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选读》译注〔一)
《论语》原文及译文
![《论语》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8ec15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5.png)
《论语》原文及译文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2. 原文: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孔子说:“我每天都要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谋划策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实?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3.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在实践这些品德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4.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5.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
”《论语》原文及译文6.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7.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8.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
”9. 原文:子曰:“民无信不立。
”孔子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信用,就无法立足。
”10. 原文:子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译文:孔子说:“仁者关爱他人,智者了解他人。
”11.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意见不同;小人虽然意见相同,却不能和谐相处。
”12.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仁义礼智译注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仁义礼智译注](https://img.taocdn.com/s3/m/a8bc8d08a45177232f60a2fc.png)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11【原文】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12【原文】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13【原文】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1)知及之:知,同“智”。
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
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c2fc85b767f5acfa1c7cd4a.png)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精选全文完整版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dc8ba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6.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孟子》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75c0e53b84ae45c3b358c8d.png)
译文: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 的居心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 保存在心里。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 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人们总是爱他; 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第九课 君子能改过
且古之君子①,过②则改之;今之君子, 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 如日月之 食,民皆见之;及其更③也,民皆仰之。今 之君子,岂徒顺之, 又从为之辞。 注释: ①君子:指在高位者。
仁者能正君
• 惟大人①为能格②君心之非③。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④正君而国定 矣。
• 注释: ①大人:极有品德的人。
•
②格: 纠正。
•
③非:错误。
•
④一:一旦。
•
• 译文:只有极有德行的人才能纠正君主思 想上的错误,君主仁德,没有人不仁德; 君主行义,没有人不义;君主端正,没有 人不端正。一旦君主自身端正了,国家也 就安定了。
注释: ①信:确实 ②搏:拍打 ③颡:sǎng 额头
• 译文:告子说:“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 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 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 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 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 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 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 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
② 自伐:自找讨伐。
《论语》集注 部分翻译(一)
![《论语》集注 部分翻译(一)](https://img.taocdn.com/s3/m/38737175e518964bcf847ccc.png)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孔子说:“我整天与颜回谈学问,他在听的过程中毫无阻碍,非常顺畅,不问一句话,好象一个愚人。
回去之后,我省察他私下的言行,足以发挥所闻的义理。
颜回其实不傻啊!”➢回,孔子弟子,姓颜。
字子渊。
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
不违:就是毫无阻碍之意;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只是听取和接受,而不会拿出一些话来反驳,或者是故意提出问题来刁难老师,或者是考考老师,他没有那种心,完全是顺受,顺畅无碍。
➢私,谓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
发,谓发明所言之理。
「私,谓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就是他独处的时候,他没有来上课,他回家了,这是燕居。
自己一个人在,他独处,这是讲他在私的时候,私下里,并不是向老师请问问题学习的时候。
「发,谓发明所言之理」。
也就是他能把孔子的教诲发明出来,把老师讲的义理发挥出来。
➢愚闻之师曰:“颜子深潜纯粹,其于圣人体段已具。
其闻夫子之言,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
愚闻之师:我听我的老师说(延平先生李侗)颜子深潜纯粹,其于圣人体段已具:颜回能做到深潜纯粹,他内心的涵养功深,没有其它杂念;体段已具 : 圣人的行为模范, 已经具备其闻夫子之言:他在听孔子讲课(教诲)的时候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把它记在心里去消化,反复在思惟老师讲的义理,慢慢的把它融化在内心,成为自己的观念。
运用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立刻就能想到用老师讲的教诲,对于眼前的境界洞然明白,能够很条理的分析、运用圣贤之道。
