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肌肉不松弛。 唾液分泌增多。 促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血清钾降低,为一过 性,一般在正常范围内,60分钟后基本恢复正 性,一般在正常范围内,60分钟后基本恢复正 常;降低幅度与注药速度关系密切,注速慢下 降幅度大。 有一定抗惊厥作用。 子宫收缩幅度增加,频率减慢,促进分娩。 增强镇痛药和肌松药的作用。 体温容易下降。
抑制心肌,抑制交感神经节中的传导 血容量正常:血压一过性下降;心率代 偿性增快使血压恢复。 低血容量、β 低血容量、β受体阻滞药、剂量过大、注 速太快:血压严重下降 一般不引起心律失常,缺氧、CO 一般不引起心律失常,缺氧、CO2蓄积除 外 增加冠脉血流量,心肌耗氧量增加
呼吸系统
呼吸抑制 抑制延髓和脑桥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对CO2刺激的敏感性降低 呼吸中枢对CO2刺激的敏感性降低 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 增高喉部和支气管平滑肌应激性,易诱 发喉痉挛 抑制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对呈 优势
体内过程
脂溶性高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体内分布:三阶段 分布受酸碱状态影响 快速耐药性 主要在肝降解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全麻诱导 既往用于小手术麻醉 小儿基础麻醉 控制惊厥、抽搐 颅脑手术时降低颅内压 禁忌症 呼吸道梗阻或有难以保证呼吸道通畅时 支气管哮喘 卟啉症 严重失代偿的心脏病和心血管状态不稳定时
临床应用
麻醉诱导,可用于卟啉症病人 麻醉维持 ICU镇静 ICU镇静 不良反应 注射部位疼痛 局部静脉炎
静脉全麻药 的比较 药理性质 水溶性 溶液稳定性 静脉注射痛 皮下注射无刺激性 静脉血栓的低发生率 快速起效 苏醒是由于:再分布 代谢 蓄积作用 诱导:兴奋效应 呼吸并发症 低血压 镇痛 与肌松药相互作用 术后呕吐 谵妄 可用于卟啉症 + — — + — — — — — — + — + — — + — — 硫贲妥钠 + — — — + + + — + 依托咪脂 + + + 异丙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氯胺酮 + + — + — — +
肝肾功能
肝血流轻微减少 一般麻醉剂量对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无 明显影响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 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深麻醉时抑制肾小管转运机制
消化系统
贲门括约肌松弛,易引起胃反流、误吸 浅麻醉对平滑肌无明显影响 剂量稍大抑制平滑肌 胃液分泌稍抑制
其它作用
降低眼压 糖代谢无明显影响 血清钾一过性轻度下降 深麻醉时抑制宫缩
呼吸系统
影响轻微:临床剂量、缓慢注射 显著抑制:剂量过大、注射过快、与麻醉性镇 痛药伍用、婴儿和老人 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拮抗组胺、乙酰胆碱和5- 拮抗组胺、乙酰胆碱和5 羟色胺的支气管收缩作用 唾液、支气管分泌物增多 咳嗽、喉痉挛在小儿更常见 喉反射抑制不明显,但保护性喉反射保存不完 整
其他作用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抑制网状结构的上行 性激活系统 药物的再分布导致麻醉—初醒— 药物的再分布导致麻醉—初醒—睡眠现象 无镇痛作用 无肌松作用 收缩脑血管,降低颅内压;降低脑代谢率、脑 耗氧量 随着剂量加大,脑电波变慢 抑制SSEP和 抑制SSEP和BAEP
心血管系统
循环系统
轻度兴奋;深睡时,血压稍下降,心率 明显减慢,脉搏有力,心排血量无改变 或略减少。 对心肌无明显影响,可改善心肌耐受缺 氧的能力。 心失常不常见。 毛细血管扩张,充盈良好。
呼吸系统
无明显影响。 呼吸频率略减慢,幅度加深,潮气量稍 增加,每分通气量不变或略增多。 中枢神经对CO2的敏感性不便 中枢神经对CO2的敏感性不便 咽反射抑制,下颌较松弛。 深麻醉或并用麻醉性镇痛药时可出现呼 吸抑制。 抑制肺泡压力感受器。
