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设计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路设计之步步为赢

作者: #蓝色阿拉丁# QQ:80282987

第一章稳压二极管应用

1.1 实现稳压需要满足的条件

1)必须工作在反向击穿状态,即二极管应该反接,负极接电源,且电压必须大于它的稳压值。

2)满足上面的基本条件外,要想达到比较好的稳压效果,还需要考虑其它因素,比如最小稳定电流IZmin(如图1)。在电流小于IZmin时,电压是随着电流的增加而增大的,实际经过它的电压稳压后的电压值要比额定的要小,一般可能相差1V左右,从下面的参数表可以看出,稳压二极管的稳压值是有一定的波动范围的。要想随电流的增加,电压值仍保持基本不变,则应考虑最小稳定电流,一般工程应用参考值为4mA~8mA

3)当然有最小稳定电流,就有最大稳定电流,电流过大会损坏二极管,即有最大耗散功率(Pcm=Icm*Umax)

<表1>

<图1>

1.2 基础应用电路

1.2.1 与电阻串接到电路中降压

1)外部VDD一般为控制线,没起作用时可能悬空,起作用时引入12V电压,所以为了使外接悬空时,三极管不出现微导通状态,所以接一个下接电阻R1到地是有必要的(一般10K左右),而且分得的电流很小,基本不影响电路的导通情况Ir1=0.7v/20k=35uA

2)稳压二极管D2导通时,如果电流达到了最小稳压电流的话,经D2后降压约6.8V,如果实际电流比较的话,实际经稳压二极管D2的降压值会比6.8V小(未进入稳压区前,二极管电压随电流增大而增大,一直到最小稳压电电流时到达最大稳压6.8V)。我们先假设为6.8V计算,则加到R2上的电压

Vr2=12V-6.8V-0.7V=4.5V,则该支路总电流I=4.5V/20K=225uA; 这个电流值比稳压管的参考最小稳定电流4~8mA小了几十倍,可反推想该稳压管D2肯定没达到最大稳压值6.8V,绝对比这个小,以5.8V计算的话Vr2=12-5.8-0.7=5.5v,

I=5.5V/20K=275uA,这与实际仿真出的I=265uA已经很接近了。用

Ib=275uA-Ir1(R1分掉的电流)=265-35=240uA,与实际的234uA也很相近了。

3)由上面参数可以看出,稳压管并没有达到最大稳压值,为何不减小R2电阻,增大该支路电流而使D2达到最大稳压值6.8V呢?这里的一个原因是:在稳压管串联电路中,它的作用更主要的是降压,对电压一定要稳在一个特定的值要求

没那么严,它不像稳压管并联稳压。在这里,输入电压可能是一个宽压值,比如12-30V,我们算下30V时的电压和电流值(如图):

Vr2 = 30-6.8-0.7=22.5V; Ir2 = 22.5/20=1.125mA;

基极电流Ib=1.125mA-35uA=1.09mA

(注:A点电压为0.7V,因为电阻R1与发射结并联,并联总电压=支路电压)

此时的值与仿真得到的值已经非常相近了!而我们仍用的是6.8V稳压值计算出的结果,得到流经稳压管的电流值是1.125mA,这已经接近参考稳压电流值

4-8mA了,这就近一步证明了,电流值越接近稳压管最小稳压电流值,经稳压管后降下的电压值越接近稳压值(6.8V)。输入30V时的检测电路

1.2.2 与负载并联稳压

首先看两个图,我们再根据这个电路讲解它怎样去设计

图2-1

图2-2

首先,我们在设计一个电路之前,要搞清哪些东西是已知的,不管是经验值还是查芯片手册查到的数字,你能确定它就算已知量。在这里,我们已知:

