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红烛》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两套)
2《红烛》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红烛》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同步练习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海风胥得意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
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
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
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
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
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
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
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
“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
"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
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
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
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
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
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
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
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22红烛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2024年具体版)
2.2红烛1.形近字辨析1.慰jiè()学jí()莲ǒu()2.fèi()水仿fú()fú()沉3.脂gāo()máng()人膏huāng()4.cán()风低jiàn()zhàn()桥2.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烧沸(fèi)耕耘(gēn)家谱(pǔ)躯体(qū)B.灵魂(hún)边缘(yuán)殴伤(ōu)脂膏(gāo)C.捣破(dǎo)干涉(shè)开辟(bì)残风(cán)D.慰藉(jiè)蜕变(duì)狂飙(biāo)创造(chuàng)3.下列各句中句意表达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B.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C.鲁迅先生那崇高的革命品质和伟大的形象,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D.李磊和韩海二人久别重逢,异常亲切,他马上给了他一个热情的拥抱。
4.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称为“长短句”。
C.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D.闻一多与徐志摩都属于新月派,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一多的《红烛》并不匀称的节和句,无法体现他“三美”的诗学理念,但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建筑美”,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有着和谐对称的特点。
《红烛》练习及答案
《红烛》1、“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两个“灵魂”的含义一样吗?2、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喜悦的果子!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为何以“红烛”为题?4、《沁园春长沙》《站在地球上放号》《红烛》《致云雀》在诗歌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结合作品说明。
5、结合本单元的诗歌,谈谈“意象——形象——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形式与内容)不一样。
第一个灵魂,用了比喻,是蜡烛的灵魂与思想,是指蜡烛的牺牲、奉献精神。
第二个灵魂,是指世人的平方思想,意思是要拯救灵魂,拯救人类,打破束缚与无形的监狱。
2、(严重词语解释,形式与内容)用比喻、拟人手法,表现牺牲自己脂膏,奉献自己,给人类以美满与喜悦。
用了拟人手法,“灰心流泪”是指牺牲自己,是为了给世界“创造光明”;奉献自己的果,是为了美满他人、世界光明的原因。
用了比喻的手法,耕耘是过程,有了耕耘、努力、付出,自然就有收获、硕果。
人们要多耕耘、付出,才有收获与丰收。
3、(形式与内容)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话,写了蜡烛的燃烧,蜡烛的伤心流泪,进而喻指人类要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拯救灵魂、给别人与世界带来光明喜悦的精神。
红烛不是光写蜡烛,是在写人,有精神,有思想,有境界,耕耘自然有收获。
4、同:都展示了青春的激情,填塞浪漫主义色彩。
异:《沁园春长沙》则是慷慨激昂的风格。
通过眼前的景物与回忆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展示伟人主宰世界的宏伟抱负。
《站在地球上放号》风格是雄奇奔放。
通过夸张与排比等形式展现诗人要打破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抱负。
《红烛》用了象征手法,沉郁顿挫、满腔激情的风格。
从蜡炬成灰变换新的内涵,倡导人们做敢于牺牲、创造光明、给人间带来光明的精神。
《致云雀》用了象征手法,云雀象征浪漫主义风格明明。
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
2.2《红烛》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上册课后训练习题
《红烛》课后训练习题
1、“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两个“灵魂”的含义一样吗?
2、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为何以“红烛”为题?
4、《沁园春长沙》《站在地球上放号》《红烛》《致云雀》在诗歌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结合作品说明。
5、结合本单元的诗歌,谈谈“意象——形象——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6、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7、《红烛》第一节,作者用什么手法来抒情的?
