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1课时)教案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2. 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了解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探讨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和内涵2.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4. 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作用5. 案例分析:典型地域的人类活动与地域发展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内涵和外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作用。

2. 难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机制,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的成因,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作用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内涵和外延。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作用。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地理观察和理解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内容。

2. 参考资料: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案例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课件、地图、图片等。

4. 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课堂探究和记录学习成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地域的人类活动,激发学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兴趣。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2. 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和内涵。

2.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4. 实例分析:交通运输线、商业网、人口和城市分布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内涵和外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2.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地理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讲解概念:介绍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和内涵,解释其重要性。

3. 分析影响:讲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4. 实例分析:分析交通运输线、商业网、人口和城市分布等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表现。

5.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的掌握情况。

3. 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教科书。

2. 多媒体课件: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图片、视频等。

3. 练习题:相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练习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安排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通过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类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思考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类型与特点3.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因素4. 案例分析:农业活动的地域联系、工业活动的地域联系、商业活动的地域联系、交通活动的地域联系、城市活动的地域联系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意义和作用。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类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2. 讲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讲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类型与特点。

4. 讲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因素。

5. 开展案例分析,分别分析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等活动的地域联系。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2.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类活动,分析其地域联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区域地图等。

2. 图片: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实例图片。

3. 案例材料: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等活动的地域联系案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教案()
通信
主要业务范围
主要载体
影响因素
邮政通信
电信通信
3.商业与贸易联系,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
4.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 大型化 专业化 网络化
练习
小结
做练习
课外作业
练习册
教学小结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之小船创作
课题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
授课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
3.商业贸易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和消费的桥梁。
二.主要类型
1.交通运输联系,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铁路
公路
航空
水运
管道
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2.通信联系,有两种方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课件 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课件 鲁教版
第十七页,共21页。
3.(2011·北京高考)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
城市中心城区(chéngqū)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根据图中交通网
络,可以推断该城区(chéngqū)
()
A.甲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fāngxiàng)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第十三页,共21页。
[考情分析(fēnxī)]
此考点常结合(jiéhé)示意图、模拟图,考查城市交通运输 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对图示的判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 的能力。
第十四页,共21页。
[考题(kǎo tí)印证]
(2012·广东高考)读“高速公路(ɡāo sù ɡōnɡ lù)与城市建成区 空间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第二页,共21页。
1.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
A.多断崖、深谷
B.多石灰岩溶洞
C.多高山、陡坡
D.多角峰、U形谷
2.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A.减轻冰川的危害
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 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命题立意(lìyì):本题以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影响山区交通
第四页,共21页。
(2011·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显示青藏铁路(tiělù)从拉萨向北上坡 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tiělù)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 3~5题。
3.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jiàntóu)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jiàntóu)指示北方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了解本章内容安排和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定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第二章:交通运输2.1 教学目标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和作用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2.2 教学内容交通运输的定义和分类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作用2.3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第三章:商业贸易3.1 教学目标理解商业贸易的概念和作用了解不同商业贸易形式的运作和影响3.2 教学内容商业贸易的定义和分类各种商业贸易形式的特点和作用3.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不同商业贸易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商业贸易对地域联系的影响第四章:城市化4.1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了解城市化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挑战4.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定义和过程城市化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挑战4.3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第五章:区域发展差异5.1 教学目标理解区域发展差异的概念和原因了解区域发展差异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区域发展差异的定义和原因区域发展差异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5.3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发展差异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第六章:信息系统6.1 教学目标理解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了解不同信息系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6.2 教学内容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分类各种信息系统的作用和应用6.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不同信息系统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系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第七章:人口迁移7.1 教学目标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原因了解人口迁移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挑战7.2 教学内容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原因人口迁移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挑战7.3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人口迁移的趋势和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第八章:资源开发与利用8.1 教学目标理解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概念和原则了解不同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8.2 教学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定义和原则各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特点和影响8.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不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分析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地域联系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地域联系的影响9.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10.1 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10.2 教学内容选取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进行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10.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十一章:互联网与全球化的影响11.1 教学目标理解互联网和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分析互联网和全球化如何改变人们的交流和互动方式11.2 教学内容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互联网和全球化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具体影响11.3 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如实时新闻、社交媒体等,展示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实际影响引导学生讨论互联网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十二章:旅游活动与地域联系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活动的概念及其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分析旅游活动如何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12.2 教学内容旅游活动的定义和分类旅游活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作用12.3 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旅游活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旅游活动对地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十三章:农业活动与地域联系13.1 教学目标理解农业活动的概念及其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分析农业活动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3.2 教学内容农业活动的定义和分类农业活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作用13.3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农业活动的地域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农业活动对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十四章:工业活动与地域联系14.1 教学目标理解工业活动的概念及其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分析工业活动如何塑造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模式14.2 教学内容工业活动的定义和分类工业活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作用14.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工业活动的地域分布引导学生分析工业活动对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总结本章内容,强化学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理解展望未来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5.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讨论未来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可能发展趋势1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关键点利用前瞻性文章、预测报告等资源,展望未来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含义,认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其地域差异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含义及其分类。