1> 查看1Z6.8的芯片手册,可以知道它的最小稳压电流为10mA,也就是说要想稳压管稳定在6.8V,必须给它10mA左右电流。

2> 三极管导通时,BE极电压经验值为0.7V

3> 发光二极管导通时所需电流为一般为5-20mA,电压为2V左右

4> 使三极管进入饱和区后,集电极-发射极电压Uce电压在0.03-0.2V左右,几乎可以不计,我们以0计算

知道以上几个条件就可以设计电路了。

1:首先要使稳压管稳压,则需使它反向并联接入电路中。

2:电阻R3是必须的,用以控制支路总电流以及分到稳压管D1电流

3:电阻R1也是必须的,用以控制三极管基极电流,使三极管进入饱和区

4:电阻R2用以限制发光二极管电流

现在我们计算这几个器件应取多大的值

1] D1需要10mA左右电流才可很好的稳压,基极分掉一部分电流(微安级),所以流过R3支路总电流必须10mA以上。R3上电压Vr3=12-6.8=5.2V 5.2V/470=11mA;所以取470欧电阻能够满足要求

2] 接下去计算基极电流;电阻R1+三极管发射极一起与ZD1并联,电压也为6.8V,所以加到R1上的电压Vr1=6.8-0.7=6.1V 取20K电阻,Ib=6.1/20k=305uA电流,几百微安电流应该足以使三极管进入饱和状态了

3] 11mA总电流- 基极电流=1100uA-305uA=10.7mA这个电流全部都加到ZD1稳压管上,不会超过它的最大稳压电流,因此也是符合要求的。

4] 因为Uce不计,发光二极管导通电压2V左右,所以电阻R2电压Vr2=3.3V-2=1.3V/R2 = (5~20mA);我们取200欧得1.3V/200=6.5mA,在5-20mA之间,因此是满足要求的。

至些,电路设计完毕。

注:有些电路中用三极管驱动LED,而不直接用IO口驱动,是因为IO驱动能力有限,能使用三极管,可以通过基极小电流控制集电极大电流输出。

1.2.3 钳位二极管

这里V1输入电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是宽压,比如5-36V都可以,5V以下算掉电处理,10V 以下做低压处理,30V以上做高压处理。变化的电压通过MCU IO Check引脚,通过AD采集可以对相应电压作处理,比如低压报警,掉电报警,高压报警。两个二极管做钳位用,当电压很高时,它相应的电流也就越大,只要电流不超过它的最大电流,两二极管上的电压始终能保持在0.7+0.7=1.4V左右,电阻R1与D1/D4并联,那么它上的电压与两串联二极管电压是一样的,也即MUC IO口电压,其电压最大不会超过1.4V,因此保护了IO口不被高压损坏。

IO口实际电压计算方式: V= 1K/(20K+1K) *V1 = (1/20)*V1,按这个式了计算,当IO 口达到最大电压1.4V时,输入电压V1=20*1.4=29.4V。也就是说,当电压大于29.4V时,单片机IO口的电压由于两个二极管的钳位作用,使它的电压稳定在1.4V左右不变,如果不加的话,该点电压仍会随外部电压的增加而升高导致IO口烧坏。

这里电阻R3起了很关键的作用。通过调节R3的大小,可以控制IO口检测电压的范围。比如将电阻增大到47K,那么IO口实际电压V=1/(47+1)*V1,V最大值仍为1.4V,那么可检测到的变化输入电压范围为V1=1.4*48=67.2V,也就是说,输入电压在0-67.2V之间变化,在IO口都能检测到相应的变化的AD值与之对应。而前面一种,当电压>30V,采样到的AD值是差不多一样的,比如你需要在超过36V时报高压警报,前面一种你就做不到了,因为最大AD值可能对应的是32V,也可能是36V,或更高,而48K电阻的话就完全可以做到了。

二极管起了钳位作用,两个二极管使IO电压保持在1.4V,三个二极管使之保持在2.1V,选择0.2V的锗管或0.6V的硅管按理应该是都可以的,用硅管时,当输入电压低时,会出现不导通的状态,此时出了两个电阻分压的情况,但并不影响整体的功能。当电压升高到一定的时候,二极管导通,它的钳位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