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王力
王力《诗词格律》下(重温经典,果断收藏)
![王力《诗词格律》下(重温经典,果断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3aa9d4a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c.png)
王力《诗词格律》下(重温经典,果断收藏)展开全文.......续上王力《诗词格律》第(1-2)章【第一节词的种类】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
介绍古诗手法的书
![介绍古诗手法的书](https://img.taocdn.com/s3/m/197376b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6.png)
介绍古诗手法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几本经典的:
1. 《诗词格律》:这本书是王力所编著,重点讲述了诗词的格律,是学习古诗文写作的基础指南。
2. 《学诗百法》:这本书是刘坡公先生所写,从押韵、对仗、字句、律例、避病、派系、体裁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古诗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3. 《诗词韵律》:这本书全面、实用、简单、实用,尤其适合初学者和诗词作者,既讲述了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又提供了修改不合律的诗词的范例。
4. 《千秋一寸心》:这本书是王力所写,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古诗的韵律和结构,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一步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以上书籍都是介绍古诗手法的经典之作,对于学习古诗文写作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
当然,古诗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实践。
王力《诗词格律》:第二章(4)律诗的对仗
![王力《诗词格律》:第二章(4)律诗的对仗](https://img.taocdn.com/s3/m/27c921a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f.png)
王力《诗词格律》:第二章(4)律诗的对仗【第二章】诗律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一)对仗的种类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同类的词相为对仗。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b)颜色自成一类。
(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
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现在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水名。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鵰处,千里暮云平。
('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羣鸥日日来。
《汉语诗律学》王力(完整版)
![《汉语诗律学》王力(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fd58a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3.png)
《汉语诗律学》王力(完整版)《汉语诗律学》作者:王力[近体诗、古体诗部分].本书为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积几十年勤求探讨之功而成,堪称研究汉语诗律学经典之作。
书分为两部分:“导言”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本论”分为5章,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
《汉语诗律学》目录序重版自序导言第一章近体诗第一节律诗第二节排律第三节绝句第四节近体诗的用韵第五节首句用韵问题第六节平仄的格式第七节关於[一三五不论]第八节拗救第九节平仄的特殊形式第十节失对和失黏第十一节上尾第十二节声调的辩别第十三节近体诗的对仗第十四节对仗的种类第十五节对仗的讲究和避忌第十六节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上)——简单句第十七节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中)——复杂句第十八节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下)——不完全句第十九节七言近体诗的句式第二十节近体诗的语法(上)第二十一节近体诗的语法(中)第二十二节近体诗的语法(下)第二章古体诗第二十三节古风每句的字数第二十四节古体诗的用韵(上)——本韵第二十五节古体诗的用韵(中)——通韵第二十六节古体诗的用韵(下)——转韵第二十七节奇句韵和柏梁体第二十八节五古的平仄.导言1.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1.1诗歌起源之早,是出於一般人想像之外的。
有些人以为先有散文,後有韵文。
这是最靠不住的说法。
因为人类创造了文字之後,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丁相当的程度,当然韵文和散文可以同时产生。
韵文以韵语为基础,而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的产生之前,这是毫无疑义的。
相传尧帝的时候有一首康卫歌: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列子仲尼篇。
)又有一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於我哉?(帝王世纪。
)我们当然不相信这两首诗是尧时的民歌。
前者是凑合诗经周颂思文的两句和大雅皇矣的两句而成的,且不要管它。
後者的风格似乎也在战国以後;不过,它也不会太晚,因为它用的韵是古韵之部字,以息食哉为韵,这种古韵决不是汉以後的人所能伪造的。
《诗词格律》要句
![《诗词格律》要句](https://img.taocdn.com/s3/m/ba9e1492a0116c175f0e4866.png)
《诗词格律》要句《诗词格律》要句王力,中国语言学家、诗词大师。
《诗词格律》是王力先生诸多诗词著作中的“大家小书”之一,是学习诗词入门的必读之书。
下面将自己学习时自认为最重要的文句按原序誊写在此,供初学者参考。
原书10万多字,我按自己的思维和水平加以约减,肯定有很多欠妥之处,只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已,意在入门方便、启发兴趣、抛砖引玉。
­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不同韵头的(同韵尾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如a;ia;ua)。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依照韵书来押韵。
­第二节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1)平声,(2)上声,(3)去声,(4)入声。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第三节平仄­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第四节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是:­(1)出句与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7acf2c9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b.png)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一、引言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就是诗词,而王力先生作为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研究者,对于古代诗词的格律有着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对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要介绍,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奥妙之处。