➢故终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人而已。
及退省其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然后知其不愚也。
”虽然平时看他,老师讲的,他完全接受,像愚人一样他,但是回家,自学反省、跟同学交往,处世待人接物的时候,在日用平常,动静语默之间,全都是把孔夫子的教诲落实了,发扬,明(理解,清楚)夫子之道。
用得非常的自然,并没有造作,然后就可以知道他并不愚蠢。
《论语》《孟子》选译
![《论语》《孟子》选译](https://img.taocdn.com/s3/m/e41a66223169a4517723a34a.png)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 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 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 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 叔孙武叔:名州仇,鲁国 • 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大夫们说: 的大夫。 “子贡比他的老师仲尼还要好。” 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子贡。子贡 • 子服景伯:名何,鲁国的 说:“拿围墙来作譬喻,我的围 大夫。 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大家可以站 • 仞(任rèn):古时七尺或 在墙外望见房屋的美好。我的老 八尺叫做一仞。 师的围墙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 • 官:这里指房舍。 门户进去,就看不见其中宗庙的 • 夫子:这里指叔孙武叔。 美好和房舍的多种多样。能够找 前一个“夫子之墙数仞” 到门户的人或许不多吧。叔孙武 的“夫子”指孔子。 叔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 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 • 流:疑为衍文。较早 • 子贡问:“君子也有僧恶 版本的《论语》无 吗?”孔子说:“有憎恶。 “流”。讪(shàn): 憎恶宣扬别 人坏处的人,憎 诽谤,攻击。 恶身居下位却毁谤上司的人, 憎恶勇敢却没有礼 义的人, • 窒:阻塞不通。这里 憎恶果敢却刚愎自用的人。” 指顽固不化。 • 缴(jiǎo):窃取,抄 • 孔子问:“赐啊,你也有憎 袭。知:同“智”。 恶吗?”子贡回答:“ 恶 • 孙:通“逊”。谦虚。 把抄袭当 作有学问的人,憎 恶把傲慢当作勇敢的人,憎 • 讦(jié):揭发、攻 恶把揭发别人隐私 当作直率 击别人的隐私。 的人。”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 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 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 服。’此之谓也。”
论语孟子选读1
![论语孟子选读1](https://img.taocdn.com/s3/m/9e63bdf4102de2bd9605886a.png)
(孔子)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 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 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 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 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 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 文①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 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 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 然后得去。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 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 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 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 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 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 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 我怎么样呢?"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 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象有些不 痛快。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 人。’”(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 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 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 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到王者圣贤出现的时候了。(只 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 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
《论语》《孟子》选读1
![《论语》《孟子》选读1](https://img.taocdn.com/s3/m/7451d22e10661ed9ad51f39d.png)
《论语》《孟子》选读从孔子到孟子【夫子自道】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时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不会疑惑,五十岁能知道不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人提出的意见,七十岁能从心所欲地做事情,但不会超越礼法。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我要是有这些车马轻裘,愿意和朋友们共享,即使用坏了,穿坏了也不可……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对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对于年少的,就关怀他。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6、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译: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8.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全文及注解
![孟子全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dd14df9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b.png)
