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2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2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内容分析: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内容,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

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教情分析1、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特拟定本案。

(1)知识与技能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解析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利用预习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

通过分析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本框教学中心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就是要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其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其二,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一个难点在于学生初学哲学,对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把握不深。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第一章:哲学的起源与意义1.1 教学目标1. 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3. 掌握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1.2 教学内容1. 哲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等;2. 哲学的基本概念: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3. 哲学的意义:对生活、社会和人类的思考与探索。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讨论法:探讨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3. 案例分析法:分析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西方哲学主流思想2.1 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 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3. 掌握西方哲学的基本观点。

2.2 教学内容1. 古代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2. 中世纪哲学: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 近现代哲学: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4. 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分析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等。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观点;2. 比较法:分析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异同;3. 小组讨论法:探讨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 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3. 掌握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

3.2 教学内容1. 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等;2. 道家哲学:老子、庄子、列子等;3. 墨家哲学:墨子、墨经等;4. 法家哲学:韩非子、李斯等;5. 佛教哲学:释迦牟尼、慧能等;6. 道教哲学:葛洪、抱朴子等。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哲学与日常生活4.1 教学目标1. 了解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理解哲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3. 掌握生活中的哲学思考方法。

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观念》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观念》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观念》教学计划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生活与哲学观念,帮助高二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和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通过理论研究、实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将探索各种生活观念与哲学思想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概念和内涵;- 分析不同生活观念与哲学思想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对生活与哲学问题的探索兴趣和自主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活观念的概念与内涵1. 生活观念的基本概念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观念差异3. 生活观念对行为和决策的影响第二单元:哲学思想与人类生活1. 主要哲学思想的介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等2. 哲学思想对社会制度和个人行为的影响3. 哲学思考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启示第三单元:生活与哲学的互动与交融1. 生活与哲学的相互关系2. 哲学对生活的意义和作用3. 哲学对生活观念的引导与调整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讲解生活观念和哲学思想的概念、内容和相关理论。

-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活观念和哲学思想对社会问题和个人行为的影响。

-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生活观念与哲学思想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并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能力。

- 学生独立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文献阅读和独立研究,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评估-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 作业和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研究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个人研究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生活观念或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论文,评估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资源- 《哲学的故事》作者:威尔·杜兰特- 《生活观念与社会发展》作者:李明以上是《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观念》教学计划》的初步安排和设计。

本计划将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并提供理论学习和实际案例分析,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生活与哲学》全套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套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套教案第一章:哲学的起源与定义1.1 哲学的起源1.2 哲学的定义1.3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1.4 哲学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古代哲学2.1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2.2 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2.3 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2.4 古代埃及的哲学思想第三章:近现代哲学3.1 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3.2 19世纪的西方哲学3.3 20世纪的西方哲学3.4 近现代中国的哲学思想第四章:当代哲学4.1 分析哲学4.2 现象学4.3 结构主义4.4 后结构主义第五章:哲学与生活5.1 哲学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5.2 哲学与道德观念5.3 哲学与人生观5.4 哲学与价值观第六章:哲学与科学6.1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6.2 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6.3 科学方法与科学理论的哲学探讨6.4 当代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第七章:哲学与宗教7.1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7.2 宗教哲学的基本问题7.3 主要宗教的哲学思想7.4 宗教与道德、政治、文化的关系第八章:哲学与艺术8.1 哲学与艺术的联系8.2 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8.3 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哲学阐释8.4 当代艺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第九章:哲学与社会科学9.1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与联系9.2 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9.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哲学探讨9.4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第十章:哲学与个人成长10.1 哲学与自我认知10.2 哲学与人生规划10.3 哲学与心理健康10.4 哲学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第十一章:哲学与政治11.1 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11.2 古代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对比11.3 主要政治哲学理论及其实践11.4 政治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应用与挑战第十二章:哲学与经济12.1 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12.2 经济哲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实践12.3 经济哲学在当代经济领域的应用12.4 经济哲学在解决经济问题中的作用与挑战第十三章:哲学与生态环境13.1 生态环境哲学的基本问题13.2 生态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13.3 生态环境哲学在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应用13.4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考与实践第十四章:哲学与教育14.1 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14.2 教育哲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实践14.3 教育哲学在当代教育领域的应用14.4 教育哲学在解决教育问题中的作用与挑战第十五章:哲学与未来展望15.1 未来哲学的发展趋势15.2 哲学在未来的社会作用15.3 青少年如何学习哲学、应用哲学15.4 我国哲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全套教案《生活与哲学》涵盖了哲学的起源、定义、历史发展、与各领域的联系以及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单元一:人类文明与哲学思维第一课: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目标: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理解其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 教学活动:- 展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 学生小组讨论人类文明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课: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目标:了解古代哲学思想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 教学活动:- 分组研究古代哲学思想,并展示研究成果。

- 分析古代哲学思想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 教学资源:- 分组研究资料:古代哲学思想家及其思想单元二: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第三课:社会生活与道德伦理- 目标:探讨社会生活与道德伦理的关系,并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 教学活动:- 分组讨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角色扮演。

