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史论文

服饰史论文
服饰史论文

前言

“名媛”——“名士之流”称为名流,女性则成为名媛。名媛,正在成为时下中国的热词。在如今财富迅速增长、社会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将”娱乐至死“奉为圭臬,力图用财富自我包装的女性不在少数,“名媛”是她们急于模仿的对象,即便经过形象打造和礼仪学习的包装,当下的人也无法活出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的名媛了。

经历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西学东渐氛围愈加浓厚,思想领域的逐步开放使得女性自知,亦使得社会对女性的认知程度有了新的跨越。人的思想观念的革新是社会最内在、最本质最深刻的变革,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又是人的观念革新的最直接的外在反映。法国的一位哲学家阿·法朗士说“如果我能够在我死后一百年里出版的书中有所选择的话,你知道我会选择什么样的书吗?在这所未来的书库里,我要买的决不是小说。朋友,老实讲,我要买份时装报,要看看在我死后的一个世纪里,女士们是怎样穿戴打扮的,这些服饰所提供给我的关于未来人类的信息超越了所有哲学家、小说家、布道家、学者所能给予我的。”1由此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在民国这个特殊年代,历史发展的脚步一步步将女性推向历史舞台,随着大刀阔斧的社会变革,解放女性的呼声亦愈涨愈高,所以,伴随民国的建立一直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方面,同时也掀起了女性解放运动的高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在展现女性风采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历史的变革。

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历史因素

历史涡轮的转动往往牵引着每一个环节的变动,民国时期的服饰变化是历史变革时期社会变革层层环节中一环,自1840年后,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市场,推开了中国近代的大门,历史舞台上,自然经济瓦解、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轮番上演。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同历史因素的堆积,为民国服饰的变化创造了历史环境。

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衰退

一是西方列利用近代化的武器与装备打开了中国大门,做为原料被掠取国和商品倾销国,中国市场逐步被打开。“随着国际交往日渐增多,西洋文化对我国的影响也日渐加大。布匹、羽纱、呢绒等服装面料源源不断地从欧洲运来,洋绸洋缎、洋布充斥着国内市场”2这一方面大大抑制了国内同类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另一方面迅速改变着中国人固有的着装观念。

1 [美]玛里琳.霍恩.服饰:人的第二皮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4.

2侯玉凤史林民国时期服饰西式化走向略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三期第18页2005年9月

百日维新提出“断发易服”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强调“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可见维新派以及当下中国对于变化的渴求,并且力图将中国推上了西化的富国强兵之路。康有为在1898年上书《戊戌奏稿》提出变法纲领,其中《断发易服改儿折》谓:“皇土身先断发易服,诏大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这是中国人在近代首次提出便装易服,虽然执行寥寥,但依旧是年轻的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提出向西方学习,把变衣冠作为启民智的重要内容。

辛亥革命后的服制改革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以服装来划分等级的观念非常严重。从周朝开始就以严格的等级制度来维护统治,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借以安定天下。由此可见,服饰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经过辛亥革命,中国摆脱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帝制。而破除封建等级观念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取消服装等级观念,“到了民国初年,在激烈的政治动荡和武装牛争的同时,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除了极为重要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等,还包括一批有关服饰礼仪的法令,对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具体规定。”3这些规定约束和引领了服饰变化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西方服饰的潮流,进而带动了民国时期服饰的西化。

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社会因素

民国服饰改变的社会怪状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在受上述历史因素层层叠加的影响,因而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服装的各种乱像。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此时大街上竟有光怪陆离之像,服饰多样性足以让人目不暇接。一篇名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报导说:“服装日变古怪,其始不过私娼荡妇所为,继则女学生纷纷效仿。”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服饰中心,已时刻紧跟着世界服装潮流,欧美服饰当时以法国巴黎为主导,其余各国纷纷效仿,当季时装四3民国西化运动中的女性服饰风尚蒋雪静全国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98届毕业论文选(上)1998年第六期 17页