《孟子》全文及注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U9F08。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及译文(梁惠王章句上)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及译文(梁惠王章句上)](https://img.taocdn.com/s3/m/70b4881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4.png)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及译文(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系语录体著作,十四卷,战国时代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以孔门传人自任,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而成“王道”,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个人人格完善的作用,其学说与孔子学说一起,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一书,《史记》本传中称有七篇,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将每一篇分为上下,成七篇十四卷,各篇名均采撷每篇首若干字词组成,并无实际意义。
至宋代,《孟子》入“十三经”。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古代文论《论语》《孟子》《庄子》翻译
![古代文论《论语》《孟子》《庄子》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9f42f6aaf1ffc4ffe47acc8.png)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
《庄子》选录译文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音hua4)然响然,奏刀騞(音huo1)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 [ 谷阝 ] ,导大窾(音kuan3),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音gu3)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音huo4)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 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上)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上)](https://img.taocdn.com/s3/m/3a503e4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f.png)
《论语》全⽂注释、翻译(上)【本篇引语】《学⽽》是《论语》第⼀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般都是以第⼀章的前⼆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
其中重点是“吾⽇三省吾⾝”;“节⽤⽽爱⼈,使民以时”;“礼之⽤,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1·1 ⼦⽈①:“学②⽽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远⽅来,不亦乐⑥乎?⼈不知⑦,⽽不愠⑧,不亦君⼦⑨乎?”【注释】①⼦: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
《论语》书中“⼦⽈”的⼦,都是指孔⼦⽽⾔。
②学:孔⼦在这⾥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作副词,意为“在⼀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yuè,同悦,愉快、⾼兴的意思。
⑤有朋:⼀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朋”,即同在⼀位⽼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乐则见于外。
⑦⼈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般⽽⾔,知,是了解的意思。
⼈不知,是说别⼈不了解⾃⼰。
⑧愠:⾳yùn,恼怒,怨恨。
⑨君⼦:《论语》书中的君⼦,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理想中具有⾼尚⼈格的⼈。
【译⽂】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令⼈⾼兴的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说它是“⼊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们⾮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兴吗等等。
三句话,⼀句⼀个意思,前后句⼦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的“学”不是指学习,⽽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是使⽤,引申为采⽤。
《论语》集注 部分翻译(一)
![《论语》集注 部分翻译(一)](https://img.taocdn.com/s3/m/38737175e518964bcf847ccc.png)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孔子说:“我整天与颜回谈学问,他在听的过程中毫无阻碍,非常顺畅,不问一句话,好象一个愚人。
回去之后,我省察他私下的言行,足以发挥所闻的义理。
颜回其实不傻啊!”➢回,孔子弟子,姓颜。
字子渊。
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
不违:就是毫无阻碍之意;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只是听取和接受,而不会拿出一些话来反驳,或者是故意提出问题来刁难老师,或者是考考老师,他没有那种心,完全是顺受,顺畅无碍。
➢私,谓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
发,谓发明所言之理。
「私,谓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就是他独处的时候,他没有来上课,他回家了,这是燕居。
自己一个人在,他独处,这是讲他在私的时候,私下里,并不是向老师请问问题学习的时候。
「发,谓发明所言之理」。
也就是他能把孔子的教诲发明出来,把老师讲的义理发挥出来。
➢愚闻之师曰:“颜子深潜纯粹,其于圣人体段已具。
其闻夫子之言,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
愚闻之师:我听我的老师说(延平先生李侗)颜子深潜纯粹,其于圣人体段已具:颜回能做到深潜纯粹,他内心的涵养功深,没有其它杂念;体段已具 : 圣人的行为模范, 已经具备其闻夫子之言:他在听孔子讲课(教诲)的时候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把它记在心里去消化,反复在思惟老师讲的义理,慢慢的把它融化在内心,成为自己的观念。
运用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立刻就能想到用老师讲的教诲,对于眼前的境界洞然明白,能够很条理的分析、运用圣贤之道。
➢故终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人而已。
及退省其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然后知其不愚也。
”虽然平时看他,老师讲的,他完全接受,像愚人一样他,但是回家,自学反省、跟同学交往,处世待人接物的时候,在日用平常,动静语默之间,全都是把孔夫子的教诲落实了,发扬,明(理解,清楚)夫子之道。
用得非常的自然,并没有造作,然后就可以知道他并不愚蠢。
孟子读书文言文注释翻译
![孟子读书文言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6b8e34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0.png)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之谓赋税之毒,害民之甚者也。
若己推其国中之所与民同病者,得无亦将哀矜而勿忘之乎?”注释:1.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 禽兽:指无道德、无礼节的动物。
3. 庶民:指普通百姓。
4.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5. 恒产:指稳定的财产。
6. 恒心:指坚定的意志和信念。
7. 士:指有才能、有德行的人。
8. 放辟邪侈:指放纵、邪恶、奢侈的行为。
9. 罔民:指欺骗、陷害百姓。
10. 制民之产:指制定百姓的产业政策。
11. 乐岁:指丰收的年份。