8、全诗有几次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形式与内容)不一样。
第一个灵魂,用了比喻,是蜡烛的灵魂与思想,是指蜡烛的牺牲、奉献精神。
第二个灵魂,是指世人的平庸思想,意思是要拯救灵魂,拯救人类,打破束缚与无形的监狱。
2、(重要词语解释,形式与内容)用比喻、拟人手法,表现牺牲自己脂膏,奉献自己,给人类以幸福与快乐。
用了拟人手法,“灰心流泪”是指牺牲自己,是为了给世界“创造光明”;奉献自己的果,是为了幸福他人、世界光明的原因。
用了比喻的手法,耕耘是过程,有了耕耘、努力、付出,自然就有收获、硕果。
人们要多耕耘、付出,才有收获与丰收。
3、(形式与内容)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话,写了蜡烛的燃烧,蜡烛的伤心流泪,进而喻指人类要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拯救灵魂、给别人与世界带来光明快乐的精神。
红烛不是光写蜡烛,是在写人,有精神,有思想,有境界,耕耘自然有收获。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红烛》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红烛》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基础检测1.闻一多的《红烛》中的红烛指的是()A.祖国B.人民C.家人D.自己2.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一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向人间,培出感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A.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B.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可贵C.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必须对社会作出贡献D.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形成于隋唐,盛行于宋。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中调,因为沿用了古体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诗词。
B.新月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闻一多、徐志摩、郭沫若等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C.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原则”,即“音乐美”“意象美”“建筑美”。
《红烛》是体现并发展了“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D.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
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二、课外阅读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4.诗歌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象征着什么?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问而不答,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第2.2课 红烛(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2.2课 红烛(一)背景解读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红烛》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二)作者经历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三)整体把握全诗9节分5层,请概括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1):赞美烛之红,提出自我要求。
第二层(2—3):对红烛的误解与醒悟。
第三层(4):红烛燃烧的作用。
第四层(5—7):对红烛泪流的深刻思考。
第五层(8—9):总结红烛的奉献精神。
1、问题:《红烛》和第二课其他三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何明显的区别?明确:相对于其他三首诗歌,《红烛》的形式相对齐整,节和句相对匀称。
2.2《红烛》(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
2.2 红烛分层练习1.根据你的理解,最适合依次填入原诗的一项是()红烛(节选)闻一多红烛阿!______?____?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____,____,____,也捣破他们的监狱!……①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②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③烧沸世人的血④也救出他们的灵魂⑤烧破世人的梦A.②①③④⑤B.②①⑤③④C.①②⑤④③D.①②③⑤④【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第一空:句子后面是问号,故应选①和②句,依据①②的语义逻辑关系分析可知应该是先有躯体,再又灵魂,故第一空应该选②;第二空:承接上文,应选①,排除CD;第三空:依据上文“烧吧,烧吧”,可知毁坏的首先是人的迷梦,故应填⑤,排除A;第四空:承接上文,人的迷梦后承接的应该是世人的血,故应填③;第五空:最后烧毁一切,拯救了世人的灵魂,故应填④。
排序为:②①⑤③④故选B。
2.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句中的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B.“不误,不误”,表明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C.红烛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委屈,为牺牲自己才能实现理想而委屈流泪。
D.诗人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美,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是红烛的心在委屈,为牺牲自己才能实现理想而委屈流泪”错,由原文“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一句可以得知,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
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故选C。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红烛》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一语文诗歌训练-------闻一多《红烛》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说明: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用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全部感情,即既要拯救这个世界,又充满着困惑。
1.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B.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C.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
作者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下列各项对诗歌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2.2新教材《红烛》同步训练01(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
《红烛》同步训练011、选择题:乡土文化练习+成语鉴别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
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方兴未艾趋之若鹜从容不迫沧海桑田B.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雨C.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饱经沧桑D.方兴未艾心驰神往信心百倍饱经沧桑【分析】(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
2.2《红烛》(同步习题)(解析版)
《红烛》同步习题一、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4.0分,共8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蜡炬(jù)躯(qū)体心惊胆颤(chàn)B.溃(kuì)脓烧沸(fèi) 按捺(nà)不住C.脂(zhǐ)肪匠人(jiàng) 熏陶渐(jiān)染D.消弭(mǐ)慰藉(jiè) 一哄(hòng)而散【答案】D【解析】A项,心惊胆颤zhàn;B项,溃huì脓;C项,脂zhī肪。
2.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谈到近日研发成功的一种新型抗电磁干扰材料,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便会情不自禁地津津乐道说个不停。
②闻一多经常缺席教授会,基本不参加任何清华的活动,断朋绝友,皓首穷经,已经到了古人所谓“足不窥户”的地步。
③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