依托咪酯
又名甲苄咪唑 作用机制 可能作用于GABA受体,阻滞与乙酰胆 可能作用于GABA受体,阻滞与乙酰胆 碱相关的突触传递。抑制网状激活系统, 对脊髓神经元有易化或脱阻抑作用。
药理作用
起效迅速 诱导过程可出现震颤、阵挛、强直等动 作,预注芬太尼可减少其发生。 无镇痛作用 减少脑耗氧量,降低脑血流量和颅内压 苏醒快
优点:使用方便,不需特殊设备 不刺激呼吸道 无燃烧、爆炸的危险,不污染空气 缺点:作用不完善 消除有赖于机体代谢,有一定蓄积作用
用途
麻醉诱导 麻醉维持
第一节 巴比妥类静脉全麻
一、硫喷妥钠 作用机制 突触前效应:减少乙酰胆碱释放 突触后效应:减少GABA从神经元膜上的 突触后效应:减少GABA从神经元膜上的 受体解离的速度
体内过程
出现最高效应时间较血药浓度峰值滞后15min 出现最高效应时间较血药浓度峰值滞后15min 通过血-脑屏障稍慢 转化为γ 转化为γ-丁酸内酯才产生效应 体内进行氨基转换,不到2 体内进行氨基转换,不到2%以原形从尿排出
临床应用
无镇痛作用,不能单独用于全麻 麻醉诱导 麻醉维持 禁忌症 癫痫史,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 哮喘病人不宜用,低钾血症慎用。
羟丁酸钠
γ-羟丁酸钠,简称γ-OH 羟丁酸钠,简称γ 理化性质 白色微细结晶粉末,水溶液稳定,无色 透明
药理作用
作用于大脑皮质的灰质、海马回和边缘 系统,抑制经中枢和末梢突触的冲动传 导通路。 静脉注射后3~5分钟—嗜睡,10分钟— 静脉注射后3~5分钟—嗜睡,10分钟—睡 眠,20~30分钟—起效高峰,持续60~90 眠,20~30分钟—起效高峰,持续60~90 分钟,个别达4~5小时。 分钟,个别达4~5小时。 类似自然睡眠,咽反射抑制,触觉反射 消失,角膜反射存在。 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
理想的静脉麻醉药
易溶于水,溶液稳定,可长期保存 对静脉无刺激性,不产生血栓或血栓性静脉炎 漏至皮下不疼痛,对组织无损伤,误注入动脉 不引起栓塞、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起效快,苏醒期短 无蓄积,可重复用药或静脉滴注 在一次臂脑循环时间内起效者不易过量 有镇痛功效 对呼吸、循环系统无明显影响,并发症少
与吸入全麻药相比
适应症 单独应用只适用于短小手术 小儿基础麻醉 静脉复合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的组成部 分 禁忌症 高血压、肺心病、肺动脉高压、颅高压、 心功能代偿不全、甲亢、精神病等
不良反应
苏醒期幻觉、噩梦等精神运动反应,成 人更易发生 个别有复视、视物变形、一过性失明 一般病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失代偿的休克病人可引起血压剧降 呼吸抑制、呼吸暂停、恶心、呕吐、误 吸
对心血管影响轻 对呼吸影响轻 不影响肝肾功能 不释放组胺 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
体内过程 主要在肝经酯酶水解
临床应用
全麻诱导 麻醉维持
不良反应
注射部位疼痛 局部静脉炎 肌肉震颤、阵挛
异丙酚
又名丙泊酚或二异丙酚 以豆油、卵磷脂和甘油作溶酶的1 以豆油、卵磷脂和甘油作溶酶的1%水溶 性乳剂 25℃以下保存 25℃ 不可与其它药物相混
静脉全麻药
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杨涛
定义:凡经静脉途径给药产生全身麻醉 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静脉全麻药。
分类
巴比妥类:硫喷妥钠 非巴比妥类 苯环己哌啶类:氯胺酮 甾类:安泰酮 丁香酚类:普尔安 羟丁酸盐类:γ 羟丁酸盐类:γ-羟丁酸钠 咪唑类:乙托咪脂 阿片类:芬太尼 丁酰苯类:氟哌啶 苯并二氮柞卓类:安定 异丙酚 其他:普鲁卡因
体内过程
出现最高效应时间较血药浓度峰值滞后15min 出现最高效应时间较血药浓度峰值滞后15min 通过血-脑屏障稍慢 转化为γ 转化为γ-丁酸内酯才产生效应 体内进行氨基转换,不到2 体内进行氨基转换,不到2%以原形从尿排出
临床应用
无镇痛作用,不能单独用于全麻 麻醉诱导 麻醉维持 禁忌症 癫痫史,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 哮喘病人不宜用,低钾血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