五个月后方能进入中国市场。“北伐(1927年)前后,上海电影业勃兴,妇女时装皆由电影明星主导,变化多端,四方仿效。一鞋一扣,一鞋一袜,都足以影响全国,即时南京、苏州、北平等大城市也都唯马首是瞻。”4随着中国近代影视的发展,各类影视公司打造包装的影视明星层出不穷,胡蝶、徐来、陈燕燕、阮玲玉、王人美等人在整个上海的影响力不容小看,电影明星在引导是女性服饰潮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妓女、女明星的先驱作用

美国《时尚》杂志曾抛出过一个问题,到底时装影响了电影,还是电影影响了时装?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确切的答案,它们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电影中的女明星通过服装包装,戏剧表演打造出的光鲜形象,受到社会上层人士的接受,因而得到垂怜,从而在服装上影响上层人士,形成社会上的流行趋势。,她们的着装都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成为当时社会的偶像人物。国内如胡蝶、阮玲玉、王人美等都是当时受国内女性喜欢和模仿的偶像人物。”“银幕上的电影明星也带动着时尚的潮流,各大电影公司都雇有专门的服装专家,为影片中的女主角设计新颖别致的旗袍。”5除了众人所知的影视明星是服饰改变的先驱,民国时期的妓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服饰演变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上海等大都市妇女的服装日趋洋化,其中青楼女子以色媚人,经常奇装异服、浓妆艳抹招摇过市,往往不自觉地领导新式服装潮流,某种意义上起了服装模特的作用。”6“全国妇女的装饰多半是由上海创始,而上海妇女的服装,又差不多总是由几个爱出风头的妓女们来开风气之后,所以若讲时髦,非从此探求不可。”7她们光鲜的衣着,靓丽的外貌,作为普罗大众的女性心中的艳羡之情是难以抗拒的。

报纸、画报等刊物的造势

4民国西化运动中的女性服饰风尚蒋雪静全国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98届毕业论文选(上)1998年第六期 18页

5陈晓卿,李继锋,朱乐贤:《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 1931——194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8 页。

6赵英兰:《民国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1 年,第 46-47 页。

7周伟:《事态万象社会时尚万花筒》,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年,第55 页。

在没有网络传播的民国时期,报纸、画报等刊物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对西式服装的宣传与造势创下了不小的作用。报纸报刊在引入西方思想的同时,难免会介绍西方衣食住行等风俗,甚至有些报刊一次为商机,借此敛财。“民国时期各大报纸、杂志也都辟有?服装专栏?,介绍各种新式服饰,有的还请画家为其设计服装。”8正是这种借机宣传,将西式服装刊登在报刊上,并且按期的进行宣传介绍,民众才能更佳即时性的了解到流行服饰,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到人们对美的审视,以及对西洋服饰美的渴望和追求,除了这些平面宣传,市场上的服装商,百货商场甚至搭起舞台,演绎起时装秀。这些时装秀更生动、直观的把服饰美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当时各个大的百货公司、纺织公司、服装公司等也纷纷举办…时装表演?扩大自己的影响。1924 年,永安股份有限公司为纪念永安纱厂开办,举行时装表演,并将时装表演照片汇集成册,出版发行”9民国时期的传媒界以及商界通过报刊发行和舞台表演等方式把西式服装带入大众视野内,逐渐使民众接受新装并扩大了民众对新装的需求量。

民众求新心理的驱使

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思想新文化不断涌入国内,以浪潮的形式一遍遍洗刷掉旧思想与旧观念,旧有的封建残余意识以及初登舞台的近代民主文明思想交织、碰撞。城市民众正是处于这两种思想的混合界,大城市中的居民无论在思想基础上还是经济基础上都展示出自己迎接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潮的优势。民国时期,上海市民对一切能增加美感的外国服装都抱开放的态度。如日本的和式服装中宽袖对襟之妇女外套也颇受欢迎,成为某些名媛和太太的晚礼服。”10由此可见,中国城市民众已然能够接受国外服饰带来的影响。在经过新文化运动后,人们的思想目标得以明确,在近代化的潮流中,人民耳濡目染西方文化已近半个多世纪,旧思想在于新思想的斗争中已趋于弱势,长期被压抑的对时尚和美的追求在民国时期得到释放

8赵英兰:《民国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1 年,第 52 页

9赵英兰:《民国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1 年,第 52 页。

10熊岳之:《上海通史》(第九卷民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 153 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