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洋洋洒洒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
④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店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⑤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⑥在与瑞典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人的排兵布阵顿显捉襟见肘,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阵。
A.①②⑤B.③⑤⑥C.②④⑤D.②⑤⑥【答案】D【解析】①津津乐道:形容对这件事十分感兴趣,很感兴趣地谈论。
在句中和后面的“说个不停”重复。
②皓首穷经:指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
使用正确。
③洋洋洒洒: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还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文章来很顺畅。
在句中形容“雪花”属于用错对象。
④改头换面:是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2.2新教材《红烛》同步训练02(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
《红烛》同步训练02一.语言文字运用(改错)1.下面是某高校广播站为前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写的广播稿,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够规范,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莅临我校参加自主招生选拔考试,诸君的到来让我们备感荣幸。
我校是百年名校,环境优美,三面环山,东面是美丽的海滨。
自主招生考试期间我校的阅览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全部对外开放,学生会的志愿者们将会鼎力相助。
希望你们能取得优异的佳绩!(1)将改为;(2)将改为;(3)将改为;(4)将改为;(5)将改为。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
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解答】作答此题,考生要先清楚这是一则特殊的广播稿﹣﹣是高校欢迎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同学的。
从身份来看,“莅临”用于上级领导或贵宾,所以运用不当,应改为“到”或“来”。
“诸君”,敬辞,指诸位,不适宜在广播稿中出现应改为“你们”。
“全部”在广播稿中容易产生歧义,即“全不”,应将“全部”改为“全”或“全都”。
“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或表示感谢时的客气话;用在此处不妥,应改为“提供帮助”。
“优异的佳绩”中的“佳”就含有“优异”的含义,应将“优异的佳绩”改为“佳绩”或“优异的成绩”。
答案:(1)“莅临”改为“到”或“来”(2)“诸君”改为“你们”(3)“全部”改为“全”或“全都”(4)“鼎力相助”改为“提供帮助”(5)“优异的佳绩”改为“佳绩”或“优异的成绩”2.下面是某学校邀请校友来校参加学校120 周年校庆活动信函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
2018 年12 月20 日,母校将迎来120 周年寿辰。
这是全校校友耿耿于怀的盛典。
在此,我要代表学校全体师生,热忱邀请您们重返母校,欢聚一堂,重温求学时光,同览母校勃勃发展的新姿新貌,畅叙手足情谊,分享成功喜悦,共话美好前景。
《红烛》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2.2 红烛一、现代文阅读1.在反复诵读《红烛》的基础上,完成下题。
1.诗歌《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也是我们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起点。
从全诗看,诗人主要抓住了红烛的哪两个显著特征来抒发情思2.全诗哪句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实现的困惑3.全诗哪几句写出了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和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4.《红烛》全诗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
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这七次变化,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
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
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
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
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
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稽,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②1938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
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
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顾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
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
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
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
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
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红烛》同步练习1(解析版)
《红烛》同步练习一、课文阅读阅读这首诗歌(见课文),完成1~5题。
1.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答案】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解析】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2.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答案】示例:不矛盾。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解析】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3.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答案】示例: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解析】“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
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红烛》同步练习题(好)
《红烛》同步练习题(好)一、基础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一谈到近日研发成功的一种新型抗电磁干扰材料,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便会情不自禁地津津乐道说个不停。
B.闻一多经常缺席教授会,基本不参加任何清华的活动,断朋绝友,皓首穷经,已经到了古人所谓“足不窥户”的地步。
C.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
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洋洋洒洒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
D.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店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答案】B【解析】A津津乐道:形容对这件事十分感兴趣,很感兴趣地谈论。
在句中和后面的“说个不停”重复。
B皓首穷经:指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
使用正确。
C洋洋洒洒: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还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文章来很顺畅。
在句中形容“雪花”属于用错对象。
D改头换面:是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褒贬误用。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B. 闻一多,现代诗人、文史学者。
提倡自由体诗。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C. 闻一多的诗集《红烛》题材广泛,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D.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答案】B【解析】提倡新格律体诗。
3.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 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红烛》同步练习(含答案)