二、王力先生的研究背景和贡献2.1 研究背景王力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和文学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古代汉语韵律和古代诗词的格律,致力于推动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
2.2 研究贡献王力先生通过对古代诗词的逐字逐句分析,总结出了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和规律。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古代诗词的格律概要3.1 诗的音律古代诗词的音律是指古汉语的声调和韵律,可以通过对韵脚、押韵和平仄等方面的研究来掌握。
王力先生总结了古汉语的四声八调及其演变规律,并指出了古代诗词拗句和叠韵的运用。
3.2 诗的节律古代诗词的节律是指诗句的长度和音节的分布规律,又称为格律。
王力先生研究了古代诗词的韵脚格律、平仄格律和字数格律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古代诗体,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律诗等,都有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3.3 诗的韵律古代诗词的韵律是指诗句中的韵脚和押韵方式。
王力先生通过考证古代文献和对大量古代诗词的分析,总结出了古代诗词的韵脚规律和押韵方式,如平水韵、蒙韵和豪韵等。
3.4 诗的格律与意境古代诗词的格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还与诗词的意境和含义密切相关。
王力先生指出,格律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入地领悟诗词的内涵。
四、结语王力先生的研究成果为古代诗词的研究和欣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格律概要的梳理,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诗词的美学特点和韵律规律。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读者对于王力先生的研究成果有更清晰的认识,并能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诗词的魅力所在。
【备注】本文内容以王力先生的研究成果为主,通过叙述和总结的方式,对古代诗词的格律进行了概要的介绍。
诗词格律启蒙
![诗词格律启蒙](https://img.taocdn.com/s3/m/c262015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e.png)
诗词格律启蒙
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
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
与对仗之美,由此产生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
它涉及中国文体学、音韵学、词学、音乐
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是中国古人对形式美高度关注后的产物。
作者简介
王力(—),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知名语言学家、散文家、教育家、诗人,中国现
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后游学法国,荣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牵涉语法学、词汇学、音韵学、语言
学史等领域,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著存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
内容简介
“诗词格律概述”和“诗词格律十谈”就是王力先生所撰的两本传授诗词格律的小书,前者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后者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对诗词格律
理论展开了总结;“汉魏六朝诗与近体诗”和“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为编者从王力
先生《古代汉语》《诗词格律》两部著作中所节录的诗词格律有关科学知识;全新改订的“第三章”部分则就是对前文的补足,收录于了王力先生答疑读者疑点及古文的文体、句
读等内容。
做为“汉语言学泰斗”王力先生的重要著作,本书为有志于研究、创作古典诗
词的文学爱好者们提供更多了细致、通俗易懂易懂的入门指导。
语言大师王力巅峰之作,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
![语言大师王力巅峰之作,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https://img.taocdn.com/s3/m/9bfa4f9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b.png)
语言大师王力巅峰之作,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有人问过叶嘉莹这样一个问题:学古典诗词有什么作用?叶嘉莹的回答是: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那些绝美的诗词、那些欲说还休的情愫,那些家国天下的伤怀,那些大漠孤烟的凝望,那些沙场点兵的壮志豪情,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
想学好古诗词,有人会说,太难了!古诗词讲究押韵,强调韵律,文体、段数、句数、字数、句式、平仄都是固定而严格的……虽然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现代汉语跟古代语言差别很大。
要学会赏析古诗词,需要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知识做基础。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学着自己作首诗、填个小令来随时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想法,那就更要了解诗词格律知识了。
凡学诗,须有门径。
入门一步走差,以后弊病无穷。
对于想学写古诗词的朋友,诗词君推荐你们去看看语言大师王力先生的这三套书。
▲王力先生照片学诗词,入门必少不了王力的《诗词格律》;学汉语,深入必少不了王力的《语文讲话》;学文化常识,则必少不了王力震撼文学界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的书籍可以为所有的中国人扫盲,让人了解文化的真相,客观的看待问题。
王力先生究竟何许人也?他是中国百年来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亦是罕见鲜有的全面汉语语言学大师。
在广东近现代百年学术史上,王力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他在中山大学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语言学系:他千锤百炼深入研究的成果,震撼了当时、影响了现在和未来。
深入研究汉语音韵学和汉语诗律学;深入研究现代语法和语法理论;深入研究汉字改革;深入研究历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创立汉语史学科;在国学界,王力是个传奇,只有高小学历,凭着十年自修考上大学,仅隔两年,又跻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他的老师是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梁启超、季羡林对他的评价都极高。