2.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含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性。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讲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含义及其分类。

3. 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运用案例进行说明。

4. 探讨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6.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分享观点的情况,以评价其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图片和地图。

2. 相关案例研究资料。

3. 讨论问题指南。

4. 课后作业布置。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介绍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概念和分类,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课时:探讨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九、课后作业:2. 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类活动,分析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2)掌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了解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差异性;(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与内涵2.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4.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案例分析5.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意义与价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与内涵;(2)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差异性分析;(2)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意义与价值。

四、教学方法1. 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2.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比较法: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4. 小组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为什么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2. 教学内容讲解:(1)讲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与内涵;(2)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介绍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3. 案例分析:(1)分析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案例,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2)让学生结合案例,思考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意义与价值。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差异性;(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单元第一讲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单元第一讲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教案

第一讲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考试说明] 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及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一)交通运输1.概念: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经济部门,是实现人员和物资等位移的主要手段。

2.主要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基本要求: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运行速度快、连续性强。

4.合理运输⎩⎪⎨⎪⎧ 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相互协作5.发展方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和网络化。

(二)现代通信1.功能:实现信息传递和传播、联络和协调社会。

2.分类: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

(三)商业贸易1.概念: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2.作用: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

3.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生产企业→收购→储存、调运→销售→消费者4.国际贸易(1)概念:通常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等,通过国际市场进行的交换和交易活动。

(2)国际贸易不平衡:①各国发展水平差异大。

②商品结构差异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不等价交换。

③发达国家控制、操纵国际贸易价格和国际贸易规则,设置贸易壁垒等,使发展中国家遭到不公平对待。

5.我国的国际贸易(1)已成为国际贸易额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已形成。

(3)出口商品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逐步转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交通和通信发展与全球化1.交通和通信的作用(1)联系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

(2)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

2.交通通信发展的影响(1)工业革命后:轮船、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相继出现,缩短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

当今 社会⎩⎪⎨⎪⎧ 移动电话、传真等通信手段使人际交往更加快捷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通信,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二)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聚落形态1.两者关系: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扩展方向。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基本概念;(2)掌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实例,观察和分析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表现;(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和分析人类活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2)提高学生对地域联系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概念:解释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含义,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在不同地域之间产生联系。

2.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表现:通过地图和实例,观察和分析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表现,如交通、通信、商业、人口流动等。

4. 人类活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和分析人类活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如城市化、交通网络的发展等。

5. 案例分析:选择具体的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具体情况,如全球化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地区间的人口迁移等。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教科书相关章节。

2. 地图和图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相关地图和图表。

3. GIS软件:ArcGIS或Q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思考,如提问:“你曾经听说过哪些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影响?”2. 授课:讲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通过地图和实例展示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表现。

3. 实践操作:利用GIS软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和分析人类活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如城市扩张、交通网络的发展等。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实践操作中的发现,并思考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意义和影响。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2. 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和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优、缺点)及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3. 知道贸易壁垒和现代电子商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会选择正确的交通运输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地域联系活动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范畴,认识交通运输地域联系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2. 增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意识。

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启发式讲授法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我国高铁,引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住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交往也不断增多,对外面的世界也了解得非常及时、清楚,使我们的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世界各地的人们好像居住在一个村子里,即“地球村”。

在这个“村”子里,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联系、交往,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

二、新课教学第壱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板书)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手中的学案,找到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用时5 分钟。

并让学生回答,教师根据情况进行点评。

教师提问: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同时提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过春节联系亲戚,用什么方式。