- 分析道德伦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教学资源:- 角色扮演任务:道德困境情景第四课:个人生活与人生哲学- 目标:思考个人生活与人生哲学的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教学活动:- 学生分享个人生活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 分析个人生活与人生哲学的关系。

- 教学资源:- 学生分享材料:个人生活中的哲学思考单元三:自然与人类第五课:自然观与人文精神- 目标:了解自然观与人文精神的演变过程,并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教学活动:- 分组研究不同时期的自然观和人文精神的变化,进行展示。

- 探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

- 教学资源:- 分组研究材料:不同时期的自然观与人文精神第六课: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目标: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并思考其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 教学活动:- 回顾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发展阶段。

- 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并进行探讨。

-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以上是《生活与哲学》全册的教案,希望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优秀教案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优秀教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开始真正涉及哲学基本问题,它对学好以下几个单元起了基础性作用。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能动作用。

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四课分为两个框题: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由“上帝创世说”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论证得出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二目从人的起源开始探究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易传》里的一段话引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二目通过元素的发现经历探究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五课分为两个框题: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论证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目从意识的生理基础讲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三目是从意识反映的对象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人与动物的比较,重点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目通过“面对石头与电脑”的问题探究,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目实际上是讲了方法论的运用,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六课分为两个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讲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真理与追求真理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真理与追求真理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2.理解目标:(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3.能力目标: 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存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知识点整合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和______。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1)物质是_______的,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运动是_______的运动,_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____________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_________观点。

3、运动与静止(1)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___________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__________,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特点: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统一(联系):物质世界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统一。

第一,静止是一种___________的运动,是运动的____________。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学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学习教案
第4页/共18页
第五页,共18页。
第四课 探究世界(shìjiè)的本质
4:运动(yùndòng)与静止的关系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tèshū)状态
(1)静止
在一定阶段或时期内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化
注意: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承认运动否定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第1页/共18页
第二页,共18页。
第四课 探究世界(shìjiè)的本质
一:世界(shìjiè)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1)人类社会(shèhuì)的产生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注意:三种基本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语言意识
第10页/共18页
第十一页,共18页。
第六课 求索(qiú suǒ)真理的历程
人们 改造 客观(kèguān)世界 的 物质性活动。
一、人的认识从哪里来(实践(shíjiàn)决定认识)
第11页/共18页
第十二页,共18页。
第六课 求索(qiú suǒ)真理的历程
1:实践(shíjiàn)及其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shíjiàn)观)
1:意识(yì shí)的起源
(3)结论: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结论: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映象。
注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各种形式的意识都是映象。
4:结论: 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与认识论)唯物论一、【考点展示】1、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考点解析】辩证唯物论(一)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感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共性),(注意事物与现象)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个性)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1、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注意:新教材将固有属性改为固有的根本属性)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注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案 全册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书基本框架图说明】1、哲学思考的是人与世界的终极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何处来)?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人与世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对这些终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而其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完整地、科学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统一的。

如唯物论中渗透着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中渗透着唯物论思想,认识论中又渗透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世界观决定历史观,世界观、历史观又决定着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观又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一·【全书基本框架】1、第一单元:阐述哲学的一般知识(1)什么是哲学?(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第二、三单元:阐述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的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2)唯物的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3、第四单元:阐述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历史观(2)人生价值观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单元知识】掌握以下基本问题:一、哲学的一般知识1、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和任务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4、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5、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与作用(一)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任务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提示】两句话各有侧重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

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思考和追问,哲学才会出现。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提示】哲学≠智慧哲学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学。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学案编制:**** 编制日期:2008年9月8日★单元知识网络结构★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探究世界的本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求索真理的历程真理是客观的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高考考点解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也没有的活动。

〖例1〗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它们都是要求,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和的统一。

生产力是客观的力量,生产关系是关系,具有物质性。

人们既不能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选择生产关系。

〖例2〗(1)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这说明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2)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备课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备课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教材分析
——新旧教材对比
综合探究: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开 拓创新,与时俱进。
第一课第三节第一框:主观必须符合 客观,坚持从实际出发;
第一课第三节第二框:了解国情,立 足国情。
教学建议
——难点分析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区别于具体物质形态
请用有关运动的哲学观点分析上述材料。
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陷入诡辩论和 相对主义。
(3)

活 相对静止


模 拟
刘 德 华
如 果
年 龄 、 容 颜
……
……
绝对运动
教学建议
——典 型 课 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知识目标 其他目标
学情
真理是客 观的 真理是具 体的有条 件的
追求真理 是一个过 程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运动是 第二课第二节 坚持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一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二框:按规律办事
教材分析
——新旧教材对比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哲学常识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课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 反映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 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 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 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 造世界;
第一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 映
第二节第二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 观事物。
第二节第三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 事物。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含 义、要求(尊重规律、发挥主观 能动性、结合)

