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能源对比与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新能源对比与研究

目录

开题报告 (1)

中文摘要 (6)

英文摘要 (7)

一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9)

(一)选题的背景 (9)

(二)研究的意义 (9)

二新能源介绍 (10)

(一)新能源的含义 (10)

(二)新能源利用技术 (10)

1、太阳能利用技术 (10)

2、风力发电技术 (10)

3、现代生物质能利用和技术 (10)

4、海洋能源开发利用 (11)

(三)新能源的现状及问题 (11)

1、太阳能产业发展概

括 (11)

2、风能产业发展概括 (12)

3、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概括 (12)

三中国与美国新能源发展情况 (13)

(一)中国新能源发展状况 (13)

1、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必然性 (13)

2、新能源发展情况概述 (13)

(二)美国的新能源发展情况 (15)

1、美国新能源发展必要性 (15)

2、新能源发展情况概述 (16)

(三)中美新能源发展比较 (17)

1、相同点分析 (17)

2、不同点分析 (17)

四中美新能源政策比较 (18)

(一)中国新能源政策的现状 (19)

的地震、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近年频繁发生,人类的生存坏境持续恶化。

国家发改委徐锭明认为世界能源格局将从现在的“资源禀赋主导”变为“科学技术掌握”,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将替代石油、煤炭等常规能源,决定未来世界的格局。世界各国均把新能源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资金、政策上不遗余力的投入,气候、清洁能源领域正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利者将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占据主动,失败者则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行,被动地遵从世界经济新的竞争法则,举步艰难。

而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均把新能源作为国家战略新的支柱产业,但相对于传统能源行业,新能源经济的发展至今仍不成熟,尚缺乏独立发展的能力,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而两国在新能源领域有大量的共同诉求和发展中的互补性,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证明了“合则双赢,斗则双输”。所以通过对比研究应当认识到中美两国政府需认识到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自身新能源发展状况和政策制度的合理性,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推动新能源的制度健全,并通过制度变革来实

现新能源领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二)研究的意义

中美两国是世界能源消耗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也是炭排放量最高的两个国家,两国在新能源经济领域变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未来世界能源格局,未来地球气候状况走势。同时通过对中美新能源的设立背景、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我国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不足并学习美国的先进经验,进而更加合理的对我国的新能源的推动起到更好的成果。

本文通过分析中美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目的和发展策略,论证了合作的必要性,结合双方的发展现状,研究并寻找最优合作方式。

二、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

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一)参考文献

1.杨元华.《奥巴马新能源政策透析》[J],《中国远洋航务》,2009(5),P18-20.

2.刘琦.《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0(1),P1-2.

3.王廷康,唐晶.《美国能源政策的启示及我国新能源发展对策》[N],《西南石油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P7-11.

4.曹崴.《美国核能战略的新动向及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启示》[N],《中共浙江省委党

校学报》,2009(5),P75-79.

5.金名.《奥巴马启动美国新能源战略》[J],《生态经济》,2009(9),P12-14.

6.徐冬青.《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我国的政策取向》[J],《学海》,2009(6),P69-72.

7.阿兰 V.尼斯,詹姆斯 L.思维尼.《自然资源与能源经济学手册》(第 3 卷)[M].

8.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P56-70.

9.道格拉斯 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江泽民《.中国能源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P12-25.

11.马汝军.《能源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P34-35.

12.董继斌.《能源社会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P32-50.

13.林珏《.能源价格变动与经济安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9,P2-3.

14.周鹤良.《电气工程师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

15.于立宏.《能源资源替代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P106-107.

16.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P269-293.

17.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P100-118.

18.冯之浚.《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化高峰论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P271-283.

19.李金铠.《能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P87-94.

20.UNEP. Global Trends in sustainable energy investment 2010.

21.Renewable Energy Plicy Net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REN21).Renewable'sGlobal

status report 2009 update.2009.

22.Thompson, The applied theory of energy substitution in production[J]. Energy

Economics, 2006,28(4):400-420.

23.Douglas G. Baird, The Future of Law and Economics.

24.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s.(1991).Compilation of selected energy-Related

Legislation. Electricity,115.

25.Description and Technical Explanation of the Conference Agreement of H.

R.TITLE XIII . the“Energy Tax Incentives Act of 2005”,Prepared by the Staff of the Joint Committee on Taxation.

26.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Policies to promote Non-hydro renewable

en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lected Countries. Retrieved February 2005,from http:// /fuel renewable. 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