12. 凶年:指灾荒的年份。
13. 赋税之毒:指赋税对百姓的毒害。
14. 推:考察、调查。
15. 哀矜:同情、怜悯。
孟子说:“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几乎微乎其微。
普通人摒弃了这些不同,而君子则保留了它们。
没有稳定的财产却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的,只有士人能够做到。
至于普通人,如果没有稳定的财产,那么他们也就没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
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就会放纵、邪恶、奢侈,无所不为。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对他们进行刑罚,这是在欺骗百姓。
哪有仁爱之心的人坐在朝位上,却可以欺骗百姓呢?因此,明智的君主在制定百姓的产业政策时,一定要确保百姓能够向上赡养父母,向下养育妻子孩子,丰收年份能够终身吃饱,灾荒年份能够避免死亡。
然后引导他们走向善良,所以百姓会轻易地跟随他们。
现在的情况是,制定的产业政策使得百姓向上不足以赡养父母,向下不足以养育妻子孩子,丰收年份终身受苦,灾荒年份也难免于死亡。
论语全书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全书原文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653e8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a.png)
论语全书原文注释译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是《论语》的部分原文、注释及译文:1.学而篇: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注释:1.子:《论语》中“子曰” 的“子” 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2.时:时时,经常。
3.习:演习,复习。
4.说:同“悦”,高兴。
5.愠(yùn):恼怒,怨恨。
3.译文: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为政篇:1.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注释:1.为政以德: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
2.北辰:北极星。
3.共:同“拱”,环绕。
3.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3.八佾篇:1.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
2.八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
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大夫,按规定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天子的八佾,这是严重的越礼行为。
3.忍:忍心,这里指容忍。
3.译文: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4.里仁篇: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2.注释:1.里:居住。
2.仁:有仁德的地方。
3.处:居住。
4.知:同“智”,智慧。
3.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
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的呢?”5.公冶长篇:1.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论语》《孟子》选读原文翻译 (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论语》《孟子》选读原文翻译 (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3b98a2bfab069dc512201ad.png)
《论语》《孟子》选读原文翻译 (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参考答案:李泽厚——主要观点:从三人的语言中概括各人的性格特点。
侧重点:从文学作品的欣赏角度谈自己的感受。
【阅读与探究】一.结合选文,谈谈孔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示例:孔子的一生是学习追求、不断进步的一生。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的人生追求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他非常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之也,不如丘之好学也。
”他具有“智仁勇”的三种君子美德,“乐以忘忧”是他的最高人生境界;他鄙弃不义的富贵,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可见,孔子不是一个天生的圣人,而是通过学习、磨砺、修炼而成为贤人的,他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有追求的真是的人。
【附】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天之未丧斯文也8、【原文】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注】(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解】本章为时人对孔子所担当的文化责任的评价。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完整word版)《论语、孟子选读》译注〔一)
![(完整word版)《论语、孟子选读》译注〔一)](https://img.taocdn.com/s3/m/b80d9b18102de2bd97058828.png)
从孔子到孟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自立成人,四十岁有智识,五十岁知道上天赋予我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心里怎样想便能怎样做,而不会超越规矩.”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注释】①季路:即子路.侍:侍立,地位地的人陪伴在长者的身旁。
②盍(何hé):何不。
尔:你们.③裘:皮衣。
④敝:破,坏。
⑤伐:夸耀.⑥施:表白.【译文】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你们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袄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愿意老年人使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只要在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有忠心和诚信像我一样的人,不过不如我那样爱好学习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
疏食:粗粮。
②曲:弯曲。
肱(公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枕,枕着,动词。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饮白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面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注释】①叶(社shè)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故称叶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孔子到孟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自立成人,四十岁有智识,五十岁知道上天赋予我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心里怎样想便能怎样做,而不会超越规矩。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季路:即子路。