《红烛》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
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
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
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
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
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
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2.2 红烛》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两套)
《2.2红烛》同步练习一【课前自主梳理】1.读准字音(1)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声名狼藉.( )的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 ),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2)我看着.( )试卷,心里异常着.( )急,不知从何着.( )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儿。
(3)蜘蛛依靠吐.( )丝结网捕获猎物,几位队员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上吐.( )下泻的状况。
答案 (1)jí jiè (2)zhe zháo zhuó zhāo (3)tǔ tù2.记准字形(1)⎩⎨⎧ 脂gāo ( )膏huāng ( ) (2)⎩⎨⎧ là( )炬là( )肉答案 (1)膏 肓 (2)蜡 腊3.理解词语(1)不息.: (2) :①脂肪;②借指人民的血汗和劳动成果。
答案 (1)停止 (2)脂膏4.辨析词语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慰藉·抚慰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妈妈关心我、 我,说下一次考好点就行了,这使我感到 。
答案 抚慰 慰藉解析 抚慰指抚恤、安慰,经常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安慰、抚恤;慰藉指安慰、抚慰,无明显等级之分。
在实际使用中,抚慰一般用于主动的动作,抚慰别人;而慰藉是多用于被动的感受,感到慰藉。
5.文化常识*“红烛”“灯烛”意象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
灯是光明、希望、智慧,无灯的世界或暗淡的灯光暗示着失望、痛苦等灰色的心情。
“ , ”这是漂泊异乡、归期无定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杜牧有“ ,替人垂泪到天明”的心灵流泪,李商隐有“ , ”对感情的坚贞、缠绵;中国佛教里还有为破暗除惑而奉施的“明灯”,而阿拉伯神话里同样有象征神奇智慧的“ ”。
烛红悠悠,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古典艺术的静照之中。
答案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泪还惜别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阿拉丁神灯【课堂自主探究】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红烛》同步精选练习题
《红烛》同步精选练习题一、夯实基础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人行道上车让行人本是交规,然而长久以来的落实情况却很不乐观:新交规一经出台,就如汤沃雪,使车让行人蔚然成风。
②你是个不求回报的大方之家,你就像是随叫随到的知心大姐姐,只要朋友需要,你一定会全力相助,从来不去衡量利弊得失。
③这里虽然气候条件恶劣,但富硒土地较多,在专家的帮助下,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大力发展科技型园艺,方寸之地开辟出了独具特色的致富路。
④在安徽省宿松县拍摄的《大山之恋》讲述了一对青年大学生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故事,他们放弃瓜田李下的甜蜜,体现出当代青年的高尚情操。
⑤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我们现在每一天都如履薄冰。
十年以内BAT未必在,可能三年内就不在了。
”⑥电影《听说》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法常可,它并没有像许多电影那样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而是大胆地选择用背景音乐来打破沉默的画面。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①③④【答案】C【解析】①如汤沃雪:比喻事情极容易解决。
使用正确;②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有学问的内行人。
使用错误;③方寸之地:原本指很小的地方,只能用寸来衡量面积,后也用来指人心胸狭隘。
此处使用与句中“富硒土地较多”语境不符;④瓜田李下:指容易产生嫌疑的地方。
使用错误;⑤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使用正确;⑥不法常可:不效法常规惯例,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 通读《红烛》,虽然感受更多的我们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B. “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C. 虽然中国已经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但某些部门由于对利益的渴求,依旧纵容走私“洋垃圾”等行为,有法而不依。
《红烛》同步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是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多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
2.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⑥闻立鹏教授是闻一多先生的小儿子,他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父亲一生危言危行,对自己人格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②④D.④⑤⑥
7.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春节,小李给老师拜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
B.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只好笑纳了。
10.《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的情感表达有哪些共同点?请从修辞手法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当学生们_____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之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开讲,却_____地掏出他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们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的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_____的面容。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 )。”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惮烦向注册课交涉把上午的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有时,讲到_____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红烛》同步练习一【课前自主梳理】1.读准字音(1)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声名狼藉.( )的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 ),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2)我看着.( )试卷,心里异常着.( )急,不知从何着.( )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儿。
(3)蜘蛛依靠吐.( )丝结网捕获猎物,几位队员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上吐.( )下泻的状况。
答案 (1)jí jiè (2)zhe zháo zhuó zhāo (3)tǔ tù2.记准字形(1)⎩⎨⎧ 脂gāo ( )膏huāng ( ) (2)⎩⎨⎧ là( )炬là( )肉答案 (1)膏 肓 (2)蜡 腊3.理解词语(1)不息.: (2) :①脂肪;②借指人民的血汗和劳动成果。
答案 (1)停止 (2)脂膏4.辨析词语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慰藉·抚慰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妈妈关心我、 我,说下一次考好点就行了,这使我感到 。
答案 抚慰 慰藉解析 抚慰指抚恤、安慰,经常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安慰、抚恤;慰藉指安慰、抚慰,无明显等级之分。
在实际使用中,抚慰一般用于主动的动作,抚慰别人;而慰藉是多用于被动的感受,感到慰藉。