2023年高中历史 新人教版必修5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

2023年高中历史 新人教版必修5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

2023年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5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简介本教案是为教授高中历史课程中的《生活与哲学》主题而设计的,适用于新人教版必修5教材。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深入了解和思考人类的生活和哲学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2.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流派;3. 探索人类与自然、社会和宇宙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5.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1. 人类生活的特点和本质;2.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3. 生活与幸福的关系。

第二单元: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流派1. 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希腊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 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4. 东方哲学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单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1.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第四单元:人类与社会的关系1. 社会的形成和发展;2. 社会制度与社会变革;3.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第五单元:人类与宇宙的关系1.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2. 人类的宇宙观和宇宙伦理;3. 科学与宗教对宇宙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理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进行思辨和讨论。

3. 实践法:组织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4. 多媒体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2. 同学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讨论和交流,促进共同研究和成长。

3. 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反思和总结,评价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形成自我认知。

参考资料1. 《新人教版必修5:生活与哲学》教材;2. 相关教学辅助资料和资源。

以上是2023年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5《生活与哲学》教案的全套内容。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生活与哲学》为主题,共分为十个章节。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哲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哲学的思考能力和对生活的深度理解。

每个章节都包含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

二、第一章: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学习目标:1. 理解哲学的定义和特点。

2. 探讨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哲学的定义和特点。

2. 哲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1. 讲座法:教师讲解哲学的定义和特点。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评估方法:1. 小组报告:学生分组准备报告,分享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第二章:生活中的伦理问题学习目标:1. 理解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2. 分析生活中的伦理问题。

教学内容:1. 伦理学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2. 生活中的常见伦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生活案例,学生分析并讨论其中的伦理问题。

2. 小组辩论法:学生分组就不同的伦理问题进行辩论。

评估方法:1. 小组辩论赛: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评委评分。

四、第三章:政治哲学学习目标:1. 理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

2. 分析不同政治哲学理论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政治哲学的定义和主要理论。

2. 不同政治哲学理论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座法:教师讲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政治哲学理论对生活的影响。

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分组准备报告,分享不同政治哲学理论对生活的影响。

五、第四章:哲学与心理健康学习目标:1. 理解哲学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2. 探讨哲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教学内容:1. 哲学对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2. 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应用。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哲学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2. 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哲学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B肯定物质是运动的,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主张运动与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D否认运动有自己的承担者,承认运动是有条件的
3、“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C)
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
(2)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通过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培养学生具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能力。
(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理解、体会)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呢?)
4、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识记、理解)
第八环节:课堂练习(约5分钟)
1.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
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环节:引入新课(约1分钟)
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涵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辨证唯物的认识论。强调本课本框属于辩证唯物论的范畴。
第三环节:自学诊断: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13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完成《导学案》第13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一、二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第六环节: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教师精讲预设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概念是什么(识记、理解)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识记、理解)
(3)相对静止的含义。
(4)规律的含义。
◇理解:(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第二环节:学习目标展示自主学习(约10分钟)
学习目标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概念是什么(识记、理解)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识记、理解)
(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理解、体会)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呢?)
4、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识记、理解)
4、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5、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有(B)
(1)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2)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的统一(3)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4)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
6、规律的客观性(识记理解)
第八环节:课堂练习(约5分钟)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D)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英国哲学家毕儿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在你看来,这种观点(A)
A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完成《导学案》第15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二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第六环节: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教师精讲预设
1、运动、静止含义(识记理解)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识记理解)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识记理解)
4、规律的含义和特点(识记理解)
5、规律的普遍性(识记理解)
◇理解:(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运用:(1)结合所学哲学原理,分析在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结合所学哲学原理,谈谈人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论证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得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结论。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4.“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下列对“物质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就是看得见的客观实在,其形态千变万化
B.物质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总和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4)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1)B(1)(2)C(1)(3)D(1)(4)
第九环节:课堂小结
第十环节: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预习下一框。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C.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1.B 2.C 3.B 4.C 5.A 6.D 7.D 8.C
第九环节:课堂小结
第十环节: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预习下一框。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框题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课时
2课时
重点难点
三个概念,四对关系,五个原理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A(1)(2)B(2)(3)C(3)(4)D(1)(4)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下列说法与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D)
A江山易改,本性难移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金无足赤,人无全人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
(3)结合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4)列举生活实例,依据有关原理,说明要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既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要具备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无限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保守主义。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3课时
框题
意识的本质
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意识的含义和本质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意识的本质
第一环节:引入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约1分钟)
前苏联巴甫洛夫的实验:将黑猩猩爱吃的水果放在湖中的小船上,水果周围燃有烛火,船的旁边有一个木排,上面有水缸。同时训练黑猩猩学会拧开水缸的水龙头,拿杯子盛水去灭火。当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后,它发现附近水面的木排上有水缸,但水缸与它所在之处相隔一段较宽的水面。黑猩猩如何取火?(提问)只见黑猩猩用自己身边的短竹竿结成长竿,利用长竿爬到了木排上,拧开了水龙头,盛水后再返回原地,灭了烛火,吃到了美味的水果。
A.自然界的物质性
B.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生产方式的客观性性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8.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课题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