从上世纪开始,北大、清华、中山大学、西南联校等等如雷贯耳的名校,都抢着邀请王力去做教授。
但凡王力去过的高校,到现在汉语专业报考都十分火爆。
诗词格律十讲 王力
![诗词格律十讲 王力](https://img.taocdn.com/s3/m/95f4c1d9daef5ef7ba0d3c54.png)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诗词格律十讲第一讲诗韵和平仄这本书可是难得一见的,1962年出版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的一本薄薄的著作,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必读教材。
这本书网上是绝对没有的,外面卖的纸质的是文革后修改过的,有些歌功颂德的东西,看着不舒服。
现将原版一点点的录为电子版,广播中国传统文化之种~~~~以下是正文: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
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
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及其密切的关系。
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
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
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黄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李益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三首五言绝句。
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
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
例如《登鹳雀楼》,“流”字读liú,“楼”读lóu,都是收音于ou的;《相思》,“枝”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是收音于i的。
这就显得非常和谐了。
有时候,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去读并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
例如《江南曲》,“期”字读qí,“儿”字读ér,很不和谐,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话的白话音来读“儿”字,就十分和谐了,因为上海白话“儿”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于讲到平仄规则,就必须先说明什么是平仄。
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
诗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的节奏美。
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绝句是依照同一个平仄格式写成的。
诗词格律十讲 格律诗词写作精讲零基础学起
![诗词格律十讲 格律诗词写作精讲零基础学起](https://img.taocdn.com/s3/m/319e790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4.png)
诗词格律十讲格律诗词写作精讲零基础学起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格律十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格律诗词写作精讲零基础学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诗词格律十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云资源《诗词格律十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云资源《诗词格律十讲》(王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密码:bcr1书名:诗词格律十讲作者:王力豆瓣评分:8.4出版社: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6页数:136内容简介:语言泰斗王力经典普及诗词格律初学必备手册内容丰富易懂开本小巧便携作者简介: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
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专著,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作,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等三十余部作品。
试从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全面分析登高诗的格律特点试从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全面分析登高诗的格律特点一、韵:作为表现手法之一的节奏,在七言律诗中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有“四三”式、“五二”式、“一六”式、“二五”式等等,不一而足。
二、平仄:它们主要出现在第一联(首联)和第三联(颈联),第一联中不一致的是“风”、“猿”、“渚”、“沙”,第三联不一致的是“百”和“多”。
第四联(尾联只有一个字与标准格式不同,即“潦”字。
第二联(颔联)则与标准格式完全一致。
三、对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写景和抒情之间显然存在着一个转变,而第三联就处在这个转变的交点上,这一联同时又处在“起、承、转、合”的“转”上,为了体现这个转变,这联的平仄格式与标准格式有一点出入也就十分自然了。
王力教授《诗词格律十讲》
![王力教授《诗词格律十讲》](https://img.taocdn.com/s3/m/f7b2e64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6.png)
王力教授《诗词格律十讲》前言诗词格律是中国诗人们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的总结,它是诗词的艺术构成部分。
我们掌握了旧体诗词格律的具体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历代特别是唐以后著名诗人作品中的艺术。
从欣赏古代诗词和毛主席诗词方面说,我们学一点诗词格律也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我们自己可以不可以写一些旧体诗词,毛主席有过明确的指示。
毛主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关于诗的一封信》)当我们要写一些旧体诗词的时候,自然也不能不懂诗词的格律。
我写这个《诗词格律十讲》,目的在于简明扼要地叙述有关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
所举的作品,既要是思想比较健康而又脍炙人口的,又要是便于说明格律的。
读者如果还读过别的旧体诗词,拿来比对一下,印象就更深了。
目录一、诗韵和平仄二、五言绝句三、七言绝句四、五言律诗和长律五、七言律诗六、平仄的变格七、对仗八、古风九、词牌和词谱十、词韵和平仄附:答读者问一、诗韵和平仄(p1—4)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
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
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了极其密切的关系。
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
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
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李益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贾(gǔ)音古这是三首五言绝句。