5.文化常识*“红烛”“灯烛”意象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
灯是光明、希望、智慧,无灯的世界或暗淡的灯光暗示着失望、痛苦等灰色的心情。
“ , ”这是漂泊异乡、归期无定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杜牧有“ ,替人垂泪到天明”的心灵流泪,李商隐有“ , ”对感情的坚贞、缠绵;中国佛教里还有为破暗除惑而奉施的“明灯”,而阿拉伯神话里同样有象征神奇智慧的“ ”。
烛红悠悠,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古典艺术的静照之中。
答案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泪还惜别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阿拉丁神灯【课堂自主探究】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答案 □01困惑于红烛的自焚(第二节) □02抑 □03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第五、六节) □04抑 □05欣喜于红烛的伟绩(第七节) □06扬 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自我与红烛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故又可谓“即”。
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
B.接下去,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
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诗人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照红烛,思考红烛,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这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的多愁善感。
C.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
因此,这一简洁的收束显得意味深长。
D.综合整首诗作来看,“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的原型意象进入闻一多诗歌创作并被作为诗人人生追求的象征,闻一多不掩饰内心矛盾,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诗中的情绪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
答案 B解析“这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的多愁善感”错,应该是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的理性批判精神。
【课后同步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
守望是一种角度。
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
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发号施令。
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
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定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
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的精神之天。
A.赴汤蹈火指点江山安居乐业超世绝伦B.冲锋陷阵指点江山安身立命超凡脱俗C.赴汤蹈火高谈阔论安身立命超世绝伦D.冲锋陷阵高谈阔论安居乐业超凡脱俗答案 B解析①“赴汤蹈火”指跳进滚水,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
“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也泛指做事不畏艰难险阻,冲在前面。
根据前后语境“战场上”“发号施令”可知,应选“冲锋陷阵”。
②“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
指点,评说;江山,国家。
“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语境中不含贬义,故应用“指点江山”。
③“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
语境中强调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凭靠,故应用“安身立命”。
④“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
“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
此空需要与后面的“精神”相照应,应选“超凡脱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五四以来,诗体大解放、自由诗盛行使新诗出现欧化和散文化的倾向,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以唯美的倾向和浓丽的风格,扯起新诗格律化的大旗。
B.闻一多是很重视诗的音乐美的,他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于它的节奏造成的。
C.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D.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答案 A解析B.句式杂糅,“完全在它的节奏造成的”应改为“完全在于它的节奏”,或“完全是它的节奏造成的”。
C.语序不当,可按普通人到人格升华的过程排列,正确的语序是: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是激情的诗人,是英勇的革命烈士。
D.不合逻辑,“因而”强加因果,可删除。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
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
愤青不是因为年轻,而是他们爱愤怒,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
愤青,,,,,。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A.⑤②⑥③①④ B.④①⑥③⑤②C.①④⑤②⑥③ D.⑤②④①⑥③答案 D解析先“居于高地”,才能“看清无良”,然后“心有正义公理”,最后才能“为疗救而鸣”,因此选D项。
4.根据语句内容,选择恰当的一项(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和平可期,,杀人者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志不绝争取民主B.人心异常悲愤意志紧民主自由C.人生生活痛苦斗志昂民主有望D.人心异常悲愤志不绝民主有望答案 D解析D项三句可分别与前面的“时局极端险恶”“心未死”“和平可期”三句话形成对仗,其他三项均有不能,故选D项。
二、课内精段鉴赏阅读《红烛》一诗,完成5~6题。
红烛(序诗)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5.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红烛啊”开头,用呼告、拟人手法,赋予红烛人的感情,把红烛变成人的精神品质的化身和作者抒情的依托。
B.第一节至第三节采用的抒情方式是问答法。
第一节的问表现了诗人的赤子之心;第二、三节的问与答表现了诗人的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
C.流泪的蜡炬为新的人间消尽了一己的心血,而对于它自己,诗人进一步总结道:“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将“创造光明”置于后,突出强调了“灰心流泪”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难以掩饰。
D.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并以红烛自励。
答案 C解析“突出强调了‘灰心流泪’毕竟属于最终的‘果’”错,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创造光明”置于后,应是突出强调了创造的意义。
6.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感受全诗,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答案(1)诗人以“红烛”为题,意在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2)运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3)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2.2 红烛》同步练习二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当学生们__________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之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开讲,却__________地掏出他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们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的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__________的面容。
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道:“痛—一饮——酒—一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