侍:侍立,地位地的人陪伴在长者的身旁。
②盍(何hé):何不。
尔:你们。
③裘:皮衣。
④敝:破,坏。
⑤伐:夸耀。
⑥施:表白。
【译文】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
孔子说:“你们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袄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愿意老年人使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只要在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有忠心和诚信像我一样的人,不过不如我那样爱好学习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
疏食:粗粮。
②曲:弯曲。
肱(公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
枕,枕着,动词。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饮白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面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①叶(社shè)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故称叶公。
②女:同“汝”,你。
奚(西xī):何。
【译文】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知道怎样回答。
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呀,发愤得忘记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如此而已。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自我表述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
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
(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注释】①仪:卫国的地名。
封人:镇守边界的长官。
②斯:这里。
③二三子:诸位,几个人。
丧(sàng):丧失,这里指没有官职。
④木铎(夺duó):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摇它来召集听众。
这里用来比喻孔子是宣扬政教的圣人。
【译文】仪地的边防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有道德的君子到这里来,我没有不能会见的。
”孔子的从者请孔子接见了仪封人。
从者出来后说:“你们何必操心没有官做呢?天下失去正义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你们的老师作为先知先觉的导师。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注释】①畏:这里指拘囚。
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匡地。
匡地的群众曾经遭受鲁国阳虎地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和阳虎相似,因而匡地的群众误认孔子为阳虎,把孔子拘禁了五天。
②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的父亲。
③后死者:孔子自称。
与(育yù):与闻。
④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孔子被拘禁在匡地,说:“文王死了以后,文化传统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能够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毁灭这种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①接舆:楚国人,当时人称他为疯子,实际上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士。
②凤:鸟名,即凤凰。
传说凤鸟是一种灵禽,在有道之世才出现。
这里以凤鸟比孔子。
③何德之衰:你的德行为什么如此衰微?这句讥讽孔子在无道之世出来奔走游说。
④谏:劝阻。
⑤已而:罢了。
已:止。
而:语气词。
⑥殆(代dài):危险。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前,唱道:“凤鸟呀,凤鸟呀,您的德行为什么这样衰微?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未来的还赶得上。
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从政人物太危险了!”孔子下车,想同他交谈。
接舆赶快避开,孔子不能够同他交谈。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①长沮(聚jù)、桀溺(逆nì):指两个隐士,不是真实性名。
沮:沮洳,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而形成的泥沼。
桀:同“杰”,魁梧的意思。
溺:浸在水中。
长沮:站在泥沼里的高个子。
桀溺:浸在水中的大个子。
子路当时看见他们,无暇问其姓名,故以他们的形象称呼他们。
耦而耕:两人并耕。
②津:渡口。
③夫:那。
执舆:执辔,拉着马的缰绳。
这本是子路干的,因为子路下车去问路,暂时由孔子代替。
④是知津矣:这句话讥讽孔子周游列国,应该熟悉道路;又讥讽他应该认识政治形势,知道迷途而返。
⑤滔滔者:大水奔流的样子,比喻社会的纷乱。
⑥以:与。
⑦而:同“尔”,你。
辟:同“避”。
辟人之士:指孔子,孔子要避开无道之君。
⑧辟世之士:指逃避现实的隐士。
长沮、桀溺自指。
⑨耰(优yōu):用土覆盖播下去的种子。
辍(龊chuò):停止。
⑩怃(舞wǔ)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⑾鸟兽不可与同群:指孔子不愿隐居山林与鸟兽同群。
⑿斯人:指世人。
【译文】长沮、桀溺二人在一起耕地,孔子经过那里,叫子路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说:“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 长沮说:“他就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他就是。
” 长沮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了。
”于是子路去问桀溺。
桀溺说:“您是谁?” 子路说:“是仲由。
” 桀溺说:“您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子路回答说:“是的。
” 桀溺说:“社会纷乱如洪水,天下都是这样,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从“辟人之士”,哪里赶得上跟从“辟世之士”呢?”一边说,一边耕作不停。
子路便回来将这些话告诉给孔子。
孔子怅然若失地说:“我们不能在山林中同鸟兽在一起相处,我不同世人在一起而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跟你们一起来改变社会了。
”孟子去齐。
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
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
’”(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
(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
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
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
(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译文] 孟子说:“君子的遗风,(“泽” ,影响,流风余韵。
)影响五代以后而中断;小人的遗风,五代以后传统中断。
我没有能够作孔子的门徒,我是私自向别人学取孔子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