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
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
例如《登鹳雀楼》,“流”字读liú(=lióu),“楼”字读lóu,都是收音于ou的;《相思》,“枝”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是收音于i的。
王力《诗词格律》:第二章(2)律诗的韵
![王力《诗词格律》:第二章(2)律诗的韵](https://img.taocdn.com/s3/m/f2a7302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7.png)
王力《诗词格律》:第二章(2)律诗的韵最佳发送时段调查(请投票)【第二章】诗律第二节律诗的韵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了解了近体诗之后,纔能更好地了解古体诗。
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为其特征的,我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甚么,然后能知道甚么是古体诗。
第二,自从有了律诗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要先了解律诗,然后能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的影响是甚么。
在这一节里,我们先谈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
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5]。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6],所以我们在这一节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盐十五咸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
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
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
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
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
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
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吧。
'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
诗词格律十讲
![诗词格律十讲](https://img.taocdn.com/s3/m/8803057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0.png)
精彩摘录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这首诗被称为“登高诗”,它表现了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苦闷 和忧虑。诗中使用了对仗和押韵的手法,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 “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整首诗具有了强 烈的音乐感和视觉效果。
第八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古体诗的格式,包括古体诗的定义、分类、格式、声调 等。第九部分则对古体诗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大量的例诗和注释。第 十部分则对诗韵和新韵进行了介绍,包括韵部、韵目、韵图等基本概念。
从上述目录可以看出,《诗词格律十讲》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诗词格律的基本 知识和应用方法。它不仅包括了诗词的基本格式和声调,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历 史时期和不同创作背景下的诗词特点。这本书还涵盖了诗词中的典故运用和对 仗技巧等重要方面,以及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和应用。这本书还介绍了诗韵 和新韵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目录分析
本书旨在对《诗词格律十讲》这本书的目录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了解每篇课 文的要点和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整本书的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诗词的 格律和韵律。
其中,第一部分介绍了什么是诗词格律,指出了诗词格律的定义和作用,以及 不同格律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第二部分则详细介绍了近体诗的格律,包括近体 诗的定义、分类、格式、声调等,并给出了大量的例诗和注释。第三部分探讨 了词牌的来源,涉及到了唐代、宋代、元代等多个历史时期,以及民间、宫廷、 文人之问等不同的创作背景。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古诗词的韵律不是可以随意而为的,而是有着严格的规则和 要求。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到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时代的诗 歌都有其特定的韵律和格式。而韵律和格式的严格要求,也使得诗歌在传达情 感、描绘景象方面更为生动有力。
王力诗词格律名句
![王力诗词格律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106bdef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d.png)
王力诗词格律名句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就是诗词。
而在众多著名的诗词家中,王之涣则是备受推崇的一位。
他的诗词格律和名句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王力的诗词格律根据王之涣所著的《诗品》来看,他对于诗词格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湛的能力。
他认为,做好一首好诗词,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1. 字音韵律:即韵母和声调要准确婉转,这样才能达到音韵优美的效果。
2. 押韵:押韵要恰到好处,包括平仄韵、同韵母韵、前后韵等,需要根据文学表达的需要加以处理。
3. 节奏:尽可能地使诗词读起来节奏感强烈、铿锵有力。
4. 配合形式:在押韵和节奏的基础上,合理组织结构,尽量使整篇诗词呈现出融洽和谐的风貌。
王之涣在此基础上写就了许多著名的诗句,其中很多都已成为经典,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二、王力的名句1.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
(《登鹳雀楼》)这是王之涣最为著名的一首诗。
通常认为,这是王之涣度过夜晚时憧憬唐朝文化辉煌的产物。
王之涣想象着唐朝帝王所言:长夜漫漫,万籁无声,惟有鹳雀楼头,盼望曙光,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先贤文化和古代帝王的敬仰之情。
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登鹳雀楼》)这是王之涣另一首著名的诗词名句。
他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心中的一种美好愿望,希望中国大地上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从而过上温暖、舒适的生活。
3.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登鹳雀楼》)这句话是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所写下的,通过时间的流逝来表达人生短暂的真理。