用的文具是哪里生产,又通过什么方式跑到同学们的手里。

学生回答:交通运输、现代通信、商业贸易一、交通运输1. 交通运输的含义讲解: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交通运输”?运输是人和物借助交通工具的载运,产生有目的的空间位移。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和文明标志,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纽带,现代工业的先驱和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土开发、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加强国防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交通运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国防意义交通运输的特点:既不生产物质,也不改变物质的性状和属性。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1课时)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1课时)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江苏省邗江中学 潘竹娟【设计思路】本单元的复习思路是,首先引领同学梳理基础学问,构建学问体系;二是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育同学机敏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并进行思维建模,学会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三是通过对典型例题解题思路的分析,训练同学的解题力量;四是通过拓展训练,巩固基础学问和基本力量,拓展同学思路,提高同学解题力量。

第一课时: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与交通线的布局 【学问构建】本课时主要学问点有: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如何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本单元的学问框架见图1【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记忆主要联系方式的特点,尤其是现代交通运输的优缺点,并能合理选择运输方式。

2.理解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把握分析、评价交通线路布局的思维方式,能综合地、辩证地分析、评价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并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可持续进展角度对具体地区提出合理布局方案。

3.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训练、分析,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现代交通方式的特点、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主要因素。

2、复习难点:运用区位理论综合地、辩证地评价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解题方法的分析与把握。

【课前预备】老师需依据《考试说明》、教材、同学的学情细心编制导学案,认真批阅导学案,查找同学对本部分内容学习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并进行归类,打算课堂策略,同学阅读《考试说明》和教材,完成老师编制的导学案,提前梳理主要学问点,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和疑难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人类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通信事业是联系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

随着交通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消灭,布局使地域联系变得越来越快捷,而且转变了人们交往形式,加快了社会运转的节奏,增加了国际间的联系,并促进全球化的进程。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优秀教案章节:第一章交通运输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学科:地理编写人:X审核人: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掌握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局限性;(3)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交通运输对地域联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收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信息;(2)运用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交通运输对地域联系的作用;(3)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表达交通运输网络和地域联系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兴趣和好奇心;(2)使学生认识到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交通发展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局限性;交通运输对地域联系的影响。

难点:交通运输方式的优选和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布局和规划。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互动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图;(2)引导学生关注交通运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提问:什么是交通运输?它有哪些类型和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教师提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3. 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某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布局;(2)学生分析案例,探讨交通运输对地域联系的影响;(3)教师总结:交通运输对地域联系的作用和重要性。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优化交通运输网络?(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交通运输网络的优化方法和原则。

5.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制作交通运输网络模型;(2)展示并评价各组作品;(3)教师点评:交通运输网络模型制作的注意事项。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及重要性;(2)掌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分析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小组讨论和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2)认识人类活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概念:解释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含义,阐述其包括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方面。

2.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举例说明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

3. 地域联系的影响因素:介绍影响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因素,如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交通通讯等。

4. 地域联系的实际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如城市化、工业布局、农业发展等。

5.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讨论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地图分析法: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分布特点和地域联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地域联系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报告演示法:鼓励学生制作报告,进行课堂演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地图和案例材料;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报告演示所需设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报告演示中的表现;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 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案例、讨论问题时的思维深度和创新性。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交通与聚落、商业网点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复习思路是,首先引领学生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二是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行思维建模,学会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三是通过对典型例题解题思路的分析,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四是通过拓展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拓展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第一课时: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与交通线的布局 【知识构建】
本课时主要知识点有: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
特点及如何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本单元的知识框架见图1
人类地域联 系主要方式 商业贸易 现代通信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运输发展对聚落、商
业网点的影响
图1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记忆主要联系方式的特点,尤其是现代交通运输的优缺点,并能合理选择运输方式。

2.理解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掌握分析、评价交通线路布局的思维方式,能综合地、辩证地分析、评价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并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具体地区提出合理布局方案。

3.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训练、分析,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
1、复习重点:
现代交通方式的特点、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主要因素。

2、复习难点:
运用区位理论综合地、辩证地评价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解题方法的分析与掌握。

【课前准备】
教师需根据《考试说明》、教材、学生的学情精心编制导学案,认真批阅导学案,查找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学习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并进行归类,决定课堂策略,学生阅读《考试说明》和教材,完成教师编制的导学案,提前梳理主要知识点,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和疑难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课堂活动设计】
考点诠释1:人类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通信事业是联系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