他在这里提醒人们:不管我们面对什么境况和抉择,都要抓住现在,好好珍惜时间,珍惜此刻。
4.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登科后》)这句名句出自《登科后》中,“雨”字反复,既能表现出天气阴晴不定的特点,也有着诗人对前途的暗示。
在人生道路上,风雨时而相伴,有时只得独行,但即使是遇到挫折的日子,也要保持积极心态,追寻自己的梦想。
总之,王之涣是中国古代诗词界中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成员。
王力关于“拗救”的论述
![王力关于“拗救”的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71368b0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6e.png)
王力关于“拗救”的论述王力《诗词格律》第二章第三节律诗的平仄(原著节选)(四)孤平的避忌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
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
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1]。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22]。
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
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23]。
例如[24]: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5]。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
例如[26]: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27][唐]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带叶烧[28]。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29]!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送瘟神(其二)毛泽东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诗词格律(王力)
![诗词格律(王力)](https://img.taocdn.com/s3/m/24b12ce1998fcc22bcd10d9b.png)
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ōn 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 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凈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有哪些关于诗词格律的好书推荐?
![有哪些关于诗词格律的好书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9a548bb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b.png)
有哪些关于诗词格律的好书推荐?一、王力《诗词格律》《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
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
这本书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
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
二、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本书是龙榆生讲授唐宋词的讲义,原名《唐宋词定格》。
收常见词牌一百五十余调,言其来历、流变,间或指出适合表达何种情感,标明句、豆、韵、平仄。
每一格举一阕至若干阙以示例。
后附张珍怀编《词韵简编》,辑自《词林正韵》,唯删去僻字。
另附《词牌索引》,依词牌首字音序排列,楷体爲别名。
此书可资填词,查检甚便。
此书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繁体。
此次重版,改订讹误,新增词牌索引,并改爲简体,双色印刷。
三、万树《词律》《词律》二十卷,清万树撰。
万树字花农,一字红友,号山翁,江苏宜兴人。
清监生,康熙时佐两广总督吴兴祚幕,以才称,尤工词曲,所著杂剧、传奇多至二十余种,又著《堆絮园集》、《香胆词》、《璇玑碎锦》及《词律》,尤以《词律》一书为士林所重。
词谱之作,始于明张诞《诗余图谱》,程明善据以编《啸余图谱》,然皆取便口吻,乖戾古初。
清赖以邡又作《填词图谱》,讹略尤多。
迨万树之《词律》出,乃驳缪纠讹,发明补充,排比声律,一准以唐宋金元之词作,遂为填词成格。
三百年来,洽词学者无不奉为圭臬。
四、龙榆生《词学十讲》本书是龙榆生先生毕生治词心血的结晶。
他将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心得与填词经验,融会贯通,冶于一炉,从而构成一部独具特色的学术专著。
比之从前所作,在理论上更加概括、更加深刻、更加系统。
五、舒梦兰《白香词谱》收录100种常用词调,100种词的格律,标注平仄音,不错的词学入门启蒙书,此版本还后附《词林广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力《诗词格律》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凈无苔(t 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江南曲[唐]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纔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
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
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
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 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 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
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
"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
"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
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
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第三节平仄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 ,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
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
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
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
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
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
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纔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
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 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