随着交通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布局使地域联系变得越来越快捷,而且改变了人们交往形式,加快了社会运转的节奏,增强了国际间的联系,并促进全球化的进程。

人类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是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从历年高考试题看,交通运输是考试重点。

探究活动1:讨论人类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

重要性及主要方式重要性。

②让学生说出人类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考点诠释2:五种交通运输的特点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

表1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
方式优点缺点备注
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
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
本高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
式之一
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
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
费较贵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
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
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历史最悠久
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
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安
全方便、运量很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
灵活性差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和通达性是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

货物重量、体积、时间紧迫程度不同,选用的运输方式不同;运输方式的选择还要看两地之间有无这种运输方式。

探究活动2:比较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讨论合理运输方式的选择。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运输方式合理选择①将表1内容留白,请学生回忆后
填充,并在比较基础上归类:哪些
是运输量大的,哪些是投资大的
等。

②要求学生当堂记忆五种运输方
式的特点。

③结合课本87页图4—1—7,完
成表2,归纳运输方式选择的原
则。

①完成五种运输方式特点
比较表,比较并归类。

②背诵、记忆五种运输方式
特点。

③完成表2,并归纳合理运
输方式选择的原则。

梳理并记忆基础知识。

表2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
货物种类和数量起点-终点铁路公路河运海运航空管道
150吨煤炭大同—鞍山
1万吨海盐天津—广州
一批电脑芯片硅谷—韩国
2吨活鱼无锡—南京
50000吨大米武汉—上海
1亿立米天然气新疆—上海
考点诠释3: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

表3 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主要影响
自地平原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地线路尽量沿等高线线修筑,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道或开凿隧道
然因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降低造价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开凿隧道应从背斜部位穿越气候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

文因素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沿线经济发展。

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
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
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
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早期自然因素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较大,现在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交通线路布局的最主要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探究活动3: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评价交通线路布局。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交通线路布局①将表3内容留白,请学生回忆后
填充。

②要求学生当堂记忆表3内容。

③展示图3,请学生阅读教材94
页知识窗内容,运用区位理论评价
①自主填充表格空白,当堂
背诵记忆表格内容。

②读教材,分组讨论,完成
③对江苏省高铁区位的评
价。

梳理并记忆基础知识,
学会评价交通线路布
局,提高读图能力,形
成解答这一类题的解
题能力。

铁路线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科技因素
决定
影响
影响
影响




图2
图阿斯塔纳卡拉干达阿拉木图
巴尔喀什湖


2000
2000
2000
乌鲁木齐50°

城市铁路2000等高线
湖泊河流3000
3000
m 咸海图3
图3
兴建高铁区位的优缺点。

④展示典型例题1、2,要求学生解答后,归纳解题方法。

做典型例题1、2,并分析归解题方法。

图3为江苏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高铁路网,读图评价江苏建设高铁的区位条件。

【典型例题1】中国某商船于2013年8月8日从大连港扬帆启航,取道俄罗斯北方的东北航道,最终于9月10日到达鹿特丹港(路线如图3所示),开展了商业运输。

据此完成(1)—(2)题。

(双选) (1)下列关于本次航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太平洋和大西洋航程中以逆流航行为主
B. 全程需要破冰船开路护航
C. 出发地和目的地自然带相同
D. 沿途饱受台风(或飓风)侵扰
(2) 北极东北航线开通的意义有( ) A. 促进中国与欧洲的经贸往来
B. 促进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进口
C. 促进我国西部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调整
D. 促进俄罗斯远东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中心地带 答案: (1)AC (2)AD
思路点拨:(1)从大连港向北,大多逆千岛寒流;在欧洲西岸从北向南航行,基本逆北大西洋暖流。

(2)北极东北航线会缩短我国到欧洲的海上距离;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北冰洋和太平洋有漫长的海岸线。

【典型例题2】(2014年浙江卷)
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

图4为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

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体现其优势的是
①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②修建总成本低
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思路点拨:本题考的是铁路运输的特点,铁路运输的优点是运输量大,适宜长距离货物的运输,铁路运输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小,所以选C。

【重点图像】
图5
【重点图像解读】图5是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这条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

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 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

该图充分说明社会经济是线路选择的必要条件,自然因素决定线路建设的难度,科技是线路能否建设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